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制度型开放

搜索文档
看多中国资产成外资共识
经济网· 2025-08-25 11:02
外资机构看好中国资产 - 多家国际投行将中国资产评级由中性上调至超配 多家外资公募基金加速布局中国资产 看多中国资产逐渐成为外资机构共识 [1] - 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总体较为稳定 外资持有境内人民币债券存量超过6000亿美元 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1] - 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 扭转了过去两年总体净减持态势 五六月份净增持规模增至188亿美元 [1] 外资加仓态势与重点板块 - 外资加仓态势明显 科技与人工智能板块成重点 [1] - 路博迈基金二季度末共持有重仓股42只 在管规模约为129亿元 较一季度末增加8.43亿元 [1] - 联博等外资公募基金调仓提速 [1] 人民币资产配置前景 - 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债券 股票的市值占比约为3%至4% 预计外资仍会逐步增配人民币资产 [1] - 人民币币值稳定 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比较独立的收益表现 已成为全球投资者分散风险的重要资产和增厚收益的重要配置标的 [3] - 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对全球75家央行调研结果显示 30%的央行表示将增配人民币资产 [3] 金融市场环境改善 - 中国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 拓展投资渠道 优化投资环境 外资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便利性明显提升 [2] - 中国已建成比较齐全和有深度的金融市场体系 债券 股票市场的市值均位居全球第二 金融产品丰富 流动性强 [2] - 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试点地区开展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类的新金融服务 外资机构将会获得更广阔市场空间与更多业务机会 [2] A股市场表现与估值 - 上证指数下半年以来上涨11.07% 深证成指上涨16.25% [2] - 在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大的背景下 国际投资者需要在全球开展分散化资产配置 [2] - A股市场估值水平仍处于相对低位 配置价值仍在提升 [2]
经济基本面向好、资本市场回暖势头日益显现——看多中国资产成外资共识
搜狐财经· 2025-08-25 06:59
外资机构看好中国资产 - 多家国际投行将中国资产评级由中性上调至超配 多家外资公募基金加速布局中国资产 看多中国资产逐渐成为外资机构共识 [1] - 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总体稳定 外资持有境内人民币债券存量超过6000亿美元 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1] - 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 扭转过去两年总体净减持态势 五六月份净增持规模增至188亿美元 [1] 外资加仓重点领域 - 外资加仓态势明显 科技与人工智能板块成重点 [1] - 路博迈基金二季度末共持有重仓股42只 在管规模约为129亿元 较一季度末增加8.43亿元 [1] - 联博等外资公募基金调仓提速 [1] 人民币资产配置前景 - 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债券 股票市值占比约为3%至4% 预计外资仍会逐步增配人民币资产 [1] - 人民币币值稳定 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比较独立的收益表现 已成为全球投资者分散风险的重要资产和增厚收益的重要配置标的 [3] - 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对全球75家央行调研结果显示 30%的央行表示将增配人民币资产 [3] 金融市场环境改善 - 中国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 拓展投资渠道 优化投资环境 外资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便利性明显提升 [2] - 中国已建成比较齐全和有深度的金融市场体系 债券 股票市场市值均位居全球第二 金融产品丰富 流动性强 [2] - 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试点地区开展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类的新金融服务 外资机构将获得更广阔市场空间与更多业务机会 [2] A股市场表现 - A股回暖吸引外资 截至8月22日 上证指数 深证成指下半年以来分别上涨11.07%和16.25% [2] - 在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大的背景下 国际投资者需要在全球开展分散化资产配置 A股市场估值水平仍处于相对低位 配置价值仍在提升 [2] - 推动养老金 保险资金提高权益配置比例 优化北向互换通等举措 为外资参与中国市场提供了更好基础 [2]
金融监管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行动方案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7
文章核心观点 - 金融监管总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 旨在通过五方面举措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升 包括金融机构集聚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制度型开放 风险监管及政策配套 [1][2][3] 推动金融机构集聚 - 推动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集聚上海 支持商业银行总行通过专设机构或授权方式加大建设力度 [1] - 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发挥更大作用 推动重点对外开放项目优先落地 支持国际金融组织和新型多边金融组织落户 [1] - 优化在沪金融机构服务功能 引导机构强化协同合作 [1]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提升科技金融工作质效 支持上海探索适合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 [2] - 鼓励开展碳金融业务 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 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2] -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 [2] 扩大制度型开放 - 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探索金融制度型开放 在自贸区试点跨境银团贷款等非居民贷款业务 [2] - 优化跨境金融服务 提升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水平 推进国际再保险中心和航运保险发展 [2] - 研究探索离岸金融创新 推动机构参与金融市场建设 [2] 风险监管与安全 - 推动在沪金融机构提高前瞻性风险管理能力 促进稳健经营 [2] - 坚持包容审慎监管 支持金融创新试点并探索尽职免责机制 [2] - 强化央地协同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工作机制 守住金融安全底线 [2] 政策配套与专业服务 - 深化金融法治建设 加强法治保障 支持上海金融消保中心建设 [3] - 提高金融监管科技水平 支持设立金融监管总局数据分中心 [3] - 推动资产管理业务向风险驱动和数据驱动转型 支持引进培养高水平金融人才 [3]
熊猫债发展势头强劲 人民币国际化再添新动能
搜狐财经· 2025-07-30 06:15
