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

搜索文档
业界期待更多政策工具提振消费,提升居民收入应提高“三个比重”
第一财经· 2025-06-22 22:49
宏观经济形势 -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累计增速预计达到5.2%左右 [1] - 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4%,创2024年初以来最高水平,增速较上月加快1.3个百分点 [5] - 5月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3.0%、33.0%、30.5%、25.6% [5] 消费政策与工具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已下达两批共计1620亿元中央资金,后续还将有1380亿元在三、四季度分批下达 [6] - 建议优化假期安排,包括增加下半年假期、优化调休规则、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以助力服务消费恢复 [2][6] - 需提高三个比重:财政支出用于公共服务和民生的比重、居民消费占总需求的比重、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 [2][10] 居民收入与消费动力 - 工资性收入占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55%~57%,财产性收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9] - 建议降低个人所得税税负,包括提高起征点和降低税率 [9] - 2025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达到60%以上 [9] 服务消费潜力 - 一季度服务零售额增长5.0%,商务部等九部门提出48条举措挖掘服务消费潜力 [11] - 服务消费属于人力密集型行业,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并直接带动收入增长 [11] - 建议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型服务消费 [1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从27%提升至31%,是GDP增长极和独角兽主要板块 [12] - 生产性服务业包括技术开发、物流配套、金融服务等十大类 [12] - 建议培育中小生产性服务业企业、50强/500强企业、链头企业及产业互联网 [13] 国际机构观点 - 高盛、摩根大通等上调2025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分别上调0.6和0.7个百分点 [13] - 中国科技与消费领域成为吸引全球资本的新磁场 [13]
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发布
证券日报· 2025-06-22 20:22
服务业发展 - 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和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环节,贯穿制造业产业链全过程 [2] - 生产性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和人才密集型产业,发展该行业有助于减少资源要素、蓝领劳动力和货币投入 [2] -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可提升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 [2] 宏观经济分析与建议 - 报告回顾了今年前五个月的经济形势及推动经济运行的"三股力量" [2] - 建议通过"水龙头拧得更大"和"水管更加通畅"来稳住经济内生动力,即引入更多增长动能并打通经济增长惠及百姓的渠道 [2] - 具体方向包括放大从制造到服务的结构转型势能、释放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市民化潜力、挖掘缩小城乡差距的需求潜力 [2]
黄奇帆发声,信息量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1 23:38
核心观点 - 中国经济在"十五五"期间将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发展15个战略新兴和未来产业,并对现有100多亿工业制造业产值进行绿色低碳化和数字智能化改造 [2] - 生产性服务业是GDP增长极、独角兽主要板块、服务贸易发展基础和高端装备附加值主要来源,当前占比31%,目标提升至35% [2][3][5] - 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嵌入知识产权和服务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如手机价值中超过50%来自软件、专利等无形服务 [3][4] 生产性服务业分类 - 技术开发和创新、物流配套服务、金融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绿色低碳服务、数字化服务、销售和售后服务、品牌广告和知识产权服务、会计和法律等专业咨询服务、人才培养和管理服务等十大类 [2] 重点发展企业类型 - 50万个中小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占5000万中小企业的1%,涵盖物流、金融、检验检测等专精特新领域 [4] - 培育50强/500强企业:如新加坡普洛斯(物流)和法国施耐德(绿色低碳/数字化服务,年营收150亿欧元) [4] - 链头企业:类似苹果、华为、微软等掌控专利和服务环节的独角兽,可获取产业链2/3以上利润 [3][4] - 产业互联网平台:整合"1+10"产业体系(制造业+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以销定产的高效模式 [5] 产业结构优化目标 - 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从27-28%提升至35%,制造业保持27%,合计62% [5] - 生活性服务业保持27%,非制造业产业体系(建筑/挖掘/热电等)从10%降至7%,农业从7%降至5% [5]
黄奇帆:生产性服务业是独角兽温床,“十五五”重点培育四类企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1 19:47
新质生产力发展 - 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重点聚焦15个战略新兴和未来产业增量 同时推动100多亿工业制造业产值存量向绿色低碳化和数字智能化转型 [1] - 生产性服务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温床和土壤 涵盖技术开发 物流 金融 检验检测 绿色低碳 数字化等十大类别 [1] 生产性服务业核心价值 -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从两年前27%提升至2024年31% 成为现代经济增速最快板块 [2] - 生产性服务业是GDP增长极 苹果案例显示其掌控专利和服务环节可获取产业链2/3以上利润 [2] - 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嵌入知识产权和服务 显著提升终端产品附加值 如手机6000元售价中3000元来自软件和专利价值 [2] 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培育路径 - 第一类需发展50万个专精特新中小生产性服务企业 占5000万中小企业的1% [3] - 第二类需培育行业龙头 如普洛斯(物流)和施耐德(绿色低碳服务) 后者年营收达150亿欧元 [3] - 第三类需打造链头企业如苹果 华为 通过掌控十大生产性服务业环节主导产业链 [3] - 第四类需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 实现"制造业+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 [3] 产业结构优化目标 - 目标将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从当前27%-28%提升至35% 与制造业27%合计达62% [4] - 配套调整其他产业占比 生活性服务业保持27% 非制造业产业从10%降至7% 农业从7%降至5% [4]
“水龙头要拧大,输水管要畅通”!黄奇帆、李扬、王一鸣等最新发声!
