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主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苏子孟出席潍柴全系列矿山动力产品解决方案发布会并讲话
搜狐财经· 2025-09-24 19:29
产品发布 - 潍柴在BICES 2025展会发布全系列矿山动力产品解决方案 包括柴油 甲醇 天然气多元燃料及直驱 纯电 混动多种技术路线 [1][3] - 全新推出12M25柴油发动机 适配90-100吨机械传动矿卡和165吨挖掘机 在可靠性 动力性 经济性实现全方位突破 [3][5] - M系列大缸径矿用产品序列进一步完善 涵盖M33 M55及新12M25平台 满足高效运营和自主可控需求 [6] 技术布局 - 展示非道路纯电用动力电池 WP17T/WP19甲醇发动机 WP16NG气体发动机等多元低碳动力产品 [6] - 通过整合柴油机 气体机 甲醇机增程器与高倍率电池 形成增程混动完整产品型谱 [6] - 技术成果从自主可控向超越引领迈进 为矿山装备提供关键支撑 [6] 行业趋势 - 工程机械行业向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 自主化转型升级 [8] - 自主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需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坚 [8] - 构建自主可控 安全高效 多元适配的产业生态成为发展方向 [8]
安杰思(688581):国内短期承压 海外稳健增长
新浪财经· 2025-09-23 18:2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02亿元 同比增长14.56% [1] - 归母净利润1.26亿元 同比增长1.26% [1] - 毛利率下滑1.35个百分点 [1] 收入结构 - 国内收入1.40亿元 同比增长10.50% 占总收入比重46.19% [1] - 境外收入1.63亿元 同比增长18.28% 占比53.81% [1] - 国内毛利率提升0.18个百分点 [1] 海外拓展 - 新增海外客户14家 [1] - 持续深化渠道客户管理和新兴市场开拓 [1] 研发投入 - 研发费用34.46百万元 研发费用率11.39% 较上年同期增长1.6个百分点 [1] - 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3.29% [1] - 研发人员数量达187人 较上年同期增长47.24% [2] 研发团队建设 - 团队本科学历占比42.25% [2] - 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40.11% 较上年同期增加16.49个百分点 [2] - 针对核心人才引入股权激励机制 [2] 产品注册与创新 - 获得新注册证45张 [1] - 新增境内外产品注册证26张 [1] - 持续优化GI类、ESD&EMR类、ERCP类产品使用性能和设计成本 [1]
安杰思(688581):国内短期承压,海外稳健增长
西部证券· 2025-09-23 17:11
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2][5] 核心观点 - 2025H1营业总收入3.02亿元 同比增长14.56% 归母净利润1.26亿元 同比增长1.26% 毛利率下滑1.35个百分点 [1][5] - 国内收入1.40亿元 同比增长10.50% 占比46.19% 毛利率提升0.18个百分点 境外收入1.63亿元 同比增长18.28% 占比53.81% [1] - 预计2025-2027年收入7.69/9.42/11.47亿元 同比增长20.8%/22.4%/21.8% 归母净利润3.27/3.87/4.64亿元 同比增长11.6%/18.1%/19.8% [2] 财务表现 - 2025H1研发费用34.46百万元 研发费用率11.39% 同比增长1.6个百分点 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3.29% [2] - 毛利率70.3%(2025E) 营业利润率49.2%(2025E) 销售净利率42.6%(2025E) ROE 12.7%(2025E) [10] - 每股收益4.04/4.78/5.73元(2025-2027E) 市盈率18.1/15.3/12.8倍(2025-2027E) [3][10] 业务发展 - 新增海外客户14家(2025H1) 获得新注册证45张 新增境内外产品注册证26张 [2] - 研发人员187人 较上年同期增长47.24% 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40.11% 较上年同期增加16.49个百分点 [2] - 持续优化GI类 ESD&EMR类 ERCP类产品使用性能和设计成本 [2]
三友联众宋朝阳:深耕小器件 实现大梦想
上海证券报· 2025-09-23 02:48
