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区建设
搜索文档
“两区”建设以来西城累计纳入市级项目945个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10:31
项目总体成果 - 五年来全区累计纳入市级“两区”建设项目945个,总金额达7682.29亿元 [1] - 已形成以金融街为核心、多产业协同发展的开放格局 [1] 金融开放领域 - 金融领域累计纳入市级“两区”项目208个,总金额6209.63亿元,占全区项目总金额的80.83% [1] - 北京产权交易所、保德信保险资管公司、大和证券、高盛高华等一批标志性项目落地 [1] - 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京金融法院相继成立,全国首个经济金融领域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进驻金融街 [1] 科技引领领域 - 以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为核心载体,为金科新区核心区提供35万平方米优质配套产业空间 [3] - 全区拥有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3] - 今年1-6月园区重点企业收入超2000亿元,人均、地均产出居全市示范区前列 [3] 数字赋能领域 - 5G基站平均站址密度位居全市首位,超前在金融街等重点区域布局5G-A网络 [3] - 2024年全区数字经济增加值超240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超2600家 [3] - 规模以上数据企业达718家、营收突破2000亿元 [3] 未来发展计划 - 深化金融开放,探索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政策举措,争取更多国际金融组织落户 [4] - 突出科技引领,加快建设金融科技国际标准策源地,推动“中国数据街”打造全球数据要素配置枢纽 [4] - 优化营商环境,升级“双管家”服务机制,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4]
聚焦“两区”建设 打造高水平开放新高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2 08:12
制度创新与开放成果 - 推动150余项先行先试改革试点政策实施,落地109个在全国、全市具有首创性突破性的项目和试点,累计形成87项制度创新成果 [4] - 15项原创性改革举措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数量居全市首位,9项改革举措向全市复制推广 [4] - 落地全国首家新设外商独资证券公司渣打证券,增值电信业务开放试点获批业务种类和数量全国领先 [5] 重点项目与外资利用 - “两区”建设入库项目4473个,已落地2644个,其中预计投入外资总额居全市首位 [4] - 吸引阿里巴巴北京总部、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和睦家国际医院、曼福再保险、沙特公共投资基金、穆巴达拉QFLP基金等一批示范性标志性重点项目落地 [4] - 2021年以来新设外资企业2398家占全市28.4%,实际使用外资174亿美元占全市30.6%,货物进出口总额7.16万亿元占全市45.4% [11] 贸易与要素流动便利化 - 完成中国—新加坡首个全环节跨境贸易数字化实单试点,设立“北京CBD—天津港 京津协同港口服务中心” [5] - 在全市率先开展国际收支便利化全环节改革试点,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和资本金线上结汇支付业务 [5][6] - 设立“北京CBD跨国企业数据流通服务中心”和“北京朝阳国际数据跨境服务枢纽”,形成数据跨境流动双平台服务体系 [6] 特色产业发展与集聚 - 推进建设20个特色产业园区覆盖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医疗等领域,其中9个获北京市级认定 [8] - 元宇宙产业集聚企业超1400家,产业集群入选2024年度北京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8] - 数字医疗产业园集聚240余家企业,区级概念验证中心2025年首批支持88个优质院企合作项目转化 [9] 国际化营商环境与服务 - 全区设立56个外语服务窗口,实现外国自然人、香港非自然人投资主体登记业务全程网办 [6] - 打造全国首个“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蓝色港湾,国贸商城纳入首批市内离境退税“即买即退”集中退付点 [6][18] - 制作英文版《北京朝阳外国人手册》印发4000册,全区21家等级景区、80家博物馆均实现无预约便捷入场 [19] 全球招商与国际合作 - 2025年1-7月新设外资企业316家同比增长24.4%占全市22.8%,实际使用外资13亿美元占全市43.7%居各区首位 [11] - 组团赴中东、英国、法国、德国等地招商引资,深化与国际商会组织沟通联络 [13] - 建成12个国际科技服务站点覆盖全球20个国家,服务创新企业超200家,促成国际合作数十项 [10]
西城金融街已开放4家离境退税“即买即退”门店
新京报· 2025-09-12 00:01
项目投资规模 - 西城区五年累计纳入市级"两区"建设项目总金额达7682.29亿元 [1] - 累计项目数量945个 [1] - 金融领域项目金额6209.63亿元 占全区总额80.83% [1] 金融领域建设 - 金融领域累计纳入208个项目 [1] - 北京证券交易所和北京金融法院相继成立 [1] - 全国首个经济金融领域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进驻金融街 [1] - 保德信保险资管公司、大和证券、高盛高华等标志性项目落地 [1] 跨境贸易服务 - 设立"即买即退"集中退付试点 整合265家退税商店 [1] - 开放4家即买即退门店 构建商圈辐射全城通办格局 [1] - 开展跨境涉税宣讲 搭建税银桥梁助力企业规避双重征税风险 [1] 数字经济发展 - 2024年数字经济增加值超2400亿元 [2]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超2600家 [2] - 规模以上数据企业718家 营收突破2000亿元 [2]
2025服贸会|北京海淀累计新增“两区”项目2982个
搜狐财经· 2025-09-11 22:21
