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

搜索文档
理想i8与乘龙卡车对撞事件再发酵,理想汽车声明为无心之举
巨潮资讯· 2025-08-04 10:52
测试背景与目的 - 公司始终将用户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致力于为家庭用户打造安全安心的出行空间 [3] - 团队在理想i8开发过程中采用短前悬安全结构设计 既保障宽敞驾乘空间又兼顾被动安全表现 [3] - 公司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高强度碰撞测试 通过视频形式透明真实展示测试过程和结果 [4] - 测试旨在科学验证并提升理想i8被动安全性能 模拟现实生活中对用户安全极为关键的小车对撞大车危险工况 [4] 测试执行与表现 - 测试参照普通公路高频交通事故情形制定要求 由中国汽研作为国家一类科研院所执行 [4] - 理想i8采用创新的短前悬安全结构 前向有3条纵向力传递路径 前舱中密布11个环形吸能结构 [5] - 测试结果显示A柱 B柱 C柱 门梁均未发生明显变形 9个安全气囊全部正常展开 电池包无漏液无起火 车门自动解锁 门把手自动弹开 [5] 行业标准与开发规范 - 理想i8开发阶段按照最新国标GB 11551-2014 GB 20071-2025 GB 20072-2024等国家标准开发 [7] - 同时按照C-NCAP 24版规程五星标准和C-IASI 23版规程G+G+G+A等级要求开发 [7] - 涵盖钻卡 卡车夹击等100多项企业测试工况 全系车型此前均获得中汽中心 中保研等权威第三方测试最高评价 [7] 舆论回应与行业立场 - 测试目的仅为验证提升理想i8被动安全性能 并非针对其他品牌进行产品质量评价 [6] - 测试所用东风柳汽乘龙品牌二手卡车仅作为移动式壁障物 公司无意对其做出质量引导性评价 [6] - 公司与东风柳汽乘龙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 专注于家庭乘用车领域 [6] -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反内卷号召 为营造公平有序行业环境 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而努力 [6]
2吨SUV撞飞8吨重卡?乘龙卡车发海报疑似“内涵”理想:安全不是空口无凭的理想
齐鲁晚报· 2025-08-01 16:41
近日,理想i8发布会发布了理想i8上市,并播放了该车型重卡连环撞击测试视频。在该碰撞测试视频中,理想i8车型和重卡正面对撞时,重卡四个车轮弹 起,驾驶室和后货箱出现明显的分割,驾驶室几乎倒在理想i8车型的前车窗上。网友发现,被撞飞的重卡为乘龙卡车。 据悉,理想i8纯电版有三个90度电和一个97度电的版本。从之前的备案信息来看,应该是三个用欣旺达电池,一个用宁德时代的电池。整车重量大概2.6 吨,配265的胎宽,续航有三个670公里和一个720公里的版本。 理想汽车介绍,理想i8共经历两次撞击,第一次与约8吨卡车正面对撞产生超过100吨载荷的瞬态撞击力,第二次约8吨卡车侧撞产生超过80吨载荷的瞬态 撞击力,两次撞击后,A柱、B柱、C柱、门梁均无变形,9个气囊全部打开,电池包无漏液、无起火,车门自动解锁、门把手自动弹开。 7月31日晚,理想汽车产品线负责人汤靖发布微博称:安全要做好很难,其实也很简单,很难,因为每一轮的碰撞就是几千万, 每台试验车的制造费用就 是百万级,再加上碰撞试验,再加上各种模具费用, 所以要求仿真的精准性无比重要, 只有了高精度的碰撞仿真,才能快速验证各种优化方案… 对此,乘龙汽车曾表示," ...
单踏板被砍废!“刹车失灵”成为过去时?刹车新国标威力有多强?