公司发展历程 - 三友联众于2008年由宋朝阳联合两位大学同学创立 主营继电器生产并自主研发自动化设备 [3] - 创业初期通过研究日本继电器设计 生产出品质接近进口品牌但价格仅为其三分之二的产品 成功打入中国小家电市场 [4] - 通过与日本DEC合作引进技术并使用其商标 获得美的空调订单 两年后美的开始采用三友自有品牌 [5] - 以"SANYOU"商标全面进入中国空调行业 产品从通用功率继电器扩展至磁保持/汽车/新能源/信号继电器及电感等领域 [6] - 2014至2021年连续8年在中国继电器领域销售额排名第二 [6] - 2021年初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7]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 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保持在5%以上 [7] - 研发团队从2022年末470人增长至2024年末668人 [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获得授权专利585项 其中发明专利97项 实用新型专利456项 外观设计32项 [8] - 具备触点/五金零件/塑料零件的批量生产能力 并研发了针对不同类型继电器的全自动生产线 [9] - 密切关注算力电源等新兴领域应用 进行前瞻性技术布局 [8] 市场战略与业务布局 - 重点投资汽车及新能源继电器生产线扩建 该领域为增量市场且技术要求更高 [7] - 已通过31家客户审核及光储企业导入 获得多家知名车企及光储企业合格供应商资质 [8] - 与比亚迪等头部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及光储领军企业达成深度合作 订单逐渐提升 [8] - 自2024年起不在家电继电器领域增加新产能 该市场已处于红海状态 [8] - 在北美/韩国/德国/越南建立子公司 越南生产基地已开始投产磁保持继电器 未来将增产通用功率继电器和互感器 [9] 行业趋势与公司愿景 - 继电器生产制造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 从大规模流水线转向定制化规模生产 [9] - 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向技术服务型制造转变 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9] - 公司愿景是"树一流品质 争世界之最 创百年三友" 将通过自主研发和产业纵向一体化紧抓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光伏储能等市场机遇 [10]
短短一年半,运20B就开启爆兵模式,俄罗斯彻底痛失千亿中国市场
搜狐财经· 2025-09-22 11:46
运20B运输机发展现状 - 运20B自2023年4月首次亮相后,在短短两年内实现规模化量产,最新卫星图像显示某军用机场整齐停放着16架运20B [1] - 按照当前生产节奏推算,运20B年产量可达10-15架,总装备数量很可能已突破百架大关 [1] - 2024年西飞厂房外停放的成排运20B,以及2025年抗战胜利阅兵中的表现,证明了其可靠性和量产能力 [3] 发动机技术突破 - 运20B换装国产涡扇20发动机,推力达16吨,早期运20A采用的俄制D-30KP-2发动机推力仅12.5吨 [1][3] - 涡扇20发动机使运20B航程超过8000公里,战略投送能力显著提升,完全达到设计指标 [3] - 中国空军未来400架运20的庞大需求,意味着2000台发动机的千亿级市场将完全由国产发动机满足 [1] 项目发展历程与战略意义 - 运20项目于2007年立项,由西安飞机工业集团主导,2013年首飞 [1] - 涡扇20发动机研发取得重大进展,2014年开始在伊尔76测试平台上验证,2020年11月首次装配在运20上试飞,2023年4月运20B投放重型装备画面首次公开 [3] - 运20的成功实现了大型运输机的国产化,带动了整个航空工业的升级,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实现了从跟跑者到并行者的跨越 [4][6] 对航空工业的连锁效应 - 涡扇20的成功量产标志着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全面突破,使中国战机摆脱对俄制AL-31F发动机的依赖 [4] - 基于运20B平台改进的空警3000预警机,展现出该机型出色的改装潜力 [3] - 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使运20BE出口型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相关技术积累还将助力C929宽体客机采用的国产发动机性能提升 [4] 国际竞争格局变化 - 中国发动机技术的突破使俄罗斯失去了重要市场,俄罗斯航空工业因俄乌冲突导致的国际制裁而面临严峻挑战 [6] - 俄罗斯2025年提出向中国供应客机零部件的提议,在中国已有成熟替代产品的情况下缺乏吸引力 [6] - 中国发动机反而通过特殊渠道进入俄罗斯市场,凸显两国航空工业实力的此消彼长 [6]
