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

搜索文档
中石油塔石化尿素装置造粒塔封顶
中国化工报· 2025-09-08 10:52
项目进展 - 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总承包的中石油塔石化绿色低碳项目尿素装置造粒塔封顶 项目建设进入全面安装高峰期与土建收尾阶段 [1] - 尿素造粒塔设计高度122.5米 塔体内径24米 采用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 浇筑混凝土总量超7000立方米 钢筋使用量达1600多吨 [1] 技术突破 - 项目采用基于乙烯富氢尾气为原料的氨合成工艺技术 由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和中国五环公司共同开发 [1] - 项目团队攻克国内首次在造粒塔施工中使用C45高强度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及配合比试验难题 [1] 环保效益 - 项目以实现二氧化碳近零排放为目标 为新疆地区化肥产业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1]
电冰箱能效新国标出台 节能门槛再提升
消费日报网· 2025-09-08 10:51
新标准核心内容 -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版家用电冰箱耗电量及能效等级国家标准 将于2026年6月1日实施 是1989年以来的第五次修订 [1] - 新标准对能效指标、产品分类、容积利用率及智能电网功能均作出提升与补充 呼应国际减排承诺 推动产业绿色高效转型 [2] - 冷藏冷冻箱能效限定值从ηs≤70%调整为ηt≤40% 提升幅度达42.9% 相当于淘汰原三级以下产品 整体能效指标提高20%-30% [2] 行业影响分析 - 约20%高能耗冰箱将退出市场 加速行业洗牌 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规模优势可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2][3] - 中小企业面临转型压力 需在细分市场寻求差异化定位或转型代工出口 [3] - 推动高能效生产线向高精度变频压缩机+超薄VIP箱体+柔性智能检测组合演进 带动上游家电装备、工业软件和检测设备行业升级 [4] 企业应对措施 - 海尔在高效压缩机、节能换热器、真空绝热板等环节联合供应商升级 实现全链路节能优化 [3] - 海尔容积利用率达61.2% 高于行业普遍50%水平 绿色低碳示范工厂通过清洁能源和节能发泡技术年减二氧化碳排放上万吨 [3] - 海尔成为唯一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的品牌 博观618 AI冰箱搭载AI保鲜大模型提供健康方案 [3][5] 技术升级方向 - 新标准首次增加智能电网信号响应功能 使冰箱在用电高峰期错峰运行 从被动制冷工具转变为家庭能源管理部件 [5] - 智能化推动冰箱从食材存储向家庭管家转型 消费者可关注新版能效标识和容积利用率指标 [5] - 铭牌新增容积利用率指标 同样外观体积下可用空间更大 支持智能电网响应机型可享受峰谷电价差红利 [5] 国际竞争力提升 - 新标准指标水平和测试方法对标欧盟、澳大利亚最佳水平 采用综合能效指数作为统一考核标准 处于国际领先 [6] - 有助于企业出口减少技术壁垒 提升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6] - 推动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集中度提升和产业链协同三个层面实现升级 强化全球主导地位 [6]
首钢绿色低碳商标、低碳汽车用钢企业标准及价格体系正式发布
证券时报网· 2025-09-08 09:21
核心观点 - 公司发布"SOGREECO"系列绿色低碳产品商标及5项绿色低碳汽车板企业标准 建立行业首个绿色低碳产品价格体系 推动下游产业链绿色转型 [1][2][3][6] 绿色低碳产品体系 - 发布涵盖软钢、烘烤硬化钢、低合金高强钢、双相钢、热冲压钢五类产品的《绿色低碳冷轧和热镀钢板及钢带》企业标准 系行业首个对外发布的绿色低碳产品标准 [1][3] - 以降碳比为核心指标 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2020年同等产品降低30%及以上的产品定义为绿色低碳产品 [3] - 降碳标识覆盖-30%至-70%(LCA口径) 最高可达近"零"碳水平 [2] 技术优势与创新 - 形成低碳发展六大核心优势: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长流程极致减碳工艺技术、近"零"碳电炉工艺、CO2捕集利用技术(CCUS)、"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一贯制"产品质量保障体系 [1] - 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钢铁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兼容客户对工艺路径、废钢要求、绿电比例等多维度需求 [3] 市场应用与推广 - 基于产品标准体系建立行业首个绿色低碳汽车板价格体系 综合考量创新技术定位、全生命周期数据核算及最优成本工艺路径 [6] - 已收到下游众多国内外企业对绿色低碳产品的明确需求 商标设计体现体系化、差异化和高端化特征 [1][2] - 标准实施日期为2025年4月1日 涵盖冷轧和热镀锌钢板等多类产品 [4]
第二十五届投洽会今日启幕,主宾省江苏与主宾国英国提前展开互动从扬子江到泰晤士河,“良伴”同行路不遥
新华日报· 2025-09-08 07:44
