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安全
icon
搜索文档
汽车安全,一场没有终点的全员马拉松
36氪· 2025-10-21 17:41
文章核心观点 - 汽车安全是系统工程,需理性看待技术发展与安全问题,推动产业体验与安全共同发展 [5] - 安全冗余设计旨在降低风险概率,但无法保证100%有效,碰撞事故的复杂性决定了系统的物理极限 [6][18][19][42] - 非机械式门把手技术已普及,但依赖稳定电力,其安全规范正处于技术发展与标准建立的磨合共存期 [20][31] - 车辆安全设计有明确承载极限,高速碰撞(如160km/h)远超国标测试标准,可能导致车身结构严重变形,影响救援 [32][36][38][40] - 安全驾驶是汽车安全的根本,方向盘、油门和刹车仍掌握在驾驶者手中 [2][43] 汽车门锁系统的工作原理与冗余设计 - 汽车门锁根本使命是确保行驶中车门可靠锁紧,防止乘员被甩出,并引入自动落锁(车速10-20km/h)与碰撞后自动解锁程序 [7] - 碰撞应急程序复杂,其触发逻辑与安全气囊系统绑定:碰撞强度未达气囊引爆阈值则不启动紧急解锁,气囊爆开则执行解锁命令 [12][13][14] - 行业通过双重电源冗余乃至第三重独立电源(安置于二排座椅下方)设计,攻克碰撞后关键系统供电问题,但“电源-线束-控制器”循环仍是基础 [15][16][17] 非机械式门把手的技术发展与规范现状 - 非机械式门把手需电子系统介入,主要形式为全隐藏式电动弹出或车内按键式开门,2014年由特斯拉Model S引领,目前市场年销量近100万辆,累计用户超200万 [21][23][27] - 该技术普及伴随风险:碰撞可能导致电源或线束受损,存在车门无法打开的潜在隐患 [24][25][26] - 现行国标(GB11551-2014等)要求碰撞后至少一个车门可打开,但2025年9月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要求配备机械释放功能 [29][30] 车辆安全设计的物理极限与高速碰撞影响 - 国标碰撞测试速度标准为50-64km/h,而近期关注事故(如小米SU7 Ultra碰撞速度超160km/h)能量达国标6.89倍,远超车辆设计承载极限 [33][34][36] - 高速碰撞(160km/h)堪比十层楼坠落,溃缩吸能区难以吸收全部能量,乘员舱可能严重变形,导致致命伤害 [37][38] - 此时车门打不开主因是门框结构破坏而非门锁程序,车身结构变形直接阻碍救援,生还案例多为多重因素下的罕见情况 [39][40] - 国标要求持续提升(如偏置碰撞速度从56km/h提至64km/h),但安全设计无法绝对抵御极端碰撞 [41]
前脚抵制黑公关,后脚就遭官媒回怼,雷军为何犯众怒?
搜狐财经· 2025-10-21 15:34
公司核心观点 - 公司因多起安全事故、争议性营销与失当公关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 [3] - 公司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产品设计存在安全缺陷及企业沟通态度不当 [15] - 公司需通过补齐安全设计短板和重构透明沟通机制来重拾公众信任 [16] 安全事故 - 2025年3月29日安徽铜陵高速事故:小米SU7以97km/h时速开启NOA辅助驾驶撞上水泥桩,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且迅速起火,造成三人死亡 [6] - 公司回应称AEB不识别锥桶类障碍物,用户接管时间不足2秒,但国标要求的10秒接管预警时间未实现 [6] - 近期成都天府大道事故:车辆碰撞后起火、车窗无法砸破,公司选择长时间沉默,加剧舆论危机 [8] - 公司后续技术说明披露:成都事故中车辆18毫秒内48V电瓶断电导致电子门把手失效,47.8km/h的碰撞速度未达50km/h的自动解锁阈值 [15] 企业回应与舆论反应 - 公司创始人在公开演讲中呼吁“共同抵制网络水军和黑公关”,被公众批评为在实质安全问题未解决前转移焦点 [11] - 官媒发文批评企业不应将安全质疑与黑公关混为一谈,指出这是偷换概念和转移焦点 [14] - 舆论共识认为公众需要的是车门安全问题的答案,而非公关战宣言 [15]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向公司发出措辞严厉的《缺陷调查通知书》,限10日内提交技术报告 [15] 产品与技术缺陷 - SU7的纯视觉智驾方案在夜间识别距离有限 [15] - 电子门锁设计缺乏断电冗余考虑,与“安全优先”的造车理念相悖 [15] - 公司存在重营销轻研发的路径依赖问题,可能削弱研发投入动力 [15]
隐藏式门把手是“封门杀手”?奔驰、特斯拉都在用
