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负极

搜索文档
我国牵头制定 世界首项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国际标准发布
快讯· 2025-07-16 20:01
智通财经7月16日电,从国家标准委了解到,由我国牵头制定的硅基负极材料国际标准《纳米制造—产 品规格—5—3部分:纳米储能—空白详细规范: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近日正式发布。这是锂 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领域首项国际标准。该国际标准首次构建了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的关键 控制特性体系,明确了相应的测量方法,涵盖比容量、首次库伦效率、体积膨胀率等核心特性指标,填 补了该领域的国际标准空白。 (央视新闻) 我国牵头制定 世界首项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国际标准发布 ...
荣耀新机发布,搭载固态电池!
DT新材料· 2025-07-07 23:57
荣耀新款折叠屏手机Magic V5 - 新款折叠屏手机Magic V5搭载青海湖刀片电池,容量6100mAh [1] - 电池最大特点是"薄",单个电芯厚度0.18mm [2] - 电池含硅量极高,达25%,能量密度为901Wh/L [2] - 采用三大固态电池技术:自修复材料、叠片电芯和固态电解质 [2] 青海湖电池技术演进 - 该电池最早亮相于2023年3月,随荣耀Magic 5出现 [3] - 成为业界首个量产的硅碳负极电池技术品牌 [3] - 第一代青海湖电池硅含量5%,第二代上升至10%,第三代达25% [4] - 硅材料储电能力是石墨的11倍以上 [4] 硅基负极技术突破 - 硅基负极存在膨胀问题,充电时硅颗粒体积膨胀可达三倍 [5] - 研发部门在分子层面编织防护网,纳米级硅颗粒包裹于碳基骨架 [6] - 形成弹性复合结构,电能存储性好 [6] - 单层膜片压缩至0.18mm,内部硅元素精密配比 [6] 电池技术应用扩展 - 2024年2月该电池拓展至Magic6至臻版、RSR保时捷设计版等机型 [3]
又一钠电和锂电项目终止
DT新材料· 2025-06-30 23:34
固态电池大会暨硅基负极产业创新大会 - 大会主题为"聚产业链升级 助商业化加速",聚焦固态电池和硅基负极两大领域,旨在促进电池产业链全面升级和转型 [1] - 大会将于2025年7月3-5日在宁波东港喜来登大酒店举行,由DT新材料主办 [11][12] - 会议议程包括开幕式、大会报告、圆桌讨论、分会场专题研讨等,涵盖固态电池关键技术、硅基负极材料开发、产业化应用等议题 [13][14][15][16][17] - 同期活动包括车企参观(吉利极氪工厂)、展区参观、欢迎晚宴等 [13][20][21] 普利特公司动态 - 普利特控股子公司海四达与浏阳经开区终止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投资,主要因新能源行业宏观环境变化 [3][5][6] - 项目公司已取得土地使用权但未开展实质性建设,终止后浏阳经开区收回土地使用权并退还相关款项 [5][6] - 项目终止不会对公司现有生产经营和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公司将继续聚焦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战略发展 [7][8] - 普利特2022年完成对海四达79.78%股权交割,正式进入锂电池领域,构建"新材料+新能源"双轮驱动模式 [8] 公司业务布局 新材料领域 - 普利特深耕改性复合材料30年,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行业,包括改性PP、ABS、PC合金等材料 [8] - 全球布局生产基地,覆盖中国上海、浙江、重庆、广东及美国、德国、泰国等地,现有产能43万吨,在建产能20万吨 [8] 新能源领域 - 近两年在江苏启东、广东珠海及马来西亚投资新建电芯生产基地,预计总产能达15GWh [9] - 钠离子电池和半固态电池已与行业头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并实现订单交付 [8]
亿纬锂能将在2026年推出全固态电池
DT新材料· 2025-06-26 08:50
