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价格战
搜索文档
新能源价格战进入死局,雷军掌舵架构部,死磕盈利难题?
36氪· 2025-10-30 08:42
公司战略与组织架构调整 - 小米汽车近期设立全新一级部门架构部,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下一代技术架构的思考定调,部门直接向雷军汇报[1] - 新部门成员均为研发部门负责人和核心骨干,其战略重要性高,核心价值是为下一代车型迭代打好地基[1] - 与行业普遍将技术规划交由二级部门推进不同,小米将技术前瞻布局提升至公司最高任务级别,重视程度在行业中罕见[3] 研发投入与成本优化 - 尽管YU7和SU7基于相同平台开发,但YU7项目有90%的零部件重新开发,背后是远超常规改款的资金与研发投入[4] - 公司2021年底宣布造车时拥有1080亿元现金余额,具备承受前期高投入的财务能力[4] - 成立架构部旨在从顶层设计阶段统筹未来多车型研发需求,避免平台内高比例重构的资源浪费,从源头降低研发与生产成本[9][12] 市场表现与技术竞争力 - 小米SU7前9个月累计销量超越比亚迪汉,成为中大型轿车市场销冠[6] - 小米YU7在30万级纯电动SUV市场销量紧追特斯拉Model Y,上市即站稳主流赛道[6] - 小米SU7 Ultra量产版打破各大赛道纪录,高投入已转化为市场和技术上的双重竞争力[6] 财务表现与盈利路径 - 公司今年二季度营收206亿元,较去年同期62亿元增长230.3%,但上半年累计亏损仍达8亿元[9] - 通过架构部统一技术基座,让多车型共享核心技术模块,为后续盈利目标的达成铺路[12] 行业背景与架构重要性 - 新能源车市价格战激烈,从底层架构发力才能支撑长期价格优势,避免陷入亏损泥潭[13] - 燃油车时代广汽丰田TNGA架构零部件通用化率突破80%,比传统平台提升近35%,单车生产成本降低12%~15%(约1.2~1.8万元)[14] - 新能源时代比亚迪e平台3.0借助CTB技术减少40%零部件、缩短35%制造周期,实现研发成本极致分摊[16] 未来架构挑战与策略 - 公司现有产品调性集中于运动性能,未来增程SUV车型需求转向空间舒适和家庭实用性,对架构灵活性提出极高要求[18] - 架构需在底盘调校、车身结构设计上具备足够灵活性,以支撑不同场景需求,实现"一架构多场景"适配[18] - 可借鉴行业差异化适配策略,将统一技术基座与车型定位深度绑定,在覆盖更多细分市场的同时守住成本与利润平衡线[21][22]
图达通曲线上市,激光雷达“三巨头”或将港股“会师”
搜狐财经· 2025-10-28 14:11
上市进程与行业格局 - 公司境外发行上市备案已获中国证监会通过,将以SPAC方式登陆香港联交所,发行不超过1.9024亿股普通股 [1] - 公司上市历程一波三折,曾筹备纳斯达克上市未果,后港交所递表失效,此次成功意味着激光雷达三家龙头企业将齐聚港股 [2][5] - 相比传统IPO,SPAC上市无需冗长审核且成功率更高,若成功将成为港股第三家SPAC上市企业 [14]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0.66亿、1.21亿、1.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8亿、8.79亿、11.6亿元),呈现增长但规模落后于竞争对手 [9] - 同期公司净亏损分别为1.88亿、2.19亿、3.9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6亿、15.9亿、28.9亿元),亏损呈扩大趋势,2024年较2022年扩大超两倍 [10] - 2024年公司营收规模相当于禾赛科技2022年水平,接近速腾聚创2023年水平 [10] - 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毛利率首次转正至12.6%,但相比禾赛科技常年35%以上和速腾聚创2024年近20%的毛利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1] 市场竞争地位与出货量 - 根据灼识咨询资料,2023年公司ADAS激光雷达解决方案销售收入全球排名第一 [6] - 但根据Yole数据,2024年激光雷达销量排名为速腾聚创51.98万台、禾赛科技45.52万台、华为42.16万台,公司为21万台,市场份额被超越 [7][8] - 竞争对手禾赛科技已实现盈利,速腾聚创亏损已收敛并目标在2025年下半年实现单季度盈亏平衡,公司尚未有明确盈利时间表 [11] 技术路线与产品策略 - 