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电建(601669)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电建(601669.SH)前8个月新签合同金额合计8007.97亿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9-18 19:02
公司经营业绩 - 2025年1月至8月新签项目数量达5636个 [1] - 同期新签合同金额8007.97亿元,同比增长4.71% [1] 业务发展态势 - 新签合同金额保持正向增长,反映公司市场拓展能力持续增强 [1] - 项目数量规模显示公司业务覆盖广度与执行能力 [1]
中国电建(601669) - 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1月至8月主要经营情况公告
2025-09-18 18:30
新签合同金额 - 2025年1 - 8月公司新签合同总金额8007.97亿元,同比增长4.71%[2][3][5] - 能源电力业务新签合同金额5162.40亿元,同比增长14.30%[2] - 水资源与环境业务新签合同金额765.64亿元,同比下降25.78%[2][3] - 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业务新签合同金额1661.94亿元,同比下降6.98%[3] - 其他业务新签合同金额417.98亿元,同比增长33.60%[3] - 境内合同金额6209.57亿元,同比增长0.61%;境外合同金额1798.41亿元,同比增长21.90%[5] 细分业务增长情况 - 能源电力业务中风电增长61.27%,水电增长58.88%,太阳能发电下降27.55%,火电下降56.36%[2] - 水资源与环境业务中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下降73.25%,水务增长18.69%[2][3] 大额项目合同 - 2025年8月越南茶荣V3 - 6 350MW海上风电项目金额39.77亿元[6] - 科克舍套能源供应综合体项目设备供应合同金额31.85亿元[6] - 加纳2600套保障房总承包项目金额18.24亿元[6] - 奥烜达(宁夏)新能源有限公司13GWh先进宽温改性镁基电池研发生产基地项目金额15.74亿元[6]
8月广义基建投资下降6.4%,地产投资下降19.9%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9-17 19:24
好的,我将为你总结这份建筑工程行业研报的核心内容。报告的主要观点是行业整体数据表现疲软,但存在结构性投资机会,并给予“增持”评级。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增持 [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8月广义基建投资同比下降6.4%,增速环比下降4.5个百分点,狭义基建投资同比下降5.9%,增速环比下降0.8个百分点 [4][6] - 8月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19.9%,降幅环比扩大2.8个百分点,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1.0%,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9.8% [4][7] - 1-8月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7.5%,占全部基础设施投资比重18.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增长18.8% [7] - 推荐低估值高股息建筑央企及矿产资源、国际工程公司 [7] 宏观经济数据 - 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增速环比下降0.3个百分点 [5] -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9.3%,增速环比下降3.1个百分点 [5] - 出口金额同比增长4.4%,增速环比下降2.8个百分点 [5] - 8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增速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城镇调查失业率5.3%,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 [5] - 8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5668亿元,同比减少4655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6233亿元,同比少增4198亿元 [5] 基建投资细分数据 - 8月水利投资同比下降29.8%,降幅环比扩大25.8个百分点 [6] - 公共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1.6%,降幅环比扩大4.6个百分点 [6] - 电力等投资同比增长4.1%,增速环比下降8.6个百分点 [6] - 交通运输等投资同比下降5.4%,降幅环比扩大1.1个百分点 [6] 房地产市场 - 施工面积同比下降28.6%,降幅环比扩大12.2个百分点 [7] - 竣工面积同比下降21.2%,降幅环比收窄8.2个百分点 [7] - 国家统计局表示商品房销售和住宅价格同比降幅收窄,去库存成效显现 [7] 重点公司推荐 - 推荐低估值高股息中国建筑(股息率4.85%)、中国铁建(股息率3.74%)、隧道股份(股息率4.48%)、中材国际(股息率5.10%) [7] - 推荐矿产资源中国中冶、中国中铁等 [7] - 科技方向推荐算力、低空经济、车路协同、机器人、洁净室、新能源6个方向 [11] - 一带一路推荐中钢国际、北方国际、中工国际、中材国际等 [14][20] 行业资金面分析 - 预测2025年广义基建资金来源同比增长7.3%,增速提高14个百分点 [28] - 预测2025年自筹资金同比增加8.8%,主要受益于地方化债推进及特别国债发行 [29] - 预测2025年预算内资金同比增加4.4%,国内贷款同比增加10.0% [30] 上市公司业绩表现 - 八大建筑央企净利润增速2024年和2025Q1为-11.7%、-9.4% [23] - 一带一路国际工程公司业绩相对较好,中工国际2025Q1净利润增速12.2% [24] - 设计公司业绩最差,地方基建龙头新疆和黑龙江表现最好 [25] 投资主题与方向 - 低空经济推荐设计总院、华设集团,相关标的深城交、苏交科 [12][27] - 算力方向推荐海南华铁、甘咨询、宁波建工、城地香江 [12] - 新能源推荐中国电建、中国能建、华电科工 [12] - 专业工程板块推荐中国化学、中国能建、中国电建、中国中冶 [27]
央企拆分新能源子公司开启IPO!
