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心价比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上半年兴趣消费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6-22 15:16
兴趣消费核心特征 - 场景化体验重构消费逻辑,消费者需求从物质满足转向精神共鸣 [1] - 科技与情感双驱动市场增长,AI相关品类GMV同比增长48.2% [2] - 小众爱好走向大众化破圈,烘焙品类中"新手烘焙套装"搜索量增长75% [3] 碎片化时间消费趋势 - 56%的20-40岁消费者愿为碎片化时间购买高浓度体验,"微体验"模式崛起 [2] - 近郊"慢远方"露营消费同比增长128%,Glamping套餐中"氛围感装备"成标配 [2] - 智能设备从功能性工具进化为"存在感制造机",VR眼镜等创造沉浸式体验 [2] 宠物消费新动态 - 宠物智能投喂一体机销量同比增长218.4%,远程监控和健康监测成养宠刚需 [3] - "异宠经济"崛起,玉米蛇等小众宠物饲育箱搜索量增长92% [3] - 消费者通过构建异宠生态缸打造"微观自然旷野",需求从宠物转向"小世界"掌控 [3] 消费分层现象 - 户外品类中500元以下便携装备与3000元以上专业级产品同步热卖 [4] - 20-29岁群体倾向为"社交属性"买单,30-39岁群体注重"功能溢价" [4] - 烘焙品类呈现"入门与进阶同步增长",专业级烤箱销量提升34% [3] 品牌营销变革 - 品牌营销从"卖产品"转向"造场景",某运动品牌通过场景化活动GMV增长185% [5] - IP联名产生破圈效应,联想与《西游记》联名吸引1.6万用户关注 [5] - UGC内容转化率比传统广告高3倍,"值友实测"类内容更受消费者信任 [5] 消费演进路径 - 中国消费市场经历三次跃迁:性价比时代→质价比时代→心价比时代 [20] - 2025年兴趣消费核心公式:心价比=质价合理+兴趣标签+情绪价值 [21] - 消费动机呈现"快乐-成长"双螺旋模式,84%消费者追求快乐愉悦与自我提升 [25] 消费者画像 - 20-40岁消费者占比69%,本科学历占比57% [23] - 82%消费者属于"动态权衡派",在理性与感性间寻找最优解 [24] - 47%消费者养成为兴趣定期付费习惯,46%每月投入超500元 [26]
韩媒:“心价比”带火韩国年轻人“跑步文化”
环球时报· 2025-05-06 06:59
核心消费趋势 - 韩国二三十岁年轻消费者正从高成本高尔夫转向低成本跑步运动 首尔半程马拉松该年龄段参赛比例从2023年59%激增至71% 体现"心价比"消费偏好[1] - "心价比"概念指消费者对心理满意度与实际价格进行比较 在经济不景气背景下成为突出消费行为模式[2] - 年轻群体出现"我心比"消费特征 以自我心理满意度为消费判断标准 愿为宠物消费/高级餐厅等"小奢华"支付溢价[2] 行业演变特征 - 疫情期高尔夫行业曾因年轻入门者大增而繁荣 出现"高尔夫+青年"流行现象 但疫后因海外旅行恢复导致年轻玩家锐减[1] - 跑步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 形成集体跑步的"跑步组"与独自跑步的"独跑族"等新兴消费群体[1] - 消费模式从特定年龄段/性别的典型模式转向重视个人喜好的"杂食性动物"趋势 企业需提升市场响应速度[3] 企业战略方向 - 部分韩国企业凭借在年轻群体中的"心价比"竞争力实现快速成长[2] - 企业需针对复杂多变消费者需求创新商业模式 加强心理满足感与成本控制的双重能力建设[3]
“性价比+心价比”拉满旅游消费磁吸力