亿纬锂能技术进展 - 公司计划在2026年推出能量密度达350Wh/kg和800Wh/L的全固态电池1 0产品 并在2028年推出1000Wh/L以上的高比能全固态电池2 0产品 [1][4] - 公司开发的LMX产品能量密度达205Wh/kg 显著超越当前主流LFP体系 可使电动重卡实现超500公里续航里程 并成功将低温操作窗口拓宽至-20℃ 低温性能较LFP体系提升30% [1] - 公司已成为国内首家实现46系列大圆柱电池量产的企业 截至今年5月大圆柱电池装车量已超6万台 单车最长行驶里程达23万公里 4695系列将搭载于年底上市的BMW新世代车型iX3 [2][3] 电池技术突破 - 公司开发的锂金属电池系统0 2C放电能量密度达352Wh/kg 支持4C持续放电与7C脉冲放电 功率密度超1000W/kg 可适配低空无人飞行器需求 [3] - 基于纳米硅基材料技术开发的圆柱电池能量密度高达320Wh/kg [3] - 公司开发的拓扑聚能技术突破空间限制 可在医疗植入设备等不规则空间内实现体积利用率最大化 [3] 固态电池大会 - 2025第四届固态电池大会暨硅基负极产业创新大会将于7月3-5日在宁波举行 会议将涵盖固态电池产业化现状 先进制造技术 关键材料开发等议题 [6][7] - 大会特色活动包括AI赋能固态电池制造 产业化成果展示 终端应用需求对接闭门会议等 [7]
宁德时代联手贝特瑞,成立新公司
DT新材料· 2025-06-14 22:25
大连时代碳谷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 - 大连时代碳谷新能源有限公司于6月9日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经营范围包括新兴能源技术研发、在线能源计量技术研发、合同能源管理、电池销售、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等 [1] - 公司由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持股80%)、大连东方碳谷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5.1%)和贝特瑞(持股4.9%)共同持股 [1] 宁德时代与贝特瑞深度合作 - 宁德时代与贝特瑞的合作已从供需关系升级为"技术-供应链-市场"三位一体的深度协同 [2] - 贝特瑞是宁德时代硅基负极、高镍正极、硬碳负极等核心材料的主供应商,其第六代硅基负极材料比容量达2000mAh/g以上并已实现大规模产业化 [2] - 宁德时代将贝特瑞材料应用于动力电池和eVTOL航空电池中,峰飞航空eVTOL项目使用该材料后电池续航里程提升30%以上并改善快充性能 [2] 股权投资关系 - 2021年龙蟠科技成立常州锂源并收购贝特瑞旗下两家纳米材料公司,切入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领域 [3] - 宁德时代通过参股公司"时代闽东"和全资子公司"问鼎投资"向常州锂源增资,目前持股12.46%,贝特瑞持股4.05%,形成"龙蟠科技-宁德时代-贝特瑞"股权纽带 [3] 新能源行业会议信息 - 7月3-5日将在宁波举办新能源行业会议,主题涵盖固态电池、硅基负极等前沿技术 [8][10][11][12] - 会议将探讨固态电池在低空经济领域应用、卤化物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硫化物电解质装备开发等议题 [10] - 硅基负极论坛将讨论全固态电池关键技术、硅碳负极材料结构设计、热冲击闪速制备硅纳米线负极技术等内容 [11][12] - 参会单位包括吉利汽车、广汽埃安、万向一二三、中车新能源等多家知名企业 [7][8]
固态电池合作与跨界,这些低调又专业的产业化大咖不容错过!
DT新材料· 2025-06-13 00:17
固态电池与硅基负极产业大会 核心观点 - 聚焦固态电池和硅基负极两大技术风口,推动产业链升级与商业化加速 [3] - 汇集15位产研专家、7家新锐企业及4家头部企业,展示前沿技术突破与应用场景 [5][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产业链参与方 头部企业 - 国轩高科:中国新能源动力电池重要制造商 [5] - 孚能科技:专注软包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生产 [5] - 万向一二三:全球领先锂离子动力电池研发商 [5] - 奥科希艾尔:全球专业单壁碳纳米管生产商 [5] 新锐企业 - 浙江金羽新能源:推出适用于低空经济及智能交通的半固态电池 [6] - 溧阳中科固能:开发硫化物全固态电解质膜及连续化生产设备 [7] - 江苏固芯能源:研发超宽温度环境(-40℃至65℃)电池产品,国内唯一可成组通过枪击测试 [8] - 湖南索理德:独创"一步法"硅碳负极制备技术,2025年4月完成融资 [10] - 四川物科金硅:全球唯一单炉吨级氧化亚硅负极材料制备能力,2024年12月完成新一轮融资 [12] 技术突破 固态电池 - 人工智能辅助电池自动化设计(广汽埃安) [26] - 单壁碳纳米管在固态电池中的核心优势(OCSiAl) [26] - 