起点锂电· 2025-09-17 18:14
电建新能源分拆上市与募资计划 - 中国电建拟分拆子公司电建新能源在上交所IPO 已审议通过议案并披露招股书 计划募资90亿元用于风光电项目[2] - 电建新能源采用"光伏+综合"与"新能源+储能"战略 重点布局储热型光热发电与互补项目 并设立新能源与储能研究院攻关压缩空气储能/海洋新能源/光热及氢能技术[2] - 分拆计划始于2023年 电建新能源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吸引十名投资者 注册资本从60亿元增至75亿元(扩大15亿元)[2] 电建新能源财务表现与业务结构 - 2022年-2025年Q1营收分别为83.8亿元/87.3亿元/98亿元/26.6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17.7亿元/23.3亿元/25.5亿元/5.1亿元[3] - 太阳能发电业务占比从2022年15.47%上升至2025年Q1的28.38%[3] - 资产负债率持续保持70%以上 因资本密集型项目资金需求大且建设周期长[3] 中国电建储能业务进展 - 2024年6月成立储能安全技术中心 采用"1总部+6业务机构"架构 聚焦电化学储能与新型储能领域的安全监管与技术研发[4] - 2024年1-6月新型储能领域签署96个项目 合同金额超209亿元[4] - 境内合同金额5450亿元(同比增长3.16%)境外1416亿元(同比增长17.5%)合计6867亿元(同比增长5.8%)[4] 新能源业务转型与重点项目 - 清洁能源/储能/水电/风电项目占比持续增加 储能业务成为主力 覆盖电源侧/共享/独立三种形态[5] - 采用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的梯次互补模式 实现发电-储电-输电一体化管理[5] - 承建全球最大电源侧电化学储能项目(内蒙古乌兰察布)规模达100万kW/600万kWh 采用1200台5.016MWh磷酸铁锂储能电池舱 年调峰能力21.6亿kWh[5]
西北首座抽水蓄能电站通过验收,年促清洁能源消纳26亿千瓦时
中国电力报· 2025-09-17 17:39
项目概况 - 新疆阜康抽水蓄能电站枢纽工程通过专项验收 为西北首座抽水蓄能电站 将保障西北电网安全 促进新能源消纳 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1] - 电站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 是国内首座由设计院牵头EPC建设的百万千瓦级抽水蓄能电站[1] - 中国电建所属西北院牵头 联合水电三局 水电十五局联营体EPC总承包[1] 技术参数 - 电站装机容量1200兆瓦 安装4台单机容量300兆瓦立轴单级混流可逆式水泵水轮机组[1] - 电站属一等大(1)型工程 由上水库 下水库 输水系统 地下厂房和地面开关站等建筑物组成[1] - 双向双倍调节能力达240万千瓦[2] 运营数据 - 上 下水库挡水 泄水建筑物均经过3个汛期考验 最高运行水位已达到正常蓄水位[1] - 截至2025年8月31日 4台机组单机运行时间均已超过4300小时[1] - 累计机组发电量28.94亿千瓦时 抽水电量35.30亿千瓦时 电站综合循环效率达81.13%[1] 环保效益 - 每年可促进风 光等清洁能源消纳超过26亿千瓦时[2] - 每年节约标准煤耗16.5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49.6万吨 具有显著节能减排效益[2] 功能定位 - 承担电力系统调峰 填谷 调频 调相等任务[1] - 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挥重要作用[2]
2GWh独立新型储能建设项目储能系统设备采购中标人公示
储能项目中标 - 中国电建江西电建公司中标化德县星远新能源500MW/2000MWh独立新型储能建设项目储能系统设备采购项目[2] - 中标单位为姚安远信储能科技有限公司[2] 行业装机数据 - 8月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2.9GW/7.97GWh[4] - 大基地等源侧储能装机量同比增长285%(容量)和354%(能量)[4] 行业发展趋势 - 新型储能发展重点转向规模化 规模达180GW 投资额约2500亿元[4] - 新能源就近消纳价格机制完善 储能支撑作用进一步激发应用需求[4]
募资90亿,中国电建亲儿子冲IPO
虎嗅· 2025-09-17 16:47
公司融资与项目投资 - 中国电建子公司电建新能源计划进行首次公开募股 募集资金规模达90亿元人民币 [1] - 公司规划四大新能源项目 总投资额超过484亿元人民币 [1] 行业与运营挑战 - 新能源行业面临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存在高负债率与补贴依赖等经营挑战 [1] - 央企正在进行业务转型 行业关注其转型战略能否成功实施 [1]
政策利好不断,储能行业或迎黄金发展期,央企现代能源ETF(561790)涨超0.5%
搜狐财经· 2025-09-17 15:06
