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商银行(601398)
icon
搜索文档
9月1日起,个人消费贷款迎来“国补”!最高贴息3000元,23家银行可办理
搜狐财经· 2025-08-13 11:15
政策核心内容 -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实施方案 自9月1日起实施至2026年8月31日 [3] - 中央财政承担90%补贴资金 居民在23家指定金融机构办理消费贷款可获得最高3000元财政贴息 [3] - 贴息范围分为两类: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全覆盖 大额消费聚焦家用汽车、养老生育等七大重点领域 单笔超5万元部分不享受贴息 [5] - 政策设计3000元封顶贴息额度 对应30万元消费 既避免过度信贷又能撬动大宗商品销售 [5] 金融机构覆盖范围 - 六大国有银行全数入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 [10] - 十二家股份制银行同步覆盖:中信、光大、华夏、民生、招商、兴业、广发、平安、浦发、恒丰、浙商、渤海银行 [10] - 五家特色金融机构入选:微众银行、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中银消金 [10] - 政策鼓励地方政府自行补贴本地金融机构 地方银行未列入国家名单 [10] 消费者受益机制 - 财政每年补贴贷款本金的1% 补贴金额不超过合同利率的50% [7] - 举例说明:3年期10万元购车贷款年利率4% 原本年利息支出4000元 财政贴息1%即1000元 相当于降低25%利息成本 [7][9] - 三年累计节省利息3000元达到个人单机构贴息上限 消费者可采用多机构组合策略实现3000元封顶收益最大化 [7][9] - 贴息资金通过直通流程发放 银行在结息日直接从应付利息中扣除财政承担部分 [12] 政策实施效果 - 四川省试点期间(4月1日至9月30日)对汽车、电子产品等四类消费给予1.5%财政贴息 单笔最高3000元 [14] - 政策实施三个月后 成都某新能源汽车展厅贷款购车比例从15%飙升至40% [14] - 地方政府积极行动 省级财政需承担10%贴息资金 浙江、广东等消费大省酝酿配套政策 [14] - 建设银行广州天河区客户经理单日接听23个咨询贴息贷款电话 咨询需求旺盛 [16] 行业影响分析 - 这是我国首次大规模运用财政资金直接补贴居民消费信贷 1%贴息撬动万亿级消费市场 [16] - 政策将家电、家居等品类全部纳入 预计引发新一轮消费热潮 [14] - 银行建立消费信息识别系统防止资金挪用 财政部组织抽查监督 套取贴息资金行为纳入个人征信记录 [12] - 政策有效推动"不敢消费"的普通家庭跨过消费门槛 促进消费升级浪潮 [17]
六大行,集体官宣!
中国基金报· 2025-08-13 11:09
政策背景 - 财政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三部门联合制定《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旨在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2] - 政策覆盖国有六大行、12家全国性股份行及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16] 国有大行响应 - 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率先宣布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2] - 工商银行依据财金〔2025〕80号、81号文件推进个人消费贷款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工作,强调不收取任何服务费用[5] - 中国银行等国有大行陆续跟进公告,具体实施细则将通过官方渠道发布[6] 股份行动态 - 招商银行、广发银行等股份行宣布依法推进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优化办理流程并简化手续[12][13][14] - 广发银行明确自2025年9月1日起实施贴息,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操作指引[14] 行业规范与风险提示 - 所有参与银行均声明不收取贴息业务费用,提醒用户防范非官方渠道的诈骗行为[5][14][16] - 部分非名单内机构(如资产管理公司)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虚假贴息公告,涉及过桥资金、信用贷等业务,需警惕[16]
六大行,集体官宣!
