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消费中心

搜索文档
6月28日周六《新闻联播》要闻20条
快讯· 2025-06-28 20:04
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 - 北京正在打造人工智能高地 [2] - "智慧"城市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1] 能源与环保 -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占全球三分之一 [4] - 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实现常态化区域内电力交易 [13] - 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 [10] 区域经济发展 - 长三角区域7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万亿元 [7] - 西部地区持续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6] - 浙江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正式揭牌 [14] 金融与投资 - 前5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616亿美元 [9]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水利贷款余额超1万亿元 [15] 中小企业与就业 - 前5个月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3] - 民政部与教育部建立社会组织促高校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 [11] 国际贸易动态 - 美国宣布停止与加拿大所有贸易谈判 [19]
聚焦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上海民盟开展专项民主监督
搜狐财经· 2025-06-28 11:53
调研背景与目的 - 民盟上海市委会专项民主监督工作组围绕"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主题,对普陀区和嘉定区开展调研 [1] -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兼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基础优势和战略使命,扩内需促消费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关键举措 [1] 普陀区调研发现 - 鸿寿坊通过商旅文资源高效串联,打造"精致烟火气"特色业态,成为开放式商业街区转型标杆,破解同质化竞争困局 [4] - 环球港探索商旅文体融合新模式,通过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实现政企优势互补,推动传统重点商圈转型升级 [4] - 普陀区构建政策体系强化商圈建设,创新消费场景,打造高品位潮流经济并把握青年消费新趋势 [5] 嘉定区调研发现 - 南翔印象城MEGA在新能源汽车销售方面推出创新举措,形成新能源汽车"一条街",显著促进汽车消费 [7] - 上海国际赛车场利用赛事资源带动文旅消费,探讨提升旅游体验和扩大赛事溢出效应的具体措施 [7] - 嘉定区发挥汽车产业集聚优势促进汽车消费,推动节赛深度融合,并计划开拓汽车租赁市场 [9] 政企合作与规划 - 普陀区形成政策见效和成果落地的工作闭环,将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5] - 嘉定区将充分运用调研建议编制相关规划,推动汽车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并提升入境消费便利性 [7][9]
京津冀“海上门户”天津:打造全球消费活力高地
搜狐财经· 2025-06-28 09:01
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 天津市将建设"世界级消费聚集区、城市级商业中心、区域级特色商圈、社区便民消费网点"四级商圈体系和"山、海、河、楼、港、体育、文旅、康养"8类特色消费场景 [1] -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 8% [3] - 天津港2024年接待国际邮轮105艘次 出入境旅客达35 7万人次 居全国第二 北方第一 [4] - 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突破500亿元 同比增长43% [4] - 口岸肉类进出口量占全国1/3 [4] 消费场景与文旅项目 - 夜游海河2024年游客达220万人次 游船数量排名全国第四 全球第九 [2] - 打造多元消费场景 包括樘院 钟书阁 盘山开山节等 [2] - 航母主题公园 国家海洋博物馆等成为全球网红打卡地 [4] - 西北角小吃火爆出圈 医养结合 健康饮食消费渐成气候 [1] 商圈体系规划 - 推出"2+8+22+N"四级商圈体系 打造金街 泰达MSD于响两个世界级商圈 [7] - 金街商圈包含印象城 天河城等商业综合体及劝业场等历史建筑 [7] - 泰达MSD—于响商圈以滨海风情为特色 包含永旺梦乐城 K11等商业综合体 [7] - 计划打造8个城市级商业中心 包括天津之眼 五大道 老城厢-古文化街等 [8] - 建设22个区域级特色商圈 如中新生态城 小白楼商圈等 [8] - 已建成19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覆盖982个社区 [9] 政策支持与产业优势 - 获取国家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 包括131项支持政策 [5] - 在美食 汽车 康养 体育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 [6] - 拥有153公里海岸线和广阔海域面积 推出海洋生态 水上运动等文旅项目 [4] 历史文化与商业基因 - 拥有16个历史文化街区 877幢历史风貌建筑 [1] - 上世纪40年代以来拥有飞鸽自行车 海鸥手表等百余项全国第一 [1] - "洋楼经济"让洋楼资源焕发时代风采 [1]
“魔都最强区”商业版图来了!700万方、全国TOP2商圈、30+新商场…
36氪· 2025-06-26 10:47
