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

搜索文档
23.2%!超越奔驰、保时捷 小米汽车毛利率惊人!小米YU7搭载消费级芯片惹争议
证券时报网· 2025-05-28 12:27
小米汽车业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销售毛利率达23.2%,碾压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并超越奔驰(19.76%)和保时捷(21.02%)等传统豪华汽车品牌 [2][3] - 小米汽车毛利率连续四个季度环比上升,从上一季度的20.4%提升至23.2% [3] - 毛利率提升主要由于Xiaomi SU7系列产品结构变化(包含SU7 Ultra)及其他相关业务毛利率上升 [3] - 公司高管表示SU7产品力强且无直接竞争对手,这是保证高利润率的关键 [3] 小米汽车成功因素 - 严格的成本控制、精准的营销策略和高效的市场运作是毛利率高的主要原因 [2] - 采用消费级芯片(如4nm工艺高通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降低初期成本,开机仅需1.35秒 [4][5] - 通过"车规级封装工艺"弥补消费芯片短板,实现降本增效 [5] 行业价格战与安全问题 - 新能源汽车行业价格战激烈,部分车企大幅降价促销 [6] - 行业专家警告降价可能导致质量安全问题,部分主机厂过于追求市值而忽视商业基本逻辑 [6] - 价格战可能使供应商陷入亏损并导致安全配置缩水 [6] - 行业需要平衡创新与安全,避免盲目追求新颖而忽视可靠性 [6][7] 小米YU7争议 - 小米第二款车型YU7因搭载消费级芯片引发市场争议 [4][5] - 支持者认为这是创新降本方案,反对者质疑其安全性 [5] - 目前国内无明确法规禁止消费芯片上车,但相关技术规范正在修订中 [5] - 公司高管表示YU7产品力强,价格未最终确定,盈利是产品竞争力的自然结果 [3]
车企为何集体“隐藏”门把手?
第一财经· 2025-05-27 10:18
隐藏式门把手的发展背景 - 隐藏式门把手最早出现在1952年奔驰300SL车型上,采用鸥翼式设计[3] - 特斯拉从2008年首款车Roadster开始全线采用隐藏式门把手,最初是为了突出未来感和豪华定位[4] - 特斯拉进入大众市场后保留该设计作为品牌识别标志,带动其他新能源车企跟进[4] 隐藏式门把手的商业与技术考量 - 降低风阻系数是主要技术优势,咨询报告显示最多可降低12%风阻[4] - 实际风阻降低幅度在5%-10%之间,对应增加5-10公里续航里程[5] - 成本优势显著:隐藏式门把手单价约100元,而通过电池增加同等续航需多花费数百至上千元[5] - 比亚迪在15万元以上车型采用隐藏式门把手,低价车型仍用机械式[5] 隐藏式门把手的技术缺陷 - 结构复杂,耐用性弱于机械式门把手[6] - 开门流程需四个步骤,依赖多个传感器和电机协同工作[6] - 元器件故障率高,任一部件故障都会导致功能失效[6] - 价格比机械式门把手贵数倍,主要优势仅剩外观美感[8] 行业监管现状与发展 - 2014年行业标准未针对新能源车隐藏式门把手做出专门规定[9] - 现行标准缺乏对断电后门把手无法打开等安全问题的规范[9] - 工信部拟出台新规,将增加对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结构强度的要求[10] - 规范完善后预计会提高隐藏式门把手成本[10]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新能源车销量占比已达50%,隐藏式门把手作为差异化设计的价值下降[11] - 车企需要重新评估该设计的商业价值与消费者实际需求[11] - 行业规范健全后可能促使车企重新考虑门把手设计方向[10][11]
消费者到底需要怎样的汽车门把手?
