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融合

搜索文档
数字蚂力周芸:客服是电商下一个增长入口
36氪· 2025-08-19 18:36
电商行业增长逻辑重构 - 流量红利见顶导致"流量×转化率"模型失效,商家转向存量用户精细化运营,客服成为新的增长变量 [3] - 电商行业面临服务质量、响应速度、成本控制的"不可能三角",大促期间人力闲置与外包服务质量问题突出 [3] - 后台流量不确定性加剧,大促期间咨询量可能出现百倍差值,客服资源需求难以准确预估 [8] AI云客服模式创新 - 数字蚂力推出"AI+分布式人力"的弹性客服方案,618期间承接89家品牌2600万次服务请求,峰值55万次/天,满意度达94% [4][5] - 方案结合AI智能中枢与"人才云池",实现需求与供给智能匹配,破解效率与质量平衡难题 [16] - 人机融合模式使客服从成本中心转为增长入口,合作企业平均GMV提升10% [12][17] 技术与人效协同 - AI Agent可提升20%客服满意度,但纯AI方案易导致隐性服务品质下降,复杂咨询实际解决时长增加 [9][10] - 数字蚂力通过AI培训云客服、售中话术优化、售后场景营销等全链路托管服务,提升人效30%(从200问题/天增至300问题/天) [17][21] - 森马案例显示AI辅助节约5秒/动作,客服处理量提升50%,同时保持服务温度 [21][22] 商业与社会价值 - 数字蚂力"双11服务保障计划"推出"无转化不收费"等承诺,10家头部品牌首批加入 [18] - 云客服资源池覆盖485城,53万认证人才中28万为电商专业人才,日均在线1.2万人,促进偏远地区就业 [17][27] - 残运会冠军等特殊群体通过云客服实现职业转型,体现就业包容性与普惠性 [27][30] 跨行业复制潜力 - 头部金融机构采用AI云客服后,高价值客户LUM增量35%,中腰部客户转化率提升180% [34] - 客服触点价值适用于千行百业,尤其在"客户导向"转型中可预判商机并精准推荐方案 [33][34] - 未来服务趋势从"千人千面"向"一人一面"演进,实现生态性革新 [34][36]
未来战场:AI赋能无人作战新范式
天风证券· 2025-08-07 22:15
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强于大市" 维持 [1] 核心观点 - 未来战争将以数据、算法和算力为核心竞争要素 全面AI赋能的人机融合部队将成为关键 [2] - JADO(联合全域作战)强调多军种深度联合作战 JADC2作为其核心实践要素 2024财年美国研发预算达14亿美元 [2][13] - 无人化作战分为侦察、袭扰、定点打击、饱和攻击和支援增效五类 现代战争已进入无人机与地面机器人主导的时代 [2][29] - 全球军用无人机市场高速增长 预计2032年规模超500亿美元 2024-2032年CAGR为13.15% [2][45] 技术发展趋势 AI与无人系统融合 - AI赋能无人机自主作战能力显著提升 俄乌冲突中无人机命中率从30%-50%提升至80% [39][44] - 美国DARPA推动"天空博格"等项目 开发具备自主作战能力的无人机系统 [58] - 边缘AI芯片加速无人装备智能化 NVIDIA、高通等厂商主导市场 国产厂商如瑞芯微加速切入 [3][127] 无人作战系统演进 - 无人机作战模式变革:从侦察工具发展为前线战斗力量 FPV无人机成本仅数百美元实现大规模部署 [39][44] - 地面机器人(UGV)在排爆、侦察等领域应用广泛 美军相关研发经费2024年达12亿美元 较2019年增长67% [62] - 中美引领军用机器狗竞争 美国Boston Dynamic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分别推出四足机器人 [78] 市场格局与厂商动态 全球军用无人机市场 - 2023年北美市场占比36.1% 预计2030年规模达107.1亿美元 [45] - 产品类型以遥控无人机为主(84.18%) 半自主/全自主无人机占比15.2% 未来份额有望扩大 [45] 领先企业布局 - Palantir:AIP平台应用于俄乌冲突 边缘AI技术实现无人机实时决策 股价2024年最大涨幅441.2% [85][91] - Anduril Industries:Lattice OS系统获美军10亿美元订单 