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本运作
icon
搜索文档
泰福泵业利润降近8成仍关联收购大股东企业 邵雨田经典资本运作手段疑再现、新旧业务协同性差
新浪证券· 2025-07-23 17:08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7.43亿元 同比增长4.05% 归母净利润0.13亿元 同比下降76.35% [1][2] - 上市后业绩显著下滑 2021-2024年营收分别为5.61亿元 5.54亿元 7.14亿元 7.43亿元 同比变动32.52% -1.37% 29.03% 4.05% [2] - 归母净利润连续波动 2021-2024年分别为0.61亿元 0.61亿元 0.54亿元 0.13亿元 同比变动-12.46% 0.12% -12.57% -76.35% [2] 业绩承压原因 - 海外营收占比达82.76% 受地缘政治及汇率波动影响 俄罗斯子公司产生汇兑损失1915.66万元 [4] - 第一大客户孟加拉加齐国际销售额下滑18.12% [4] - 产能扩张导致固定资产折旧增加 产能从120万台/年增至320万台/年 [5] - 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9.65% 股份支付费用进一步挤压利润 [5] 资本运作与收购事项 - 公司拟以现金收购南洋华诚不低于51%股份 标的公司主营薄膜电容器BOPP薄膜材料 [1][6] - 交易关键人物邵雨田同时担任泰福泵业前十大股东(持股191.39万股 占比2%)及标的公司法定代表人 [1][7] - 邵雨田以"上市-转型-剥离-再上市"资本运作模式闻名 曾主导南洋科技转型军工并剥离电容薄膜业务 [9][10] - 航天彩虹2021年以3.18亿元公开剥离电容薄膜业务 由南洋华诚接盘 [10] 业务协同性与风险 - 标的公司业务与水泵主业协同性较低 收购可能增加管理成本 [11] - 公司主业利润承压时期进行跨界收购 短期业绩提振效果存在不确定性 [11] - 交易尚处初步筹划阶段 具体方案及条款未最终确定 [6][11]
国资“割肉”离场 民企拟溢价接盘中晟高科
上海证券报· 2025-07-23 02:16
控制权变更 - 中晟高科控股股东将由吴中金控变更为福州千景投资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将由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政府变更为翁声锦与何从,转让股份比例为22.35%,每股转让价格为20.04元,转让总价为5.59亿元 [2] - 吴中金控依然持有中晟高科7.06%的股份 [2] - 福州千景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注册资本高达15亿元,实缴资本未披露,其实际控制人翁声锦是中国软包装集团董事局主席、福建中景石化有限公司董事长 [3] 交易价格 - 中晟高科股权转让价格为每股20.04元,较最新股价溢价约4.69% [4] - 天凯汇达此前合计以6.26亿元收购中晟高科22.3509%股份,此次以5.59亿元转让,亏损0.67亿元 [2][8] 公司财务状况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538.57万元、-1.55亿元和-1.7亿元 [5]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4695.92万元,实现扭亏,但扣非净利润依旧亏损,为-300.58万元 [5] - 2024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71.5%,2025年一季度末为59.68% [5]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2.53亿元,较2023年末下降40.25% [5] 应收款项风险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应收账款为5.4亿元,坏账准备为1.21亿元,坏账计提比例高达22.41% [6] - 