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

搜索文档
自主研发的“国铀一号”成套采铀技术让“呆矿”变“宝藏” 助力核电“粮仓”持续充盈(瞰前沿)
人民日报· 2025-09-13 05:57
核心观点 - 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重大铀矿找矿突破 探获两个特大型铀矿并夯实五个大型铀矿基地资源基础[1] - 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成功生产第一桶铀 标志着中国铀资源开发进入绿色安全、智能高效新阶段[1][2] - 自主研发的"国铀一号"成套采铀技术盘活国内数十万吨铀资源 使国内铀矿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2] 铀矿资源重要性 - 天然铀是重要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 被誉为核电"粮仓"[2] - 铀矿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前端 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2] - 掌握先进铀矿采冶技术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创新二氧化碳和氧气地浸采铀理论与方法 使用近中性水溶液解决堵塞问题并提高本质安全度[5][6] - 研发"数字建井"工艺 将井网建造精度由米级提升至厘米级 矿山建设周期由4年缩短至1年[6] - 采用高压水力定向切割技术精准控制化学试剂流向 显著提高资源回收率[6] - 研发U型饱和再吸附铀富集工艺 将铀溶液浓度从每升几毫克富集至每升近百克[6] - 自主研制高吸附量国产化铀提取材料 打破国外垄断并实现重要指标超越[6] - 提出"先铀后煤 时空错开"科学开发方法 研发水力帷幕地浸流场再造与核素迁移控制技术[6] 产能提升与工程进展 - 铀矿山生产能力由单体百吨级提升到单体千吨级[6] -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2022年7月开工 仅一年时间成功生产第一桶铀[7] - 该工程产能规模大、建设标准高、技术先进 提升中国天然铀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7] 资源开发现状 - 铀资源勘查重心由南方硬岩转向北方砂岩 鄂尔多斯盆地已成为中国铀资源最丰富基地[2] - 北方盆地发现和落实一批超大型、特大型和大型铀矿床[2] - 鄂尔多斯盆地矿体地质条件复杂 存在矿体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差、矿层与煤层叠置等特点[2] 未来发展规划 - 未来15年国内天然铀需求量将增长3倍 达到目前全球天然铀总产量的一半以上[7] - "国铀一号"技术正推广至内蒙古二连盆地、东北松辽盆地和新疆伊犁盆地等铀矿资源开发[7] - 技术将支撑建成新一批天然铀生产基地 实现中国天然铀产能大幅增长[7] - 未来技术将走出国门 推广到中亚、非洲等地[7] 核电发展背景 - 中国核电总体规模居世界第一[7] -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 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8] - 为实现"双碳"目标 未来中国需要4亿至5亿千瓦发电装机规模作为能源补充[8] - 核电在全生命周期单位碳排放量中极低 具有高效、稳定特征[8] - "华龙一号"单台机组年发电量达100亿千瓦时 相当于每年等效减排二氧化碳800多万吨[8]
宁夏单月外送新能源电量突破30亿千瓦时 创历史新高
中国新闻网· 2025-09-13 01:21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正式投运的宁夏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为新能源外送开辟全新通 道。6月至8月期间,该工程已累计向湖南输送新能源电量近15亿千瓦时,显著增强宁夏清洁能源的跨区 域配置能力。 今年1—8月,宁夏累计外送新能源电量达1209亿千瓦时,源源不断的"绿电"跨越千里,点亮他省万家灯 火,为推动能源清洁转型、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了宁夏力量。(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银川9月12日电 (记者于晶)12日,记者从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获悉,今年8月,宁夏单月外送新 能源电量达到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首次突破30亿千瓦时大关,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据标志着 宁夏新能源发展和外送消纳能力实现重大跨越。 据统计,8月外送新能源电量占当月宁夏新能源上网电量的50%,意味着宁夏一半的新能源电力通过跨 省区输送实现消纳,为高比例新能源利用率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全国多个地区的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 劲动力。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公司持续完善新能源参与市场化交易机制,坚 持"能送尽送"原则,通过多项举措全力推动新能源外送消纳。其中,"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灵绍直流配 套新能 ...