电动车公社· 2025-07-15 23:52
政策背景与行业动态 - 2024年是汽车行业政策密集出台年份 工信部接连发布动力电池热失控防护 辅助驾驶宣传规范 AEB主动安全等新规 [2][3] - 7月4日发布GB 21670—2025《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替代2008年版旧国标 2025年1月1日实施 [3][5] - 新规针对17年来车辆马力增重 动能回收 线控转向等技术变革做出适应性调整 [5][6] 单踏板模式技术争议 - 单踏板技术最早见于2013年宝马i3 后由特斯拉普及 通过抬油门实现动能回收减速至刹停 [11][14] - 技术优势包括减少刹车片磨损 市区工况节能10-15%续航提升 [17] - 用户两极分化:习惯者认为操作简化 反对者认为违反传统驾驶逻辑易引发误操作 [18][19] - 老司机易出现肌肉记忆冲突 特斯拉"刹车失灵"投诉中30%与单踏板模式相关 [24] 新规对单踏板的核心限制 - 强制要求单踏板模式松开油门后保持蠕行状态 必须踩刹车踏板才能完全刹停 [26] - 动能回收默认模式减速度上限0.3g(3米/秒²) 特斯拉标准模式40km/h下0.38g已超标需手动开启 [28][32][33] - 启用单踏板时需持续仪表盘警示 但未完全禁止使用 [35] 制动系统技术升级 - 确立"机械刹车为主+动能回收为辅"原则 禁止驾驶员手动切换两种制动方式 [43] - 紧急制动时机械刹车需0.2秒内无缝接管 失效时触发持续警报 [44] - 全系强制标配ABS 100km/h制动距离从70m缩短至68m(优化2.8%) [46][60] 线控制动前瞻规范 - 首次将ETBS(电传制动系统)纳入法规 含纯线控和电子液压两种技术路线 [53][54] - 制动电池需通过8次全促动+9次应急制动测试 容量衰减20%触发60秒内限速20km/h的强制维修机制 [58] - 热衰退性能要求从30%提升至25% ABS湿滑路面附着系数利用率≥0.75 [60] 行业影响与技术趋势 - 新规主动引领技术方向 中国车企首次与国际厂商在制动技术领域同步竞争 [51][66] - 线控制动响应速度提升50% 预计2025-2030年将成为主流技术方案 [63] - 政策提前规避技术风险 如制动电池老化预警 多级制动力分配等潜在隐患 [65]
都市车界|乘用车制动新国标发布:强制安装ABS、禁用默认单踏板刹停模式
齐鲁晚报· 2025-07-09 17:24
新国标核心内容 - 所有新申请型式批准的乘用车强制安装ABS防抱死系统 [1] - 禁止车辆在默认状态下仅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实现减速至完全停车(禁用单踏板模式默认设置) [1] - 当减速度超过1.3m/s²时,车辆必须自动点亮制动灯 [1] 分阶段实施方案 - 2026年1月1日起强制安装ABS系统 当前中国乘用车ABS装配率为92% 仍有8%的入门级车型(主要为8万元以下车型)未配备 [2] - 2027年1月1日全面生效单踏板模式限制 车企有约两年缓冲期调整车辆设置策略 [2] 单踏板模式的安全隐患 - 长期依赖单踏板模式会改变驾驶员制动本能 紧急情况下踩制动踏板的反应时间平均延长0.3秒 以100km/h时速计算相当于增加8.3米制动距离 [3] - 2024年某新能源品牌用户调研显示32%车主曾在紧急情况下误将加速踏板当制动踏板使用 其中15%因此发生事故 [3] 行业调整与技术转向 - 特斯拉已在2023年通过OTA更新取消强制单踏板模式 将选择权交还用户 [4] - 新国标未完全禁止单踏板功能 但需移出"默认设置"范畴 用户可手动启用强动能回收模式 [4] - 奔驰EQ系列、宝马i3、蔚来ES6、小鹏等品牌部分车型需通过软件更新或硬件调整适应标准 [4] 动能回收与制动信号升级 - 强动能回收减速度大于1.3m/s²时必须自动点亮制动灯 此前特斯拉Model 3强动能回收减速度达1.5m/s²但未强制点亮制动灯 [6] - 制动灯点亮后 后车驾驶员反应时间可缩短0.2秒 追尾风险降低41% [6] - 紧急制动信号触发机制:减速度≥6m/s²可触发 减速度恢复到<2.5m/s²时信号自动解除 [6] 行业影响与安全规范 - 新国标是对技术创新无序扩张的必要规范 核心目的是用标准守住安全底线同时引导技术合理应用 [7] - 2023年特斯拉因单踏板模式风险召回110万辆车型 监管认定未允许驾驶员选择能量回收策略且对长时间深踩加速踏板提醒不足叠加增加了碰撞风险 [7] - 清华大学研究数据显示制动灯点亮新规预计将减少41%的追尾事故 [7]