指数及ETF表现 - 中证国新央企现代能源指数上涨0.28% 成分股中煤能源涨4.10% 节能风电涨2.55% 国网英大涨2.38% 许继电气涨2.31% 中国西电涨2.03% [3] - 央企现代能源ETF(561790)上涨0.52% 报1.17元 近1月累计上涨2.93% [3] - ETF近1年日均成交637.75万元 当日换手率0.41% 成交额18.51万元 [3] 政策动态 -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 要求2027年新型储能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技术装备全球领先 标准体系成熟健全 [3] - 9月另发布《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和《电力现货连续运行地区市场建设指引》 均重点提及储能领域 [4] 行业前景 - 政策红利释放、需求爆发、技术迭代、产能布局等多重因素推动储能行业进入量价齐升黄金发展期 [4] - 锂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实现跨越式增长 产业链企业凭借技术创新与规模优势迎来发展机遇 [4] 指数构成 - 中证国新央企现代能源指数选取国务院国资委下属50只现代能源产业上市公司证券 覆盖绿色能源、化石能源、能源输配等领域 [4] - 前十大权重股包括长江电力、国电南瑞、中国核电、中国铝业、三峡能源等 合计权重48.28%(截至2025年8月29日) [4]
中国电建子公司为何“1元贱卖”光伏资产?
36氪· 2025-09-17 11:41
光伏资产转让事件 - 中国电建子公司以0.0001万元底价转让德州聚盛新能源9%股权 尽管标的公司未亏损且未资不抵债[1] - 标的公司2023年营收1908万元 营业利润1094万元 净利润1123万元[2] - 标的公司总资产1.98亿元 负债1.68亿元 净资产3000万元[2] 股权结构与股东背景 - 聚盛新能源两大股东为中电建江西(持股9%)和京能德城(持股91%)[4] - 中电建江西为央企中国电建全资子公司 注册资本10亿元 2023年总资产236.07亿元 净资产13.82亿元 净利润1.81亿元[5] - 京能德城为北京能源国际全资子公司 后者隶属北京能源集团 集团2024年底资产规模4934亿元 年营收975亿元[6][7] 项目运营与财务关系 - 聚盛新能源主营光伏电站业务 2022年100MW农光互补项目监理服务中标价92.4万元 2024年送出工程中标价40.76万元[13][14] - 核心EPC工程由股东中电建江西承包 2023年50兆瓦光伏项目中标价2.38亿元[16] - 公司1.98亿元资产可能包含在建工程 负债1.68亿元可能包含拖欠中电建江西的工程款[17] 行业背景与交易动机 - 光伏行业从2021年爆发式增长转入低谷期 央国企加速出清资产[1][3] - 转让方要求受让方承担187.99万元未缴出资义务 并补偿可能引发的赔偿责任[19][20] - 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央企被警示避免继续投资集中式光伏等过剩项目[21]
电建新能由电建集团控股80%,董事长李岳军、总经理吕冬冬年薪均为116万元
搜狐财经· 2025-09-17 09:56
IPO申报进展 - 沪主板IPO申请获上交所受理 保荐机构为中金公司 会计师事务所为信永中和[2] 主营业务与行业地位 - 主营业务为中国境内风力及太阳能发电项目的开发、投资、运营和管理 主要产品是电力[2] - 业务覆盖国内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发电站遍布风光资源丰沛及消纳优势区域 是国内一流的新能源发电运营商之一[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3.82亿元、87.28亿元、98.10亿元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26.61亿元[3] - 2022年至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68亿元、23.29亿元、25.89亿元 2025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5.11亿元[3] - 2022年至2024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96亿元、22.45亿元、25.85亿元 2025年第一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5.01亿元[3] - 2022年至2024年资产总额分别为675.81亿元、1020.77亿元、1249.21亿元 2025年第一季度资产总额1324.35亿元[3] 装机容量增长 - 控股发电项目装机容量从2022年末904.50万千瓦增长至2025年3月末2124.61万千瓦 报告期内实现大幅增长[3][4] 股权结构与控制关系 - 控股股东为中国电建 直接持股24.12亿股 通过8家设计院间接控制35.86亿股 合计控制79.975%股份[6] - 实际控制人为电建集团 通过中国电建及水规总院合计控制80%股份[6] 管理层信息 - 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 其中独立董事3名 李岳军任董事长 吕冬冬任总经理[6] - 董事长李岳军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 正高级工程师 具有丰富行业管理经验[7] - 总经理吕冬冬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专业 高级经济师 长期从事新能源开发管理工作[8] - 2024年度李岳军与吕冬冬税前薪酬均为116.2万元 未在关联企业领薪[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