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补充
搜索文档
拟增资超10亿股,九江银行再“补血”
环球老虎财经· 2025-11-03 13:28
10月31日,九江银行披露一则增资公告,计划向合格投资者发行不超过8.6亿股内资股及1.75亿股H股。 其中,内资股发行将向该行主要股东在内的不超过35名符合资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进行非公开定向发 行。目前,九江银行的前五大内资股股东分别为九江市财政局(持股15.78%)、北汽集团(持股 12.85%)、兴业银行(持股10.34%)、方大炭素和佛山高明金盾。 截止公告披露日,九江银行总股本约28.47亿股。若此次增发顶格完成,该行总股本将扩大至38.82亿 股,增加幅度超过36%。 而这也是九江银行自2023年完成首次增资扩股后,再次启动资本补充计划。 对比前次增资计划,九江银行此次增资规模更大。历史公告显示,2022年底,九江银行推出上市后的首 次增资扩股计划:拟发行不超过3.65亿股内资股及不超过0.75亿股H股,后于2023年底顶格完成,其总 股本扩至约28.47亿股,募资总额近40亿元。 对于此次募资的用途,九江银行表示在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的净额将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旨在 有效补充全行核心一级资本,切实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优化股权结构。 从盈利表现看,九江银行近年业绩有所恢复。 2023年因资产减 ...
齐鲁银行(601665):2025三季报点评:息差提升,资本实力持续增强
信达证券· 2025-10-31 20:58
投资评级 - 报告对齐鲁银行维持"增持"投资评级 [1][4] 核心观点 - 齐鲁银行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表现稳健,营收与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资产规模扩张加速,息差企稳提升,资产质量保持优异,资本实力显著增强,为未来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2][3][4] 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9.24亿元,同比增长4.63% [2]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39.63亿元,同比增长15.14% [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年化)为11.73%,较去年同期微降0.23个百分点 [2] - 前三季度净息差为1.54%,分别较2024年末和2025年上半年末提升3个基点和1个基点 [3] - 前三季度利息净收入达77.65亿元,同比增长17.31% [3] 资产与规模扩张 -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资产总额达7787.03亿元,同比增长16.55%,增速较2024年末和2025年上半年末分别提升2.54和0.53个百分点 [3] - 贷款总额为3830.07亿元,同比增长15.20% [3] - 存款总额为4850.23亿元,同比增长11.25% [3] - 存、贷增速较2024年末分别提升0.83和2.89个百分点 [3] - 贷款/存款比例达到79%,为2021年上市以来最高水平 [3] 资产质量与风险管理 -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为1.09%,关注类贷款率为0.96,均与2025年上半年末持平 [3] - 拨备覆盖率为354.13%,较2024年末和2025年上半年末分别提升29.05和8.19个百分点,安全边际持续提升 [3] 资本实力 -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49%,较2024年末和2025年上半年末分别提升0.74和1.03个百分点 [3] - "齐鲁转债"触发条件赎回条款,截至2025年8月13日累计约79.93亿元可转债转为A股普通股,转股股数约15.73亿股,总股本增至61.54亿股,有效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3] 未来展望与盈利预测 - 预测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7.7%、18.0%、18.0% [4] - 预测2025-2027年每股收益(EPS)分别为0.95元、1.12元、1.33元 [4] - 公司扩表动能较强,积极拓宽下沉市场,深耕县域,信贷需求增长支撑营收稳定,不良指标持续改善,分红比例有望提升 [4]
工商银行: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微增0.33%,净息差持续下行压力显现
华尔街见闻· 2025-10-31 05:00