海南日报· 2025-05-05 08:01
旅游市场表现 - 海南作为热门旅游目的地,"五一"假期旅游市场持续火爆,各景区人潮涌动、酒店民宿预订火爆、餐饮消费持续升温 [1] - 旅游消费策略为"性价比"与"心价比"双轮驱动,有效激活旅游消费潜力 [1][3] 性价比策略 - 海南省旅文厅联合企业发放1000万元"机票+酒店"组合消费券,推出1元购500元"机票+酒店"券包的超值福利 [1] - 部分景区面向劳模群体推出免费入园政策 [1] - 酒店针对家庭、情侣等不同客群定制主题套餐与附加权益,包括海景房折扣、免税店优惠等 [1] - 环岛观光巴士、海洋体验项目推出限时特惠 [1] 心价比策略 - 以时代少年团等演唱会为引擎,激活"跟着演出去旅行"的热潮 [2] - 通过草坪音乐会、非遗美食文化周等活动,将音乐、市集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 [2] - 三亚街头派送椰子的暖心举动增强游客体验 [2] - 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沿线市县推出文旅大餐,让游客体验多样化热带雨林文化 [2] 行业趋势 - 旅游消费从"到此一游"初级阶段迈向追求品质与体验的深度消费时代 [3] - "性价比"引流、"心价比"留客的策略顺应消费升级趋势 [3]
潮声丨从“网红”到“长红”,在流量和销量里寻求正解
搜狐财经· 2025-05-04 09:50
网红经济驱动消费变革 - 网红消费模式通过排队、拍照、打卡等行为重塑商业版图,消费者在性价比与"心价比"间寻求平衡,追求流量与品质的融合[1] - 新茶饮品牌"阿嬷手作"单店需排队5-6小时,形成"上班点单下班喝"的消费现象[2] - 安吉县"深蓝计划"乡村咖啡店单日销售8818杯,2024年全县乡村咖啡馆接待游客615万人次,营收达1.21亿元[2] 网红店核心特征 - 共性包括高颜值设计、年轻化定位、新奇特营销、低创业成本(以高毛利快消品为主)、品牌故事及口碑裂变拉新[4] - 广东"Sunset落日冲浪店"通过老建筑改造+高饱和撞色设计,小红书相关笔记近万篇,形成"线下打卡-线上NFT式收藏"的双重价值绑定[5] - 杭州上城区三大商圈2024年因网红店/首店带动消费超480亿元[6] Z世代消费行为分析 - 47%年轻人消费动机为悦己型(满足个性化需求),黏性型(情绪回报)和治愈型(情绪疗愈)分别占15.4%和12.8%[10] - "T-yoogee"等网红店通过山竹龙井茶等视觉冲击产品激发社交分享,形成"不打卡等于没去"的圈层文化[7][10] - 消费者对品牌宣传免疫力增强,需通过持续场景改造(如冲浪店年更设计)和情绪价值供给维持复购[11] 流量运营方法论 - 成熟流量体系包含抖音工艺展示、微博话题炒作、公众号文化输出、小红书种草、大众点评口碑及达人矩阵分发[11] - 部分店铺存在黄牛充场、重复取号等虚假排队现象,或通过外包团队批量生产短视频(单次拍摄30-40条分发10+账号)营造虚假繁荣[12] 长红品牌成功要素 - 2024上半年餐饮行业注销/吊销企业达105.6万家,奶茶店闭店19.7万家,显示快餐式营销难以持续[13] - 台州"姜泰公姜汤面"13年卖出600万碗,将21道非遗工艺融入产品,实现6店规模化运营[15] - 林家一集团通过20年深耕建立10余家门店,拒绝跟风流量,专注服务品质与创新[15] 政策赋能案例 - 台州借凤凰传奇演唱会发放12万份伴手礼,开通4条美食接驳线,"顺记浦江荟"等餐饮翻台率激增[17] - 绍兴"半山1994"通过旧建筑改造孵化28个创客品牌,半年吸引客流超10万,培育出集盒咖啡等新晋网红[17][20]
如何愉悦自己?拉开“抽屉”,享受JOY时刻!
