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育

搜索文档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侯福深:汇聚科技创新等“五大合力” 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证网· 2025-09-30 16:15
大会核心观点 - 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题为“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旨在引导全球产业界理性应对系统性变革,共同探寻高质量发展路径 [1] - 汽车产业正经历技术加速迭代、新旧动能转换、市场结构调整、产业生态重构的系统性变革,并伴随产业焦虑与盲目应对现象 [1]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提出通过汇聚“五大合力”来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1] 协同创新 - 需通过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破解行业“内卷”困局 [1] - 技术体系正从机电一体化向机械、电子、算力、数据融合演进 [1] - 需在全固态电池、智能辅助驾驶、智能底盘等前沿方向,以及汽车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基础领域加强联合攻关 [1] 供应链协同 - 亟须构建数据驱动、互联互通的新型供应链体系以提升产业韧性 [1] - 需要实现“研产供销服”全链条的数字化贯通,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 [1] 人才培育 -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2] - 应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汽车人才评价机制,构建“技术研发+技能操作”双轨培养体系,保障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 [2] 标准共建 - 标准是避免低水平竞争、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 需加快全固态电池、车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标准研制工作 [2] 开放合作 -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课题,必须坚持开放包容、平等互惠的原则 [2] - 需通过国际对话协调破解贸易壁垒,共建公平、透明、非歧视的全球汽车产业新生态 [2]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将持续发挥平台作用,聚焦“五大合力”构建产业服务生态,推进协同创新与产业链融通发展 [2]
专家倡议共汇五大合力 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9-29 18:46
行业核心观点 - 汽车产业正经历系统性变革,面临技术迭代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市场结构调整和产业生态重构,需理性应对变革以探寻高质量发展路径[1] - 行业需汇聚科技创新、供应链协同、人才培育、标准共建、国际合作"五大合力",共同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格局[1] 协同创新 - 技术体系正从机电一体化向机械、电子、算力、数据融合演进,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成为关键[2] - 需在全固态电池、智能驾驶、智能底盘等前沿方向,以及汽车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基础领域加强联合攻关[2] 供应链融通 - 面对产业链主体拓展与价值体系重构,亟须构建数据驱动、互联互通的新型供应链体系[2] - 需实现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全链条数字化贯通,以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2] 人才培育 -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2] - 应推动学科体系重构,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技术研发与技能操作双轨培养体系,保障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2] 标准共建 - 标准是避免低水平竞争、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 - 需加快全固态电池、车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标准研制,推进智能驾驶功能分级、数据安全等标准支撑,并推动全球标准互认[2] 开放合作 -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课题,必须坚持开放包容、平等互惠的原则[3] - 需通过国际对话协调破解贸易壁垒,共建公平、透明、非歧视的全球汽车产业新生态[3]
美豪丽致酒店吴传俊:十七载酒店春秋,书写“如沐春风”的温度传奇
财富在线· 2025-09-23 15:20
