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触觉传感器
icon
搜索文档
常熟汽饰(603035):2025年三季报点评:Q3营收高增,归母净利同比转正
华创证券· 2025-10-28 16:45
投资评级与目标 - 报告对常熟汽饰的投资评级为“强推”,并予以维持 [2] - 目标价为26.19元,相较于当前价17.52元,存在49%的上涨空间 [2][6]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为18.9亿元,同比增长39%,环比增长31% [2][6] - 2025年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32亿元,同比增长2.1%,环比增长2.5%,为连续四个季度同比下滑后首次转正 [2][6] - 2025年第三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11亿元,同比下降9.2%,环比上升5.5% [2]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65亿元、5.64亿元、6.9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9.2%、21.4%、23.6% [2][6]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66.50亿元、77.83亿元、91.5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7.3%、17.0%、17.6% [2] 业务运营分析 - 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高增长主要受益于新工厂产能爬坡及核心客户(如零跑、奇瑞)销量增长可观 [6] - 公司本部2025年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0.83亿元,同比增长12%,环比增长41%;本部净利率为4.4%,环比提升0.3个百分点 [6] - 公司本部净利率已连续3个季度实现环比逐步恢复 [6] - 联合营收益2025年第三季度为0.49亿元,同比下降12%,环比下降30% [6] 成长驱动因素 - 新基地产能利用率提升:肇庆、合肥、金华、芜湖江北等新基地有望逐步扭亏为盈,提振盈利 [6] - 海外市场加速开拓:智能座舱产品获红点奖,并以此契机推进欧洲(匈牙利、西班牙)基地布局,获取新项目 [6] - 新业务布局:公司与荷兰Brighter Signals B.V.合作布局触觉传感器,技术有望从汽车座椅、内饰系统迁移至机器人领域,打开新成长空间 [6] 估值分析 - 基于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下调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4.6亿元、5.6亿元、7.0亿元(前值为4.9亿元、5.9亿元、7.3亿元) [6] - 当前股价对应2025年预测市盈率为14倍 [2][6] - 报告给予公司2026年17倍市盈率估值,对应目标市值96亿元 [6]
隆盛科技(300680):25Q3归母高增,看好后续半总成增量和机器人进展
申万宏源证券· 2025-10-23 22:43
投资评级与市场数据 - 报告对隆盛科技的投资评级为“买入”,且为维持评级 [2] - 截至2025年10月23日,公司收盘价为53.20元,一年内最高价与最低价分别为68.68元和19.10元 [2] - 公司市净率为6.1倍,股息率为0.38%,流通A股市值为9,355百万元 [2]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10亿元,同比增长10.1%;实现归母净利润2.10亿元,同比增长36.9% [7]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公司实现营收5.86亿元,同比微增0.5%,环比下降5.3%;实现归母净利润1.0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09.8%,环比增长129.1% [9]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毛利率为15.2%,同比下降2.7个百分点,环比下降2.8个百分点;归母净利率为18.0%,同比提升9.4个百分点,环比提升10.6个百分点 [9] - 报告预测公司2025年、2026年、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4亿元、3.32亿元、3.94亿元,对应市盈率分别为41倍、36倍、31倍 [8][9] 业务驱动因素分析 - 公司营收增速放缓主要因EGR(废气再循环)系统出货量基数较高,以及新能源马达铁芯主要客户为特斯拉 [9] - 利润高增长主要来源于奇瑞上市带来的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9] - 毛利率短期下滑主要由于新能源半总成业务处于产能爬坡阶段,以及EGR业务占比下滑影响 [9]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四费合计费率为10.5%,同比增加1.1个百分点,其中管理费用率同比增加1.4个百分点,系资产折旧增加所致 [9] 未来增长点与战略布局 - 机器人领域:公司布局触觉传感器、灵巧手、谐波减速器、关节模组等,通过“核心部件+整机研发”双路径推进人形机器人业务 [9] - 铁芯业务:公司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投资约2亿元建设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零部件生产基地,产品涵盖驱动类零部件、热管理、轻量化部件等,旨在加深与赛力斯等主机厂绑定 [9] - EGR业务:作为业绩稳定支撑,公司产品已配套比亚迪、吉利、上汽下半年发布的多款新混动车型 [9] - 航天航空业务:卫星模块项目、无人机项目业务量实现翻倍增长,公司绑定银河航天与军用无人机客户 [9] - 新能源半总成业务预计在2025年第四季度随问界M7车型正式上量而贡献增量 [9]
一年斩获3轮融资:千觉机器人如何用“触觉感知”撬动亿元资本?
