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港股IPO
icon
搜索文档
Shein 大动作:拟迁回中国,为港股 IPO 铺路?
公司战略调整 - 考虑将注册地从新加坡迁回中国大陆 以寻求中国监管机构批准其在香港上市的计划[2] - 迁址后新加坡总部及所有海外业务将成为子公司 新成立的中国母公司负责整体运营[5] - 该战略标志着对2021年迁址新加坡的逆转 公司曾长期淡化其中国根源并定位为全球企业[6] 上市进展与挑战 - 已通过保密途径申请香港上市 此前因未能获得监管批准而放弃纽约及伦敦上市计划[2][7] - 中国证监会要求所有与中国有实质性联系的公司(包括非中国注册企业)在境外上市前必须通过审查[3] - 迁址中国大陆可能有助于获得批准 因允许中国政府对其海量数据实施更严格监管并实现收入向中国当局征税[4][6] 估值与竞争压力 - 公司估值从三年前的1000亿美元暴跌至约300亿美元 累计损失数百亿美元[6] - 面临来自Temu的激烈竞争 同时美国修补"最低限度"漏洞导致其产品无法免税进入美国市场[6] - 曾因涉嫌新疆强迫劳动问题遭到美国立法者审查 执行董事长虽宣称"零容忍"但仍导致纽约上市计划受阻[7] 市场影响 - 消息公布后供应链企业科捷智能科技股价单日涨幅达17.2% 质检服务商嘉诚国际物流股价跌幅收窄[2] - 若成功上市将成为香港市场今年标志性IPO事件 香港近期已放宽上市规则并成为全球热门IPO市场[7][8]
顺灏股份筹划港股IPO:连续七年裁员近乎“腰斩” 或面临两地合规审核障碍
新浪证券· 2025-08-19 18:29
公司业绩与财务表现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6.2亿元,同比下降12.19%,扣非归母净利润0.29亿元,同比下降6.24% [6] - 公司营收自2018年达到20.55亿元高点后持续下滑,近5年未突破16亿元 [4] - 公司归母净利润自2013年2.29亿元高点后大幅波动,2014年、2019年、2021年、2022年分别亏损0.51亿元、1.98亿元、0.28亿元、0.6亿元 [4][5] - 公司2023年、2024年扭亏为盈但净利润均低于5000万元 [5] 业务发展与并购历史 -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特种环保纸、印刷品、工业大麻精深加工及新型烟草四大板块 [2] - 2013年收购浙江德美彩印导致2014年亏损0.51亿元,因标的公司管理层套取资金超4亿元 [5] - 2019年对福建泰兴、玉溪印刷计提商誉减值3.12亿元,两标的均为2014年收购 [5] - 2021年亏损主因原材料涨价及新型烟草/工业大麻费用增加,2022年亏损加剧因营收下降及资产减值 [5] 人力资源与成本结构 - 公司员工总数从2017年末2121人降至2024年末1116人,累计裁员47.38% [7] - 连续7年裁员伴随营收下滑,难以支持"主动调整"的合理性论断 [9] 资金状况与IPO计划 -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广义货币资金9.02亿元,有息负债1.78亿元,资产负债率24.66% [9] - 在资金充裕情况下筹划港股IPO的必要性受质疑 [10] 法律风险与合规障碍 - 公司自2023年6月起因涉嫌单位行贿犯罪被滁州市监察委立案调查,截至2025年5月仍在调查中 [11][12] - 港股上市需通过中国证监会备案及港交所审核,涉嫌行贿构成实质性障碍 [12][13] - 港交所案例显示涉及贿赂的企业即使控股股东未定罪也可能被认定不适合上市 [13]
华大北斗港股IPO收到证监会反馈:需说明前两次A股上市辅导备案详情及终止原因,是否计划继续推进A股上市
新浪证券· 2025-08-16 12:34
华大北斗港股IPO核心问题 - 公司2024年亏损1.41亿元,毛利率远低于同行且70%收入依赖"赚差价"模式 [1] - 招股书数据与供应商财报存在不一致情况 [1] - 证监会要求补充说明境外上市禁止性情形核查 [1][4] 股东结构问题 - 存在未完全终止的特殊股东权利安排,需说明剩余股东意见对上市的影响 [1][4] - 格力创投、国开科创、中电港等国有股东标识办理及"全流通"程序进展待说明 [1][4] - 需核查拟参与"全流通"股份的质押/冻结等权利瑕疵情况 [1][4] 员工持股与股权激励 - 存在离职人员仍持有员工持股计划权益的情况 [2][4] - 需对已实施的股权激励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出具结论性意见 [2][4] 业务经营情况 - 经营范围涵盖导航终端、卫星遥感等11项业务领域 [2][5] - 需说明各项业务资质获取情况及合作方资质 [2][5] - 主要收入来源为综合芯片及模组产品销售 [2] - 需说明与供应商的经销合同期限及合作模式 [2] A股上市历史 - 需披露前期两次A股上市辅导终止原因 [3] - 需说明是否继续推进A股上市计划 [3]
