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对赌协议
icon
搜索文档
被书面警示5个月后又赴港IPO,飞速创新内控“毛病”是否“痊愈”?
第一财经· 2025-05-29 18:19
公司背景与IPO历程 - 公司为在线DTC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2024年收入排名全球第二[2] - 2023年3月首次申报深交所主板IPO,2024年5月主动撤单,2025年1月因内控缺陷被深交所出具监管函[1][4][5] - 2025年5月转战港交所,由中金、中信建投国际、招商证券国际联席保荐[2][4] 深交所IPO受阻原因 - 内控缺陷:IT系统未能准确显示前台商城销量及评论数据,财务系统存在反结账/反审核无审批漏洞[5] - 数据异常:2019-2021年同一IP/地址多客户订单占比超10%,非工作时间发货占比近10%[3] - 问询回复不实:声称2022年10月保存系统日志,实际延迟至2023年6月[5] 财务与业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复合增速14 6%,达26 12亿元,但2024年净利润下滑至3 97亿元[8] - 美国市场收入占比持续攀升,2024年达46 8%,欧洲占比约33%-34%[8][9] - 关税风险突出:中美贸易政策变动可能对业务产生重大不利影响[9] 资本运作与对赌压力 - 多轮融资涉及15家机构,包括深创投、红土等,每股成本从0 8元升至15 8元[6][7] - 与福鹏叁号、海通投资等签署对赌协议,若IPO失败需触发回购条款[6] - 2021年C轮融资规模显著扩大,单笔投资达1 5亿元(红十一篇)[7] 转战港股动机 - 声称香港上市利于获取国际资本,但监管函揭示内控整改为深层原因[4][5] - 招股书宣称已解决深交所指出的内控问题,但未披露具体改进措施[6]
王健林,大消息!再卖48座万达广场,腾讯、阳光人寿等“熟人团”接盘
搜狐财经· 2025-05-29 15:07
资产处置 - 太盟投资、腾讯、阳光人寿等设立合营企业收购大连万达商管旗下48家公司全部股权,涉及北京、广州、杭州等一二线城市的万达广场项目 [3] - 2025年以来第五次大规模资产处置,目的是应对400亿短期债务 [3] - 2023年至今已有超50座万达广场易主,最新交易中万达保留20年运营权,通过收取管理费维持盈利 [7] 债务危机 - 2018年与腾讯、苏宁等签下340亿对赌协议,要求万达商管2023年前完成港股上市,但四次IPO失败导致债务滚至近400亿 [4] - 永辉、苏宁、融创等追讨180亿债务,万达商管估值从6000亿缩水至不足千亿 [4] - 截至2024年三季度账面现金仅140亿,债券利率飙升至15%,中东资本撤离,总部大厦挂牌抵押 [9] 轻资产转型 - 通过资产处置已回笼200多亿现金流,物业维护成本下降37% [7] - 轻资产模式下管理费收入仅为原租金收入的45%,需将400多个广场运营效率提升20%才能填补缺口 [7] - 转型方向包括将400多座广场改造为"城市微度假综合体",契合证监会"不动产私募基金试点"与住建部"商业消费场景升级"政策 [10] 行业趋势 - 商业地产黄金时代终结,行业必须从高杠杆快周转转向精细化运营 [4][9] - 银保监会鼓励险资接盘不动产的政策为万达转型提供支持 [7] - 商户汰换率超30%的存量市场环境下,提升坪效难度大 [9]
“1亿元”还是王健林的小目标吗?
