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医疗
icon
搜索文档
医渡科技2025财年成绩单:亏损收窄近40%,三大业务板块协同增效
经济观察网· 2025-06-25 17:49
业务发展 - 公司构建"产品迭代—场景渗透—价值反哺"的正向循环模式,大数据平台和解决方案板块核心产品全面升级,包括AI中台升级至2.0和新一代数据中心Eywa升级至5.0 [2] - 推出"灵析智管"运营管理智能体与新一代AI智能科研产品"灵析智研",医院客户总数增长至110家,AI中台2.0在三个月内完成在超过30家三甲医院的部署应用 [2] - 生命科学解决方案板块通过自主研发的i系列解决方案矩阵,构建了覆盖临床开发效率优化、研究设计精准化、商业化风险预判的完整服务体系 [2] - 健康管理平台和解决方案板块深耕"惠民保"领域,连续三年作为"深圳惠民保"的主运营平台,2024年度参保人数达609万人,参保率超过35% [3] - 连续四年担任"北京普惠健康保"的主运营平台,累计参保超1500万人次,累计受理赔案件超37万件 [3] 财务表现 - 2025财年实现收入人民币7.15亿元,年度亏损缩减至人民币1.35亿元,同比大幅减亏38.9% [4] - 现金储备充足 [4] 客户情况 - 生命科学解决方案板块活跃客户达132家,前20大客户收入留存率为87.51% [2] - 头部20家跨国药企中16家为其客户 [2] - 累计完成411项临床研究(含药企与研究者发起项目),前瞻性及回顾性真实世界研究项目达275项 [2]
医疗大模型能力继续爬坡,讯飞医疗科技预计2年内盈利
第一财经· 2025-06-25 14:36
公司表现与财务数据 - 讯飞医疗科技2024年营收7.34亿元,同比增长32%,亏损1.33亿元,相比上一年减亏0.12亿元 [1] - 科大讯飞持有讯飞医疗科技49.42%股份,2024年智慧医疗业务收入6.92亿元,占科大讯飞营收的2.96% [1] - 公司总裁预计未来1~2年时间内将实现盈利 [1] - 国内18家AI医疗公司中,仅乐心医疗、迈瑞医疗、医脉通、京东健康4家去年净利润增长,阿里健康在截至今年3月底的一年中也实现净利润增长 [3] - 卫宁健康、理邦仪器、联影医疗、安必平等8家企业去年净利润同比减少,迪安诊断、贝瑞基因、鹰瞳科技、金域医学4家企业去年出现亏损,医渡科技在截至去年9月底的半年出现亏损 [3] 业务布局与产品 - 讯飞医疗科技业务覆盖G端、B端和C端,产品包括智医助理、智慧医院解决方案、智慧医保、AI诊后患者管理产品、AI健康助手、影像云与辅助诊断平台、智能医疗器械等 [1] - 公司6月24日发布星火医疗大模型V2.5国际版,升级讯飞晓医APP并发布香港版,C端讯飞晓医增加对常见疾病、症状和药品的覆盖 [4] - 中文医疗大模型评测平台MedBench最新榜单显示,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以98.4分位居综合能力第一 [5] - 公司围绕医疗服务构建硬件生态以支撑更大市场,此前推出助听器等C端产品 [3] 行业现状与技术挑战 - 医疗大模型技术未全面爆发,短时间内缺乏医生与患者沟通的人文属性能力 [1][5] - AI或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商业价值还需进一步证明,需深入医生工作场景了解真实需求并结合技术可实现能力实现商业化 [3] - AI在医疗领域有望较快落地的方向包括辅助诊断和面向大量患者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3] - 医疗大模型仍处于爬坡过程,技术未到全面爆发的时候,从理解并遵守各地法规到融入当地文化仍面临挑战 [5]
全产业链生态激发生物医药创新活力 ——探访北京昌平“生命谷”
中国经济网· 2025-06-25 11:27
