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市场
搜索文档
新一批敲钟人,已在路上
36氪· 2025-10-24 09:32
文章核心观点 - 一级市场迎来关键转折点,募资、投资、退出节奏同步加速,市场情绪和交易活跃度显著回暖 [1][3][6] - 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认知发生根本性扭转,从“不能投”转变为“不能不投”,海外长线资金正积极回流 [2][5][7] - 香港IPO市场表现强劲,融资额大幅增长并吸引大量企业排队,为一级市场退出提供了关键通道 [3][4][5] 港股IPO市场表现 - 截至9月底,港交所IPO融资总额达1829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超过两倍 [4] - 上市科正在处理的公开上市申请近300宗,其中近半数为科技公司 [4][5] - “A+H”模式成为中流砥柱,前九个月融资额占据港股IPO的近半壁江山 [5] 国际资本动向 - 海外投资者参与新股认购热情明显上涨,来自欧美、中东及新兴市场的长线资金成为基石锚定投资的坚实力量 [5] - 中东主权财富基金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关注中国市场,例如中联投与阿吉兰全球签署规模3亿美元的股权投资基金合作协议,招商资本也与卡塔尔投资促进局探讨共同发起产业基金 [8][9] - 多家美元基金或双币基金自2025年Q2以来重启冻结三年的关键岗位招聘,投资人招聘明显增加以应对中国企业出海需求 [9] 市场情绪与行业影响 - 退出预期的改善直接盘活了整个投资链条,基金更有底气与LP沟通后续募资,后期项目估值体系得以重构 [3] - 市场信心回升,交易活跃度增强,外资LP对中国资产的态度从观望转向试探性回归 [6][7][10] - 多家机器人领域头部企业如云迹科技、优艾智合等正排队等待上市,显示出特定科技赛道的活跃度 [10]
A轮融资的“++++++”号,为何越来越多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2 10:09
现象概述 - 中国创投市场出现企业“融资不断、轮次不升”的特点,A轮融资后的“+”号越来越多,例如A+++、A++++甚至A++++++轮[1][3][4] - “+轮”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A+轮和B+轮,A+轮在总体投资事件中的占比从2015年的1.21%提升至2024年的7.15%,10年间占比翻约7倍[6][7][9] - 2025年上半年,共有571家公司获得“+轮”次投资,涉及总金额约404.34亿元,其中至少19家公司获得两次及以上“+轮”次投资[8] 行业分布与案例 - 处于多“+”轮次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技术难度高、发展周期长的领域[10] - 具体案例包括:零重力飞机工业在两个月内完成三轮融资(至A++++轮),累计融资金额近7亿元[1];玻色量子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智元机器人完成A++++++融资后升至B轮;沃兰特低空飞行器公司完成了6次融资,从A轮到Pre-B轮[1][3] 现象成因:企业层面 - 企业商业模式或产品获得市场初步验证,成为受资金追捧的标的,但估值未能实现有效上涨,未达到跃升的“临界点”[12] - 部分企业虽完成产品概念验证,但未获得批量商业化订单,不具备进入下一轮融资的估值支撑,只能将零散融资归为同一轮次的“+”轮[12] - 特定行业(如半导体、低空经济、医药)技术难度高、周期长,企业需持续资金支持,但估值难以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形成“小步快跑”的融资模式[10][14] 现象成因:市场与投资方层面 - 投资人出手越来越谨慎,且不同背景的投资人决策流程差异大,导致部分资金到位时已错过最佳融资窗口,企业只能以同估值进行补融[13] - 一级市场受二级市场影响显著,当二级市场退出渠道不畅、财富效应减弱时,投资人会收缩对一级市场的投入,使得企业难以获得“跨轮次”融资[13] 市场转机与积极变化 - 2025年上半年资本市场上市热潮为VC/PE机构打开退出窗口,港股IPO活跃,港交所主板上市40家,募资金额居全球首位[16][17] - VC/PE机构IPO账面退出总回报达1057.61亿元,平均回报倍数3.83倍,同比显著回升,提振了市场投资信心[17] - 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AI热潮重塑企业估值逻辑,企业技术价值和商业化潜力得到认可,使得原本卡在A+++轮的企业有了进入B轮、C轮的条件[17] - 企业从A轮到B轮、C轮的衔接变得更顺畅,A+++轮的情况在2025年逐渐减少[17]