第一财经· 2025-05-27 09:05
工信部拟修订汽车门把手安全标准 - 工信部5月8日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修订意见 这是继4月加强辅助驾驶规范后又一汽车安全领域重要举措 [1] - 新标准拟增加对"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结构强度"的要求 重点解决隐藏式门把手安全冗余不足等问题 [11] - 现行2014版行业标准仅规范传统机械门把手的耐久性等基础属性 未覆盖新能源车特有的隐藏式门把手安全隐患 [7] 隐藏式门把手发展历程 - 该设计最早见于1952年奔驰300SL鸥翼门车型 特斯拉2012年Model X延续了这一设计 [1] - 特斯拉自2008年Roadster起全线采用隐藏式门把手 初期用于凸显豪华定位 后成为品牌审美符号 [2] - 目前该设计在15万元以上中高端新能源车型普及率较高 如比亚迪宋L/汉等 但低价车型仍多用机械把手 [3] 隐藏式门把手技术经济性分析 - 主要优势为降低风阻系数5%-12% 对应提升续航5-10公里 电池成本可减少1%-2%(节省数百元) [2][3] - 但实际结构复杂 需配备传感器/电机/压力监测等系统 单件成本达100元(机械把手仅20-30元) [3][6] - 随着电池技术突破(续航普遍达400公里+) 5-10公里续航提升的经济价值显著降低 [3] 行业应用痛点与趋势 - 故障率高 涉及传感器识别/电机弹出/压力监测等多环节 任一部件故障即导致功能失效 [4] - 安全风险突出 事故中易出现断电无法开启等问题 现行标准未覆盖这些场景 [7][11] - 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 车企可能降低该部件成本 进一步放大安全隐患 [6] - 新能源车市占率超50%后 隐藏式门把手作为差异化噱头的商业价值正在减弱 [11]
小米YU7来了,但雷军还没有松弛下来
华尔街见闻· 2025-05-23 18:59
ari 8 e ● e . . . . � . . e e . . 0 8 ..... 作者 | 王小娟 编辑 | 柴旭晨 在外界的一片观望中,小米YU7终于来了。 5月22日,时值小米15周年,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雷军用两个小时发布一系列战略产品,以此来作为小米15周年的新起点。而其中最被关注的,还是玄 戒O1芯片与新车小米YU7。尽管没有公布小米YU7的价格,也没有开启小定,但小米YU7依旧是整个发布会的高潮。 不过,在这场发布会上,雷军并没有直接回应最近以来外界对小米造车的一系列质疑。但一切并非丝滑地过去了,改变在悄然发生。 回溯来看,在小米SU7的第一场发布会上,雷军用近三个小时讲述在造车方面新技术,安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这次YU7发布会上,安全成了压轴大戏。 一个多小时里,提了十数次"安全",在安全硬件方面,还提到了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等。 而在最近事故争议点上的辅助驾驶,也有所改变。这一次,雷军先是介绍了这一次YU7上搭载的辅助驾驶的硬件。然后又强调,小米YU7将全系标配激光雷 达。 作为对比,激光雷达在探测距离以及异形障碍物识别精度方面,相比没有搭载的版本有所提高。在此之前,发生事故的车型为 ...
小米YU7,用技术驱散舆论阴云|焦点分析
36氪· 2025-05-23 09:54
经历交通事故风波的小米,终于回归大众视野。 5月22日,在15周年的战略发布会上,小米首先发布了制程领先的3nm手机芯片玄戒O1,并在最后推出了小米汽车的第二款产品YU7。 行业中似乎曾上演与小米相似的节奏与步调。2023年,华为和赛力斯联手推出的问界M7,一直处于销量低谷,不见起色。9月,华为带着自研麒麟芯片与改 款问界M7亮相。 芯片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打碎了问界销量的低靡局面。改款问界M7上市后,同月大定数量便超过3万辆。由此,问界乃至鸿蒙智行共同走向上升趋势。 今天的小米,几乎就在复刻这样的道路:借助核心技术突破带来的重大势能,让全线产品走上增长道路,重振汽车业务的低垂情绪。 小米YU7,设计、续航、安全都是重点 设计一直是小米汽车的重要锚点,小米YU7的产品介绍也是从设计开始的。 车身比例、颜色以及细节设计都与SU7保持了一致风格,唯一的大不同,便是YU7做了大量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全车共有40处风阻优化设计,以及10组贯穿 式风道、19个风口来整理全车气流。 最终,小米YU7的风阻系数达到了0.245Cd,而空气动力学优化带来的最直接表现便是续航里程的提升。 小米15周年战略发布会 小米YU7共分三 ...