昌平区医药健康产业概况 -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昌平区创新药产业主要聚集地 总面积7 2平方公里 聚集800余家创新型医药企业及高水平研发机构 在新药研制 医疗器械 精准医疗服务等领域具有优势 [1] - 昌平区1-4月医药健康规上企业实现收入337 9亿元 同比增长15 1% 1-5月实现产值170 7亿元 同比增长8 8% 累计孵化科学家创办企业112家 获批创新医疗器械29个 [7] 精准医学产业发展 - 生命谷国际精准医学产业园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 聚焦精准诊断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等方向 重点布局细胞治疗 基因治疗 合成生物学 AI医疗等前沿技术 [2] - 精准医学产业面临产学研合作深度不足 资源共享率低 科技成果转化待提高等问题 园区致力于搭建从科研孵化到规模量产的产业升级生态体系 [2] 脑科学与基因治疗突破 -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引进37位高水平科学家 建成11个国际一流技术平台 发表362篇顶级期刊论文 申请53项专利 [3] - "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为国际首个百通道以上半侵入式系统 已启动IIT临床试验 适应症包括截瘫 脑中风等 基因治疗药物在失明 癫痫 疼痛领域成果显著 [3] 创新药研发进展 - 诺诚健华专注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 奥布替尼是中国首个针对边缘区淋巴瘤获批的BTK抑制剂 坦昔妥单抗为中国首个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CD19单抗 [4] - 新一代泛TRK抑制剂zurletrectinib获优先审评 有望成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TRK抑制剂 [4] 产业服务生态建设 - 北京飞镖国际创新中心累计服务6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 融资总额超30亿元 获知识产权300余项 未来将打造研发 中试 生产一体化基地 [6] - 宜明生物拥有50余条生产线 总面积超3000㎡ 助力60余个创新药物完成IND申报 曾创下9个月完成中美双报IND获批记录 昌平基地将扩大GMP产能 [6]
从合肥到维多利亚港,讯飞医疗科技(02506)落地香港公司背后的全球化版图
智通财经网· 2025-06-25 11:23
公司动态 - 讯飞医疗科技在香港举行公司开幕仪式并发布星火医疗大模型V2.5国际版,该版本支持中文、英文双语种及普通话、粤语、英语三语种交互能力[1] - 公司推出香港专属版居民AI健康助手"讯飞晓医",首次将服务延伸至香港地区[1] - 星火医疗大模型在MedBench评测中以综合得分95.4登顶榜单,复杂医学推理、医学语言理解等核心能力位居第一[1] - V2.5国际版强化专科诊疗能力,在心血管内科、儿科等专科临床场景中达三甲医院主治医师水平[2] - 公司已与养和医院、玛丽医院等香港机构展开合作沟通,并与香港医院管理局探讨合作可能[2] - 讯飞医疗科技2024年入驻香港数码港设立国际研究院,并于同年12月登陆港交所主板成为"医疗大模型第一股"[2]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7.34亿元,同比增长32.0%,毛利润4.04亿元,同比增长28.4%[3] - 归母净利润为-1.33亿元,相比2023年亏损收窄8.5%[3] - 毛利率为55.1%,维持行业领先水平,预计收入规模将快速增长且毛利水平提升[3] - 公司预计未来一两年内有望实现盈利[3] 战略布局 - 公司将香港作为国际化战略的桥头堡,以香港为支点拓展国际医疗业务布局[1] - 香港医疗数据以英语为主,有助于公司将香港医疗英文数据转化为训练国际版AI的核心语料[2] - 公司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医疗一体化进程,正与香港机构洽谈港人北上就医及内地医生培训相关合作项目[3] - 公司战略为"立足大湾区、辐射全球",计划通过深耕香港医疗需求打造国际化产品体系[2]
对话医渡科技宫如璟:创新药板块大涨是行业估值的回归
新浪财经· 2025-06-24 22:24
