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动

搜索文档
对话小鹏联创何涛:第二次创业,我想证明我是谁
晚点Auto· 2025-07-01 19:47
核心观点 - 前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何涛二次创业成立OMOWAY,瞄准东南亚智能电动摩托车市场,挑战本田、雅马哈等传统巨头 [3][6][27] - 印尼摩托车市场规模庞大(保有量1.2亿辆,年销量600万辆),但电动化渗透率仅3%,存在结构性机会 [25][27][42] - 创业团队核心成员多来自小鹏汽车,具备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经验,试图复制中国新能源车成功路径 [33][43][45] 创业背景 - 何涛离开小鹏汽车后经历自我怀疑期,最终选择以连续创业者身份进入两轮车领域 [6][24][29] - 东南亚市场特点:人均GDP低但消费意愿强,摩托车渗透率高(2人/辆),日系品牌垄断95%份额 [25][27][42] - 中国供应链优势明显,电动自行车在东南亚已实现年销量翻倍增长,为高速电摩铺路 [28][43] 产品战略 - 首款产品定位"普通人中相对高端",强调差异化设计(轴距加长10厘米)和智能化功能(自动平衡、跟车) [39][40][75] - 放弃"家庭第二辆车"策略,直接对标主流燃油摩托车用户需求 [38][42] - 电子电气架构、物联网生态和L2级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构成技术壁垒 [38][40] 竞争环境 - 面临三类竞争对手:日系巨头(本田、雅马哈)、印尼本土初创企业(约10家)、中国出海品牌(超100家) [43] - 成本压力显著:同续航下电摩成本高于燃油车,智能化组件进一步增加成本 [43] - 基础设施短板:充电网络不完善,用户习惯培养需时间 [42][43] 团队构建 - 核心团队来自小鹏汽车(自动驾驶、设计、供应链负责人)和vivo印尼渠道专家 [33][34] - 采用互补型合伙人结构(何涛负责战略/产品,矫青春负责执行) [35][46] - 早期融资中创始人个人出资占种子轮50%,真格基金领投 [36][70] 运营策略 - 本地化是关键:经销商网络按30公里半径划分(中国标准为60公里),管理层直接使用当地语言沟通 [44][34] - 文化强调"用户驱动、信任、开放自由",针对年轻员工特点取消打卡制度 [88][89] - 计划5年实现印尼市场100万辆销量目标(当前电动摩托车年销量约10万辆) [37][78] 行业机遇 - 印尼电动摩托车渗透率预计2027年进入爆发期,2030年达50% [78] - 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从2014年0.3%增长至2024年超50%的历程提供参考 [42][45] - 日系产品更新缓慢,用户对差异化设计和智能功能存在潜在需求 [75][76]
除了刷爆全网的小米YU7,近期车圈还有啥新鲜事儿?
36氪· 2025-06-30 19:26
热门新车 - 小米YU7上市,共3款配置,售价区间25.35-32.99万元,全系标配800V碳化硅平台及激光雷达,入门版续航破800km,顶配Max版续航760km [2][4] - 小米YU7成为现象级产品,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1小时大定突破28.9万台,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台 [6][22] - 岚图FREE+预售价格为22.99万元起,搭载华为乾崑ADS4驾驶辅助系统和鸿蒙座舱5.0,预售1小时小订突破5000台 [7][9] - 奇瑞风云A9L预售价区间15.99-22.99万元,配备43.2kWh磷酸铁锂电池组,两驱版纯电续航235/225公里,四驱版196/190公里 [10][11] - 新款欧拉好猫售价区间8.38-10.38万元,限时换新价7.98-9.98万元,尾部标识改为"GWM",配置有增有减 [13][15] - 新款沃尔沃XC60插混版售价52.39-60.39万元,限时参考价35.49-43.49万元,燃油版售价39.69-47.49万元,限时参考价25.49-32.49万元,插混版CLTC纯电续航90公里 [18][20] 行业事件 - 小米集团-W股价突破60港元关口,达61.45港元,创历史新高,花旗认为YU7订单量超出预期,有利于实现40万辆电动汽车出货量目标 [22][24] - 