三生制药(01530)

搜索文档
医保商保“双轨制”引爆创新药行情!港股创新药ETF(520690)单日飙2.5%,亚盛医药9%领涨
新浪财经· 2025-08-18 10:55
市场表现 - 港股三大指数高开 恒指涨0.09% 国指涨0.21% 恒生科技指数涨0.4% [1] - 中医药股和互联网医疗股上涨 生物医药股走势分化 金斯瑞生物科技跌超3% [1] - 港股创新药精选ETF盘中涨近2.5% 成交额破2000万 近五日资金净流入1600万 [1] - 恒生医疗ETF上涨近1.5% 成交额近5亿元 换手率超6% [1] 政策动态 - 国家医保局公示2025年国家医保目录及商保创新药目录初步形式审查药品名单 公示期截至8月18日 [1] - 政策+BD双轮驱动 目录双轨制形成"能进医保走医保 谈不成进商保"的支付闭环 [2] - 政策时间轴为8月公示收官 三季度评审与谈判 10-11月结果发布 政策催化贯穿3-4个月窗口期 [2] 个股表现 - 亚盛医药-B涨超9% 联邦制药涨超3% 科伦博泰生物-B 再鼎医药 信达生物 三生制药 丽珠医药涨超2% [1] - 石四药集团 锦欣生殖 复星医药涨幅均超1% [1] - 四环医药涨超8% 平安好医生 时代天使等个股涨超3% [1] 行业趋势 - 创新药板块在医保/商保支付双轨与MNC数百亿美元级BD共振下持续系统性重估 [2] - 互联网医疗平台在高增长与盈利改善带动下成为H股医药相对收益主赛道之一 [2] - 设备耗材带量集采持续 对单一产品依赖度高企业形成估值压制 但中长期存在龙头份额提升与国产替代机会 [2] ETF产品 - 港股创新药精选ETF跟踪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 权重股包括百济神州 信达生物 药明生物等龙头公司 [2] - 恒生医疗保健ETF覆盖AI医疗龙头 创新药企及智能设备制造商 受益于技术渗透与市场扩容双重红利 [3]
医药生物周专题、周观点总第410期:如何理解PD1plus的产业趋势?未来如何推演?上市公司都做了哪些布局?-20250817
国盛证券· 2025-08-17 21:42
行业投资评级 - 医药生物行业维持"增持"评级 [6] 核心观点 - 创新药第二轮产业浪潮和创新药大牛市刚刚开始,核心特征是"颠覆" [2][12] - PD-1 Plus管线成为产业重要趋势,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单抗是全球首款获批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 [17][22] - 中国药企布局的新靶点PD-1双抗有望引领下一轮PD-1 Plus趋势,如信达生物的IBI363(PD-1/IL-2)[19][34] - 创新药领域建议关注海外大药、中小市值科技革命、创创大Pharma重估等方向 [3][13] 行业表现 - 当周(8.11-8.15)申万医药指数环比+3.08%,跑赢沪深300指数0.70个百分点 [1][11] - 2025年初至今申万医药指数上涨25.02%,跑赢沪深300指数18.22个百分点 [48][120] - 中证创新药指数2025年初至今上涨33.91%,跑赢申万医药指数8.89个百分点 [48] 细分领域表现 创新药 - 当周中证创新药指数上涨3.79%,跑赢医药指数0.71个百分点 [47][48] - 重点关注标的:百济神州、宜明昂科等 [57] 医疗器械 - 当周医疗器械指数上涨2.22%,医疗耗材子板块上涨4.47% [75] - 建议关注医疗设备更新、出海逻辑相关标的 [86] CXO - 当周医疗研发外包指数上涨7.77%,2025年初至今上涨59.57% [93] - 多肽、寡核苷酸、CGT等新分子新疗法有望持续注入板块高景气 [98] 中药 - 当周中药指数上涨0.92%,2025年初至今上涨2.62% [69] - 建议关注政策友好企业及业绩拐点标的 [73] 重点公司布局 PD-1/VEGF双抗 - 康方生物:依沃西单抗已在中国获批两项适应症,海外三项三期临床进行中 [22][23] - 三生制药:SSGJ-707与辉瑞达成合作,首付款达12.5亿美元 [25] - 中国生物制药:收购礼新医药获得LM-299(PD-1/VEGF)[27] 其他PD-1双靶点 - 信达生物:IBI363(PD-1/IL-2)二期研究进行中 [34] - 恒瑞医药:SHR-1701(TGF-β/PDL1)已申报上市 [37] - 泽璟制药:ZG005(PD-1/TIGIT)在宫颈癌治疗中ORR达82.1% [42] PD-1三抗 - 基石药业:CS2009(PD-1/VEGF/CTLA-4)具备同类首创潜力 [44] - 上海谊众:YXC-001(PD-1/VEGF/IL-2)临床前显示多靶点协同优势 [45]
600亿BD大单,美元LP突然想给GP投钱了
36氪· 2025-08-17 15:35
