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商银行(601398)
icon
搜索文档
南向资金今年以来净流入超9100亿港元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证券报· 2025-08-13 05:06
南向资金流入情况 -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9102 88亿港元 创年度净流入金额历史新高 为2024年同期的2倍多 [1][2] - 在145个交易日中 南向资金出现净流入的交易日有123个 占比超八成 [1][2] - 4月9日单日净流入355 86亿港元 创单日净流入纪录 [2] - 1月 2月 3月 4月 7月净流入金额均超1200亿港元 [2] - 南向资金持股数量为5319 70亿股 较2025年初增加677 07亿股 持仓市值为5 67万亿港元 较2025年初增加2 09万亿港元 [2] -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浮盈1 19万亿港元 [2] 南向资金持仓行业分布 - 金融 信息技术 可选消费行业持仓市值居前 分别为14320 41亿港元 11167 63亿港元 7362 45亿港元 [2] - 医疗保健 通讯服务行业持仓市值均超5100亿港元 [2] - 近一个月南向资金加仓金融 信息技术 医疗保健行业金额居前 净买入金额分别为489 61亿港元 270 34亿港元 228 36亿港元 [3] 南向资金持仓个股情况 - 持仓腾讯控股超过5600亿港元 持仓建设银行 中国移动 工商银行 小米集团-W均超2000亿港元 [3] - 持仓阿里巴巴-W 中国海洋石油 汇丰控股 中芯国际 美团-W 中国银行均超1100亿港元 [3] -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对建设银行 中国银行 昊天国际建投 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增持数量居前 分别为70 97亿股 48 90亿股 45 38亿股 35 30亿股 21 17亿股 [3] - 阿里巴巴-W 美团-W 中芯国际 腾讯控股 招商银行 中国神华均获南向资金加仓 增持股数分别为6 43亿股 3 63亿股 6 69亿股 0 59亿股 5 93亿股 6 34亿股 [3] - 近一个月阿里巴巴-W 美团-W 小米集团-W受到南向资金青睐 净买入金额居前 分别为69 89亿港元 41 94亿港元 41 21亿港元 [3]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 恒生科技指数今年以来分别累计上涨24 48% 22 32% 21 73% [4] - 医疗保健业 原材料业 资讯科技业领涨市场 分别累计上涨75 96% 67 53% 36 27% [4] - 金融业累计上涨30 68% 工业 地产建筑业 综合企业行业均累计涨逾20% [4] - 恒生指数成分股中超八成股票上涨 中国生物制药累计涨逾130% 石药集团累计涨逾110% [4] - 翰森制药 周大福 中国宏桥均累计涨逾100% 京东健康累计涨逾90% 药明康德累计涨逾80% [4] - 快手-W累计涨逾70% 药明生物 紫金矿业 中芯国际均累计涨逾60% [4] - 恒生指数成分股中总市值超1万亿港元的股票今年以来全线上涨 平均涨幅达33 39% [5] - 腾讯控股 工商银行 阿里巴巴-W 建设银行 中国移动今年以来分别累计上涨35 34% 24 20% 43 88% 31 14% 18 58% [5] 近期市场动态 - 8月以来恒生指数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分别累计上涨0 79% 0 38% 恒生科技指数累计下跌0 26% [6] - 8月以来原材料业累计涨逾10% 医疗保健业累计跌逾2% [6] 机构观点 - 南向资金定价权在边际上和结构上不断提升 [4] - 港股市场的长期配置价值依然存在 南向资金的持续净流入将优化投资者结构 改善港股风险偏好 [6] - 预计南向资金全年累计净流入或超万亿港元 [6] - 港股稀缺性资产基本面更优 或吸引南向资金持续流入 支撑港股继续向上 [6] - AI引领科技周期向上 具有稀缺性的港股科技资产向上空间更大 [6] - 预计港股市场总体震荡向上 当前港股估值分位数处于历史中上水平 [7]
“最近股市表现不错,挺多人咨询”,银行网点证券开户升温
中国证券报· 2025-08-12 22:33
银证合作模式 - 银行通过抽奖、现金红包等方式为券商开户引流,例如中国银行客户首次绑定借记卡可抽最高188元支付宝红包[1][2] - 招商银行与7家券商(招商证券、国信证券等)合作推出线上开户活动,4家券商支持7*24小时银证转账[4][5] - 工商银行提供两种线上开户路径:直接跳转券商H5页面或展示30余家券商APP下载入口[5] 银行端业务动机 - 客户证券投资资金回流可增加银行低成本存款,并为理财、交叉销售创造机会[1][4] - 第三方存管业务考核指标加强,例如部分银行自去年股市行情后显著增加相关考核[6] - 7*24小时银证转账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尤其在行情活跃时增强资金流转效率需求[7] 券商端获客优势 - 银行庞大客户基数成为高效获客渠道,中银证券等通过银行网点驻点服务直接触达客户[1][6] - 银行引流的客户不仅提升开户量,还为打新等综合业务提供潜在客户池[6] - 合作降低获客成本,银行推荐的客户可享受比线上自助开户更低的费率[1] 行业协同效应 -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居民入市意愿增强,当前行情尚未结束[6] - 银行通过财富管理品牌形象提升客户忠诚度,券商借助银行服务体系优化开户体验[7] - 双方联合走访机构客户,平安银行等案例显示合作从零售向机构端延伸[6]
又省一笔钱!两项贷款贴息政策来了 年贴息1个百分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22:30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 支持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 [1][3] - 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 [1][3] - 贷款需在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签订合同并发放资金 且资金需合规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3]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 [3] - 经办银行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6家国有行和12家股份行共21家全国性银行 [1][4]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 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 [2][6]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每名借款人在单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 [2][6] -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 单家机构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 [2][6]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 [6] - 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行、12家股份行和5家消费金融公司 [2][7] 政策实施与银行响应 - 国有六大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已表态将简化流程推动政策落地 [8][9] - 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承诺优化金融服务 合理简化手续并加强资金使用监管 [9] - 政策明确要求严禁资金用于房地产开发、投资理财等套利活动 违规将追回资金并依法处罚 [4][5][7] - 消费金融机构入选有助于扩大政策覆盖面 与传统银行形成场景和客群互补 [7] 政策目标与展望 - 政策旨在通过财政金融联动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融资成本 激发消费潜力和市场活力 [2][8] - 专家预计未来可能根据实施效果优化贴息比例、覆盖范围和经办机构 [10] - 建议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 与现有消费品以旧换新、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政策形成协同效应 [10]
9月起,对这些贷款进行贴息
搜狐财经· 2025-08-12 21:58
