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部地区崛起
icon
搜索文档
湖北:以支点建设为牵引 推动湖北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中国发展网· 2025-08-28 15:58
经济增长与总量指标 - 湖北经济总量从4万亿跨越至6万亿 增量超2万亿 相当于再造一个武汉 年均增长7.1% 其中3年增速居中部第1 [2] - 湖北经济总量占中部地区比重从19.5%提升至20.9% 主要经济指标大省领先且中部领跑 [2] - 武汉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 稳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 襄阳和宜昌经济总量双双突破6千亿 居中部非省会城市前两位 [3] - 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3.6万亿 占全省比重超60% [3] 区域协调发展 - 湖北实施"强核 壮圈 兴群"战略 推动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 [3] - 武汉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全线开工 2条"新城快线"公交化运营 打通32条断头路和瓶颈路 形成核心区1小时通勤圈 [3] - 花湖机场与天河机场形成航空客货运"双枢纽" 光谷科创大走廊带动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跨入万亿级 [3] - 郑渝高铁湖北段 荆荆高铁建成通车 汉宜和襄荆高铁将于年底全线贯通 形成武汉 襄阳 宜昌1小时高铁圈 [3] 城乡融合与县域经济 - 湖北百强县数量增至8个 总数全国第4 占中部地区近一半 千亿县实现零突破且有望达4个 [4] - 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6.7% 较"十三五"末提高3.44个百分点 [4]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降至2.08 较"十三五"末下降0.17 [4] - 十大农业产业链(含茶叶和现代种业)综合产值突破万亿 区域公用品牌如江汉大米和潜江龙虾家喻户晓 [4] 基础设施与重大项目 - 沿江高铁湖北段 三峡水运新通道 引江补汉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 [1] - 武汉都市圈实现武鄂黄黄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 武大 武阳 硚孝(二期)和汉孝应高速正式通车 [6] - 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武汉至安庆段完工 2024年以来中三角集装箱航线累计开行1490航次 [6] - 武汉—鄂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建设 [6] 科技创新与产业协作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预期 [1] - 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超102亿元 占全国41.5%且稳居首位 [2] - "32232"科技合作工程持续推进 黄石 黄冈等离岸科创园(中心)投入运营 [6] - 武汉都市圈产业招商地图和制造业产业链地图编制完成 推动"研发在省会 制造在周边"协同模式 [6][7] 省际合作与对外开放 - 鄂湘赣九大类社保事项实现三省通办 旅游一卡通覆盖300多家景区 [5] - 武汉 长株潭 南昌都市圈产业协作深化 长江中游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创建 [5][6] - 依托中欧班列和花湖机场等国际货运通道 深化对外经贸合作 [6] - 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机制扩容至4个省会城市和12个观察员城市 [6] 民生服务与公共服务 - 1062项民生服务事项实现"一圈通办" 公积金互认互贷率先突破 [6] - 86%的县市建成三级医院 教联体覆盖80%以上义务教育中小学 [4] - "四好农村路" 寄递物流 充电桩和5G网络实现全覆盖 [4] - 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双一流"高校 养老和急救等联盟 推动跨区域公共服务共享 [6]
“十四五”湖北经济总量跃上6万亿 提前一年完成经济增长总量指标
长江商报· 2025-08-21 07:51
经济增长表现 - 湖北省经济总量跃上6万亿新台阶 年均增长7.1% 其中3年增速居中部第一 [1][2] - 全省经济总量占中部地区比重从19.5%提升至20.9% 实现发展能级 速度 质效 后劲整体提升 [2] -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8项指标超过预期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等9项指标进展顺利 [1] 区域发展格局 - 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3.6万亿 占全省比重超过60% [2][3] - 襄阳 宜昌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两个千亿台阶 双双突破6千亿 居中部非省会城市前两位 [3] - 荆州 孝感 黄冈经济总量突破3千亿 十堰 荆门 黄石加速冲刺3千亿 [4] 产业集群建设 - 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跨入万亿级 [3] - "汉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 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加快成长 [3] - 茶叶 现代种业等十大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万亿 [6] 基础设施进展 - 沿江高铁湖北段 三峡水运新通道 引江补汉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 [1] - 郑渝高铁湖北段 荆荆高铁 保神高速建成通车 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 [4] - 沿江高铁汉宜段 襄荆高铁年底全线贯通 将形成武汉 襄阳 宜昌1小时高铁圈 [4] 县域经济发展 - 湖北百强县数量增加到8个 总数全国第四 占中部地区近一半 [5] - 千亿县实现零的突破 有望达到4个 [5] - 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7% 比"十三五"末提高3.44个百分点 [5] 区域协同合作 - 鄂湘赣三省推进汉湘桂运河 呼南高铁宜常段等重大工程协同 [7] - 九大类社保事项实现三省通办 旅游一卡通覆盖300多家景区 [7] - 深化鄂港合作 京堰协作 与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等区域合作更加紧密 [7] 绿色发展成效 - 长江干流和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2] - 提前完成478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 江豚数量达到1249头 [2] - 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超102亿 占全国41.5% 稳居首位 [2]
向“新”而行,向“实”发力——郑州银行书写中部崛起新样本
国际金融报· 2025-08-13 11:14
核心观点 - 郑州银行深度融入河南省"五个强省"建设战略 通过精准金融供给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实现自身从规模银行向价值银行的转型 [2][4][10] 战略定位 - 公司明确作为金融豫军核心力量 聚焦"两高四着力"行动纲领 响应金融"五篇大文章"战略指引 [2][5][6] - 将区域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动力 通过服务地方经济、中小企业和城乡居民实现高质量发展 [4][14] 财务表现 - 2024年末实现存款增速12.07% 显著超越河南省金融机构8.81%的平均增速 [3] - 2025年一季度资产总额突破7000亿元达7065.3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4.46% 贷款总额突破4000亿元 增长3.24% [3] - 2024年科技金融贷款增长148.66亿元 增幅达44.50% [8] 业务发展 对公业务 - 围绕河南省"7+28+N"产业链群 成立7个产业调研小组深入分析产业链运作机制 [6] - 2025年7月与安阳市达成合作 未来三年提供不低于300亿元信用支持产业园区建设 [7] - 截至2024年重点支持14个全市"三个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包括中原科技城智能科技产业园等 [7] 科创金融 - 重点扶持芯片设计、超硬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低空经济等科技型企业 [8] - 增设4家科技特色支行 加大对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的金融供给 [8] 县域经济 - 创新推出"乡村振兴贷""大蒜贷""辣椒贷"等特色产品 [8] - 截至2024年末普惠型涉农贷款较年初增长12.94亿元 增速16.09% [8] - 布局2300多个惠农服务点 联动5179户商户打造服务网络 累计发行乡村振兴卡25.85万张 [8] 民营经济 - 针对小微企业推出12款特色金融产品 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实现5个工作日内办结 [9] - 2024年末民营企业贷款户数达70287户 同比新增1644户 [9] - 2025年一季度末个人贷款规模达935.78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2.88% [9] 转型举措 - 提出"对外客户体验第一 对内提升效率第一"战略指引 推进系统性转型 [10][13] - 精简部门设置和职能合并 减少部门壁垒 优化管理体制 [11] - 强化人才建设 通过外引内训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11][12] - 建立总分协同机制 夯实政务金融基础 为产业金融发力创造条件 [13] - 全面启动风险内控转型 优化押品评估、放款审核、贷后管理等流程 [13] 区域经济背景 - 河南省2024年产业链群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2.4%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9.2% [6] - 全省工业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涵盖40个工业行业大类和197个中类 规上工业企业2.8万家 [6] - 2024年河南民营经济贡献全省55%以上GDP 郑州聚集超120万户民营企业 [9]
善用地利之便 凝聚人和之力——重走英雄路②
人民日报· 2025-08-06 12:33
核心观点 - 红色精神推动地区发展转型 通过传承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 结合区位优势与产业升级 实现经济跨越式增长 [1][3][4] 区位优势分析 - 山水格局形成天然战略屏障 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 桃花山"山回路转、地势险要"的地理特征为历史军事行动提供游击战争绝佳屏障 [2] - 现代交通枢纽优势凸显 岳阳港华容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码头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与浩吉铁路交会点 实现西北煤炭南运 降低运费并缩短运输时间 [2] - 战略区位叠加政策红利 抓住长江经济带发展与中部地区崛起国家战略机遇 形成通道畅、项目旺的发展态势 [2] 产业发展现状 - 能源与物流产业成为新增长点 电力储能、粮油仓储物流项目相继落地 推动能源消费与现代物流产业升级 [2] - 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业规模突破 产业产值达430亿元 带动超20万人就业 涵盖芥菜种植、鱼虾养殖、皱皮柑及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 [3] - 农文旅融合基地建设 现代化果园面积达500多亩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模式提升产品附加值 [3] 基础设施升级 - 铁水联运枢纽投入运营 煤炭运输码头进入调试阶段 连接浩吉铁路与长江水道 增强物资集散能力 [2] - 战备设施转型经济通道 昔日河湖水网升级为物畅其流的黄金水道 支撑区域物流体系重构 [4]
