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竞争

搜索文档
半年上新超200款,10大茶饮品牌今年都在推什么?
36氪· 2025-07-11 19:14
行业趋势 - 2025年茶饮行业加速转向价值竞争 深耕产品 健康化 情绪营销与场景细分成为破局关键 [1] - 头部品牌保持高频上新活力 上半年TOP10品牌共推出232款新品 平均每天1.3款 含32款回归品和200款全新品 [1][4] - 果茶 轻乳茶 奶茶构成前三梯队 合计占比77% 果茶品类以83款新品居首 轻乳茶39款 奶茶32款 [7][10] 品牌上新动态 - 沪上阿姨上新数量最多 含45款新品和1款回归品 霸王茶姬最少 仅4款新品和3款回归品 [1] - 古茗押注咖啡赛道 贡献15款咖啡新品中的9款 占比60% 门店覆盖7600+ 跻身现制咖啡全国前五 [11] - 果蔬茶热度下降 2025年上半年仅10款 较2024年近50款大幅减少 但原料升级转向"真健康"方向 [11] 产品结构特征 - 茶基底以花茶为主 67款新品使用花香元素 茉莉花茶应用最广 达54款 乌龙茶按季节调整风味 [12][14][16] - 奶基底中60款使用生牛乳 生椰乳增长显著 上半年10款新品采用 特色奶基底如牦牛乳 冰博克等差异化明显 [19] - 水果原料共使用33种 柠檬应用最广(32款) 莓果 杨梅 水蜜桃呈现强季节性 新奇水果如芭乐 黄皮逐步渗透 [20] 原料创新方向 - 地域特色茶种受重视 如太湖碧螺春 福建安溪乌龙茶 武夷大红袍等强化产地概念 [16] - 植物原料通过地域化破圈 木姜子 沙棘 藏茶等实现"小众风味大众化" [21] - 香料增味提升层次感 姜黄 南姜等创新应用 结合时令供应链构建产品竞争力体系 [21]
6月乘用车卖了208万辆,乘联会称价格战硝烟渐散
36氪· 2025-07-10 18:38
价格战趋缓 - 乘用车价格战最激烈阶段已过去 降价车型数量和幅度均明显减弱 2025年4月以来呈现"硝烟渐散"态势 [1] - 2025年1-6月降价车型数量从1月7款波动至6月14款 较2023年同期下降明显 其中纯电动车降价6款同比多3款 燃油车降价5款同比减2款 [2] - 新能源车平均降价幅度从1-6月的12%收窄至6月的10.4% 燃油车从8.9%降至8.6% 整体市场平均降幅从11.4%降至9.9% [2][3] - 价格战趋缓原因包括新车上市策略转向增配和体验优化 主机厂库存管理精细化 以及国家"报废更新"补贴政策推动供需平衡 [3] 市场回暖 - 2025年6月乘用车零售208.4万辆 同比增长18.1% 环比增长7.6% 创近年同期新高 1-6月累计零售1090万辆同比增长10.8% [4] - 6月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达123万辆 占私人购车用户近70% 政策直接激活存量车主换购需求 [5] - 自主品牌表现突出 6月零售134万辆同比增长30% 市场份额升至64.2% 新能源零售渗透率达53.3% [6] 竞争格局变化 - 行业竞争从价格驱动转向价值竞争 政策引导、技术沉淀、品牌积累和消费者品质需求推动高质量竞争 [1] - 头部集中度提升 6月月销破万辆车企达23家 比亚迪以35万辆领跑 特斯拉中国月销超6万辆位居外资前列 [6] - 出口与新能源并进 6月出口48万辆同比增长23.8% 新能源占比超41% [6] 技术出海趋势 - 中国插混车型全球市场份额达80% 比亚迪DM-i、吉利雷神、理想增程等技术体系具备领先优势 [7] - 插混车型凭借无续航焦虑和高能效特点 成为全球新能源市场关键力量 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插混出口占比超45% [7] - 中国车企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输出 插混产品更适应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现状 有望定义全球新能源市场格局 [7][8]
李长安:外卖服务升级,价值竞争才是正道
环球网资讯· 2025-07-10 06:45
行业竞争现状 - 外卖平台价格战与补贴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通过大幅降价 首单免费 高额补贴等方式争夺市场份额 模式与网约车竞争初期类似 [1] - 单店单日营业额可达上万元 但扣除补贴与成本后平均每杯奶茶利润不足1元 部分订单甚至亏损2-3元 [1] - 骑手接单量增加带动收入提升 但需承受超长工作时间与极高强度工作压力 [2] 市场参与者影响 - 奶茶商家订单量激增 某店铺4名员工单日制作近3000杯饮品 但平台补贴转嫁导致实际利润微薄 [1] - 消费者面临配送时长增加 冲动消费 原材料降级等问题 可能引发服务体验与食品安全风险 [2] - 监管部门5月已约谈多家平台 要求遵守《电子商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规 