公司长期坚持1550nm激光雷达技术路线,探测距离更远但成本是主流905nm路线的2-3倍,导致产品主要适配30万元以上车型 [15] - 在新能源汽车价格战背景下,性价比成为核心,905nm路线成为大势所趋,公司于2023年才开始布局905nm产品,晚于主要竞争对手 [20][21] - 公司905nm产品平台已随蔚来ET9上市实现前装量产落地 [24] 客户集中度与依赖风险 - 公司与蔚来深度绑定,2022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来自蔚来的收入占比分别为88.7%、90.6%、91.6%及85.6% [27] - 蔚来资本是公司核心投资方,累计参与多轮融资,业务上公司是蔚来多款车型的激光雷达供应商 [25][28] - 公司业绩与蔚来汽车销量高度相关,2022年蔚来销量大涨时公司营收同比大增1341%,但2024年以来蔚来增长放缓对公司业绩构成挑战 [31][32] - 过度依赖导致议价能力被动,专供蔚来的猎鹰系列产品单价从2022年879美元/台持续降至2024年704美元/台 [40] 多元化战略与新市场拓展 - 公司正加速客户结构多元化,已获得一家头部汽车集团多品牌的独家供应,以及十家主机厂和多家ADAS方案商的定点订单 [43] - 公司积极开拓商用车、机器人、智慧交通、工业自动化等增量市场,在商用车领域与Deepway深向、陕汽重卡等建立合作 [44][45] - 在机器人市场战略布局深入,已获得多家头部企业订单,覆盖物流、城市服务等多个场景,旨在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46] - 据华西证券预计,2025年全球泛机器人用激光雷达出货量达40万颗,2026年人形机器人市场需求或破亿台,公司提前卡位 [46]
又降价了,新能源乘用车均价跌破16万元,六年来首次,纯电动车降得最狠,为什么?
36氪· 2025-10-21 20:23
行业价格动态 - 2024年9月新能源乘用车均价为15.8万元,为过去六年来首次跌破16万元 [3] - 2024年9月新能源乘用车新车降价力度均值为1.9万元,降价力度达到9.8% [4] - 2024年前9个月新能源乘用车降价力度均值为2.1万元,价格竞争相对温和 [6] 车型降价特征 - 纯电动乘用车型降价力度最大,2024年9月其新车均价为19万元,部分车型指导价降幅超过10% [5] - 2024年9月有23款车型降价,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占14款,包括插混车5款、增程式车型2款、纯电动车型7款 [5] - 增配降价成为抢市场的新策略,例如理想i8将多个版本统一并增加标配配置 [7] 促销政策案例 - 智己L6提供无门槛现金立减3000元,以及5000元预付款兑换价值1.7万元现金抵扣券,同时有零息金融政策 [1] - 阿维塔12 2025款现金优惠3万元,裸车价不到25万元,并提供两年免息政策 [1] 价格变动原因分析 - 新能源乘用车均价下降受产品结构变化影响,入门级纯电动车占比提升,高价混合动力及增程式占比下降 [8] - 2024年电池级碳酸锂均价约为9.1万元/吨,较2023年均价下跌约65%,10月20日价格约为7.4万元/吨 [10] - 5万元以下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增长,今年前9个月销量已达67万辆,推动市场全方位发展 [10]
车fans国庆假期一线市场热度调研
车fans· 2025-10-09 08:31
*本次统计共收集有效问卷205份。其中,新能源门店156家(76%),燃油车门店49家(24%) 门店类型分布:城市展厅 77 家,4S店 117 家,二级经销商 11 家 国庆期间行业整体 进店量明显上涨 购车意愿 进店量表现 超过72%门店反馈进店量上涨,新能源进 店量表现优于燃油车,但无较大差距,主 要原因在于燃油车在国庆期间进一步增加 折扣,通过价格优势维持进店量。 72% 17% 11% 上涨 持平 下滑 需要注意: 车Fans 2025/10/08 国庆假期·一线市场热度调研 购车意向整体上升 需要注意: 置换补贴退坡产生明显影响 96%的门店反馈各地置换补贴退坡对消费 者购车意愿产生影响,超6成门店反馈置换 补贴已明显影响消费者的购车意愿 政策退坡是购车主因, 新款 发布吸走流量 因为全免政策将于2025年年底结束,消费 者对于提车时间越来越明确。但是新款发 布超过于降价增配,新款车型吸走了消费 十九十十九十十十 影响消费者进店关键因素 · 国庆期间,反馈门店进店量上涨的新能源汽车门店占比(占比74%)略高于燃油车门店 (占比65%) · 反馈上涨的销售中,进店量上涨幅度在30%以内的占比58% ...
