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鹏饮料(605499)
搜索文档
招股书失效后,东鹏饮料再度递表港交所
新京报· 2025-10-09 15:45
近几年,东鹏饮料业绩增长迅速,2022年—2024年,东鹏饮料的收入分别约为85亿元、112.57亿元、 158.3亿元;毛利分别约为35.32亿元、47.61亿元、69.83亿元;净利润分别约为14.41亿元、20.4亿元、 33.26亿元。 进军港股并非一帆风顺,此前东鹏饮料曾被证监会要求补充材料。根据证监会官网披露的境外发行上市 备案补充材料要求(2025年4月25日—2025年5月9日)显示,要求东鹏饮料补充说明公司及子公司的经 营范围是否涉及《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所涵盖的领域,以及本次发 行上市前后是否持续符合外资准入政策要求;鉴于公司及下属公司经营范围包含酒的生产和销售,需补 充说明公司及下属公司是否从事白酒的生产及销售,若存在该业务,请详细说明情况;补充说明公司及 下属公司开发、运营的网站、App、小程序等产品情况,包括收集及储存的用户信息规模、数据收集使 用情况,是否涉及向第三方提供个人用户信息,以及上市前后在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方面的安排或 措施;补充说明此次发行的境内募投项目在审批、核准或备案方面的进展情况。 编辑 唐峥 校对 陈荻雁 新京报讯(记者王子 ...
东鹏饮料,递交IPO招股书,拟赴香港上市,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瑞银联席保荐 | A股公司香港上市
新浪财经· 2025-10-09 13:54
上市申请概况 - 公司于2025年10月9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此为继2025年4月3日申请失效后的再次递表 [2] - 联席保荐人为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及瑞银集团 [2] - 公司已于2021年5月2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截至2025年9月30日总市值约为1,579.80亿元人民币 [3]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第一、全球领先的功能饮料企业,收入增速在全球前20大上市软饮企业中位列第一 [6] - 按销量计,公司在中国功能饮料市场自2021年起连续4年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5.0%增长至2024年的26.3% [6] - 公司拥有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截至2025年6月30日,覆盖逾420万家终端销售网点,实现中国近100%地级市覆盖 [8] - 公司战略性布局9大生产基地,产品矩阵涵盖能量饮料、运动饮料、茶饮料等多个品类 [8] 财务业绩 - 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人民币85.0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158.30亿元,2025年前六个月收入为人民币107.32亿元 [16] - 净利润从2022年的人民币14.4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33.26亿元,2025年前六个月净利润为人民币23.75亿元 [16] - 能量饮料产品是主要收入来源,2024年收入为人民币133.04亿元,占总收入的84.0% [10] - 公司毛利率保持稳定,2024年毛利为人民币69.83亿元 [17] 销售渠道分析 - 经销渠道是主要销售方式,2024年通过经销渠道产生的收入为人民币152.61亿元,占总收入的96.4% [10] - 线上渠道收入增长显著,从2022年的人民币1.0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3.57亿元 [10] 股权结构与管理层 - 上市前控股股东为林木勤先生,合计持股50.16% [11][12] - 董事会由10名董事组成,包括6名执行董事和4名独立非执行董事 [14] - 高管团队包括财务总监彭得新先生等 [15]
从460万接盘到千亿市值,林木勤带领东鹏饮料为大湾区经济发展赋能
搜狐网· 2025-10-09 13:11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前身深圳市东鹏饮料实业公司于1997年时仅是一家设备陈旧、产品单一的小型饮料厂,经营举步维艰 [5] - 2003年公司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年营收不足2000万元,由林木勤牵头20名核心员工共同出资460万元完成收购,实现国有转民营的关键转型 [5] - 2021年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国内功能饮料第一股 [12] - 2025年3月7日,公司宣布拟发行H股登陆香港联交所主板,有望跻身A+H股行列 [12] - 截至目前,公司总市值超1500亿元,销售网络覆盖全国33个省级行政区,活跃终端网点超420万家 [13] 产品与创新策略 - 2009年底推出瓶装东鹏特饮,采用塑料瓶和防尘盖包装,成本降低近30%,250毫升产品价格仅为红牛的一半 [7] - 产品定位针对下沉市场的劳动者和价格敏感的年轻群体,主打高性价比和实用性 [7] - 公司组建专业研发小组,经过上百次试验优化功能性成分比例,在确保提神效果的同时改善口感 [7] - 