搜狐财经· 2025-05-28 10:38
万达集团股权变动 - 太盟珠海、高和丰德、腾讯控股、京东潘达、阳光人寿及其关联方共同设立合营企业,收购大连万达持有的48家目标公司100%股权 [1] - 王健林被冻结股权数额合计约4.9亿,关联40余家企业中10家为存续或开业状态 [1] 万达集团历史危机与当前困境 - 2017年万达因资金链断裂出售酒店和文旅项目资产,避免了疫情冲击下的暴雷风险 [3] - 近期万达商管上市对赌协议失败,导致资金链再度紧张,债权人通过司法手段追讨债务 [3] - 公司被迫再次出售资产以缓解债务压力,创始人面临重大经营挑战 [3][7] 创始人战略决策反思 - 2017年危机后公司未吸取教训,继续扩张并签订对赌协议试图推动万达商管上市 [3][7] - 过度依赖资本运作和规模扩张导致风险累积,最终陷入难以翻身的困局 [7][9] - 创始人年龄、能力与机遇优势未能持续,战略失控加速了公司衰退 [7] 社会舆论与品牌影响 - 创始人早年"1亿元小目标"言论引发争议,当前资产查封和债务问题形成鲜明对比 [5] - 公司从首富光环到频繁资产处置的落差,对品牌形象造成显著负面影响 [5][9]
深度视角 | 从首富到“卖楼狂人”:王健林再卖48座万达广场的背后
搜狐财经· 2025-05-27 21:13
万达广场抛售交易 - 2025年5月王健林以约500亿元抛售48座万达广场,覆盖北京、广州、成都等核心城市,接盘方包括太盟、腾讯、京东等机构[1] - 这是万达两年内第80座广场的资产处置,既是应对债务危机的紧急措施,也是轻资产战略转型的关键步骤[1] - 交易价格较峰值缩水40%,资方通过折价收购锁定长期收益[9] 万达债务危机根源 - 债务危机始于2016年与资本签订的"上市对赌"协议,核心条款为若万达商管未能在约定时间上市需以高额利息回购股权[3] - 港股四次上市失败直接触发380亿元回购条款,叠加其他债务导致短期债务攀升至400亿元,而账面现金仅116亿元[4][5] - 截至2025年5月,王健林名下股权被冻结4.9亿元,集团整体被执行金额超75亿元,债券利率飙升至15%[5][16] 资本接盘动机 - 太盟投资认购次级份额50亿元,计划将万达广场打包为不动产信托基金(REITs)获取超额收益[9] - 腾讯计划投入120亿元接入智慧零售系统,将万达广场年60亿客流转为私域流量[9] - 京东拟开设"京东之家"体验店补充线下布局短板[9] - 险资通过私募基金低价收购,锁定年化5%-6%的保底租金收益[6][9] 轻资产战略实施情况 - 万达自2015年提出轻资产战略,通过出售物业所有权保留品牌管理与运营权,负债率从79%降至53%[8][10] - 但过度抛售导致核心资产流失,自持广场从513座降至约300座,品牌控制力下降[14] - 2024年租金收入同比下降12%,轻资产模式盈利能力受电商冲击和消费疲软影响[14] 行业影响与趋势 - 万达与恒大、融创共同印证房企"借债-扩张-上市"模式的崩塌,行业转向精细化运营与数字化能力竞争[11] - 商业地产租金回报率跌至5%-8%,传统"收租逻辑"逐渐失效[11][14] - 资本通过分层设计将风险转嫁,国有大行提供300亿低息贷款,太盟认购50亿次级份额,形成风险分层的"狼群战术"[12]
独家深挖|王健林4.9亿股权冻结背后:万达万亿帝国触礁的5大真相
搜狐财经· 2025-05-27 17:41
公司财务与股权状况 - 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王健林被冻结4.9亿股权,被执行总金额近76亿元 [4] - 股权冻结涉及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法院为大连市西岗区人民法院,执行通知书文号为(2025)江0203执10号 [5] - 股权冻结细节包括被执行人王健林身份证件,冻结期限自2025年5月8日起,冻结股权数额为729万股 [6] 债务与对赌协议 - 万达商业需偿还306亿元本金加利息,该债务源于2016年私有化时与22家投资机构签署的对赌协议 [13] - 对赌协议要求万达商业在4年后重新上市且股价上涨50%,否则王健林需按12%年利息回购股份,该利率高于恒大海外债13.75%的利率 [13][14] - 万达商业港股四次IPO失败,直接触发对赌协议偿还义务 [13][14] 商业模式与政策影响 - 万达采用轻资产模式:地方政府出地出钱,万达输出品牌管理并收取30%收益,该模式2020年后成为主流 [17] - 2023年《商业地产管理新规》要求品牌方自有资金占比不低于40%,直接限制万达轻资产扩张能力 [17] - 万达广场日均客流量同比下滑11.7%,反映线下商业受抖音本地生活等新兴模式冲击 [25] 资本运作与资产处置 - 太盟投资(PAG)以4.9亿元收购万达旗下48家公司,其背后为阿布扎比主权基金,曾参与恒大债务重组 [19] - 太盟投资通过收购获取万达核心商管数据,包括日均客流量和租金议价模型等运营关键指标 [19] - 中东资本要求获得全国万达广场运营权作为注资条件,使万达面临核心控制权与资金需求的矛盾 [20] 战略决策失误 - 2012年放弃住宅市场全面投入商业地产,错过中国楼市黄金十年发展期 [22] - 2015年以340亿元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当前估值腰斩且成为不良资产 [22] - 2020年拒绝国企战略投资入股,错失混合所有制改革带来的资金支持机会 [22] 行业与市场环境 - 中国政策导向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明确"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限制高杠杆和垄断性扩张模式 [25] - 房地产行业受"三道红线"政策限制融资,教育培训行业禁止资本化运作,互联网行业因反垄断被处罚(如阿里罚款182亿元) [25] - 商业地产行业面临结构性转型,恒大代表住宅地产、万达代表商业地产、比亚迪代表产业地产的模式更替 [25] 运营与连锁反应 - 万达向品牌商发出"二选一"通知,要求商户在万达与万象城之间独家选择 [24] - 万达商管自2023年6月起取消所有员工加班费 [24] - 青岛等地万达配套楼盘停工,业主因学区房承诺未兑现发起维权 [24]
2012年12月12日,央视年度经济人物颁奖晚会上,王健林与马云立下1亿赌约
搜狐财经· 2025-05-27 15:53
公司重大事件与战略转折 - 2014年万达商业在香港上市,发行价约48港元,发行超6亿股,募集资金约300亿港元,成为当年香港最大IPO [3] - 2016年公司决定私有化港股,以每股52.8港元高溢价回购所有港股股票,并与财团签订对赌协议,承诺2018年完成A股上市,否则需本息合计约300亿回购股权 [5] - 2017年公司遭遇银行断贷后启动资产出售,将13个万达城、70多家酒店等资产打包出售以缓解资金链紧张 [12] - 2018年首次对赌失败后,公司与腾讯、苏宁、京东、融创签订投资协议,四家公司共同出资340亿入股,获得万达商管14%股权 [16][17] - 2021年公司进行资产分拆并引入新投资方,签订对赌协议以谋求港股上市,但截至2023年10月,珠海万达商管四次递交上市申请均未成功,触发380亿回购条款 [19][20] - 2023年至2025年初,公司陆续出售超过83座万达广场以回笼资金,其中2025年初一次出售48座广场预计可回笼500亿元资金 [24][26] 公司财务状况与债务压力 - 截至2024年底,公司账面现金116亿元,总债务达1316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债务为400亿元 [20] - 公司面临多家债权人催债,包括永辉超市36亿元、苏宁50亿元、融创95亿元等 [21] - 自港股退市后9年间,公司共签署四轮对赌协议,累计债务超800亿元 [20] - 2025年开年至今,公司及实际控制人股权已遭遇"八连冻",情况严峻 [22] 公司全球化战略与资产构成 - 2016年至2017年公司实施全球化战略,海外收购总额超百亿美元,包括10亿美元收购美国北欧院线、31亿美元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12亿美元收购美国卡麦克院线、3.2亿英镑收购英国游艇俱乐部等 [5] - 2017年初公司资产包括200多个万达广场、十几个万达城、80家五星酒店、全球1300家影院、两家美国电影公司及一家英国游艇公司等 [6] - 公司曾被视为全国房地产金融改革试点企业,享受绿色贷款通道,单笔贷款5亿内无需审批 [6] 行业背景与市场环境 - 2012年电商与实体零售曾就市场份额立下赌约,约定至2022年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份额是否达到50% [1] - 公司实际控制人于2015年以2200亿元身家成为中国首富 [3] - 公司面临的挑战本质是房地产行业退潮,行业环境发生根本性转变 [26]
卡游港股IPO:违规经营卡牌盲盒曾遭央视曝光 未成年人保护不应“纸上谈兵”