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109.68亿元,同比增长1.98% [1][3]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99.08亿元,同比增长0.33%,其中单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018.05亿元,同比增长3.29% [1][3] - 净利息收益率为1.28%,同比下降15个基点,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0.70% [1][3] - 非利息收入同比增长12.40%,成为业绩亮点,但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仅0.60% [1][3] 核心业务进展 - 总资产达52.8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18% [4] - 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30.45万亿元,同比增长7.33% [1][4] - 客户存款37.31万亿元,同比增长7.09% [1][4] - 不良贷款率1.33%,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17.21%,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 [1][4] - 不良贷款余额4,048.38亿元,贷款减值损失同比增长12% [4] 资本与流动性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3.57%,资本充足率18.85%,均远高于监管要求 [1][5] - 流动性覆盖率128.35%,净稳定资金比例128.11%,流动性风险可控 [5] - 2025年持续补充资本,包括发行500亿元二级资本债和100亿元TLAC债券,并完成29亿美元境外优先股赎回 [1][5] 分红与股东结构 - 2024年全年每10股派息3.08元(含税),总派息额约1,097.73亿元,分红政策稳定 [7] - 中央汇金和财政部合计持股超65%,国有控股地位稳固,H股持股占比24.18% [7] 未来关注点 - 净息差持续承压,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和负债端成本刚性导致传统息差优势被侵蚀 [3][9] - 经济下行压力下,资产质量的边际变化及贷款减值损失增速需持续关注 [4][9] - 非利息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手续费及佣金等业务能否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3][10] - TLAC等监管新规下,资本补充的节奏与方式对分红和扩张的影响 [5][11] - 盈利承压背景下,分红政策的稳定性及国有股东利益的平衡 [7][12]
青岛银行(002948):扩规模、调结构、降成本,不良指标持续优化
信达证券· 2025-10-29 16:35
投资评级 - 报告维持青岛银行“买入”评级 [1][3] 核心观点 - 青岛银行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表现优异,通过“扩规模、调结构、降成本”策略,实现规模效益与资产质量的协同跃升,不良指标持续优化,盈利增长动能强劲 [1][2][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0.13亿元,同比增长5.03% [1]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39.92亿元,同比增长15.54% [1] - 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3.16%,同比提高0.48个百分点 [1] - 预测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9.5%、18.52%、19.98% [3] - 预测2025-2027年EPS分别为0.88元、1.04元、1.24元 [3] 资产负债与规模增长 -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资产总额达7655.71亿元,同比增长14.44%,增速较2024年末和2025年中期分别提升0.95和0.83个百分点 [2] - 贷款总额为3752.98亿元,同比增长13.34% [2] - 负债总额为7184.17亿元,同比增长14.87%,增速较2024年末和2025年中期分别提升1.31和1.00个百分点 [2] - 资产配置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加大绿色、蓝色、公用事业、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贷款投放 [2] 利息净收入与息差管理 - 2025年前三季度利息净收入为81.39亿元,同比增长12.00% [2] - 2025年第三季度末净息差为1.68%,较2024年末和2025年中期分别下降5和4个基点 [2] - 通过扩大贷款、金融投资等高收益生息资产规模,并有效压降计息负债成本率,双管齐下稳定净息差 [2] 非利息收入 - 2025年前三季度非利息收入为28.74亿元,同比减少10.72% [2] - 其中,投资净收益为18.98亿元,同比增长89.29% [2]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12.32亿元,同比减少3.52%,主要因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减少 [2] - 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16.90亿元,同比减少1.52亿元,主要受债券市场走势影响 [2] 资产质量与资本充足率 -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为1.10%,较2024年末和2025年中期分别下降4和2个基点 [2] - 拨备覆盖率为269.97%,较2024年末和2025年中期分别提升28.65和17.17个百分点 [3] - 2025年第三季度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75%、10.18%、13.14%,较2025年中期末分别下滑0.30、0.34、0.38个百分点 [3] - 公司推进资本集约型发展模式,通过利润留存夯实内源性资本补充 [3]
中国移动完成最后批次转股 “浦发转债”收官!