前五大客户的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的57.74% [6] - 欠款金额前五大企业的其他应收款占公司其他应收款总额比例高达93.15% [6] 历史交易 - 2020年1月,许汉祥将中晟高科7.064%股份转让给吴中金控,转让价格为31.42元/股,交易总金额为1.98亿元 [7] - 2020年10月,许汉祥将中晟高科12.9322%股份转让给天凯汇达,每股价格为37.55元,总价为4.33亿元 [7] - 2020年7月,中晟高科以6.31亿元现金购买吴中金控所持的中晟环境70%股份,增值率高达386.03% [9] 资产收购与减值 - 中晟环境2023年、2024年分别实现净利润-1254.45万元、-2882.92万元 [9] - 中晟高科2024年对中晟环境计提商誉减值8207.76万元 [9][10] 股东减持 - 中晟高科第三大股东许晓斌在控制权变更公告前1个月披露拟减持不超过1%的股份 [11] - 许晓斌所持股份是在2024年11月从中晟高科原实控人许汉祥处受让而来,每股转让价格为12.96元,总金额达8087.04万元 [11] - 许汉祥减持股份是为了筹集资金购买中晟高科的亏损资产中晟新材100%股权 [11]
日播时尚14亿元跨界收购实控人持股资产 是否构成借壳有待考证
新浪证券· 2025-07-22 16:33
交易方案概述 -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茵地乐71%股权,对价14 2亿元,并向控股股东梁丰及其控制的上海阔元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两项交易互为前提[1] - 标的茵地乐股东全部权益估值20 05亿元,增值率高达103 4%,交易预计形成商誉6 4亿元[2] - 收购发生在实控人变更后36个月内,标的资产规模20 05亿元远超公司2024年总资产10 37亿元,是否构成借壳上市有待考证[2] 交易背景与动机 - 公司2024年净利润亏损1 59亿元且营收下滑,而茵地乐2023年净利润1 81亿元、2024年增长至2 04亿元,收购可快速改善财务指标避免退市风险警示[1] - 实控人梁丰同时掌控璞泰来(新能源材料龙头),此次将锂电池粘结剂资产注入形成"服装+锂电"双主业格局,是其新能源资产证券化的重要举措[1] 潜在风险与挑战 - 标的公司高增值率导致商誉达6 4亿元,若未来业绩不达预期可能引发商誉减值,严重冲击财务状况和股价表现[2] - 历史案例显示标的公司对赌期后业绩"变脸"风险需警惕,公司需防范类似风险[2]
“比特币持仓大户”Strategy(MSTR,原名MicroStrategy)有意通过IPO方式出售500万股可变利率A系列永久延长优先股。所得资金将用于比特币和资本运作。
快讯· 2025-07-22 04:14
公司融资计划 - 公司计划通过IPO方式出售500万股可变利率A系列永久延长优先股 [1] - 融资所得资金将用于比特币投资和资本运作 [1] 行业动态 - 公司作为比特币持仓大户,此次融资行为可能进一步增加其比特币持仓量 [1] - 公司原名MicroStrategy,现名Strategy(MSTR),显示出其业务重心转向加密货币领域 [1]
富卫集团四度冲刺终上市 李泽楷保险版图初具规模
搜狐财经· 2025-07-19 10:41
上市历程 - 公司历经曲折上市之路,从2021年计划赴美融资30亿美元到三次冲击港交所折戟,最终在2024年凭借净利润扭亏为盈后第四次递表成功[1] - 上市被视为公司资本运作的新起点,有望缓解财务压力并优化资本结构[3] 业务发展 - 公司以2013年166亿港元收购ING港澳及泰国保险业务为起点,通过十余次并购和自然增长,12年内将业务拓展至10个市场,跻身东南亚五大保险公司之列[3] - 2024年分红人寿、非分红人寿、危疾及医疗类保险贡献超86%的新业务价值,数码渠道和银行保险成为两大核心引擎[3] - 在泰国与汇商银行建立独家保险伙伴关系,在新加坡获"最佳数码保险公司"奖项,在越南与多家银行深度绑定形成差异化优势[3]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负债率高达87.31%,频繁并购导致债务负担较重[3] - 若将上市募资用于赎回现有债务工具,合并财务杠杆率(2024年底为25%)将下降,利息支出减少后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有望提升[3] 市场前景 - 东南亚市场存在庞大的保障需求缺口,公司凭借数码化优势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3] - 未来随着财务结构优化和市场渗透加深,公司或将在东南亚保险市场掀起更大波澜[4]