估值或达280亿美元 [97][98] - Scale AI:与美国防部合作开发AI代理 估值或从138亿美元升至250亿美元 [107] - Shield AI:Hivemind系统实现GPS拒止环境自主操作 累计融资超10亿美元 [115] 产业链投资机会 军用边缘计算 - 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26.6亿美元 预计2034年达116.6亿美元 CAGR15.91% [127] 重点领域标的 - 军工AI芯片:科思科技、复旦微电等 [133] - 军工AI大数据:拓尔思、零点有数等 [133] - 军工信息化:中科星图、格林深瞳等 [133]
热门赛道丨电子皮肤打通人机融合的感知接口
创业邦· 2025-07-09 08:04
行业定义 - 电子皮肤是一种模拟人类皮肤感知功能的柔性电子系统,能够感知压力、温度、湿度、应变、化学物质等外界刺激,由柔性传感器、导电材料与微电子电路构成 [3] - 电子皮肤具有柔软、可拉伸、可贴附的特性,目标是在机器人、生物医疗和可穿戴设备中实现"皮肤般的触觉" [3] - 柔性传感器构建的电子皮肤通过集成微型传感器阵列,能够精确捕捉细微的压力、温度以及触觉变化 [5] 技术路线 - 柔性传感器分为压阻式、压电式、电容式、光电式、磁敏式、光纤式和超声式等,其中电阻式、电容式、压电式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类型 [7] - 电阻式传感器结构简单、适合大面积布设,电容式传感器灵敏度高、响应快,压电型传感器可自供能、信噪比高 [7] - 主要材料路线包括柔性高分子材料(PDMS、PU、PI)、导电填料(碳纳米管、银纳米线、石墨烯)和纳米复合材料 [8] 产业链 - 上游环节聚焦柔性材料与功能材料的研发,包括高分子基底材料、导电材料以及功能复合材料 [10] - 中游是核心制造环节,涉及柔性传感器的设计、制备与集成,多模态传感阵列是技术趋势 [11] - 下游应用领域包括可穿戴健康监测、人形机器人、智能义肢、虚拟现实交互系统、柔性显示等 [11] 融资情况 - 2020-2022年电子皮肤赛道融资事件数量维持在13至14起的高位,2023年骤降至4起,2024年和2025年分别回升至10起和12起 [12] - 能斯达2025年6月完成A轮数千万元融资,投资方包括国发创投、高新产投、北京国谦投资 [16][18] - 墨现科技2025年6月完成B+轮数千万人民币融资,投资方为秦安股份 [21][22] 相关企业 - 能斯达已建立纳米级敏感材料体系,掌握柔性压阻、压电、温湿度和电容四类关键传感技术,产品覆盖七个系列 [15] - 墨现科技专注于触觉类传感器,核心技术基于逾渗式压力传感器的结构设计,能够检测最低3.5克的轻微触碰和最高500kPa的力学负载 [19][20] - 帕西尼构建了涵盖"传感器—灵巧手—人形机器人"的多维触觉产品体系,开发出"6D霍尔阵列式多维触觉传感技术" [24][25] 热点讯息 - 厦大团队2025年6月研发出仿生电鳗触觉界面Bio-EE,实现从接近到接触的全流程连续感知 [29] - 美国《科学进展》杂志2025年2月报告新型电子皮肤在受损后10秒内可恢复80%以上的功能 [30] - 清华大学张一慧团队2024年5月开发出模拟人类皮肤的3D电子皮肤,实现对压力、摩擦力等力学信号的同步解码与感知 [32]
中国坐拥“工业维生素”,钼矿储量震惊世界!芯片军工全靠它
搜狐财经· 2025-07-07 10:46
钼金属的稀缺性与中国资源优势 - 钼在地壳中的稀缺程度是锂的65倍,属于极度稀缺金属 [1] - 中国拥有全球38.7%的钼矿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南栾川和陕西金堆城等世界级矿区 [1] - 陕西金堆城矿区拥有全亚洲最大的钼矿露天坑,矿石钼含量达0.08% [7] 钼的工业应用价值 - 在合金钢中添加0.15%的钼可使强度提升30% [3] - 钼钛合金用于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可承受1300℃高温环境 [3] - 医疗领域应用包括钼靶摄影机,能高精度检测早期乳腺癌 [3] - 二硫化钼薄膜制成的柔性芯片功耗仅为硅芯片的20%,具有可折叠特性 [5] - 人体内含钼元素,70公斤体重含9克钼,具有抑制肿瘤作用 [5] 全球钼市场供需动态 - 2023年钼价突破3200元/吨度,较六年前上涨近三倍 [5] - 智利钼矿产量下降19%,中国产量逆势增长9.5% [5] - 内蒙古大苏计钼矿生产55%品位的精矿,主要供应钢厂 [5] - 中国计划实施钼出口管制,可能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上涨40% [5] 中国在钼产业链的技术突破 - 中国工程师已实现二硫化钼薄膜的纳米级厚度控制 [7] - 钼资源正转化为科技突围关键,应用于柔性显示屏等领域 [7] - 从矿石浮选提炼到高端制造应用形成完整产业链 [7]
帮主郑重:马斯克脑机接口放大招!7人受试者将意念控机器人
搜狐财经· 2025-06-29 09:39
脑机接口技术进展 - Neuralink已有7名真人受试者使用其设备 每周平均使用50小时 最高达100小时 相当于每天14小时与大脑"对话" [1] - 受试者Alex将连接特斯拉Optimus机械手 实现意念控制机器人 展示脑机接口在智能家居和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潜力 [3] - Neuralink计划2026年实现"盲视"功能 让盲人通过大脑直接"看"图像 甚至识别紫外线和红外线 可能催生全新感知技术 [4] 技术挑战与突破 - 去年首位受试者出现电极线脱落导致数据丢失问题 新受试者能稳定使用较长时间 显示部分可靠性问题可能已解决 [3] - 清华大学专家指出Neuralink的优势在于"全植入"和"高通量" 但长期安全性仍需验证 设备需确保十年二十年不出问题 [3] - 行业仍处早期阶段 上游设备未标准化 芯片和算法是核心壁垒 渐冻症治疗等应用可能还需5-10年才能大规模商业化 [3] 行业投资动态 - Neuralink近期融资6.5亿美元 吸引红杉、方舟等顶级投资机构参与 [3] - 国内相关企业如脑再生科技股价暴涨283% 反映市场对脑机接口领域的高度关注 [3] 未来发展方向 - 马斯克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机融合和意识上传 超越医疗应用范畴 [5] - 技术迭代需重点关注电极数量和信号处理能力的提升 [5] - 政策监管动向将直接影响行业发展节奏 需密切关注临床试验数据和项目进展 [5]
脑机接口“上海方案”呼之欲出 瞄准至今无人攻克的难题 “2.0版”将于今年底或明年初发布
解放日报· 2025-06-15 09:58
中国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开展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的国家,多项技术指标超越Neuralink,电极粗细仅为一根头发丝的百分之一,柔性是其百倍,植入体直径26毫米、厚度不到6毫米,为全球最小尺寸 [1][2] - 技术首创长期植入后无免疫瘢痕,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和《科学》评价为"未超越此技术"且"有潜力构建复杂脑机接口" [2] - 手术采用微创技术,仅需在颅骨打薄凹槽并穿刺5毫米孔,相比Neuralink依赖手术机器人更友好 [3] 技术研发与团队背景 - 脑智卓越中心联合华山医院及上海企业完成临床试验,搭建全球仅3家具备的大规模人脑单细胞记录平台(另两家为美国麻省总院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1][6] - "90后"首席科学家赵郑拓主导研发,其超柔性电极技术加速研发进程,团队青年研究员李雪直接获独立实验室支持 [4][5][6] - 上海市提供微纳电子加工平台支持,实现纳米级器件精确制备 [6]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2024年底或2025年初发布2.0版系统,通道数提升至256条(当前4倍),体积缩小1/3,目标恢复失语患者语言功能 [7] - 后续将攻关机械臂抓握、机器狗控制等Neuralink未突破的难题,2024年新增3-4例临床试验 [7] - 上海提出2030年前打造全球脑机接口创新高地,技术或拓展至健康人群消费级应用 [8]
为什么硅谷顶级风投开始抛弃模型,转身投“AI硬件”?