中国基金报· 2025-10-28 15:30
转股事件概述 - 中国移动完成最后批次面值36.6万元浦发银行可转债转股 标志着浦发转债转股进程正式收官 [2][3][5] - 转股价格为每股12.51元 转换后获得约2.93万股浦发银行A股 [4] - 浦发转债于10月28日在上交所摘牌并退出市场 [5] 转股对股权结构的影响 - 转股完成后 中国移动集团合计持有6,053,495,450股浦发银行A股 约占其扩大后已发行股本的18.18% [4] - 此次转股系列操作使中国移动持股比例从17%升至18.18% 未改变其第二大股东地位 也未触发强制要约收购义务 [4] - 广东移动自转换之日起五年内不得转让新转换的浦发银行A股 [4] 浦发转债基本情况 - 浦发转债发行规模为500亿元 为当时可转债市场最大发行规模 期限6年 于2019年11月挂牌交易 [7] - 截至10月24日 浦发转债累计转股比例达到99.67% 以较高比例实现收官 [6][7] - 自今年6月起 中国移动 中国信达 中国东方资产等投资者相继通过可转债转股方式对浦发银行进行资本驰援 [7] 转股对浦发银行的影响 - 可转债转股有利于浦发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提升资本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4] - 转股后浦发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约0.1个百分点至9% 为扩表提供空间 [7] - 转股对股息率摊薄影响有限 预计2025年股息率将相较于此前水平下降0.3个百分点至3% [7] - 资本补充将为浦发银行在五大赛道及重点区域的信贷布局与战略深化提供支撑 [7] 公司基本面与市场观点 - 浦发银行基本面持续呈现稳健修复 底部向上的态势 全年利润有望维持大个位数增长 [7] - 业内认为浦发银行本轮转股节奏安排清晰 推进过程有条不紊 体现出管理层在推动转股和补充资本方面的决心与执行力 [7]
华夏银行前三季度营收649亿,行长表示将保持分红政策连续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16:53
财务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48.81亿元,同比下降8.79% [1] - 2025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9.82亿元,同比减少5.29亿元,下降2.86%,但降幅较上半年收窄5.09个百分点 [1] - 营收下降主要受债市波动影响,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减少,利息净收入基本稳定 [1] 资产负债与规模增长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资产总额达45,863.5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098.67亿元,增长4.80%,增速较上年同期快2.66个百分点 [2] - 贷款总额为24,355.9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92.77亿元,增长2.93%,增速较上年同期快1.24个百分点 [2] - 存款总额为23,389.6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75.90亿元,增长8.72%,增速较上年同期快10.04个百分点 [2] 资产质量与风险管理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不良贷款率为1.58%,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2] - 拨备覆盖率为149.33%,比上年末下降12.56个百分点,主要因公司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 [2] - 不良贷款余额较高的行业领域包括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采矿业、建筑业和零售信贷领域 [3] - 公司将强化资产质量精细化管理,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并按照监管要求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3] 资本充足水平 - 截至2025年9月末,公司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33%,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14%,资本充足率为12.63%,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44、0.56和上升0.81个百分点 [4] - 公司将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适时补充资本 [4] 市值管理与股东回报 - 公司高度重视市值管理,并于2025年上半年制定了市值管理制度和估值提升计划 [5]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施2024年中期和年度现金分红方案,分红总额和比例均高于2023年,并拟定了2025年中期分红方案,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1.00元,合计派发15.91亿元 [6] - 2025年9月,公司部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骨干累计增持股份4,229,300股,增持金额3,190.20万元,占增持计划金额下限的106.34% [6] - 公司现金分红政策兼顾股东回报、监管达标和业务可持续发展需要,未来将保持分红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6][7] - 当前公司市盈率约4倍,股息率近6% [7]