搜狐财经· 2025-10-17 13:48
当理想汽车和上海国资旗下的孚腾资本同时把支票填上同一家机器人公司时,资本市场的聚光灯再次聚焦在具身智能赛道。 红杉资本分析师在内部纪要中写道:"视觉和语音技术已趋成熟,触觉正是下一个必争之地。"不过赛道火热也意味着竞争白热 化,波士顿动力最新发布的机器人已经能凭触觉复原魔方,而亚马逊则在其物流机器人中测试类似技术。 谜底藏在机器人指尖的传感器里。千觉研发的多模态触觉感知技术,就像给机器人装上了人类般的触觉神经。无论是装配精密 零件还是分拣易碎品,机械手指都能通过微米级的压力反馈自动调整力度。 虽然前景诱人,风险却如影随形。一位参与尽调的投资人透露,触觉传感器的量产良率仍是行业难题,更棘手的是标准化困境 ——不同行业对触觉精度的要求相差百倍,医疗机器人需要感知组织弹性,而工业场景只需判断抓取力度。这就好比要求同一 个厨师既能切豆腐又能剁排骨。 这种突破让谷歌DeepMind实验室也抛来橄榄枝,双方正在共同探索如何让机器人真正"理解"物理世界。正如一位投资人调 侃:"当机器人能感知鸡蛋壳的脆弱和螺丝钉的坚硬时,工业自动化就进入了新次元。" 目前千觉的触角已延伸至五大应用场景:从汽车制造厂的精密装配线,到欧莱雅生产 ...
人形机器人传感器行业深度
2025-10-09 10:00
行业与公司 * 人形机器人传感器行业[1] * 涉及公司包括汉威科技(触觉传感器)、北特科技(丝杠)、中研股份(PEEK材料)、奥比中光(视觉传感器)、威科技(触觉传感器)、弗莱信(触觉传感器)、安培龙(六维力传感器)、柯力传感、凌云股份、东华测试[2][9][13][15] 核心观点与论据 * 人形机器人正从"动起来"向"用起来"的关键阶段过渡 传感器是实现更复杂交互能力的关键瓶颈[2][6] * 预计未来半年至一年内更多公司将向特斯拉送样 引发新一轮行情 市场正从主题投资转向对量产的预期[2][7] * 特斯拉第三代产品在硬件上有显著进步 如灵巧手和微型丝杠 推动了相关公司股价上涨[9] * 视觉传感器是主流方案 一个人形机器人通常配备三个视觉传感器和一个激光雷达 价值量占比30% 约7200元人民币[3][11] * 触觉传感器中电容式用量较多 电阻式已实现量产 电子皮肤技术应用范围从手指扩展到手掌 手背甚至脸部[2][13] * 六维力传感器正经历快速降本阶段 触觉传感器使用面积增大 精度要求提升[2][15] * 非常看好四季度人形机器人板块行情 传感器可能成为主导性板块[14] 其他重要内容 * 根据测算 一个人形机器人所需的传感器总价值约为24000元人民币 其中视觉传感器占30% 六维力传感器占25% 触觉传感器占16%[3] * 传感器行业具有较高价值量和技术壁垒 每个细分领域通常只有四五家公司在竞争[3] * 软件产业链不在中国 第三代产品的软件改进可能不易被观察到 但可能带来超预期发展[10] * 行业面临技术路线尚未收敛 落地风险较高等潜在风险[19] * 人形机器人板块近期受H-1B签证问题影响市场震荡 但特斯拉密集召开量产会议 为投资者提供了重要交易窗口[17][18]
具身智能:泡沫破灭的另一种表达叫技术收敛
虎嗅· 2025-09-23 20:53
行业现状与趋势 - 机器人行业热度极高,WAIC门票价格从399元被炒至2800元,展会人山人海[2] - 中美创业团队差异显著,国外团队偏研究型、更关注算法且面向大企业,国内团队由政府主导、更关注硬件且方案各异强调差异性[3] - 行业存在泡沫,预计明年可能破裂,但这被视为技术收敛和商业化的必经过程,对认真做事的企业是好事[11][12][13] - 机器人展会提供情绪价值,类似于赛博动物园或庙会,对大众科普和行业发展有积极作用[15] 触觉传感器技术 - 触觉传感器已成为灵巧手的刚需,不带触觉的灵巧手已难有市场,技术路线相比年初已显著收敛[6] - 纯视觉方案存在局限性,会产生幻觉和难以处理的极端案例,触觉+视觉方案可将任务成功率下限提升至70%,而纯视觉方案少有能达到此成功率[6] - 触觉数据质量需求降低是成本下降主因,行业共识从追求高精度(如单指300-400触点)转变为关注数据的有无而非数量多寡,50个触点与500个触点对模型影响不大[8][9] - 触觉传感器在具体任务中效果显著,例如使灵巧手剥鸡胸肉达到人类70%的水平[6] 技术路线与挑战 - 人形机器人目前自动化水平约在L1.5至L2之间,其复杂度远高于自动驾驶[18] - 