雷军的疯狂抢购游戏
新浪财经· 2025-06-27 19:59
小米YU7销售表现 - 小米YU7上市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1小时达28.9万台,创行业新纪录 [1] - 前2分钟19.8万大定中12.8万锁单,相当于特斯拉Model Y今年前5月中国销量总和 [1] - 开售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台,单款车型销量可排去年新势力车企第四位 [1][7] 营销策略与行业影响 - 采用类似手机抢购模式,产能有限导致交付周期达33-52周,消费者需快速决策 [2] - 延续SU7营销打法,包括与"蔚小理"联动、雷军个人IP强化、测试数据预热等 [4][6] - 传统车企高管质疑数据真实性,认为汽车供应链扩产难度远高于手机行业 [2] 产品定位与定价策略 - YU7起售价25.35万元,较Model Y低1万元,实际价格接近因特斯拉免息政策 [8] - 完全摆脱"性价比"标签,定价与理想L6等高端车型持平,品牌溢价能力提升 [9] - 像素级对标Model Y,安全性被重点强调,雷军称"安全是前提、基础、一切" [6][8] 市场反应与黄牛现象 - 二手平台出现代抢服务,代抢费达数千至万元,锁单后禁止修改购车信息抑制黄牛 [7] - 用户信心显著提升,行业认为YU7产品力无短板,热度延续自SU7的成功 [8] - 雷军预期火爆,留资量为SU7同期三倍,定价决策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3分钟 [7] 雷军个人角色与公司形象 - 雷军回归主导营销,通过社交媒体预热、直播剧透、工厂探访重建传播节奏 [4] - 演讲风格强化品牌感染力,现场观众反馈显示其出场显著提升关注度 [6] - 公司定位从"汽车新人"转向"重点企业",要求以更高标准应对行业审视 [6]
理想坠崖翻滚几十米后全员平安, 车主事故后又买了一辆理想
理想TOP2· 2025-06-21 23:03
核心观点 - 理想汽车在极端事故中展现出卓越的安全性能,乘员舱结构完整、电池无燃烧、气囊正常弹出,有效保护乘员安全[1][2][4][6][9][10] - 事故后理想官方服务团队响应迅速,提供免费住宿、代步车等全方位支持,显著提升用户忠诚度[11][14][31][32][35][38] - 车主复购行为直接验证产品安全与服务价值,形成"事故-体验-复购"的正向循环[14][22][25] - 理想汽车在中保研碰撞测试中获得全系最高安全评级,车身采用热成型钢笼式结构,安全性能获官方认证[27][29] 产品安全性能 - 虎跳峡事故中理想L6 Pro从30米悬崖翻滚落地,乘员舱结构完整且车门正常开启,两名乘员及宠物均无伤亡[1][2][6] - 车内娱乐屏、后视镜等配置在剧烈碰撞后完好无损,座椅仅受轻伤,颠覆"大屏易碎"的质疑[10][13] - 20辆车高速连环追尾事故中理想L7仅受轻伤,对比其他报废车辆形成强烈安全反差[18][22] - 隧道内时速超100公里撞击道牙后,车辆仅丢失轮子,A/B柱无变形,乘员无需医疗处理[24] - 车身采用热成型钢和高强度钢笼式结构,碰撞形变控制优异,全系获中保研最高安全评级[27][29] 用户服务体验 - 事故发生后理想团队主动承担车主住宿费用,并调配L9作为代步车,响应速度获社交媒体广泛好评[11][31] - 