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面绿色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上海证券研究所所长花小伟:A股有望迎来长期缓慢上涨
证券日报网· 2025-11-14 18:46
文章核心观点 - A股市场未来有望迎来长达十几年的长期缓慢上涨行情 [1] - “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将对经济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并蕴藏投资机会 [1][9] 股指上涨函数与关键变量 - 股指表现与上市公司市值正相关,与上市公司数量负相关 [2] - 上市公司市值由上市公司盈利(EPS)与估值水平(PE)共同决定,公式为:股指 = F((上市公司盈利EPS * 估值PE)/ 上市公司数量) [2] 美股股指创新高原因分析 - 美股2010年-2024年总市值平均每年增长13%,上市公司数量平均每年仅增加2% [3] - 纳斯达克指数截至2025年10月21日较2009年底上涨912%,市盈率(TTM)维持在41倍附近,主要驱动力为上市公司盈利大幅上涨 [3] - 纳斯达克市场集中度高,前8大科技公司总市值达23.87万亿美元,占纳斯达克总市值53%,占美股总市值26% [4] - 以苹果公司为例,2020年8月至2025年9月股价上涨103%,估值仅提升1%,主要因EPS增长96% [4] - 道琼斯与标普500指数2009年底至2025年10月21日分别上涨350%与504%,市盈率(TTM)分别增加98%至30.55倍和49%至27.46倍,估值提升贡献显著 [4] A股过去十五年表现分析 - 2010年-2024年A股总市值平均每年增长11%,与美股13%的增幅相当 [5] - A股指数未呈现长期缓慢上涨特征,主因上市公司数量扩张速率更快,平均每年增长8%,高于美股的2% [5] - A股市值扩张存在阶段性加速后调整现象,导致总市值创新高间隔长 [5][6] - 例如,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A股总市值从23.66万亿增至62.75万亿,增长165%,随后下降至2016年5月的39.61万亿 [5] - 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总市值从43.50万亿增至91.61万亿,增长111%,随后下降至2024年1月的69.42万亿 [6] - A股总市值创新高间隔约5年,长于美股的1至4年 [6] A股未来前景展望 - 2024年8月至2025年9月,A股总市值从70.07万亿提升至105.16万亿,一年时间增加50%,但上市公司数量仅增加1%,与前两轮每年增加10%左右不同 [7] - 此轮市值扩张主要由估值恢复性提升驱动,估值水平提升44%,截至2025年9月底全A滚动市盈率约为22倍,绝对水平仍偏低 [7] - 中国GDP每年保持约5%的同比增速,为上市公司盈利增长提供大环境,有望使市值扩张更具持续性 [8] - 随着退市制度完善和上市公司质量提升,股票指数有望迎来长期缓慢上涨态势 [8] “十五五”规划投资机会 - 科技自主、国产替代与高端制造是长期逻辑主线,建议关注半导体、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芯片与算力等领域 [10]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下,周期性行业如煤炭、钢铁、化工、水泥、电解铝、船舶等有望迎来困境反转 [11][12] - 全面绿色转型将催生机会,建议关注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生态碳汇等新能源方向 [13]
谋篇布局“十五五”|读懂中国全面绿色转型决心
中国经济网· 2025-11-08 15:39
文章核心观点 - “十五五”规划建议以绿色发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鲜明底色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建设美丽中国 [3][4] 污染防治与生态系统保护 - 坚持环保为民 全面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 注重源头治理和减污降碳 [5] -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治理 [5] - 加快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 完善生态环境标准、监测、评价和考核制度 [5] -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统筹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5] - 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加强青藏高原等地区生态屏障建设 [6] - 加强重要江河湖库系统治理和生态保护 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 [6]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 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 [7][8] - 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 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推进煤电改造升级和散煤替代 [8] - 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大力发展新型储能 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 [8] - 加快健全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 [9] 碳达峰与市场机制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 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 [9] - 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 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 [9] - 加快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 [9] - 推动引领国际规则标准完善和衔接互认 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 [9]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加强同国土空间规划衔接 [10] - 协同优化产业布局 推动重点领域如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绿色低碳转型 [10][11] - 落实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科技、环保政策 [12] - 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 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12]
【图解】谋篇布局“十五五”|读懂中国全面绿色转型决心
中国经济网· 2025-11-07 21:01
绿色发展核心理念 - 绿色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鲜明底色,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3][4] -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旨在增强绿色发展动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3][4] 污染防治与生态系统优化 - 坚持环保为民,全面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更加注重源头治理和减污降碳协同[5] -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治理[5] - 加快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标准、监测、评价和考核制度[5] -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5] - 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加强青藏高原等地区生态屏障建设[6] - 加强重要江河湖库系统治理和生态保护,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6]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7][8] - 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强国[8] - 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煤电改造升级和散煤替代[8] - 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8] - 加快健全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9] 碳达峰与市场机制 - 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9] - 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加快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9] -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推动引领国际规则标准完善和衔接互认[9] - 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天气能力[9]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型 - 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强同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协同优化产业布局[10] - 推动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11] - 落实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科技、环保政策[12] - 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12]