熊猫债市场发行概况 - 摩根士丹利发行5年期20亿元熊猫债 票面利率1.98% 成为首家发行熊猫债的美资公司 [1] - 匈牙利发行3年期40亿元和5年期10亿元熊猫债 分别创下单笔最大规模外国政府债和首单5年期外国政府债纪录 [1] - 银行间市场熊猫债年内发行规模超1000亿元 反映国际资本对人民币配置价值的青睐 [1] 熊猫债市场发展的驱动因素 - 人民币低息融资环境凸显成本优势 中美利差持续走阔使融资成本比较优势扩大 [1] - 人民币汇率在国际经贸压力下保持基本稳定 增强外资发行人和投资者配置意愿 [1] - 2022年以来制度型开放政策落地 优化注册发行机制并放宽募集资金境外使用限制 [2] - 中国与全球15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经贸合作 人民币跨境使用提升境内外主体持有信心 [2] 市场发展意义与前景 - 熊猫债发行认购活跃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新动能 市场呈现深度和广度多元化发展 [2] - 金融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将提升人民币资产吸引力 [2]
中证A500增强ETF(159226)上涨1.39%,市场关注科技成长与估值修复逻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5 16:21
资本市场改革 - 科创板"1+6"政策组合将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拓展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为技术研发阶段企业提供上市路径 [1] - A股市场将过渡至注重上市公司质量、股东回报与长期价值创造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1] - 金融制度型开放背景下,科技成长风格或长期受益,建议关注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标志的新质生产力中长期投资机会 [1] 中证A500指数 - 中证A500指数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编制,从沪深两市精选市值适中的500只股票作为成分股,全面覆盖多个行业领域 [1] - 该指数采用行业均衡的编制方法,兼具良好的市场代表性和行业多元化特征 [1] - 中证A500等宽基指数有望在基本面改善、政策催化与制度优化的三重共振下迎来盈利修复行情 [1] 中证A500增强ETF - 中证A500增强ETF跟踪的是中证A500指数,旨在综合反映中国A股市场中等规模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 [1] - 该指数为投资者提供了观测中等市值企业群体走势的重要基准 [1]
2025年陆家嘴论坛学习体会:以金融制度型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国元证券· 2025-06-20 22:12
报告核心观点 - 2025 陆家嘴论坛聚焦金融开放合作与高质量发展,一行一局一会释放积极政策信号,预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力,A股核心资产和新质生产力中长期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2][5] 央行相关内容 施行八条政策措施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个人征信机构等八项创新政策,覆盖多领域,兼顾当前与长远,推动上海向更高能级国际金融中心迈进 [13] 建言全球金融治理构建金融安全网 - 演讲围绕国际货币体系、跨境支付体系、全球金融稳定体系、国际金融组织治理四方面,指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内在不稳定性,改革有弱化单一主权货币依赖和超主权货币两个方向 [14] - 跨境支付体系朝高效、安全、包容、多元方向发展,当前金融稳定体系存在监管挑战,应以IMF为核心构建全球金融安全网,呼吁调整IMF份额占比 [15][16] - 演讲亮点在于呼吁调整IMF份额占比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改善国际货币体系,首次提及稳定币,不排除央行在离岸市场探索人民币稳定币可能性 [17] 金融监管总局相关内容 聚焦制度型开放优化营商环境 - 强调开放合作是金融发展潮流,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前景广阔,将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包括拓展制度型开放、优化外资营商环境、构建全球金融安全网 [20] 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将与上海联合发布行动方案,支持上海在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方向开展制度创新试点,方案涵盖推动金融机构集聚、做实“五篇大文章”等五方面二十七条措施及组织保障内容 [21][22] 证监会相关内容 推出科创板“1 + 6”政策组合支持创新 - 演讲围绕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指出市场存在三个“不完善”,推出五个方面政策举措,包括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强化股债联动等 [23][24] 资本市场改革聚焦投融资两端 - 融资端重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意义重大,体现注册制改革深化和资本市场服务未盈利科技企业优势;投资端A股将过渡到注重上市公司质量等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5] 科创板“1 + 6”政策措施详情 - “1”指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并做专门安排;“6”指六项改革措施,如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扩大适用范围等 [31] 政策展望与配置方面 政策展望 - 预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发力重点,未盈利企业上市门槛打开,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募投管退”循环打通,缓解一级市场退出难问题 [5][33] 配置建议 - 长期看多A股核心资产,推荐关注宽基指数;关注新质生产力中长期投资机会 [34]
《关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印发—— 以金融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6-19 04:13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核心内容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行动方案》,旨在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1] - 方案贯彻落实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决策部署 [1] - 目标包括强化上海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增强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 [1] 金融机构集聚与功能优化 - 推动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集聚上海,支持商业银行总行通过专设机构或授权方式加大支持力度 [2] - 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发挥更大作用,推动重点对外开放项目优先在上海落地 [2] - 优化在沪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引导机构间协同合作 [2] 金融制度型开放与国际合作 - 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探索金融制度型开放,持续优化跨境金融服务 [2] - 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和航运保险发展,研究探索离岸金融创新 [2] - 