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自立自强
icon
搜索文档
科创板上市公司2024年营收1.42万亿 创新驱动发展研发投入总额达1680亿
长江商报· 2025-05-07 07:28
科创板整体业绩表现 - 2024年科创板586家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42万亿元,同比增长0.24% [2][3] - 近七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增长,同比增加3.09个百分点,其中54家公司增幅超过50%,285家公司营收创历史新高 [3] - 全年共实现净利润475.23亿元,五成公司实现净利润增长,同比增加7.17个百分点,其中30家公司实现翻番,32家公司扭亏为盈 [2][3] 头部公司营收与净利润 - 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24.7亿元、802.8亿元,科创板共有22家公司营收规模超过百亿元 [3] - 传音控股、百利天恒、时代电气等10家公司净利润均超过16亿元,传音控股净利润达55.49亿元,为科创板最高 [4] - 21家科创板公司净利润超过10亿元,220家公司全年净赚过亿元 [4][5] 未盈利企业发展情况 - 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744.79亿元,同比增长24%,26家公司营收超过10亿元 [5] - 合计净亏损136.41亿元,同比缩亏35.5%,天岳先进、拓荆科技从连续多年亏损到2024年净利润分别突破1亿元和6亿元 [5] - 科创板累计已有22家公司上市后首次实现盈利并"摘U",其中神州细胞、百利天恒、微电生理3家公司于本年度实现"摘U" [5] 行业细分表现 - 近120家集成电路企业合计实现营收2777.66亿元,同比增长22.2% [5] - 11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合计实现营收1482.77亿元,同比增长18.1%,实现净利润33.91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5] - 31家创新药企业合计实现营收617亿元,同比增长45.6%,净利润同比缩亏62.1% [5] - 近180家高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企业合计实现营收2946.09亿元,同比增长3.7% [5] 研发投入与创新成果 - 2024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总额达1680.78亿元,同比增长6.4%,最近3年复合增速达10.7% [2][6]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达12.6%,持续领跑A股各板块,107家公司连续3年研发强度超20% [6] - 截至2024年末,科创板会聚研发人员24万人,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近三成,全年新增发明专利2万项,累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2万项 [6] - 百济神州研发投入最高达141.4亿元,天合光能、中芯国际研发投入分别达55.58亿元、54.47亿元 [6] 股东回报与公司治理 - 超470家科创板公司评估2024年度行动方案同时发布2025年度行动方案,板块覆盖面超八成 [7] - 超六成公司推出2024年现金分红方案,合计分红总额达386.82亿元,超290家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 [7] - 2024年以来320家公司推出回购、增持方案,合计金额上限超350亿元,78家公司利用专项贷款实施回购、增持,合计金额上限近90亿元 [7]
50家投资机构“疯抢”9大科学仪器路演项目
仪器信息网· 2025-05-06 15:07
论坛概况 - ACCSI2025科学仪器投融资论坛将于5月12日举行 聚焦前沿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已吸引70+投资机构参与[1][2] - 论坛主题为"数智驱动·新质引领" 由仪器信息网主办 旨在搭建科学仪器行业多方交流平台[15] 行业趋势 - 科学仪器行业正从科研深水区转变为科技产业链必争之地 国家队资本战略入局[2] -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 优化科技力量布局[2] - 全球贸易摩擦背景下 中国科学仪器资本市场呈现"暖春" 参会者可洞察科技投资风向[4] 投资机构分析 - 近三年25家投资机构在科学仪器领域投资额超200亿元 国科系占比最高[9] - 投资机构分为五大阵营: 1) 国家队科技资本(国科系/中芯聚源等)聚焦卡脖子领域 采用"基业+基地+基金"模式[9] 2) 专业基金(峰瑞/基石/九黎)注重技术壁垒和进口替代 跨界融合生物医药与高端制造[10] 3) 产业资本(海尔资本/上海新微)依托产业链资源[10] 4) 区域产业资本(西安东台商会等)绑定地方产业集群 侧重应用层技术[10] 5) 综合投资集团(北京乾泓)[10] 参会嘉宾 - 索继栓(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将作"国家战略引领下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发展路径"报告[12] - 张金虎(国科科仪副总经理)分享"科学仪器领域成果转化实践"[14] - 庞丽琼(国科创业执行董事)解析高端科学仪器发展趋势和投资机遇[7] 路演项目 - 聚焦科学仪器前沿创新 包括: - 自动化微纳光电芯片测试系统(杭州超材光芯)[6] - 计算光学显微成像仪器平台(曦光仪器)[6] - MEMS气相色谱仪(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7] - AI+传感器芯片(苏州德锐特)[7] - 微生物自动化检测流水线(产业化应用项目)[7] 会议信息 - 时间:2025年5月11-13日 - 地点:上海松江区 - 官网:instrument.com.cn/accsi/2025/[16]
向“新”发力夯实经营业绩沪市公司2024年形稳势升
上海证券报· 2025-05-06 02:18
