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京津冀协同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驶上发展“快车道”,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入驻市场主体1883个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6 09:08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发展 -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入驻市场主体达1883个 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3] - 科技城与中关村发展集团签订深化共建协议 推进新一轮8亿元规模增资 并与中关村朝阳园建立"飞地园区"跨区域分配机制[3] - 科技城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 获评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创新创业孵化类创新基地"[4] 科技创新与产业合作 - 科技城联合中关村软件园等13家单位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2023年7月局部区域纳入天开园空间布局[3] - 与清华大学李克强院士团队合作打造天津市首条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线路 为10家企业选聘"科技副总"[4] - 引入21个项目团队 完成370项创新成果 其中博宇半导体热解氮化硼坩埚技术获国际领先认证 新松智能IRC工业机器人控制器获国内先进认证[4] 交通基础设施升级 - 京唐 京滨城际铁路于2022年12月30日开通 宝坻站成为双线高铁枢纽站 每日经停高铁列车23列 较开通初期增长34.8%[5][6] - 宝坻站日均旅客发送量超1500人次 较开通首月增长1倍 并从经停站升级为共用始发站[6] - 津蓟铁路市郊普快列车每日经停宝坻北站班次增至17列 日均客流突破1200人次[6] 区域协同与政策支持 - 宝坻区复制北京中关村5大类20大项203小项集成服务包 发布市区两级支持科技城高质量发展的22条政策措施[3] - 首创"拿地即开工 竣工即投产"和"654陪跑"服务模式 构建金融超市 创新孵化等十大服务平台[3] - "十四五"期间改造干线公路170公里 新建一级公路39公里 公路总里程达2235公里 形成高效路网体系[5]
借鉴稳评制度建设经验,推进政策环评制度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9-16 08:31
202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 行)》,明确要求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应当对环境影响和环境效益进行分 析预测",这一规定进一步为政策环评工作开展提供了直接依据。为此,应积极推进政策环评工作,为 健全政策评估制度,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保障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加 有效、更加直接、更加系统的治理手段。 笔者认为,在政策环评制度建设过程中,可以参考借鉴类似制度的建设经验,比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 度,即稳评制度。稳评是指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正式出台前,对其可能引发的社会 稳定风险进行评估预测,提出防范和化解措施,并形成评估报告的活动。在政策事前评估工作中,稳评 属于社会影响评估范畴,而政策环评则是针对政策草案开展的环境影响评估,二者都是决策科学化、民 主化的重要保障。当前,稳评已成为重大政策制定的必经程序,分析稳评制度的建设经验,对于政策环 评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回溯稳评制度建立的经过,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时间节点。2005年四川省遂宁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重大 工程建设项目稳定风险预测评估 ...
北京日报社区小板报 | 双井“小哥”有了公租房,就在CBD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6 07:40
空气质量改善 - 2025年1-8月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25.6微克/立方米 同比下降17.2% [1] - 同期优良天数198天 同比增加20天 其中8月PM2.5月均浓度16.7微克/立方米 [1] - 实施"0.1微克"攻坚行动 推动结构/工程/管理三大领域创绿提升 [1] 城市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 - 北京城市副中心市级机关搬迁基本完成 从城市框架向功能品质提升迈进 [7] - "十四五"前四年新增高品质商业设施总面积超500万平方米 相当于25个西单大悦城 [7]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完成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开放 将成为我国首家综合类收藏型研究性科学博物馆 [4][6] 文化产业与消费升级 - 2026年《故宫日历》发布四个版本 累计出版17年发行850余万册 [8][10] - 亮马河国际艺术季举办约百场活动 贝壳剧场改造后成为北京首个水上户外演出新空间 [12] - 朝阳区2025年上半年演出票房收入约11亿元 带动综合消费超75亿元 [12] 产业项目与科技创新 - 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在房山区开园 作为北京市"三个100"重点工程 [14] - 项目为首都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产业支撑 为京津冀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注入动力 [14] 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 - 北京CBD西大望路"怡舍"公租房项目提供208间房间 专为新就业群体设置 [3] - 快递外卖员每人每月租金约700元 由街道联动部门企业多方资源开辟 [3] - 顺义后沙峪镇养老服务中心提供120张床位 优化镇级养老服务体系 [12]
北京市级机关搬迁基本完成
人民日报· 2025-09-16 05:28
北京通州区与河北廊坊北三县一体化发展向纵深迈进。"厂通路建成通车,跨界联通道路已达11条。"北 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伯正介绍。 京津冀三省市通力合作,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北京城乡建设用地累计减量150平方公里,退出一般 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全部开学开诊,4000余家北京来源企 业在雄安新区扎根创业。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区域内就诊可直接享受医保报销 待遇,"一卡通行"全面实现。科技成果区域转化效率和比重不断提升,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 2013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40多亿元、年均增长25%。 本报北京9月15日电(记者王昊男)15日,北京市召开"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北京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秀玲介绍,"十四五"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从有序拉开城市框架向全面提升功 能品质迈进,市级机关搬迁已基本完成。 ...