智元机器人21亿控股上纬新材 “蛇吞象”式收购或影响资本市场生态
证券日报· 2025-07-17 09:31
行业资本运作新趋势 - 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以21亿元收购上纬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3.62%股权 实现"蛇吞象"反向收购 [1] - 此次收购标志着"硬科技"企业在资本运作中话语权提升 获得市场认可 [1] - "硬科技"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可跨过依赖"输血"阶段 获得更大发展自主权 [1] 公司资本与技术发展 - 智元机器人两年内完成10轮融资 估值快速增长 并主导资源整合 [1] - 公司与多家企业成立合资公司 构建技术应用的生态护城河 [1] - 机器人行业需兼顾技术创新与资本运作 双线作战能力成为关键 [2] 新兴赛道竞争策略 - 新兴赛道初创企业可通过"资本先行"策略抢占竞争先机 [2] - 部分企业因仓促转型或急功近利陷入技术空心化或商业落地隐患 [2] - 机器人行业广泛商业化破局点在于技术突破而非资本运作 [2]
智元机器人“蛇吞象”或影响资本市场生态
证券日报· 2025-07-17 00:26
行业资本运作新趋势 - 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以21亿元收购上纬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3.62%股权,实现"蛇吞象"反向收购 [1] - 此次收购标志着"硬科技"企业在资本运作中话语权提升,获得市场认可 [1] - 智元机器人两年内完成10轮融资,估值快速增长,并通过合资公司构建技术生态护城河 [1] 新兴赛道竞争范式 - 收购案例为新兴赛道初创企业提供"资本先行"竞争模式,避免技术领先但资本滞后的风险 [2] - 机器人行业存在仓促转型导致技术空心化问题,部分公司因资本压力急于商业化埋下隐患 [2] - 新兴赛道赢家需兼具技术创新与资本运作能力,双线作战缺一不可 [2] 商业化核心挑战 - 机器人广泛商业化的破局点在于技术突破而非资本运作 [2] - 智元机器人面临将资本势能转化为技术动能的关键考验 [2] 市场反应 - 上纬新材在收购消息后连续5个交易日涨停 [1]
中烟香港20250715
2025-07-16 08:55
纪要涉及的公司 中烟香港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业务特点和市场定位**:负责中国烟草国际业务,是中烟体系内唯一烟草上市公司,有独家垄断经营地位和国际化叙事及资本运作预期,业务区域和内容由中烟总公司划定,按成本价加最低加价比例确保盈利稳定,无直接竞争对手,享政策支持保护,采取计划性经济模式,业绩稳健,利润率稳定提升,2018 - 2024年收入和利润年复合增速分别为11%和22% [4] - **资本运作潜力**:被定位为中烟总公司境外资本运作及国际业务拓展平台,目标打造国际一流烟草企业,未来会在中烟体系内外找优质标的实现跨越式发展,如2021年收购中巴公司股权 [6] - **财务表现和资产特点**:18 - 24年收入从70亿港元增至130.7亿港元,年复合增速约10%,整体呈增长趋势;具有轻资产、高ROE特点,21年前ROE超20%,21年收购中巴后延伸至上游种植采购,24年ROE超30% [2][9] - **各业务板块情况** - **进口业务**:独家经营全球除受制裁国家外烟叶类产品进口,销售给中烟国际,18 - 24年业务从43亿港元增长到83亿港元,复合增速约11%,进口量维持在10 - 12万吨,受国内中高端卷烟消费升级推动,21 - 