2025年上半年,核心业务能量饮料营收83.61亿元,占总营收77.91% [12] - 电解质饮料营收14.93亿元,占比从上年同期的6.05%提升至13.91%,销售收入增幅达213.71% [12] 市场与渠道拓展 - 渠道建设从深圳城中村的便利店延伸至乡村杂货铺,逐步搭建覆盖全国的线下网络 [10] - 积极拓展线上渠道,与主流电商平台合作开设旗舰店,并借助社交媒体和直播带货进行品牌传播 [11] - 产品除畅销国内,还进入越南、马来西亚、美国等31个国家 [13] - 在印度尼西亚、越南设立子公司布局海外产能,预计2026-2027年逐步释放 [13] 品牌营销与业绩 - 2013年签约谢霆锋担任品牌代言人,借助明星效应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 [11] - 持续绑定马拉松、电竞、极限运动等赛事,传递年轻、活力、拼搏的品牌精神 [11]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107.37亿元,同比增长36.37% [12] - 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75亿元,同比增长37.22% [12]
突发!两度递表,资本梦未灭!东鹏饮料为何在“金钱充裕”之下执意赴港?|IPO锐观察
新浪财经· 2025-10-09 12:38
上市申请与背景 - 东鹏饮料于2025年10月再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和瑞银集团 [1] - 公司曾于2025年4月3日首次递表,但申请在6个月后失效,此次为6天后火速二次递表 [1] - 公司计划通过本次发行成为继安德利之后第二家"A+H"上市的中国饮料企业 [1] - 公司并非资本市场新兵,创立于1994年,并于2021年5月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 [1] 资本市场表现与股东动向 - A股股价从发行价46.27元飙涨至2021年7月的207元,2024年全年股价累计上涨近80% [2] - 自2022年限售解禁以来,股东累计减持超过50亿元,其中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套现逾30亿元 [3] - 第三大股东鲲鹏投资在2025年初宣布拟减持1.38%股份 [3] - 2024年底公司货币资金为56.53亿元,加上理财等现金类资产总额达142.23亿元 [2] - 公司计划在2025年度动用不超过110亿元闲置资金购买低风险理财产品 [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8.3亿元,同比增长40.6%;归母净利润33.3亿元,同比增长63.1% [4]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107.37亿元,同比增长36.37% [4] 战略布局与业务发展 - 公司提出"1+6多品类战略","1"为核心产品东鹏特饮,"6"为电解质饮料、咖啡饮料、无糖茶、预调鸡尾酒、椰汁和大包装饮料六大新品类 [6] - 新品"补水啦"定位对标元气森林的电解质水,但毛利率偏低 [7] - 公司渠道下沉优势显著,2025年上半年广东省外其他区域营收增速均达两位数,其中华北地区同比大涨73% [7]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渠道推广费用大增61% [7] 国际化进程 - 公司曾于2022年6月筹划赴瑞交所发行GDR,但因监管收紧而折戟 [2] - 公司希望借助港股上市提升品牌国际认知度,为进军东南亚等海外市场铺路 [3] - 截至2024年底,公司产品出口至越南、马来西亚、美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印尼、越南设立子公司 [8] - 正在建设的海南、昆明生产基地定位为面向东南亚市场的重要出口枢纽 [8] - 新品"补水啦"在部分东南亚市场销量增速超预期 [9] - 目前公司海外收入占比不足0.3% [9] 行业竞争环境 - 国际品牌红牛、魔爪通过全球化显著提升品牌竞争力 [2] - 国内功能饮料市场竞争激烈,参与者包括达利园的乐虎、华彬的战马、农夫山泉的尖叫以及元气森林的"外星人"等 [9]
功能饮料巨头,二度递表港交所!
深圳商报· 2025-10-09 12:33
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5月27日,东鹏饮料在上交所主板上市。10月9日,东鹏饮料低开1.88%报298.09元/股,截至午间休市,该股跌超2%,总市值约1548 亿元。今年以来,该股涨幅超两成。 同时,东鹏饮料近年的销售费用呈增长态势。2022年至2024年,东鹏饮料的销售费用分别达14.49亿元、19.56亿元、26.81亿元,同比增速从5.91%逐年攀 升至37.09%,营收占比在17%左右,三年累计支出超过60亿元。 业绩方面,2022年至2024年,东鹏饮料营业收入分别为85.05亿元、112.63亿元、158.39亿元,同比增长21.89%、32.42%、40.6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4.41亿元、20.40亿元、33.27亿元,同比增长20.75%、41.60%、63.09%。2025年上半年,东鹏饮料营业收入107.37亿元,同比增长了36.37%。归母净利润 23.75亿元,同比增长37.22%。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销量计,东鹏饮料在中国功能饮料市场自2021年起连续四年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5.0%增长到2024年的26.3%。 按零售额计,东鹏饮料是2024年第二 ...