经营业绩 - 沪市主板公司2024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9.57万亿元,同比保持稳定,净利润4.35万亿元、扣非净利润4.14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2.4% [2] - 八成公司实现盈利,四成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30余家净利润增幅超30%,78家扭亏为盈 [2] - 主板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改善明显,2024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速扩大至15%,2025年一季度实体企业净利润重拾升势,经营性现金流大幅转正 [2] - 近五年沪市主板营业收入、净利润复合增速均为5%,744家"长跑型"公司贡献近七成营收、超八成利润 [2] - 科创板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4221.70亿元,同比增长0.24%,近七成公司收入增长,54家公司增幅超50% [3] - 科创板公司2024年净利润475.23亿元,五成公司净利润增长,30家实现翻番,32家扭亏为盈 [4] 行业表现 - 金融、能源、建筑、交运等上证180公司贡献沪市主板超八成利润 [2] - 汽车、医药生物、智能制造、精细化工等新质变量净利润三年复合增速达10% [2] - 科创板市值前10名公司2024年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1.2%和24.3%,较上市前累计增长175.6%和394.8% [4] 研发投入 - 沪市公司2024年研发投入规模超万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四成 [5] - 主板实体企业研发投入约9200亿元,五年实现翻倍,723家公司研发投入过亿元 [5] - 钢铁、基础化工、汽车、电子、机械设备行业研发增速居前,分别为12%、8%、7%、6%和5% [5] - 计算机、机械设备、国防军工、汽车、医药生物、通信研发强度较高,分别为14%、6%、5%、5%、4%和4% [5] - 科创板2024年研发投入1680.78亿元,超净利润2.5倍,同比增长6.4%,三年复合增速10.7% [5] - 科创板研发强度中位数达12.6%,107家公司连续三年研发强度超20% [5] 创新成果 - 科创板汇聚研发人员24万人,占员工总数近三成,2024年新增发明专利2万项,累计超12万项 [6] - 138家次公司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重要奖项,超六成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 [6] - 超八成科创板公司核心产品瞄准进口替代及自主可控,超380家公司850余项产品或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6] - 超60家公司推出全球首创性产品,引领医疗装备、半导体材料、光伏组件等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6] 退市机制 - 2025年沪市主板19家公司触及或实施各类退市,其中12家被强制退市 [7] - 主动退市、吸收合并、出清式资产置换等多元退出占比达37% [7] - 11家公司预计符合"摘星""摘帽"条件,6家已完成相关工作 [7]
每周主题、产业趋势交易复盘和展望:忽视关税噪音,关注自主科技
东吴证券· 2025-05-05 20:23
本周市场回顾 - 上周全A量能1.1万亿,较前一周缩量438亿,与4.14 - 4.18当周量能基本持平[9] - 上周风格偏向于小盘成长,北证50周涨跌幅2.38%居首,大盘价值周涨跌幅 - 0.92%垫底[12] - 以滚动30个交易日相对收益看,小盘股相对优势在负数区间震荡,成长股相对价值股优势在负数区间震荡回升[14][17] - 上周私募持仓表现最佳,私募重仓指数周涨跌幅1.18%,国家队指数周涨跌幅 - 1.14%表现最差[20] - 两融余额缓慢减少至低于1.8万亿,上周每日跌停家数较前一周有所增加[28] 产业趋势交易回顾与展望 - 上周强势方向有人形机器人和AI,小鹏机器人IRON亮相上海车展,总书记考察上海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39] - 2025年行业配置围绕活跃内循环、科技自立自强与扩大开放,活跃内循环关注“两重、两新”等,科技自立自强关注人工智能等,扩大对外开放关注跨境电商等[40] - 下周TMT类有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中芯国际业绩说明会;泛科技类有神经科技创新论坛;非科技类有美联储利率决议和莫斯科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祝活动[43] 风险提示 - 国内经济复苏节奏不及预期、海外降息节奏及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不确定性、地缘政治事件“黑天鹅”、行业基本面不确定性风险[46]
每周主题、产业趋势交易复盘和展望:忽视关税噪音,关注自主科技-20250505
东吴证券· 2025-05-05 15:39
本周市场回顾 - 上周全A量能1.1万亿,较前一周缩量438亿,与4.14 - 4.18当周量能基本持平[9] - 上周风格偏向小盘成长,北证50周涨跌幅2.38%居首,大盘价值周涨跌幅 - 0.92%垫底[12] - 以滚动30个交易日相对收益看,小盘股和成长股相对优势在负数区间震荡,成长股相对价值股优势震荡回升[14][17] - 上周私募持仓表现最佳,私募重仓指数周涨跌幅1.18%,国家队指数周涨跌幅 - 1.14%表现最差[20] - 两融余额缓慢减少至低于1.8万亿,上周每日跌停家数较前一周有所增加[28] 产业趋势交易回顾与展望 - 上周强势方向有人形机器人和AI,小鹏机器人IRON亮相上海车展,总书记考察上海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39] - 2025年行业配置围绕活跃内循环、科技自立自强与扩大开放,活跃内循环关注“两重、两新”等,科技自立自强关注人工智能等,扩大对外开放关注跨境电商等[40] - 下周TMT类有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中芯国际业绩说明会;泛科技类有神经科技创新论坛;非科技类有美联储利率决议和莫斯科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祝活动[43] 风险提示 - 国内经济复苏节奏不及预期、海外降息节奏及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不确定、地缘政治事件、行业基本面不确定等风险[46]