核心观点 - 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启幕 主宾省江苏与主宾国英国通过双向投资合作交流会深化绿色低碳 生物医药 消费和服务业三大领域合作 [1][2][3] - 江苏与英国贸易投资数据表现亮眼 1-7月进出口额75.7亿美元同比增长8.2% 英国在苏累计实际使用外资49.7亿美元 江苏在英中方协议投资额16亿美元 [4] - 企业合作案例涵盖汽车制造 生物医药 能源等多领域 包括捷豹路虎纯电动车生产线建设 阿斯利康累计在苏投资超50亿美元 GSK与恒瑞医药5亿美元创新药物合作等 [4][5][6] 贸易投资数据 - 1-7月江苏与英国进出口贸易额75.7亿美元 同比增长8.2% [4] - 英国在苏累计设立外商投资项目1532个 实际使用外资49.7亿美元 [4] - 江苏在英设立境外投资项目139个 中方协议投资额16亿美元 [4] 汽车制造合作 - 捷豹路虎常熟生产基地推进纯电动车生产线建设 产品将直供欧洲市场 [4] - 该基地是捷豹路虎首个海外整车制造工厂 已成为中英制造业合作标杆范本 [4] 生物医药合作 - 阿斯利康1993年进入中国首选江苏 累计在苏投资超50亿美元 建成无锡供应基地和泰州生产基地 [4] - 2022年追加投资4.75亿美元建设无锡小分子药物新工厂 增资升级泰州基地安达释产线 [4] - GSK与恒瑞医药签署5亿美元协议 联合开发12款创新药物 [5] - 江苏自贸区实施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方案 为合作提供新机遇 [5] 能源领域合作 - 英国石油参与投资连云港LNG赣榆接收站 计划2027年投产 [6] - 与嘉澳新能源合作全国首个生物航煤"白名单"出口项目 2023年8月交付首批产品 [6] - bp pulse充电品牌加速布局江苏核心城市 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和润滑油业务 [6] 企业并购与品牌运营 - 江苏艾兰得2016年收购英国诺亚公司 年营收从不足3亿元提升至12亿元 [6] - 通过设备改造 工艺升级和中国市场拓展 旗下"巴拉克亚"品牌成为中国电商女性营养品类目头部品牌 [6] 产业基金支持 - 无锡中欧生命科技创新产业园已落地9只产业基金 包括50亿元国风投生物科技基金 40亿元江苏省生物医药专项母基金 10亿美元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 [6] - 园区着力推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 为中外合作提供坚实支撑 [6]
能源高质量发展专家谈丨扛牢能源安全首要责任 “十四五”煤炭行业实现跃升发展
国家能源局· 2025-09-07 18:55
核心观点 - 煤炭行业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 通过提升供给保障能力 优化生产布局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强化科技创新 深化改革和提升安全治理能力 全面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并推动产业现代化 [3][12] 煤炭供给保障能力 - 全国煤炭储量增至2186亿吨 2024年产量达47.8亿吨 较2020年增加8.8亿吨 [4] - 四年累计生产煤炭181.8亿吨 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66.6% [4] - 煤炭铁路发运量从23.6亿吨提升至28.2亿吨 多式联运体系更加畅通 [4] 生产开发布局优化 - 西部地区原煤产量从23.2亿吨增至30.4亿吨 占比提升4.2个百分点 [5] - 晋陕蒙新四省区产量达39亿吨 占全国81.6% 较2020年提升3.4个百分点 [5] - 新疆产量达5.4亿吨 较2020年增加2.7亿吨 "疆煤外运"突破1.3亿吨 [5] 产业结构现代化 - 煤矿数量降至4300处以内 平均单井规模提高至170万吨/年 [6] - 千万吨级煤矿达83处 产能13.6亿吨/年 较2020年增加31处和5.4亿吨产能 [6] - 企业布局新兴产业集群 包括算力、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型储能等领域 [6] 绿色低碳发展 - 大型矿区煤矸石综合利用率74.1% 矿井水综合利用率74.2% 土地复垦率57% [8] - 原煤生产综合能耗降至7.9千克标准煤/吨 综合电耗降至23.7千瓦时/吨 [8] - 煤炭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 煤基特种燃料和可降解材料产业取得进展 [8] 科技创新驱动 - 智能化产能占比超55% 人工智能应用于百余场景 露天矿无人驾驶车辆年均倍速增长 [9] - 数字产业主要指标保持30%增长 发明专利年均增长超25% [9] - 行业科技贡献率提至60% 获国家科技奖励3项和中国专利奖85项 [9] 行业改革深化 - 电煤市场化改革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取得突破 [10] - 26家煤炭企业上榜中国企业500强 6家上榜财富世界500强 [10] 安全生产治理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完善 推进灾害超前治理和职业病防治 [11] - 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建设 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11]
第二十五届投洽会即将举办 厦门进入“九八”时间
搜狐财经· 2025-09-06 17:02