硫化物电解质智能成套装备开发(广东茹天机械) [27] - eVTOL用固态电池关键技术(孚能科技) [27] 硅基负极 - 超高容量硅碳负极一步法制备技术(四川华宜清) [28] - 热冲击闪速制备硅纳米线负极技术(中科院过程工程所) [28] - 多孔炭制造技术在硅碳负极中的应用(湖南索理德) [28] - MXene规模化制备及锂电池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8] 终端应用 - 吉利汽车、广汽埃安、东风汽车等车企参与,推动固态电池在整车领域产业化 [3][4] - 低空经济、智能交通、机器人等新兴场景成为技术落地方向 [6][27][28] 注:所有数据及技术描述均引用自原文企业及专家公开信息
2家硅基负极企业完成融资
DT新材料· 2025-06-07 21:13
硅基负极企业融资动态 - 南宁宸宇新能源完成A轮融资 公司成立于2022年11月 专注于锂电池负极材料研发 年产10万吨高性能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总投资30亿元 规划用地700亩 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0亿元 一期已建成5万吨/年生产线 二期将于一期投产后启动建设 [2] - 湖南金硅科技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 公司成立于2020年 专注于高性能锂电池用石墨和硅基负极材料研发 核心创始团队来自中南大学 在硅基负极领域通过自主研发设备解决了成本高 产品一致性差等问题 其氧化亚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兼具成本和性能优势 [3] 第四届固态电池暨硅基负极产业创新大会 - 会议将于2025年7月3-5日在浙江宁波召开 聚焦固态电池和硅基负极两大领域 重点探讨低成本和高性能化解决方案 涵盖原料选材 结构调控 界面设计等关键技术 [5] - 大会亮点包括吉利汽车工厂参观 融资项目闭门路演 发布2025固态电池产业地图和硅碳负极地图 终端企业可免费参会 [8] - 参会费用分为学生1500元和普通代表3000元 早鸟价分别为1000元和2500元 终端企业可申请免费参会名额 [15][16] 参会企业及支持单位 - 支持单位包括吉利汽车 广汽埃安 万向一二三 宁波中车新能源等知名企业 [8] - 鸣谢单位涵盖北京精微高博 苏州晶玺茂 元力新能源等20余家产业链相关企业 [9] 会议议程及演讲嘉宾 - 固态电池论坛将探讨高性能固态电化学二次电池开发 固态电池研究进展与安全性 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产业化等议题 [11][12] - 硅基负极论坛将分享硅碳负极材料一步法制备技术 全固态电池锂合金负极界面设计 硅负极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等研究成果 [13][14]
诚邀 200 位终端用户,共享固态电池大未来 | 7.3-5日 浙江·宁波
DT新材料· 2025-06-06 00:13
固态电池与硅基负极技术 - 固态电池与硅基负极构成能源技术迭代的双核引擎,正推动产业升级与商业化加速[2] - 应用领域覆盖汽车、eVTOL、人形机器人、无人机、消费电子、智能穿戴设备等[2][5] - 固态电池优势包括更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寿命、快充性能及宽温域适应性[9] 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升级 - 技术瓶颈聚焦低成本与高性能化,涉及原料选材、结构调控、界面设计、工程化技术等[11] - 产业链升级方向包括固态电解质、硅基负极新材料及干法电极等新技术[9] - AI技术被应用于电池微观表征、仿真及制造流程优化[17][26] 终端应用行业分布 - **消费电子领域**: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可穿戴设备制造商[5] - **交通运输领域**:新能源汽车、电动两轮车、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及储能系统[5] - **智能制造领域**:未具体展开但列为重点方向[3] 2025大会核心议程 - **固态电池专场**:涵盖固态锂电池产业化、钠电池/锂金属电池进展、制造技术与电解质开发[25] - **硅基负极专场**:讨论硅基负极产业化、低成本多孔炭制备及高性能工艺[16][25] - 特色活动包括AI赋能电池制造、产业链闭门对接及新品发布[26][28] 参会与产业合作 - 终端应用企业(如汽车、消费电子厂商)可申请200个免费参会名额(每单位限2人)[2][18] - 普通代表注册费3000元(早鸟价2500元),学生1500元(早鸟价1000元)[18] - 赞助单位涵盖设备制造商(如北京精微高博)、材料供应商(如元力新能源)等[12][13] 学术与产业界参与 - 学术机构如四川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分享固态电解质、硅基负极材料研究成果[15][16] - 企业代表包括广汽埃安、万向一二三等整车及电池产业链头部公司[12] - 报告主题涉及卤化物电解质、硅碳负极一步法制备、锂合金负极界面设计等[15][16][17]