政策支持范围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涵盖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交通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1]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涵盖中信银行 中国光大银行 华夏银行 中国民生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广发银行 平安银行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恒丰银行 浙商银行 渤海银行[1]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 涵盖深圳前海微众银行 重庆蚂蚁消费金融 招联消费金融 兴业消费金融 中银消费金融[2] 重点支持领域 - 家用汽车领域包括汽车购置 车辆保险及维修[4] - 养老生育领域包括家庭适老化改造服务 养老机构和养老社区服务 托育 辅助生育消费[4] - 教育培训领域包括资格证书培训考试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8] - 文化旅游领域支持通过具备资质的旅行机构购买国内旅游出行服务[8] - 家居家装领域包括家庭装修 家用电器 厨卫用品 家具[8] - 电子产品领域包括购买手机 平板 个人电脑 智能穿戴设备[8] - 健康医疗领域包括牙齿矫治 视力矫正 健康管理[8] 政策执行细则 - 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5]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5] -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消费额度为上限进行贴息[5]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6] - 中央财政承担贴息资金90% 省级财政承担10%[6]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 对应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6]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 对应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6]
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多家银行火速积极响应
中国基金报· 2025-08-12 21:24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 明确对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发放的贷款进行贴息 [1] - 贷款需在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签订合同且资金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1] - 财政部门按贷款本金进行贴息,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1]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单户贴息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 [2] - 贴息贷款包括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且不得重复享受其他中央财政贴息政策 [2]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 居民个人在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使用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实际用于消费可享受贴息 [3]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 [3]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每名借款人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 [3]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贴息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3] 银行机构响应与实施 -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积极研究落实贴息政策以降低融资成本 [5] - 农业银行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 [6] - 邮储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均发布公告称将依法推进贴息政策组织实施工作 [7][9][13][16] 政策目标与行业影响 - 贴息政策通过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和经营主体融资成本,从供需两端发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4] - 政策有助于激发经营主体和居民有效融资需求,扩大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贷款投放 [4] - 贴息政策是首次推出,后续可能根据实施效果对贴息比例、覆盖范围、经办机构等进行优化 [5]
利好刷屏!农行、邮储、浦发、浙商等集体宣布
中国基金报· 2025-08-12 21:07
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 财政部等九部门发布《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旨在提振消费和扩大内需 [1] - 政策对8类消费服务业经营主体(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发放的贷款进行贴息,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2][3]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 [4]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 - 对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的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进行贴息,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5][6]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 [6]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 [6] 政策影响与意义 - 政策通过财政贴息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发力提振消费 [7][8] - 贴息政策有助于激发相关经营主体和居民有效融资需求,扩大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投放 [8] - 政策精准定位行业及目标群体,提高执行效率和市场响应度 [9] 银行响应情况 - 农业银行宣布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 [10][13] - 邮储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等也发布公告表示将依法依规推进贴息政策的组织实施工作 [20][22][26][29][30] -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正在积极研究落实贴息政策 [10]
