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传感
icon
搜索文档
深圳一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通过验收
深圳商报· 2025-07-21 06:42
【深圳商报讯】(记者李佳佳)日前,由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检测院")牵头建 设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顺利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验收。 据了解,技术创新中心于2021年9月正式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复筹建。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将其纳 入全市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从政策引导、资源协调到资金扶持给予全方位保障,推动形成政府 引导、院所主导、产学研协同的创新生态。该中心紧扣产业、社会和市场监管工作对智能光电传感技术 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聚焦图像测量、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柔性触觉感知等技术方向, 通过连接创新和市场,开展智能光电传感技术创新研究,以及传感器及测量装备的开发、成果转化、应 用示范及公共技术服务等,输出质量基础新技术、质量服务新装备,为构建技术标准新体系、技术服务 新业态和市场监管新模式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透露,在技术创新中心9500余平方米的创新空间里,目前已投入670多台套高端设备,建成中子实验 场、标准氡室、精密测量等高水平实验室。近百名高学历人才组成的技术团队,数年来开展国家、省市 级科研项目2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项,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42项 ...
再次挑战特斯拉,李彦宏让萝卜快跑调转车头
财富FORTUNE· 2025-07-19 21:03
百度Robotaxi业务发展 - 萝卜快跑是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取得市场成绩的核心业务 计划2025年实现盈利[1][2] - 2024年一季度财报显示 公司已明确盈利路径 该业务将成为长期增长驱动力[5] - 截至2024年7月 全球部署超1000台无人车 覆盖15城 累计安全行驶1.7亿公里[8] 技术路线转型 - 2024年二季度起从多传感器融合转向纯视觉技术路线 对标特斯拉方案[5] - 转型主因是追求市场落地速度 需在特斯拉技术成熟前抢占市场[6] - 百度2019年已研发Apollo Lite纯视觉方案 并通过极越汽车项目积累经验[6] 战略合作与商业化进展 - 2024年7月与Uber达成合作 接入数千辆无人车至其全球网络 计划年底在亚洲和中东部署第六代车型[5] - 武汉推出包天服务 日租金88元 事故责任由运营方承担[9] - 目标2024年底在武汉/北京/上海部署纯视觉车队 日均订单突破50万单[8] 市场竞争格局 - 全球仅特斯拉和百度明确采用Robotaxi纯视觉路线并推进商业化[7] - 特斯拉数据优势显著 日产生数亿公里路测数据 百度需在2026年前扩张至10万辆规模形成数据壁垒[7] - 百度本土优势在于中国监管审批效率高于特斯拉[8] 市场前景预测 - 高盛上调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预测9%至35% 预计2030年渗透率10%(140亿美元) 2035年达29%(612亿美元)[11] - 公司计划2024年底进军东南亚 2027年拓展至迪拜/东京/新加坡等政策友好地区[10]
厘米级精度的三维场景实时重构!这款三维激光扫描仪太好用了~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7-19 18:19
我们看下来,这个最合适 GeoScan S1最强性价比实景三维激光扫描仪,轻量化设计,一键启动,便可拥有高效实用的三维解决方案。以多 模态传感器融合算法为核心,实现厘米级精度的三维场景实时重构。可广泛用于多种作业领域。 每秒20万级点云成图,70米测量距离,360°全域覆盖,支持20万平米以上的大场景,扫描可选配3D高斯数据采 集模块,实现高保真实景还原。支持跨平台集成,配备高带宽网口及双USB 3.0接口,为科研实验提供灵活扩展 空间。降低开发门槛,助力开发者快速掌握研发能力,开启更多可能。 GeoScan S1设备自带手持Ubuntu系统和多种传感器设备,手柄集成了电源,可通过D-TAP转XT30母头输出至 GeoScan S1设备本体,给雷达、摄像头以及主控板提供电源。 雄厚背景&项目验证 使用门槛低 :操作简单直观,一键启动即可 执行扫描作业 扫描结果导出即用 :无需复杂部署和繁琐处理,扫 描结果导出即用 高效率高精度建图 :模型精度高,行走之间轻松扫 描大场景 业内最优惠价格 :性价比高,高度 集成多传感器, 往下翻~ 同济大学刘春教授团队和西北工业大学产业化团队携手合作 多年科研和行业积累,上百个 ...
苏州能斯达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专注柔性触觉传感技术多场景应用
IPO早知道· 2025-07-17 17:53
已在大消费、医疗康养和具身智能领域量产,医疗康养增速显著。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罗宾 微信公众号|ipozaozhidao 据 IPO早知道消息,近日, 苏州能斯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下称 "苏州能斯达")完成数千万元A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 苏州苏创空地网联投资基金领投,苏州未来产业天使基金 、 郑州汉威传感创 业投资基金等跟投、 老股东共青城国谦等继续追加投资。 本轮融资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研发办公场地扩建及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二是投资新建车规及医疗 级生产线以满足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电子、医疗康养等领域的客户需求;三是加大人形机器人多模态 柔性触觉交互技术的研发投入,与机器人本体厂商开展多场景柔性触觉传感数据采集与训练。 苏州能斯达成立于 2013年,是国内最早以柔性触觉传感技术为核心的公司,创始团队为国际知名的 柔性微纳传感材料研究团队。公司拥有各项专利技术20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是江苏 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苏州能斯达目前已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品种、多量程的柔性微纳力学量传感器(压力、压电、应 变)及阵列的核心设计能力、敏感材料及导电墨水合成制备能力、大面积印刷电子批量制造能力 ...