车企都想成为中国的沃尔沃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22 21:23
行业现状与问题 - 行业存在过度宣传智能驾驶功能的现象,部分车企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为"L2.9级"、"全场景智驾"等模糊概念,暗示接近L3级自动驾驶能力[6] - 实际应用中,L2级辅助驾驶在复杂路况下无法替代驾驶员操控,但部分车企宣传"开智驾可睡觉工作"、"全场景零接管"等误导性内容[6] - 中国乘用车NOA渗透率不到20%,但行业无序竞争导致营销变形,各大车企抛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概念和卖点[7] - 部分车企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暗示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安全警示置于冗长的用户协议中或通过"一键同意"规避告知义务[6] 安全事件与政策影响 - 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发生车祸致3人死亡,事故前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进入人驾状态,3秒后发生碰撞[5] - 2025年有多起司机开启智驾后打瞌睡事件被报道,如广东一男子在高速上开智驾睡觉超速行驶100多公里[7] - 4月16日工信部对"智能驾驶辅助"宣传提出规范要求,严禁夸大、虚假宣传[14] - 在政策与事故警示下,小米将"智驾"改名为"辅助驾驶",理想、蔚来、小鹏等车企集体"降级"宣传话术[14] 企业战略调整 - 比亚迪在2020年提出"安全是一辆电动车最大的豪华",2025年补充"智驾是安全出行的最强的守护"[17][19] - 华为余承东提出"安全就是最大的豪华",鸿蒙智行全系车型全向防碰撞系统已避免170万次可能碰撞[19] - 沃尔沃坚持"安全是一种信仰"的品牌理念,强调智驾技术应为人服务不给消费者增加负担[24] - 车企从盲目追求新奇卖点转向深耕安全领域,回归产品本质[30] 行业反思与建议 - 专家呼吁企业应踏踏实实做好保障智能驾驶汽车安全性的系统工作,少造概念,避免误导消费者[3] - 行业存在浮躁情绪,重数量轻效益质量,专家强调要把人的生命放在首位[15] - 资深专家建议规范企业宣传用语,采取渐进式发展战略,避免技术不成熟时搞大跃进[27] - 安全重回造车的底线和底色,成为行业共识[20]
均胜电子(600699):深度报告:全球汽车安全+电子头部Tier1,人形机器人有望打开成长空间
浙商证券· 2025-05-22 20:39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买入(维持)[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核心逻辑为汽车安全盈利修复、汽车电子新技术量产周期已至、布局人形机器人[7] - 均胜电子护城河体现在汽车安全、智舱域控市占领先,订单新高保障未来成长[7] - 汽车安全方面行业ASP提升与公司产能优化驱动毛利率上修[7] - 汽车电子领域电动智能化驱动车端硬件升级,公司多点布局拥抱变革[7] - 人形机器人业务合作智元等卡位“汽车 + 机器人”Tier1,多点布局成套硬件[7]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18、22亿元,同比增长60%、19%、18%,复合增速31%,PE倍数为18、15、13倍,公司估值低于汽车安全、电子可比同业均值,维持“买入”评级[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均胜电子:全球汽车安全标杆,并引领汽车电子新兴技术量产 - 公司是全球“汽车安全 + 电子”头部Tier 1供应商,通过全球并购奠定行业地位后持续进行资产整合与智能变革,强化前沿技术布局[13] - 成长路径包括筑基中国(2004 - 2010)、全球并购奠定头部地位(2011 - 2018)、资产整合 + 智能变革拥抱新质生产力(2019 - ),2022年以来营收重回稳健增长通道,三年CAGR为7%[14][15][16] - 核心业务分为汽车安全(营收占比约70%)、汽车电子(营收占比约30%)两部分,2022年以来汽车安全业务恢复增长,汽车电子业务长期稳健[19][20] - 