理想汽车建成全国首座穿梭超充旗舰站,配备4根单枪5C超充桩和3个双枪4C超充桩,充电10分钟可增加续航500公里,计划年底实现4000座超充站 [28][30][32] -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更名为辰致汽车科技集团,2024年海外销量达53.6万辆,同比增长近50%,2025年海外销量目标为100万辆,计划投放20款海外新品 [33][37] - 雷克萨斯中国工厂开工建设,计划2027年投产,年产能10万台,注册资本1071亿日元,占地总面积约113万平方米 [38][40] - 国内油价将迎大幅上调,95号汽油或破8元,加满一箱50L的92号汽油将多花24.5-25.5元 [39] 结语 - 近期车圈价格战与技术升级仍是主旋律,小米汽车展现强大市场号召力,但面临产能与交付考验,华为赋能岚图FREE+、沃尔沃XC60智能化升级、理想创新超充站推动用户体验提升 [41] - 雷克萨斯中国工厂开工、长安汽车海外目标翻倍彰显布局未来决心,油价上调牵动燃油车用户神经,行业竞争加剧、技术迭代、格局重塑 [41]
独家对话小鹏联创何涛:第二次创业,我想证明我是谁
晚点LatePost· 2025-06-30 10:20
核心观点 - 前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何涛二次创业,成立智能电动摩托车公司OMOWAY,目标挑战东南亚市场的本田、雅马哈等传统巨头 [3][4][6] - 借鉴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将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于摩托车行业,试图复制小鹏汽车的成功经验 [39] - 印尼市场具备巨大潜力:人口3亿,摩托车保有量1.2亿辆,渗透率仅3%,日系品牌市占率超95% [22][24][40] - 创业团队主要来自小鹏汽车核心成员,具备汽车行业经验,但面临从二号位到一号位的角色转变挑战 [30][32] 行业分析 东南亚摩托车市场现状 - 印尼摩托车年销量600多万辆,电动摩托车2024年销量约10万台,渗透率仅2% [34][40] - 日系品牌本田、雅马哈市占率超95%,产品更新缓慢,缺乏智能化功能 [22][72] - 当地消费者月薪约1000元,但愿意负债购买高端摩托车,消费观念偏向及时行乐 [21][72] - 基础设施不完善:充电桩稀缺,交通拥堵严重,用户日均骑行50公里以上 [37][71] 竞争格局 - 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日系巨头、印尼本土初创公司(约10家)、中国出海品牌(雅迪/爱玛等)及传统摩托车企业转型 [40] - 中国品牌当前份额不足1%,但电动自行车销量自2022年起每年翻倍增长 [25] - 产品差异化机会在于:智能化(自动平衡/辅助驾驶)、设计创新及本地化运营 [35][37][41] 公司战略 产品定位 - 首款车型定位"普通人中相对高端的产品",售价高于主流燃油车型 [35][36] - 核心功能:自动平衡(等红灯无需脚撑)、辅助驾驶、智能充电,续航满足50公里/日需求 [37][71] - 放弃"家庭第二辆车"策略,直接瞄准年轻白领等科技尝鲜人群 [35][72] 运营策略 - 本地化团队建设:聘请vivo印尼前渠道负责人,要求管理层学习当地语言文化 [31][41] - 渠道管理精细化:缩小经销商覆盖范围(30公里半径),强化终端沟通 [41] - 企业文化强调"用户驱动、信任、开放自由",采用弹性工作制吸引年轻人才 [85][86] 创始人背景 - 何涛作为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曾主导供应链搭建、直营渠道扩张至300家店 [10][11] - 经历小鹏汽车从创业到上市全过程,个人财富达数亿美元,但管理风格曾受争议 [13][15][18] - 二次创业自投种子轮50%资金,估值策略保守,体现务实态度 [34][67] - 团队核心包括小鹏前副总裁矫青春等8年老搭档,形成能力互补 [30][32]
小米YU7预订火爆 投资者互动平台相关问询激增
证券日报· 2025-06-28 00:39