东鹏饮料二次递表港交所
北京商报· 2025-10-09 11:00
北京商报讯(记者孔文燮)10月9日,据港交所披露,东鹏饮料(605499)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 书,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为联席保荐人。值得一提的是,东鹏饮料曾于2025年4月3日向港 交所递交过上市申请。 ...
东鹏饮料二次递表港交所 收入增速在全球TOP20软饮企业位列第一
智通财经· 2025-10-09 08:54
上市申请与市场地位 - 公司于2025年10月9日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联席保荐人为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 [1] - 公司是中国第一的功能饮料企业,收入增速在全球前20大上市软饮企业中位列第一 [3] - 按销量计,公司在中国功能饮料市场自2021年起连续4年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5.0%增长至2024年的26.3% [3] - 按零售额计,公司是2024年第二大功能饮料公司,市场份额为23.0% [3] 销售网络与渠道管理 - 公司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立体化销售网络,截至2025年6月30日,覆盖全国超过420万家终端销售网点,实现中国近100%地级市覆盖 [3] - 公司拥有超过7000人的强大销售团队,为超过3200个经销伙伴提供支持 [4] - 公司采用“一物一码”和“五码关联”技术构建数字化产品追溯网络 [4] - 通过数字化运营体系,公司已与超过2.5亿消费者连接,并与超过420万终端销售网点高效互动 [4] 行业前景与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软饮行业零售额达约人民币1.3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软饮消费市场 [5] - 功能饮料是软饮行业中增长最快的板块,2019年至2024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8.3%,高于整体软饮市场的4.7% [5] - 按零售额计,中国能量饮料行业规模预期于2029年达人民币1807亿元,2025年至2029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0.3% [5] 财务表现 - 公司2022年、2023年、2024年收入分别约为85亿元、112.57亿元、158.30亿元人民币 [7] - 公司2025年1-6月收入为107.32亿元人民币 [7] - 公司2022年、2023年、2024年年内综合收益总额分别约为14.26亿元、20.59亿元、33.64亿元人民币 [7] - 公司2025年1-6月年内综合收益总额为23.48亿元人民币 [7]
新股消息 | 东鹏饮料(605499.SH)二次递表港交所 收入增速在全球TOP20软饮企业位列第一
智通财经网· 2025-10-09 08:21
上市申请概况 - 东鹏饮料于10月9日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联席保荐人为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及瑞银集团 [1] - 公司曾于2025年4月3日向港交所递交过上市申请 [1] 市场地位与业务规模 - 公司是中国第一的功能饮料企业,收入增速在全球前20大上市软饮企业中位列第一 [3] - 按销量计,公司在中国功能饮料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5.0%增长至2024年的26.3%,连续四年排名第一 [3] - 按零售额计,公司是2024年中国第二大功能饮料公司,市场份额为23.0% [3] - 公司销售网络覆盖全国超过420万家终端销售网点,实现中国近100%地级市覆盖 [3] 渠道管理与数字化运营 - 公司拥有超过7000人的销售团队,采用“产品+服务”模式和“一物一码”、“五码关联”技术 [4] - 通过数字化体系连接超过2.5亿消费者,与超过420万终端网点和超过3200个经销伙伴深度合作 [4] 行业前景 - 2024年中国软饮行业零售额达约人民币1.3万亿元,为全球第二大软饮消费市场 [5] - 功能饮料是增长最快板块,2019至2024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8.3%,高于整体软饮市场的4.7% [5] - 预计中国能量饮料行业规模于2029年达人民币1807亿元,2025至2029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0.3% [5] 财务表现 -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8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58.30亿元,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107.32亿元 [5][6] - 年内综合收益总额从2022年的14.2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3.64亿元,2025年上半年为23.48亿元 [5][6] - 毛利率从2022年的41.6%提升至2024年的44.1%,2025年上半年为44.4% [6] - 期内利润从2022年的14.4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3.26亿元,2025年上半年为23.75亿元 [6]
新股消息 | 东鹏饮料二次递表港交所 收入增速在全球TOP20软饮企业位列第一