36氪· 2025-05-30 20:43
全球AI硬件变革趋势 - 2025年科技领域核心竞争从AI算法转向硬件设备,重点在于让AI真正"动起来"的硬件载体[1] - 交互方式从传统APP架构转向生物信号或环境感知驱动,重构人机交互范式[6][23] - 行业沿「交互升维-场景深化-生态重构」路径推进,形成"感知-决策-行动"闭环系统[22] 头部企业战略布局 - 谷歌推出整合AndroidXR与Gemini模型的智能眼镜原型,采用AdHawk眼动追踪技术实现12小时续航,计划与三星合作推出消费级产品对标Meta[4] - OpenAI以65亿美元全股票收购前苹果设计团队创立的IVE公司,组建55人硬件团队开发"AI原生"设备,首款产品预计2026年面世[4][5][6] - Meta宣布2026年推出支持人脸识别的AI眼镜,苹果AR项目"Orion"进入芯片研发冲刺阶段,目标2027年推出消费终端[1] 新兴技术公司突破 - Celestial AI完成2.5亿美元融资,估值超30亿美元,其光子芯片架构Photonic Fabric™用光信号替代电信号传输数据[8] - NeuroFlex开发贴合大脑皮层的纳米复合材料,A轮融资5000万美元估值达3.2亿美元[11] - Luminai研发80°视场角的平板波导AR模组,获a16z领投天使轮融资[12] - BioLink Systems开发可消化体内传感器,采集温度/酸碱度等生理数据[14] - SynthSense集成多模态传感器模组,Pre-A轮估值6500万美元[17][18] 投资风向与市场预测 - 红杉资本投资Brilliant Labs的实时翻译AI眼镜,IDG押注Sightful的无显示器笔记本Spacetop[2] - 全球AI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30.3%,2028年将突破1207亿美元[23] - 陪伴机器人市场未来五年预计增长四倍,但面临端侧算力瓶颈和数据隐私挑战[23] 技术演进方向 - 光子芯片、柔性电极、微型AR系统等底层技术重塑硬件图谱[7] - 垂直场景硬件爆发,研发周期从十年压缩至三到五年[23] - 生态战争成为竞争核心,空间交互信息催生数字孪生基础设施[23]
那些被身体囚禁的灵魂,终于等来了“越狱”密钥
36氪· 2025-05-30 20:19
脑机接口行业融资与技术突破 - Neuralink获得6亿美元融资 刷新全球脑机接口融资纪录 [1] - 脑机接口设备Link获FDA"突破性医疗设备"认证 加速医疗设备研发流程 [1] - 国内脑机接口融资达去年同期2.67倍 阶梯医疗完成3.5亿元B轮融资 [10] 技术进展与临床突破 - 2025年侵入式脑机接口迎来突破 国内外多家人体临床试验成功实施 [4] - Neuralink完成第三例受试者植入 患者实现脑控玩《文明6》 [3] - 国内企业实现多项临床突破:渐冻症患者恢复语言能力 截肢患者意念操控下棋 [4] 柔性电极技术突破 - 柔性电极成为行业突破口 材质接近脑组织柔软度 减少免疫反应 [7] - 阶梯医疗电极柔性达Neuralink百倍 植入体直径26mm为全球最小 [9] - 微灵医疗采用高密度柔性网状薄膜电极 智冉医疗开发高通量柔性电极 [8] 临床应用与商业化 - 脑机接口医疗应用潜在规模达150亿-850亿美元 [10] - 国家医保局首次设立脑机接口专项定价 湖北发布手术收费标准 [19] - 企业聚焦三大应用场景:运动控制 感觉修复 神经调控 [14] 行业发展阶段与挑战 - 行业处于实验室向临床转化关键期 预计3-5年实现运动/语言解码大规模应用 [17] - 产业链不完善 企业需自主开发芯片 算法 手术机器人等全环节 [9] - 技术天花板取决于脑科学研究深度 需平衡安全性与有效性 [17][18]
邓洲:人形机器人带来工业发展新机遇
经济日报· 2025-05-28 08:27