创新成势 澎湃向前(寰宇平)——中国科技创新突围的密码与担当
人民日报· 2025-05-04 05:31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正通过创新构建新竞争优势,有效应对保护主义冲击,为全球科技发展注入确定性力量;中国科技强国之路越走越宽广,其科技创新突围发展的经验昭示着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 [1] 分组1:中国科技创新突破现状 - 个别国家对中国进行科技封杀,但中国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尖端突破密集涌现,越来越多源自中国的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焦点 [1] - 2012 - 2024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三十四位升至第十一位,成为10多年来进步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昭示中国科技创新之势全面形成 [1] - 国际舆论认为封杀中国创新不会得逞,中国正由技术使用者转型为全球创新领导者,有望重塑全球创新格局 [2] 分组2:中国创新之变的原因 - 创新之变源自顶层设计的科学谋划,2012 - 2024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从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到突破3.6万亿元人民币,国家对创新重视贯穿战略定位等多方面,展现制度优势 [3] - 创新之变源自改革赋能的持续推进,如上海以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人工智能产业,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改革推动登记技术合同量近3年年均增长264%,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成果转化 [4][5] - 创新突围源自创新生态的全面形成,如杭州科创大走廊和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创新发展,《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位居世界第一 [5] 分组3: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 - 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辩证统一,中国秉持“科技向善”,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5][6] - 中国与多国开展科技合作,如巴基斯坦航天员将造访中国空间站,阿斯利康、宝马、空中客车等跨国企业与中国合作,中国作为世界研发实验室的作用日益增强 [6] - 中国提出多项倡议,在弥合全球科技鸿沟、完善全球科技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科技创新路上一以贯之的合作者、赋能者 [7]
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中贡献青春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的殷殷嘱托让众多年轻创新创业者深受激励
解放日报· 2025-05-03 11:35
文章核心观点 上海创新创业青年受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鼓舞,各企业和创业者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上海建成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及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1] 上海海每康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凭借“手部代偿柔性外骨骼系统”获“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挂帅优胜单位”,要将人工智能与医疗器械融合开发领先产品 [2] - 设备通过传感器识别患者主动运动意图辅助康复,研发难点是信号处理与产品轻量化舒适度结合,经6次迭代形成解决方案 [2] - 获上海多部门产业政策支持,产品进入上海市第二类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有望年底上市填补市场空白 [3] - 集聚科研与临床团队形成“产学研医”模式,正聚焦临床需求研发脑机与神经接口相关医疗器械 [3] 卢俊威相关情况 - 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与搭档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4.0项目夺冠,打破欧洲国家金牌垄断,获“阿尔伯特·维达”大奖 [4] - 因上海有比赛用设备及开放人才引进政策来到上海,上海智能制造产业集聚为技能人才提供学习和发挥才干的条件与舞台 [5][6] - 获得金牌后将工作重心转到培养年轻技能人才上 [5] 上海首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董事长刘猛军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把创新实践深植产业一线 [7] - 专注高端激光智能装备等研发应用,推动“AI + 激光”融合,研发出行业首创产品 [7] - 推进产学研合作,多个高精度激光装备产品实现国产替代,成本降低30%以上 [7] - 得益于上海人才环境构建高素质研发团队,硕士以上学历占比30%,工匠工作室培养中高级技工百余名 [8] 上海易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创始人薄智元扎根人工智能和数字化领域10年,从上海交大读书时开始创业,产品服务超200万企业用户 [9] - 发现“无代码”赛道,轻流科技产品和服务覆盖全国,入选上海市相关名单 [10] - 创业获“大零号湾”资金扶持和租金减免,共享法务、财务团队助公司落地 [10] - 认为上海产业链丰富利于合作,可链接全球资源,接下来服务转型方向是“人工智能 +” [10]