中国基金报· 2025-08-13 11:06
国有六大行及股份行响应财政贴息政策 - 财政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国有六大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集体响应,宣布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 [2][17] - 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率先响应政策,其他国有大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同步跟进 [2][4][5][9] - 招商银行、浙商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股份行也陆续发布公告,宣布对符合要求的贷款进行贴息 [11] 贴息政策覆盖机构范围 - 政策明确三类贷款经办机构: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行(包括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如微众银行、蚂蚁消费金融等) [17] - 部分非名单内的"资产管理公司"试图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虚假贴息公告,涉及过桥资金、质押贷等业务,需警惕非正规渠道风险 [17] 银行执行细节 - 各家银行强调在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业务时不收取任何费用,提醒用户防范诈骗,仅通过官方渠道办理 [17]
银行指数屡创历史新高!盈利能力回升,年内上涨超16%
大众日报· 2025-08-13 10:47
A股银行板块表现 - 2025年以来银行板块保持强势,工商银行等国有大行股价创历史新高 [1][13] - 同花顺银行指数年内累计上涨超16%,大幅跑赢主要股指 [1][13] - 农业银行以2.11万亿元流通市值超过工商银行成为A股流通市值之王 [1][13] 银行股价格表现 - 7月10日四大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股价均创历史新高,助力沪指重回3500点 [1][13] - 6月25日A股银行板块继续强势上涨 [1][13] 机构资金配置 - 公募基金对银行股持仓总市值达2053亿元,环比一季度增长27% [1][13] - 93家基金公司的353只公募基金持有农业银行A股10.37亿股,持股市值60.97亿元 [1][13] - 2024年以来中国平安、新华保险等大举建仓银行H股 [1][13] 银行增持计划动态 - 成都银行因股价持续超过原增持计划价格上限,拟调整增持计划 [1][13][14] - 华夏银行部分董事、监事及业务骨干计划以自有资金不低于3000万元增持股份,但受定期报告窗口期和市场波动影响暂未实施 [2][14] 银行板块走强驱动因素 - 银行业基本面实质性改善,资产质量提升,不良贷款率下降,拨备覆盖率保持合理水平 [3][14] - 政策环境边际改善,包括降准释放流动性、优化监管考核等 [3][14] - 中长期资金入市及指数化投资推动银行配置价值增强,高股息标的在利率下行环境下吸引力提升 [3][15] 保险行业偿付能力状况 - 143家险企披露2025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行业整体呈现向好态势 [5] - 14家保险公司获AAA最高偿付能力评级,包含6家寿险公司和8家财险公司 [5][6] - 46家险企获评A类风险综合评级,90家获评B类 [6] 偿付能力不达标险企 - 5家险企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包括4家财险公司(安华农险、华安保险、亚太财险、前海财险)和1家寿险公司(华汇人寿) [7] - 亚太财险风险综合评级从B类下滑至C类,前海财险因管理层变动、股权质押及连续亏损处于不利地位 [7][12] - 华汇人寿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高达2000%,但因公司治理问题整改未完成导致风险评级为C类,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8] 险企整改措施 - 5家C类险企已启动整改计划,涵盖公司治理重构、资本补充和风险管理升级 [12] - 华安财险增资扩股取得实质性进展,亚太财险对波动指标进行回溯分析并完善 [12] - 前海财险加强风险管理并降低最低资本 [12] 报告披露异常情况 - 瑞华健康因技术原因延迟披露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其一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73.71%,综合充足率101.51%,接近监管红线 [10] - 中融人寿、上海人寿、珠江人寿和富德生命人寿四家公司最新偿付能力报告披露时间停留在2021年,合众人寿2024年二季度后未更新数据 [11]
董希淼:国家喊你贷款消费,你心动还是心塞? | 立方大家谈
搜狐财经· 2025-08-13 10:30
政策核心内容 - 财政部等部门于8月12日印发《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从审议通过到落地仅用不到两周时间 [3] - 两项政策均为首次推出 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 旨在降低消费领域融资成本 激发需求和释放消费潜力 [3][4][5]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 以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并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 [7] 政策覆盖范围与机构 -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经办机构包括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4家消费金融公司(招联消费金融等)及1家民营银行(微众银行)共23家金融机构 [6] -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经办银行为21家全国性银行 包括3家开发性政策性银行、6家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6] - 