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富同兴
icon
搜索文档
通辽年沙尘暴次数下降60% 粮食和饲草增产超20%“十四五”绘就绿富同兴新画卷
内蒙古日报· 2025-11-17 11:27
生态治理成效 - 完成林草生态修复2164.8万亩,治理沙化土地2000余万亩 [1] - 生态改善使年沙尘暴次数下降60%,有效庇护1500多万亩耕地和2000多万亩草原 [1] - 粮食和饲草增产超20%,森林面积稳步增至1720.5万亩 [1] 生态产业发展 - “塞外红”苹果栽植面积达35万亩,年产值超6亿元,产品获得国际PEFC认证并出口 [2] - 果树盛果期亩产达750公斤,林下可发展养殖,实现一地双收 [2] - 大唐通辽光伏治沙项目年发绿电1.8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5.9万吨标准煤 [4] 水资源治理与利用 - 断流27年的西辽河干流实现全线过流累计40余天,通过清理47处阻水点及调度3.76亿立方米生态用水达成 [3] - 水利资金投入60.97亿元,引绰济辽等工程预计2026年起每年新增3.95亿立方米地表水供给 [3] - 建成高标准农田401.7万亩,推行节水灌溉技术,2024年农业节水达8.84亿立方米 [4] 环境质量与能效提升 - 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2天,较2020年增加9天,细颗粒物浓度累计下降17.6% [4] - 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从40%提升至60% [4]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3.16%,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8.5% [4]
绿染黄河岸 成果惠万家
人民日报· 2025-11-17 06:31
生态建设成果 - 濮阳市构建以黄河、金堤河、马颊河、引黄入冀补淀四大生态廊道为主骨架的生态屏障,在2000多公里的道路河渠旁进行绿化[1] - 建成一道绵延24.5公里、单侧宽近200米的绿色屏障,有效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1] - 村庄绿化面积累计突破10万亩,高标准农田林网护卫200余万亩耕地,省级以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1万公顷[1] 林业经济发展 - 全市已发展经济林15万亩、林下经济26万亩、苗木花卉6万亩,并建成4处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 - 2024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176.8亿元[2] - 形成多元化产业模式,如范县辛庄镇的桃树芍药生态农业、台前县田庄村的千亩樱桃林产业链、经开区乜村的非洲菊年产值5000万元产业[2]
河南濮阳筑牢生态屏障 绿染黄河岸 成果惠万家
人民日报· 2025-11-17 06:09
生态建设成果 - 濮阳市建成绵延24.5公里、单侧宽近200米的引黄入冀补淀生态廊道,形成万亩林海 [1] - 以四大生态廊道为主骨架,在2000多公里的道路河渠旁进行绿化,筑牢生态屏障 [1] - 村庄绿化面积累计突破10万亩,高标准农田林网护卫200余万亩耕地,省级以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1万公顷 [1] 林业经济发展 - 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如桃树和芍药共同种植,以及千亩樱桃林产业链,涵盖育苗、电商到乡村旅游 [2] - 非洲菊产业年产值达5000万元,供应首都市场 [2] - 全市已发展经济林15万亩、林下经济26万亩、苗木花卉6万亩,建成4处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024年林业总产值达176.8亿元 [2]
杨善洲精神让云岭“绿富同兴”落地生花
环球网· 2025-10-11 15:14
生态效益与水资源转化 - 善洲林场将5.6万亩荒山变为绿洲,形成显著生态效益 [1] - 库容108万立方米的善洲水库保障了7200亩土地灌溉,并带动全乡大牲畜存栏翻番 [2] - 水库引水滋养1.6万多株咖啡树,成活率达100%,促进咖啡等产业兴起 [2] 产业发展与农户增收 - 善洲水库直接支持畜牧养殖业,有农户卖出15头牛收入20多万元 [2] - 林场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1000亩,带动周边农户务工增收160多万元 [3] - 大田坝村发展坚果种植8400余亩,今年30%坚果树进入盛果期,预计产量400吨、产值超300万元,未来产值能突破千万元 [4] 创新机制与利益分配 - 林场推行“721”利益联结机制,企业占70%净利润,林场与林农占20%并享受每亩35元年租金,村集体占10% [3] - 该机制将企业、林场、农户和村集体结为利益共同体,实现共赢 [3] - 下一步计划扩种林下中草药3000亩,让生态红利持续惠及更多百姓 [3]
生态工程也是富民工程
人民日报· 2025-09-19 06:32