公司在被动安全、座舱域控系统等领域份额较高,但需关注汽车电子业务成长、汽车安全业务毛利率上修、国内营收占比提升情况[28][29] - 2024年公司汽车电子营收下滑因海外市场电动化不及预期,2025年一季度欧洲市场有改善迹象;2022年以来产能优化举措见成效,汽车安全毛利率提升;2022年以来国内新增订单占比逐渐提升至40%以上[35][40][41] - 2022年以来公司营收稳健上修,2024年新获订单839亿元,同比增加102亿元,持续加码新能源业务;归母净利总体改善,未来大额商誉减值或重组费用支出风险较小;近年期间费率有所上行;盈利能力方面,毛利率稳步上行,归母净利率保持在2%左右,汽车安全业务毛利率仍有提升空间,汽车电子业务毛利率与国内同业基本相当[45][46][48][52][53] - 2024年末公司成功并表香山股份,2025年通过定增认购继续增持,控股香山可强化公司多方面布局,但外资车企客户汽车销量下降影响香山部分业务营收增速下滑,未来可期待墨西哥产能提升、拓展国内客户、协同效应、eVTOL项目推进等,且香山股份毛利率较高,对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有改善作用[63][64][70][75][79] - 股权结构集中,实控人持股24%;子公司布局明确;2025年1月公司递表港交所,2024年开展两轮股权回购彰显发展信心[87][88] 汽车安全:监管法规趋严 + 主动安全势起驱动单车价值量提升 - 被动安全产品包括安全气囊、安全带、方向盘等,全球轻型车销量放缓,行业格局高度集中,单车价值量提升是破局关键,监管法规趋严驱动单车价值量提升,中国市场弹性更大,预计2028年全球、中国被动安全市场规模分别达1845、430亿元,中国被动安全单车价值量仍有提升空间[91][92][93] - 主动安全产品主要是座舱监测系统,DMS成欧盟标配并向多功能的IMS迭代,单车价值量有望提升,预计2026年中国乘用车IMS渗透率达35%,DMS市场规模达48亿元;公司市场地位领先,推出多种新产品卡位[100][101][104] 汽车电子:把握硬件升级趋势,公司聚焦智舱/网联等四大板块 - 汽车电子行业格局呈现长尾特质,生态整合仍在持续 - 智能座舱方面,人机多模交互趋势下汽车E/E架构将从分布式走向集中式,全球、中国人机交互系统、智舱域控系统有望高速增长;智舱域控SoC芯片以高通为主,公司与高通深度合作,是智舱域控国内第二,积极进入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前瞻布局区域控制器并获订单[107][108][111][118][119] - 智驾域控方面,算力需求驱动智驾方案迭代,智驾域控市场规模扩张,智驾域控芯片暂未垄断,跨芯片开发能力是关键;公司与多芯片平台合作,与算法公司合作,获多个订单[123][124] - 智能网联方面,车路云一体化路侧基建提速,政策发力下公司作为全球5G - V2X解决方案领军者有望获益,5G T - Box产品有望替代4G模组更快受益,公司5G T - Box产品市占率国内居前[128][129][131] - 能源管理方面,800V高压平台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升压器等产品将受益,新能源汽车BMS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公司在技术、客户、市场拓展、战略布局方面有竞争优势[133][136][141][142] 人形机器人:公司切入大小脑域控、能源管理、轻量材料/传感器等 - 公司多点布局人形机器人成套硬件,卡位“汽车 + 机器人”Tier 1[7][4] - 行业中大小脑域控、电子皮肤等处产业早期,六维力/IMU国产替代空间大[7] - 公司对内协同均普、香山股份、图达通,对外进入特斯拉车端供应链,具备生态协同优势[7]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18、22亿元,同比增长60%、19%、18%,复合增速31%,PE倍数为18、15、13倍,公司估值低于汽车安全、电子可比同业均值,维持“买入”评级[7]
“胆子很小”的奇瑞,这次要来“真”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0 17:11