黄仁勋摊牌,或退出中国市场?美媒:特朗普让美国失去了唯一优势
搜狐财经· 2025-09-20 22:29
英伟达战略调整 -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要求财务分析师在未来财报预测中剔除中国市场 预示公司可能完全退出中国 [2] - 黄仁勋公开表达对中国市场环境的失望 透露其在中国多地受到限制 并证实中国互联网公司可能停止采购英伟达产品 [3] - 黄仁勋明确支持美国解决地缘政治问题 即使面对特朗普也会保持相同立场 [5] 特供芯片策略受挫 - 英伟达为中国市场开发的H20芯片因性能缩水被中国客户吐槽性价比太低 已签订单可能被取消 [7] - 特朗普政府4月突然禁止H20芯片出口 导致英伟达面临55亿美元库存损失 7月虽获出口许可但中国客户不再买账 [11] - 特供芯片性能远不如被禁的RTX5090 甚至不及国产替代方案 中国客户不愿为缩水产品买单 [13] 美国政策影响 - 拜登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英伟达向中国出售最先进高端芯片 砍掉其在中国市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线 [13] - 黄仁勋与特朗普达成协议 将在中国赚取的利润拿出15个百分点上交给美国政府 [13] - 美国政府政策反复导致英伟达承受研发成本与利润上交的双重挤压 企业经营异常困难 [15] 中国自主创新进展 - 华为研发出能与国际先进水平竞争的AI芯片 解决从无到有问题 在特定应用表现良好 [17] - 国产光刻机研发进展顺利 预计未来几年实现28纳米制程全面国产化 [17] - 2024年中国AI芯片市场中国产芯片占比从2020年不足20%提升至45%以上 华为昇腾 寒武纪等厂商份额持续增长 [19] 中国市场变革 - 腾讯 百度等中国科技巨头启动去英伟达化 优先采购国产芯片 即使性能较差也要培养自主供应链能力 [19] - 2024年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对英伟达启动反垄断调查 指向其在GPU定价 供货策略与市场控制力的不当行为 [21] - 中国科技公司宁愿将订单分给国产厂商 使英伟达技术优势大打折扣 [19] 全球行业影响 - 2024年全球芯片产业规模因中美摩擦缩水约12% 预计2025年进一步下滑 [22] - 台积电 三星等芯片制造商不得不在中美之间谨慎平衡 欧洲 日本 韩国企业也难以维持同时维护两个市场的策略 [21][22] - 美国技术限制政策让美国企业失去中国市场 并导致美国失去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唯一优势 [9][24]
中方对美芯片发起调查,国际风向开始变了
新浪财经· 2025-09-20 19:23
中国商务部对美芯片调查 - 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就美国相关措施发起反歧视调查 [1] 美国对华芯片封锁影响 - 美国政府自2018年起对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实施芯片断供等限制措施 [5] - 美国禁止英伟达对华出售先进AI芯片,并推出性能减半的特供版H20芯片 [5] - 美国政府要求在华经营的美国芯片企业上交15%的“芯片税” [5] - 英伟达在中国市场份额从95%暴跌至50%,美企在华芯片收入逐年下跌 [5] - 美国前商务部长雷蒙多承认试图阻止中国是愚蠢行为,并表示美国在AI领域仅是勉强领先 [5] 中国技术突破与市场地位 - 华为在美国禁售H20芯片的次日宣布昇腾920研发成功 [9] - 中国AI芯片自给率从12%飙升至40%以上 [9] - 2022至2024年间,美国芯片企业为挤垮中国企业将芯片价格削减一半以上,导致自身利润暴跌 [11] - 中国掌控全球近90%的精炼稀土产能,并对稀土出口用途进行登记 [16] 中美科技博弈态势 - 美国对华施压措施出现反噬效应,例如中国增加大豆库存并转向南美采购,使美国大豆面临滞销风险 [14] - 华为被制裁后研发投入翻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18] - 中国在芯片、稀土、大豆及国际规则运用等多领域布局,展现出系统性的战略耐力 [18]
中国外贸迎来新拐点!5506亿顺差背后,民营企业突围与全球贸易新布局
搜狐财经· 2025-09-20 12:16