新能源船船东领取首批“国补”
齐鲁晚报· 2025-09-13 00:12
此次获补的LNG集散两用船,均由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本土定制"。从设计到建造,全程贴合京杭运河 航运需求,堪称内河绿色船舶的"实力样板"。"这船用的是LNG动力,比传统柴油船干净太多了!"山东新能 船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丁明师介绍,经实测,该船型污染物排放量能降低90%以上,碳排放减少 15%-20%,"相当于每艘船每年能少排近百吨污染物,对改善运河沿线空气质量帮助很大。" 除了环保优势,船舶的经济性同样突出。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祁彩振介绍,该笔补贴占项目总 投资比例较高,显著降低了投资门槛。按照船舶总吨数给予补贴,每总吨补贴金额超2000元,从长远效益来 看,LNG动力船舶每千公里可节省燃料费用约3000元,LNG动力船舶燃料成本优势明显,运营时间愈长,经 济效益愈显著。 山东新能船业坚持"建绿色智能船厂造绿色智能船舶"的理念,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引领内河船 舶制造"数智化变革"。其所造船舶不仅环保、经济,在续航能力方面,也表现出色,完全能够满足内河长距 离运输需求,保障物流运输的高效与稳定。依托济宁内河港口优势,周边配套建设的LNG加注设施,形成 了"船-港-气"闭环,为船舶的正常运营提供 ...
倒计时10天!最新议程:五届液态阳光(绿色甲醇)产业发展论坛
DT新材料· 2025-09-13 00:07
行业宏观趋势 - 液态阳光技术利用绿氢和二氧化碳合成绿色甲醇是实现双碳目标最平稳可行的技术路径[2] - 国家能源局发布绿色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通知 江苏浙江等省份重点布局绿色甲醇等液态燃料[2] - 绿色甲醇产业面临规划多落地少消纳难市场亟待突破等行业痛难点[2] 技术发展突破 - 首个规模化绿氢耦合生物质绿醇项目投产 多企完成纯氧生物质气化中试[2] - 多个港口实现首单绿醇船燃加注 多企签下绿醇国际订单[2] - 论坛将讨论生物质气化耦合绿氢制绿色甲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进展[12] 应用场景拓展 - 甲醇作为船用燃料的探索与分享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总监分享[11] - 马士基集团中国脱碳业务总监将分享"Decarbonizing Maersk ASAP"议题[11] - 醇氢电动汽车研发与市场推广应用由浙江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分享[11] 产业链生态建设 - 论坛设置绿色甲醇国际对接专场 邀请国际领先港口构建1对1精准对接平台[31] - 300+EPC业主终端用户等上下游企业参与一站式交流投资与合作[27] - 设置供需对接环节 已发布30+产业供需信息[35] 科研创新进展 - 二氧化碳高值化利用前沿论坛涵盖电化学CO2捕集转化一体化研究等7个前沿议题[23] - 青年科研工作者采用10分钟报告+5分钟提问交流模式讨论技术难题[28] - 设置科技成果展示环节 包括80cm*120cm竖版海报展示[33] 重要参与机构 - 主办单位为DT新能源 支持单位包括绿色甲醇生态联盟及服务平台吉利控股集团辽宁港口集团[4] - 前沿论坛召集人来自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天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4] - 参与企业包括上海电气东方电气霍尼韦尔托普索等产业链关键企业[15][18][17] 论坛特色活动 - 设置液态阳光产业高层闭门研讨会 邀请院士专家和龙头企业探讨产业难点[29] - 安排参观大连港绿色甲醇加注中心 每家仅可安排一人参观[30] - 设置绿色甲醇产业创新展览供需对接等多维度互动形式[38]
中闽能源分析师会议-20250912
洞见研报· 2025-09-12 22:4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围绕中闽能源在投资者调研中提出的问题及公司回复展开,涵盖项目注入、电价政策、业务拓展、股价措施、利润增长、发展规划及补贴回款等多方面内容,反映公司经营现状与未来战略方向 [24][26][2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调研基本情况 - 调研对象为中闽能源,所属行业是电力行业,接待时间为2025年9月12日,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董事长、总经理郭政,财务总监柳上莺,董事会秘书陈海荣,独立董事温步瀛、许萍 [17] 详细调研机构 - 接待对象类型为投资者网上提问等 [20] 主要内容资料 - 关于项目注入,闽投海电因未取得最终补贴核查结果,宁德闽投和霞浦闽东因未投产,暂不符合注入条件,注入时间不确定;公司正推动闽投抽水蓄能资产注入 [24][27] - 对于电价政策,136号文新政策旨在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并提供稳定收益预期,因福建实施方案未出台,上半年对公司电价端影响小,中长期电价将稳定 [26] - 业务拓展方面,公司主营新能源发电,将审慎寻找优质项目并购机会,积极推动闽投抽水蓄能资产注入 [27] - 股价问题上,公司目前暂无增持回购计划 [28] - 利润增长措施包括补贴到限项目参与绿电交易,2025年上半年部分项目交易电量15,872.6万千瓦时,同时推进老旧风场设备改造 [30] - 发展规划上,公司正谋划“十五五”规划,将构建多元新能源产业格局,制定未来三年股东回报规划 [31][32] - 补贴回款在政策驱动下短期内加速,中长期取决于政策延续性和资金保障 [34]