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安排资金对属地中小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发放的贷款进行贴息 以扩大覆盖面和可得性 [6] 政策具体条款 - 服务业经营主体贴息针对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领域 单户贴息贷款规模最高100万元 [7] -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每名借款人在单家机构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消费金额30万元) [7] - 政策要求贷款资金需用于合规经营活动或合理消费 不得用于投资理财等用途 [8] 政策背景与目标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列为十项任务首位 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对符合条件的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3] - 2025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同比增速5.3%的贡献率为52% 但住户贷款仅增加1.17万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负增长 反映消费需求疲软 [4] - 政策旨在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发力 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 支持经营主体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 并与金融政策协同扩大内需 [5] 金融机构执行要求 - 金融机构需将贷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加强风控模型和算法以准确判断还款能力 并强化贷款用途和资金流向管控 [8] - 需避免过度授信和"多头借贷"现象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同时减少内卷式竞争 [5][8]
工商银行(01398):正在依法依规、积极有序推进财政贴息工作
智通财经网· 2025-08-13 10:05
工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公告 - 公司发布公告宣布推进个人消费贷款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工作 [1] - 该举措旨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决策部署 [1] - 政策依据为财金[2025]80号和财金[2025]81号文件要求 [1] - 贴息工作将依法依规、积极有序推进 [1] - 公司明确表示不收取任何服务费用 [1] - 强调未委托官方渠道以外的任何机构或人员代办相关业务 [1]
工商银行:正在依法依规、积极有序推进财政贴息工作
格隆汇· 2025-08-13 09:45
工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公告 - 公司发布公告称正在推进个人消费贷款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的财政贴息工作 [1] - 该举措旨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决策部署 [1] - 政策目标包括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 [1] 政策依据 -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依据《关于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财金[2025]80号) [1] -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依据《关于印发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财金[2025]81号) [1] 执行细节 - 公司表示正在依法依规、积极有序推进财政贴息工作 [1] - 工商银行对办理上述贷款贴息不收取任何服务费用 [1] - 公司强调没有委托官方渠道以外的任何机构、人员代为办理 [1]
最高千万,银行消费贷有了新玩法
新浪财经· 2025-08-13 08:40
消费贷额度放宽趋势 - 多家银行推出高额度消费贷产品,最高额度达100万至150万元,年化利率3%起,贷款期限最长7年[1][4] - 股份行如光大银行"白领E贷"额度150万元,广发银行"E秒贷"额度100万元,平安银行"橙e贷"额度100万元[4] - 城商行如北京银行"消费京e贷"额度100万元,上海银行"家装信义贷"额度100万元,江苏银行消费贷额度100万元[4] 国有银行大额抵押类贷款 - 国有行推出数百万元至千万元级消费贷产品,建行"房易贷"抵押版额度300万元,年化利率3.05%起[4] - 工行"房抵组合贷"额度最高1200万元,消费用途最长贷7年,经营用途最长贷10年[5] - 农行"房抵e贷"额度最高1000万元,期限120个月,人工审批额度最高达3000万元[5] 实际审批额度与申请门槛 - 实际获批额度普遍低于宣传额度,例如100万额度产品实际仅获批15万元[5] - 银行优先面向优质客户群体,包括农行个人住房贷款客户、代发工资户、贵宾客户及公积金缴纳客户[6] - 大额抵押贷款需提供房产信息评估,且需以经营贷形式申请[6][7] 政策驱动与产品调整 - 2025年3月《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鼓励加大消费贷投放,银行响应提高额度及期限[8] - 中国银行"中银E贷"额度从20万提至30万元,建行"快贷"额度从20万提至30万元,招行"闪电贷"期限增加7年选项[8] - 杭州银行"宝石贷"额度从20万涨至30万元,年化利率从3.06%降至3%[8] 市场需求与用户特征 - 90后负债率达78.3%,平均负债12.1万元,其中消费贷款占比32.1%[9] - 大额消费贷主要用于装修、留学、创业等场景,受众为信用良好且高收入人群[10] - 2025年二季度末消费性贷款余额21.18万亿元,同比增长6%,上半年增加1950亿元[10] 银行战略与行业竞争 - 银行通过提额延时策略增加贷款总量与利息总和,实现整体盈利提升[9] - 采用"掐尖"策略锁定优质客户资源,降低风险并增强产品吸引力[10] - 2025年7月推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可能进一步降低利率并引发新一轮抢客大战[15] 不良贷款风险数据 - 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较上季增加1574亿元,不良贷款率1.51%[13] - 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挂牌量742.7亿元,同比增长190.5%,个人不良贷款转让成交额370.4亿元,同比增长761%[14]