证券时报· 2025-06-21 18:48
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 - 经济运行需以价格回升为关键指标,以扩大内需为核心政策导向,针对政策、内外部因素等三条主线发力[1] - 上半年GDP累计增速预计达5.2%左右,但有效需求不足仍是最突出问题[11] - 货币政策工具不断丰富,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在上海设立将推动跨境支付体系演进[5][6] - 需"水龙头拧大"引入更多增长动能,包括结构转型、城镇化潜力释放和缩小城乡差距[16]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 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关键环节,贯穿产业链全过程,需在"十五五"期间高度重视[3] - 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占比27%-28%,目标提升至35%以优化产业体系结构[3] - 重点推动五类企业:中小企业、百强企业、链头企业、产业互联网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3] 扩大内需与消费升级 - 扩大内需要提高三个比重:财政支出用于公共服务和民生比重、居民消费占总需求比重、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经济比重[11] - 需发力服务消费领域,促进消费与投资联动,扭转服务消费供给缺乏差异性现状[11] - 工资性收入占城镇居民收入六成,需加强用工补贴和灵活就业群体收入保障[16] 企业稳定与市场环境 - 稳企业是实现"四稳"关键,需从改善经营条件、改进市场环境和激发活力三方面入手[13] - 改善经营条件需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13] - 优化营商环境需规范监管、限制垄断,尤其要破解行政性垄断和平台垄断[13] - 激发企业活力需推进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加强民企产权保护,构建公平竞争环境[14] 国际竞争与开放格局 - 国际竞争格局基本面变化,中国与发达国家从垂直分工转向水平分工[7] - 跨国公司存在两面性,既有竞争退出案例,也有持续合作意愿[7][9] - 需继续改善投资环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外商投资环境[8] 数字技术与金融创新 - 数字技术对货币金融体系提出挑战,区块链等技术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和稳定币发展[5] - 智能合约、去中心化金融等技术将持续推动跨境支付体系演进[5] - 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货币金融治理机制改革,应对数字货币发展挑战[5]
黄奇帆、李扬、王一鸣等最新发声
券商中国· 2025-06-21 17:56
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方向 - 经济运行需以价格回升为关键观测指标,以扩大内需为核心政策导向,针对政策、内外部因素等三条主线发力 [1] - 上半年GDP累计增速预计达5.2%,但有效需求不足仍是最突出问题 [7] - 货币政策工具不断丰富,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设立将推动跨境支付体系重塑 [4]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 "十五五"期间需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目标将其占比从27%-28%提升至35% [2][3] - 需推动五类企业:中小企业、百强企业、链头企业、产业互联网企业及专业服务机构 [3] - 生产性服务业可减少资源要素投入,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2] 扩大内需与消费升级 - 扩大内需需提高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比重、居民消费占比及可支配收入占比 [7] - 需发力服务消费领域,促进消费与投资联动,改善供给差异性 [7] - 工资性收入占城镇居民收入六成,需加强灵活就业保障及资本市场创富效应 [10][11] 企业活力与市场环境 - 稳企业是实现"四稳"关键,需改善经营条件、优化市场环境及激发活力 [8][9] - 国企改革需推进产权制度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民企需加强产权保护与公平竞争 [9] - 需抑制非税收入过快增长,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8] 国际竞争与开放格局 - 中国与发达国家分工从垂直转向水平,跨国公司因本土企业竞争力增强而出现退出案例 [5] - 跨国公司呈现两面性,既有外迁也有高层访华合作意愿 [5] - 需统筹改革与开放政策,保持市场与政府同向发力 [6] 结构转型与城镇化潜力 - 需释放制造向服务转型势能,挖掘城镇化及农民工市民化需求潜力 [10] - 需完善养老、失业保障及收入分配体系,打破企业低质低价竞争 [11]
“杭州搞生产性服务业,就是为今后发展做谋划”
杭州日报· 2025-06-10 11:14
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动态 - 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召开第一届第二次理事会暨黄奇帆报告会 通过《内部管理制度》 成立党支部和首批20位专家组 授牌杭州市现代服务业研究院和杭州供应链创新专委会 [1] - 促进会成立于2025年1月6日 由杭州资本 阿里巴巴 海康威视等12家单位发起 目前拥有603家会员单位 [1] - 促进会会员单位及其下属在杭企业2023年营收占全市生产性服务业的82% 占全市服务业的77% [1] - 促进会已开展搭机构 建机制 问诉求 抓谋划 搞培训 促协调等创新工作 初步打响品牌 [1] 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意义 -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 环境和土壤 [1] - 高质量制造业必然伴随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 需重点发展十大领域 包括研发 物流 金融 数字化赋能等 [2] - 生产性服务业是催生独角兽企业的动力 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灵魂 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关键 [2] 杭州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举措 - 杭州是最早将生产性服务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城市 当前布局具有10-20年战略前瞻性 [2] - 黄奇帆建议三大方向 用足自贸区政策红利 聚焦产业链协同培育链头企业 发展产业互联网构建集群生态 [2]
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十五五”时期将更加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证券时报· 2025-05-28 09:55