23+报告嘉宾剧透!第四届固态电池大会暨硅基负极产业创新大会
DT新材料· 2025-05-25 22:58
固态电池行业趋势 - 全球能源转型与新兴市场爆发推动固态电池成为战略布局高地,其优势包括更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寿命、快充性能和宽温域性能[1] - 固态电池技术正在重构电池产业链竞争格局,带动固态电解质、硅基负极、干法电极等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孕育万亿级市场[1] - 行业核心诉求聚焦低成本与高性能化双重目标,需通过原料选材、界面设计、AI赋能等多维度创新实现突破[1] 技术突破进展 - 邹如强团队开发xLi₃N-TaCl₅非晶固态电解质,使全固态电池在-60℃稳定循环200小时[5] - 周豪慎团队通过Li₄.₂InCl₇.₂电解质实现室温四电子固相转化化学,突破全固态锂碘电池瓶颈[6] - 吴忠帅团队开发高熵硫化物电解质Li₂₀/₃(GeSiSb)₁/₃S₅I,为宽温域高载量固态电池奠定基础[7] - 中科固能研发全球首款可卷对卷生产的硫化物电解质膜,厚度15-25μm,离子电导率3.82mS/cm[20] 产业化动态 - 东风汽车计划2025年8月在奕派/纳米车型装车试验全固态电池,满电续航突破1000公里[18] - 金羽新能"扶摇"系列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340Wh/kg,"无际"无负极电池已批量交付[20] - 江苏固芯实现400Wh/kg固态电池量产,产品通过枪击测试并应用于特种领域[22] - 碳一新能源投建年产3万吨硅碳负极基地,采用CVD工艺,预计年产值超百亿[23] 材料创新 - 黄少铭团队开发DTT嵌入MOF的硫宿主材料,提升金属电池性能[9] - 刘俊昊开发电致热冲击法制备硅纳米线,实现超快速生产[15] - 崔超婕团队突破流化床制备微米级多孔炭技术,解决颗粒团聚难题[16] - 杨植团队研究碳纳米管与硅碳负极协同效应,提升快充性能[17] 产业链布局 - 会议汇聚吉利/广汽/万向/中车等头部企业,覆盖从材料到整车的全产业链[3] - 金羽新能与逸飞激光合作开发全极耳方形铝壳固态电池,强化设备-工艺协同[21] - 四川华宜清完成A轮融资,聚焦低成本高容量硅碳负极研发[22] - 行业加速产学研融合,23位顶尖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5][6][7][8][9][10][11][12][13][14][15][16][17][19][20][21][22][23][24]
美国企业“紧盯”硅基负极!
起点锂电· 2025-05-24 16:56
美国电池产业布局 - 美国政府通过商务部初步裁定中国活性阳极材料生产商获得高额政府补贴 为后续加征反补贴关税做准备 [1] - 美国硅基负极材料企业GDI宣布额外筹集1150万美元扩大生产 A轮融资总额超过2000万美元 [1] - GDI开发出100%硅材负极 容量超过3200mAh/g 能量密度比石墨负极高出30%以上 [1] GDI公司技术进展 - GDI硅负极电池在热失控测试中表现优异 能量密度超过250Wh/kg 穿刺10小时后无起火冒烟现象 [2] - GDI与日本AGC合作 计划用改良玻璃镀膜设备进行卷对卷生产 预计2028年实现GWh级产能 [2] - GDI已与一家电动汽车制造商签署联合开发协议 计划24-30个月内应用于无人机和医疗设备电池 [2] 硅基负极行业现状 - 硅基负极理论比容量可达4200mAh/g 是石墨负极10倍以上 与固态电池等新技术需求高度契合 [2] - 硅基负极生产工艺存在技术瓶颈 成本较高 目前产业化集中在消费市场 动力领域应用较慢 [3] - 全球硅基负极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企业 包括贝特瑞、杉杉股份、璞泰来等 [3] 行业竞争格局 - 海外企业在硅基负极领域要实现追赶可能需要较长时间 [3] - GDI正在德国建设首个MWh级硅基负极生产项目 计划2025年投产 [1] - GDI此前已在2022年完成1330万美元融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