聚智科技 拟赴港上市
中国证券报· 2025-08-14 22:04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为母婴电子产品制造商 专注于婴儿监护器的研发、设计、制造、品控、销售及营销 旗下拥有"HelloBaby"品牌 [1] - 销售渠道覆盖线上及线下市场 线上主要通过亚马逊、沃尔玛及自营网站销售 线下向ODM客户及分销商销售 [1] - 海外销售收益占比超过88.2% [1] 财务表现 - 2022年营业收入1.9亿元 净利润3482.2万元 [1] - 2023年营业收入3.48亿元 同比增长83.2% 净利润6336.6万元 同比增长82.0% [1] - 2024年营业收入4.62亿元 同比增长32.8% 净利润9469.3万元 同比增长49.4% [1] - 2025年前4个月营业收入1.5亿元 净利润2831.4万元 [1] 销售渠道构成 - 亚马逊平台销售收入占比显著提升:2022年1.63亿元(85.4%) 2023年3.16亿元(90.8%) 2024年4.42亿元(95.6%) 2025年前4个月1.3亿元(86.6%) [2] - 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持续下降:2022年0.24亿元(12.4%) 2023年0.35亿元(10.1%) 2024年0.2亿元(4.4%) 2025年前4个月0.13亿元(8.9%) [2] 募资用途 - 募集资金将用于扩大销售渠道和地理覆盖范围 提高品牌知名度 [1] - 用于研发新产品 升级及迭代现有产品 [1] - 用于采购新生产设施设备及机器 扩充智能仓储系统仓库 [1] - 部分资金将用于一般营运资金 [1]
聚智科技,拟赴港上市
中国证券报· 2025-08-14 21:03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是一家母婴电子产品制造商 专注于婴儿监护器的研发、设计、制造、品控、销售及营销 并发展"HelloBaby"品牌[1] - 销售渠道覆盖线上及线下市场 主要通过亚马逊、沃尔玛及自营网站线上销售 同时向ODM客户及分销商线下销售产品[1] - 超过88.2%的收益源自向海外销售产品[1] 财务表现 - 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4个月营业收入分别为1.9亿元、3.48亿元、4.62亿元和1.5亿元[1]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3482.2万元、6336.6万元、9469.3万元和2831.4万元[1] - 来自亚马逊的销售收入占比极高 各期分别为85.4%、90.8%、95.6%及86.6% 具体金额为1.63亿元、3.16亿元、4.42亿元及1.3亿元[2] 客户结构 - 客户主要包括线上直接购买的消费者以及线下的ODM客户和分销商[2] - 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呈下降趋势 各期分别为12.4%、10.1%、4.4%及8.9% 具体金额为0.24亿元、0.35亿元、0.2亿元及0.13亿元[2] 资金用途与市场风险 - IPO募集资金将用于扩大销售渠道和地理覆盖范围 提高品牌知名度 研发新产品 升级现有产品 采购新生产设备 扩充智能仓储系统以及补充一般营运资金[1] - 婴儿监护器销售对公司增长贡献较大 其需求下跌可能对业务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市场需求受整体经济环境和消费者意愿变化影响[2]
创新国际港股IPO:2025年前五个月毛利率净利润率双降 关联方贡献近六成收入 与南山铝业国际差距显著