文章核心观点 - 隐藏式门把手并非为减配而生,其设计初衷是追求美学与空气动力学性能,且成本高于传统机械门把手 [10][12] - 电解锁式隐藏式门把手在极端断电场景下存在无法从车外开启的风险,但无数据证明其整体安全性低于传统门把手 [16][18] - 行业正通过技术冗余(如备用电源、机械备份)和即将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来提升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性 [24][26][29] - 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趋势不会消失,未来将在创新与安全之间寻求更佳平衡 [5][30] 隐藏式门把手的由来和现状 - 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的梅赛德斯-奔驰300SL赛车,早期主要用于超跑和赛车 [7] - 特斯拉通过Model S/X/3/Y系列车型将隐藏式门把手普及化,使其成为“科技感”的代名词 [9] - 核心功能在于提升车辆设计美感和优化空气动力学以降低风阻 [10] - 仅特斯拉在中国销售的配备隐藏式门把手的车辆就超过300万辆 [12] - 2025年配备非机械式门把手的新能源车型比例预计高达38.9% [12] - 隐藏式门把手成本(300-1000元/套)远高于传统机械门把手(30-50元/套),并非为节省成本 [12] 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风险分析 - 安全争议焦点集中于采用电解锁设计的门把手在车辆断电后可能无法从车外开启 [16] - 特斯拉等品牌车型在严苛碰撞测试(如中保研、IIHS)中表现优异,满足现行安全标准 [16] - 电解锁设计在某些场景下(如电信号传递速度、碰撞自动解锁)可能比机械式门把手响应更快 [18] - 目前无数据证明隐藏式门把手整体上更危险或更安全,但其在极端情况下并非万无一失 [18] 行业安全标准与技术演进 - 2024年9月,《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开始征求意见,要求车门必须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外把手 [24] - 部分车企已提前布局安全冗余,如小米YU7、问界M8在电解锁基础上配备机械解锁回路和CPM备用电容(断电后可供电48小时) [26] - 蔚来ET9在前舱蓄电池外,于后备箱增设备份电池以提升极端场景下的供电保障 [26] - 近期上市的新车型(如问界新M7、极氪9X)已将门把手更改为半隐藏式或传统外露式以符合新标准 [29]
车轮飞滚十余米!武汉小米SU7断轴撞护栏,一月内两起脱落事故,官方回应仍含糊
国际金融报· 2025-10-20 21:52
近期安全事故 - 10月17日武汉发生小米SU7失控撞护栏事故,左前轮完全脱离车身并滚落十余米外,车轴断裂,车辆冲入对向车道与面包车碰撞,造成交通拥堵近两小时,车身严重受损但无人员死亡 [2] - 9月底安徽亳州发生类似事故,流传视频显示涉事车辆右前轮处疑似连接车轮与车身的关键部件“羊角”发生断裂 [2] - 3月29日安徽铜陵高速上一辆SU7碰撞后爆燃致3人死亡,官方回应称AEB系统不响应锥桶等障碍物,且现场救援人员未能成功开启配备机械应急拉手的车门 [3] - 10月13日成都一辆疑似SU7 Ultra碰撞后起火,驾驶员因车门无法打开遇难,警方通报显示驾驶员涉嫌酒驾但未提及车辆设计问题 [5] 悬挂系统争议 - 今年2月一位小米SU7车主爆料新车在乡村道路过坑后发生右后悬架摆臂断裂、空气弹簧滑出等严重损伤,公司官方声明认定为驾驶员严重超速导致外力冲击,否认车辆存在质量问题 [3] - 武汉和亳州两起事故均出现车轮脱落或羊角断裂情况,涉及车辆悬挂系统的关键部件 [2][3] 大规模车辆召回 - 1月召回超3万台SU7标准版,原因是软件问题导致智能泊车辅助功能探测异常 [5] - 9月因L2级高速领航辅助对极端场景处置不足,宣布召回11万辆SU7标准版 [5] 销售与安全态势对比 - 小米汽车在销售端高歌猛进的同时,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形成鲜明对照 [5]
Autoliv(ALV) - 2025 Q3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10-17 21:00
Autoliv (NYSE:ALV) Q3 2025 Earnings Call October 17, 2025 08:00 AM ET Speaker0Good day, and thank you for standing by. Welcome to the Autoliv Inc. Third Quarter twenty twenty five Financial Results Conference Call and Webcast. At this time, all participants are in a listen only mode. After the speakers' presentation, there will be a question and answer session.Speakers' there a Please note that today's conference is being recorded. I would now like to turn the conference over to your first speaker, Anders T ...