“我们看到了江城的蓬勃脉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1 06:01
文章核心观点 2025年欧美同学会“知国情、话自信”留学人员国情教育研习班在湖北武汉举行,海归学员通过参观博物馆、企业等,感受中国历史文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脉动,鼓励留学人员对接国家战略发挥作用 [5] 分组1:文化相关企业 - 无锡正邦国际会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薛湘白聚焦数字展览与数字视觉,帮助企业完成品牌数字化平台转型,并通过数字会展多角度宣传推介无锡,思考借助“文博热”做好会展工作 [7] - 江西英豪傅睿教育集团董事长徐根柱所在企业投入160余万元打造省内首个市级“留学人员之家”和“党外知识分子之家”,成为留学归国人员“精神港湾”与“资源枢纽” [11] 分组2:科技企业 - 锐科激光2007年创办,6年后研制出国产首台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与国外先进水平“并跑”,后又研发出2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此项高端技术的国家 [9] - 湖北九峰山实验室两年前正式运营,不断涌现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等新技术、新产品 [9] 分组3:汽车企业 - 武汉经开区的岚图总装车间不到2分钟可诞生一部新能源汽车,岚图改造工厂时规划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打造高端品牌 [11] 分组4:行业发展与建议 - 光谷以光电子信息产业见长,创新氛围与自信强烈,留学人员可凭借国际视野和技术储备推动激光技术、汽车研发等领域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应用 [8][10] - 欧美同学会副秘书长滕剑峰希望留学人员精准对接国家战略,深耕重点行业,抓住契机将个人规划融入国家发展浪潮,发挥纽带作用 [12]
自立自强有底气,我国人工智能专利占全球60%
机器人圈· 2025-04-30 17:10
最近,来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一组数据,再次印证了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综合实力:我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 能专利最大拥有国,占比达60%。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助理总干事夏目健一郎表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 十大专利持有者中,超半数是来自中国的企业和科研机构。"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尤其是随着大模型和生成式AI发展,进一步带动全球 范围内的人工智能创新。 这轮人工智能浪潮中,中国正视差距、加倍努力、不断超越。目前,我国人工智能研究论文的数量、质量均居于 全球第一梯队,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位居全球第二,还是诸多人工智能开源社区的重要贡献者。 这些成绩,是在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大背景下取得的。近些年来,我国科技创新遇到了前所未有 的外部挑战,人工智能就是饱受制裁打压的领域之一。比如,美国一直限制高阶芯片对我国的出口,想以此来遏 制中国科技发展。 人工智能领域"开花结果",与我国在这方面的前瞻性布局密不可分。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 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首次将"人工智能"纳入重点任务;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印发;2021 年,人工智能在"十四 ...
一则消息,这一板块大涨!刚刚,外交部重磅发布!
天天基金网· 2025-04-29 20:51
摘要 1、今天,A股三大指数再度收跌,不过有超3500只个股上涨,小盘股表现突出, 汽车零部件板块逆势上涨,外交部重磅发布。 2、 盘点历史五一节前后走势, 哪些板块机会更大? 3、 上天天基金APP搜索【777】 领98元券包 ,优选基金10元起投!限量发放!先到先得! 真话白话说财经,理财不说违心话 --这是第1343 篇白话财经- - 今天,A股三大指数继续收跌,但有超3500只个股上涨,小盘股表现突出,北证50、国证2000、中证1000等小盘股指数领涨。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APP,统计截至2025/4/29,不作投资推荐) 两市成交额1.02万亿元,节前资金有些无心恋战了。盘面上,汽车零部件、传媒、食品饮料等板块逆势上涨,电力、银行等板块下跌。 分析人士认为, 短期市场或有一定调整压力,但调整也为投资者提供配置良机,5月A股有望迎来反弹窗口。 一则消息,这一板块大涨 今天,小盘股扛起了领涨大旗。汽车零部件板块在利好下涨超2%。 一方面,科技板块以技术突破来提供生产力的底层逻辑未变; 另一方面,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加码,加强国内大循环以对冲外需走弱。红利板块则在市场下行期间,防御风格抬头时相对优势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