浦东新区经济发展 - 浦东新区GDP从1990年的6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7万亿元,翻了295倍 [1] - 浦东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超全国1/80的GDP [1] - 浦东新区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功能区 [1] 商业发展历程 - 1990-2000年:商业从无到有,上海第一八佰伴开业当天接待107万人次顾客,创吉尼斯世界纪录 [4] - 2000-2010年:小陆家嘴-张杨路商圈成形,上海正大广场以近30万方体量成为全国最大购物中心 [6] - 2011-2020年:购物中心开业潮,最高一年开10+商场,新增商业体量370万㎡占现有总量超50% [7][8][9] - 2020年至今:商业开发速度放缓,国央企成为增量主力军,未来3年筹开项目30+个 [10][11] 商业现状 - 浦东新区商业项目体量700+万㎡、数量120+个,均居上海各行政区第一 [13] - 国央企开发商项目占比近四成,其中区属国企上海陆家嘴集团开发9个已开业项目 [14] - 国际品牌占比40.36%、全国连锁品牌占比80.48%,均为上海第一 [15] 主要商圈分析 - 小陆家嘴-张杨路商圈:商业存量超120万㎡,上海商圈商业力TOP1,全国TOP2 [16][18] - 前滩商圈:商业总存量35万㎡,前滩太古里成为商圈流量引擎 [21][24] - 临港新片区商圈:未来3年拟增量80万㎡,包括7个购物中心和文旅商业 [25][27] - 金桥商圈:筹开项目包括PRISMA新嘉中心、金桥K11 Select等重磅商业 [28][30] - 张江商圈:张江"科学之门"双子塔将开设大型综合商场,陆悦天地已部分开业 [31][33] 未来发展 - 浦东新区推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三年行动计划》,提出"4+6+N"大消费概念空间布局 [11] - 至2035年将新增"世博-前滩城市主中心"和张江、金桥、川沙3个城市副中心 [10] - 正在向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加速迈进 [35]
蓝皮书:北京多元消费业态融合发展生态格局将在年底初步形成
中国经济网· 2025-06-25 16:09
商圈升级成效 - 商圈人气攀升 客流量和销售额持续增长 为城市经济注入新活力 [1] - 消费结构优化 消费品质全面提升 高品质高附加值商品服务涌现 [2] - 文化 旅游 体育等多元业态融合发展 提升消费体验 [2] 多元消费业态融合 - 构建商 文 旅 体 农 林 水等多领域协同发展的生态格局 [3] - 预计2025年底初步形成 打破商业边界 引领新消费需求 [3] - 注重创新驱动 科技赋能消费 打造智慧化个性化场景 [3] 国际消费中心建设 - 深化商圈改造 丰富商业设施业态组合 营造多元优质消费场景 [4] - 引入国际知名品牌 打造特色主题街区 提升商圈智能化水平 [4] - 推动绿色消费和可持续发展 构建生态化新型消费城市 [4] 对外开放重点领域 - 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合规治理 促进金融业等服务业扩大开放 [4] - 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 深化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国际合作 [4]
持续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经济日报· 2025-06-18 06:13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政策背景 - 党中央作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大决策部署 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并推动高质量发展 [1] - 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5座城市被列为重点推进城市 深圳、杭州、南京、成都等城市也在自主探索 [1]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 从8个方面推进建设工作 [1] 重点城市建设成效 - 北京优化消费地标布局 引进大批品牌首店和概念店 改造提升王府井步行街等文化时尚地标 [1] - 重庆打造四大国际消费目的地 在"2024中国城市入境游影响力榜单"中位列第三 [1] - 广州整体谋划"天河路-珠江新城"两大商圈 打造完整互补的消费产业体系 [1] 消费提振措施 - 上海打造"五五购物节"等大型消费节庆活动 带来实质性消费增长 [2] - 南京发展首发经济 引进知名品牌首店和旗舰店 打造"夜之金陵"夜经济品牌 [2] - 各地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 激发城市消费潜力 [2] 国际化建设路径 - 上海、北京街头国际品牌云集 增强城市国际性特质 [2] - 推出"签证+消费+旅游"联动优惠 吸引海外游客 [2] - 引入沉浸式数字艺术展和大型国际赛事 吸引参赛者入境消费 [2] 特色化发展策略 - 天津利用国家海洋博物馆等载体 推出"夜游"博物馆等特色主题消费项目 [3] - 集聚古风花艺、国风手作、国潮精品等文创品牌 [3] - 打造独一无二的地标商业载体和网红旅游场所 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 [3]
前5个月境外人士在深非现金支付增长近四成,东南亚客群激增
南方都市报· 2025-06-17 20:06
