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链融合

搜索文档
“四链融合”聚青年 “向往之城”赢未来
杭州日报· 2025-07-01 10:29
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 - 杭州通过"四链融合"策略实现青年与产业精准对接,萧山区创新人才认定标准并纳入新兴领域 [1] - 每年提供大量见习和就业岗位,同时给予丰厚补助以降低创新创业门槛 [1] 服务生态构建 - 萧山区推出"青春十条"政策,覆盖住房保障、子女教育、政务通办及生活权益等全周期服务 [1] - "青荷驿站"提供求职青年免费住宿,"青荷礼包"集成多项权益,亚运村人才公寓以亲民价格供应高品质房源 [1] - 青年安居补贴和子女入托补助等政策增强城市吸引力 [1] 青年参与机制 - 萧山区组织青年座谈会收集建议,组建青年智库团队并举办多样化活动激发青年内生动力 [2] - 青年创业者参与智慧停车系统设计,青年社团解决社区治理难题,青年社工服务市民需求 [2] 城市发展协同效应 - 杭州通过"四链融合"为青年提供发展机遇与服务平台,推动青年与城市共荣共生 [2] - 青年创造力反哺城市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2] - 杭州模式成为"青年向往之城"建设典范,为其他城市提供实践经验 [2]
一周快讯丨南京三支母基金招GP;芜湖组建30亿元科创母基金;复旦大学启动两支新基金
FOFWEEKLY· 2025-06-29 12:08
母基金设立动态 - 南京三支母基金公开遴选GP,规模合计170亿元,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 - 芜湖组建30亿元科创母基金,投向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及智能传感器、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3][4] - 浏阳经开区发布30亿元产业投资母基金,采用"1+X+N"架构,重点投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5][6] - 漳州设立3亿元产业投资母基金,投向电子信息、新能源、食品加工等县域重点产业[7] - 佛山禅城构建"1+1"产业基金体系,总规模80亿元,包含20亿元启航基金和30亿元领航基金,投向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10][11] 行业专项基金进展 - 福建省文旅数创子基金目标规模30亿元,首期20亿元,聚焦文化科技、数字新兴业态[8] - 西部(重庆)科学城高新启航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投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9] - 扬州市生物医药基金首支子基金规模2.5亿元,杠杆撬动超4倍,重点支持医药原材料、高端医用耗材[17] - 湖北省绿新领航基金规模15亿元,聚焦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低碳领域,引入国家级资本[18][19] - 济南济钢建投空天产业投资基金规模2.05亿元,重点投向卫星制造、低空经济等空天信息产业[22][23] 创新资本布局 - 香港高才创业投资基金首期10亿港元,聚焦科技、医疗、消费领域,首批3亿港元已确认[20][21] - 郑州大学科创基金总规模5.5亿元,构建"环郑大科创圈"创新生态系统[24][25] - 眉山5亿元未来产业基金投向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26] - 复旦大学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和相辉光创基金,支持新工科建设与科技成果转化[27][28] - 苏州成立25亿元人才基金,助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29] 资本市场政策 - 六部门联合发文支持消费企业上市融资,设立5000亿元专项再贷款,试点消费基础设施REITs[1][32] - 引导"长期资本"投向消费领域,要求金融机构2025年9月底前落实细则[1][32]
芜湖组建30亿元科创母基金
FOFWEEKLY· 2025-06-27 18:07
芜湖鸠兹科创湾建设方案 - 2027年近期目标包括打响"科创湾"品牌 每年引育高新技术企业 专精特新企业等科创企业超2000家 集聚各类人才超50000人 基金规模超1000亿元 使芜湖成为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1] - 2035年远期目标为形成全面发展的"科创湾"格局 打造全国一流的"四链"融合试验区和新质生产力示范区 实现城市创新层级全面跃升 [1] - 科创湾定位为创新人才集聚区 科创企业培育区 "四链"融合试验区和新质生产力示范区 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 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及低空经济 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 [1] 鸠兹科创湾母基金 - 母基金规模30亿元 由市科创集团管理 采用"母子基金"联动运作模式 通过直接股权投资和参股设立市场化子基金等方式投资早期企业 [2] - 投资方向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 航空航天(低空经济) 人工智能 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以及智能传感器 具身智能 生物医药 脑健康 先进材料等未来产业 [2] - 目前已与4家社会资本联合设立子基金 总规模近27亿元 [2]
市中区聚焦产业“四向发力”驱动“四链”深度融合
齐鲁晚报· 2025-06-27 05:27
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 - 市中区立足新材料优势主导产业 通过导入中建材研究总院科技人才创新资源建设高标准产业园 推动人才链 教育链 创新链 产业链深度融合 [1] - 采取"活动招才+大赛引才+项目聚才"三位一体模式 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30余名 培育泰山产业领军人才4人 枣庄英才8人 [1] - 形成10余名国家级领军人才领衔的创新团队 研发新产品 新技术 新工艺39项 带动培养博士 硕士等研发人才100余人 [1] 教育链与人才培养 - 光子科技等重点企业与枣庄学院建立战略合作 定向输送高校毕业生 培养技能人才 [1] - 加快建设枣庄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打造"产教融合"园区 探索订单班 协议班等培养模式 [1] - 累计培养中高级工程师120余人 技能人才近200人 [1] 科技创新与产学研合作 - 园区企业与50余所高校 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 联合打造省级创新平台11家 市级平台20家 [2] - 创建山东省首批创新创业共同体 承接国家级 省级重大科技项目23项 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21项 [2] - 授权专利147项 参与制修订国际和国家标准4项 [2] 产业生态与服务机制 - 运用创投基金 "人才贷""科创贷"等金融工具 构建"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周期培育生态 [2] - 建立区级领导帮包 区直部门帮扶 属地镇街帮办的"三个一"服务机制 [2] - 成功孵化"电致变色玻璃"等项目10余个 实现光芯科技等9家企业落地投产 [2]