北京“十四五”的数字内涵
北京青年报· 2025-09-16 02:54
首都功能优化 - 首都功能持续优化 围绕"都"的功能布局和推进"城"的发展 以更高水平发展服务保障首都功能 [1] 重大事件成就 - 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喜庆新中国75周年华诞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1] 京津冀协同发展 - 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引领纵深协同 [1] - 40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在雄安新区扎根创业 [1][3] - 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1] - 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 跨界联通道路达11条 [3] - 京津冀区域内实现医保直接报销和"一卡通行" [3] 产业集群发展 - 形成3个万亿级和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5] - 医药健康产业整体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 成为全国首个跨过万亿级的城市 [5] - 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科技服务业三大产业集群新动能持续迸发 [5] 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 - 启动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建设 形成双标杆引领双引擎驱动 [5][6] - 2024年10月发布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实施意见 [6] - 系统部署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完善数据资源统筹机制 提升算力供给能力 [9] 经济发展指标 - "十四五"收官时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跨越5万亿元台阶 [7] - "十四五"期间经济增量约1.4万亿元 相当于新增海淀区经济总量 [7] -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 [7] 企业创新发展 - 小米工厂规模达70万平方米 生产效能达每76秒下线一台SU7 [7] - 平台企业被鼓励建设技术创新中心 加大研发投入 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9] 基础设施建设 - 五环内和城市副中心信号灯全部联网控制 平均不停车通过率76.7% [2] - 通过错时共享提供共享停车位6万余个 [2] - 推进双千兆计划 加快布局5G基站 超前布局6G未来网络 [9] 文化保护成就 - 世界文化遗产达8处 居全球城市首位 [10] - 中轴线申遗成功 历时12年 [10] - 适龄儿童入园率和普惠园覆盖率均达94% 提供普惠托位超3.1万个 [13] 城市治理创新 - 接诉即办制度深化改革 建立"每月一题"机制对70余个共性问题专项治理 [2] - 疏整促工作持续十年 实现从"北京发展"向"首都发展"转型 [14]
“十四五”时期北京GDP预计超5万亿元!经济增量等于“新增一个海淀区”
券商中国· 2025-09-15 23:13
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在9月15日举行 的"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秀玲总结称,回顾"十四五"这 五年,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各项指标进展顺利,高价值发明专利等指标好于预期,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 率、服务贸易等指标符合预期,部署的战略任务、谋划的重大工程全面落地,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五年来,北京市经济实力实现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将超过5万亿元,五年的经济增量约1.4万亿元、相当于新增一 个海淀区的经济总量。从发展质效看,2024年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万美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4.4万元/人、居各省 区市首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碳排放等多项指标为全国最优水平。 展望"十五五"期间,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鑫强调,北京经济发展活力胜过压力,机遇大于挑战。北 京市发改委将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首都经济迈上新的台阶。 首都经济"产业有支撑、需求有动力" 在各种风险挑战冲击下,在减量发展背景下,2021至2024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2%。"首都经济在持续承压中 走 ...
北京市级机关搬迁基本完成!
中国基金报· 2025-09-15 21:54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 - 京津冀三省市通力合作 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1] - 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坚定有序 城乡建设用地累计减量150平方公里[2] - 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 通过疏解实现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2]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进展 - 城市副中心发展从拉开框架向提升功能品质迈进[1][2] - 市级机关搬迁基本完成[1][2] - 北京艺术中心、城市图书馆和大运河博物馆成为文化新地标[2] - 环球影城成为北京文旅新名片[2] 雄安新区协同建设 - 北京支持雄安新区建设 "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全部开学开诊[2] - 40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在雄安新区扎根创业[2] 区域一体化发展成果 - 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2] - 区域内实现医保直接报销和"一卡通行"[2] - 科技成果区域转化效率提升 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3年70多亿元增长至2024年840多亿元 年均增长25%[2] - "六链五群"产业图谱编制落地 产业协作由施工图变为实景图[2] - 2024年三地GDP增速全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
北京市级机关搬迁基本完成!