凤凰网财经· 2025-04-07 22:58
消费趋势转变 - 消费者从追求"性价比"转向注重"心价比",愿意为情绪体验和即时快乐买单,家电成为承载情绪价值的核心载体[1] - 厨房从功能空间升级为融合美学、社交与悦己属性的"第三空间",品牌需通过技术创新回应需求[1] - 情绪价值消费已从"非理性"转变为"精神刚需",产品设计需满足用户审美与情感需求[1][3] 品牌理念与产品定位 - 卡萨帝定位国际高端家电品牌,以"精智生活·为爱不凡"为理念,融合家电与生活艺术,打造智慧厨居体验[2] - 厨电产品成为生活品质代名词,设计需兼顾美学与功能性,如抽屉式洗碗机采用意式设计美学,实现极简一体化嵌入[3] - 品牌合作案例:卡萨帝洗碗机与宝洁JOY凝珠通过技术协同,重构厨房清洁体验,强调"愉悦"为共同价值语言[1][9] 产品技术创新 - 卡萨帝洗碗机配备70°C高温喷洗、液力悬浮喷淋系统,实现360°无死角清洁,20套大容量满足聚会需求[5] - "分区精洗"技术针对不同餐具污渍匹配程序,简化操作流程(一敲一放一推),减少用户体力负担[7] - JOY洗碗凝珠采用立体四腔科技,整合四种清洁剂,去除99%幽门螺旋杆菌并同步清洁机器内部[7] 场景化价值主张 - 解决烘焙场景痛点:洗碗机消除清洁顾虑,释放用户烹饪热情[5] - 提升社交场景体验:大容量设计支持家庭聚会后高效清理,延长用户陪伴时间[5] - 技术细节优化带来操作愉悦感,如自动清洗消毒烘干流程,创造厨房"松弛感"[7][9] 行业升级方向 - 高端厨电定义从技术参数转向生活方式共情,需深度理解用户情绪需求[10] - 厨房空间价值重构:从功能场域升级为精神按摩场域,品牌需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而非单一产品[9][10] - 行业标杆案例显示,技术革新需与美学设计、场景痛点解决相结合,如卡萨帝与宝洁的跨界合作模式[1][7][9]
十年来销售额首次下滑,欧莱雅中国的“挑战与三板斧”
经济观察网· 2025-04-04 13:14
核心观点 - 欧莱雅在中国市场面临业绩增长放缓与市场收缩的双重挑战,2024年北亚地区销售额出现十年来首次下滑[1][2] - 公司将美妆科技与AI创新视为未来发展的关键,通过黑客松大赛、投资基金等方式加速数字化布局[1][3][5] - 中国美妆市场呈现消费理性化趋势,国货品牌崛起导致外资巨头份额被挤压,欧莱雅调整策略聚焦Z世代、熟龄人群和男性三类核心客群[6][7] - 渠道战略强调线下门店体验化转型与下沉市场拓展,2024年高档化妆品部新增165家门店中72家分布于39个低线城市[9][10][11][12] 战略布局 投资方向 - 成立两支新基金:"凯辉创美未来基金"重点投资成长阶段美妆品牌,"美丽领航基金"投向早期及成长期美业上下游科技创新企业[3] - 2022年设立"美次方"投资公司,已投资闻献、观夏等新锐品牌及杉海创新等原料技术企业[3][4] - BIGBANG美妆科技共创计划累计吸引2200家初创企业参与,孵化超60个落地项目[5] 消费人群策略 - 目标2030年中国消费者覆盖量从1亿增至1.5亿,核心聚焦Z世代、熟龄人群和男性群体[6][7] - 32个品牌差异化打造"人设",如兰蔻定位知性女性、YSL瞄准18-20岁女孩[7][8] - 提出"质价比"与"心价比"概念,强调产品功效与文化共鸣双重价值[6] 渠道变革 - 线下门店从销售功能(POS)转向体验功能(POE),卡诗联名高端发廊、修丽可探索医美场景[9][10] - 加速下沉市场布局,2024年三/四线城市新增门店占比达43.6%[12] - 电商渠道尝试短剧营销,巴黎欧莱雅等品牌定制微短剧播放量超千万[11] 市场环境 - 2024年中国化妆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进口化妆品量与金额分别下滑9.4%和7.9%[2] - 国货品牌市场份额首超外资达50.4%,珀莱雅双11销售额超12亿元,韩束年营收增长80.9%[6][7] - 外资品牌因未能及时适应抖音电商崛起(2020年日活超6亿)等渠道变化而错失下沉市场机会[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