中国创新药行业现状 - 恒生医疗ETF年初至今上涨90% 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上涨130% 显示中国创新药实力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1] - 行业投资模式从依赖IPO转向BD交易 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总额突破600亿美元 [2] - 国际资本(LP)主动寻求与国内GP合作 通过注资共同挖掘中国新药研发项目 [1] BD交易成为行业主流 - 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超60亿美元交易 首付款12.5亿美元 授权PD-1/VEGF双抗海外权益 [2] - 先为达生物将GLP-1类降糖药授权给Verdiva Bio 交易金额达24.7亿美元 [2] - BD交易从"不被重视"转变为药企获取现金流的重要方式 因首付金额显著提升 [2] 国际LP青睐的三类投资模式 - 跟投美国生物医药公司 推动中国新药项目合作分成 [3] - 投资国外新成立或获得中国药物授权的公司 通过跟投或特殊入股分利 [3] - 主导投资国内NewCo公司 专门运作中国新药海外销售及管线证券化 [3] NewCo模式的优势与挑战 - NewCo可让国内GP掌握海外收益分配权 选择国际化管理团队 提升话语权 [5][6] - 新公司估值低 能以较低成本撬动 便于向国内LP交代 [6] - 但最终效果取决于条款设计 包括分成时间节点、比例和分配顺序等 [6] 供应链能力成为核心竞争要素 - 国际LP看重国内GP三项能力:挖掘中国优质项目、对接美国团队、理解跨国药企需求 [7] - 国内药企研发项目与美国市场需求存在错配 需从立项阶段介入国际化 [8] - AI技术被用于匹配中国新药项目与国外买家需求 某AI制药龙头达成470亿港元BD大单 [8] 国际LP的其他投资方向 - 投资AI制药公司及可能拆分的独立团队或业务 [9] - 投资以核心公司为中心孵化多个项目的平台及旗下企业 [9] - 投资平台型公司和拆分出的新药项目 [9]
港股医药、医疗概念股盘中大涨,相关ETF涨超2%
搜狐财经· 2025-08-15 10:47
港股医药医疗板块表现 - 京东健康股价上涨超过14% [1] - 平安好医生股价上涨超过10% [1] - 中国生物制药股价上涨超过4% [1] - 百济神州、石药集团、三生制药股价均上涨超过3% [1] 相关ETF产品表现 - 港股医疗ETF(T+0)现价1.596元,上涨0.044元,涨幅2.84% [2] - 港股通医药ETF(T+0)现价1.422元,上涨0.033元,涨幅2.38% [2] - 香港医药ETF(T+0)现价0.753元,上涨0.017元,涨幅2.31% [2] - 恒生医疗ETF(T+0)现价0.715元,上涨0.016元,涨幅2.29% [2] - 恒生医疗ETF嘉实(T+0)现价1.808元,上涨0.039元,涨幅2.20% [2] 行业基本面支撑因素 - 跨国药企1-5月在中国创新药专利采购金额已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 [2] - 中国创新药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强劲竞争力 [2] - 大型跨国药企持续加大从中国采购创新药专利的趋势 [2]
投资者报告 - 2025 年中国医疗健康-Investor Presentation-Asia Summer School 2025 China Healthcare
2025-08-15 10:26
**行业与公司概述** - **行业**: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涵盖制药、生物科技、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互联网医疗等子领域)[1][2][5] - **核心观点**:行业整体展望积极(Industry View: Attractive),重点关注创新药全球化、政策催化及细分领域结构性机会[2][6] ---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制药与生物科技** - **市场规模与增长**: - 全球制药市场2023-2028年CAGR为5.7%,2028年规模达1,939亿美元;中国制药市场同期CAGR为7.7%,2028年规模达2,342亿人民币[9][12][13]。 - 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Out-licensing)交易额2024年达476.8亿人民币(6M25),同比增长显著[17][20]。 - **创新药全球化**: - 2024年全球大型跨国药企1/3的引进资产来自中国,ADC(抗体偶联药物)和双抗成为主要交易标的[21][24][26]。 - 头部交易案例:恒瑞医药(Hengrui)与GSK达成125亿美元授权协议(HRS-9821,PDE3/4抑制剂)[26]。 - **政策与催化剂**: - 2025年关键事件:医保谈判(9-11月)、安徽生物类似药集采、Fed降息预期(2H25)、Biosecure法案更新等[6][30]。 **2. 医疗器械** - **市场规模**:中国医疗器械市场2024年规模为全球的1/5,设备与耗材合计1,089亿美元[88][89]。 - **国产替代**: - 高值耗材集采后价格平均降幅超80%(如冠脉支架从1.3万降至700元),国产替代率提升至44%(2024年)[95][97]。 - 医疗设备渗透率仍低(如中国每百万人MRI数量为15台,美国为43台)[98]。 - **出口趋势**: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出口额488亿美元,美国(26.8%)和欧洲(13.8%)为主要目的地[110][112]。 **3. 医疗服务与互联网医疗** - **专科医院**:眼科、口腔、肿瘤专科医院2010-2021年收入CAGR达24.9%,高于行业平均[125][126]。 - **互联网医疗**: - 中国医药电商渗透率从2020年的3.5%升至2024年的5.2%,处方药线上销售增速19%(2024年)[114]。 - AI应用场景扩展至辅助诊断、医院管理等[115][117]。 **4. CRO/CDMO** - **行业驱动**: - 全球生物药CDMO需求2023-26年CAGR为15%,中国凭借成本优势(临床试验成本比美国低40%)占据份额[65][67][73]。 - 药明系(WuXi)在ADC和TIDES(多肽/寡核苷酸)领域领先,2024年新增订单中晚期项目占比提升[55][57]。 - **地缘风险**:市场对Biosecure法案反应趋理性,预计对基本面影响有限[62][64]。 **5. 其他细分领域** - **血制品**:中国血制品市场以白蛋白为主(占比62%),全球重组人血白蛋白(rHSA)上市或冲击10%市场份额[33][35]。 - **零售药店**:2025年行业门店数量首次净减少(1Q25关店10,284家),但毛利率改善[142][144]。 - **API(原料药)**:中国API出口2024年复苏,头部企业(如华海药业)向制剂转型提升利润率[155][156]。 --- **重要但易忽略的内容** 1. **政策风险**: - 血制品行业准入严格(2001年后无新浆站审批),前五大企业占60%市场份额[33][36]。 - 医保基金收支压力:2024年城乡居民医保(URBMIS)支出增速(21.6%)高于收入(17.5%)[127][128]。 2. **技术升级**: - 中国生物药创新差距从2015年的9年缩短至2024年的3.7年,加速全球化[48][49]。 - 医疗器械领域国产设备技术迭代(如手术机器人、PET/CT)是关键增长点[98]。 3. **数据细节**: - 中国药企海外销售占比普遍低于3%,恒瑞医药(75%)为例外[14][15]。 - 药明生物(WuXi Bio)在全球CDMO调研中客户选择率最高,但切换供应商风险上升[76][78]。 --- **总结** - **投资机会**:创新药授权交易(ADC/双抗)、国产医疗器械替代、专科医院及AI医疗应用。 - **风险提示**:政策不确定性(集采、Biosecure法案)、医保控费、地缘政治扰动。 - **关键催化剂**:2025年医保谈判、美联储降息、临床数据读出(如恒瑞GLP-1药物、信达PD-1/IL-2双抗)[30][41]。 (注:未提及部分如具体公司财务数据、个别细分领域因原文信息不足省略)
8月14日港股通净买入10.34亿港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8-14 21:38
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8月14日下跌0.37%至25519.32点 [1] - 南向资金通过港股通净买入10.34亿港元 [1] 港股通成交概况 - 港股通全天成交总额1475.43亿港元 其中沪市港股通成交927.12亿港元 深市港股通成交548.31亿港元 [1] - 沪市港股通净买入16.45亿港元 深市港股通净卖出6.11亿港元 [1] 沪市港股通活跃股交易 - 腾讯控股成交额60.03亿港元居首 净卖出6.78亿港元 股价上涨0.68% [1] - 阿里巴巴-W成交额36.89亿港元 净买入1.42亿港元 股价下跌1.54% [1][2] - 中芯国际成交额36.59亿港元 净卖出0.93亿港元 股价下跌0.10% [1][2] - 中国人寿净买入13.53亿港元居首 股价上涨3.60% [1][2] - 晶泰控股成交额29.34亿港元 净卖出1.34亿港元 股价大涨11.61% [2] 深市港股通活跃股交易 - 腾讯控股成交额41.88亿港元居首 净卖出5.19亿港元 [2] - 中芯国际成交额21.29亿港元 净买入2.55亿港元 [2] - 阿里巴巴-W成交额21.23亿港元 净买入3.13亿港元 [2] - 美团-W净卖出2.45亿港元 股价微涨0.08% [2] - 三生制药净买入3.04亿港元 股价上涨2.83% [2]
8月14日汇添富医疗积极成长一年持有混合A净值增长1.04%,今年来累计上涨66.59%
搜狐财经· 2025-08-14 20:38