服贸会秀“绿”绩:42.4万亿信贷筑基,碳减排工具成效初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21:09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约42.4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过2.2万亿元,这两个指标在全世 界位于前列。同期,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38万亿。"近日,中国人 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介绍。 适逢2025年服贸会之际,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金融服务专题展区观察到,包含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 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601658)、 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在内的近20家银行均在各自展位设立专区,集中呈现其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践行"五篇大文章"方面的实践成果,其中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成效尤为显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A股42家上市银行2025年半年报后发现,截至9月12日,共有37家上市银行披 露了绿色信贷余额,合计规模已达29.22万亿元。37家上市银行的绿色信贷平均余额超8千亿元,同比增 长41.79%。同时,自央行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以来,已有32家银行在官网披露碳减排贷款相关信息, 其中16家银行披露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数据。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在2025年中报期间,共有37家上市银行披露了绿色信贷余 ...
电建新能沪主板IPO获受理 募资投入风力和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
证券时报网· 2025-09-12 19:11
IPO申报 - 中电建新能源集团沪主板IPO申请获上交所受理 计划募资90亿元[1] 业务概况 - 主营业务为风力及太阳能发电项目开发、投资、运营和管理 主要产品为电力[4] - 业务覆盖国内28个省区 电站分布兼顾资源丰沛区和消纳优势区[4] - 控股装机容量2124.61万千瓦(截至2025Q1) 其中风电989.09万千瓦 光伏1135.52万千瓦[4] 市场地位 - 新能源装机容量占全国市场份额1.43% 居行业前列[4] - 风电装机占全国市场份额1.85% 光伏装机占全国市场份额1.20%[4]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持续增长:2022年83.82亿元→2023年87.28亿元→2024年98.1亿元→2025Q1 26.61亿元[5] - 归母净利润稳步提升:2022年17.68亿元→2023年23.29亿元→2024年25.89亿元→2025Q1 5.11亿元[5] - 电力销售收入占比超95% 主营业务突出[5] 收入结构 - 风力发电为主要收入来源 占比持续超69%[5] - 太阳能发电收入占比显著提升:2022年15.47%→2023年18.35%→2024年28.94%→2025Q1 28.38%[5] 装机增长 - 控股装机容量快速扩张:2022年904.50万千瓦→2023年1515.42万千瓦→2024年2115.23万千瓦→2025Q1 2124.61万千瓦[5] 发展前景 - 储备装机规模较大 预计未来可实现较大幅度增长[6] - 业务布局体系完善 推动快速高质量发展[6] 股权结构 - 控股股东为中国电建(601669) 合计控制79.975%股份[6] - 实际控制人为电建集团 通过中国电建及水规总院合计控制80%股份[6] 募资用途 - 拟募资90亿元投入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6] - 项目布局围绕新能源大基地、绿色生态文明、就地消纳负荷中心和产业融合发展四类项目[6] 行业背景 -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 新能源行业迎来战略机遇期[4]
行业首部《保险助力绿色交通发展蓝皮书》:预估2020-2030年绿色交通领域保费约2万亿元|银行与保险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9-12 19:09