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与成效 -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1.41万平方公里,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治理率达到40% [1] - 当地创新治理模式,综合运用以路治沙、光伏治沙、工程治沙等手段 [1] - 沙漠治理不仅是生态工程,也成为富民工程和发展工程 [1] 以路治沙与光伏治沙 - 累计建成穿沙公路总里程超过4000公里,带动防沙治沙400多万亩 [3] - 沿黄高速两侧贯通补齐库布其沙漠北缘420公里锁边林带,有效阻止沙漠扩张 [3] - 在库布其沙漠北缘建设“光伏长城”治沙带,规划形成约5公里宽、400多公里长的光伏治沙带 [3][4] 科技手段提升治沙效率 - 应用无人机飞播、植树机器人、灌木平茬机等装备,使沙漠治理不断提速 [6] - 无人机飞播相比传统人工撒种效率高、精度好、成本低,例如一公司在6-9月完成飞播约13万亩 [6] - 2023年以来累计新建锁边林、阻隔带、阻沙带340公里 [7] 生态经济效益与产业发展 - 牧民通过经营民宿、餐饮、甘草种植和牧业,年纯收入可达15万到20万元 [8] - 已累计发展500余户家庭林(草)场,生态覆盖总面积达200多万亩 [8] - 培育生物质绿色甲醇、柠条饲草料加工等重点产业,年加工利用柠条、沙柳等超5万吨,2024年全市林草产业总产值达75亿元 [9]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加强库布其沙漠治理 生态工程也是富民工程
人民日报· 2025-09-19 05:52
文章核心观点 - 库布其沙漠治理成效显著 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 治理率达到40% 生态资源逐步恢复 沙区经济不断发展 沙漠治理已成为生态工程 富民工程和发展工程 [1] 治理模式创新 - 综合运用以路治沙 光伏治沙 工程治沙等手段 创新治理模式 [1] - 将公路交通布局与治沙工程重点项目有机结合 依托穿沙公路推动沙化土地治理向沙漠深处延伸 [3] - 重点以沿黄高速两侧贯通补齐库布其沙漠北缘420公里锁边林带 有效阻止沙漠扩张 [3] - 累计建成穿沙公路总里程超过4000公里 带动防沙治沙400多万亩 [3] - 形成以路划区 路定沙阻 路进沙退 路通业兴的治理格局 [3] 光伏治沙产业 - 在库布其沙漠北缘建设光伏长城治沙带 分段集中线性布局 [3] - 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实现从人工防沙到项目治沙再到产业兴沙的递进 [3] - 同步推进板下生态治理 促进生态建设与新能源开发互补共赢 [3] - 将形成约5公里宽 400多公里长的光伏治沙带 [4] 科技治沙应用 - 采用无人机飞播作业 效率高精度好播撒均匀成本低 [5] - 2023年6月至9月完成飞播约13万亩 播撒柠条花棒羊柴沙蓬等品种 [5] - 推广水冲插条 可降解容器造林等治理技术 [5] - 应用植树机器人 灌木平茬机 沙障铺设机等装备 [5] - 2023年以来累计新建锁边林 阻隔带 阻沙带340公里 [6] 生态经济效益 - 牧民收入显著提升 案例显示年纯收入达15-20万元 其中餐饮民宿占比超50% 另含甘草种植和牧业收入 [7] - 发展家庭林(草)场500余户 生态覆盖总面积达200多万亩 [7] - 培育生物质绿色甲醇 柠条饲草料加工等重点产业 年加工利用柠条沙柳等超5万吨 [8] - 2024年林草产业总产值达75亿元 [8] - 沙柳种苗销售年收入达数十万元 平茬材料作为沙障原料销售产生额外经济效益 [7]
从“红色公牛”到“绿色长城”:乌兰布和沙漠变形记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17:33
文章核心观点 - 乌兰布和沙漠通过综合治理实现从生态恶化到绿富同兴的转变,形成可复制的“磴口模式” [1][2][8] 生态治理成效 - 巴彦淖尔市2024年以来完成沙漠综合治理35.32万亩,磴口县建成150公里防护带覆盖24.9万亩 [2] - 最终形成绵延200公里、平均宽1200米的乔灌草结合防风固沙带 [2] - 磴口县林草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跃升至39.1% [2] - 乌兰布和沙漠曾每年向黄河输沙达7000多万吨,威胁黄河安澜与华北生态安全 [1] 光伏产业发展 - 磴口县探索“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生态修复”模式,光伏+生态治理面积达14.34万亩 [4] - 全县光伏装机规模达542.7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30亿度 [4] - 光伏项目板高1.8米、间距12米,确保发电治沙互不干扰 [4] - 预计“十五五”期间光伏装机将突破14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240亿度 [7] 经济效益与就业 - 光伏项目带动4000余名农牧民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村民每月可挣3000多元 [4] - 梭梭治沙面积超30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为主的蒙中药材面积近14万亩,年产值超3亿元 [7] - 种植户50亩肉苁蓉年毛收入可达10多万元,梭梭项目年净收益每亩370元到670元 [7] - 建设期内可带动4.5万人就业,通过光伏+生态治理完成35万亩荒漠化治理 [7] 旅游产业增长 - 当地打造五条精品旅游线路,2024年磴口县游客接待量比2020年增加70余万人 [8] - 旅游收入增长6100万元,农家乐等业态使居民收入翻番 [8]