产品发布与市场反应 - 小米首款SUV车型YU7以25.35万元起售价入市,定位中高端智能电动SUV [2] - 发布后3分钟大定订单突破20万辆,1小时达28.9万辆,截至6月27日16时11分锁单量达24万辆 [2] - 预售数据刷新新能源车型纪录,引发资本市场产业链狂欢 [2] - 港股小米集团-W盘中触及61.45港元历史高点,收报58.95港元,总市值达1.53万亿港元 [2] - A股市场电工合金、模塑科技、和而泰等3只个股涨停,泓淋电力、创新新材等涨幅居前 [2] 订单与产能情况 - 消费者需支付5000元定金生成待锁定订单,7天犹豫期内可修改配置 [3] - 当前北京一期工厂最大月产能仅3万辆,需同时生产SU7与YU7双车型 [3] - 交付周期已排至8月份首批交付,但订单增速未见放缓 [3] - 小米启动"双线作战"策略:二期工厂7月份投产,三期工厂用地已竞得 [3] - 雷军表示订单超预期,将加快交付确保产品质量 [3] 行业分析与预测 - 专家指出YU7生产线引入先进工艺,生产效率提升有助于提前达成交付目标 [4] - 分析师预计YU7稳态月销量3万-4万辆,2025年总销量35万-40万辆 [4] - 2025年有望挑战年销量70万-80万辆,若产能充足乐观情况下或达100万辆 [4] - 投资者互动平台关于"是否供货小米YU7"的问询量激增,涉及商业保密信息 [4] 产业链影响 - 小米汽车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股价表现强劲 [2] - 资本市场对小米汽车供应链企业关注度显著提升 [4]
外媒点赞小米YU7:“特斯拉迎来最强挑战者”
环球时报· 2025-06-27 21:32
小米YU7上市表现 - 小米汽车首款SUV车型YU7正式上市,被雷军称为"重新定义智能电动SUV"[1] - 开放购买后3分钟内大定订单突破20万台,1小时达28.9万台,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台[2] - 起售价25.35万元,比特斯拉Model Y低近4%[2] - 公司港股股价在发布次日飙升逾5%,创历史新高[4] 市场竞争格局 - 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SU7车型5月销量2.8万辆已超过Model Y的2.47万辆[6] - 被外媒评价为"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正在威胁福特和通用汽车"[6] - 福特CEO专门从中国运SU7到美国驾驶,称小米是"中国的苹果"[6] - 被视为中国大陆高端新能源车市场的游戏规则改变者[10] 产品性能与技术 - YU7以行驶3944公里刷新纯电车24小时耐力挑战世界纪录[12] - 续航里程超越Model Y长续航版的719公里[14] - SU7 Ultra原型车在纽北赛道创6分22秒091成绩,全球排名第三[10] - 展现AI能力如手势切歌等功能[14] 研发与战略 - 未来五年(2026-2030)计划在核心技术领域投入2000亿元[17] - 目标"性能比肩保时捷、科技紧追特斯拉、豪华媲美BBA"[10] - 预测汽车业务将在下半年实现盈利,或成行业最快达到该里程碑的品牌之一[4] 行业影响 - 标志着国产电动车从探索者成长为全球产业强有力竞争者[10] - 外媒用"挑战""威胁"等词汇描述,反映中国产业体系全面崛起[9] - 法国媒体评价其进入高端豪华电动汽车领域,目前法国无类似车型[17] - 意大利媒体认为YU7的诞生是中国高速发展环境的自然结果[17]
再次对标特斯拉,雷军深夜复盘小米YU7创造奇迹背后的热门问题
贝壳财经· 2025-06-27 14:45
小米汽车订单表现 - 小米SU7上市2分钟大定19.6万辆,锁单12.2万辆 [1] - 3分钟大定超20万辆,1小时大定超28.9万辆 [1] - 订单数据公布后小米ADR大涨近10%,次日股价高开8%至61港元创历史新高 [1][3] 产能与交付规划 - 公司正全力推动扩产以应对超预期订单 [3] - 北京工厂优先选择京津冀供应商,非电池类供应商30%-40%位于京津冀,含电池达60%-70% [8] - 计划加快交付速度,确保订车用户尽早提车 [4] 产品战略与竞争分析 - YU7 SUV预计销量将超过SU7轿车,但SU7仍将保持较高销量 [4] - 公司否认仅靠营销取胜,强调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等绝大部分指标领先 [5] - 承认特斯拉Model Y的行业标杆地位,但表示小米产品同样具有竞争力 [6][7] 技术研发进展 - 第二代玄戒芯片计划应用于汽车,研发周期需3-4年 [9] - 已自研四合一域控制器为芯片上车做准备 [9] - 首代芯片主要验证技术,备货量较少因初期无法预判性能表现 [9] 行业趋势判断 - 中国汽车产业通过智能电动汽车实现换道超车 [13] - 智能化领域(芯片/OS/AI/互联网)中国仅次于美国 [13] - 未来需补足机械素质等基本功,突破高端化(豪华感/舒适感/科技感) [13][14] 公司运营策略调整 - 将严格执行60天内支付供应商款项的反内卷政策 [10] - 从"新手心态"转变为按重点车企标准要求自身 [11][12] - 在流量时代需更谨言慎行,避免负面效应放大 [11]