深圳入境消费市场表现 - 2025年前5个月境外人士在深非现金支付交易达97.4亿元,同比增长37%,交易笔数7109.5万笔,同比增长31% [2] - 港人交易笔数占比68%,金额占比60%,同比分别增长25%和27% [2] - "五一"小长假期间境外人士非现金支付交易248.9万笔、2.8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64%和58% [3] 客源结构分析 - 港人仍是消费主力,"五一"期间交易笔数、金额占比分别达75%和76%,同比增速66%和56% [3] - 韩国、美国、新加坡为前三大客源国,合计贡献超4成消费额,占比分别为17%、13%、13% [3] - 东南亚游客增速显著:老挝、泰国游客消费额同比激增125倍和17倍,泰国、印尼"五一"消费额同比飙升14倍和9倍 [3][4] 消费场景分布 - 港人消费集中于商超购物和餐饮美食,前5个月合计占比超7成 [4] - 交通出行成为港人消费增长最快领域,消费额同比增长40% [4] - 外国人购物消费额同比增长28%,节假日文旅消费需求释放,"五一"和端午假期旅游娱乐类消费笔数同比分别增长29%和40% [4] 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 - 深圳推行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政策,成为全国唯一海陆空全类型离境退税口岸城市 [5] - 前5个月离境退税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超2.1倍,"即买即退"商品销售额激增超20倍 [5] - 便利化措施有效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激活全球消费潜力 [5]
武汉获“美好消费典范城市”荣誉
长江日报· 2025-06-16 08:25
武汉消费市场表现 - 武汉与深圳、成都、大连共同获得"美好消费典范城市"荣誉 [1] - 202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931.9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居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首位 [6] - 2024年1-4月社零增速进一步提升至8.1%,继续保持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领先地位 [6] 消费业态创新 - 武汉打造1500万方商业空间,近三年引进首店超千家,数字消费和夜间消费蓬勃发展 [3] - 联动商文旅体健举办"乐购武汉"促消费活动2000场/年,形成"春赏樱、夏嘬虾、秋欢购、冬潮玩"四季消费图景 [6] - 运动健身和医疗服务消费预期超出全国均值3个百分点以上 [3] 城市品牌建设 - 商文旅体联动强化特色消费IP(樱花、小龙虾、热干面),文创品牌"蒜鸟"亮相央视推介会 [3][6] - 20余种武汉老字号及特色产品(国漆、黄鹤楼酒、老万成等)在美好生活好物集集中展销 [6][7] - 城市形象与生活便利满意度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十 [3] 数据来源背景 - 《美好生活大调查》由央视财经联合国家统计局、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等机构发起,持续开展19年 [6]
全力营造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良好环境
广州日报· 2025-06-12 04:12
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公司生产经营和数字化转型情况受到广州市市长关注 [1] - 市长希望公司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等国家战略 [1] - 市长鼓励公司注重创新引领 强化品牌培育 发挥产业链核心企业优势 [1] - 市长建议公司利用广州市场和流量优势 打造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产业生态集群 [1] - 广州市政府承诺深化与在穗央企战略合作 实现相互赋能和共赢发展 [1] 广药集团 - 市长勉励公司结合"十五五"规划做好未来谋划 找准比较优势 [2] - 市长要求公司聚焦主责主业打造核心竞争力 做大体量 盘活存量 培育增量 [2] - 市长强调公司应发挥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链主"企业引领作用 [2] - 市长建议公司利用降本增效 市场开拓 资源盘活等措施应对不确定性 [2] - 市长鼓励公司重视生物医药自主研发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新增长点 [2] - 市长支持公司深化穗澳中医药产业合作 拓展海外市场 加快国际化步伐 [2] 广州市政府政策导向 - 政府强调"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理念 优化关键要素保障 [2] - 政府承诺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 排忧解难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2]
从“扫货”华强北到撬动入境消费
深圳商报· 2025-06-06 01:15
华强北成为外国游客购物热点 - 华强北日均接待超7000名外国游客,被誉为"中国电子第一街",以品种丰富且物美价廉的电子消费产品吸引外国游客[1] - 外国游客偏好购买折叠手机、无人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科技产品[1] - 外国游客在华强北的消费行为涉及产品性价比、入境便利度、支付无障碍和城市吸引力等多个环节[1] 深圳吸引外国游客的优势 - 深圳是中国内地唯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受益于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扩围[2] - 深圳在科技消费领域具有强大竞争力,手机、无人机等电子消费产品表现突出[2] - 深圳打造全域支付示范区,提供便捷支付体验,并扩容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网络[2] 深圳入境旅游消费数据 - 今年第一季度深圳接待游客4811.2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突破800万人次,同比增长17.3%[3] - 深圳国际旅游收入增幅达30.6%[3] - 中国目前有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和重庆),深圳虽未入选但具有年轻态、未来感和科技范等特有优势[3] 深圳入境消费发展潜力 - 外国游客"扫货"华强北现象显示深圳可打造独特的入境消费热点[3] - 深圳可通过强化科技消费特色和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来撬动入境消费市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