但部分平台仍未充分重视 [3] 监管与改进方向 - 新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10月15日施行 明确禁止平台强制低价销售 滥用数据权益等行为 要求建立公平竞争规则 [3] - 需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服务质量 包括优化配送算法 完善食品监管体系 推动服务升级 [4] - 需规范骑手工作模式 强化工作时长监督 优化配送路线 禁止跨平台接单以降低安全风险 [4] 行业发展趋势 - 当前同质化价格战难以持续 将导致消费者 商家 骑手多方利益受损 [2][4] - 长期发展需转向价值竞争 通过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实现行业理性增长 [4]
反内卷”延伸至建筑行业 国务院国资委:追求更有技术含量的“价值竞争
经济观察网· 2025-07-08 17:52
建筑行业"反内卷"倡议 - 33家建筑类企业联合发出"反内卷"倡议书,包括中建一局、中建二局、中国核建等央企及北京建工、上海建工、广东建工等地方国企 [1] - 倡议内容聚焦维护公平竞争、推动科技创新、抵制盲目扩张和过度负债,强调追求长期价值而非规模扩张 [1] -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指出转型升级是破解"内卷"关键,应推动建筑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1] 水泥行业"反内卷"行动 - 2024年上半年水泥行业20家上市公司中11家盈利但利润均下降,9家亏损,行业面临需求萎缩和价格低迷 [2] - 浙江、陕西、贵州等地水泥协会2024年8月发起抵制恶性竞争倡议,广东省水泥协会提出"量减利不减"策略 [2] - 中国水泥协会2025年7月发布文件,从优化产能角度推动行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2] 政策层面推动 - 国务院国资委7月4日印发文件,要求央企加强品牌建设,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 [3] - 中央财经委员会6月会议提出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品质并淘汰落后产能 [3] - 6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达52.8%,环比上升1.8个百分点,制造业PMI等指标均环比改善 [3] 跨行业联动 - 汽车、光伏等行业6月以来"反内卷"行动持续深化,与建筑、水泥行业形成联动效应 [3] - 政策导向从单纯遏制价格战转向鼓励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 [1][3]
技术破壁全球拓疆 中国汽车业合力破“内卷”
证券时报· 2025-07-05 01:26
行业政策与监管 - 修订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实施后,超过20家汽车企业承诺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保障产业链资金流转[1] - 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前开展2025年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3] - 多地银行业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发布通知,严禁通过"高息高返"拓展汽车金融业务[4] 价格战与行业现状 - 2024年乘用车市场新车降价幅度达8.3%,2025年1-4月降价车型超60款,5月激增至百余款[3] - 汽车行业利润率从2022年5.7%下滑至2025年4月的4.1%,5月进一步下探至4%以下[3] - 上游供应商面临"极致降本"压力,下游经销商亏本销售导致资金链濒临断裂[3] 反内卷行动与效果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出紧急倡议反对无底线"价格战",行业合力"反内卷"共识深化[1][3] - 超过20家车企承诺60天内付款,被视为行业"反内卷"的集体表态[4] - 吉利、长安等车企表态延续6月价格政策,严控终端优惠,避免新一轮降价潮[6] 行业转型与价值竞争 - 行业转向创新驱动、价值驱动、效率驱动,实现向价值竞争转变[6] - 价值竞争核心锚定技术层面,通过差异化高质量产品满足市场需求[6][7] - 智能新能源汽车行业更注重科技和质量竞争,推动AI技术全球落地应用[7] 产能优化与全球布局 - 截至2024年底国内汽车产能约4000万辆,年均新车销量2800万辆,产能存在优化空间[8] - 汽车行业兼并重组浪潮不可避免,将重塑产业竞争格局[8] - 比亚迪、蔚来、理想等中国汽车品牌加强海外市场布局,探索全球竞争[8] 行业共识与长期发展 - 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优化产品、提升效率[1][7] - 强调长期主义重要性,聚焦品牌建设而非短期利益[7] - 警惕"内卷"风气外扩,避免将增量市场变为红海市场[9]