2025夏季达沃斯论坛专题 - 2025年新领军者年会于6月24-26日在天津举办 主题为"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1] AI医疗应用场景 - AI中台能快速整合患者多年病历数据 生成可视化疾病发展时间轴 帮助医生高效了解病情全貌 [3] - 辅助决策系统可为医生提供多项诊疗建议 帮助在疑难病例中做出更精准临床决策 [3] - 在新药研发方面 AI与数据平台支持使大量临床试验工作可由AI完成 目前临床试验成本已降低30%-40% [3] - AI在整理临床病例时曾"创造"不存在的病例记录 存在幻觉风险 需保持警惕 [3] 医疗行业商业化与市场表现 - 医疗行业商业化需谨慎 因市场和政策变化较大 [4] - 公司优势在于深耕各种疾病和垂直场景 通过AI技术切实降低医疗成本 [4] - 近期创新药板块活跃表现反映行业估值回归 中国已从销售市场转变为研发市场 全球约40%新分子来自中国研发 [4] - 行业生态经历教育和成长 中国将形成自己的生物医药生态圈 更多企业将走向国际化 [4] AI赋能医疗未来图景 - 医疗数据将与可穿戴设备融合 形成对个人健康状况的立体认知 AI云端咨询可提供24小时个性化健康建议 [5] - 新药研发成本通过AI大幅降低 使更多药物摆脱"孤儿药"困境 [5] - 保险覆盖范围扩大 如"惠民保"业务覆盖28天新生儿至百岁老人 包括有既往症患者 [5]
【港股收评】三大指数集体反弹!教育股领涨,航运股回调
金融界· 2025-06-24 17:15
港股市场表现 - 6月24日港股三大指数集体反弹,恒生指数涨2.06%,国企指数涨1.9%,恒生科技指数涨2.14% [1] 教育板块 - 教育股涨幅居前,新东方-S涨8.68%,网龙涨6.59%,思考乐教育涨5.36%,卓越教育集团涨3.29%,中国东方教育涨2.41%,中教控股涨1.57% [1] 中资券商板块 - 中资券商股普遍上扬,弘业期货涨15.28%,中国银河涨8.75%,中金公司涨6.06%,光大证券涨5.75%,招商证券涨5.98% [1] 保险板块 - 保险板块全线发力,中国太平涨5.75%,中国平安涨5.16%,新华保险涨4.43%,中国人寿涨3.88%,中国太保涨2.68% [1] 保险举牌动态 - 2025年保险举牌次数合计19次,涉及16家公司,其中举牌港股13次,行业分布上9次举牌银行股,其中7次举牌港股银行 [2] 智驾概念板块 - 智驾概念股普遍冲高,浙江世宝涨30.72%,佑驾创新涨5.68%,耐世特涨8.29%,地平线机器人-W涨3.3%,知行科技涨6.86% [2] - 特斯拉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启动Robotaxi试点服务,首批乘客支付4.20美元固定费用 [2] 医药板块 - 医药股涨幅靠前,荣昌生物涨16.22%,美丽田园医疗健康涨8.27%,瑞尔集团涨6%,巨子生物涨5.27%,药明康德涨4.1%,晶泰控股涨5%,君实生物涨4.31% [3] 其他上涨板块 - 影视股、苹果概念、航空股、新消费概念等亦纷纷走强 [4] 航运板块 - 航运股集体回落,太平洋航运跌16.53%,中远海能跌9.81%,中远海发跌3.67%,东方海外国际跌1.81% [4] - 特朗普宣布以色列和伊朗全面彻底停火,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概念盘中跳水 [4] 油气板块 - 油气股、油气设备股纷纷回调,中油洁能控股跌32.93%,吉星新能源跌38.89%,MI能源跌36.51%,山东墨龙跌23.36%,延长石油国际跌20.59%,中石化油服跌15.85% [4] - 特朗普宣布以伊停火,市场对中东原油供应中断的恐慌情绪降温,国际油价大幅下滑 [4]
长护险有望催生万亿级市场需求,重视创新器械
2025-06-23 10:09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医药行业、创新药板块、创新器械领域、长期护理保险行业 - **公司**:信达控股、石药集团、华大智造、惠泰医疗、赛诺医疗、东阳光长江药、珍宝岛、佰仁医疗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创新药板块 - **观点**:短期调整后仍有上涨空间,建议关注龙头企业 [1][3] - **论据**:上周医药板块表现弱,因创新药回调,属正常现象,产业趋势未变,只是中短期涨幅快致市场预期高,调整一到两周后仍会上涨 [3] 创新器械领域 - **观点**:筹码结构良好,重点推荐华大智造、惠泰医疗和赛诺医疗 [1][4] - **论据**:赛诺医疗自膨支架是全球创新产品,预计 8 月底有审批结果;华大智造受 AI 医疗和创新器械双重催化有增长逻辑;惠泰医疗因福建电生理续约及 PCA 爆量有潜力 [1][4] 长期护理保险行业 - **观点**:潜力巨大,将催生投资机会,推动相关企业发展 [1][5] - **论据**:未来规模乐观估计达 2 万亿人民币,国内参保人数 1.8 亿,享受待遇人数 130 万,渗透率低,海外经验表明相关企业 ROE 和 ROIC 表现优秀 [1][2][8] 东阳光长江药 - **观点**:预计市值可达 450 - 500 亿港币,8 月数据催化及业务开发预期有望带来股价上涨 [1][6] - **论据**:港股聆讯已通过,下周可能发布股东大会通知并进行私有化换股投票 [6] 珍宝岛 - **观点**:有望释放积极信息 [1][6] - **论据**:雪莲通中标放量及参股子公司特瑞思 CD20 ADC 突破性疗法计划本周五调研 [1][6]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药监局 6 月 20 日发布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政策,重点支持机器人应用、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人工智能相关医疗器械、新型生物材料等领域,利好国产化率低的创新器械企业,提升相关公司审批效率和市场表现 [1][6] - 手术机器人领域值得关注,但发展面临医保局相关政策挑战,若医保局出台集采缓和等政策,创新器械行业将显著增长 [7] - 2025 年国内失能老人预计约 3400 万,一年护理支出约 2.2 万元,总规模约 7400 亿人民币;2050 年失能老人数量预计翻倍至 6400 万,总规模达 1.7 万亿人民币 [8] - 海外如日本、美国、法国等国护理行业上市公司股价涨幅显著,ROE 和 ROIC 表现优秀,为国内提供借鉴 [9] - 国内长护险基金规模短期内最可能达 1700 亿元,达美日德法平均水平可达 6300 亿元,按卫星总费用比例测算约 1.3 万亿元,按 GDP 比例计算可达 2 万亿元 [10]
高端医疗器械发展提速 医用机器人等方向有望受益(附概念股)
智通财经· 2025-06-23 07:23
政策支持 - 国家药监局审议通过《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举措》,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将于近日发布 [1] - 《举措》包含十方面具体措施,包括优化特殊审批程序、完善分类和命名原则、健全标准体系、明晰注册审查要求、健全沟通指导机制等 [1] - 意见稿提出加快发布医用外骨骼机器人、放射性核素成像设备等相关标准,筹建医用机器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强新型生物材料标准化研究 [1] 行业数据 - 2025年3月国家药监局共批准注册医疗器械产品308个,其中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248个,进口第三类34个,进口第二类19个,港澳台7个 [2] - 截至2024年6月,中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总数为32806家,是2014年的2倍 [2] - 生产企业营收从2014年的553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31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0%,产业规模稳居全球第二 [2] 技术趋势 - AI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应用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涵盖研发端、生产端、流通端和临床端 [2] - 医疗器械行业呈现技术驱动和国产替代并行特征,高端设备如手术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国产企业逐步突破技术壁垒 [3] - 脑机接口、AI医疗等前沿技术临床转化加速,行业有望进一步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3] 重点公司 - 微创机器人(02252)订单趋势强劲,预计对微创医疗销售贡献将从2024年3%升至2033年40% [4] - 一脉阳光(02522)业务涵盖医学影像中心建设、诊断服务等,其孵化企业发布全球首个全模态全流程医学影像基座大模型 [4] - 永胜医疗(01612)在康复机器人领域布局,产品包括步态矫正机器人"喜乐行"和"希望之手"复康系统 [4][5] - 康基医疗(09997)控股子公司唯精医疗主要产品涵盖高端微创手术机器人等,四臂手术机器人系统已提交注册申请,预计2025Q2获批上市 [5]