真正把一级市场困住的,到底是什么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10-06 17:03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一级市场呈现“假装回暖”的态势,政策面积极但实际基本面依然困难,核心症结在于不合理的税制严重侵蚀投资回报,抑制了长期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意愿 [4][6][17][24][25] 市场现状:表面回暖与实际困境 - 政策环境转向积极,改革密集出台鼓励科创、推动注册制、提升过会率,营造“春天来了”的氛围 [7] - 但市场实际运行与政策导向脱节,创投机构为维持存在感而频繁出差,本质是硬扛而非业务真正复苏 [8] - IPO退出预期持续低迷,优质退出窗口难觅,基金募资环节首先受阻,LP因回报不及债券而投资谨慎 [8][13] - 企业上市意愿受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申报活动多为老项目回炉,新项目冲击不足 [8] - 中介机构陷入生存竞争,收入大幅下滑,北交所项目收入不及过去创业板项目的三分之一,但审核更严成本更高 [9] 行业参与者对拐点的分歧看法 - 行业资深人士对市场拐点是否到来看法分裂,有L形拐点、即将到来、仍处下滑平台区等不同判断 [10] - 普遍共识是“处处难”,具体体现在募资难(LP谨慎)、投资难(赛道重复回报周期长)、退出难(IPO窗口不稳并购活跃度低) [11][12][13][14] - 科创债被许多GP视为临时氧气瓶,但并非可持续的长期解决方案 [15] 税制问题成为市场发展的核心制约 - 税制不合理是勒住一级市场脖子的关键因素,具体案例显示税负严重侵蚀投资回报 [17][18][19] - 案例一:一支母基金因备案类型错误,未能享受20%优惠税率,在1.2亿元项目退出时按35%税率多缴税1800万元,尽管基金整体亏损但仍需为盈利项目全额缴税 [18] - 案例二:投资人同时投资的一赚一亏两个基金无法跨基金抵扣,必须为盈利的5000万元缴纳20%即1000万元税款,亏损的8000万元只能留待以后抵扣 [19] - 测算显示,投资1亿元占50%份额的基金,在整体净收益1亿元(一个项目赚1.5亿,一个项目亏2000万)的情况下,需缴纳增值税900万元(税率6%)和LP分成税款1743万元(税率35%),总税负2643万元,占收益的52.87% [21][22][23] - 高税负导致愿意长期陪跑的资本退出,制度未容忍失败且未给基金留出喘息空间,尽管政策鼓励科技创新,但税制在出口设下关税墙 [24][25] - 硬科技项目因周期长、税负高而难以吸引LP跟进,资本不敢投入和等待将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26][27][28]
中国VC/PE已死?听听LP怎么说
创业邦· 2025-08-30 09:06
中国VC/PE市场现状 - 一级市场已进化到新阶段 国资主导投资逻辑 财务投资人需适应新生态位 [6] - 财务投资人追求收益 但能带来收益的GP极少 家办股权配置从10%降至2% [6] - 国资LP承载产业引导功能 财务LP担忧一级市场偏离风投本质 演变为追偿困难的高息债权 [7] 市场问题与结构性矛盾 - LP-GP-项目关系从共赢转为互相消耗 涉及追责、返投、对赌回购等矛盾 [9] - 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强绑定 二级流动性差导致一级承压 宏观基本面决定底层资产表现 [9] - 资金属性变化 招商引资资金涌入抬高估值 违背投资常识 导致财务LP不愿进入国资主导基金 [10] GP管理能力缺陷 - 信息极度不透明 难以评估底层资产真实状况 项目存活状态与披露存在严重偏差 [11] - GP决策机制缺乏制衡 一言堂导致系统性风险 投后治理缺失 错失最佳退出时机 [13] - 退出机制不健全 市场差时被动延期 缺乏主动退出路径设计 分配机制考验道德水平 [14] 资产处置与流动性挑战 - LP份额转让难度大 反映GP缺乏资产处置能力 且历史投资溢价过高 [14] - 一级市场存在严重幸存者偏差 收益预期需理性 存量股权风险远高于公开数据 [15] - 老股交易存在预期差异 GP不愿承担高溢价决策失误 新投资人不愿买单 [15] 另类投资策略转向 - 家办放弃Primary策略 转向Secondary基金和并购机会 追求明确退出路径 [15] - S基金需结构化分层定价 混合垃圾、次级和优质资产 要求5-6年通过分红收回本金 [17] - 另类投资产品收益和流动性优于股权 根据收益目标配置资产 排除股权类投资 [18] 投资哲学与市场观点 - 投资是后验且结果导向 成功经验难以迁移 市场存在随机性Alpha机会 [19] - 经济好时股性强 不好时债性强 微观层面股权投资缺乏安全感 [10] - 非必要不投资 机会型出手 重点关注流动性好的工具 [15][17]
产业基金摆脱困局,就往二级市场倒垃圾?