展洽融合 精准对接 投洽会组委会会务部副部长喻皓介绍了第二十五届投洽会组织筹备及保障情况。本届投洽会以"携手中 国 投资未来"为年度主题,设立约12万平方米展区,将举办70多场投资专题活动和100多场专题路演。 同期举办2025国际投资论坛、2025鼓浪屿论坛,以及其他论坛活动7场。本届投洽会莅厦参会境内外副 部级以上嘉宾超百人,11国驻华大使参会,12个国际组织深度参与并举办活动,跨国公司中国区副总裁 以上94人,客商团组数1100多个,15000多个企业、机构参会参展,投洽会权威性、国际性、专业性、 实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展览展示方面,本届投洽会围绕"投资中国""中国投资""国际投资"三大板块设置展位,三大功能板块 明确分工、互相联动,精准匹配招商主体、投资项目与产业龙头,形成项目与资本的高效闭环。在"投 资中国"板块,设省市推介、金融资本对接、园区对接、领航中国·新兴产业、投资热点城市等专题展 区,其中,供应链人工智能创新馆,集中展示厦门在国际物流供应链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与实践; 在"中国投资"板块,设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绿色中国、绿色创新等专题展区;在"国际投资"板块,设全 球合作、国际投资服务 ...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循环产业做成“链” 旧电池在这里“变废为宝”
央视新闻· 2025-09-06 10:58
核心观点 - 湖北襄阳老河口市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 实现资源高效回收和产业协同 形成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集群 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增长 成为当地工业产值核心引擎 [1][17][28][38] 产业规模与增长 - 循环经济产业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老河口市近50% [1] - 2023年上半年循环经济产业实现产值110.9亿元 同比增长24.4%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4.3% 对增速贡献率达60.2% [38] - 产业园现有工业企业46家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家 [38] - 仙人渡镇2022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 [30] - 在建项目达产后预计每年新增产值200亿元以上 [36] 铅酸电池循环产业链 - 废铅酸电池回收率达98.5% 经过5道工序可提取纯铅、铅合金、塑料等产品 [4][6] - 再生铅生产能耗比原生铅低50% 废气固废大幅减少 无废水外排 [16] - 回收企业月均产值2亿元 同比增长8% 满负荷生产 [16] - 再生材料生产的铅酸电池性能无差异 且更具成本优势 [12][14] - 产业协同半径20公里 形成从回收到深加工的完整闭环 [8][10] 再生铝循环产业链 - 华中地区最大废铝回收工厂年产能20万吨 日产铝锭铝水700吨 [18][20] - 采用三炉一体化联合作业和特殊回收装置 降低资源损耗和固废排放 [22] - 形成5公里内产业闭环:铝水直接运输至下游企业加工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 生产废弃物再次回收利用 [24] - 关联上下游企业50余家 2023年1-7月产值17.9亿元 同比增长29.1% [26] - 2023年预计产量超20万吨 2024年计划进一步扩大 [26] 产业体系与集群效应 - 已构建再生铅、再生铝、再生橡胶、再生塑料、再生纸、新能源新材料六大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28] - 形成内部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圈 实现就近配套和资源共享 [28] - 连续两年入围湖北省县域经济特色产业集群 [38] - 在建项目包括24000平方米科研楼和厂房 预计12月完工 [32] 社会经济影响 - 园区为企业提供1000余个就业岗位 促进本地居民收入提升 [30] - 累计吸引1.3万余人返乡就业创业 举办招聘会700余场 [40] - 推动老河口市定下GDP跨越500亿元目标 冲刺县域经济中部50强和全国百强 [40]
为“好房子”提供更多“好材料” 建材行业推动开展选材标准研究
经济日报· 2025-09-06 10:22
行业标准创新机制建设 - 建材行业推动"好材料"选材标准研究 促进产品标准向应用服务标准延伸 满足"好房子"建设需求[1] - 团体标准填补技术真空并驱动产业升级 截至2025年5月底已发布330项团体标准 其中50项转化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100余项应用于商务合同和"走出去"发展[1] - 构建绿色低碳前沿领域规则体系成为行业当务之急 团体标准成为突破资源约束和打造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工具[1] 碳足迹标准体系建设 - 团体标准助力建材行业补齐碳足迹标准短板 为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提供支撑[2] - 截至2025年7月已发布19项碳足迹团体标准 涵盖水泥/石灰/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领域 其中9项入选工信部推荐清单[2] 产品质量提升体系 - 标准成为提升产品质量的核心引擎 开展产品使用说明书/质量追溯体系/质量分级等标准编制工作[3] - 17项质量追溯和产品使用说明书标准正在研制 标准体系已初步建立[3] - 将持续开展室内气味污染评价方法等标准研制 进一步填补行业技术空白[3] 国际化发展与产业应用 - 团体标准助力建材产品和技术"走出去" 推动新产品标准化和产业化[3] - 强制性国家标准达36项 体系进一步完善 将推动绝热材料/石墨萤石/轨道车辆玻璃等产品强制标准研制[4] - 团体标准打通科技创新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以高标准支撑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建设[4]