新浪证券· 2025-08-14 15:52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五个月营业收入72.14亿元 较2024年同期显著下滑[2] - 2025年前五个月毛利率降至19.9% 较2024年28.2%下降8.3个百分点[2][3] - 2025年前五个月净利润率降至11.9% 较2024年17.3%下降5.4个百分点[2][3] - 氧化铝业务毛利率暴跌至2.2% 电解铝业务毛利率降至23.7%[3][4] 成本与价格压力 - 原材料成本占销售成本75.4% 铝土矿价格同比上涨36.4%至720元/吨[3] - 氧化铝销售均价同比下降16.4%至2938.2元/吨[3] - 面临"成本升、售价降"双重挤压 尤其氧化铝业务毛利空间几乎消失[3] 客户集中度风险 - 关联方创新新材贡献收入占比59.8%-78.8% 2025年前五个月达43.16亿元[5][6][7] - 非关联方客户收入占比仅9.3%-19.9% 2025年前五个月为14.4亿元[6][7] - 业务独立性存疑 依赖短途运输铝液的成本优势[7] 产品结构问题 - 电解铝收入占比76.6%-95.5% 但国内市场份额仅1.8%[4] - 氧化铝及其他产品占比提升至21.1% 但盈利能力极低[4] - 产品结构失衡 无法有效对冲价格波动风险[4] 国际化战略 - 海外布局处于规划阶段 无实际运营经验[8] - 计划投资沙特50万吨电解铝项目 总投资额21.8亿港元[8] - 项目预计2028年底投产 面临工程延误和成本超支风险[8] 同业对比 - 南山铝业国际东南亚氧化铝产能市场份额34.9% 享受22年税收优惠[8] - 南山铝业国际2021-2023年营收复合增速98% 净利润复合增速109%[9] - 创新国际国际化布局滞后 上市时机仓促[8][9] 高管薪酬 - 总经理曹勇2024年薪酬772.6万元 较2022年390.3万元增长98%[10][11] - 薪酬增速41.5% 与净利润率下降形成背离[10] - 2025年前五个月薪酬386.2万元 按年化或超800万元[10][11]
老乡鸡再冲港股IPO:业绩增速放缓、加盟效率低等问题引关注
搜狐财经· 2025-08-12 20:33
IPO进程与市场定位 - 公司多次冲刺A股和港股IPO但屡次失败 包括2021年深交所主板尝试因社保欠缴受阻 2022-2023年两次A股IPO失败 2025年1月港交所递表失效后于7月7日更新招股书再度尝试[1][2] - 行业分析师指出公司尚未成为真正全国性品牌 在品牌效应、规模效应、粉丝效应和供应链完整度上存在短板[1] 财务表现 - 收入从2022年45.28亿元增长至2024年62.88亿元 2025年前4个月达21.2亿元[2] - 净利润从2022年2.52亿元增至2024年4.09亿元 2025年前4个月为1.74亿元[2] - 收入增速从2022年58.38%骤降至2024年11.27% 净利润增幅从86.67%下滑至不足10%[2] - 毛利率从2022年20.3%提升至2023年23.3% 2024年略降至22.8%[3] 门店扩张与运营效率 - 加盟店数量从2022年底118家激增至2025年4月653家 直营店从1007家缩减至911家[4][5] - 2025年前4个月加盟店单店日均销售额1.24万元 远低于直营店的1.6万元[5] - 加盟店翻座率3.3 低于直营店的4.8[5] - 前员工加盟商占总数55%(272名) 经营364家加盟店 但2025年前4个月创收2亿元 低于独立加盟店289家贡献的2.09亿元[6][7]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控股股东束小龙、束文及董雪通过投资工具合计持有92.02%投票权 股权高度集中[8] - 2025年7月微信小程序因版本1.2.334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被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通报[8] 食品安全与客户投诉 - 2025年6月19日菜品中发现4厘米青虫 门店仅愿赔偿60元且要求员工承担[9]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截至2025年8月11日累计投诉900余条 商家投诉477条 已完成328条 满意度仅3星[9] - 过去两年出现十余起食品安全事件 包括过期食材和后厨卫生不合格 多次登上地方市场监管局黑榜[11]
正品控股港股IPO:高度依赖单一客户
经济观察报· 2025-08-12 18:09
公司概况 - 正品控股有限公司主要在香港从事保健及美容补充品与产品的开发、销售、营销及分销,将产品的生产外包给供应商(包括制造商)[1] - 公司通过万宁在香港的零售门市,以自有品牌及第三方品牌分销产品[1] - 按2024年保健及美容补充品与产品的零售值计算,公司在香港所有本地保健及美容补充品与产品供应商中排名第七,市场占有率约为1.6%[1] 业务模式 - 公司通常委聘供应商(包括制造商)向公司提供自有品牌产品,同时向品牌商采购第三方品牌产品[1] - 公司也采购包装物料,以于仓库自主包装公司的产品[1] - 零售业务主要通过公司网站的自营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第三方线上平台等进行销售[2] 客户结构 - 客户主要包括批发客户(包括牛奶公司及其他批发客户)、一般公众最终客户、企业客户[2] - 