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

搜索文档
投顾观市:外资抄底,北上资金进场明显,拿住筹码是关键
和讯网· 2025-07-11 14:46
市场趋势分析 - 当前市场上升趋势已确立 关键应衡量上涨与下跌空间而非概率 [1] - 本轮拉升由外资进场推动 近期北上资金必然在大幅净流入 [1] - 行情特征为港股先涨 医药龙头、券商龙头、新能源龙头均先在港股大涨再传导至A股 [1] 外资动向分析 - 外资是市场中最聪明资金 其进场往往预示行情启动 [2] - 当前外资配置比例仅4% 远低于历史平均7%和2021年峰值11% [2] - 部分公司港股价格较A股溢价20%以上 显示外资不惜溢价扫货 [1] - 通过港股通买入A股涉及汇率问题 外资更倾向直接买入港股 [1] 内资与散户行为 - 内资反应滞后 众多散户仍处踏空状态 [2] - 最新调查显示散户仓位比例低于4月7日低点 [2] - 多数散户要么空仓等待二次探底 要么在上涨中不断减仓 [2] 操作策略建议 - 巨大成交量可能引发短线回调 但应选择扛过而非高抛低吸 [2] - 上涨趋势中做差价易因小失大 适当让渡利润可获得更丰厚回报 [2]
定了!“中东土豪”入股
中国基金报· 2025-07-11 12:31
股权变更 - 卡塔尔控股接手华夏基金10%股权 成为第三大股东 [2][4] - 股权变更后 中信证券仍为控股股东 持股62.2% Mackenzie Financial Corporation持股27.8% [5] - 卡塔尔控股为卡塔尔投资局旗下公司 资产规模超5000亿美元 此次投资基于看好中国财富管理行业 [5] 行业开放态势 - 中国基金行业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 截至2025年6月底 外商投资基金公司达52家 其中9家为外商独资 [6] - 本土公募基金公司共设立26家境外子公司 超30家外商独资和合资私募证券管理人在中基协登记 [6] 公司经营数据 - 华夏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超2.81万亿元 为境内最大基金公司之一 [7][8] - 被动权益ETF规模排名行业第一 非货规模及公募偏股型基金规模排名第二 [8] - 个人投资者数量超2.3亿户 机构投资者数量超31万户 [9] - 2024年度营业收入80.31亿元(同比+9.61%) 净利润31.58亿元(同比+7.2%) 两项指标分列行业第二和第四 [10] 公司背景 - 华夏基金成立于1998年 为国内首批"老十家"公募基金公司 [8] - 产品线覆盖固定收益 主动权益 指数量化等六大类策略 [8]
两个中国狠人,拯救7万亿特斯拉
36氪· 2025-07-10 22:58
特斯拉中国战略与关键人物 - 2018年特斯拉面临产能危机和低良品率,中国市场月销量仅120辆,主要因进口Model 3起步价高达49.9万元[6][7][8] - 马斯克坚持独资建厂,通过任宇翔推动政策突破,2018年4月中国取消新能源车外资股比限制[9][16][19] - 任宇翔促成上海超级工厂落地,获得土地1折优惠(9.8亿元/86万平方米)、160亿元3.9%低息贷款及快速审批[19] - 上海工厂10个月建成投产,2年后贡献全球50%产能,成本降低65%,推动特斯拉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20][21][22] 任宇翔的贡献 - 作为特斯拉亚太区副总裁,利用上海人身份和政府关系能力推动高层会晤,提出"技术带动产业链升级"理论[14][15][16] - 主导上海工厂方案设计,在马斯克质疑时坚定推进项目[17][18] - 代表特斯拉签署上海工厂协议,打破外资车企合资模式[19] 朱晓彤的运营能力 - 2014年加入特斯拉,2018年负责上海工厂建设运营,创造3天立项、5个月审批、10个月投产的纪录[29][30][32] - 工作风格高效,每日工作18小时,封控期间驻厂2个月实现单月交付10万辆,2022年上海工厂产量达75万辆[33][34] - 2022年底调任美国提升弗里蒙特/得州工厂产能,2023年晋升汽车业务高级副总裁,获34万股奖励[35][36][37] 特斯拉当前挑战 - 2025年Q2交付量预计38.94万辆,同比降12%,连续两年销量下滑(2024年179万辆降1.1%)[26][27] - 欧洲市场前5个月注册量暴跌37%,马斯克接管欧美销售业务引发市场质疑[41][42][43] - 中国市场竞争加剧,小米等新势力冲击市场,朱晓彤推动Model 3/Y进入"新能源车下乡"目录[39][40] 未来发展方向 - 马斯克聚焦Robotaxi和Neuralink脑机接口等技术领域[45] - 朱晓彤全面接管全球制造业务,需解决销售端疲软问题[24][28][46] - 特斯拉市值跌破1万亿美元,市场期待朱晓彤复制上海工厂成功经验[26][48]
突破新高!牛市要回来了?