远程操控路线存在争议,其训练出的模型通用性不高,动作不自然,且数据难以在不同硬件间复用[26][29] - 迁移模仿学习模型被视为有潜力的新方法,通过先训练完美的人类手部动作模型,再叠加一层模型将其转换为机器人动作,有望实现不同硬件间的通用性[36][37] - 行业在硬件端到端控制和长程任务训练等基础性问题上起步较晚,大厂近期才开始尝试,部分小团队在复杂任务连贯执行方面表现突出[37] 商业化应用前景 - 工业制造是近期最易落地场景,双手+台架方案成本可控制在10万人民币以内,比单价10万-20万的工业机械臂更具成本优势,适用于剥鸡胸肉等简单工作[21] - 特定重复性场景如酒店清洁有应用潜力,机器人可处理标准化任务,由人类辅助处理极端案例[23] - 军用场景想象空间最大,对算法要求低,例如双足机器人携带炸药冲锋,技术上已可实现[24] - 家庭服务场景落地尚早,因空间限制、服务对象容错率低且人力成本(如菲佣)仍有竞争力[22] 成本与供应链 - 降低成本成为行业共识,一只6自由度的灵巧手价格已降至几千元人民币[31] - 成本下降驱动因素包括对数据精度需求的理性回归以及下游明确的价格上限,例如特斯拉机器人替代工厂工人的成本核算[9][31] - 硬件方案尚未统一,存在绳驱、丝杆、磁驱等多种技术路径以及五指、四指、三指的结构争议,影响了数据积累速度[30]
机器人走入大众消费为何难?他山科技CEO马扬:数据短缺制约了机器人实现规模化落地
中国经营报· 2025-09-21 00:38
行业发展趋势 - 智能产业正从单一条线向跨领域融合演进 以智能汽车 智能机器人与低空经济为代表的多条产业链在技术 零部件供应 场景应用和监管政策上出现大量交叉 催生出聚合智能这一新的产业发展方向[1] - 产业端整合推动技术复用与规模化落地 对感知 控制与安全等底层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在复杂现实场景中实现高可靠 低成本的数据采集与训练成为大规模商用的关键[1] - 获得足够多高质量数据并完成有效训练 在特定领域将机器人技能优化到可替代人工水平并实现规模化落地应用 是突破关键瓶颈的核心要素[1] 公司业务与技术优势 - 公司是人工智能触觉传感芯片及应用解决方案研发商 在触觉感知领域是行业内唯一覆盖底层感知芯片硬件 软硬件模组以及触觉前端模型的企业 市占率超过80%[3] - 公司聚焦机器人触觉感知层面 覆盖从底层芯片到前端触觉模型的完整链路 率先在MuJoCo与英伟达Isaac Sim上搭建并开源触觉仿真模型 通过仿真解决现实端数据稀缺与降本问题[2] -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主要提供触觉传感器和电子皮肤 在汽车 家电 消费电子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汽车领域合作伙伴包括奔驰 宝马 比亚迪等企业[3] 触觉技术的重要性与应用 - 触觉作为与物理世界直接交互的唯一感知通道 在需要柔性操作和高可靠性场景中至关重要 是机器人能否真正替代人工的核心要素之一[2] - 触觉与视觉发展路径不同 触觉覆盖全身且双手是关键 前端决策通过手端神经回路和小脑完成快速调整 这些不过脑子的前端决策正是触觉要解决的问题[4] - 工业自动化设备擅长固定标准化作业 但在柔性和泛化场景尚未满足需求 例如汽车产线上90%以上工位工作可由设备完成 但取出零部件 去掉保护套等动作仍难以实现[4] 商业化路径与发展挑战 - 选择在酒店 物流等可快速学习 易复制场景切入 商用端对成功率要求高达约99.7% 工业端要求更高 通过阶段性落地推动具身智能向更大规模商业化迈进[2] - 最大瓶颈在于数据与训练成本 现实生活场景缺乏机器人进行数据采集和训练 数据短缺制约发展 需要通过付费或条件交换采集数据[5] - 重点开展数字仿真训练工作 在MuJoCo平台搭建触觉仿真训练框架 与英伟达合作借助Isaac Sim平台进行训练和数据获取 大幅降低数据采集与训练成本[6] 行业发展前景 - 行业乐观派认为机器人会在5-10年内实现通用泛化 保守估计需要20年 未来1-2年可预见在酒店等场景实现商用化应用[4][6] - 机器人将替代人类从事繁重 重复或危险工作 如养老 物流等领域 使人类更多从事创造性与想象力驱动的工作[7] - 公司去年获得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今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3]