公司来自前五大客户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39.1百万港元、98.0百万港元及108.6百万港元,分别占公司的总营收约90.6%、89.4%及83.4%[2] - 公司对牛奶公司存在重大依赖,来自牛奶公司的收益分别占总收益约89.1%、76.7%及74.5%[3] 供应商结构 - 公司向五大供应商的总采购额分别约占总采购额86.3%、77.3%及80.3%[2] - 向最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分别约占总采购额55.6%、34.5%及27.8%[2] 财务表现 - 2023财年、2024财年以及2025财年,公司的收益分别为43.2百万港元、109.6百万港元和130.2百万港元[3] - 同期,年度纯利分别为11.3百万港元、35.5百万港元和36.3百万港元[3] - 各期毛利率分别为81.6%、78.6%及75%,呈逐年下滑趋势[3] 业务风险 - 若与牛奶公司的合作关系破裂,产品销售将受重创,且难以找到可替代的大规模销售渠道[3] - 毛利率下滑压缩利润空间,影响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3] - 依赖单一客户和现有业务模式难以持续推动业绩增长,拓展新市场和业务面临诸多挑战[3]
一周港股IPO:海西新药、海清智元、均胜电子3家递表,双登股份通过聆讯
财经网· 2025-08-11 19:35
港股IPO市场动态 - 上周共有3家公司递表 1家公司通过聆讯 2家公司招股 1只新股上市 [1] 递表公司业绩与业务 - 海西新药2022年至2024年收益分别为2.12亿元 3.17亿元 4.67亿元人民币 同期利润分别为0.69亿元 1.17亿元 1.36亿元人民币 [2] - 海清智元2024年营收5.23亿元人民币 净利润4041.2万元人民币 在中国多光谱AI行业市场份额3.5%排名第一 [3] - 均胜电子2024年收入558.64亿元人民币 利润13.26亿元人民币 为全球第四十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4] 通过聆讯公司概况 - 双登股份2024年收入44.99亿元人民币 利润3.53亿元人民币 专注于储能电池及系统业务 [5][6] 招股公司细节 - 银诺医药全球发售3655.64万股H股 发行价18.68港元 引入5家基石投资者认购1000万美元 [7] - 中慧生物香港公开发售获认购4007.64倍 成为港股18A生物科技板块超购王 发行价12.90港元 [7] 新股上市表现 - 东阳光药2025年8月7日上市 收盘价59.90港元 涨幅4.17% 采用介绍方式上市不涉及新股发行 [8] 港股市场政策环境 - 港交所IPO新规于8月4日生效 建簿配售最低分配份额下调至40% 允许选用两种分配机制 [9] - 2025年港股IPO首发募集资金1273.6亿港元 创2021年以来新高 接近2023年和2024年总和 [10] 香港企业发展生态 - 香港注册公司总数超150万家 投资推广署协助1333家企业引入1740亿港元直接投资 [12] - 引进办引进84家前沿科技企业 预计带来500亿港元投资 创造超20000个职位 [12] - 港投公司投资超100个项目 其中超10家公司已经或准备递交在港上市申请 [13]
报告,我们那个港股IPO,卡住了
虎嗅· 2025-08-11 08:53
政府投资基金指导规范 - 新政策要求投资方向需兼顾"投小投早投硬投新"、支持民生就业、落实国家战略及财政资金保值增值 [1] - 下半年退出工作直接影响后续基金募集 港股IPO被视为重要窗口期 [1] 港股IPO面临的挑战 - 部分国资股东因审计问责风险拒绝配合港股上市 担心估值支撑不足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2][3] - 股东协议中合格IPO定义常排除港股/美股/北交所 修改条款需耗时3个月以上复杂流程 [4][5] - 某案例显示港股IPO募资1亿但中介费达数千万 上市后流动性极差 [6] 特殊条款博弈 - 国资要求即使港股上市后仍需履行对赌回购义务 与监管要求冲突 [6] - 替代方案为上市后设置差额补足条款 但企业难以接受 [8] 港股IPO动机分析 - 头部企业享受流动性红利 普通企业因A股受阻被迫选择港股 [11][12] - 投资人将港股IPO视为退出渠道而非最优选择 [13] 典型案例 - XX科技因国资股东拒绝提供核查资料导致IPO进度受阻 [2] - XX智能需修改股东协议合格IPO定义 但面临多方审批障碍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