虎嗅· 2025-08-08 08:01
政府引导基金困境 - 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流动性断裂导致政府引导基金成为"死水",资金无法有效投出和退出[2][3] - 当前一级市场普遍面临退出困难问题,已持续多年[3] - 政府引导基金"以投带引"的初衷因流动性断裂而难以实现[5] 争议性解决方案 - 有观点提出通过放松IPO审核标准来解决退出难题,但遭到强烈反对[5][8] - 放松IPO可能导致低质量项目进入二级市场,损害市场信心[8][9] - 该方案被批评为将一级市场问题转嫁给二级市场投资者[10][11] 一级市场问题根源 - 一级市场存在畸形发展,过度依赖估值炒作和寻找接盘侠的商业模式[12][13] - 市场参与者普遍追求短期套现而非长期企业价值创造[15][16] - 政府产业基金退出难的本质原因是投资项目质量低下[19][22] 政策演变与市场调整 - 政府经济政策从产业补贴转向消费端刺激[29][35] - 当前处于去产能、去泡沫、去不良的调整阶段[32] - 市场需要从投前尽调到投后管理全面改变投资思路[44][45] 未来发展方向 - 强监管将成为市场主旋律,以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42][43] - 投资机构需要深耕特定领域,提升专业能力和投后管理能力[53][55] - 市场将通过时间换空间的方式逐步消化当前困境[49][50]
140位投资人眼中的2025上半年
钛媒体APP· 2025-07-18 19:57
市场情绪与投资节奏 - 一级市场呈现"理性回暖"态势,投资人表现出"带着冷静的信心",出手节奏加快但标准更高[2] - 2025年上半年"零出手"机构比例大幅下降,部分活跃VC基金已投资接近15个或更多新项目[4] - 超过1/3投资人计划未来6个月内"显著增加"出手次数,"显著减少"比例较去年Q3下降超10个百分点[18] 赛道热度与估值变化 - AI与具身智能仍是最热赛道,但估值分歧加剧,部分具身项目A轮估值达10亿人民币但商业回报路径不清晰[6][7][20] - 消费、半导体、新能源板块呈现"低估中的机会",消费赛道因港股消费股反弹出现结构性抄底窗口[7] - 航空航天及低空经济赛道活跃度从第一位降至第三,新能源与新材料、新能源车与医疗赛道整体低迷[24] 退出路径与港股IPO - 港股超越A股成为最主流退出通道,过半人民币机构倾向推动被投企业港股IPO[8] - 推动港股IPO三大原因:流程确定性高、流动性改善明显、发行估值合理[13] - 近50%投资人预计2025年港股IPO数量和融资金额将超去年同期,70%受访者已推动企业加快IPO准备[15] 医疗投资策略转变 - 医疗投资从"冷观"转向"精选",形成三大策略:聚焦盈利项目、关注AI+医疗交叉创新、采用PE+并购逻辑[25][27] - 仿制药、器械、专科医院等盈利项目受青睐,AI4S、AI制药、脑机接口等科技+医疗方向成为焦点[27] 出海战略与区域变化 - 北美市场关注度从17%降至8.8%,东南亚与欧洲成为重点区域,东南亚因市场准入灵活、并购机会丰富受关注[29] - 34%投资人关注绿地投资形式出海,新能源领域出现投资海外电站资产趋势[33] - 品牌与文化类出海项目受关注,如AI玩具、智能硬件等产品,要求收入达5亿以上且具备出海属性[33] 具身智能与AI领域 - 具身智能赛道因融合AI大模型与机器人技术吸引多家机构入局,但多数公司仍停留在demo阶段[20] - 投资人开始关注具身模型真实任务解决能力及商业化收入,同时聚焦芯片、关节等上游技术壁垒领域[20] - AI Agent方向关注度显著上升,尤其看好面向C端或Prosumer群体、具备出海能力的产品公司[22]
机构行为周度跟踪20250701:机构做多但不“定价”多的背后-20250701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7-01 11:39
报告核心观点 上周银行间债市杠杆率略降,一级市场全场倍数分化,二级市场热度整体向好,基金久期拉升,超长债交易活跃[2]。 各部分总结 资金市场 - 过去一周资金市场融出扩张需求降温,主要融入方净融入金额下降,主要融出方净融入金额上升,银行间总融入融出回购余额上升,银行间债市杠杆率略降[4][7] - 分机构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非法人产品杠杆率均上升,隔夜回购占比下降[4][7] 一级市场 - 过去一周有1只10Y国开债和1只10Y农发债发行,10年期国债全场倍数上升,国开债和农发债全场倍数均下降[4][17] - 国开债和农发债一二级价差均走阔,一致性预期方面,国开债和农发债边际倍数均上升[4][17] 二级市场 - 过去一周二级市场呈现鲜明的期限分化特征,超长债配置升温,30年国债换手率上升,中长期纯债型基金久期平均数上升[26] - 债券借贷总借入量下降,活跃券占比下降,主要买方利率债净买入上升,主要卖方利率债净卖出下降[26] - 主要买方利率债超长债净买入上升,短债、中期债、长债净买入下降;主要卖方利率债中期债、长债净卖出上升,短债及超长债净卖出力度减弱[26] - 大行对3Y内短债持续净买入,对10Y年及以上超长债的净卖出力度依然不小;农商行减少短债净卖出力度,集中发力7 - 10Y长债;保险主要净买入1Y内短债和15Y及以上超长债;基金大规模净买入1 - 5Y期短债和15Y - 30Y超长债[4][29] 理财和基金规模 - 6月理财规模数据季节性回落现象并无往年般显著,6/22当周理财规模小幅增加,6月理财规模累计减少2042亿元,主要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减少1430亿元,现金管理类产品减少580亿元[34] - 6月基金规模(资产净值)累计增加2999亿元,股基和债基分别增加1006亿元、1448亿元;新成立债券型基金发行份额环比前一周小幅下降[36] - 6/27当周,30年期国债ETF份额和0 - 3年国开债ETF份额均小幅下降,国泰上证10年期国债ETF份额大幅上升[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