那些买爆雷车的年轻人
投资界· 2025-08-29 15:37
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行业淘汰赛中部分车企爆雷后 其库存车因大幅降价形成超高性价比 吸引年轻消费者购买 反映出汽车消费观念从品牌导向转向产品配置导向的重大变化 [5][6][26] - 爆雷车购买渠道非标准化 主要通过社交平台 跨省提车等非官方方式完成 过程存在质量与售后风险但消费者通过自发验证规避 [16][18][19] - 年轻消费者对电车使用周期预期缩短至3-5年 更关注即时配置体验而非长期品牌价值 行业传统价格体系被颠覆 [22][25][26] 爆雷车市场现状 - 极越 哪吒 高合等车企爆雷后库存车大幅降价 极越07原价22.99万降至14-16万(7折) 哪吒L顶配原价15.99万降至10.2万(6.4折) [5][11][12] - 极越宁波基地库存约900台 哪吒全国库存剩余约100台 工厂另有缺件车600-700台 [17] - 非官方渠道月销量达数十台 如徐琛经销哪吒月销20-60台 极越工厂近月售出60-70台 [5][17] 消费者行为特征 - 购车决策基于产品配置而非品牌 极越07与极氪001同底盘(3013mm轴距) 100度电池 哪吒L配备40kWh电池(310km续航)及冰箱/零重力座椅 [9][12][13] - 车主多为90后/00后 自行通过小红书 闲鱼等渠道寻车 跨省提车普遍 如武汉至四川板车运输费约2000元 [6][14][19] - 使用预期缩短至3-5年 重视三电质保但接受风险 部分车主通过车损险替代售后保障 [22] 产品性价比对比 - 极越07(14万级)对比极氪001(26.9万):同源底盘架构 相同100kWh电池 880km续航 差异仅为激光雷达及座椅配置 [12][13] - 哪吒L(10万级)对比理想L6(24.98万):电池容量40kWh vs 36.8kWh 纯电续航310km vs 212km 均配备双联屏及多连杆悬挂 [12][13] 售后与风险现状 - 极越售后由领克接管 配件等待期约20天 道路救援升级为24小时响应 [23] - 哪吒车机需终身激活 否则半年后失效 部分缺件车存在装配工艺风险 [20] - 高合保持客服响应(1小时内)及线下保养服务 哪吒充电机故障需自费4000元维修且无质保 [23][24] 行业消费观念变革 - 电车消费锚点从品牌溢价转向配置对比 年轻消费者直接对比跨价位车型具体参数 [25][26] - 新势力通过"增配"打破传统价格带边界 如华为智驾覆盖10万至百万级车型 导致行业价格体系模糊化 [26] - 油车时代A级车10-15万 B级车20万 豪华车30万+的定价共识被电车配置堆砌颠覆 [25]
年轻人,反向抄底爆雷车
创业邦· 2025-08-22 18:07
新能源汽车行业消费趋势变化 - 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 多家车企相继出现经营危机 包括高合 极越 哪吒 威马与恒驰等[7] - 爆雷车企的库存车或二手车出现大幅降价 部分车型配置吸引年轻消费者 形成性价比驱动的购车行为[7] - 消费者对汽车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从将汽车视为耐用品和身份象征 转向更注重产品本身配置和短期使用价值[8] 爆雷车性价比分析 - 极越07长续航版原价22.99万元 降价7折后16万元 加上补贴实际花费14万元 配备100度三元锂电池[5] - 哪吒L增程版顶配原价15.99万元 优惠后10.2万元 配备40kWh电池 纯电续航310km 双联屏车机 零重力座椅和冰箱[14][15] - 极越07与极氪001同源架构与底盘 3013mm轴距 200kW电机功率[13][16][17] - 哪吒L增程版相比24.98万元理想L6配备更大电池 纯电续航多98km[16][17] 爆雷车购买渠道与交易特点 - 购买渠道主要通过非官方渠道 包括社交平台 汽车论坛 闲鱼或小红书等[7][19][23] - 