职业生涯与人才培养 - 公司管理者拥有十七年从业经验,从基层前台岗位起步,参与过三家新店的筹建工作 [1][3] - 作为区域学院院长,其带教13家筹开酒店并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培养出5位新酒店总经理 [3] - 区域月度培训完成率从80%提升至100%,并因此获得“人才培育奖” [3] 新店运营管理实效 - 2024年12月开业的西安丈八北路地铁口大茂城店,经一个半月管理,OCC从68.99%提升至81.64%,ADR增长10%,RevPAR上升23% [6] - 该店8月预算完成率达104%,好评率达98.47%,“十大品质禁令”全部达标 [6] - 通过一周内完成全渠道价格体系梳理,在旅游旺季灵活调价并推出商务套餐,使ADR提升超过8% [8] 品质与服务提升措施 - 严格执行“十大品质禁令”与“五色抹布标准”,建立日常检查机制,员工需通过实操考核方能上岗 [8] - 通过神秘客人暗访和满意度调查及时整改问题,一个月内好评率升至98.47% [8] - 推进“星龙计划”培训,为不同层级员工提供技能和领导力培训,并构建人才梯队 [8] 营销与销售策略 - 线上每周开展抖音直播和制作短视频,使线上预订量占比从30%提升至40% [8] - 线下加强协议客开发,与周边企业签约使协议客占比提升5%,并推出商务套餐扩大市场份额 [8] - 未来计划申请携程特牌以扩大线上优势 [11] 未来发展战略 - 产品端将充分利用宴会厅发展特色餐饮、多功能会议室及VIP包间,打造“住宿+会议+餐饮”多维场景 [11] - 服务端将结合标准化与定制化服务,深化“如沐春风”的服务价值 [11] - 人才端计划在6个月内将该店打造成区域第二家学院店,以支持区域人才发展 [11] 行业洞察与发展规模 - 公司认为价格战终将被淘汰,未来属于做好服务的品牌,强调团队文化与投资人共赢 [14] - 公司旗下美豪丽致酒店规模已突破500家 [14]
参赛人数超三万人 中国研电赛在深圳龙岗开幕
深圳商报· 2025-08-15 01:25
行业活动与规模 - 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在深圳龙岗举行 该赛事是我国电子信息领域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研究生学科竞赛之一 [1] - 赛事自3月开赛以来全国共报名8228支参赛队 参赛人数超3万人 高校院所超300所 [1] - 赛事于1996年由中国电子学会、清华大学和华为共同发起 重要考量是希望研究生掌握实用工具并做出实际有用的集成电路设计 [1] 赛事内容与亮点 - 总决赛包含聚焦前沿技术的作品展览与答辩、人才培养座谈会以及"研电之星挑战赛" 全方位考验团队技术实力、协作能力与成果转化思维 [1] - 赛事旨在发掘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未来领军人才 并于8月17日揭晓"研电之星"及团队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1] 区域产业生态与人才政策 - 赛事选择深圳龙岗因其是吸引和培育人才的产业沃土 龙岗区推出"厚土新芽计划"提供场景创新、技术转化等全链条服务 [2] - 龙岗配套"青龙湾"青年驿站等安居体系 构建"15分钟创业生活圈" 致力于打造现代化城区典范并诚邀全球合作伙伴共建产业新生态 [2]
“领”创未来,“峰”聚英才!领峰贵金属第10年荣膺「人才企业」嘉许
财富在线· 2025-07-18 10:20
公司荣誉与认可 - 领峰贵金属荣获香港雇员再培训局2025年度「ERB人才企业嘉许计划」的「MD人才企业」称号,这是自2016年以来连续第10年获此殊荣 [1] - 公司因在人才培育及发展方面的突出成就获得表彰,体现其对人力资源提升的持续投入 [1] - 公司还获得世界绿色组织「绿色办公室」、香港劳工处「好雇主约章」等荣誉,展现其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卓越表现 [3] 人才发展战略 - 公司坚持多元化人才培训,提供丰富的职业技能培育和良好晋升通道,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事业抱负 [3] - 通过遴选业界优质人才并发挥其潜能,公司致力于提升用户交易体验 [3] - 公司汇聚行业精英,从24小时客服到技术团队,构建高效稳定的交易环境和信息安全屏障 [3] 行业影响力与社会责任 - 公司积极响应香港雇员再培训局号召,持续为行业输送专才,并践行环保公益及企业责任 [3] - 公司以人才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提升了在贵金属行业的影响力 [1] - 未来将继续优化人力资源、推广人才培训,深耕贵金属市场并树立行业标杆 [3]
“橡胶林就是我的实验室”
人民网· 2025-07-04 12:33
橡胶产业科研进展 - 橡胶学博士谢黎黎扎根粤西12年,将橡胶林作为天然实验室,研究方向涵盖新品种推广、割胶技术革新、复合栽培模式等[2] - 创新建立橡胶全周期育苗技术体系,打破"冬季不芽接"传统,建成年产能200万株的全国最大橡胶育苗基地之一[3] - 研发超低频割胶技术并成为主推技术,缓解胶工短缺问题并提高胶工收入[3] - 主导建立2000亩特种胶园示范基地,生产的特种胶成功试制31个规格航空轮胎,其中2个实现装机试飞[4] 南药产业发展 - 建立16种南药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年育苗能力达1000万株,保障垦区南药种源需求[5] - 推广"橡胶+南药""光伏+南药"立体种植模式,在6万多亩胶园实现"林上产胶、林下生金"[5] - 与化州市共建化橘红检测实验室,打造番石榴种植基地带动2万多农户发展[5] 科技创新成果 - 《耐寒抗风高产橡胶树品种培育及其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7] - 提出"四个聚焦"发展战略:种业振兴、科技创新、垦地融合、人才培育[7] - 重点突破特种胶生产、智能割胶、南药机械化、种苗信息化等核心技术瓶颈[7]
多家机构共同发起“人工智能强化学习可持续发展计划” 人工智能,终将走进寻常百姓家
四川日报· 2025-06-12 08:29
人工智能产业爆发 - 人工智能产业正迎来爆发奇点时刻,逐步走进寻常百姓家 [1][2] - 大模型等技术持续落地,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扩展 [2] - 人工智能未来可能应用到太空领域,"太空计算"或成下一代颠覆性方向 [2][4]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 发布"'一带一路'十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包括低碳智能工厂、灾害智能预警响应、农牧业生产赋能等 [2] - 低碳智能工厂将优化制造工艺和业务流程,推动降本增效 [2] - 数智医疗赋能普惠健康,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2] 人工智能面临挑战 - 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智能硬件对算力要求更高 [3][4] - 算力缺失降低用户体验,限制行业发展,如脑科学领域的意念控物技术 [4] - 行业人才缺乏,新兴职业如AI伦理学家、AI产品经理等需求增加 [4] - 人才培育面临缺师资、缺场景、缺教材、缺课程的制约 [4] 解决方案与计划 - 之江实验室布局"三体计算星座"项目,将12颗"计算卫星"送上太空,目标将卫星算力从T级提升到P级,实现10-100倍提升 [5] - 高校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议跨学科融合数据库管理课程和AI算法课程 [5] - 发起"人工智能强化学习可持续发展计划",包括教育普惠和标准共建两方面 [5] - 教育普惠目标让人工智能"人人都能学、人人都会用" [5] - 标准共建将发布强化学习系统相关技术标准,提升学习效率 [5]
