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欺诈
icon
搜索文档
独居女生深夜开锁被索要2410元,不付钱两名师傅就不肯离开!店铺已被平台下架,律师:“某某元起”标价方式误导消费者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6 21:41
事件概述 - 独居女性在线上平台预约25元开锁服务后 遭遇两名开锁师傅强行拆锁并索要2410元费用 最终通过微信支付1800元[1] - 开锁师傅声称价格已在平台店铺图文详情页标注 采用"某某元起"的模糊标价方式 并强调明码标价[3] - 实际收费项目包括:锁芯580元 防撬锁体500元 把手480元 夜间服务费150元 强开费300元 安装费200元[1] 涉事主体 - 提供服务方为"老上海开锁换锁服务中心" 其背后公司为上海安讯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成立于2025年6月 事件发生时公司成立不足两个月[5] - 平台方未直接参与线下交易 无法追踪具体交易情况[7] - 该店铺因事件影响已被平台下架 从销量榜消失[7] 行业问题 - 类似"开锁刺客"事件频发:2022年12月江苏无锡刘女士遭遇同类套路 平台显示80元服务最终被收取1286元[7] - 2023年8月上海12345热线接到多起同类投诉 显示套路开锁问题在上海地区形成集中爆发趋势[8] - 行业存在利用模糊标价("某某元起")和夜间服务场景 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的系统性风险[8] 法律定性 - 律师指出该行为违反《价格法》明码标价规定 实际收费远高于初始显示价格25元 构成消费欺诈嫌疑[8] - 经营者利用消费者深夜独居的心理弱势施加压力 符合欺诈的主观故意和客观欺骗特征[8] 处理结果 - 经职能部门和平台介入 涉事服务中心承认行为不当 向消费者退还800元费用[5] - 平台客服协调后双方达成和解 但具体和解条款未披露[7]
重金属超标!沙金首饰销售乱象遭曝光
搜狐财经· 2025-08-25 15:53
产品属性与成本结构 - 产品原材料为黄铜,表面电镀0.05微米黄金以模拟黄金质感 [3] - 出厂价约10元人民币,通过直播渠道包装为"越南提纯沙金"后售价达上百元 [1][3] - 实际成分为铜镍合金,部分产品含铅、镍等潜在有害成分 [5] 市场现象与消费需求 - 黄金价格持续上涨背景下,沙金首饰因外观酷似黄金且售价低廉迅速受到热捧 [1] - 年轻消费群体对"时尚+性价比"存在强烈需求,反映高金价时代产品结构供需错配 [5] - 商家宣称产品产自越南/缅甸,内外颜色相同且永不掉色,不怕火烧 [1] 产品性能与风险 - 电镀层较薄导致长期佩戴会出现磨损 [3] - 部分产品可被磁铁吸附,经光谱仪检测证实不含黄金成分 [5] - 行业存在将电镀合金材质虚假宣传为天然沙金的现象 [5] 行业规范与消费者权益 - 业界建议消费者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查证质量认证信息并区分饰品与投资品属性 [6] - 需建立透明产品信息披露机制,平台、商家及监管部门应共同制定质量红线 [6] - 当前市面绝大多数"沙金饰品"与真正沙金无关联,存在虚假宣传问题 [5]
花46万“捡漏”精品特斯拉,故障频出车主发现买的是“全损”车,法院判决:退一赔三
齐鲁晚报· 2025-08-11 10:36
交易背景 - 消费者通过平台购买一辆2019年特斯拉Model X 100D二手车 表显里程8.5万公里 卖家标注"车况精品"并报价46.2万元[2] - 卖家声称车辆仅右后方有轻微瑕疵 并展示局部受损照片及充电视频 最终成交价较同款新车100余万元低逾50%[6] 车辆问题暴露 - 购车后9个月内连续出现5次故障 累计维修费用超1.6万元 包括自动驾驶失灵(1286.83元) 电动尾门故障(2150元) 悬架损坏(1050元) 刹车系统异常(600元)等[7][8][9] - 2022年11月车辆突然熄火 经特斯拉4S店检测确认为电池彻底故障 更换费用超20万元 且因保险公司此前认定全损无法享受原厂质保[9] 法律争议焦点 - 卖家辩称非专业二手车商 仅收取数百元"茶水费" 且已告知事故痕迹 主张46万元售价明显低于60余万元市场价应视为事故车提示[11] - 法院查明卖家通过事故车拍卖平台以22.6万元购得该全损车 另支付3万余元服务费 