提供24小时免费救援服务,包括偏远地区拖车、雪天防滑链配送等,覆盖100+公里长途救援[32][34][37] - 维修期间免费提供代步车,送车上门时完成清洁充电,额外赠送配置升级[40][42] - 春节等特殊时段保持全天候服务,跟踪用户安全状态并报销相关费用[35][38] 市场反馈与品牌效应 - 事故车主3天内复购理想新车,强调品牌实际行动而非优惠驱动购买决策[14] - 高速追尾事故后,被撞车主反而换购理想,形成"反向带货"效应[25] - 社交媒体平台形成"事故种草"现象,车主普遍表示"换车仍选理想"[22][25] - 企业将安全预算列为特批项目,高层公开表态"安全不接受任何缺陷"[29]
25年撞毁7000辆车+5万起事故分析!这个品牌太疯太偏执!
电动车公社· 2025-06-19 00:03
沃尔沃安全技术发展 - 沃尔沃在1998年推出的S80车型首次引入头部侧气帘技术,成为行业先驱[7] - 三点式安全带于1959年由沃尔沃发明并首次标配在PV544车型上,采用原始机械结构卡扣[23][26] - 1960年代推出的VESC概念车已搭载副驾安全气囊、倒车影像等超前安全配置,时速表采用红色动态条设计[30][31] 碰撞测试与数据积累 - 沃尔沃碰撞实验室25年累计进行超7000次实车碰撞,平均每天1次测试[9][10] - 安全事故调查小组运营55年,通过真实事故案例复盘改进产品设计[16][17] - 仿真测试与实车碰撞数据接近度持续提升,未来可能完全替代物理测试[13] 安全创新与行业贡献 - 沃尔沃历史性发明包括1972年后向儿童座椅、1991年防侧撞系统、1994年头颈保护系统等[46] - 多项安全专利向全行业开放共享,体现"安全不应成为奢侈品"的理念[46][47] - 全球首次公开三车十字路口碰撞测试,模拟55km/h侧面撞击场景[1] 产品设计细节 - PV544车型保留三角窗透气设计,体现早期汽车工程思路[28] - 瑞典首款电动车Elbil采用半隐藏式门把手,造型独特被称作"剁椒鱼头"[33] - 移动避障车测试成本显著低于实车碰撞,被多数车企采用[7] 安全理念与社会价值 - 成立"生命奇迹俱乐部"收录事故幸存案例,包括大巴侧翻40名儿童全员生还的典型案例[18][21] - 安全配置研发投入持续55年,年均进行近300次实车碰撞测试[44] - 三点式安全带普及使全球交通事故死亡率降低50%以上(行业公开数据补充)[46]
研判2025!中国汽车安全带行业市场政策、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前景分析:行业准入门槛较高,销售收入超870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10 09:38
行业概述 - 汽车安全带是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通过高强度织带和固定装置减少乘员碰撞风险 [1] - 安全带类型包括腰带、肩带、三点式安全带、S型安全带和全背带式安全带,遵循GB14166—2013标准 [1] - 2024年中国汽车安全带销售收入达873.2亿元,同比增长5.92%,其中汽车整车制造市场占比超90% [10] 市场政策 - 国家发布《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等政策,支持汽车零部件可靠性检测与评价技术发展 [5] - 多地出台方案推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布局,如北京提升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水平 [5] - 国务院推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探索风电光伏、航空等领域高端装备再制造 [5] 产业链 - 上游为涤纶、芳纶等原材料及金属配件供应商,中游为安全带生产制造环节 [6] - 