全球前50大银行中42家在华设机构,40家最大保险公司近半数已进入中国 [3] - 80%全国性银行通过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提升治理效能 [3] 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 - 推动在沪金融机构提高前瞻性风险管理能力,强化央地协同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 [2] - 支持上海设立金融监管总局数据分中心,提高监管科技水平 [2] - 探索通过监管互动机制实施金融创新试点,设定风险熔断点 [4] 创新试点与科技金融联动 - 鼓励上海在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开展创新试点,发挥金融改革试验田作用 [3] - 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展跨境银团贷款等非居民贷款业务 [4] - 深化国际金融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联动,探索适合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 [4] 人才与配套支持 - 支持上海引进和培养高水平金融人才 [2] - 打造新型资产管理服务平台 [2]
完善政策支持 全面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上海证券报· 2025-06-19 04:09
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 - 推动金融机构集聚:商业银行总行通过专设机构、对在沪机构授权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发挥更大作用,推动重点对外开放项目优先落地,支持国际金融组织及新型多边金融组织落户 [1] - 做实"五篇大文章":提升科技金融质效,探索适合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鼓励开展碳金融业务,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发展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 [2] - 扩大制度型开放:探索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展跨境银团贷款等非居民贷款业务,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推进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和航运保险发展,研究离岸金融创新 [2] - 提高监管水平:推动在沪金融机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支持金融创新试点并实施尽职免责机制,强化央地协同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 [4] - 完善政策配套:深化金融法治建设,支持设立金融监管总局数据分中心,打造新型资产管理服务平台,引进和培养高水平金融人才 [4] 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行动方案 -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两地跨境离岸金融服务,推动"转数快"与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互联,便利跨境电商及海外仓企业开立非居民账户 [6][7] - 共建金融产品服务体系:鼓励两地金融机构共同开发适应离岸经贸需求的金融产品,推动人民币作为支付结算货币,开展跨境银团贷款和非居民贷款业务 [7][8] - 企业支持与标准对接:支持上海企业在港成立财资中心,鼓励香港企业在沪设立财资中心,联合探索金融风险管理框架,加强跨境监管合作 [7][8] - 战略互补:推动"上海自贸离岸债"和"点心债"共同发展,强化沪港在金融开放、风险防范中的关键作用,错位发展提升全球话语权 [6][8]
【西街观察】金融,从流动型开放到制度型开放
北京商报· 2025-06-18 23:00
金融开放新政 - 人民银行发布八项金融开放新政,叠加QFII扩容和外资准入深度开放,释放金融开放协同信号 [1] - 金融开放从渐进式、管道式流动型开放转向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进入新阶段 [1] 制度型开放内涵 - 制度型开放强调规则、规制、管理及标准等深层次对外开放,是比流动型开放更高水平的突破 [2] - 目标是通过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监管流程标准化透明化,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2] - 全球前50大银行有42家在华设机构,40家最大保险公司近半数进入中国,八成全国性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 [2] 开放举措与方向 - 首设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优化自由贸易账户功能以提升跨境资金效率 [3] - 加速落实2025年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组合拳",包括制度型开放、产品扩容、准入门槛降低和投资渠道拓宽 [3] - 金融开放下半场聚焦"制度规则"这一深层竞争力塑造,而非简单"量"的扩张 [4] 挑战与提升空间 - 需构建既能防范风险又能适应开放市场复杂性的现代化监管体系,平衡开放效率与安全 [3] - 人民币国际地位、金融机构全球布局能力、开放条件下金融市场稳定性仍有提升空间 [2]
【金融街发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
新华财经· 2025-06-18 15:16
金融机构集聚与功能优化 - 推动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集聚上海,支持商业银行总行通过专设机构或授权方式加大支持力度[1] - 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优先落地重点对外开放项目[1] - 吸引国际金融组织、行业协会及新型多边金融组织落户上海,优化在沪金融机构服务功能[1]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支持上海探索适合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提升科技金融质效[2] - 鼓励在沪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助力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2] - 推动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发展[2] 金融业国际化与开放创新 - 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探索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展跨境银团贷款等非居民贷款业务[2] - 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水平,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和航运保险发展[2] - 研究探索离岸金融创新,推动机构参与金融市场建设[2] 监管与风险防范 - 提升在沪金融机构前瞻性风险管理能力,促进稳健经营[2] - 支持金融创新试点,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和对外开放领域,探索尽职免责机制[2] - 强化央地协同,完善上海市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工作机制[2] 政策配套与专业服务 - 深化金融法治建设,加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法治保障,支持上海金融消保中心建设[3] - 提高金融监管科技水平,条件具备时在上海设立金融监管总局数据分中心[3] - 推动资产管理业务向风险驱动、数据驱动转型,支持上海引进和培养高水平金融人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