南向资金今年以来净流入超9100亿港元 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证券报· 2025-08-13 07:18
南向资金流入规模 - 截至8月12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9102.88亿港元创年度历史新高为2024年同期8078.69亿港元的2倍多 [1][2] - 145个交易日中有123个交易日出现净流入占比超八成 [1][2] - 单日净流入纪录为4月9日355.86亿港元月度净流入中1月/2月/3月/4月/7月均超1200亿港元 [2] 南向资金持仓与收益 - 截至8月11日持股数量5319.70亿股较年初增加677.07亿股持仓市值5.67万亿港元较年初增加2.09万亿港元 [2] - 根据净流入金额计算今年以来浮盈1.19万亿港元 [2] - 金融行业持仓市值最高达14320.41亿港元其次为信息技术11167.63亿港元和可选消费7362.45亿港元医疗保健和通讯服务均超5100亿港元 [2] 南向资金个股操作 - 腾讯控股持仓超5600亿港元建设银行/中国移动/工商银行/小米集团-W持仓均超2000亿港元 [3] - 建设银行增持70.97亿股居首中国银行/昊天国际建投/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增持均超20亿股 [3] - 近一个月金融行业获净买入489.61亿港元信息技术270.34亿港元医疗保健228.36亿港元 [3] - 近一个月阿里巴巴-W获净买入69.89亿港元美团-W41.94亿港元小米集团-W41.21亿港元 [3] 港股市场表现 - 截至8月12日恒生指数累计上涨24.48%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上涨22.32%恒生科技指数上涨21.73% [5][6] - 医疗保健业累计上涨75.96%原材料业上涨67.53%资讯科技业上涨36.27%金融业上涨30.68% [6] - 恒生指数成分股超八成上涨中国生物制药涨逾130%石药集团涨逾110%翰森制药/周大福/中国宏桥均涨逾100% [6] - 总市值超1万亿港元股票全线上涨平均涨幅33.39%腾讯控股涨35.34%阿里巴巴-W涨43.88%建设银行涨31.14% [6] 近期市场动态 - 8月以来恒生指数累计上涨0.79%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上涨0.38%恒生科技指数下跌0.26% [7] - 原材料业8月累计涨逾10%医疗保健业累计跌逾2%出现回调 [7] 机构观点与配置建议 - 南向资金定价权在边际和结构上提升全年净流入或超万亿港元 [4][8] - 港股中期配置逻辑未变全球流动性倾向宽松支撑离岸市场 [8] - 建议关注高股息标的政策利好的创新药/AI产业链/反内卷行业以及中报超预期板块 [9] - 战术上推荐游戏/互联网电商龙头创新药及非银金融板块 [9]
超八成交易日出现净流入 南向资金今年以来净流入超9100亿港元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证券报· 2025-08-13 05:38
南向资金流入情况 -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9102.88亿港元,创年度净流入金额历史新高,为2024年同期的2倍多 [1][2] - 在145个交易日中,南向资金净流入交易日占比超八成(123个) [1][2] - 4月9日单日净流入355.86亿港元创单日纪录 [2] - 1月、2月、3月、4月、7月净流入金额均超1200亿港元 [2] - 南向资金持仓市值达5.67万亿港元,较2025年初增加2.09万亿港元,浮盈1.19万亿港元 [2] 南向资金持仓结构 - 金融、信息技术、可选消费行业持仓市值居前,分别为14320.41亿港元、11167.63亿港元、7362.45亿港元 [2] - 医疗保健、通讯服务行业持仓市值均超5100亿港元 [2] - 腾讯控股持仓超5600亿港元,建设银行、中国移动、工商银行、小米集团-W持仓均超2000亿港元 [3] - 阿里巴巴-W、中国海洋石油、汇丰控股、中芯国际、美团-W、中国银行持仓均超1100亿港元 [3] 南向资金增持情况 - 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昊天国际建投、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增持数量居前,分别达70.97亿股、48.90亿股、45.38亿股、35.30亿股、21.17亿股 [3] - 阿里巴巴-W、美团-W、中芯国际、腾讯控股、招商银行、中国神华获南向资金加仓,增持股数分别为6.43亿股、3.63亿股、6.69亿股、0.59亿股、5.93亿股、6.34亿股 [3] - 近一个月金融、信息技术、医疗保健行业净买入金额居前,分别达489.61亿港元、270.34亿港元、228.36亿港元 [4] - 近一个月阿里巴巴-W、美团-W、小米集团-W净买入金额居前,分别达69.89亿港元、41.94亿港元、41.21亿港元 [4]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分别累计上涨24.48%、22.32%、21.73% [5][6] - 医疗保健业、原材料业、资讯科技业领涨,分别累计上涨75.96%、67.53%、36.27% [6] - 金融业累计上涨30.68%,工业、地产建筑业、综合企业行业均累计涨逾20% [6] - 恒生指数成分股中超八成上涨,中国生物制药累计涨逾130%,石药集团累计涨逾110% [6] - 总市值超1万亿港元股票全线上涨,平均涨幅达33.39%,腾讯控股、工商银行、阿里巴巴-W、建设银行、中国移动分别累计上涨35.34%、24.20%、43.88%、31.14%、18.58% [7] 行业配置建议 - 创新药、科技、新消费、大金融板块表现亮眼 [7] - 建议关注高股息标的、政策利好板块(创新药、AI产业链、"反内卷"行业)、中报业绩超预期板块 [9] - 战略上建议配置科技板块,战术上建议增配游戏和互联网电商龙头,关注港股创新药及非银金融板块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