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具身智能机器人硬件末端执行器唯一解
2025-09-11 22:33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人形机器人 具体聚焦于其关键部件灵巧手产业链[1] * 涉及公司包括特斯拉(主机厂) 宇树科技(主机厂及IPO企业) 以及一系列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兆威机电 安控科技 科创新材 鸣志电器 北特科技 五洲新春 汉威科技 福莱新材)[1][3][12] **核心观点与论据** * 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乐观 2025年被视为量产元年 第四季度因宇树科技IPO及特斯拉可能发布新一代机器人而备受期待[1][2] * 灵巧手是具身智能末端执行器的理想选择 因其灵活性(先进产品达21个自由度)、任务操作类别及人机交互体验均优于传统夹爪[1][5] * 灵巧手产业链短期将因具身智能大模型对高质量甄姬数据需求激增而迎来井喷式增长 中长期至2035年全球市场容量预计达744万只 对应市场规模近千亿元[1][4] * 未来商业化灵巧手的技术路线将以五指配置(占比56%)、16~20个自由度、电机驱动(占比82%)和键绳传动(占比55%)为主[1][6] * 电机驱动是应用最广泛且确定性最高的驱动方式 力矩输出稳定但对集成度和尺寸要求高 需通过腱绳及减速箱传递动力[1][7] * 键绳传动是主流传动方式 通过模拟人手肌腱结构传递力矩 混合驱动设计(如15电机实现21自由度)可能成为未来趋势[1][8] * 特斯拉灵巧手历经三代演化 第三代自由度显著提升至22个(17主动+5被动) 优化了传动系统布局并新增触觉传感器[1][9][10] **关键零部件与竞争格局** * 关键零部件包括电机(空心杯电机和直流无刷电机)、减速器(行星减速器为主)、六维力传感器、触觉传感器和键绳[1][11] * 电机领域由德国、瑞士(空心杯)及美国、日本(无刷)厂商主导 行星减速器市场由日本新宝、德国纽卡特及威腾斯坦主导[11] * 六维力传感器进口价格约4-5万元人民币 国产价格已降至1万-2万元甚至更低 国内厂商宇利与昆维处于全球前列 有望实现国产替代[1][11] * 触觉传感器正从刚性向柔性迭代 键绳材料以高分子纤维为主 由荷兰帝斯曼与美国霍尼韦尔主导 国内同意中公司表现突出[11] **投资建议与推荐标的** * 推荐兆威机电 因其具备整套灵巧手机构及核心零部件生产能力 并在微型传动系统领域深耕20余年[3][12] * 建议关注安控科技、科创新材(六维力传感器) 鸣志电器(微型精密运动控制) 北特科技、五洲新春(丝杠) 汉威科技、福莱新材(柔性触觉传感系统)[3][12]
人形机器人传感器:机器人实现智能层级跃迁的硬件基石
2025-09-10 22:35
行业与公司 * **人形机器人传感器行业**: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实现智能化的核心硬件,价值占比超过20%,预计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达850亿元,2025-2035年复合增速约47%[1][3] * **触觉传感器子行业**:技术将从刚性升级为柔性,预计2035年柔性触觉传感器市场规模达134亿元,2025-2035年复合增速约60%[4][11] * **IMU(惯性测量单元)子行业**:是人形机器人姿态控制的核心,预计2035年机器人IMU市场规模达75亿元,2025-2035年复合增速约65%[4][13] * **视觉传感器子行业**:3D视觉方案未来将逐步放量,预计2035年3D视觉市场规模达134亿元,2025-2035年复合增速约65%[4][14] 核心观点与论据 * **市场前景乐观**: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第四季度将有多个事件催化行业发展,如特斯拉股东大会、宇树科技冲刺IPO以及特斯拉可能推出新一代人形机器人[2] * **主流传感器配置**:包括力传感器、触觉传感器、IMU和视觉传感器,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为例,单机传感器价值量接近9万元,其中力传感器占比显著(一维力28个价值约1.7万元,六维力4个价值约6万元)[1][5] * **力传感器发展趋势**: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六维力传感器第一大下游,为满足整机成本要求(目标售价2-3万美元),国产六维力传感器价格需从目前水平降至千元级甚至更低[1][6] * **六维力传感器技术壁垒**:主要包括算法(需解决多维信号耦合和抗干扰问题)、校准(需高成本和长期经验积累)以及人工贴片(限制规模化生产)[1][9] * **降本技术路径**:采用硅应变片传感器可实现设备贴片和规模化生产,从而降低成本,国内企业安培龙正在研发此技术[1][10] * **触觉传感器挑战**:柔性触觉传感器面临精度、可靠性、成本和功能单一的核心问题[12] * **IMU竞争格局**:全球IMU竞争格局以外资为主,国内玩家如新动联科在MEMS惯性传感芯片方面有突破潜力[13] * **视觉传感器现状**:目前因未大规模量产,3D视觉使用较少,但未来占比将提高[14] 其他重要内容 * **关键公司梳理**: * 六维力传感器领域:安培龙、科力[15] * 触觉传感领域:汉威科技、福莱新材[15] * IMU领域:新动联科[15] * 视觉传感领域:奥普中光、奥普特[15] * **触觉传感器技术路线**:当前主流技术路线中,压阻式占比37%,电容式占比28%[11]
北交所高端制造产业研究系列(二):软硬件协同升级提升场景落地预期,北交所机器人产业重点标的梳理-20250910
华源证券· 2025-09-10 14:29
核心观点 - 人形机器人产业处于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加速阶段 软硬件协同升级是关键驱动力 行星滚柱丝杠 无框力矩电机 力传感器等高价值量部件构成核心壁垒 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预计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50亿元 2024-2029年复合增长率显著 [1][2][4][9][43] - 北交所多家公司在运动执行 传感器 轴承等细分领域深度布局 包括开特股份 奥迪威 鼎智科技 丰光精密等11家重点标的 覆盖谐波减速器 滚珠丝杠 六维力传感器等核心产品 [4][58][77][84] 产业链结构 - 上游核心部件包括传动模块(行星滚柱丝杠 减速器) 驱动模块(无框电机 空心杯电机) 感知模块(力传感器 视觉传感器) 其中行星滚柱丝杠价值量占比最高 预计2030年达19% 力传感器占比超10% [2][9][15][87] - 中游为人形机器人设计制造 由Tesla 波士顿动力等企业主导 下游应用覆盖工业制造 灾害救援 智慧物流 服务娱乐等场景 [9][87] 硬件技术突破 - 行星滚柱丝杠承载能力强 寿命达滚珠丝杠15倍 但国产产品在效率 承载能力和精度上与国外存在差距 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96亿元 [10][34][36] - 无框力矩电机需提升转矩密度和功率密度 国产份额有较大提升空间 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70亿元 [21][24][27] - 空心杯电机是灵巧手核心部件 国外企业采用一次性绕制成型技术 国内主要用绕卷式生产 性能存在差距 [29][30][32] - 减速器包括谐波减速器 RV减速器 行星减速器 谐波减速器国产替代相对明显 RV减速器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行星减速器外资占据高端市场 [18][19] 传感器市场 - 六维力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柔顺控制关键 可安装于手腕 脚踝和灵巧手等部位 