个人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可享贴息,多家银行火速响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20:48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 支持范围涵盖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 [1][3] - 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单户最高贴息贷款规模100万元 [1][4]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 [4] - 贷款资金需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固定资产贷款)或提升服务供给能力(流动资金贷款) [4] - 经办银行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6家国有行和12家股份行,共21家全国性银行 [1][5] - 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到期后可能延长 [4]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 - 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到期后可能延长 [2][7]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5万元以上重点领域(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等) [2][7] - 年贴息比例1个百分点,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7] - 每人单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累计上限1000元) [7]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 [7] - 经办银行包括6家国有行、12家股份行及5家消费金融机构(如微众银行、蚂蚁消费金融等) [8] 政策目标与行业响应 - 政策核心是通过财政金融联动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融资成本,激发消费潜力与市场活力 [2][9] - 国有六大行(中行、建行、工行、农行、邮储、交行)已表态简化流程推动政策落地 [10][11] - 股份行如光大银行优化服务推动精准落地,同时加强资金监管 [11] - 消费金融机构可补充传统银行覆盖不足的客群与场景,提升政策实效 [8] 政策实施细节 - 严禁贷款资金用于房地产开发、理财套利等违规用途 [5] - 对虚报、挪用贴息资金的行为将追回资金并依法处罚 [6][8] - 借款人套取贴息资金将被纳入征信记录 [8] - 未来可能根据实施效果优化贴息比例、覆盖范围及经办机构 [12]
个人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可享贴息,多家银行火速响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20:42
政策细则 -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且不超过合同利率50%,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5万元以上重点领域消费可享贴息[3][10] - 服务业经营主体贴息政策覆盖餐饮住宿等8类行业,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年贴息比例1个百分点,单户最高贴息贷款规模100万元[2][6] - 两项政策均由中央财政承担90%贴息资金,省级财政承担10%,政策到期后可视效果延长期限或扩大范围[6][10] 金融机构参与 - 个人消费贷款经办银行包括6家国有大行、12家股份行及5家消费金融公司,服务业贷款经办银行包含3家政策性银行和18家全国性银行[6][11] - 中国农业银行自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国有六大行均在政策公布后迅速响应并优化办理流程[1][13][14] - 消费金融公司首次入选贴息政策机构名单,其丰富场景和广泛客群可与传统银行形成互补[11] 实施效果预期 - 政策核心是通过财政金融联动降低信贷成本,激发消费潜力并推动经济结构转型,预计将形成每年数百亿规模的消费拉动效应[4] - 专家预计政策实施后将根据效果优化贴息比例和覆盖范围,建议与以旧换新等政策形成协同效应[15] - 银行将通过数字化手段简化申请流程,交通银行等已明确将精准滴灌商圈金融需求[14]
又省一笔钱!两项贷款贴息政策来了,年贴息1个百分点
搜狐财经· 2025-08-12 20:41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 支持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 [1][3] - 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单户贴息贷款规模上限为100万元 [1][3]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 [3] - 贷款需在2025年3月16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签订合同并发放,资金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3] - 经办银行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6家国有行和12家股份行,共21家全国性银行 [1][4]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 贴息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覆盖实际用于消费且可识别交易信息的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 [2][6]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且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中央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90%和10%的贴息资金 [2][6]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经办机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 [2][6]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所有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其中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 [2][6] - 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行、12家股份行和5家其他消费贷款发放机构(微众银行、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中银消金) [2][7] 政策实施与响应 - 政策旨在通过财政金融联动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主体融资成本,激发消费潜力和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 [2][8] - 国有六大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已表态简化流程、优化服务,推动政策精准落地 [8][9] - 部分股份行(如光大银行)响应政策,承诺优化金融服务、简化手续并加强资金监管 [9] - 政策到期后可能根据效果延长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 [3][6] - 消费金融机构入选经办名单有助于扩大政策覆盖范围,与传统银行形成互补 [7] 监督与约束机制 - 严禁贷款资金用于房地产开发、投资或理财等套利活动,严禁虚报、冒领、套取贴息资金 [4][5] - 经办银行需严格审核贴息资金申领,确保合规兑付,违规行为将追回资金并依法处罚 [5][7] - 借款人套取贴息资金的行为将被纳入个人征信记录 [7]
工商银行钦州分行:深耕绿色金融大文章 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12 20:25
核心观点 - 工商银行钦州分行通过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创新实践和强化风控 大力支持区域绿色低碳转型 截至2025年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达34.16亿元 [1][2][3] 绿色贷款规模与投向 - 截至2025年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34.16亿元 [1] - 重点支持节能降碳、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产业链发展 [1] - 为某纸业有限公司节能降碳技改项目完成4000万元授信审批 用于购置双辊挤浆机等环保设备 [2] - 开通新能源及清洁能源汽车贷款分期"绿色通道" 简化流程提升效率 [2] 组织架构与考核机制 - 成立服务"五篇大文章"领导小组 下设绿色金融等五个工作专班 [1] - 将绿色金融发展指标纳入年度KPI考核体系 [1] - 配套制定《2025年绿色金融专项激励方案》 通过定期通报和专项指导推动业务 [1] 产品创新与服务体系 - 将绿色信贷客户纳入"新动能"客户名单管理 给予优惠利率降低企业转型成本 [2] - 加大力度支持产业结构低碳转型、新型绿色技术应用、能源体系低碳转型三大关键领域 [2] - 积极布局碳市场业务 加强转型金融项目储备 [2] - 通过创新投融资产品形成多元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2] 风险管理体系 - 组织绿色金融信贷从业人员学习《尽职免责管理办法》 开展专业培训强化合规意识 [3] - 依托企业级智能风控平台强化一二道防线联防联控与信息共享 [3] - 对绿色信贷产品及业务全流程深度排查 制定风险预案并下发提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