极越库存车由吉利工厂直接销售 6月后面向外部销售 宁波基地库存约900台[20][22] - 哪吒库存车通过经销商网络销售 全国剩余库存约100台 工厂还有三四百台成品车和六七百台缺件车[20] - 跨省提车现象普遍 板车运送费用约2000元[23] - 车机系统激活存在陷阱 哪吒车机仅支持半年临时激活 需要官方经销商才能终身激活[24] 消费者画像与决策因素 - 购买者多为年轻人 年龄在20-30岁之间 包括95后和00后消费者[13][18][26] - 消费者更看重产品本身配置而非品牌 对机械性能 三电质保比较有信心[11][13] - 使用预期缩短至3-5年 不追求8-10年使用时长 认为三电不出大问题就不算吃亏[26][27] - 部分消费者因对旧车体验满意而继续选择相同品牌 如哪吒老车主换购哪吒L[15] 售后保障与风险应对 - 极越售后由领克接管 维修配件价格不变 配件等待时间约20天 道路救援升级为7x24小时响应[27][29] - 高合仍维持客服响应 专属售后群内包含4位工作人员 工程师在线解答问题[29] - 哪吒车主面临售后挑战 充电机损坏需自费4000元维修 更换二手拆机件且无质保[27] - 保险购买需自行解决 部分车主遭遇定损难 保费上涨问题[22][27] 行业竞争与价格体系变化 - 新车市场价格战持续升级 比亚迪5月对22款产品推出限时一口价折扣 宋PLUS智驾版从13.58万元降至9.98万元[7] - 电车配置越级现象普遍 高端配置如下沉至低价格带车型[30] - 传统油车价格体系被打破 消费者价格锚点从品牌转向具体配置对比[31] - 华为智驾在一年内新增超过10款外部合作车型 价格覆盖十几万至上百万元[30]
那些买爆雷车的年轻人
晚点Auto· 2025-08-18 21:40
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 - 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高合、极越、哪吒等车企相继爆雷,库存车或二手车出现大幅降价[7] - 今年新车市场价格战持续升级,比亚迪、吉利、小鹏、零跑等车企纷纷推出大幅折扣[7] - 消费者对汽车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从耐用品转向更注重配置和性价比[8] 爆雷车市场现象 - 爆雷车因大幅降价和高端配置吸引年轻消费者,极越07库存车售价16万元(原价22.99万元),相当于7折[4] - 哪吒L增程版顶配原价15.99万元,优惠后仅需10.2万元[13] - 消费者通过非官方渠道如闲鱼、小红书等寻找爆雷车货源,部分需跨省提车[7][12] 爆雷车配置优势 - 极越07拥有C级空间、100度三元锂电池、顶级智能化体验,与极氪001同源架构[14] - 哪吒L增程版配备40kWh电池、纯电续航310km、双联屏车机、零重力座椅和冰箱[14][15] - 配置对比显示爆雷车在各自价格区间具有明显优势[15] 销售渠道变化 - 车企爆雷后经销商关店,库存车转至其他渠道销售[17] - 原哪吒员工转型为库存车经销商,月销量达20-60台[18] - 吉利工厂直销极越库存车,吸引消费者通过社媒渠道购买[20] 消费者行为分析 - 年轻消费者更看重产品本身而非品牌,愿意承担一定风险获取高性价比[12][16] - 消费者预期电车使用周期为3-5年,不追求长期耐用性[23][25] - 价格锚点从品牌转向具体配置,消费者会对比不同价位车型的配置差异[28] 售后与质保情况 - 极越售后由领克接管,维修配件等待时间约20天[25] - 高合仍维持售后服务体系,为车主提供专属服务群[26] - 哪吒老车主面临配件短缺问题,需自费维修[25]