一季度外贸总体表现 - 一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10.3万亿元 同比增长1.3% [1] - 出口额6.13万亿元 同比增长6.9% [1] - 进口额4.17万亿元 同比下降6% [1] 民营企业表现 - 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增长5.8% 占总进出口额比重达56.8% [3] - 在对美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展现订单开拓和供应链替代的灵活性 [3] - 被评价为"一季度成绩功不可没" [3] 对美贸易结构 - 对美出口额8304亿元创历史新高 进口额2798亿元 顺差5506亿元(约766亿美元) [5] - 出口以机电产品、纺织、玩具等消费品和中低端制造品为主 [5] - 进口以大豆、天然气及高端设备零部件等资源型和高科技产品为主 [5] 进口渠道多元化 - 自美进口下降1.4% 整体进口下降6% [6][15] - 大豆采购转向巴西 天然气供应增加俄罗斯和澳大利亚渠道 [6] - 通过替代路线优化确保价格稳定和供应充足 [6][15] 关税影响与产业链韧性 - 对美出口在25%以上关税下仍创历史新高 [7] - 机电产品、纺织品等因刚需和性价比优势维持出口韧性 [7] - 美国家庭因关税每年额外支出1800美元 [8] 科技自主与资源优势 - 集成电路国产化率提升 7纳米实现量产 5纳米跟进 [9] - 稀土储量和产量占全球80%以上 掌握提炼技术门槛 [9] - 科技摩擦倒逼自主创新和供应链重构 [9] 区域市场多元化 - 对东盟出口增长8.1% 对欧盟增长3.7% [13][20] - RCEP通过关税减让和通关便利化降低交易成本 [13] - 企业将制造环节布局越南、马来西亚等地 研发核心保留国内 [13] 产业链与成本优势 - 全产业链与规模化生产形成独特成本控制优势 [17] - 美国难以在短期内复制中国供应链体系 [17] - 供应链重组需付出时间沉淀和试错代价 [17] 季度数据波动性 - 上半年中美贸易总额同比下降9.3% [11] - 第二季度对美出口大幅下滑20.8% [11] - 一季度表现被视为"冰山一角" 中长期顺差可能收窄 [11]
驰宏锗业布局产业链——用稀有锗造就“红外眼”
经济日报· 2025-09-20 06:12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锗金属产能达60吨/年 并构建红外锗产业链雏形 涵盖锗基础原料 锗单晶 锗毛坯 锗镜头及红外热成像系统应用 [2] - 公司光纤级四氯化锗年产能达30吨 于2022年6月建成投产 成为全球少数掌握光纤用超高纯四氯化锗制备技术的企业 [3] - 公司生产四氯化锗 二氧化锗 区熔锗 锗单晶 锗镜片等产品 应用于航空航天测控 光纤通信 红外光学等高科技领域 [2] 技术突破与研发 - 攻克超高纯四氯化锗制备关键技术 实现含氢杂质脱除 金属杂质脱除 取样分析及灌装技术突破 [3] - 开展红外级锗单晶及光学元件制造技术攻关 生产高性能红外锗镀膜镜片和红外镜头 应用于工业检测与安防监控 [3] - 推出工业CT—智慧智能预警系统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 对设备温度 超限 跨界等参数进行24小时非接触监测 智能判断运行异常 [3] 产业链合作与发展 - 与中国科学院空天研究院签署战略协议 与暨南大学建立红外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 与昆明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人才培养基地 [4] - 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 延伸产业链 挖掘锗价值 推动锗产业高质量发展 [4] 历史背景与行业地位 - 公司前身为20世纪50年代成立的会泽铅锌矿 曾从铅锌矿石中提取锗 支持国家国防事业及两弹一星研发 [2] - 锗作为稀有元素 在科技发展中应用于光纤通信 红外光学等领域 光纤级四氯化锗可提高纤芯折射指数并降低光损耗 使长距离通信成为可能 [2][3]
美西方又一次破防:中国发现万吨级铀矿,一举成铀矿大国!
搜狐财经· 2025-09-19 19:17
十年前,中国还被称为"铀荒大国",80%的铀矿依赖进口,能源命脉捏在别人手里。谁能想到,短短十年间,中国竟然悄无声息地实现了铀矿大逆转! 从鄂尔多斯到塔里木,从松辽盆地到新疆腹地,一个个万吨级铀矿连续破土而出。 中国不仅甩掉了"贫铀国"的帽子,还一跃成为全球铀资源格局中的重要玩家。 这一记漂亮的"铀矿翻身仗",到底是怎么打的? 核能是大国竞争的终极能源赛道,谁掌握铀资源,谁就握紧了未来的能源钥匙。 新中国成立之初,铀资源几乎是一张白纸。没有铀,就没有核武器,更没有核电。 当时全国地质队伍满山遍野找铀矿,却始终摸不着门道,因为我们照搬了西方那套"花岗岩型铀矿"理论,认为只有花岗岩里才能长出铀矿。 结果呢?从1950年到2000年,五十年时间,全中国只探明17.4万吨铀储量。 这是什么概念?当时全球铀矿储量排名,中国连前十都挤不进去! 更尴尬的是,我们的核电发展却一路狂飙。到了2009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已冲进世界前列,每年需要9830吨铀,自家产量却只有1885吨,缺口高达8000 吨! 这缺口怎么补?只能靠进口。从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纳米比亚,甚至加拿大,我们得像讨饭一样到处买铀。 价格人家定,运输线人家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