聚焦“十五五”规划建议丨加快全面绿色转型 建设美丽中国
新华网· 2025-11-03 08:17
绿色发展政策导向 - 绿色发展被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 [1] - 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被列入十五五时期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 - 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建设美丽中国进行专章部署 [1] 十四五绿色转型成果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清洁电力供应体系 [1] - 万元GDP用水量降至50立方米以下 [1] - 全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 [1] -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左右 [1] 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举措 - 部署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 [1] - 防治污染需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区域治理协同 [1] - 保护生态需统筹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并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1]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以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并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 - 建议明确建设能源强国 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 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2] - 对电力系统建设作出部署 助推加快逐绿向新 [2] 碳达峰碳中和路径 - 十五五时期将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 [2] - 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 [2] - 建设零碳工厂和园区以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型 -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瞄准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2] - 推动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2] - 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 倡导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2]
新华时评·聚焦“十五五”规划建议丨加快全面绿色转型 建设美丽中国
新华网· 2025-11-03 07:28
生态文明建设方向与目标 - 将"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列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进行专章部署 [1] - "十四五"时期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清洁电力供应体系 [1] - "十四五"时期万元GDP用水量降至50立方米以下,全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左右 [1] 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举措 - 部署协同发力防治污染,包括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区域治理协同,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1] - 部署科学施策保护生态,包括统筹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1] 能源体系绿色转型 - 明确建设能源强国,要求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并对电力系统建设作出部署 [2]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以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并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 [2] 碳达峰碳中和路径 - "十五五"时期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以对照"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目标 [2] - 提出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建设零碳工厂和园区等举措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形成 - 瞄准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精准发力,举措包括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强同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协同优化产业布局 [2] - 推动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并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以倡导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2]
加快全面绿色转型 产业如何做好“加减法”?
人民网· 2025-11-01 17:17
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 - 坚持环保为民 全面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 更加注重源头治理 [5] - 强化减污降碳协同 多污染物控制协同 区域治理协同 深入打好蓝天 碧水 净土保卫战 [5] -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6] - 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 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6] - 加强青藏高原等地区生态屏障建设 [6] 能源体系转型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 [7] - 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 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建设能源强国 [7] - 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 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 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 [7] - 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 [8] - 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 [8][9] 产业与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 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加强同国土空间规划衔接 协同优化产业布局 [13] - 推动工业 城乡建设 交通运输 能源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13]
“十五五”启新程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绿色动能”
上海证券报· 2025-10-31 02:28