大胡子说房· 2025-07-10 20:01
市场走势分析 - 上证指数从不到3400点猛涨至3509点,创下今年新高 [1] - 市场此前预期上限为3400点,低点可能跌至3100-3200点,但实际突破前期高点 [1] 牛市基础条件 场外资金 - 场外资金包括内资和外资,是牛市流动性和预期的重要支撑 [1][2] - 美股历史三次牛市均依赖场外资金:1995-2000年外资净流入从151亿美元增至1749亿美元,2008年后慢牛依靠养老金等内资,2020年后牛市由美联储加息及6万亿美元财政刺激带动 [2][3] 估值水平 - 市盈率(PE)是衡量市场低估或高估的关键指标 [3] - 大A历次牛市启动前PE均接近或低于历史均值:2005年PE15倍(2005-2007年牛市)、2014年PE10倍(2015年牛市) [3] - 当前沪深300PE为12.38倍,低于历史中位数14.89倍,接近2014年(12倍)和2005年(14.28倍)水平 [5] 金融开放与资本流动 - 开放金融环境和自由资本流动是牛市必要条件 [3] - 近期政策包括港股通人民币股票交易、南向通扩容等,推动金融自由化改革 [6] - 2015年首次开通北向通但遭遇外资做空,当前金融实力增强,政策加速开放以布局全球金融 [7] 当前市场评估 资金面 - 住户存款规模达159.5万亿人民币(2025年5月),A股流通市值41.5万亿人民币(2025年7月),比值处于历史低点,类似2014年10月和2018年12月牛市前期 [4][5] 政策面 - 国家队托市力度显著,2024年9月以来ETF净流入4327亿、融资净买入4824亿,国家队占比超半数 [7] 结论与展望 - 当前大A处于牛市前期,指数站上3500点但未完全进入牛市 [7] - 后续上涨取决于存款转移和外资持续流入,国家队托底限制大跌空间 [7][8]
日本至7月4日当周外资买进日债 -1646亿日元,前值由10526亿日元修正为10591亿日元。
快讯· 2025-07-10 07:57
外资对日债的投资变动 - 日本至7月4日当周外资净卖出日债1646亿日元 [1] - 前值由净买入10526亿日元修正为10591亿日元 [1]
日本7月4日当周外资净买进日本债券 -1646亿日元,前值 10526亿日元。
快讯· 2025-07-10 07:56
外资对日本债券的投资动向 - 日本7月4日当周外资净买进日本债券为-1646亿日元,较前值10526亿日元出现大幅逆转 [1]
国泰海通|海外策略:Q2外围波折下外资撤离了吗——2025Q2股市外资季度动向跟踪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2025-07-09 22:38
港股外资流动情况 - 外资在4-5月加速流出,6月以来有所回流,Q2整体流出港股约1500亿港元 [1] - 长线稳定型外资为主要流出项,流出约1200亿港元,短线灵活型外资流出约300亿港元 [1] - 结构上外资主要流入港股软件服务、技术硬件等科技板块,流出银行、零售、医药等红利与消费板块 [1] A股外资流动情况 - Q2北向资金整体流入585亿元,剔除中资托管资金后外资小幅流入约114亿元 [1] - 长线稳定型外资流入510亿元,短线灵活型外资流出395亿元 [1] - 结构上外资主要增配A股红利、新能源、非银等板块,减配家电、食饮、机械等板块 [1] 数据差异说明 - 周频数据估算显示Q2外资可能小幅净流出,与季度数据出现分歧,原因或为季度数据不够精细 [1] - 历史上曾出现季度数据大幅偏离高频数据加总的情况 [1]
强化在华非处方药领域布局,赫力昂全资控股中美史克
国际金融报· 2025-07-09 18:01
合资企业独资化进程 - 赫力昂完成对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剩余12%股份的收购 实现100%全资控股 终结近40年合资历史 [1] - 交易总金额达16.23亿元 其中4.6%股权转让给赫力昂(中国)有限公司 7.4%转让给瑞士公司Haleon CH SARL [1] - 合资企业性质难以适应跨国药企全球化与本土战略调整需求 中国放开外资股权比例限制促成独资化 [1][2] 中美史克历史与市场地位 - 企业成立于1984年 合资期限原定持续至2025年6月30日 聚焦疼痛管理、呼吸健康、皮肤健康及消化健康四大品类 [2][3] - 拥有芬必得、新康泰克、百多邦、扶他林和辅舒良等知名品牌 在中国消费者中享有高度知名度 [3][4] - 作为改革开放标志性合资企业 曾将国际GMP规范、市场营销意识和人才培育机制引入中国市场 [3] 赫力昂战略布局 - 公司明确中美史克将继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保持经典品牌传承的同时加强产品线投资 [4] - 计划深化质量管理体系与销售网络 依托全球研发能力和本土创新中心加速渠道布局 [4] - 中国被定位为关键区域市场与全球增长驱动力 此次收购被视作深耕中国市场的里程碑 [5] 赫力昂业务架构 - 产品组合覆盖口腔健康、营养健康、疼痛管理、呼吸健康、消化健康、皮肤健康六大核心品类 [4] - 旗下拥有钙尔奇、善存、舒适达、芬必得、扶他林、新康泰克、百多邦等经典品牌 [4] - 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非处方药市场 此次收购将强化供应链运营与创新潜能 [5]