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7月启幕,将采用“1+6+1+N”模式
北京商报· 2025-06-26 22:01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将于7月5日—7日在昌平区举办,采用"1+6+1+N"模式,包括1场开幕式及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1场专题展览以及多场闭门研讨会、行业招商推介及投资考察活动 [1][3] - 本届论坛首次与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深度融合,形成"双会融合"模式,旨在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1][3] - 论坛以"探索生命 共创未来"为永久主题,已成功举办3届,累计开展上百场平行论坛和配套活动,吸引数万名嘉宾参与,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3] 论坛特点 - **双会融合**:联合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促进前沿科技创新理念与百强医药工业企业资源交融,为行业转型升级注入动力 [4] - **内容丰富**:汇聚国内百强医药工业企业、头部创新药企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织政策解读、产业对接等活动,探讨前沿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 [4] - **突出实效**:聚焦前沿技术、医疗器械、AI+药械、合成生物、美丽健康等赛道,集中呈现昌平医药创新成果,链接全球创新资源 [4] 行业背景与目标 - 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驱动中国医药产业向创新化、高端化迈进 [5] - 论坛目标是通过学术与产业双向赋能,加速科技创新向产业转化,推动北京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助力昌平建设国家级医药健康生态高地 [5][6] 核心举措 - **学术交流**:举办"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等专题论坛,探讨AI、RNA等前沿技术应用,设立中药产学研融合创新专场 [6] - **资源协同**:组织对外贸易座谈会、生物医药园区论坛,搭建政企对接平台,开展精准招商、产融对接活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6] - **政策导航**:围绕医药产业发展政策进行深入解读与探讨,配套产业推介、实地考察,助力企业把握政策红利 [6] - **趋势洞察**:聚焦产业前沿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通过主题发言、主旨报告、案例展示解析产业底层逻辑,激发创新动能 [6]
构建“四链”融合发展机制 创新产学研共同体模式
经济日报· 2025-06-26 06:32
产学研协同育人理念 - 深化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通过打破产、学、研壁垒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1]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以"四链"融合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教育链为根基、产业链为支撑、创新链为动力、人才链为牵引的产学研"共同体"生态 [2] 融合发展机制 - 建立4大机制保障产学研共同体可持续发展:参与动力机制(资源互补共创共享)、组织运行机制(院董会共建共管)、利益共享机制(投入产出科学评估)、协调保障机制(战略协议与联席会议) [3] 现代产业学院模式 - 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与中国邮政、海水稻研发中心、中软国际等合作组建智慧农业、人工智能等8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2个获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 [4] - 以院董会为管理核心,企业高管、学院管理者与教育专家三方协同决策,精准匹配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 [4] 课程共建模式 - 联合华为云、海信等企业开发"鸿蒙应用开发""智能仓储系统设计"等近百门校企融合课程,动态优化课程体系 [5] - 实施项目制教学,年均引入元宇宙、360网络攻防等2-3个真实项目案例,同步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教师挂职+技术骨干导师) [5] 平台牵引模式 - 与青岛特锐德、国合公司共建8个"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基地,联合恒星集团打造创新孵化与就业服务综合平台 [6] - 协同华为云、海尔、海信等企业建成鸿蒙开发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等270余个实习实训基地 [6] 项目驱动模式 - 年均引入企业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真实项目百余项,其中国家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0余项 [7] - 通过"四真"教学场景(真实市场环境、岗位、项目、实岗真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技术应用与团队协作能力 [7]
金融活水润科创——兴业银行福州分行打造科技企业全周期服务生态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25 17:01