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138.4亿元 [2][97][100][104] - 视觉传感器是交互核心媒介 技术从2D向3D升级 特斯拉采用2D传感器+FSD算法 其他厂商多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2][107][108] - 触觉传感器中MEMS传感器聚焦工业刚性抓取 电子皮肤渗透服务柔性交互 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用电子皮肤市场规模预计达90.5亿元 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超60% [2][3][4] 轴承国产替代 - 工业机器人轴承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达90.04亿元 预计2029年达135.85亿元 轴承是减速器关键零件 包括等截面薄壁轴承 交叉滚子轴承 谐波减速器轴承等 [2][58][63][76] - 人形机器人高端轴承国产化率低于20% 全球八大轴承企业垄断市场 五洲新春 光洋股份 国机精工等中国企业正逐步突围 [2][77][84] 应用场景演进 - 人形机器人落地场景从工业服务向家庭服务再向商业服务演进 基于场景标准化程度和任务复杂程度 工业场景标准化最高 商业场景最低 [4][55] - 中国人形机器人以工业生产为主要应用场景 占比达29% 北美优先应用于仓储物流 欧洲以家庭服务为主 日韩主要用于家庭和商业服务 [4][57][59][60] 北交所重点公司 - 开特股份拟布局具身智能赛道 奥迪威推出水下测距传感器 柔性传感器 鼎智科技布局滚珠丝杆 空心杯电机 丰光精密谐波减速器2025年目标产能10万套 [4] - 万达轴承拓展工业机器人客户 泰德股份机器人薄壁柔性专用轴承处于内部验证 苏轴股份滚针轴承配套RV减速机 明阳科技产品可应用到机器人领域 [4] - 威贸电子推进连接器 PEEK材料在机器人中验证 创远信科提供电信号测试解决方案 铁大科技拟投资切入机器人赛道 [4]
千乘资本领投“腾讯系”灵巧手源升智能
证券时报网· 2025-08-26 16:52
公司融资与团队背景 - 源升智能机器人公司完成数千万元融资 由千乘资本领投 浔商创投和老股东昆仲资本跟投[1] - 公司创始团队来自腾讯Robotics X 在灵巧手与触觉感知领域有十余年经验 累计发表顶刊论文近50篇 专利超过100项[1] - 公司将于近期发布技术视频 展示灵巧手产品的多项关键突破[1] 技术优势与产品理念 - 采用"实用性优先"设计理念 基于人手解剖学研究确定22个活动自由度 强调可靠性高于绝对性能指标[2] - 具备灵巧手和触觉传感器从0到1开发经验 最新产品在灵活性 响应速度 负载 鲁棒性和触觉感知等方面全面优化[2] - 不追求单点极限 而是在多个性能维度实现均衡 打造"没有短板的六边形战士"[2] 行业地位与工程能力 - 灵巧手被称为人形机器人的"灵魂" 性能直接决定机器人精细操作能力 人类手部仅占体重1/150却能完成全身54%运动功能[1] - 灵巧手将极高性能要求浓缩在极小体积内 对设计与工程能力要求极高[1] - 千乘资本评价灵巧手为复杂系统工程 源升智能最大程度实现了灵巧性 实用性 鲁棒性和成本之间的平衡[2] 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 - 首先聚焦半结构化场景 如工厂中传统自动化难以胜任的柔性装配任务 后续将探索家庭场景[3] - 商业模式定位"通用平台" 提供完整硬件 配套软件系统 基础数据与DEMO案例 降低客户使用门槛[3] - 强调硬件稳定性是强化学习数据积累的前提 只有稳定本体才能支撑真实环境中的自我探索式训练[3] 行业前景与发展战略 - 具身智能被视为长期赛道 市场远未定型 中国有机会实现从技术追随到引领的转变[3] - 公司正处于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的关键加速期 积极吸引优秀人才加入[3] - 通过灵巧手技术为机器人打开通往真实世界的"最后一厘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