工商业储能步入价值竞争新阶段——访新能安储能事业部中国区总裁马金鹏
中国能源网· 2025-07-04 13:32
政策变革与行业转型 - 136号文件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参与市场交易,取消储能作为新建项目前置条件,促进市场化竞争[1] - 政策转变使储能行业从"强制配储"转向"市场化盈利",低价内卷竞争模式被打破[2] - 新能源项目财务模型由确定性转为不确定性,主动配置储能成为对冲收益风险的有效方式[3] 储能行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国内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达7376万千瓦,远超2025年3000万千瓦目标[2] - 此前储能投资被视为纯成本支出,导致行业低价竞争,高质量企业转向海外市场[2] - 136号文件取消容量租赁费用,推动储能收益模式多元化(调峰补贴+现货价差+调频服务)[3] 工商业储能市场爆发 - 2025年Q1工商业储能装机达77613兆瓦/192471兆瓦时,容量同比增长5485%[4] - 行业评估中国工商业储能潜在空间超500吉瓦时,当前渗透率不足3%[4] - 分时电价政策优化使工商业储能可实现1-2次充放电,显著提升项目收益率[5] 技术革新与产品需求 - 主流电芯在理想工况下循环6000-8000次,实际工况仅约4900次,需第8年更换系统[5] - 新能安推出15000次循环电池及15年免换系统方案,降低技改成本(原技改成本04-05元/瓦时)[6] - 工商业储能对长循环寿命产品需求明确,技术差异直接影响项目收益[4][5] 综合能源管理趋势 - 工商业储能逐步融入零碳园区与"源网荷储"系统,未来将参与电、热、冷多能协同调度[8] - 行业向离网场景拓展(如微电网应用),海外弱并网/纯离网型微电网发展迅速[8] - 产业链协同成为关键,储能厂商需与VPP运营商、能源管理平台合作提供综合解决方案[9]
充电宝风波:责任别向下转嫁,行业当向上突围
经济观察报· 2025-07-01 19:06
充电宝行业安全问题与竞争现状 - 充电宝行业近期因安全问题频发引发关注,包括多所高校发布罗马仕充电宝自燃警告、超百万台问题产品被召回、多个品牌3C认证被取消以及民航局禁止无3C标识充电宝登机等事件[2] - 行业恶性竞争导致"劣化螺旋",部分厂商通过降低电芯质量、偷换电路模块等方式压缩成本,基础物料成本60元以上的产品被过度压价,埋下安全隐患[4] - 安全问题的核心在于低价内卷,优质电芯成本需40元以上,但价格战导致行业陷入逐底竞争,电芯残次、BMS缺陷等问题集中爆发[4] 行业整改方向与措施 - 行业需从无序低价竞争转向价值竞争,确立"安全也是竞争力"理念,采用更安全电芯材料、先进电路保护技术和散热设计,严控核心部件供应商[5] - 供应链需提升透明度,通过行业自律与外部他律(如飞行检查、提高违法成本)双重机制保障安全冗余设计[5] - 民航局禁令后,部分机场提供7日暂存和快递服务,高铁暂不查验3C标识,体现灵活化处理思路[2] 消费者权益与责任归属 - 责任不应转嫁给消费者,生产方与监管方需承担主要责任,行业应向上突围而非向下转嫁[1][4] - 需建立以旧换新等回收体系处理无3C标识产品,避免问题充电宝流入二手市场(如平台标榜"机场货源"现象)[3][4] 行业警示与普适性启示 - 安全底线是行业长远发展的前提,所有存在燃爆风险的电子产品必须兼顾安全与性能[6][7] - 当前危机应成为行业分水岭,推动从价格战转向品质保障的价值竞争[4][5]
充电宝风波:责任别向下转嫁,行业当向上突围
经济观察网· 2025-07-01 18:51
充电宝行业安全事件 - 北京多所高校发布罗马仕充电宝自燃安全提醒 [1] - 罗马仕和安克宣布召回超百万台问题充电宝 [1] - 多个品牌充电宝3C认证被取消 [1] - 民航局通知7月1日起禁止无3C标识充电宝登机 [1] - 2024年以来已发生15起充电宝空中起火冒烟事件 [1] 行业监管与应对措施 - 部分机场提供充电宝7日暂存和快递寄送服务 [1] - 高铁不查验充电宝3C标识和品牌 [1] - 二手平台出现标榜"机场货源"的充电宝 [2] - 行业存在内卷式竞争导致的"劣化螺旋"现象 [2] 行业成本与价格竞争 - 充电宝基础物料清单成本通常在60元以上 [2] - 优质电芯成本占比超过40元 [2] - 行业价格战导致部分产品售价"无下限" [2] - 部分厂商通过降低电芯质量、偷换电路模块压缩成本 [3] 行业转型方向 - 需要从无序低价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3] - 应建立"安全也是竞争力"的行业观念 [3] - 需采用更安全电芯材料、先进电路保护技术 [3] - 需对核心部件供应商进行严苛筛选 [3] - 供应链需要增加透明度与可信度保障 [3] 行业警示 - 安全问题频现倒逼行业重建健康生态 [2] - 安全与性能必须兼顾,没有妥协余地 [3] - 敬畏安全底线是行业长远发展的基本要求 [4]