基金表现 - 汇添富医疗积极成长一年持有混合A最新净值0.8263元 单日增长1.04% [1] - 近1个月收益率达15.15% 在4688只同类基金中排名第506位 [1] - 近6个月收益率高达63.14% 在4532只同类基金中排名第60位 [1] - 今年以来收益率达66.59% 在4490只同类基金中排名第84位 [1] 投资组合 - 前十大股票持仓占比合计61.79% 显示集中度较高 [1] - 三生制药为第一大重仓股 占比10.07% [1] - 信达生物占比8.94% 科伦博泰生占比8.71% 泽璟制药-U占比7.07% [1] - 新诺威占比5.59% 百济神州-U占比5.03% 海思科占比5.01% [1] - 信立泰占比4.11% 先声药业占比3.72% 康诺亚-B占比3.54% [1] 基金概况 - 基金成立于2020年8月21日 截至2025年6月30日规模为19.22亿元 [1] - 基金经理为郑磊 复旦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 [1][2] - 郑磊曾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员 中海基金医药行业分析师 [2] - 2017年11月加入汇添富基金 管理多只医药主题基金 [2] 基金经理背景 - 郑磊2014-2017年管理中海医药混合基金和中海医疗保健主题股票基金 [2] - 2018年8月起管理添富创新医药混合基金至2025年5月 [2] - 2019年4月起管理汇添富医药保健混合基金 [2] - 2020年3月起管理汇添富中盘积极成长混合基金 [2] - 2021年3月至2022年7月管理汇添富健康生活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 [2]
南向资金8月14日净买入超10亿港元:加仓中国人寿13.53亿港元
金融界· 2025-08-14 18:11
南向资金整体流向 - 8月14日南向资金总成交额1475.43亿港元 净流入10.34亿港元 [1] - 沪港股通净流入16.45亿港元 深港股通净流出6.11亿港元 [1] 重点净买入标的 - 中国人寿获净买入13.53亿港元 当日股价上涨3.60% [1][2] - 阿里巴巴-W获净买入4.55亿港元 其中沪股通买入1.42亿港元 深股通买入3.13亿港元 当日股价下跌1.54% [1][3] - 理想汽车-W获净买入3.52亿港元 当日股价下跌1.60% [1][4] - 三生制药获净买入3.04亿港元 当日股价上涨2.83% [1][5] - 康方生物获净买入2.22亿港元 当日股价上涨4.19% [1][6] - 中芯国际获净买入1.62亿港元 其中深股通买入2.55亿港元 沪股通卖出9340.71万港元 当日股价下跌0.10% [1][7] 重点净卖出标的 - 腾讯控股遭净卖出11.97亿港元 其中沪股通卖出6.78亿港元 深股通卖出5.19亿港元 当日股价上涨0.68% [1][8] - 美团-W遭净卖出3.86亿港元 其中沪股通卖出1.41亿港元 深股通卖出2.45亿港元 当日股价上涨0.08% [1][9] - 晶泰控股遭净卖出2.55亿港元 其中沪股通卖出1.34亿港元 深股通卖出1.21亿港元 当日股价上涨11.61% [1][9] - 药明生物遭净卖出1.88亿港元 当日股价上涨0.06% [1][9]
三生制药(01530)上涨2.06%,报31.72元/股
金融界· 2025-08-14 10:40
公司股价表现 - 8月14日盘中上涨2 06%至31 72元/股 成交额达6 32亿元 [1] 公司业务概况 - 专注于创新药物研发 生产与销售 拥有30种上市产品和31个在研产品 [1] - 核心产品在各自治疗领域市场占有率领先 [1] - 具备生物药全生命周期研发及CDMO能力 2023年CDMO产能达7 6万升 [1] 公司运营规模 - 全球设有6大生产基地 拥有2600余名医学代表构建学术推广网络 [1] - 2024年营业总收入91 08亿元 净利润20 9亿元 [2]
中华交易服务香港生物科技指数上涨4.39%,前十大权重包含三生制药等
金融界· 2025-08-13 22:12
指数表现 - 中华交易服务香港生物科技指数单日上涨4.39%至9474.11点 成交额174.73亿元 [1] - 近一个月指数上涨16.18% 近三个月上涨61.71% 年初至今累计涨幅达102.54% [1] - 指数以2014年12月12日为基日 基点为2000点 [1] 成分股结构 -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73.41% 康方生物以13.59%居首 [1] - 权重分布:信达生物(9.6%)、药明生物(8.91%)、三生制药(8.66%)、百济神州(8.33%)、药明康德(7.12%) [1] - 科伦博泰生物-B(4.95%)、再鼎医药(4.42%)、金斯瑞生物科技(3.92%)、诺诚健华-B(3.91%)位列后四位权重 [1] 市场与行业分布 - 指数成分股100%集中于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 [2] - 行业配置100%集中于医药卫生板块 [2] 指数背景 - 由中华证券交易服务有限公司委托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编制 [1] - 编制方案由中华交易服务与中证指数共同确定 [1] - 指数定位为反映香港上市生物科技公司整体表现的证券价格指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