新浪证券· 2025-05-27 15:40
上市进程与对赌协议 - 公司于2024年4月14日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更新后的招股书,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中金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1] - 首次IPO申请于2024年1月提交,3月被证监会要求补充股权架构和数据安全材料,7月底因六个月内未取得进展而失效 [1][3] - 2021年12月15日完成A轮优先股融资1.35亿美元(红杉中国1.05亿+腾讯3000万),每股价格76.5美元,附带2026年12月15日前需完成条款的对赌协议 [4][5] - 截至2025年2月28日,A轮优先股金融负债达95.36亿元,流动负债净额41.22亿元 [8] - 若IPO再度失败将面临超95亿天价赎回风险,距离对赌截止日仅剩19个月 [6] 财务表现与股权结构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大增277.78%至100.57亿元,但净利润由盈转亏12.42亿元(上年盈利4.5亿元) [1][8] - 亏损主因包括:A轮优先股公允价值亏损38.67亿元(同比增1823.88%),以及一次性确认股份支付费用17.95亿元(同比增5倍) [9] - 创始人李奇斌通过Liqibin Holdings持股82%,其配偶齐燕通过Qiyan Holdings持股1.5%,合计控制83.5%股份 [11] - 李奇斌2024年总薪酬达18亿元,其中17.95亿为股份支付,薪金福利等现金薪酬562.1万元 [9][11] 商业模式与合规风险 - 按2024年GMV计,公司在泛娱乐产品行业市占率13.3%,泛娱乐玩具行业21.5%,集换式卡牌细分领域71.1% [3] - 集换式卡牌业务贡献81.5%营收,2024年销量达48.11亿包 [13] - 2023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禁止向8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 [14] - 2024年7月央视曝光公司线下经销商和线上平台未落实年龄验证机制,未成年人可无限制购买 [16] - 商业模式被指存在"类博彩化"倾向,学生为收集稀有卡牌半年消费近10万元,衍生出卡牌评级和炒作链条 [16][17] 行业地位与竞争格局 - 公司被市场称为"小学生卡牌之王",主要面向8-14岁中小学生群体 [3] - 利用热门动漫IP结合盲盒机制销售卡牌,被批评为"小学生收割机",可能引发盲目攀比和过度消费 [13][14]
万达退到悬崖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6 23:25
核心交易 - 太盟投资、高和资本、腾讯、京东、阳光人寿共同设立合营企业,收购大连万达商管持有的48家万达广场项目公司100%股权,涉及39个国内城市包括一线城市 [2] - 交易金额据媒体报道达500亿元,但未获官方确认 [4] - 此次交易是继2017年"世纪交易"后万达最大规模资产出售,去年3月万达还出售轻资产业务30%股权获资600亿元 [5] 交易背景 - 万达近年遭遇流动性危机,资产出售成常态,目前约60%万达广场仍以重资产形式持有 [10] - 2023年万达商业未能如期港股上市触发300亿元对赌回购条款,公司无力支付 [8] - 2024年3月太盟联合5家投资方向新达盟投资600亿元,万达持股比例从70.15%降至40% [9] 交易结构 - 太盟计划注资50亿元认购基金次级份额,国有大行提供300亿元贷款授信,150亿元通过夹层融资募集 [13] - 高和资本首次参与万达交易,将投资北京、上海项目并可能介入运营 [13] - 腾讯、京东通过追加投资试图获取收益,与部分要求仲裁的早期投资者形成对比 [13] 股权变动 - 新达盟目前太盟等投资人持股60%,大连万达商管持股40% [15] - 2024年3月大连万达商管持股比例从40%降至12.3%,27.66%股份转让给7家新成立公司 [15] - 分析认为若新投资者希望入股新达盟,万达持股可能进一步被稀释 [15] 资产状况 - 万达广场是万达最核心资产,全国已开业400多座 [8] - 2023年以来已出售20多座万达广场,保险资金为主要接盘方 [11] - 2024年大连万达商管股权被冻结8次,4次成为被执行人涉及金额1.39亿元 [11]