24年价格从不到5.5万元每吨提至7.5万元每吨,21年前毛利率不到6%,收购中巴后提至10% [14] - **出口业务**:独家经营向东南亚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出口国内优质烟叶,按采购价加适用加价比率销售,24年前加价比率1% - 4%,去年提至4%以上,毛利率由2.5%突破至超4%,年出口量维持在8 - 10万吨,21 - 2023年受东南亚烟税上调和控烟措施影响出口量从10万吨减至7万吨,2024年因海外补库回升至8万吨以上,主要出口中低端烟叶,均价2.1 - 2.5万元每吨且小幅提升,毛利率优化但增长潜力有限 [15][16][17] - **卷烟出口业务**:全球卷烟市场大但中烟国际化进度低,公司独家经营部分地区免税市场卷烟销售,与客户协商定价,18 - 24年收入因疫情增长缓慢,从15亿港元增至不到16亿港元,2023年起显著恢复,2024年销量33亿支,开始拓展有税市场,雪茄年销量不到100万支,通过优化产品组合和增加自营渠道占比,毛利率从2021年不到8%增至2024年接近18%,直营渠道超20%,分销渠道6 - 8%,自营渠道占比不到20%,盈利优化潜力大 [18][19] - **新型香料业务**:HNB是规模最大品类,过去六年复合增长率约20%,政策风险小,公司主要出口HNB产品,全球HNB市场集中在部分地区,菲莫国际IQOS占全球75%以上市占率,非核心市场存在突围机遇 [20] - **新烟出口业务**:集中在东南亚、中东、欧洲和东欧市场,以性价比优势打入市场,18 - 24年从不到0.2亿港元增至1.35亿港元,年复合增速约40%,毛利率从2022年3%提至2024年5%以上,得益于国内HNB生产成本下降和公司优化品规组合及定价策略 [21][22] - **全球烟叶生产和贸易情况**:全球烟叶供应量稳定,产地集中在非发达国家,中国是卷烟生产大国,烟叶产量接近226万吨,占全球一半左右,全球烟叶价格4 - 5年小周期波动,目前处价格高点,预计2026年小幅下行;中国进出口烟叶量均接近20万吨,进出口平衡因不同地区烟叶质量和风味差异,高质量进口烟叶用于中高端卷烟配料,出口以中低端为主 [13] - **股价表现**:上市后三个月市盈率从20倍提至70 - 80倍,20 - 21年受疫情影响估值和业绩承压,2023年业绩修复,利润增速超40% - 50%,但因港股市场疲软及认知滞后,估值15 - 20倍;2024年股价由业绩高增长驱动,23 - 24年业绩维持40% - 50%高增长;2025年股价由估值驱动,估值从10倍提至25 - 30倍PE [12] - **未来发展预期** - **发展逻辑**:包括内生增长和外延并购,内生基于现有独家经营区域和业务,外延涉及中烟体系内外优质海外资产,进出口业务至少有翻倍以上增长空间,整合中烟体系内其他地方性中烟公司海外卷烟厂资产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26] - **盈利预测**:2025年营收持平或微增,各业务板块盈利提升,毛利率预计稳步提升至11%左右,净利润不到9亿港元,同比增速约5%;2026 - 2027年收入和业绩大概率个位数增长,归母净利润增速可能更快 [5][2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历史背景及股权结构**:前身为2004年成立的天利集团,2012 - 2018年筹备上市,2018年完成重组,2019年6月上市;中烟总公司通过中烟国际间接持股72.3%,其余不到30%为流通股 [7] - **中巴公司情况**:2021年中烟香港以较低估值收购,收购后收入从2021年3.15亿港元增至2024年10.5亿港元,年复合增速接近50%,增长源于扩展非中国市场渠道和扩大烟草种植面积,毛利率在15% - 20%波动,未来将扩大原烟收购区域和规模、拓展非中国市场客户实现稳健增长 [5][24][25] - **2025年业务挑战**:从美国进口约2万吨烟叶,已有1万吨报关,剩余1万吨不确定能否报关;新烟出口受中东局势影响大;上半年发货节奏基本暂停,新烟出口业务规模小,对整体营收影响相对较小 [27][28] - **评级和估值**:给予公司合理市值区间29.8 - 36.2港元,对应市值空间206 - 251亿港元,估值上限较目前收盘价约10%增长空间,首次覆盖给予“优于大势”评级 [30]
深康佳A上半年度预亏最高5亿,华润入主能否力挽狂澜?