中国基金报· 2025-09-15 21:07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区域内就诊可直接享 受医保报销待遇、"一卡通行"全面实现, 科技成果区域转化效率和比重不断提升,北京输出津冀 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40多亿元、年均增长25%,"六链五群"产业 图谱编制落地,产业协作由"施工图"逐步变成"实景图",2024年三地GDP增速全部超过全国平均 水平,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用进一步显现。 les & FR 点击下载中国基金报客户端 ■ 中国基金报内容矩阵 ■ 巅峰对话 投资热点说 ETF风向标 IPO情报站 fe o 1 ■ a a - 444 and 4 4 CHINAFUND CHINAFUND CHINAFUND CHINAFUND 开盘速递 港股日报 全球早班车 数说人物 √ � [ 8 a 4 a g a d 4 4 4 CHINAFUND CHINAFUND CHINAFUND CHINAFUND ●微信搜一搜( 〔 〔 中国基金报 〕即刻获取财经资讯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北京亮出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15日上午举行的首都"十四五"规划高 ...
“十四五”时期北京GDP预计跨过5万亿!经济增量等于“新增一个海淀区”
证券时报网· 2025-09-15 20:27
北京“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成就 - 北京市“十四五”规划指标进展顺利,高价值发明专利等指标好于预期,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服务贸易等指标符合预期,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1] - 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将超过5万亿元,五年经济增量约1.4万亿元,相当于新增一个海淀区的经济总量 [1] - 202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2万美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4.4万元/人,居各省区市首位,万元GDP能耗、水耗、碳排放等多项指标为全国最优水平 [1] 经济增长动力与产业支撑 - 2021至2024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2% [2] - 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成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规模稳居全国首位 [2] - 金融业资产规模超220万亿元,约占全国的一半,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不断强化 [2] - 制造业向新优化,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165个重大产业项目落地,2024年集成电路产量较2020年增长51.2%,汽车市场增量部分的新能源渗透率超50% [2] 内需与投资结构优化 - 预计2025年北京市市场总消费超过3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能够突破万亿元 [2] - 2024年全市举办大型活动近2000场,服务消费额前四年年均增长超过7.5%,成为拉动消费主引擎 [2] - 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从2020年的9.5%提升至2024年的22.6%,创历史最高水平 [3] 科技创新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位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成果数量占全国半数以上 [4] - 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158款,全国占比约三成,近200种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30多种场景应用落地 [4] - 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占GDP比重由2020年的32.7%提升至2024年的38.8% [4] - 机器人产业规模占全国15%,拥有独角兽企业11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5家,均居全国城市首位 [4]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 - 2024年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达到11.5万亿元,GDP增速全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6] - 北京城乡建设用地累计减量150平方公里,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 [6] - 40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在雄安新区扎根,市级机关搬迁基本完成 [6] - 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40多亿元,年均增长25% [6] - “十四五”以来,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2308.7亿元,是“十三五”时期总额近2倍 [7]
北京平原新城综合承载能力持续提升 五年间新增企业超40万家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19:56
平原新城发展定位 - 顺义重点建设临空经济先行区和产城融合国际新城 [3] - 大兴重点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和繁荣开放国门新城 [3]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建设新质生产力典范区和高端产业综合新城 [3] - 昌平重点建设科技创新活力区和产教融合未来新城 [3] - 房山重点建设科教融合文化名区和新质智造产业新城 [3] 经济发展与人口规模 - 平原新城经济总量接近1万亿元人民币规模 [3] - 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超过30% [3] - "十四五"以来新增企业超过40万家 [1] 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 轨道交通18号线年底具备开通试运营条件 [3] - 19号线二期等线路计划开工建设 [3] - 清华国重两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顺利 [3] - 1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将落地示范园区 [3] - 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建设提速 [3] 区域功能定位 - 平原新城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重要一环 [1] - 区域已成为年轻人创新创业第一站和企业投资发展热点地区 [3] - 产业空间承载能力与高质量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