外资利用与项目进展 - 2024年实际利用外资17.66亿美元 连续七年居全市首位 [2] - 截至2025年8月累计新增"两区"项目2982个 落地出库项目2097个 外资项目入库及出库数量均列全市第一 [2] 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持 - 五年来形成98项制度创新案例 其中4项向全国复制推广、9项向全市复制推广 [3] - 102家企业获批高新技术企业"报备即批准"政策试点 完成28项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赋权 [3] - 2025年升级惠企政策 发布10余个涉及产业、金融、国际化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文件 [3] 产业发展与企业培育 - 人工智能领域现有企业1900余家 备案大模型全市占比66% [3] -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市30%以上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均占全市40%以上 [3] - 科技服务业领域2024年规上企业总营收2448亿元 占全市31.2% [4] - 积极构建"1+X+1"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大信息、大健康、科技服务业三大重点产业全链条开放 [3][4] 人才与创新资源 - 人才资源总量超200万人 两院院士646人 全国占比35.8% [5] - 全国首个高端数据标注示范基地揭牌 制定首批人工智能训练数据出境"负面清单" 9个业务场景通过数据出境安全评估 [5] - 发布规模100亿元的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三期基金 总规模增至200亿元 [5] - 全国首批首支央企创业投资母基金落地海淀 总规模300亿元 君联资本发行全国首批民营创投机构科创债券 [5] 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建设 - 率先发行北京首单专利许可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 质押融资金额连续多年全市第一 [8] -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539.9件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8.5倍 PCT专利申请量2024年达5636件居全市首位 [8] - 主导创制标准13145项占全市42.5% 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305项 覆盖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等领域 [8] 企业服务与监管创新 - 科技型企业存量13.73万户居全市第一 [7] - 企业设立登记全程"零材料" 餐饮企业审批时限平均压缩80% [7] - 中关村综保区为全国首个"研发创新"特色综保区 提供保税研发租金优惠及千套国际人才公寓资源 [5][6] - 构建1+5+N园区服务体系 提供资金、服务、政策、信息、伙伴对接支持 [6]
聚焦“两区”建设 北京朝阳区新设外资企业2398家 形成87项制度创新成果
中国经济网· 2025-09-11 13:09
北京朝阳区"两区"建设五周年总体成就 - 五年来朝阳区作为北京"两区"建设主承载区 聚焦国际金融 数字经济 商务服务 文化影视等重点领域 深化自主开放试点 探索多个全国领先及北京首创开放模式 [1] - 推动150余项先行先试改革试点政策实施 落地109个全国及全市首创性突破性项目和试点 累计形成87项制度创新成果 15项原创性改革举措全国复制推广 数量居全市首位 9项改革举措全市复制推广 [1] - "两区"入库项目4473个 已落地2644个 其中预计投入外资总额居全市首位 累计新设外资企业2398家 占全市28.4% [1] - 2024年1至7月完成货物进出口总额7239.3亿元 占全市总量39.8% 实际使用外资13.0亿美元 占全市43.7% 居各区首位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173家 占全市70% [1] 金融领域发展成果 - 朝阳区金融机构数量突破1800家 其中外资(合资)机构近400家 占全市总量约65% [2] - 自贸试验区朝阳组团落地16家自贸专营银行 全市首家自贸试验区专营证券和专营保险机构 数量全市第一 落地全国首单券商代客结售汇业务等12个全国全市首批首个试点政策 [2] - 2024年1至6月全区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77.1亿元 同比增长14.1% [2] 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进展 - 朝阳区集聚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近700家 元宇宙(互联网3.0)集聚产业链企业超1400家 [2] - 2024年上半年信息服务业与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合计占GDP25.8% 信息服务业跃升为全区第二大支柱行业 1至8月对区级收入增收贡献率达49.4% 科技服务业拉动力全市第一 [2] 文化领域开放与国际化 - 依托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打造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建成全市首个AI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 落成正大宝库等工艺品保税库 发展经验全国推广 [3] - 区内泡泡玛特 掌阅科技 环球视通 中阿卫视 快看漫画 蓝海集团等文化走出去示范企业加快国际化步伐 [3] 未来发展规划 - 朝阳区将持续推动制度型开放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深度参与全球经贸合作 [3] -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化重点园区示范引领 推动朝阳组团 中关村朝阳园等功能区特色化 差异化 协同化发展 [3]
“两区”建设五年来昌平区累计落地项目超1900个
搜狐财经· 2025-09-11 09:51