二级资本债赎回分化加剧 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难题待解 有央行分行拟推行\"不赎回\"24小时上报机制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2 18:46
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市场分化格局 - 2025年下半年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市场呈现罕见分化格局,大中型银行从容赎回旧债并发行新债,而部分中小银行则选择不行使赎回权 [1] - 二级资本债赎回与否的决策已成为观察银行资本充足水平和经营状况的晴雨表 [1] 大中型银行赎回操作与动机 - 中国银行于9月23日公告全额赎回2020年发行的10年期规模为60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 [2] - 建设银行在同月完成了650亿元同类债券的赎回操作,赎回均符合债券募集说明书约定 [2] - 中信银行、宁波银行、苏州银行、西安银行等多家银行也加入赎回行列 [2] - 市场利率下行是赎回主要动机,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维持在1.8%左右,而2020年发行的二级资本债利率多在4%至4.73%区间,赎回高利率旧债并发行新债可有效降低负债成本,节省利息支出 [2] - 庞大的存量债券规模使大中型银行通过旧债置换新债能够显著缓解净息差压力 [2] 中小银行不赎回案例与现状 - 阜新银行公告决定不行使发行总额为15亿元的“20阜新银行二级01”的赎回选择权,该债券将继续以5.5%的利率存续 [3] - 南昌农商行于4月宣布不赎回利率为4.90%的二级资本债 [3] - 2024年以来,营口银行、湖北孝感农商行、山西榆次农商行等多家中小银行均发布过不行使赎回选择权的公告 [3] 中小银行不赎回的背后原因 - 资本充足率接近监管红线是主因,例如南昌农商行截至2024年末合并报表口径资本充足率为10.34%,一级资本充足率及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为9.39%,已接近监管底线 [4] - 部分中小银行存在盈利能力弱、资产质量承压等问题,若赎回旧债后无法顺利发行新债,可能导致资本充足率跌破监管红线 [4] - 二级资本债存续满5年后,其资本计入效率将逐年递减,即使不赎回,资本补充效果也会持续弱化 [4] - 中小银行外部融资渠道有限,多服务于本地经济,受区域经济波动影响较大,资本补充难度高 [4] 监管层面的行动与动向 - 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于10月16日发布征求意见稿,明确“拟不按市场预期赎回二级资本债”需在24小时内上报 [5] - 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于今年8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也拟将该事项纳入24小时内上报范围 [5] - 24小时内上报机制旨在打破信息不对称,防止中小银行资本异动的传染性风险外溢 [5] - 监管提前介入是对个体机构的保护,也是对金融系统稳定的维护,市场预计差异化资本监管框架将逐步落地 [5] 中小银行的破局之道与发展前景 - 中小银行亟待构建多元化资本补充体系,例如利用永续债补充其他一级资本,以及利用配股、定向增发等方式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5] - 改善股权结构、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地方财政资金,以及通过地方发行专项债补充资本金是有效途径 [6] - 中小银行应结合自身业务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聚焦特定区域或行业,实现资本集约型发展 [6] - 二级资本债市场的分化反映了我国银行业发展结构的深层次变化,银行业的优胜劣汰将加速进行 [6] - 对中小银行而言,提升内生增长能力、打造特色化商业模式是长期根本出路 [6]
获批发行120亿元“二永债”,长沙银行再启资本补充计划
华夏时报· 2025-10-21 19:25