核心观点 - 保险行业正成为绿色交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 通过产品创新、数据驱动定价和全流程风险管理服务 主动赋能和加速绿色交通转型 预估2020-2030年绿色交通领域保费规模约2万亿元人民币 [4] - 绿色交通从"增量扩张"转向"绿色提质" 保险角色与风险形态同步升级 需从"事后补偿"转向"全流程风险治理"的制度性基础设施 [5][6][8] 行业发展现状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从2020年不足500万辆跃升至2024年3140万辆 全球占比超60% [6] - 新能源车险保费从2015年34亿元增至2023年1001亿元 [7] - 无人机保险保费规模从2015年不足亿元增至2024年7亿元 年复合增速15% [6] - 轨道交通工程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逾万亿元 [6] - 保险深度由0.2%提升至11.5% [7] 细分领域预测 - 低空经济相关保险保费规模预计2030年突破50亿元 无人机保险贡献核心增长动能 [10] - 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预计2030年超5000亿元 成为车险市场重要增长点 [10] - 绿色航运保险2024年保费规模约4.3亿元 预计2030年突破19亿元 [11] 技术创新与风险分析 - 首次系统披露新能源车险出险率与快充次数、扭矩水平、驾驶行为的量化关系 扭矩增大导致出险率和案均赔款程度大于传统油车 [10] - 发布"燃料风险矩阵" 系统评估LNG、甲醇、氨、氢、电燃料在泄漏、腐蚀、燃爆、毒性维度的差异 [11] - 识别动力电池热失控、氢燃料泄漏、自动驾驶责任归属、极端气候对港口与轨交运营的系统性冲击等新型风险链条 [8] 制度创新与解决方案 - 提出"绿色一单制"概念 以保险为桥梁推动运输单证物权化、碳足迹可交易化、风险责任可转移化 [11] - 中国绿色船舶保险共同体通过"保险+绿色贷款+再保险"组合产品 为电动、氨燃料、氢燃料等全生命周期提供风险共担机制 [11] - 提炼"技术标准—保险条款—政策补贴"联动机制 以日本氢燃料船泄漏责任险、中国LNG动力船燃料泄漏责任险为案例 [11]
国网盘锦供电公司以“电e金服”平台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搜狐财经· 2025-09-12 17:23
核心业务数据 - 国网盘锦供电公司通过"电e金服"平台累计为辽宁锦城石化有限公司完成电费缴纳41.55亿元 [1] - 与广发银行合作为企业下属子公司发放绿色信贷25亿元 同比降低融资成本约600万元 [1] 融资模式创新 - 依托"电e金服"平台推出"碳评+金融"产品 解决高耗能企业绿色转型中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 - 通过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降低融资成本和时间成本 提供低成本高效率融资支持 [2] 绿色转型支持 - 为辽宁锦城石化量身定制绿色转型融资方案 信贷资金用于绿色能源发展与节能减排项目 [4] - 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需求 助力国有企业响应国家"双碳"目标 [4] 政企银协同机制 - 设立属地服务站和柔性团队 开展"党建+电e金服"一线服务 [5] - 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咨询和个性化融资方案 提升产业链金融服务契合度 [5] 未来发展规划 - 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 拓宽绿色金融服务广度与深度 [7] - 优化"市县所"三级综合服务体系 将服务站拓展至乡镇供电所 [7] - 加强"碳评估+绿色金融"业务 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7]
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达1.8亿千瓦以上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16:33
发展目标 - 2027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目标达到1.8亿千瓦以上 [1] - 三年内全国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 [1] - 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人民币 [1] 政策背景 - 新型储能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客观需要 [1] - 系统调峰和电力保供压力增大推动储能发展 [1] - 支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 技术发展 - 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和应用场景将进一步丰富 [1] - 培育试点应用项目和典型应用场景 [1] - 电源侧重点发展大基地配储、新能源配建储能和煤电机组配套储能 [2] 应用拓展 - 电网侧探索电网替代型储能设施建设 [2] - 鼓励构网型储能应用 [2] - 推动新型储能利用水平提升和市场机制完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