服贸会昌平“两区”建设成果 - “两区”建设五年累计落地项目超1900个 新设外资企业329家且年均增速达28.2% 实际使用外资16.8亿美元 [1] - 先后出台自贸昌平组团实施方案等20余项专项政策 落地210项高含金量举措 [1] - 诞生多个全国首个 包括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接诊 首个去中心化临床试验试点运行 首个“一站式”特殊物品及生物材料进出口公共服务平台投用 [1] 重点园区与产业发展 - 未来科学城“生命谷”汇聚300余名高层次人才 科学家创办企业118家 [2] - “能源谷”集聚18家央企和10个院士工作站 创制国际标准220余项 有效专利超1.6万件 [2] - 中关村昌平园落地国家级医疗装备创新平台 获批上市创新医疗器械占全国十分之一 [2] 政策创新与要素保障 - 推出全市首个自贸试验区跨境人民币结算专项奖励政策 落地跨境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等试点 [1] - 建立“见投即贷”服务机制 完成首单仓储类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 [1] - 创新“科技+保险+服务”模式 为企业海外创新筑牢知识产权防护网 [1] 营商环境与开放举措 - 率先突破医疗与增值电信领域开放边界 4家企业开展细胞与基因治疗业务 2家申报增值电信开放试点 [2] - 实现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全程网办” 办理时限压缩至1天 [2] - 沙河高教园建成5个校城融合基地 与10所高校共建未来大学科技园 [2] 未来发展规划 - 未来将聚焦医药健康全产业链创新与科创要素改革 强化“首发”和“首例”突破 [2] - 加快“生命谷”和“能源谷”等园区建设 推动高校成果转化 [2] - 优化招商与配套 引进优质外资项目 推动未来科学城向“产业+服务+生活”综合区域发展 [2]
北京朝阳“两区”建设五年推150项改革,新设外资企业占全市28.4%
北京商报· 2025-09-10 22:40
制度创新成果 - 累计形成87项制度创新成果 其中15项改革举措全国推广 数量全市第一 [2][3] - 推动150余项改革政策落地 形成109个全国全市首创性突破性项目和试点 [3] - 落地全国首家新设外商独资证券公司渣打证券 首批中外合资保险经纪机构宝马(中国)保险经纪和安顾方胜保险经纪 [3] - 率先落地增值电信业务开放试点 获批业务种类和数量全国领先 [3] - 支持英皇电影成为全国首家CEPA电影制作开放政策受益企业 [3] - 设立北京CBD跨国企业数据流通服务中心和北京朝阳国际数据跨境服务枢纽 形成数据跨境流动双平台服务体系 [3] - 落地自贸区内企业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制度 率先为外籍人员提供"两证联办"一窗受理服务 [4] 外资与贸易表现 - 累计新设外资企业2398家 占全市28.4% [2] -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173家 占全市70% [2] - 2024年1-7月实际使用外资13亿美元 占全市43.7% [2] - 2024年1-7月进出口总额7239亿元 占全市39.8% [2] 金融业发展 - 金融机构数量突破1800家 其中外资(合资)机构近400家占全市65% [6] - 自贸试验区朝阳组团落地16家自贸专营银行 全市首家自贸专营证券和保险机构 [6] - 落地全国首单券商代客结售汇业务等12个全国全市首批试点政策 [6] - 2024年1-6月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77.1亿元 同比增长14.1% [5][6] - 北京CBD持牌金融机构达1200家 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23家占全市近一半 [8] 产业结构升级 - 形成以金融 商务服务 高新技术 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6] - 商务服务业机构超5万家 2024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4% 总量占全市40% [6] - 集聚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近700家 元宇宙产业链企业超1400家 [7] - 2024年上半年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合计占GDP25.8% [7] - 信息服务业跃升为全区第二大支柱行业 1-8月对区级收入增收贡献率达49.4% [7] - 科技服务业拉动力全市第一 [7] 重点园区建设 - 自贸区朝阳组团在全市21个重点园区提升行动评价中排名第一 [8] - 北京CBD加快建设国际法商融合示范区 深化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 [8] - 中关村朝阳园围绕细分产业领域推进建设20余个特色园区 [8]
北京昌平“两区”建设五年成绩单:外资年均增速超28%,落地项目1900余个
北京商报· 2025-09-10 20:48
五年来,北京市昌平区紧抓"两区"建设机遇,累计落地项目1900余个,新设外资企业329家,年均增速 高达28.2%,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达16.8亿美元。在9月10日召开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昌平专 场新闻发布会上,昌平区委常委、副区长柳强表示,一系列"全国首个"改革创新成果在此诞生,跨境贸 易便利度与资金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全国首创成果落地生根 五年来,昌平区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先后出台自贸昌平组团实施方案、重点园区三年行动计划等20余 项专项政策,累计落地210项高含金量举措,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我们紧抓'两区'建设战略机遇,深耕制度创新'试验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赋能高质量发展。"柳 强在发布会上介绍说。 在一系列政策举措支持下,昌平区催生出多个"全国首个":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开门接诊,为临床 研究转化提供"昌平样本";全国首个去中心化临床试验(DCT)试点落地运行;全国首家"一站式"特殊 物品及生物材料进出口公共服务平台投用;全市首个"人遗专员"试点;创新药"随批随进"机制等标志性 成果,持续彰显昌平制度型开放的"先行优势"。 外资外贸双增长 ...