国际金融报· 2025-07-15 23:20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3 6亿至5亿元 同比收窄54 03%至66 90% 但扣非净利润仍亏损9 5亿至11亿元 [1] - 2024年营业收入111 15亿元 同比骤降37 73% 归母净利润亏损32 96亿元 同比扩大52 31% 扣非后净亏损32 06亿元 [2] - 2024年消费电子业务营收101 37亿元 占比91 2% 同比微降0 67% 半导体业务营收1 7亿元 同比暴跌94 99% [3]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25 44亿元 同比增长3 32% 归母净利润9481 07万元 同比增长118 59% 但扣非净利润仍亏损4 4亿元 [4] 业务经营状况 - 消费电子业务因行业竞争加剧 新品上市进度不及预期 产品结构未匹配国补政策 清理非一级能效产品导致毛利损失 仍处亏损状态 [1] - 半导体业务虽技术研发取得突破 但处于产业化初期 未实现规模化及效益化产出 整体经营亏损 [1] - 半导体业务营收占比从3 4亿元骤降至1 7亿元 仅占总收入1 53% 规模效益未形成 [3] 财务与资本结构 - 截至2024年末资产负债率达92 65% 创近十年新高 流动负债190 33亿元 在手货币资金41 16亿元 [3] - 2025年第一季度盈利主要源于对武汉天源股权会计核算方式变更 产生6 56亿元非经常性损益 [4] - 计划出售武汉天源3%股份 对应市值约2 94亿元 旨在盘活存量资产 [4] 股权变动与战略转型 - 第一大股东华侨城集团将30%股份无偿划转至中国华润旗下子公司 实际控制权变更为中国华润 最终控制权仍属国务院国资委 [4] - 行业观察人士认为华润接手后面临消费电子行业竞争和半导体转型长期投入的双重挑战 [5] 历史经营轨迹 - 营收规模从2019年峰值551 19亿元断崖式下滑至2024年不足120亿元 [2] - 归母净利润连续三年亏损 扣非净利润长达14年未扭亏 累计亏损近200亿元 [2] - 近五年营收从超550亿元大幅下滑至不足200亿元 2022-2024年累计净亏损近70亿元 [2]
河北前首富没牌硬打
36氪· 2025-07-15 12:04
资本运作与上市计划 - 新奥股份计划通过私有化新奥能源并实现A+H上市布局,私有化方案为每1股新奥能源换取2.9427股新奥股份H股加24.50港元现金 [1] - 公司采用"介绍上市"方式申请港股IPO,跳过新股发行环节以缩短周期,但无法募集资金 [1] - 此次私有化交易总价值接近600亿港元,相当于新奥能源673亿港元市值的近九成,现金代价最高达183.61亿港元 [11] - 交易完成后公司资产负债率将从54.3%升至67.08%,2024年末有息负债310.18亿元,货币资金134.35亿元 [11] 业务结构与战略调整 - 推进H股上市主要目的是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新奥股份主营上游能源生产与平台业务,新奥能源专注下游城市燃气运营 [5][6] - 新奥能源是中国最大民营城市燃气运营商之一,覆盖21个省3,138万家庭用户和27万企业用户,运营261个城市燃气项目 [6] - 2019年曾进行资产重组,新奥股份以258.4亿元收购新奥能源32.81%股份,交易后公司市值从115亿元增长至近600亿元 [9] 财务与经营表现 - 2024年营收1359.1亿元,较2023年1438.42亿元下滑,2025年一季度营收337.4亿元同比下滑1.44% [15] - 2024年净利润同比大跌36.64%,2023年经营利润实际下滑47.3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 [11][15] - 2024年派发现金红利31.64亿元,占净利润70.42%,实控人王玉锁通过72.44%股权获得超20亿元 [25] 行业地位与挑战 - 按2024年零售气量计算,新奥是国内最大民营城燃企业,前五企业合计市场份额31.7% [14] - 燃气行业面临增长瓶颈,与房地产行业关联度高,近年房地产市场低迷拖累行业扩张 [15] - 港股燃气股普遍较A股折让超40%,新奥股份上市后能否避免折价存疑 [24] 多元化尝试与问题 - 除燃气主业外,公司还拥有新智认知(原北部湾旅)和西藏旅游两家上市公司,但发展均不理想 [19] - 新智认知2018年营收30.32亿元、净利润3.78亿元,2024年降至6.65亿元和0.21亿元,并涉及财务造假问题 [21][22] - 西藏旅游营收长期维持在1亿-2亿元水平,未能形成竞争优势 [22] 创始人背景与公司治理 - 实控人王玉锁1964年生于河北廊坊,1986年进入燃气行业,1989年创办新奥燃气 [12] - 2001年新奥能源港股上市,成为国内第四家拥有天然气进出口权的企业 [12] - 2024年3月王玉锁辞任董事长但仍任董事,由蒋承宏接任,王玉锁仍为最大股东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