并花费十余万元进行涉及纵梁/A柱/安全气囊等275项维修[13][14] - 卖家曾通过相同平台交易十余辆事故车 且特斯拉系统早在2021年9月已向原车主发送全损报废通知邮件[14] 司法认定结果 - 一审法院认定卖家长期从事二手车交易具备经营者特征 故意隐瞒全损事实构成欺诈 判决退一赔三(退还46.2万元+赔偿138.6万元)[15] - 二审法院维持原判 强调全损车涉及关键结构维修难以保障长期安全性 卖家以"正常使用"否认欺诈不成立[16] 行业交易提示 - 事故车拍卖平台与保险公司直接合作 专门处理全损车残值交易 平台明确展示16张事故照片但未标注全损信息[11][14] - 新能源汽车电池质保与全损认定关联紧密 原厂质保失效将导致高额维修成本完全由消费者承担[9][17]
太平鸟旧款服装当新款卖?消费者要退一赔三被拒,商家:今年生产的
新浪财经· 2025-08-06 12:53
消费者投诉事件 - 消费者周先生投诉太平鸟男装官方旗舰店将去年旧款Polo衫标注为"2024年新款"进行销售,涉嫌虚假宣传[1][3] - 两件衣服货号均为"BWCOE2107",成分均为棉63.7%和聚酯纤维36.3%,除新旧差异外完全一致[8][5] - 消费者要求退一赔三被拒,公司仅同意退货退款[8][10] 公司回应 - 太平鸟客服承认服装为2024年旧款式,但解释称因是"2025年新一批次生产"故标注为新款[1][10] - 公司售后提出两种可能:面料改进或新生产批次[1][10] - 截至报道时,抖音旗舰店仍将该商品描述为"夏季新款"[12] 法律分析 - 律师指出该行为违反《广告法》第四条及第二十八条,涉嫌虚假宣传和欺诈[13] -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构成欺诈需退一赔三,最低赔偿500元[13] - 消费者可凭购买凭证、沟通记录等证据主张权利或提起诉讼[13] 消费者背景 - 投诉人为太平鸟最高级会员,年购买3-4次[3] - 本次通过抖音直播间以224元购入涉事商品[3][5] - 因工作着装要求偏好购买Polo衫[3]
多地消协发布上半年消费者投诉情况:预付式消费、老年人遭欺诈等问题突出
搜狐财经· 2025-07-29 12:21
消费者投诉总体情况 - 2025年上半年湖南省消保委系统共受理消费者投诉20726件,同比增长23.02%,解决17523件,投诉解决率84.55%,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697.11万元 [2] - 陕西省各级消保委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7789件,解决5183件,投诉解决率66.54% [7] - 广东省各级消委会处理消费者投诉538852件,同比上升30.34%,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22亿元 [10] - 四川省各级消委会共受理消费者投诉33824件,解决24643件,投诉解决率72.86%,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994.27万元 [13] - 天津市消协系统共受理消费者投诉4327件,为消费者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41.85万元 [14] 投诉性质分析 - 湖南省投诉性质占比:质量问题30.13%,价格问题15.4%,售后服务问题14.57%,安全问题9.14%,虚假宣传问题8.87% [4] - 陕西省投诉性质占比:售后服务问题28.32%,质量问题17.67%,价格问题15.93%,虚假宣传问题12.74%,合同问题11.05% [9] - 与去年同期相比,湖南省质量、虚假宣传问题投诉比重上升,安全、售后服务、合同问题投诉比重下降 [4] 商品类投诉情况 - 湖南省商品类投诉前五:食品类4659件(22.48%),日用商品类1905件(9.19%),家用电子电器类1686件(8.13%),服装鞋帽类1626件(7.85%),首饰及文体用品类1053件(5.08%) [5] - 广东省商品类投诉133904件,占投诉总量44.63%,前三位是服装鞋帽类38685件,家用电子电器类36754件,日用商品类26485件 [12] 服务类投诉情况 - 广东省服务类投诉158908件,占投诉总量52.97%,主要涉及互联网服务68050件,生活社会服务31516件,教育培训服务18614件 [12] - 教育培训投诉同比增长26.13%,是增量最大的投诉项目 [12] - 婚恋服务投诉问题包括宣传承诺不实误导签约、格式合同暗含霸王条款、服务质量缩水与诱导升级消费 [9] 重点行业投诉问题 - 医疗美容行业投诉213件,主要涉及虚假宣传医美产品功效、低价引流、编造虚假机构资质 [6] - 教育培训行业投诉问题包括虚假宣传、费用不透明、退费困难 [12] - 预付式消费问题突出,涉及违规营销、分期购课被诱导、格式合同藏陷阱、退课失联维权难 [13]