累计落地1939个项目,昌平区从开放试验田走向发展新高地
新京报· 2025-09-10 19:07
"两区"建设总体成果 - 5年累计落地项目1939个 新设外资企业329家 新设外资研发中心19家 实际使用外资达16.8亿美元 [1] - 实现了从"开放试验田"向"发展新高地"的跨越 [1] 政策创新与首创成果 - 出台20余项专项政策 催生多个全国首创成果 [2] - 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正式开业运营 全国首个去中心化临床试验试点落地实施 全国首家"一站式"特殊物品及生物材料进出口公共服务平台建成运行 全市首个"人遗专员"试点成果落地 [2] 重点园区建设与产业生态 - 在未来科学城生命谷构建"投资+临床+孵化+园区"四位一体创新生态圈 推动形成"研发-生产-流通-医疗"全产业链布局 [2] - 生命谷已汇聚300余名高层次人才 科学家创办企业达118家 [2] - 在未来科学城能源谷集聚18家参建央企 10个院士工作站 建成24个协同创新平台 创制国际标准超220项 获评有效专利超1.6万件 [3] - 在沙河高教园已入驻8所高校 120个国家及省部级实验室 [3] - 中关村昌平园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数量占全国总量约1/10 [3] 外资利用规模与结构 - 实际利用外资累计突破15亿美元 年均增速达31.7% 新设外资企业300余家 年均增长率达28.4% [4] - 外资企业总数约800家 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40% 商务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占比近30% [4] - 医药健康 先进制造 先进能源等关键产业领域外资龙头企业持续发挥引领作用 [4] 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 - 自"两区"建设起 昌平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达22.4% [4] - 今年上半年全区进出口总额达183.6亿元 同比增长28.1% 增速全市第2 出口额125.3亿元 同比增长58.6% 增速全市第1 [4] - 2021年以来对外直接投资金额超过50亿美元 [4]
两区”建设五周年,北京丰台诞生多个“全国首创
新京报· 2025-09-05 22:13
项目落地成果 - 丰台区"两区"建设五年累计入库项目2417个 落地1553个 [1] - 标志性落地项目包括全国最大注册资本保险公司瑞众人寿 伦交所全资子公司路孚特 全球跨境支付企业易付达中国总部 [1] - 2024年4月中东首个官方招商平台落地迪拜杰布阿里自贸区 助力开拓新国际市场 [1] 服务业创新突破 - 累计打造42项创新案例 包括全国首家个体网店转实体店变更登记 [1] - 落地全国首笔"司库+CIPS"电汇汇款业务 大幅提升企业跨境结算效率 [1] - 全市率先试点线上"证照联办" 构建准入与准营一体化工作模式 [1] 核心功能区发展 - 丽泽金融商务区入驻企业1300余家 率先落地多个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 [2] - 中关村丰台园入驻企业近23000家 国家高新企业2340家 上市公司34家 [2] - 园区聚焦卫星互联网和低空技术等前沿领域 低空技术企业突破200家 [2] 文化产业增长 - 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收入达377.4亿元 首次突破300亿大关 [2] - 近五年举办文化消费活动300多场 带动参与人数约3500万人次 [2] - 产生文化消费金额约9600万元 文创产品包括卢沟狮/丰台礼物/非遗漆猫等 [2] 商业转型升级 - 首都商务新区加快转型 首家京东超级体验店(京东MALL)正式开业 [2] - 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开园运营 集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元宇宙产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