2025世界NCAP大会主题演讲金句集锦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17 15:25
GLOBAL N 1.5 air 2025t 汽中心 新的厅 织一 -走 \ | | 进汽车 智慧与 GLOBAL N lo 15 rès 但 女 F 在推动 心也凭 舞台_ 汽车产 全的产 着全球 GLOBAL N 10 15 徐布 奇瑞始 们不仅 我们坚 安全需 深入分 保我们 实守扩 per and and and the production of the support of the GLOBAL Z TE 发 交通参 NCAP 力,更 的深度 GLOBAL Z 10 15 0 a l 从传统 业已开 称之为 能够确 与网络 欧投 GLOBAL NC ITS News T 1 - 1 N F I T A CARA A CARA CARA CARA TECHNIC SECTION CONSULT CONSULT CONSULTER CONSULTION CONSULTION CONTRACTOR CONTRAC Career Start 2-158 11 TIAL EST and and the station of the state GLOBAL 10 15 l 毛克 吉利深 进入新 解决大 概率 ...
汽车破窗锤本周悄然走俏,有店铺销量陡增500%
第一财经· 2025-10-16 20:14
汽车破窗锤市场销售动态 - 天猫平台车用安全锤热销榜前9名产品24小时销量均超过100件,其中排名第一的产品销量超过500件 [1] - 超过20款车用安全锤产品本周销量突破600件,周销量环比上涨约3倍 [1] - 某汽车用品店铺负责人表示,自10月13日以来,其店铺汽车破窗锤销量比上周增长5倍 [12] 热销产品特征与价格 - 热销产品多为多功能且便捷小巧的破窗锤,例如带割刀的紧急破窗锤月销量已突破300件,部分产品累计销量甚至突破20万件 [12] - 垂直型便携式破窗锤销量表现最佳,使用方法为用钢头垂直敲击车侧玻璃4个边角位置 [12] - 市场价格区间覆盖8元至110元,例如迈瑞驰产品券后价23.8元,牛享多功能产品券后价10.29元,德力西产品券后价10.3元 [6] 产品性能与消费者偏好 - 消费者评价显示产品品质好、货真价实、方便携带是主要购买驱动因素 [6][8] - 市面上大多数破窗锤仅能击碎车辆侧窗的单层玻璃,对新能源汽车常见的双层夹胶玻璃暂时无法击碎 [12] - 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前明确车辆侧窗玻璃类型以做判断 [12]
小米,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6 10:54
小米汽车的营销理念与产品定位 - 公司创始人强调造车理念为“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将智能电动汽车形容为“大号的手机加四个轮子” [2] - 公司产品定义的首要原则是“颜值是王道”,将车辆外观设计置于首位 [2] - 公司对汽车安全方面的讨论较少,其宣传重点在于设计美学与用户体验,例如对半隐藏式门把手的描述是“开门更优雅” [3][4] 行业对汽车本质的认知 - 行业观点认为,汽车的核心本质是安全地将人从A点送至B点的交通工具,智能化与外观设计等仅为“锦上添花” [4] - 行业强调汽车产品逻辑与手机等3C产品完全不同,汽车问题关乎生命安全,而手机问题可通过重启或换新解决 [4] - 行业指出,企业进入汽车领域需常怀敬畏心,不能纯粹以市场和销量为导向,必须具有安全红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小米汽车面临的安全事故与信任危机 - 公司车辆发生多起严重事故,包括“3·29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和“10·13成都小米SU7燃爆事故”,导致人员伤亡 [4][5] - 事故后,公司创始人承认公众对小米汽车的期待和要求远超想象,并开始强调安全是前提和基础 [5] - 公司于2025年9月19日被动召回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116,887辆,原因为其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在极端场景下可能存在识别或处置不足的风险 [5] 行业对产品测试与上市规范的看法 - 行业人士指出,不应将市场当作实验场,让用户充当实验员,而应在将产品推向用户前自身将实验做透、做好 [6] - 行业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在此方面有待规范 [6]