高管互相“开除”,天猫养车陷入公章风波
观察者网· 2025-05-26 18:50
公司治理与高管内斗 - 天猫养车连续两日发布内容互相矛盾的官方声明,均盖有公司公章,涉及管理层人事任免争议 [1] - 第一份声明由江苏康众汽配有限公司、杭州天猫车站科技有限公司和杭州艾特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发布,宣布清退罗方晔、黄建梁及吴汪洋三位高管,理由包括不存在劳动关系或未经授权管理 [1] - 第二份声明由杭州天猫车站科技有限公司和杭州艾特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发布,指控第一份声明无效,称蔡永志等人"虚假申报公章",并暂停其职务 [4] - 法律人士认为公章效力取决于是否经过法定程序取得,反映公司治理混乱 [7][8] 公司背景与派系斗争 - 天猫养车品牌运营权分散于数家关联公司,界限模糊,高管分为原康众元老和阿里系两派 [10] - 被清退高管罗方晔、黄建梁为江苏康众汽配董事,属康众元老,吴汪洋为杭州天猫车站科技监事 [10] - 另一方蔡永志为杭州天猫车站科技法定代表人,曾任阿里汽车事业部后市场总监,商宝国为原康众创始人兼总裁 [10] - 争端本质是阿里系与原康众高管的权力斗争 [10] 行业与经营困境 - 汽车后市场2024年超1.2万家门店倒闭,但头部连锁如途虎养车(6300家)、天猫养车(2500家)、小拇指(年增1500家)仍在扩张 [11] - 新康众与阿里对赌协议要求2026年前完成IPO,否则阿里可年息12%回购股份 [11] - 公司强推"万镇万店"计划,要求加盟商年增门店30%,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客户满意度暴跌 [12] - 新能源车冲击后市场,2024年新注册量1125万辆(占比41.83%),保养需求比燃油车低30%-60%,但加盟商仍被强制投入燃油车设备,月均亏损3-5万元 [12] - 天猫养车扩张放缓,2023-2024年门店数维持在2000家左右,年增不足400家,三四线城市加盟店倒闭率达43% [12]
溜溜果园冲刺港股IPO:明星光环下的盈利挑战与资本对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2 22:48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主营梅干零食和梅冻产品 在中国梅产品行业市场份额达7% 排名第一[1] - 2022-2024年收入持续增长 分别为11.74亿元、13.22亿元和16.16亿元 净利润从0.68亿元增至1.48亿元[2] - 明星营销曾推动品牌知名度 2013年杨幂代言广告使溜溜梅走红[1] 渠道转型与销售结构 - 经销模式收入占比从90%以上下降 2024年前三大客户均为连锁零食店 合计销售占比达28.8%[4] - 量贩零食渠道成为主要增长驱动力 前两大客户疑似为鸣鸣很忙和万辰集团[4] - 专家指出30%的大客户占比可能使企业被动 建议全渠道布局[4] 产品价格与成本压力 - 梅冻2024年销量同比提升81.8%至22千吨 但单价下降27.9%至18.6元/千克[5] - 梅干零食2022-2024年单价持续下滑 从39.4元/千克降至35.2元/千克 该产品贡献超60%收入[5] - 原材料成本显著上涨 2020-2024年青梅、西梅、白糖价格分别上涨8.33%、27.78%、18.18%[7] 财务表现与毛利率 - 梅干零食毛利率从2022年39.6%下滑至2024年32.1% 综合毛利率同期从38.6%降至36.0%[7] - 2023年因梅冻规模效应 综合毛利率短暂回升至40.1%[7] - 2024年末现金余额仅7804.7万元 但需支付北京红杉1.26亿元利息[11] 资本运作与上市压力 - 北京红杉2015年1.35亿元入股 2025年1月退出 公司需支付本金加10%年息合计2.61亿元[10][11] - 2024年12月获D轮融资7500万元 但对赌协议要求2025年底前上市 否则需按6%年息赎回[11] - 截至2025年2月底现金仅5103.9万元 银行借款达3.1亿元 资金缺口巨大[12] 历史上市尝试 - 2019年6月曾申请深交所IPO 半年后撤回 称系应对市场环境[9] - 2016年个人投资者李青1.03亿元入股 2019年12月以1.185亿元转让退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