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 -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近年来在机械构造、智能化、拟人仿生等领域取得显著进步 [1] - 工程机械突破:双足站立奔跑、五指抓取等动作成熟,推动传动系统、机械设计、运动控制等技术发展,使机器人能在复杂环境中稳定运行 [1] - 智力水平突破:传感和AI技术赋能下,人形机器人对外部世界感知更强,能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具备更高自主性和柔性 [1] - 拟人仿生突破:外形设计更具亲近感,交互简便,使用者无需专门学习即可通过人类语言下达指令,拓展非专业化应用领域 [1] 人形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对比 - 人形机器人当前主要应用于展示、引导、陪伴等服务或专业领域,工业场景可靠性及性价比低于传统工业机器人 [2][3] - 工业机器人以安全为基本原则,需物理隔离人类工作空间,操作需专业知识,参数修改需授权 [2] - 工业机器人强调效率优先,专业化设计(如焊接、喷涂机器人)牺牲柔性化,实现特定任务的高力量、速度、精确度 [2] - 工业机器人注重连续性协作(如汽车制造流水线4-6台焊接机器人组合作业),而人形机器人需独立工作损失协作效率 [2] 人形机器人对工业的潜在影响 - 助推"人机融合"发展:协作机器人(如发那科CR系列、ABB YuMi系列)通过技术破除人机物理障碍,已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应用 [4] - 促进工业数智化改造:人形机器人的智能感知、自主决策技术可提升工业机器人环境适应能力,如智能焊接机器人自主识别多品种工件 [5][6] - 推动工业机器人可移动化:人形机器人的无线定位、轨迹规划技术可借鉴至轮式/履带式移动工业机器人,满足定制化生产需求 [6] 未来工业机器人发展方向 - 人形机器人技术将推动工业生产向高效、柔性、安全、智慧方向演进,虽短期内难大规模替代传统工业机器人,但提供关键理念支持 [7] - 复合移动机器人(整合多关节机器人与自动导向车)快速发展,实现中小型工业机器人可移动化 [6]
体检私人定制、从检到管,AI智能健康管理新浪潮来了
36氪· 2025-05-27 16:56
行业升级与AI应用 - 中国体检行业从程式化1.0时代演进至AI个性化4.0时代,AI和基因检测等技术加速行业升级[6] - 2015年公司提出"个性化体检"概念并推出体检宝APP,支持"1+X"套餐定制,结合用户年龄、家族病史等数据[6][10] - 2018年启动iKangAI+计划,引入鹰瞳Airdoc等合作伙伴,形成"AI矩阵"覆盖眼底、骨骼等筛查项目[8] - 2023年推出AI健康管家iKKie,截至2025年4月累计服务100万用户,回答超344万次[11] - 2025年iKKie小程序上线,提供三套个性化体检方案(标准版/升级版/深度版)并解释推荐原因[11][16][18] 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 汇医慧影Dr.AI可在0.5秒解析胸部CT的357项指标,覆盖肺结节、骨密度等[20] - Fibroscan®设备实现3分钟无创肝脏硬度检测,避免穿刺[22] - 长木谷AI系统支持脊柱疾病筛查及手术规划,亚毫米级定位实现超微创治疗[24][25] - 采用RAG增强检索和医疗知识库双引擎,提升AI方案精准度并人工复核[17] 健康管理生态拓展 - 从体检延伸至全周期健康管理,结合基因检测评估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并提供早期干预[25] - 建立复合团队(营养师/运动康复师等)提供减重方案,案例显示用户通过饮食结构调整成功减重[30][31] - 合作诺唯赞开发胶原蛋白激活毛囊技术,探索PRP疗法应对脱发、关节疼痛等[33] - 引入司美格鲁肽、重组胶原蛋白等新技术解决抗衰、肥胖等需求[35] 行业赋能与开放平台 - 2024年推出IaaS开放平台,输出AI工具(iKangCloud+)和管理系统(iKangOS+)赋能5000家传统体检机构[40][42] - 目标实现个人体检数据与全球医疗研究实时对接,例如APOE ε4基因型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预警[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