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可持续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我国90%大型银行碳排完整披露 中小银行跟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5 14:26
全球ESG信息披露进展 - 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采纳或推进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 [1] - 中国18家大型银行中90%已经完整披露自身运营(范围1、范围2)碳排放量 [1] - 部分银行机构已开始探索投融资组合的范围3碳核算 [1] 中国银行业ESG实践 - 18家大型银行2024年度ESG报告主动对标沪深北交易所最新指引要求 [2] - 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机构的ESG评级稳步升至AAA级 [2] - 90%大型银行已完整披露范围1、2碳排放量,部分开始尝试披露范围3排放 [2] 范围3碳排放披露案例 - 招商银行2024年报告列示了8类范围3碳排放合计达280万吨 [3] - 华夏银行首次披露办公用纸使用所产生的碳排放数据 [3] - 平安银行对企业信贷和个人汽车贷款的碳排放进行系统核算,年排放量合计近2900万吨 [3] - 兴业银行披露绿色贷款支持项目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量达2524.41万吨 [3] 绿色信贷发展 - 截至2024年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达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 [4] - 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6万亿元位居行业之首 [4] - 兴业银行以近9700亿元绿色贷款规模领跑股份制银行 [4] - 光大银行和渤海银行绿色贷款增速分别达41.01%和55.25% [4] 创新金融产品 - 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创新产品累计投放规模超600亿元 [5] - 华夏银行2024年生物多样性相关贷款余额达460.70亿元,占绿色贷款的15.21% [5] 公司治理与ESG - 18家银行中多数已将ESG委员会纳入董事会治理架构 [6] -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已将高管薪酬与ESG绩效挂钩 [6] 全球ESG投资趋势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可持续基金资产规模为3.16万亿美元,较上季度下降0.7% [7] - 美国可持续基金规模连续10个季度下滑 [7] - 欧洲ESG市场自2018年以来首次出现净下滑 [7] - 除日本外的亚洲ESG基金规模整体增长约2% [7] 政策建议方向 - 加强区域合作促进ESG经验交流 [8] - 推进可持续金融标准与信息披露标准的国际互通 [8] - 聚焦气候投融资与自然相关投资的商业化项目创新 [8] 环境风险管理创新 - 工商银行湖州分行探索"气候-生物多样性"风险评估体系 [9] - 整合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数据等多源数据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9]
彭博独家 | 2025年上半年度彭博中国债券承销和银团贷款排行榜
彭博Bloomberg· 2025-07-09 12:19
2025年上半年度中国债券市场回顾 - 熊猫债2025年上半年发行规模达962.5亿元,同比减少18.12% [5] - 2024年熊猫债全年发行规模突破2000亿元,达2082.5亿元 [5] - 中国境内信用债2025年上半年发行量约8.8万亿元,同比微增0.41% [12] - 信用债市场二季度发行规模突破5万亿元,融资成本维持低位 [12] - 商业银行同业存单发行量达17.47万亿元,同比增长5.24% [15] - 地方政府债发行量5.44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9.94%,其中专项债占比78.31% [17] 债券承销机构排名 - 中国债券承销前三:中信证券(5.813%)、兴业银行(5.609%)、国泰海通证券(5.604%) [7] - 中国企业债与公司债前三:中信证券(13.802%)、国泰海通证券(12.756%)、中信建投证券(11.426%) [7] - NAFMII债券前三:中信银行(8.782%)、兴业银行(8.689%)、建设银行(6.230%) [7] - 离岸人民币债券前三:东方汇理银行(9.674%)、汇丰银行(6.450%)、渣打银行(4.642%) [7] - 中国离岸债券(不含点心债)前三:中国银行(5.772%)、国泰海通证券(4.952%)、中金公司(4.330%) [7] 市场政策动态 - 沪深交易所启动债务重组类置换业务,推动信用债市场化风险化解 [12] - 上交所试点公司债券续发行业务,增强融资灵活性并提升流动性 [12] - 地方政府专项债可用于新型城镇化、新基建项目资本金 [18] - 财政部推进地方政府法定债务与隐性债务合并监管 [18] 离岸债券市场表现 - 中资企业离岸债券发行量7339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3.65% [21] - 功夫债发行559亿美元(约4048亿人民币),同比大增33.80% [21] - 点心债发行量2801亿人民币,同比下降13.52% [21] 银团贷款市场 - 亚太区(除日本)银团贷款规模2166亿美元,同比下降18% [26] - 中国市场占比11%(248亿美元),人民币市场份额从27%回落至9% [26] - 大中华区银团贷款前三:中国银行(21.31%)、中信银行(8.03%)、建设银行(7.25%) [28] - 绿色银团贷款规模33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61% [35] - 中国离岸银团贷款市场港元和欧元占比达72%(33%+39%) [30]