下游需求以汽车整车制造为主,售后市场包括更换和升级改装需求 [6] - 2025年1-3月中国汽车产销同比增长14.5%和11.2%,乘用车增速达16.1%,带动安全带需求增长 [8] 竞争格局 - 国际品牌如Autoliv、Bosch占据高端市场,国产企业均胜电子、松原安全等通过创新研发提升竞争力 [12] - 均胜电子2024年汽车安全系统业务收入386.2亿元,占总营收69.1%,产品涵盖电动安全带等 [14] - 松原安全2024年安全带总成业务收入12.64亿元,占比64.13%,为国内外主流车企提供解决方案 [16] 发展趋势 - 安全带将与智能系统融合,集成疲劳监测、碰撞预警等功能,实现自动调节松紧度 [18] - 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需求推动高强度新型纤维材料应用,平衡安全性能与续航里程 [18]
沃尔沃袁小林:以价值观为根基,构建全面安全体系
中国经济网· 2025-06-05 09:12
行业安全趋势 - 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安全"正重回价值高地,成为车企发布会高频话题 [1] - 沃尔沃提出"让安全成为全行业践行的普世价值观",引发行业广泛认可 [1][3] 沃尔沃安全战略 - 公司将安全视为品牌核心信仰,98年来持续推动行业安全标准提升 [3] - 构建全面安全体系,注重参数背后的安全逻辑而非极限参数本身,强调细节落实 [5] - 安全体系需基于真实交通需求整合技术,经长期验证形成,非单一参数或技术堆砌 [5] - 主机厂需扮演整合者角色,通过匹配、标定、调校能力融合供应商技术资源 [6] 长期发展哲学 - 穿越周期需坚守价值观并动态调优,顺境看盈利,逆境考验战略定力 [6] - 成功标准在于将短期挑战转化为长期动能,保持百年品牌建设定力 [6] - 拒绝将安全简化为产品卖点,全系车型安全配置无高低配之分,反对安全选配营销 [8] 商业平衡逻辑 - "质"是生存前提,需通过产品硬实力传递"可信、有吸引力、物有所值"信号 [8] - "量"是商业可持续基础,但反对为销量走捷径,定价由供需关系而非成本决定 [8] - 动态平衡成本、定价与价值,拒绝单纯降价逻辑,需超越行业标准底线 [9] - 新兴技术应用以"不增加安全风险"为前提,拒绝反人性创新 [9][10] 品牌价值观 - 公司所有行动一脉相承,坚持传递"以人为本"的安全感,尊重生命为核心理念 [10]
对话|沃尔沃汽车袁小林:希望安全成为行业的普世价值观
贝壳财经· 2025-06-03 21:13
全球战略布局 - 沃尔沃汽车大庆工厂是中国首个向欧美成熟市场出口豪华汽车的工厂,生产的S90车型推动了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 [1] - 大庆工厂自2016年投产以来一直是S90车型全球唯一生产基地,公司通过该工厂发布会展示零部件模具、铸造过程等制造细节 [2] 安全价值观体系 - 公司将安全定义为系统化工程,需基于真实场景进行参数调优与变量匹配,而非单一技术参数 [3][6] - 安全体系需整合长期技术积累与场景验证,覆盖电池安全、数据安全、智驾安全等数字化延伸领域 [7][8] - 公司强调安全是品牌存续底线,任何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决策等同于品牌死亡 [11] 市场竞争策略 - 产品定价由供需关系、品牌价值、市场反馈共同决定,企业需强化产品力以实现价格匹配效益最大化 [9][10] - 公司拒绝单纯依赖降价换取销量,坚持在"量、质、价值观"间动态平衡,避免陷入行业价格内卷 [11] 中国市场定位 - 中国汽车工业在电动化、数字化转型中呈现加速趋势,公司通过本土化工厂和完整体系挖掘市场潜力 [12] - 公司利用与"同门兄弟"的多维度协同优势,强化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