长城基金梁福睿:创新药选股并非“拆盲盒”
证券时报· 2025-06-23 01:59
创新药行业投资逻辑 - 创新药行业当前处于业绩兑现周期临近阶段,市场预期强烈,尽管估值与业绩尚不明朗 [1] - 创新药公司短期亏损是行业发展必然阶段,估值本质是对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和技术突破的溢价 [1] - 行业具有"高风险、高壁垒、高回报、长周期"四大核心特征,资本市场采用长期战略性定价逻辑 [2] 港股市场表现与估值驱动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基金年内收益率达71.21%,港股仓位占比35.20%对业绩贡献显著 [2] - 港股估值抬升源于政策红利、全球流动性宽松与市场情绪共振,创新药有望延续"戴维斯双击"行情 [2] - 创新药研发遵循"双十定律":平均需10年研发周期、超10亿美元成本投入 [2] 企业研发模式与财务特征 - 头部企业通过构建"多管线梯队"(5-10个临床阶段项目)分散单品种研发失败风险 [3] - 研发投入形成"研发—临床突破—商业化变现—反哺研发"正向飞轮 [3] - 核心品种商业化放量带动营收高增长,部分管线进入后期临床或海外授权阶段,亏损幅度已大幅收窄 [3] 细分赛道投资机会 - ADC和双抗/多抗领域处于全球爆发前夜,有望在肿瘤领域接棒PD1和化疗的产业地位 [4] - GLP-1类代谢疾病药物商业化快速放量,口服剂型、长效制剂及解决肌肉流失问题的新方案存在机会 [4] - 基因治疗为罕见病患者提供新希望 [4] 创新药估值体系特征 - 早期管线(临床前/I期)依赖技术突破预期,估值波动大 [5] - 后期管线(III期/NDA)依赖商业化确定性,估值相对稳定 [5] - 国内双抗、ADC等领域研发成果通过海外授权(BD交易)加入全球资产估值体系 [5] 行业发展阶段比较 - 创新药处于成果井喷期,临床数据到管线落地呈现明确突破态势,确定性高于AI医疗 [7] - AI医疗处于产品力验证与商业化模式探索早期,创新药当前确定性优势显著 [7] - 创新药投资基于科学规律与概率思维,从靶点筛选到临床推进均建立严谨生物机制验证 [7]
平安好医生(01833)股价领涨2.64% 成花旗行业首推上调目标价为12港元/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6-20 17:57
市场表现 - 6月20日恒生指数、国企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分别收涨1.26%、1.38%、0.88% [1] - 平安好医生领涨港股互联网医疗板块,单日涨幅2.64%,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分别上涨0.23%、0.13% [1] - 南向资金连续5日净买入平安好医生,6月18日单日净买入179.37万股(1451.12万港元),累计持股达3.78亿股(市值29.96亿港元),持股比例17.49% [1][2] 品牌与产品升级 - 6月10日公司宣布品牌升级为"平安好医生",发布年度医健服务名片,主打"省心、省时、省钱"服务理念 [4] - 推出"7+N+1"AI医疗产品矩阵,包括7项原生AI医疗产品、N项AI Agent升级产品及行业赋能平台"有医" [4] - "安主任"、"平安芯医"等AI产品实现医疗服务场景深度融合,花旗认为其自主研发AI模型验证商业战略有效性 [4] 合作与业务拓展 - 6月18日与美团达成战略合作,聚焦商保用户健康服务升级及下沉市场普惠,提供问诊-处方-支付-送药一站式服务 [5] - 计划2025年底前将O2O服务覆盖全国超100个城市,推动医药健康行业数字化与普惠化 [5] 机构观点 - 花旗重申平安好医生为行业首推企业,目标价从7.15港元上调67.8%至12港元,看好其在医疗体系改革中的关键潜力 [4] - 公司获评"AI垂域模型与医疗服务场景深度融合"标杆,依托平安集团资源及AI技术壁垒构建竞争优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