零跑领跑,“蔚小理”们还有几家能上岸?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8-15 13:02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专家指出新能源汽车企业年产量需达到200万辆才能存活,目前仅比亚迪达标[4] - 2024年吉利、长安、奇瑞新能源销量分别为88万/73万/58万辆,远低于生存线[6] - 新势力普遍认同100-200万辆年销量为生死线:何小鹏设100万辆门槛,李斌定200万辆标准,理想目标180万辆[10] 零跑汽车分析 - 2024年交付29.37万辆,2025年目标50-60万辆,上半年完成22万辆,7月达月销5万辆[10] - 毛利率从2023年8.4%提升至2024Q1的14.9%,接近盈亏平衡[12] - 核心策略:C系列车型88%零部件通用化,65%核心部件自研,通过平台化降本[12][14] - 产品定位10-20万区间,C系列占比77.5%,通过降价策略(如C11从30万降至15万)抢占市场[15][17] - 潜在问题:采用二三线电池供应商,上半年投诉量达367起;智能化投入保守[18] 新势力战略调整 **价格战趋势** - 小鹏Mo3降价至12万区间,G6/G7产品线冲突导致7月销量跌31.3%[22] - 理想L6降价至24万,打破原有价格体系[20] - 蔚来乐道L90起价17.98万,较原"9"系便宜10万以上[23] **战略转型** - 蔚来整合子品牌,收缩非核心业务,以ROI为导向改革供应链[22][25] - 理想面临增程市场红海化(20款竞品涌入)和纯电转型双重挑战[26] - 新势力产品开发周期缩短至2年以内,竞争重点转向供应链效率[31] 市场动态 - 10-20万价格带成为新势力与传统车企混战焦点[17][20] - 家庭用户预算从25万降至18万,消费倾向保守化[15] - 纯电车型溢价能力减弱,问界M9纯电版前4月仅售3425辆[26] - 小米汽车通过差异化(如纽北圈速)尝试跳出价格内卷[31]
都市车界|“轮轴比”之争为哪般?汽车营销内卷几时休
齐鲁晚报· 2025-08-12 15:53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格局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白热化阶段 头部品牌集中度加速攀升 [4] - 小米汽车凭借SU7和YU7两款车型强势崛起 已跻身一线品牌 [5] - 零跑汽车7月交付量首次突破5万台 呈现黑马态势 [5] - 理想汽车7月销量30,731辆 同比下降39.74% 环比下降16.28% [6] - 蔚来汽车成立十余年累计亏损超千亿 始终缺乏爆款车型 [6] - 市场竞争呈现细分市场饱和与消费者需求趋同两大特征 [7] 营销与参数争议 - 小米汽车在宣传中对"轮轴比"的计算存在争议 采用非行业标准算法 [1][3] - 东风日产N7上市时宣称拥有"3倍轮轴比与黄金比例" 但未详细说明计算标准 [8] - 行业内普遍存在通过测试条件与算法调整来美化参数数据的现象 [8] - 参数竞赛涉及"加速时间""续航里程""能耗表现"等多个指标 [8] 价格战与产能状况 - 2025年价格战持续 比亚迪将搭载第五代DM技术的新车型价格拉进9万元区间 [8] - 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被迫大幅降价 [10] - 深圳新能源汽车价格普遍下跌5-10% [10] - 广汽集团2024年净利润暴跌81.94% 北汽蓝谷累计亏损超300亿元 [10] - 2023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产能达1346万台 产能利用率仅57.47% [12] - 比亚迪、特斯拉、埃安和理想的产能利用率超90% 小鹏、蔚来低于50% [12] - 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总产能可达3661万辆 接近2023年销量的4倍 [12] 技术发展与差异化策略 - 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将亏电油耗降至2.6L/100km 并通过OTA推送给150万辆已交付车型 [11] - 比亚迪放弃自研智驾芯片 