即需、即买、即用 消费者更关注“质价比”
消费日报网· 2025-07-01 10:29
电商行业趋势 - 今年"618"是近三年增速最快的促销活动,整体GMV同比增长10%,用户规模和活跃度创新高 [1][7] - 促销机制出现重大变革:活动周期延长至40天(5月13日-6月20日),促销频次增加(如淘宝至少三次大规模优惠活动) [2][5] - 平台简化促销规则,取消复杂满减机制,改为单品直接折扣(最低八五折至五折),降低消费者决策成本 [5][6] 消费者行为变化 - 年轻消费群体偏好"即需即买"模式,不再集中囤货,符合极简生活理念 [3][5] - 消费者更关注产品品质与服务,在合理价格范围内追求"性价比"和"质价比" [6][9] - 即时零售呈现加速渗透态势,销售额达296亿元(同比增长18.7%),"即需即买"成为新常态 [9][10] 平台战略调整 - 平台通过"分时段运营"缓解流量压力,拉长用户参与周期提升粘性 [2] - 促销机制变革源于消费者抵触复杂玩法与平台运营优化的双向驱动 [8] - 行业从"全网最低价"内卷转向"价值竞争",政策引导下更注重新品孵化和用户沉淀 [8] 行业数据表现 - 京东下单用户数同比增长超100%,天猫453个品牌成交额破亿元(同比增长24%) [7] - 综合电商销售总额8556亿元(同比增长15.2%),3C数码行业表现强劲(苹果成交额20分钟超去年首日全天) [7][9] - 家电、美妆、服饰行业同比增速显著,游戏本、高端耳机/音箱、智能机器人等趋势单品增长迅猛 [7] 未来发展方向 - 消费模式将呈现三大趋势:决策理性化、服务便捷化(即时零售与AI导购)、需求个性化 [10] - 行业从"流量粗放竞争"转向"价值精耕",竞争核心聚焦供应链柔性、数据洞察和全渠道服务 [10] - 技术驱动型企业更具优势,高端市场比拼品质与服务,大众市场强调效率与性价比 [10]
磷酸铁锂大单频现,巨头锁单加速行业“洗牌”
环球网· 2025-06-20 10:07
磷酸铁锂市场动态 - 磷酸铁锂市场价格下行但大单频出 龙蟠科技 万润新能 富临精工等厂商纷纷签下大单 宁德时代 比亚迪等巨头积极布局 [1] - 富临精工子公司与宁德时代签订补充协议 宁德时代预付5亿元支持产能建设 江西升华承诺2025-2029年优先满足宁德时代需求 后者承诺每年采购量不低于承诺产能的80% [3] - 万润新能将在2025年5月至2030年5月向宁德时代供应约132.31万吨磷酸铁锂 交易总金额超400亿元 [3] - 比亚迪电池4月与丰元锂能签三年合作框架协议 [3] - 龙蟠科技5月与楚能新能源签15万吨供应协议 预计金额超50亿元 6月3日其控股孙公司与亿纬锂能海外子公司签订50亿元以上销售协议 [3] 行业供需与竞争格局 - 大单频现原因包括市场需求旺盛 磷酸铁锂价格处于低位 成本优势凸显 快充需求推动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产品成为主流 订单向头部企业集中 [3] - 今年1-5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增长50.4% 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占比81.4% [3] - 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中磷酸铁锂电池占比达92.5% [3] - 湖南裕能2024年产能利用率101.3% 一季度产销两旺 拟筹集48亿元扩产 [3] 技术升级与产品迭代 - 万润新能与宁德时代计划推进高压密磷酸铁锂产品迭代和量产导入 [4] - 龙蟠科技四代一烧高压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预计下半年逐步放量 [4] - 四代磷酸铁锂溢价能力更强 较普通三代产品报价高出2000-3000元/吨 [4] 行业发展趋势 - 短期内磷酸铁锂价格或弱势运行 但长期行业将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落后产能加速退出 [4] - 2024年我国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增长48.2% [4] - 头部企业订单集中化后 材料板块龙头企业规模和技术优势将更明显 市场份额有望向头部倾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