智通财经· 2025-10-09 08:19
上市申请与市场地位 - 东鹏饮料于2025年10月9日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联席保荐人为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和瑞银集团,公司曾于2025年4月3日递交过上市申请 [1] - 公司是中国第一的功能饮料企业,收入增速在全球前20大上市软饮企业中位列第一,按销量计,自2021年起连续4年在中国功能饮料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5.0%增长至2024年的26.3% [3] - 按零售额计,公司是2024年中国第二大功能饮料公司,市场份额达23.0%,截至2025年6月30日,销售网络覆盖全国超过420万家终端网点,实现近100%地级市覆盖 [3] 财务表现 -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8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58.30亿元,2025年1-6月收入为107.32亿元 [7] - 年内综合收益总额从2022年的14.2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3.64亿元,2025年1-6月为23.48亿元 [7] - 毛利率从2022年的41.6%提升至2024年的44.1%,2025年1-6月为44.4%,除税前利润率从2022年的21.6%提升至2025年1-6月的28.0% [8] 渠道管理与数字化运营 - 公司拥有超过7000人的销售团队,采用"产品+服务"模式,通过"一物一码"和"五码关联"技术构建产品追溯网络 [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数字化体系已连接超过2.5亿消费者,与超过420万终端网点和超过3200个经销伙伴深度合作 [4] 行业前景 - 2024年中国软饮行业零售额达约1.3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软饮消费市场,功能饮料是增长最快板块,2019-2024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8.3%,高于整体软饮市场的4.7% [5] - 按零售额计,中国能量饮料行业规模预计于2029年达1807亿元,2025-2029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0.3% [5]
2025年四季度食品饮料行业投资策略:底部蓄能,强者恒强
国信证券· 2025-10-08 14:52
核心观点 - 报告核心观点为“底部蓄能,强者恒强”,认为食品饮料板块当前交易量、持仓量和估值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随着政策影响减弱和需求步入复苏,四季度板块投资机会值得看好 [4] - 市场回顾显示,年内板块表现分化,大众品龙头显现改善迹象,酒类则因政策承压;展望四季度,酒类消费政策影响减弱,需求有望复苏,飞天茅台价格等核心景气指标存在改善空间 [4] - 投资建议关注政策敏感度高的白酒、餐饮供应链以及“强者恒强”的龙头公司,在基本面低基数、资本市场低预期等背景下,任何供需变化均可能催化股价上行 [4] 市场指标 - 食品饮料板块在A股的交易额占比已降至2%以内,接近2015-16年的低水平 [9] - 板块估值自2021年以来震荡回落,白酒、啤酒、调味品等子板块的市盈率处于历史较低分位数,例如白酒(除茅台)当前PE分位数为20.4%(2020年来)和51.1%(2015年来) [12][15][16] - 食品饮料板块的基金重仓比例以及超配比例处于低位,机构持仓较低;贵州茅台的机构持仓已下降至2020年水平 [19][20][24][25] 基本面与行业景气度 - 贵州茅台在食品饮料(A+H)指数中权重为31%,其估值受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分红比例和行业景气度影响 [27][29][30] - 飞天茅台批价已接近价值底部区间(预计1600-1800元/瓶),当前箱装价格约1800元/瓶,渠道库存1.5-2个月,处于可控区间,批价同比降幅触底后有望收窄 [35][38][39][41] - 乳品行业上游存栏缓慢去化,生鲜乳价格仍在磨底,下游需求弱修复,但潜在政策(如生育补贴)有望刺激消费 [42][44][46][47] - 细分板块景气度分化:饮料(如无糖茶、功能饮料)和零食(如魔芋品类)处于高景气阶段;啤酒、基础调味品景气适中;速冻预制菜、复合调味品等处于弱景气阶段 [48] 三季度业绩前瞻与重点公司 - 白酒企业三季度业绩前瞻普遍承压,但部分公司如燕京啤酒(归母净利同比+48.8%)、东鹏饮料(净利润同比+39.82%)等预计保持较高增长 [49][50][78][75] - 贵州茅台积极推动营销市场化改革,通过渠道体系调整、多IP产品触达消费者,当前股价对应2025年市盈率20.2倍,预计有重估空间 [53][54][63] - 农夫山泉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5.6%,无糖茶增长强劲,水份额修复,公司经营加速 [67][68][69][72] - 东鹏饮料能量饮料稳健增长,电解质饮料等新品放量,预计未来三年收入复合增长率20-25%,是板块内PEG视角的优选标的 [73][75][76] - 卫龙美味和盐津铺子的魔芋品类收入快速增长,占比显著提升,成为重要增长极,并积极拓展新渠道和海外市场 [83][84][85][86][88][89][90][93] - 餐饮供应链公司如海天味业、巴比食品、颐海国际等通过渠道调整、效率提升或并购整合,展现经营改善趋势 [94][95][97][98][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