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产性服务业
icon
搜索文档
七部门联合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
证券时报· 2025-10-13 06:07
政策总体目标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目标是到2028年服务型制造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1] - 具体目标包括完成20项标准制定,打造50个领军品牌,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实现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广泛普及和新模式不断涌现 [1] 主要任务与专项行动 - 提出7项主要任务和3项专项行动以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 [1] - 3项专项行动包括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动、服务型制造企业品牌提升行动、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行动 [3] - 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动将推动建设共享制造平台、共享工厂,开放检验检测资源共享 [3] - 服务型制造企业品牌提升行动将培育打造龙头企业和领军品牌,加强品牌评价和宣传推广 [3] - 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行动将打造面向生产需求、消费需求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融合应用场景 [3] 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 - 为强化技术创新,将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发布服务型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清单,推动共性技术攻关 [1] - 将加快典型模式升级,探索服务型制造新模式 [1] - 为强化模式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将分类推进服务型制造模式在原材料、装备制造、电子制造、消费品等行业和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 [2] 重点行业应用与发展 - 将加大重点行业服务型制造发展力度,推动巩固提升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产业优势地位 [2] - 将促进钢铁、石化、医药、船舶等产业提质增效 [2] 生产性服务业支撑 - 为增强生产性服务业支撑能力,将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节能环保服务、质量技术和质量管理服务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 [2] 信息基础设施与数据要素 - 为夯实发展底座,将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按需布局算力基础设施 [2] - 将提升工业数据要素供给,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型制造融合创新,提升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2] 政策支持与保障 - 将强化政策支持,包括将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成果应用等纳入技术改造等支持范围 [3] - 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企业的服务业务按规定享受相关要素价格等支持政策 [3] - 引导商业银行、政府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强金融服务 [3]
七部门联合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 到2028年,打造50个领军品牌,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
证券时报· 2025-10-13 06:01
政策核心目标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目标是到2028年服务型制造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1] - 方案计划完成20项标准制定,打造50个领军品牌,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推动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广泛普及和新模式不断涌现 [1] 主要任务与专项行动 - 提出7项主要任务和3项专项行动以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 [1] - 3项专项行动包括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动、服务型制造企业品牌提升行动、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行动 [3] 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 - 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发布服务型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清单,加快典型模式升级并探索新模式 [1] - 分类推进服务型制造模式在原材料、装备制造、电子制造、消费品等行业和安全生产领域的推广应用 [2] 重点行业与产业应用 - 加大重点行业服务型制造发展力度,推动巩固提升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产业优势地位 [2] - 促进钢铁、石化、医药、船舶等产业通过服务型制造实现提质增效 [2] 生产性服务业支撑 - 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节能环保服务、质量技术和质量管理服务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 [2] 信息基础设施与数据要素 - 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按需布局算力基础设施 [2] - 提升工业数据要素供给,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型制造融合创新,增强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2] 政策保障与金融支持 - 强化政策支持,将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成果应用纳入技术改造等支持范围 [3] - 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企业的服务业务按规定享受相关要素价格等支持政策 [3] - 引导商业银行、政府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强金融服务 [3]
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 推动产业融合助力服务型制造腾飞
证券日报· 2025-10-13 00:02
政策核心与目标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旨在推动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发展 [1] - 方案核心是增加服务要素在生产经营中的比重,推动企业从单纯生产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转型 [1] - 发展目标为到2028年,服务型制造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具体包括完成20项标准制定,打造50个领军品牌,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 [2] - 方案旨在促进制造业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新空间、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型制造体系奠定基础 [2] 发展现状与背景 - 自2016年以来,服务型制造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作用逐渐显现 [2] - 当前发展仍面临关键技术供给能力薄弱、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典型模式应用不平衡、统计监测难度较大等问题 [2] - 服务型制造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发展得益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迭代升级和应用拓展 [1] 关键任务与行动 - 方案提出七项主要任务,包括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及工业设计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推进模式推广应用等 [4][5] - 方案提出三项专项行动,分别是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动、服务型制造企业品牌提升行动、以及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行动 [4][7] - 七项主要任务和三项专项行动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协同、从模式推广到品牌建设的有机整体 [7] 行业专家解读 - 专家认为方案提出了清晰且具前瞻性的目标,将进一步完善制造与服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融合发展格局 [3] - 从产业融合角度看,服务型制造打破了传统产业界限,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 [3] - 数智技术是服务型制造的核心支撑,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可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 [3] - 培育壮大重点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型制造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各服务业态相互依存可构建精密的产业生态系统 [6] - 打造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高地是探索新路径的重要尝试,有助于形成独特的创新生态 [6][7]
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型制造迎来政策升级
第一财经· 2025-10-12 20:54
服务型制造的战略定位与政策背景 - 服务型制造是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两化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2] - 服务型制造的核心是制造业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以增加服务要素的投入和产出 [2] - 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已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 - 2016年以来相关政策持续推动,服务型制造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作用逐渐显现 [2] 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成效与量化目标 - 此前遴选的370多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中,服务业务对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60% [2] -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8年的发展目标:完成20项标准制定,打造50个领军品牌,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 [3] - 力争在2035年使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左右,占GDP比重达到35%以上 [5] 服务型制造面临的主要挑战 - 发展服务型制造存在关键技术供给能力薄弱、标准体系不健全、典型模式应用不平衡、统计监测难度较大等问题 [3]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但与制造业强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却相对滞后 [5] -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欧盟、美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5] 政策支持与重点任务 - 《实施方案》提出7项主要任务: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培育壮大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推进模式推广应用等 [3] - 提出3项专项行动: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动、服务型制造企业品牌提升行动、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行动 [4] - 鼓励加强服务型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编制发布关键共性技术清单,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4] 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重要性与发展方向 - 生产性服务业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具有GDP增长极、独角兽增长极、高附加值产品价值增长极的功能 [1][5] - 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 [4] - 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 [5]