发力下半年,湖北再提这条“黄金水道”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6 08:02
交通投资完成情况 - 2025年上半年湖北省累计完成交通投资1041.6亿元 占年度目标的51.9% 同比增长1.8% 投资总量居全国第三和中部第一 [1] - 下半年锚定全年确保2000亿元和力争2200亿元交通运输投资目标 [1] 汉湘桂大通道项目进展 - 汉湘桂内河航运大通道全长约3200公里 规划起点陕西安康终点广西钦州 湖北段占比接近通道总长的一半 [1] - 汉江三船闸一航道前期工作提速 兴隆至蔡甸2000吨级航道整治和兴隆枢纽2000吨级二线船闸等项目进展顺利 [1] - 汉江碾盘山至兴隆段航道整治工程(二期)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复 关键工程三船闸一航道已有三个项目取得工可批复 [4] 水运发展战略意义 - 水运是价格最低的运输方式 湖北在中部六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中最低 [3] - 汉湘桂黄金水道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打通南北水运大通道 中西部地区可通过低成本水运直达沿海港口 [3] - 湖北实施枢纽提能战略 提升支点开放辐射力 加速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3] 年度建设目标规划 - 2025年计划开工汉江三船闸一航道项目 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 [4] - 新增港口通过能力2000万吨 高等级航道里程突破2300公里 [4] - 港口集装箱通过能力达600万标箱 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 [4] 多式联运与数字化转型 - 以多式联运为抓手促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1] - 全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 加快培育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 [1]
善用地利之便 凝聚人和之力(现场评论)
人民日报· 2025-08-06 06:21
区位优势与产业布局 - 岳阳港华容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码头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与浩吉铁路交汇点 降低煤炭运输运费并缩短运输时间[2] - 电力储能 粮油仓储物流项目落地推动能源消费和现代物流产业成为当地新增长点[2] - 华容县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产值突破430亿元 带动超过20万人就业[3] 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 - 仙鹅寺村通过多方支持和村民自筹建成500多亩现代化果园[3] - 政府引导 企业带动 群众参与模式推动芥菜种植 鱼虾养殖产业加快发展[3] - 皱皮柑 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形成良好市场口碑[3] 历史传承与发展理念 - 石公华地区凭借河流纵横 湖泊密布的地理特征成为抗日根据地天然屏障[2] - 同舟共济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精神被视作实现共同富裕的红色密码[1][3] - 抓住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崛起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形成发展向前之势[2][4]
创新驱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
经济日报· 2025-07-25 06:27
产业转型升级 - 中部地区需推动钢铁、有色、机械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并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坚克难[1] - 应因地制宜布局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抢占新赛道先机[1] - 湖北光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万亿元集群,安徽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印证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潜力[1] - 山西需在保障电煤供应的前提下推动煤炭产业向高端高价值攀升,配套发展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构建新型能源体系[1] 创新生态建设 - 中部地区面临人才外流、金融短板、制度制约三重瓶颈,需构建全方位创新支撑体系[2] - 需通过政策扶持、公共服务平台和文化土壤吸引人才与资本,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及科技成果转化[2] -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可形成内生动力,助力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建立新优势[2] 发展机制优化 - 需统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作用,破除壁垒推动公平竞争,激发企业创新活力[2] - 政策制定应以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2] 区域协同战略 - 中部六省需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绿色革命重构能源结构,同时守住安全发展底线[3] - 山西转型综改区为资源型省份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经验[1]
谱写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新篇章