新能源汽车加速跑!小米首款SUV汽车发布
新华网· 2025-06-27 06:00
公司动态 - 小米正式发布首款SUV汽车小米YU7,共推出标准版、Pro版和Max版3个配置版本和9款配色,其中标准版CLTC续航里程达835公里 [1][3] - 小米同时发布折叠屏手机、AI眼镜、科技家电等十余款新产品 [1] - 小米首款AI眼镜可实现拍照、录像、问答和翻译等功能,支持10种语言同声传译、多模态百科问答和视觉扫码支付 [5] - 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表示未来5年将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投入2000亿元 [1] 行业趋势 -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迈上千万辆级台阶,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 [3] - 今年前5个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均超10%,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5699万辆和560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52%和44% [5] -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向高端迈进,呈现分秒必争的速度与革新、以数据驱动的智能体验 [5] 公司战略 - 小米进入汽车行业从核心技术做起,在电机、电池、底盘各项核心技术上加大投入 [5] - 雷军表示我国智能电动车要成为世界级水平需抓住战略机遇,坚持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安全品质,投入未来科技 [5]
中证智能电动汽车指数上涨1.85%,前十大权重包含豪威集团等
金融界· 2025-06-25 22:05
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低开高走 中证智能电动汽车指数上涨1.85% 报3207.47点 成交额597.4亿元 [1] - 中证智能电动汽车指数近一个月下跌4.16% 近三个月下跌8.12% 年至今上涨0.72% [1] 指数构成 - 中证智能电动汽车指数选取主营业务涉及智能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感知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通讯系统、整车生产以及汽车后市场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1] - 指数以2014年12月31日为基日 以1000.0点为基点 [1] 权重分布 - 十大权重股分别为宁德时代(15.19%)、比亚迪(14.68%)、立讯精密(6.86%)、汇川技术(4.98%)、豪威集团(4.45%)、长城汽车(3.84%)、科大讯飞(3.13%)、长安汽车(3.01%)、三花智控(2.81%)、亿纬锂能(2.67%) [1] - 深圳证券交易所占比74.25% 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比25.01% 北京证券交易所占比0.74% [1] 行业分布 - 工业占比37.55% 可选消费占比34.30% 信息技术占比22.09% 原材料占比5.31% 通信服务占比0.75% [2] 指数调整规则 - 指数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 调整实施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2] - 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而调整 调整时间与指数样本定期调整实施时间相同 [2] - 特殊情况下将对指数进行临时调整 样本退市时将从指数样本中剔除 [2] 跟踪基金 - 跟踪智能电车的公募基金包括华宝中证智能电动汽车ETF联接A、华宝中证智能电动汽车ETF联接C、泰康中证智能电动汽车ETF、华宝中证智能电动汽车ETF、易方达中证智能电动汽车ETF、浦银安盛中证智能电动汽车ETF [2]
何小鹏、雷军各为对方新车预热,小米YU7、小鹏G7该选谁?