长沙银行资本补充计划 - 公司获准发行不超过120亿元资本工具,品种为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和二级资本债券[2][3] - 公司可在批准额度内自主决定发行细节,并于24个月内完成发行[3] - 此次发行旨在补充其他一级资本与二级资本,以满足资本监管要求并增强风险抵御能力[5] 长沙银行资本状况与补充背景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73%、11.3%和13.6%,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39、0.51和0.6个百分点[5] - 公司资产总额于2023年突破万亿元,业务扩张导致资本消耗加大,资本充足指标曾出现下降[4] - 2024年公司通过利润留存和发行债券补充资本,使资本充足率指标有所上升,资本保持充足水平[4] 行业“二永债”发行概况 - 截至10月21日,年内商业银行“二永债”发行规模达1.26万亿元,同期赎回规模超过9700亿元[2][6] - 仅第三季度,就有22家中小银行发行“二永债”,合计规模超700亿元[6] - 中小银行新发“二永债”利率普遍在2.1%至2.9%之间,较五年前大幅下降,形成银行赎回旧债发行新债的动力[6] 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驱动因素与挑战 - 监管要求趋严与银行净息差收窄背景下,中小银行通过利润留存进行内源性资本补充的能力减弱[2][8] - 发行“二永债”是满足资本补充需求较为现实和高效的选择,其优势在于灵活性高、成本可控且不立即摊薄股东权益[7] - 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面临盈利能力偏弱、市场认可度较低、投资者趋于谨慎等挑战[8]
充实资本储备 银行发债“补血”
深圳商报· 2025-09-25 08:28
银行二永债发行规模 - 商业银行年内二永债发行总额达1.24万亿元 其中国有大行发行6950亿元 占比56% 为发行主力军[1][2] - 农业银行累计发行2300亿元 为发行金额最高银行 工商银行发行1900亿元 建设银行发行1250亿元 中国银行发行1200亿元[3] - 光大银行发行400亿元永续债 为股份制银行年内单只最大规模 票面利率2.29% 全场认购倍数1.8倍[2] 中小银行发行加速 - 二季度以来中小银行发行节奏明显加快 8月有9家银行完成发行 包括成都银行 日照银行 莱商银行等[1][3] - 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低于大型银行 受净息差收窄影响 内源性资本积累能力受限[4] - 大量存量债券进入集中赎回期 推高新债发行规模以完成再融资[4] 债券发行特征 - 农业银行6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分两个品种:10年期350亿元票面利率2.18% 15年期250亿元票面利率2.50% 均附有条件赎回权[2] - 市场利率处于历史低位 银行通过发行二永债置换早期高成本债务 有效降低融资成本[4] -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补充二级资本与其他一级资本 提高资本充足率[2] 发行驱动因素 - 信贷资产扩张和风险加权资产上升导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下滑[4] - 监管对资本充足率的刚性要求与业务扩张共同推高资本需求[4] - 监管推动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和资本重建的紧迫性[4]
券商发债按下加速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07:04
券商发债规模与趋势 - 截至9月17日券商年内发债总规模达1.14万亿元 远超去年同期6937亿元 同比增长64.7% [2][10] - 7月1日至9月17日发债规模约5438亿元 占年内总规模47% [2] - 9月上半月发债规模超1100亿元 9月1-17日36家券商发债1140亿元 [1][9] 发债节奏与月度表现 - 8月49家券商发债2676亿元 创年内单月最高纪录 [9] - 7月44家券商发债约1622亿元 为年内次高峰 [9] - 7月以来发债节奏明显加快 近两个多月规模直追上半年 [2] 债券品种与结构 - 证券公司债发行415只 规模超7500亿元 占比67% [11] - 短期融资券发行218只 规模近3700亿元 占比33% [11] - 票面利率平均1.89% 较去年下行 期限结构均衡 [13][14][15] 头部券商发债情况 - 7家券商发债规模超500亿元:中国银河1029亿元 华泰证券897亿元 国泰海通758亿元 广发证券635.2亿元 招商证券627亿元 国信证券610亿元 中信证券507亿元 [17][18] - 11家券商发债规模200-500亿元 包括中信建投482.93亿元 平安证券466亿元等 [19] - 13家券商发债规模100-200亿元 含浙商证券 南京证券等 [20] 资金用途与业务导向 - 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性及借新还旧 如国泰海通80亿元偿还到期债券 [21][22] - 部分券商承诺资本消耗型业务资金比例不超10% 如中国银河 华泰证券 [24] - 重资本业务推动融资需求 两融余额从6月末1.85万亿增至8月末2.26万亿 增幅22.2% [5][9] 行业驱动因素 - 市场活跃度提升 创新业务扩容及低利率环境推动融资需求 [2] - 债券融资提供大规模资金支持 成本低于股权融资且避免股权稀释 [25] - 两融 衍生品 做市等资本消耗型业务增长直接拉动融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