全面绿色转型战略 -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全局性、系统性变革,而非局部调整 [2] - “十五五”时期是美丽中国建设承上启下、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关键时期 [3] - 绿色转型的核心任务是推动绿色发展系统化、产业化、智能化,并与经济核心内容深度挂钩 [4] 绿色产业发展与市场规模 -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约11万亿元,未来5年有翻一番乃至更大的增长空间 [7] - 力争在“十五五”时期建成100个左右国家级零碳园区 [7] - 绿色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必备前提,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 [5] 能源体系重构与成就 - 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3.46万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1.6倍 [3] - 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实现每5辆电动汽车配备2个充电桩 [3] - 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 [9] 碳排放双控制度与市场机制 - 全国碳市场新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后,覆盖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 [5] - 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的主要排放行业,并实施配额总量控制和有偿分配 [6] - 碳排放双控将建立差异化配额分配机制,并健全统计核算与监管执法机制 [7] 节能降碳与重点行业行动 - 在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深入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 [7] - 力争实现节能量1.5亿吨标准煤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亿吨 [7] - 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电由基础保障性电源转为支撑调节性电源 [10]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 [9] - 到“十五五”末,新增用电需求绝大部分由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满足 [9] - 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供、车网互动、光储直柔、绿电制氢等新业态成为重要力量 [10]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解读:“十五五”的20个关键词
甬兴证券· 2025-10-27 14:53
总体层面关键词 - "四个优势":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是应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系统工程基础[11] - "识变应变求变":面对环境变化需从识别、应对到主动引导变化,体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具体化[12]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领的五项"以……为……":包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13] - "六个坚持":涵盖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人民至上、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统筹发展和安全[15] - "十五五"时期"七大目标":包括高质量发展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改革新突破、社会文明提升、生活品质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国家安全巩固[16] - 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人均GDP从2019年10,356美元增至2024年13,122美元(增幅26.7%),若2035年前年均增5.0%可达22,443美元[17] -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两岸关系与统一[20] - 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025年前三季度实际GDP增5.2%,但CPI增-0.1%、PPI增-2.8%,需稳就业、企业、市场及预期[21] 重点领域变化与投资逻辑 - 重点领域排序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升至第1位(原未明确),高水平对外开放从第9位升至第5位,反映制造业基础作用与对外开放重要性提升[22] - 投资建议:资本市场需关注20个关键词的落实过程,蕴含战略性机遇[42]
展望“十五五”:如何增加“含绿量”,提升经济“含金量”?
南方都市报· 2025-10-24 22:09
全会核心部署 -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1] - 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1] 碳排放双控制度 - 全面绿色转型的指挥棒是从能耗双控制度全面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4] - 将稳步实施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制度,建立健全激励约束制度体系 [4]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 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是全面绿色转型的牛鼻子,到十五五末新增用电需求绝大部分由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满足 [1][4] - 以更大力度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开发新能源 [5] - 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电由基础保障性电源转为支撑调节性电源,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5] 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 通过增加产业含绿量提升经济含金量,做好产业加减法 [5] - 做加法: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目前产业规模约11万亿元,未来5年有翻一番乃至更大增长空间,十五五时期力争建成100个左右国家级零碳园区 [5] - 做减法:在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力争实现节能量1.5亿吨标准煤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亿吨 [5] 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 生产方面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力争到2030年大宗固废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 [6] - 生活方面广泛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大力倡导节粮节水节电和垃圾分类,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产品 [6] 十五五时期市场力量与创新生态 - 需构建高效创新生态,让企业成为创新主角,打造市场牵引、基础支撑、金融护航的创新生态 [8][9] - 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增长,已成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关键技术领域处于全面或局部领先位置 [9] - 市场力量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机制包括双碳目标引导预期、长期预期吸引风险投资、创新推动内生绿色新技术、绿色低碳成为经济增长驱动力量 [10] - 需加快新型电力系统设计和建设,在需求侧向碳排放双控机制过渡,形成全面减碳责任机制以扩大国内需求 [11]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点评:窥探未来五年的投资方向
上海证券· 2025-10-24 18:30
投资机会总览 - “十五五”规划时期(2026-2030年)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蕴藏投资机会[3] 科技与高端制造 - 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是核心目标,科技自主、国产替代与高端制造是长期投资主线[4] - 半导体、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芯片与算力等领域有望持续获得政策与资金支持[4] - 会议强调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先进制造为骨干,强化产业升级必要性[4] 内需与周期行业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未来五年重点,旨在扩大内需、增强国内大循环,实现供给与需求良性互动[5] - 煤炭、钢铁、化工、水泥、电解铝、船舶等周期性行业可能逐步迎来困境反转[6] 绿色经济 -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重点方向,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7] - 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生态碳汇等绿色经济领域值得关注[7] 风险提示 - 稳增长政策不及预期、中美贸易冲突加剧、地缘冲突不确定性是主要风险因素[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