转而与英伟达、地平线合作 专注于算法研发 [14] - 东风日产N7搭载AI零压云毯座椅 拥有49个智能传感器和19个气囊 [16] - 东风日产研发全域智能防晕车技术 将纵向冲击变化率比行业标准降低25% [16] - 比亚迪2025年一季度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2% 第二代刀片电池能量密度突破200Wh/kg [19] - 小鹏将搭载AI芯片的XNGP系统覆盖至15万元级车型 [19] - 吉利通过SEA浩瀚架构实现研发周期缩短30% [19] 政策与行业规范 - 工信部支持中汽协发布的《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 [17] - 工信部加速推进《机动车生产准入管理条例》立法 建立"僵尸企业"强制退出机制 [17] - 国资委针对一汽、东风、长安三大央企启动战略性重组 [17] - 工信部划定五大技术攻坚方向:动力电池关键材料、车规级芯片、自动驾驶大模型、燃料电池及混合动力系统 [19] 全球化与技术革新 -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 同比增长77.6% [19] - 预计到2025年末 具备L3级自动驾驶量产能力的车企将从目前的5家增至12家 [19] - 依赖价格战的三线品牌市场份额将萎缩至8% [19]
《财富》中国500强中的汽车产业:35家企业上榜 营收、净利润双增企业占比不到35%
中国经营报· 2025-07-24 20:08
汽车行业上榜企业概况 - 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中汽车行业共有35家企业上榜,比去年增加6家,涵盖整车制造、零部件及零售服务三大领域,其中6家企业未能盈利 [1] - 35家企业中12家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10家营收和净利润均下滑,中国一汽、北汽集团和中升控股位列下滑企业名单 [1] - 35家企业中21家营收实现增长(占比60%),14家净利润同比下滑(占比40%),营收和净利润双增企业比例仅为34.3% [3][4] 企业排名变化 - 35家上榜企业中20家排名上升,包括比亚迪、吉利汽车、北汽集团等,其中赛力斯排名从404位跃升至169位,营收从5063百万美元增至20176.8百万美元 [2] - 北汽集团、潍柴动力、长城汽车、理想汽车排名分别上升5位、4位、18位和13位 [2] - 6家企业排名下滑,中国一汽下滑8个位次 [2] - 万向集团、零跑汽车、赛轮轮胎等7家新晋企业首次上榜,营收最高为万向集团(29717.8百万美元) [3] 行业经营数据与挑战 - 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持续两年多,2023-2025年单车利润从1.7万元降至1.4万元 [4] - 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从2020-2022年的5.7%以上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3.9%,低于工业企业平均水平 [4][5] - 2025年1-5月汽车制造业营收同比增长7.1%,但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1.9% [5] - 零部件企业面临现金流紧张和"赔钱赚吆喝"现象,部分因无法提供低价或回款困难而破产 [5] 竞争环境与政策动向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推动技术突破但导致企业盈利困难,需加强品牌建设和技术投资(如自动驾驶) [5] - 国家部门强调整治非理性竞争,推动规范行业竞争和成本监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