对话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加快转型金融标准落地,直面绿色资产投融资痛点
证券时报· 2025-07-07 12:43
中国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 - 中国正在制定新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将在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发布,这将推动各地区、机构和企业编制新的低碳转型规划 [1] - 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将配合中国人民银行推动首批转型金融标准试用和落地,并支持第二批转型金融标准编制工作 [1][9] - 当前绿色金融无法全面支持高碳行业低碳转型,需构建转型金融框架引导社会资本 [1][9] 转型金融标准与产品创新 - 中国人民银行已编制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农业4个行业转型金融目录,另有7个行业正在编制 [9] - 浙江省湖州市已发布第二版转型金融目录,即将发布第三版 [9] - 当前转型金融产品以债务类工具为主(如转型贷款、债券),股权类和保险类工具较少,建议设立"转型基金"支持高质量转型企业 [10] 全球可持续金融发展现状 - 全球可持续投资规模达每年约3万亿美元,其中中国贡献约1.2万亿美元 [4] - 政府财政资金仅占全球可持续投资总额的10%,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动员的气候资金不足1000亿美元(占全球需求不到2%) [4] - 美国"退群"可能导致私营部门气候融资信心不足,影响资金投入 [5] 国际标准与合作机制 - 中国与欧盟牵头编制的中欧共同分类目录(CGT)已被中国金融机构广泛用于境外绿色融资 [6] - 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准则已被约40个国家和地区接纳,中国已出台"中国版ISSB准则" [7] - 建议推动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扩容,覆盖更多国家 [6] 绿色资产代币化(RWA)应用 - 区块链技术可实时追踪绿色资产环境数据(如减碳量),解决数据真实性和可追溯性问题 [12] - RWA有助于防范"洗绿"风险,提升资产流动性和绿色声誉,中国香港地区已开始推动相关实践 [12] - 协鑫能科等企业已布局绿色资产RWA [12]
对话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加快转型金融标准落地 直面绿色资产投融资痛点
证券时报· 2025-07-07 02:18
中国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 - 中国正在制定新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将在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发布,这将推动各地区、机构和企业编制新的低碳转型规划 [1] - 绿金委将配合中国人民银行推动首批转型金融标准试用和落地,并支持第二批转型金融标准编制工作 [1][6] - 目前绿色金融无法全面支持高碳行业转型,需构建转型金融框架引导社会资本,重点发展股权类转型金融产品如"转型基金" [1][6][7] 全球可持续金融现状与挑战 - 全球可持续投资规模达每年约3万亿美元,其中中国绿色投资每年约1.2万亿美元,政府资金占比仅10% [2] - 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动员的气候资金不足1000亿美元,占全球需求不到2%,美国贡献占比不到10% [2] -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等行为可能削弱私营部门信心,导致气候融资投入减少 [3] 国际可持续金融合作与标准建设 - 中国与欧盟牵头编制的中欧共同分类目录(CGT)已被中国金融机构广泛用于境外绿色融资,未来将推动机制扩容覆盖更多国家 [4] - 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准则已被约40个国家和地区接纳,中国出台"中国版ISSB准则"起引领作用 [5] 转型金融工具与技术创新 - 中国人民银行已编制煤电、钢铁等4个行业转型金融目录,另有7个行业在编,湖州市已发布第二版目录 [6] - 现有转型金融产品以债务类工具为主,需发展股权类工具如政府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 [6][7] - 区块链技术可应用于绿色资产代币化(RWA),解决环境数据追踪难题,增强资产流动性和防"洗绿"能力 [8]
绿色金融国际标准需求同存异
北京商报· 2025-06-27 00:20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中国在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 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规模全球前列 [1] - 中国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金融实践层面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但在标准制定方面有待提高 [1] - 绿色保险作为绿色金融重要组成部分 在助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2] 国际标准制定挑战 - 各国对"绿色"定义和标准存在差异 需遵循求同存异原则 [1] - 需识别各国对绿色界定存在高度共识的经济活动类别 推动形成国际共同标准 [1] - 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可持续金融相关标准制定进程 展现国际领导力 [1][2] 绿色保险发展瓶颈 - 绿色保险长期被等同于"环境污染责任险"单一险种 覆盖面严重不足 [3] - 保险行业对绿色保险内涵理解碎片化 缺乏系统性认知 [3] - 产品定价面临历史数据不足和传统风险评估方法不适应的双重挑战 [3] 政策支持与发展前景 - 监管已发布《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 [3] - 未来保险业将在绿色金融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包括提供更多保障和参与绿色投资 [3] - 建议推动更多国家采纳国际绿色金融标准 如东盟国家和巴西等 [2]