兴业银行福州分行科技金融服务 - 截至5月末服务科技型企业超1600户 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超245亿元 [1] - 围绕"创新链 产业链 资金链 人才链"四链融合开展科技金融服务 [1] - 深度参与构建福建省首个聚焦"四链"融合的科创金融综合服务中心——福州科创金融服务中心 该中心于2025年4月正式投入运营 [2][4] - 通过举办"福州市重点工业园区金融专题交流会"等活动为科创企业提供金融支撑 [4][5] 对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案例 - 为福建阿石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超千万元授信 支持其向高端靶材领域转型 授信额度逐年增加 提供项目贷款 存款业务 财富管理等多元化金融产品 [1] - 为福州拓新天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1000万元普惠科创贷款 支持其肿瘤免疫创新药研发 [2] - 2025年5月帮助福州拓新天成获得兴业国信可转债投资 加速产品量产与市场拓展 [2] 未来发展规划 - 将持续深化内部机制 外延生态合作 强化综合服务 [5] - 坚持"以客为本 商投并举"策略 通过同业朋友圈接力 非金融服务加持 [5] - 致力于提供多元化 全链条 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5]
兴业银行福州分行助力区域纺织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央广网· 2025-06-25 16:14
行业活动 - 福建省纺织服装产业供需对接会暨福州市纺织新材料产业"四链"融合对接会在福州长乐举办 聚焦纺织新材料产业发展挑战和机遇 [1] - 活动促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合作和供需对接项目现场签约25个 签约金额(含意向)超190亿元 [2] - 兴业银行长乐支行与恒申控股集团、福建永荣锦江股份、福建新华源科技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提供"融资+融智"综合金融服务 [2] 区域产业现状 - 福州是福建省第二大纺织产业集聚区 构建了从上游化纤原料到下游服装业的完整产业链 [2] - 兴业银行福州分行累计服务纺织产业客户超500家 相关贷款余额超180亿元 [2] 金融服务方案 - 兴业银行福州分行发布服务纺织行业综合金融方案 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产业链金融服务、出海金融服务、绿色低碳转型金融服务 [1] - 兴业银行以"区域+行业"战略为核心 为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2] - 兴业银行将持续深化"四链"融合实践 赋能纺织新材料产业创新升级和集群发展 [2]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 深圳改革创新再大步向前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6 20:52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核心 - 中央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1] - 政策聚焦创新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实施等具体内容 [1] - 深圳将推进"四链"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作为产业发展重要经验 [4] 人才机制改革 - 探索新型研发机构薪酬市场化管理制度,实施"预算+负面清单"管理和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 [2] - 加强产学研协同,支持高校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型工科人才,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2] - 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机制,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 [3] 生产要素优化 - 开展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健全科技型企业信贷和知识产权证券化 [4] - 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交通、地理、卫星遥感等领域公共数据分级分类开放 [4] - 进一步对标RCEP等国际经贸规则,促进生产要素跨境自由流动 [4] 产业基础优势 - 深交所创业板新增577家上市公司,90%为高新技术企业,首发募资近5500亿元 [6] - 深圳人才总量超700万人,高层次人才超2.6万人,经营主体448.7万户 [6]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25家 [6] - 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4.5万亿元(同比+16.4%),新设外资企业9738家(占全国16.5%) [6]
深圳喜提中央“大礼包”!拟从八个方面兑现→
第一财经· 2025-06-14 19:42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解读 政策核心与背景 - 中央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政策含金量不亚于特区40周年一揽子政策,部分领域突破力度更大 [1] - 深圳已将政策落地列入全市重大改革调度事项,制定任务分工方案并细化时间表 [1] 四大重点改革方向 1 创新教育科技人才机制 - 实施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以"五不"原则(不唯地域/不问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不遗余力)引进培养人才 [2] - 目标建设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2] 2 "四链"深度融合 - 推进金融/技术/数据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产业 [2] - 重点落实保险资金投资科技创新领域,推动私募股权基金和创业基金设立 [2] 3 扩大服务业开放 - 打造游戏出海/跨境金融/国际物流等十大服务贸易领域优势,建设高端服务进出口基地 [3] - 深化数字政府改革,推进AI政务应用和民意速办平台建设 [4] 4 经济体制改革 - 放宽市场准入:在AI医疗设备/低空经济/源网荷储等领域试点,实施"沙盒监管"机制 [4][5] - 推动药品医疗器械审评规则与国际衔接,启动"超充之城2.0"计划 [5] 要素市场化改革 - 数据要素:扩大公共数据供给,开展分类分级授权运营,探索跨境数据清单管理(医疗/金融/物流领域先行) [5] - 人才要素:前5月新引进人才4.4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39.2%居全国前列 [5] 国际经贸规则对接 - 以前海蛇口自贸区为试验田,分批次对标CPTPP/RCEP/DEPA规则进行压力测试 [6] - 扩大电信/医疗康养/商贸文旅等服务领域开放 [6] 营商环境优化 - 打造"四个一流"环境:政务/法治/产业/城市环境 [6] - 经营主体达448.7万户,总量和创业密度全国第一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