蓝海新材料公司: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链升级
中国化工报· 2025-05-30 10:48
公司战略与创新驱动 - 公司正式聘任谢萍为"蓝海学者",这是该计划启动以来签约的第二位行业领军专家,旨在通过组建智囊团队提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1] - "蓝海学者"计划是公司坚持创新驱动的具体实践,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1] - 科技创新是公司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系统构建了"战略决策—资源统筹—技术攻关"三级管理架构,聚焦高端聚烯烃等四大攻关方向 [2] 科技研发体系与平台建设 - 公司设置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创新联合体理事会,分别负责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前瞻性技术转化,形成全链条布局 [2] - 构建七大技术支撑平台(如聚合物平台、生物制造平台等),各平台独立深耕又协同联动,形成"研发—中试—工业化"完整链条 [3] - 蓝海(南通)中试基地将于2025年底基本建成,目标成为国家级中试基地,衔接战新产业上下游布局 [3] - 联合中国昆仑工程等企业及高校组建创新联合体,对接一流研发单位突破卡脖子技术 [3] 人才梯队建设 - 实施三级人才梯队战略(科研团队、科技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计划将科研人员比例提升至50% [4] - 通过"蓝海学者"专家团队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同时推出"导师带徒"定制化培养计划加速青年人才成长 [4] 新质生产力布局 - 高端化:拟新建18套国产化装置,生产α-烯烃、乙丙橡胶等高性能新材料 [5] - 绿色化:提升电气化率打造"零碳工厂",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创建无异味工厂并融入ESG理念 [6] - 智能化:推行IES系统实现工程建设"全感知",构建数字孪生和AI应用建设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6] 行业地位与项目进展 - 2024年被纳入南通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十余项研发项目 [2] - 公司牵头参与炼化转型升级重大专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 [2]
为强军兴军贡献科研力量(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人民网· 2025-05-20 05:59
科研成就 - 研究员陈振华深耕科研三十余载,参与或领衔10余项科研任务,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 [3] - 陈振华领衔多项科研设施的设计建设,其中一项科研设施成功建成,突破百余项技术难题,为该类科研设施设计找到技术路线 [5][6][7] 科研理念与方法 - 陈振华坚持"敢担当、敢突破,闻战则喜、遇战冲锋"的科研创新理念,鼓励团队勇于当先锋 [6] - 陈振华注重将新兴技术与求实理念相融合,认为"创新要建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 [8][9] - 在科研设施制造中,陈振华带领团队调研国内机器人领域优势单位,与院士团队对接研制样机,解决加工难题 [10] 质量管理 - 陈振华在工程验收中严格把关,坚持"达不到原定设计标准决不签字"的原则,曾要求承建单位重新奋战20天达到设计要求 [10] - 陈振华对设计图纸细节把控极其严格,能发现年轻工程师未能察觉的细微结构差异 [11] - 陈振华常说"情况再紧,技术再复杂,也不能留下任何瑕疵",体现其对质量的严格要求 [10][11] 人才培养 - 陈振华注重年轻科研人员培育,针对不同人才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 [12] - 在陈振华带动下,已形成一支梯次完备、业务全面的精英团队 [12] - 陈振华对年轻科研人员严格要求,但会为超出预期的方案真诚点赞 [12]
【经营管理】以“三问”破题立标 以实干赋能增效
搜狐财经· 2025-05-13 15:26
人才培育 - 以"人才强企"为核心战略,针对不同群体实施"靶向培训",定制实战课程,每周通过"干部上讲台+专题答疑"进行充电 [4] - 构建"学、练、赛、创"全周期培养体系,包括"每周一课"、"每月一赛"、"每季攻关"和"年度目标" [4] - 与高校合作开展技术授课,组织骨干对标先进钢企,形成"理论学习+现场实践+对标提升"三维培养链 [4] - 通过导师制、指标制、攻关制、交流制"四维驱动",将培训成效与评树挂钩,打造特色人才工程 [4] 质量管理 - 以"工艺统领、质量至上"为核心理念,构建"素质兴质、本质保质、管理促质"三维质量提升体系 [6] - 通过劳动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提升员工质量管控能力,践行质量"一号工程"建设及"一把手"负责制 [6] - 围绕标准执行、原料验收、过程控制等全流程夯实质量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动态纠偏机制 [6] - 推行"全员设备包机制",强化设备全寿命管理,以技术升级和设备保障夯实质量根基 [6] 降本增效 - 以定额化标准成本管控为目标,构建"大项目引领、小项目支撑、动态调整"降本增效总思路 [8] - 坚持技术与管理降本"双轨并行",从生产组织、设备保障等关键环节系统挖潜 [8] - 产品端推进工艺优化及新技术研发,成本端鼓励全员参与金点子、小改小革等项目 [8] - 优化工作流程,强化协同联动,加强督查问责,促进工作质效双提升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