搜狐财经· 2025-06-24 16:17
产品定位与差异化 - 小米YU7定位"豪华高性能SUV",主打驾驶激情,车身尺寸4999mm/1996mm/1600mm,轴距3000mm,采用运动设计如蚌式机盖和溜背车顶 [6][14] - 小鹏G7专注家庭实用需求,车身尺寸4892mm/1925mm/1655mm,轴距2890mm,设计风格稳妥,注重乘坐舒适性 [9][16] - 两款产品本质差异明显,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10] 性能与动力系统 - 小米YU7提供3种动力方案:单电机235kW/365kW,双电机四驱综合功率508kW,零百加速最快3.23s,最高车速253km/h,CLTC续航835km/770km/760km [6] - 小鹏G7未公布具体动力参数,但预售价23.58万起,预计正式售价可能下探至20万出头 [16] 智能化配置 - 小米YU7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700 TOPS算力英伟达Drive AGX Thor芯片,首搭小米天际屏全景显示 [7] - 小鹏G7搭载3颗自研图灵AI芯片,算力2200TOPS,采用纯视觉方案,首搭与华为联合研发的AR-HUD"追光全景"抬头显示系统 [11][12] 市场竞争策略 - 两款产品共同目标为特斯拉Model Y,2024年Model Y在中国销量超45万辆 [17] - 小米YU7选择正面对决Model Y,从车身尺寸到智能、性能配置全面对标 [17] - 小鹏G7实施侧翼包抄,纯视觉方案算力规模达特斯拉HW4.0三倍以上,强化本土化功能体验 [17] 价格策略 - 小鹏G7预售价23.58万起,预计正式售价可能下探至20万出头 [16] - 小米YU7标准版预计价格25-27万元区间,雷军否认"19.9万起售"传言 [16]
新车看点丨2026款零跑C16上市,延续“人无我有”模式
观察者网· 2025-06-21 16:15
产品发布与定价策略 - 2026款零跑C16正式上市,包含5座、6座两种座椅布局,增程与纯电两种动力形式共8款配置,售价15.18万—18.18万元,较预售价下调8000元 [1] - 公司通过CTC底盘、LEAP电子电气架构等自研技术降低制造成本,并将成本优势转化为车价优势 [3] - 在同级别产品中采取"人无我有"的价格策略,在同价格区间中通过越级产品塑造差异化 [5] 销量与技术优势 - 品牌累计交付量突破80万台,5月销量达4.5万辆创历史新高 [3] - 采用CTC 2.0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纯电版搭载81.9kWh大电池与全域800V高压碳化硅快充平台,CLTC续航630km [8] - 增程版搭载38.7kWh电池,纯电续航280km,综合续航1150km [8] 产品性能与配置 - 采用LEAP 3.5电子电气架构,搭载高通骁龙SA8295P座舱芯片与骁龙8650智驾芯片 [9] - 新增前后双FSD可变阻尼减振器,颠簸路面舒适性提升超50% [11] - 配备博世DP-EPS转向系统与大陆One-Box制动系统,转弯直径10.6m,百公里制动距离35.8米 [11] 空间与舒适性设计 - 六座版拥有双侧电动滑动二排座椅,中央通道可拓展至190mm [11] - 通过R点优化设计,三排腿部与头部空间各增加20mm [11] - 5座版配备电动一键大床模式,可形成2米纯平设计 [13] 市场竞争与挑战 - 在15万元级市场创造差异化蓝海空间,避开20万元级红海竞争 [5] - 面临长期主义挑战,需持续扩大智能电动化赛道投入以保持成本优势 [5] - 需解决技术投入期与变现期的矛盾,未来需准备新的市场战略应对竞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