为“好房子”提供更多“好材料”
经济日报· 2025-09-06 06:16
行业标准体系建设进展 - 建材行业推动"好材料"选材标准研究 促进产品标准向应用服务标准延伸 满足"好房子"建设需求[1] - 团体标准填补技术真空并驱动产业升级 已发布330项团体标准 其中50项转化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100余项应用于商务合同和"走出去"发展[1] - 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当前达36项 需继续推动建筑用绝热材料等产品强制性标准研制[4] 绿色低碳标准发展 - 构建碳足迹标准体系助力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 已发布19项碳足迹团体标准 涵盖水泥/石灰/玻璃等细分领域[2] - 9项碳足迹团体标准入选工信部《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2] - 标准创新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关键 支撑"双碳"目标实现[2] 产品质量提升举措 - 开展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使用说明书/质量分级等标准编制 17项相关标准研制有序推进[3] - 针对室内气味污染问题推动统一评价方法标准研制 持续填补行业技术空白[3] - 标准成为提升产品质量的核心引擎 增强建材供给体系适配性[3] 国际化与产业应用 - 团体标准助力建材产品和技术"走出去"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3] - 推动新产品标准化和产业化 促进建材产品走向国际市场[3] - 强化标准实施应用 以高标准支撑现代化建材产业体系建设[4]
惟楚有材斯为盛 智造双星砥中流——探源湘企敢为人先逐新求变的精神密码
上海证券报· 2025-09-06 04:20
公司历史与行业地位 - 公司成立于1936年 是中国电气工业人才和技术的摇篮 曾生产中国首台干线电力机车核心电机和国产首台2MW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2] - 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电机生产企业之一 在国际电机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 产品远销世界80余个国家和地区[3] - 公司拥有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6个省级创新平台 包括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海上风力发电装备与风能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4] 主营业务与技术优势 - 公司以"电磁能+电机+电控"为核心主业 产品涵盖电力能源、水利水务、石油化工、工程机械、矿山运输等领域[2][3] - 已储备研发"节能、储能和能量回收"3大系列、19种高效节能产品 并形成科研样机准备投入工业应用[5] - 磁悬浮轴承高速电机具有无机械摩擦特性 能效较传统设备显著提升 可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领域[8] 战略布局与业务拓展 - 公司紧跟"双碳"战略目标 持续拓展储能装备、船舶综合电力系统、机电一体化成套装备等产品矩阵[6] - 收购通达电磁能股份有限公司股权 拟增发投资航空电气系统系列化研制及产业化项目和磁悬浮轴承高速电机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7] - 通过与国产大飞机制造龙头企业、宗申航发等企业合作 在eVTOL细分领域取得技术验证和市场布局先发优势[8] 财务表现与运营改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6%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2.98%[9] - 通过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优化营销资源配置、重构组织管理体系、深化数字转型变革四个方面推动业绩增长[9] - 自主研制的50Mvar分布式调相机上半年中标多个电网重大项目 船舶行业轴带发电机和推进电机实现新行业零的突破[9] 资产重组与业务聚焦 - 船艇业务营收占比10%左右 半导体电子业务营收占比接近90%[15] - 计划出售珠海太阳鸟厂区、珠海普兰帝厂区 推动船艇板块闲置资产处置 进一步聚焦半导体电子主业[17] - 2023年至2024年完成珠海两宗资产处置并实现资金回笼约1亿元 持续收缩低毛利船艇业务[18] 半导体电子业务发展 - 与3家特殊机构客户签订备产协议3.96亿元 相当于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约40%[13] - 半导体电子产品型号达上万项 应用于卫星通信、载人航天、雷达精导、电子对抗等高新技术领域[13] - 在成都基地完成自动化TR组件产线建设并投产运行 实施微波电路产线升级及MMIC芯片后道工序扩产[20] 激励机制与人才管理 - 采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子公司持股平台"双层架构 电子业务管理团队获授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占总激励股份数的60%以上[19] - 成都亚光管理团队通过持股平台直接持有股份 将个人利益与战略转型、利润改善直接挂钩[19] - 重构组织管理体系 调整管控模式 取消事业部 制定子公司授权清单及总部管控权责明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