2025夏季达沃斯| 专访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绿色金融国际标准需求同存异
北京商报· 2025-06-26 09:20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成就 - 中国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市场规模居全球前列 [3] - 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3] - 政策强力引导是绿色信贷增长主因,2013年起多部门陆续出台系列政策,2021年后中国人民银行推出激励工具并在MPA中提高绿色信贷考核分值 [3] - 商业银行通过调整产业支持政策、提升绿色低碳认知和推动产品创新助力绿色信贷发展 [3] 绿色信贷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 绿色信贷资金集中于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清洁能源,其他绿色领域支持不足,需拓展覆盖范围 [4] - 需加强绿色信贷与专项贷款的衔接,支持高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4] - 基层银行能力建设不足,部分银行基层员工和中小型农商行对绿色金融认知不足 [4] - 需推动绿色信贷与银证、银保等其他金融工具结合,强化绿色金融生态体系 [4] 绿色金融国际标准与话语权 - 各国对"绿色"定义和标准存在差异,需遵循求同存异原则,识别高度共识的经济活动或项目类别以推动国际共同标准 [5] - 中国应充分利用在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和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地位,积极参与全球可持续金融标准制定 [5] - 建议关注标准出台后的实际应用效果,推动更多国家采纳和应用这些标准,如东盟国家、巴西等 [5] 绿色保险的发展与挑战 - 绿色保险在助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提供风险保障方面作用独特,但面临数据积累不足和有效供给欠缺等问题 [6] - 绿色保险此前发展受限于标准体系局限、行业认知不足和数据及方法论缺失 [6] - 绿色保险定义和标准过于狭窄,曾几乎等同于"环境污染责任险"这一单一险种 [7] - 保险行业对绿色保险内涵理解碎片化,缺乏系统性认知,尚未充分意识到多元化绿色保险产品潜力 [7] - 绿色保险缺乏历史数据和经验积累,传统风险评估方法学难以适应新型复杂风险 [7] ESG信息披露与监管建议 - 部分上市公司ESG报告内容流于形式,存在借ESG"外衣"过度包装和提供不准确信息的问题 [8] - 建议将ESG信息明确纳入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的法律责任范围,提高上市公司披露审慎性 [8] - 建议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模式,由独立机构评价ESG报告是否符合国内外标准 [8] - 推动ESG实践和披露领先的上市公司更紧密对接国际主流ESG准则框架,提升报告国际可比性与认可度 [9]
学者:可持续金融成全球金融创新焦点领域
中国新闻网· 2025-06-19 19:27
行为金融与可持续金融发展 - 全球金融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行为金融通过融合心理学与经济学理论为破解市场非理性决策难题提供新视角 [1] - 可持续金融以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为支点成为全球金融创新的焦点领域 [1] - 2025上海商学院国际金融学术会议以"行为金融与可持续金融的新发展"为核心议题,吸引百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参与研讨 [1] 金融科技与数字化转型 - 数据要素驱动金融变革,人工智能技术为金融科技提供新发展契机 [2] - 数字经济对金融体系创新提出更高要求,产业数智化转型成为实践路径 [2] 学术研究成果与应用 - 家族企业高管背景数据揭示企业治理与碳排放的关联机制,高管家庭背景特征显著影响碳减排决策 [3] - 规范信息披露可降低股价波动性并提升资本市场定价效率 [3] - 客户公司良好ESG表现能降低供应商债务融资成本 [3] - 环保法庭设立促进企业跨区域投资,破产执法改革与技术创业水平存在内在联系 [3] 跨学科融合与政策建议 - 会议推动金融理论与中国实践深度融合,讨论涵盖气候风险测量、绿色金融创新、ESG投资策略等议题 [4] - 未来将聚焦"双碳"战略与数字金融前沿,培育兼具社会责任与专业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4]
责任驱动变革 合力共促转型——江苏银行出席UNEP FI亚太圆桌峰会
江南时报· 2025-06-19 14:41