新能源汽车行业安全趋势 - 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评判规则从强调"炫酷"科技(如辅助驾驶、智能座舱)转向更重视安全平衡,行业开始反思"进化"与"安全"的关系 [1] - 用户需求倒逼车企提升安全传播比重,奇瑞通过"安全之夜"活动展示安全技术,模拟120km/h相对时速碰撞测试后车辆结构完整且无起火爆炸 [1] - 奇瑞发布智慧安全系统及七大安全技术布局,涵盖主动安全、电池安全、救援安全等,董事长尹同跃称安全是公司底线 [1] 汽车行业核心发展理念 - 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关键词为"平权"与"冗余",其中安全平权被视为最重要的平权,安全冗余是最高级冗余 [2] - 行业需通过车企和产品创新突破安全能力边界,推动汽车安全技术进步 [2] 奇瑞安全技术展示细节 - 风云A9L与星纪元ES以60km/h速度对撞测试中,A/B/C柱未失效,乘员舱完整,气囊正常弹开,油箱电池无泄漏 [1] - 碰撞后功能验证:座椅安装点正常、安全带可解锁、双闪开启、车门可单手开启 [1] - 公司成立"奇瑞守护者安全俱乐部"强化安全技术推广 [1]
突发!雷军“闭关”
搜狐财经· 2025-05-19 10:42
点击上面↑"电动知家"关注,记得"! 电动知家消息,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2025年5月17日晚的直播中透露,雷军正在"闭关",全身心投入即将于5月下旬举行的战略新品发布会筹备工作。此 次发布会涉及多领域重磅产品,且被定位为小米从"产品驱动"向"技术定义"转型的关键节点。 此外,据卢伟冰透露此次发布会小米汽车YU7也会一起发布。YU7定位SUV车型,是小米汽车继SU7后的第二款产品,预计推出单电机后驱和双电机四驱 版本。其发布被视为小米汽车业务在SU7事故后重建市场信任的关键举措,需通过技术创新与安全性宣传扭转舆论。 5月16日,据多家媒体报道,在"我们小米人价值观大会"上,雷军正式回应此前小米SU7车祸事件,雷军表示,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把这一切都击碎 了。我们受到了狂风暴雨般的质疑、批评和指责。这一场事故的影响如此之大,对我们小米的打击也如此之大。 雷军在演讲中表示,这场事故给小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公司受到了"狂风暴雨般的质疑、批评和指责",他和同事们"一下子都懵了"。他提到,这场事故 让小米深刻意识到公众对公司的期待和要求远超想象,小米已经不再是一家创业公司,而是需要承担行业领导者责任的大公司。雷军强调 ...
小米SU7又出重大交通事故:两名行人被撞
巨潮资讯· 2025-05-18 21:34
5月17日凌晨,贵阳市花果园区域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重大交通事故。据初步调查,一辆蓝色小米SU7电动车在行驶过程中撞倒两名行人,其中一人被撞 飞,另一人被压在车底。不幸的是,事故最终导致两人死亡。 事故发生后,当地交警部门迅速赶赴现场进行救援和调查。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相关部门已对事故现场进行了妥善处理,并对遇难者家属 表示深切慰问。 作为小米汽车首款车型,小米SU7是一款高性能、高性价比汽车,受到了市场的喜爱,销量也迅速飙升,在今年3月、4月销量均接近3万辆。不过,小米 SU7的高人气也伴随着高关注度,今年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在高速公路发生碰撞后爆燃,导致3人死亡,该事件直接将小米汽车推上风口浪尖。 5月15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小米价值观大赛后对所有小米员工发表演讲时表示,"我们为15周年准备了一系列的庆典活动。 但是,三 月底,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把这一切都击碎了。我们受到了狂风暴雨般的质疑、批评和指责,我和同事们一样,一下子都懵了。" 雷军进一步称,"这一次的事件让我深深的理解,小米今天的规模、影响力、社会关注度都到了非常高的地方,社会和公众要求我们去承担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