经济日报· 2025-07-04 06:05
中部地区经济地位与战略定位 - 中部六省以全国1/10的国土面积承载1/4人口并创造1/5经济总量 [1] - 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定位巩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2] - 2021年政策提出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全国约2.5%水平 [4] 经济发展核心数据 - 2015-2024年GDP从不足15万亿元增至2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7.5% [6] - 2024年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经济总量均突破5万亿元 [6] - 2024年中部粮食产量20431.8万吨占全国28.92% [10] - 2024年山西原煤产量12.69亿吨占全国26.7% [10] 产业结构特征 - 第一产业占比高于全国(河南/湖南/湖北超8%) [6] - 安徽/江西第二产业占比略高于全国 [6] - 形成株洲轨道交通/长沙工程机械/武汉光电子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8] - 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从2013年20.7%提升至2023年42.9% [15] 科技创新布局 - 中部地区拥有700多所高校,在校生占全国30% [4] - 合肥/武汉布局量子计算/激光/可控核聚变等新兴产业 [9] - 安徽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服务全球100多国家地区 [16] 重点产业发展 - 安徽2024年汽车产量357万辆(全国第2),新能源汽车168.4万辆 [15] - 全球10%笔记本电脑/20%液晶显示屏/50%光伏玻璃在皖生产 [15] - 武汉光电子信息/合肥智能语音产业形成竞争力 [8] 区域协同与开放 - 郑州机场2024年全货运航线57条,综保区进出口全国前列 [9] - 鄂州花湖机场货邮吞吐量居全国第5 [9] - 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开通促进区域联通 [16] 安徽转型实践 -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突破5万亿元(中西部首位) [13] - 打造"基金丛林"计划投入超2000亿元 [15] - 制造业投资连续4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15]
把宏伟蓝图转化为美好现实
郑州日报· 2025-07-02 08:44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 政策方向与战略部署 -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部署[1]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河南及郑州工作的重要论述[1] - 聚焦"两高四着力"(高质量、高效能治理和四个着力点)精准施策[3] - 落实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部署[3] 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 - 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承担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要使命[4] - 建设"七个强市"、营造"六个环境"、把握"八个重点"的具体发展规划[5] -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挑大梁、走在前"的战略定位[3][4] 实施路径与工作要求 - 强化"三标"引领(标准、标杆、标志),锚定"两高"(高质量、高效能)持续发力[3] -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3] - 通过实干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细落实,强调"没有捷径,唯有实干"[5]
山西自然资源系统积极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中国新闻网· 2025-05-29 08:47
自然资源管理与规划 - 构建"两统一"下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目标 [1] - 持续优化土地保障 省级及以上重大项目应保尽保 [1] - 强化资源节约激励约束机制 树立节约集约用地导向 [1] 耕地保护与补充 -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力争新增补充耕地7万亩以上 [1] - 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严格保数量、提质量、管用途、强监管 [1] - 依法依规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 [2] 矿产资源开发与配置 - 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力争新增煤层气储量同比提升20% [1] - 优化增量资源配置 有序推进煤炭资源竞争出让 [2] - 年内集中出让一批优势铝土矿(伴生镓)资源 推动铝、镓资源增储上产 [2] 绿色矿山建设 - 稳妥有序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1] - 力争2028年底持证在产的90%大型矿山、80%中型矿山达到绿色矿山标准 [2] 地质调查与找矿战略 - 加快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圈定找矿靶区 [2] - 坚持找大矿、找好矿、找富矿方向 形成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 [2] 土地改革与供应 - 拓展标准地改革经验 集成"弹性出让""交地即交证"改革效应 [2] - 加大储备和出让力度 鼓励向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扩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