“神经末梢”成机器人进厂刚需
第一财经· 2025-07-16 17:57
核心观点 - 六维力传感器正成为人形机器人完成高精度操作的核心感知模块,从"昂贵且小众"走向量产前夜 [1] - 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或达1.8万台,六维力传感器渗透率可能超过30% [9] - 力传感器是机器人实现精细操作和动态控制的核心部件,Optimus Gen 2配置超过30个力传感器 [4] - 行业进入快跑阶段,定制化、响应速度与平台化研发能力成为传感器企业的关键竞争力 [1][12] 机器人感知技术 - 六维力传感器可同时感知X/Y/Z三方向力及绕三轴的力矩,是机器人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4] - 蓝点触控通过自研神经网络算法将应变信号与六维力矩建立高精度映射关系,自研率超80% [5] - 缺乏力反馈会导致机器人操作失灵,例如灵巧手被戳弯也无法停止 [10] 市场需求与商业化 - 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商用出货量约2000台,单机大概率搭载2-4个六维力传感器 [9] - 蓝点触控人形机器人力传感器业务占比超50%,2025年单一客户出货量达千台级 [7][11] - 工厂场景中80%-90%的机器人任务集中在搬运、上下料、巡检和质检环节 [10] 技术迭代与供应链 - 2025年六维力传感器成本较2024年下降30%,进入小批量量产阶段 [11] - 蓝点触控通过AI平台将定制响应周期从6-8周缩短至3-4周 [13] - 柯力传感、东华测试等企业已实现六维力传感器小批量供货或试制 [13] 行业竞争格局 - 力传感器赛道尚未进入价格战阶段,核心零部件厂商仍具议价能力 [14] - 具备快速交付和平台化研发能力的企业将在供应链中占据优势 [12][14]
“神经末梢”成机器人进厂刚需,六维力传感器走至量产前夜
第一财经· 2025-07-16 17:13
窗口已经打开,但能否跟上节奏,还得看核心零部件厂商的脚下功夫。 在"能跑能跳"之后,机器人正逐渐走下舞台、走进工厂。随着机器人搬运、质检、上下料等落地场景日益复杂,力觉与触觉传感器正成为人形机器人完成高 精度操作的基础感知模块。而六维力传感器,这个曾被认为"昂贵且小众"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也正在走向量产前夜。 机器人感知世界需要"神经末梢" 当一个光滑的玻璃杯中装满了水,机器人想要倒出半杯,需要经过多少程序? 机器人需要通过视觉传感器进行定位,在接触时感知握力,确保既握紧杯子,又不压碎玻璃。倾斜过程中,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力矩变化,结合视觉判断水 位,动态调整倾斜角度与力度。当机器人倒出半杯水量时,力传感器返回平衡状态,手臂复位,操作完成。 "人能够轻而易举地倒半杯水,但机器人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蓝点触控创始人刘吴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人类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感知协调完 成动作,而机器人则需要依靠传感器将物理世界转化为电信号来"理解"动作细节。 其中,力传感器掌握着机器人所有与操作相关的感知输入。以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 Gen 2为例,Optimus Gen 2身上配置的力传感器超过30个。其 ...