生产性服务业与新质生产力 - 生产性服务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土壤和生态环境,是工业制造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1] - 未来生产性服务业将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与制造业集群结合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创新[1] - "十五五"时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将提上重要议事日程[1] 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 新质生产力发展分为增量、存量和生产性服务业三大赛道[4] - 增量领域的新制造涵盖五大板块:新能源、新材料、新人工智能、新生物医药和新高端装备制造[4] - 五大新兴制造板块是推动制造业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4] - 中国制造业存量体系占80%,需通过绿色低碳改造和数字化改造升级传统制造业[4] 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贡献 - 生产性服务业对产品附加值的贡献占比约50%,硬件成本仅占另一半[5] - 高端产品核心竞争力源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嵌入[5] - 建设贸易强国需提升服务贸易水平,生产性服务业是国家发展战略重点[5]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 中国制造十大领域已有大批产品实现全球"领跑"或与发达国家"并跑"[5] - 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十五五"规划至204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最强劲动力[5]
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 “十五五”时期将更加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证券时报· 2025-05-28 03:35
生产性服务业与新质生产力 - 生产性服务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土壤和生态环境,是工业制造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1] - 未来生产性服务业将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与制造业集群结合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创新[1] - "十五五"时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将提上重要议事日程[1] - 生产性服务业对产品附加值贡献极为关键,高端产品硬件成本仅占50%,另一半价值来自生产性服务业嵌入的服务价值[2] 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 新质生产力发展分为增量、存量和生产性服务业三大赛道[1] - 增量领域的新制造涵盖五大板块:新能源、新材料、新人工智能、新生物医药和新高端装备制造[1] - 存量工业产业体系占中国制造80%,需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发掘潜力[2] - 存量改造包括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改造和数字化改造两个方向[2] 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中国制造十大领域已有相当大部分产品实现全球"领跑"或与发达国家"并跑"[3] - 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十五五"规划至204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最强劲动力[3] - 五大新制造板块不仅是新质生产力关键领域,更是推动制造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2] 国家战略定位 -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快建设贸易强国,重点提升服务贸易水平[2] - 成为服务贸易强国是建设贸易强国的必要条件,凸显生产性服务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1]
民营经济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经济日报· 2025-05-24 21:44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 2025年一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197 9万户 同比增长7 1% 超过过去3年平均增速 [1] - 新设"四新"经济民营企业83 6万户 其中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增长最快 达到18 0% [1] - 民营企业已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占据数十家席位 具备前沿科技和尖端制造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1] 政策支持与法治保障 - 《民营经济促进法》通过立法保障民营企业权益 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 [1] - 政策聚焦三方面:保障民企权利、降低生产要素成本(尤其是融资成本)、治理地方管理部门滥权行为 [2] - 优化营商环境被定位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需通过法治化手段吸引全球资本并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3] 挑战与外部环境 - 国际逆全球化政策加剧经济环境动荡 增加民企投资、运营、出口风险 [2] - 智能化生产使未改造的中小企业陷入困境 地方乱收费、拖欠货款等问题仍存在 [2] - 生产性服务业短板明显 需加强引导民企制定全球战略及海外运营的能力 [3] 高质量发展路径 - 推动"两个健康"协调发展:企业健康与企业家健康相互促进 强调企业家社会责任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3] -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中国制造已具备技术应用和消费者体验的全球领先优势 [3] - 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标志着国家推动民企"创"出新活力、"闯"出新优势的决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