沙漠里养海鲜、种水稻?科技助力新疆“点沙成金”变身鱼米之乡
央视网· 2025-08-17 10:55
沙漠治理与产业发展 - 新疆和田建成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锁边护林带,2024年上半年投入20.14亿元财政资金巩固成果 [1] - 沙漠治理孕育出"绿富同兴"的产业发展模式,包括水产养殖、水稻种植等新产业 [1] 沙漠水产养殖业 - 和田地区成功在沙漠边缘发展"沙漠海鲜"养殖产业,养殖螃蟹、鱼虾等水产品 [3] - 通过"降盐""脱碱"技术将水质PH值从9.5-11调整至7.5-8.5,解决养殖难题 [5] - 2024年和田水产品产量达1.2万吨,产值3.8亿元,解决当地就业,人均工资3600元以上 [5] 沙漠水稻种植业 - 和田稻香村在沙漠边缘成功种植万亩水稻,克服沙荒、土碱、水缺三大挑战 [6][8] - 通过改土治水攻坚小组的努力,水稻亩产提升至约600公斤 [8][10] - 带动乡村旅游发展,202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4600元 [10] 沙漠节水农业 - 策勒县采用喷灌节水系统种植玉米,相比漫灌节水30%-50%,每100亩节省千元成本 [12][14] - 形成"种植+养殖"一体化产业链,引入苜蓿等适合沙地生长的作物 [16] 多元化种植模式 - 津南新村发展蔬菜、林果、花卉、中药材等多元化种植,村民人均收入超2万元 [16] - 墨玉县种植3.4万亩棉花,皮山县等地发展10万亩中药材基地 [18] - 于田县种植10万株玫瑰,全疆沙区特色经济作物达184.5万亩,年产值43.7亿元 [18]
沙漠海鲜、沙漠水稻?塔克拉玛干的新产业颠覆你想象
央视网· 2025-08-17 07:17
沙漠治理与产业发展 - 新疆和田建成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锁边护林带 巩固沙漠治理成果[1] - 2024年上半年新疆财政投入20 14亿元用于沙漠锁边工程[1] - 沙漠治理带动"绿富同兴"产业发展模式 形成生态与经济双赢格局[1][11] 沙漠水产养殖 - 和田地区通过"降盐脱碱"技术将水质pH值从9 5-11调整至7 5-8 5 实现沙漠海鲜养殖[3] - 2024年和田水产品产量达1 2万吨 产值3 8亿元[3] - 重度盐碱地改造后创造就业岗位 员工月均工资超3600元[3] 沙漠农业创新 - 稻香村通过改土治水攻坚 水稻亩产提升至600公斤[5] - 沙漠玉米种植采用喷灌技术 较漫灌节水30%-50% 每100亩节省成本千元[7] - 策勒县形成"种植+养殖"产业链 村民人均收入超2万元[9] 多元化种植体系 - 和田地区发展蔬菜/林果/花卉/中药材等多元种植 墨玉县棉花达3 4万亩[9] - 皮山县/民丰县建成10万亩中药材基地 于田县培育10万株沙漠玫瑰[9] - 新疆沙区特色作物总面积达184 5万亩 沙产业年产值43 7亿元[11]
沙漠里也能养海鲜、种水稻?看新疆如何“点沙成金”
央视新闻· 2025-08-17 05:31
沙漠治理与生态建设 - 新疆和田建成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锁边护林带,有效遏制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 [1] - 2024年上半年新疆投入20.14亿元财政资金巩固治沙成果,形成"绿围脖"生态屏障 [1] - 通过"降盐脱碱"技术将养殖水体pH值从9.5-11调整至7.5-8.5,破解沙漠水产养殖难题 [3] 沙漠特色农业产业化 - 和田地区2024年水产品产量达1.2万吨,产值3.8亿元,"沙漠海鲜"养殖形成规模产业 [3] - 稻香村通过改良沙荒、土碱、水缺问题,实现水稻亩产600公斤,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4600元 [9][11] - 策勒县采用指针式喷灌技术节水30%-50%,每100亩节省成本千元,建成沙漠玉米种植基地 [14][16] 多元化种植与产业链延伸 - 形成"种植+养殖"模式:梭梭/红柳防护林改善玉米生长,苜蓿种植支撑畜牧产业链 [13][18] - 津南新村发展蔬菜/林果/花卉/中药材多元化种植,村民人均收入超2万元 [21] - 全疆沙区特色作物种植达184.5万亩,涵盖棉花(墨玉县3.4万亩)、玫瑰(于田县10万株)、中药材(皮山县/民丰县10万亩)等 [20][23][25] 沙产业经济规模 - 新疆沙产业年总产值达43.7亿元,实现从生态治理到经济产出的"绿富同兴"转型 [25][27] - 沙漠养殖/种植产业创造就业岗位,如水产基地提供月薪3600元以上的本地就业机会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