每秒20万级点云成图,70米测量距离!这个3D扫描重建真的爱了!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7-16 12:05
产品概述 - GeoScan S1是一款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具有轻量化设计、一键启动和高性价比的特点,适用于多种作业领域[1] - 设备以多模态传感器融合算法为核心,实现厘米级精度的三维场景实时重构[1] - 产品由同济大学刘春教授团队和西北工业大学产业化团队合作开发,拥有多年科研和行业积累,经过上百个项目验证[4] 技术参数 - 扫描性能:每秒生成20万级点云,70米测量距离,360°全域覆盖,支持20万平米以上的大场景扫描[1][23] - 精度:相对精度优于3cm,绝对精度优于5cm[16] - 数据输出:支持pcd、las、ply等多种通用格式,可生成彩色点云[16] - 系统环境:运行Ubuntu 20.04,支持ROS[16] 硬件配置 - 传感器集成:包含3D激光雷达、9DOF IMU、双广角相机、深度相机等[7] - 计算单元:Intel N5095处理器,4核2.0GHz(睿频2.9G),16G内存/256G存储[16] - 同步模块:微秒级同步精度,最高800Hz频率[17] - 供电:88.8Wh电池容量,续航约3-4小时[16] 功能特点 - 实时建模:支持三维点云地图动态构建、色彩融合和实时预览[16] - 多传感器融合:结合相机、激光雷达、IMU、RTK数据[16] - 小倾角设计:激光雷达25°倾斜角度安装,提高采集效率[9] - 跨平台集成:适配无人机、无人车、机械狗等多种负载平台[38] 应用场景 - 适用于写字楼、停车场、工业园区、隧道、森林、矿场等复杂室内外场景[32] - 可用于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城市规划、文物保护等领域[46] - 支持3D高斯实景还原,选配模块可实现高保真实景还原[44] 价格信息 - 基础版本:19800元[51] - 深度相机版本:23800元[51] - 3DGS在线版本:39800元[51] - 3DGS离线版本:67800元[51]
纽交所公司高管和厦大教授带队,半年走完研发到量产!「模量科技」获德宁资本千万天使轮投资!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5 15:29
机器人大讲堂获悉, 机器人触觉及柔性传感器领域初创企业 「模量科技」近日 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本 轮 融资由 德宁资本投资 , 资金将主要用于产品研发、市场推广以及团队建设。 据机器人大讲堂了解, 模量科技 ( 全称:深圳市模量科技有限公司 ) 成立于 2024年底,是一家 专注于 多模态多维力触觉传感技术及触觉模型研发与应用 的科技公司。其核心业务围绕自主研发的柔性微纳传感、 三维力传感知、温压一体多模态传感技术及触觉 AI 模型展开,提供从传感器材料、硬件、软件、算法到完整 系统的全链条触觉感知解决方案。 在核心团队方面 , 模量科技创始人官华曾任职纽交所智能穿戴上市公司,在供应链芯片、传感器及智能硬件 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战略合作与投资经验,深谙硬件产品、消费电子及 3C 制造业产业链资源与成果转化;联 合创始人周建林为工科硕士,熟悉 高分子材料、电子墨水、消费电子、机械设备 等多领域,曾于 3D 打印知 名企业担任副总裁,主导 产品导入、业务拓展、市场营销,内部管理 等工作,服务超 2000 家知名客户, 创下数亿元销售业绩;另一位联合创始人高立波为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厦门大学副教授及博导,拥有十年以上 ...
上海又一半导体巨头将“倒下”?
是说芯语· 2025-07-15 09:43
今天,坊间传闻 号称中国第一MEMS陀螺仪半导体企业 深迪半导体 进入重组! 以汽车领域为例,深迪半导体的六轴IMU系列产品,宛如智能汽车的"隐形导航员"。它能与 GNSS导航系统默契配合,在GNSS接收器更新的间隙,精准插入车辆位置估算,将定位信息 输出频率与精度提升至全新高度,为车辆安全、精准行驶保驾护航。而展望未来,其新一代六 轴IMU产品凭借高精度六轴惯性传感数据,极有可能成为先进自动驾驶系统的核心支撑,完美 契合汽车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大势。 2019年其研发的新一代六轴IMU荣获" 中国芯 "优秀技术创新产品称号,这颗 国内首家研发商用陀 螺仪系列惯性传感器号称 '中国第一动芯',国内知名大媒体都报道过。 从市占率看出, 深迪半导体的产品主要占据在中低端市场,很难冲击高端市场,所以毛利率偏低,很 难经得起市场低迷的冲击。深迪半导体创始 邹波曾表示:" 作为中国人,我希望祖国足够强大;对于从 事MEMS陀螺仪芯片研发的人来说,我希望中国能站在这个领域的巅峰! "但是,理想归理想,现实是 残酷的,一个公司不能总靠情怀销售产品,客户需要的是过硬优秀的产品,这也给国内其他创业提成警 醒--一定要开发出有竞 ...
量子光芯片,全球首颗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5 09:04
量子芯片技术突破 - 全球首个集成电子-光子-量子芯片问世 由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西北大学联合研发 采用标准45纳米半导体工艺实现量子光源与电子设备融合 [2][3][6] - 芯片可产生相关光子对流 该技术对量子计算、传感和安全通信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4] - 每个芯片集成12个独立量子光源 单个光源面积小于1平方毫米 通过微环谐振器生成光子对 [7] 技术创新细节 - 突破谐振器稳定性难题 通过片上实时控制系统解决温度变化和制造差异导致的失同步问题 [8][9] - 采用光电二极管检测激光错位 结合片上加热器和控制逻辑形成闭环反馈 确保量子光生成过程稳定运行 [10] - 在商业CMOS平台限制下实现量子光学要求 该平台原用于AI和超级计算互连 现扩展至量子光子学领域 [11][12] 产业化进展 - 研发团队已与GlobalFoundries、Ayar Labs等企业合作 部分成员进入PsiQuantum和Google X等公司继续推进硅光子学及量子计算商业化 [12] - 技术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帕卡德奖学金和GlobalFoundries的资金支持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