小米,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
第一财经· 2025-10-16 10:48
小米汽车的营销理念与市场反馈 - 公司创始人强调造车理念为“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将智能电动汽车描述为“大号的手机加四个轮子”[3][4] - 市场对公司的营销方式出现信任危机,风评反噬,有舆论质疑其产品是“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还是最后一台车”[3] - 公司在产品定义中首要强调“颜值是王道”,创始人曾详细阐述轮毂设计过程,称看了5000种轮毂[3][4] 对汽车安全性的关注与争议 - 公司在宣传中经常忽视汽车安全,例如对半隐藏式门把手的描述是“开门更优雅”而非安全特性[4][5] - 行业观点认为汽车本质是安全交通工具,产品逻辑与3C产品完全不同,企业需有安全红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5] - 在发生多起事故后,公司创始人公开表示意识到公众对其承担行业领导者责任的期待,并称“安全是前提、安全是基础、安全是一切”[6] 安全事故与产品召回 - 公司发生“3·29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和“10·13成都小米SU7燃爆事故”等多起安全事故[3][5] - 公司被动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116,887辆[7] - 召回原因为车辆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场景下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存在安全隐患[7] 行业对比与反思 - 行业其他公司高管表示,不应将市场当作实验场,企业应自己将实验做透后才将产品推向用户[8] - 文章指出中国汽车工业应规范上述行为,强调汽车出问题是“生死攸关”的大事[5][8]
造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而不是最后一台车
第一财经· 2025-10-16 10:06
文章核心观点 - 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不能简单套用消费电子产品的逻辑,汽车安全是核心要素,企业需常怀敬畏之心 [1][2][3] - 小米汽车的营销策略过度强调设计、智能等非核心要素,而相对忽视了汽车安全,导致在发生严重事故后引发公众信任危机 [2][3] - 连续的车辆事故和被动召回事件(涉及116,887辆SU7标准版)表明,公司将市场作为实验场的做法存在严重问题 [3][5] 小米汽车的造车理念与市场反响 - 公司创始人雷军将造车理念概括为“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并认为智能电动汽车是“大号的手机加四个轮子” [2] - 公司高度重视产品外观设计,例如为轮毂设计投入巨大精力,但对安全设计的公开讨论较少 [2] - 针对半隐藏式门把手,公司的宣传重点是“开门更优雅”,而非其安全性能 [2][3] - 在发生“3·29铜陵事故”和“10·13成都事故”后,公司创始人承认公众对小米汽车的期待和要求远超预期 [4] 安全事故与公司应对 - 公司经历了多起严重车辆事故,包括导致人员死亡的燃爆事件,引发公众对其安全性的质疑 [2][3] - 在“3·29事故”后,公司创始人首次公开强调“安全是前提、安全是基础、安全是一切”,并在新车型上将高阶辅助驾驶硬件全系标配 [4] - 2025年9月19日,公司被动召回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116,887辆,原因为L2辅助驾驶在极端场景下可能识别或处置不足 [5] 行业反思与启示 - 汽车产品的核心逻辑与手机等3C产品完全不同,安全问题事关生命,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2][3] - 行业不能纯粹以市场和销量为导向,企业必须树立安全红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 行业应杜绝洗脑式传播和过度营销,避免给消费者造成误解,不应将市场作为实验场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