“十四五”吸引外资成绩单:外商累计对华直接投资4.7万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18:01
外商投资规模与贡献 - 2021年至2024年5月外商累计对华直接投资达4.7万亿元人民币 超过"十三五"期间总额 [1] - 外资企业贡献中国1/3进出口 1/4工业增加值 1/7税收 创造3000多万就业岗位 [1] - 外资在华投资扩大体现对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和韧性的认可 [1] 外资准入政策优化 - 2021年和2024年两次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 全国和自贸试验区清单分别压缩至29条和27条 [2] - 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全面清零 农业服务业限制进一步放宽 [2] - 医疗增值电信等领域开展试点开放 一批外资企业已投资相关业务 [2] 外商投资引导政策 - 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至1474条 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 高新技术等领域 [2] - 外资投资鼓励目录项目可享受税收用地等优惠政策 [2] - 对重大外资项目实施全流程跟踪服务 协调解决用地用海用能问题 [2] 营商环境改善措施 - 推动"两新"政策 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 [3] -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修改专利法实施细则 出台公平竞争审查条例 [3] - 单方面免签互免签过境免签政策持续扩容 便利外商考察洽谈 [2] 外资投资新特点 - 欧洲中小型技术企业在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因中国鼓励创新政策 [4] - 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更看重高效和市场规模 而非政策洼地 [4][5] - 技术创新型企业加大对中国市场投入 因技术和产品更受支持 [4] 未来外资吸引方向 -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推动相关领域有序扩大开放 [3] - 高标准落实国民待遇 保障外资公平参与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 [3] - 提升市场透明度和政策科学性 增强中国市场吸引力 [3]
欧洲企业逆势加码长三角制造业,高标厂房成资本新风口
第一财经· 2025-07-09 16:37
外资制造业投资趋势 - 上半年长三角签约51个外资制造业及研发项目,欧洲项目占比近七成(35个),德国以20个项目居首,意大利投资同比增长率最高[1][3][4] - 欧洲投资占比大幅增长,美国、韩国项目减少,日本、新加坡各占3个项目[3][4] - 汽车(14个)、大健康(10个)、装备制造(10个)三大领域占外资项目超六成,上海吸引9个汽车项目及20亿级欧洲药企生产基地[1][4][5] 投资结构变化与驱动因素 - 欧洲企业加速在华布局研发中心,尤其汽车行业巨头视中国为战略要地,看重市场潜力及技术竞争参与度[4] - 中小型外资企业倾向江苏设首产基地(如7家德企落户太仓),重大项目则集聚上海(如丰田雷克萨斯独资项目)[5] - 中意双边关系推动意大利投资增长,瑞士企业连续三年在长三角投重大项目[4] 产业园区与资本动向 - ESR易商集团在华投资1400万平米高标厂房,华东投产90多个园区,苏州占30多个,配备光伏、储能等低碳设施[6] - 凯德投资设立50亿元人民币母基金,重点布局产业园区资产,此前产业园基金III期首轮募资达12亿元[6][7] - 工业厂房REITs收益率超越物流仓储,机构投资者关注中国定制化厂房标的,因经营稳定性强且亚洲制造业需求旺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