维护“一老一小”消费权益 广东将重点监管“水弹枪”玩具等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7-10 16:05
整治打击"坑老"乱象 - 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1亿占比达22%庞大的健康消费需求催生"银发经济"但部分不良商家利用老人信息弱势进行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2] - 广州周女士的父亲在不到一年间与不同公司签订数十份"购销合同"被"吸走"近70万元[2] - 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学车、教培、体育健身等行业也出现类似欺诈形式正在打击预付式消费从收费监管到合同使用全方位避免商家卷款潜逃[2] -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介绍今年以来立案查处涉及老年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案件184宗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套路"从线下走到线上将开展全链条式打击从生产者到平台经营者加强监管[2] 网红儿童玩具安全隐患 - "真煮"厨房玩具和水弹枪等网红儿童玩具常以"培养动手能力""摆脱手机瘾"为卖点但大多缺乏3C认证存在烫伤、击伤、触电、误吞小配件、化学物质超标等风险[3] - 生产厂家和卖家通过标注"14岁+"标识、虚构生产商地址等手段躲避监管[3] - 汕头市市场监管局表示接到举报后将现场核查发现诱导性或虚假宣传将发现一宗查处一宗[3] -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强调家长需尽监护责任商家需严守14+标识承诺若产品设计缺陷造成伤害需承担法律责任[3] - 广东市场监管部门将水弹枪等产品纳入重点监管范围加强校园周边、电商平台抽查频次强化平台监督对责任履行不力主体约谈警告[3]
市场监管总局和中消协提示:防范私域直播间诱导老年人购买药品保健品
新华社· 2025-07-02 16:37
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消费提示 - 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消费提示,防范私域直播间诱导老年人购买药品保健品 [1] - 商家通过个人微信、企业微信、微信群等私域渠道将顾客引流至线上直播间,假借"养生讲堂""健康咨询"等名义进行夸大、不实宣传 [1] - 部分商家以"免费送鸡蛋""社区义诊""老年福利会"等线下活动为诱饵,吸引老年人添加微信、加入微信群 [1] 商家诱导老年人消费的手段 - 在直播间通过"伪科学养生课""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形式,夸大产品"治疗高血压""抗癌防癌"等功效 [1] - 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心理,诱导购买价格虚高的"神药""神品" [1] - 私域直播间通过封闭场景实施情感营销,如"亲情关怀""健康咨询""专家讲座"等名义 [1] - 违规使用"包治百病""根治慢性病""替代药物治疗"等用语 [1] - 宣称"专家推荐""祖传秘方""老干部专用"等进行虚假权威背书 [1] - 利用"限时秒杀""最后优惠"制造消费焦虑,或以"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承诺欺骗消费者 [1] 消费者注意事项 - 保健食品仅具调节机体功能,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 [2] -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前应查验直播间是否公示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或药品经营许可证 [2] - 核查保健食品是否标注"蓝帽子"标志及批准文号,核查药品是否具备"国药准字"批号 [2] - 消费者如遭遇虚假宣传或消费欺诈,可拨打12315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2] - 对于金额较大、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应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交相关证据 [2]
别拿古法技艺当流量幌子
消费日报网· 2025-06-19 10:50
短视频营销乱象 - 短视频平台涌现大量展示古法技艺的内容,通过唯美画面和精湛工艺吸引流量,最终引导用户购买商品 [1] - 商家利用短视频将批量生产的现代工艺品包装成古法艺术品销售,实际商品与宣传严重不符 [1] - 部分工艺如花丝镶嵌难以通过肉眼辨别真伪,需专业手段(如火烧)区分古法与现代工艺 [1] 行业影响 - 商家以古法技艺为营销噱头的行为削弱传统技艺的珍贵属性,引发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危机 [2] - 现代工艺与古法技艺本身无优劣之分,但虚假宣传行为涉嫌消费欺诈,损害行业健康发展 [2] - 此类乱象可能阻碍古法技艺的传承,因消费者误解而减少市场需求 [2] 平台监管与政策动向 - 短视频平台需加强商家资质审核、内容真实性审查,并建立第三方鉴定等售后服务体系 [3] - 中央网信办启动为期3个月的专项行动,重点打击虚假摆拍、违规引流等恶意营销行为 [3] - 政策整治将遏制假冒伪劣产品通过短视频渠道销售,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 [3]
网上“买买买”,权益保护要跟上(法治聚焦)
人民日报· 2025-06-17 06:13
网络消费行业趋势 - 网络消费已成为群众重要消费方式 对消费模式完善和效率提升提出更高要求 [2]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典型案例 聚焦网络消费新领域问题以回应社会热点 [2] 直播电商领域规范 - 直播营销中"假一赔十"等高于法定标准的承诺构成合同内容 经营者需履行赔偿义务 [3] - 某店铺因主播将黑酸枝木手串虚假宣传为小叶紫檀 被判赔偿消费者10倍价款(1000元→1万元) [3] - 直播即时互动特性易导致虚假宣传 主播承诺直接影响消费决策 商品不符承诺需赔偿 [4] 票务平台运营规范 - 票务平台格式条款存在歧义时 应作出不利于平台方的解释 保障消费者全额退票权益 [6] - 演唱会门票退票规则需清晰明确 需平衡演出方与消费者合理需求 [7] 电商平台退货政策 - 经营者单方标注"不支持七日无理由退货"无效 需证明商品性质确实不宜退货 [8] - 某店铺因未合理说明手提包不宜退货性质 被判履行退货退款义务 [8] - 七日无理由退货制度保障在线消费权益 经营者不得任意扩大不适用范围 [9]
假防晒衣“热”销,消费欺诈终究见不得光
南方都市报· 2025-06-09 23:21
市场乱象 - 市场上标有"防晒"字样的产品品类繁多,但部分防晒衣实际无法有效阻挡紫外线,不符合国家标准[1] - 部分商家从生产到销售环节都存在造假行为,例如弋阳县信丰服装加工厂负责人连真实的紫外线防护系数都说不出来[1] - 网络直播间主播使用"新型科技面料实力防晒""防晒指数UPF100+"等虚假宣传用语[1] - 企业直销时会根据客户需求随意定制外包装袋上的防晒指数标识[1] - 尽管包装简陋、无品牌标识,最畅销的一款假防晒衣年销量高达30多万件[1] 监管行动 - 弋阳县市监局联合公安等部门连夜进行现场检查,对相关产品进行查封并抽样送检[2] - 责令涉事企业暂停生产销售,后续调查和送检结果出来后应有进一步处置措施[2] - 消费者可依法索赔,经营者有欺诈行为的应增加赔偿金额为商品价款的三倍[2] 改进建议 - 向消费者普及识别防晒衣真伪的常识[3] - 对直播电商等强化监管倒逼其尽责把关[3] - 对线上线下在售防晒衣加大抽检力度,对假冒伪劣产品依法严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