可持续金融亚太区域圆桌会议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组织在苏州召开"可持续金融亚太区域圆桌会议",聚焦推动亚太地区可持续金融发展,涵盖实体经济转型、金融监管与政策发展、气候风险和机遇、可持续信息披露等多方面议题 [1] - 会议汇聚30余国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及国际组织代表,共同探索金融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 [1] - 江苏银行作为UNEP FI银行理事会中东亚地区理事代表受邀出席,党委副书记、行长袁军发表主旨演讲 [1] 可持续金融全球共识 - 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共同使命,可持续金融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2] - 中国以"五篇大文章"为核心的金融战略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及负责任银行原则高度契合,致力于实现经济外部性的内生化与价值化 [2] - 中国已有29家银行签署PRB,总资产占全球PRB签署机构总资产的30% [2] 江苏银行可持续金融实践 - 公司构建"识别影响-设定目标-披露进展"的管理闭环,将宏观战略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行动 [2] - 自主研发碳核算系统,完成全集团"范围三"的碳排放核算 [2] - 连续三年发布PRB自评估报告,聘请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独立鉴证 [2] 江苏银行绿色金融体系 - 公司构建以ESG和PRB"双轮驱动"的可持续金融集团化发展战略 [3] - 形成以特色化经营、精细化风控、低碳化运营、专业化研究、体系化信披为"五大支柱"的可持续金融发展体系 [3] - 创新推出"ESG低排贷"、"绿电贷"、"绿色工厂贷"等产品,落地全省首单"环基贷"、全省最大单"水权贷" [3] 江苏银行绿色金融成果 - 全行绿色融资规模已突破6500亿元 [3] - 未来将进一步深化负责任银行建设,构建集团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可持续金融服务体系 [3] - 目标是为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高质量金融供给,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3]
IFRS基金会确认香港为首批以全面采用ISSB 准则为目标的司法管辖区
智通财经网· 2025-06-12 18:52
香港可持续金融发展 - 香港被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 Foundation)确认为首批以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ISSB准则)为目标的司法管辖区 [1] -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表示此举证明香港在推动国际可持续披露信息方面的努力获得认同,并有助于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可持续金融枢纽的地位 [1] - 香港会计师公会已于2023年12月发布全面衔接ISSB准则的《香港可持续披露准则》(《香港准则》),预计2025年8月1日生效 [1] 香港可持续披露准则实施时间表 - 2024年1月1日:ISSB准则生效 [3] - 2024年4月:港交所刊发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的新气候规定咨询总结 [3] - 2024年9月16日:香港会计师公会就《香港准则》展开六周公众咨询 [3] - 2024年12月:香港会计师公会发布《香港准则》最终文本 [3] - 2025年1月1日:大型股发行人按新气候规定作强制披露 [3] - 2025年8月1日:《香港准则》预计生效 [3] - 2025年内:会财局就可持续核证的本地监管框架建议进行公众咨询 [3] - 2025年底:会计师公会目标发布本地核证及道德准则最终文本 [3] - 2026年1月1日:主板发行人以“不遵守就解释”为基础披露新气候规定相关信息 [3] - 2028年:大型公众责任实体(包括大型上市公司和重要非上市金融机构)全面采用ISSB准则 [1][3] 政策与市场协作 -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已于2023年12月推出《香港可持续披露路线图》,阐明公众责任实体采用ISSB准则的方针 [1] - 香港财库局将继续与金融监管机构及持份者合作,推动发展全面的可持续披露生态圈,支持《香港准则》实施 [1]
迪拜在欧洲和东亚之间造了一个国际金融中心
经济观察报· 2025-06-07 16:45
DIFC发展概况 - 迪拜国际金融中心(DIFC)成立20年,从贸易枢纽发展为全球金融中心,位列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第12位,是全球8个金融能力"广泛且深入"的城市之一 [2][3] - DIFC架构包含三个独立实体:DIFC管理局(战略和基础设施)、迪拜金融服务管理局(DFSA,监管机构)和DIFC法院(争议解决司法系统) [3][10] - 2024年DIFC活跃公司达7000家(同比增长25%),员工4.6万人,注册公司数量超过首个10年总和 [7] 核心业务方向 - 财富管理、家族企业和"AI+金融科技"是DIFC 2025年的重点发展方向 [1][4] - 目前拥有700多家金融机构、400多家财富管理公司、120家保险机构,家族办公室和超高净值人群(迪拜7.7万名百万富翁、15位亿万富翁)推动财富管理增长 [8] - AI领域表现突出,2024年6个月内吸引130家AI公司注册,设有AI校园和加速器 [7] 竞争优势与基础设施 - 提供100%外资所有权、无外汇限制、资本自由汇出及9%企业税率(自由区活动可豁免) [8] - 迪拜全球连通性(150多国航线)和生活方式优势吸引企业,如非洲公司将总部迁至迪拜辐射非洲市场 [7] - 基础设施包括创新2号大厦、DIFC广场和沉浸式大厦,通过金融科技峰会、AI盛会等活动巩固行业地位 [7] 中国市场布局 - 中国四大银行及科技公司(如中石油)已入驻DIFC,中小企业兴趣增加 [8] - 多数金融机构将迪拜作为区域总部,覆盖中东、北非和南亚市场,支持贸易融资 [8] 监管体系特点 - DFSA是DIFC内唯一独立的金融服务监管机构,遵循IOSCO、IAIS、巴塞尔委员会等国际标准 [10][11] - 采用基于风险的监管方法,监管团队近100人,执法资源占比不到10%,注重教育与合规 [11] - 规则变更提前3-6个月公示,反洗钱监管严格,误导调查将导致罚款升级(案例:罚款从100万增至1000万美元)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