七部门:打造服务型制造升级版
中国新闻网· 2025-10-11 22:39
政策核心目标 - 到2028年打造服务型制造升级版 实现制造与服务全方位 宽领域 深层次融合发展 [1] - 具体量化目标包括完成20项标准制定 打造50个领军品牌 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 [1] - 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将广泛普及 新模式不断涌现 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1] 服务型制造定义与现状 - 服务型制造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以数智技术为支撑的新型产业形态 [1] - 其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态等方式 将服务深度嵌入制造业产品全生命周期 [1] - 自2016年以来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但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作用仍待加强 [1] 实施方案主要任务 - 方案提出七项主要任务以解决关键技术供给薄弱 标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2] - 任务包括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培育重点生产性服务业 分类推进模式应用等 [2] - 重点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涵盖科技服务 工业设计 软件和信息服务等 [2]
利好来了,七部门重磅部署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1 20:25
政策总体目标 - 七部门联合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旨在推动服务与制造深度融合[1] - 服务型制造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数智技术为支撑的新型产业形态,通过优化生产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将服务嵌入制造业产品全生命周期[1] - 到2028年目标包括:完成20项标准制定,打造50个领军品牌,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促进制造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1] 主要任务 - 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发布关键技术清单,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动需求感知、集成研发设计等共性技术攻关[2] - 加快共享制造、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典型模式升级,探索模型驱动研发等新模式[2] - 培育壮大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科技服务业、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等,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专业支持[3] - 分类推进服务型制造模式在原材料、装备制造、电子制造、消费品等行业推广应用,促进服务要素更深层次融入制造业[5] - 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按需布局算力基础设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型制造融合[5] 专项行动 - 实施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动、服务型制造品牌提升行动、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行动三项专项行动[5] - 服务型制造品牌提升行动旨在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和领军品牌,面向制造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区域打造品牌[6] - 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行动鼓励打造面向生产需求、消费需求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融合应用场景,建立新模式新场景推广平台[6]
七部门发文推动服务深度嵌入制造业,涉及装备制造、消费品等行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1 20:14
政策发布与核心定义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2] - 服务型制造定义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数智技术为支撑,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态等方式,将服务深度嵌入制造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新型产业形态[2] - 方案目标为到2028年,服务型制造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完成20项标准制定,打造50个领军品牌,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2] 主要任务与重点领域 - 方案提出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培育壮大重点生产性服务业等7项主要任务[3] - 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业、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4] - 分类推进服务型制造模式在原材料、装备制造、电子制造、消费品等行业和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4] - 加大力度推动巩固提升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产业优势地位,促进钢铁、石化、医药、船舶等产业提质增效[4] 技术基础与专项行动 - 夯实发展底座包括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按需布局算力基础设施[5] -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型制造融合创新,引导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和智能体在重点场景布局应用[5] - 方案提出实施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动、服务型制造品牌提升行动、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行动3项专项行动[5] - 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行动鼓励打造面向生产需求、消费需求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融合应用场景[6]
刚刚,利好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10-11 18:25
服务型制造政策概述 - 七部门联合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从企业、行业、区域、生态四个维度提出任务措施[2] - 方案旨在通过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业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型制造体系奠定基础[3][18] - 服务型制造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数智技术为支撑的新型产业形态,通过服务深度嵌入制造业全生命周期,实现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18] 发展目标 - 到2028年,服务型制造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完成20项标准制定,打造50个领军品牌,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3][20][42] - 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将广泛普及,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制造与服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3][20][42] 重点任务与专项行动 - 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发布关键技术清单,推动需求感知、集成研发设计等技术攻关,加快共享制造、个性化定制等典型模式升级[4][21][44] - 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5][6][7][8][22] - 开展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动,建设共享制造平台和共享工厂,开放检验检测资源共享[9][10][24][45][47] - 开展服务型制造品牌提升行动,培育打造100家服务型制造龙头企业和50个领军品牌[11][30][45][48] - 开展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行动,打造面向生产需求、消费需求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融合应用场景[12][13][14][32][46][50] 支撑体系与保障措施 - 夯实服务型制造发展底座,加强5G+工业互联网、算力基础设施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业数据要素化,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型制造融合[15][35][44] - 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研制基础通用、分行业分领域标准,鼓励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先行先试[26][44] - 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支持培育服务型制造转型方案提供商和公共服务平台[28][44] - 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公共服务、壮大人才队伍、推进国际合作等保障措施,确保方案落地实施[36][56]
黄奇帆: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还应投生产性服务业
搜狐财经· 2025-10-01 10:12
资本市场发展空间与目标 - 国际成熟资本市场的总市值与GDP比例通常在1:1到1:1.2之间,低于此比例说明成长空间巨大,高于此比例则可能存在泡沫 [3] - 中国资本市场总市值目前约为100万亿元人民币,GDP预计为140万亿元,证券化率约为70%,远低于合理上限,表明市场有较大成长空间 [3] - 预计到2040年,中国GDP按不变价格将达280万亿元,按可变价格将达350万亿元,若证券化率达到100%-120%,股市总市值可能达到400万亿元,较当前水平翻两番 [3] - 发展资本市场的核心目标是推动金融强国建设,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并促进居民收入增长 [4] 创投风投资金投向现状与调整 - 中国风投、创投、私募等产业基金总规模接近30万亿元,但其中40%的资金投向货币资金和固定收益债券,投资方向存在扭曲 [4] - 另有约30%的资金用于企业上市前或上市后的跟投,风险相对较小 [4] - 真正符合“投早、投小、投长期”理念的资金,主要集中在企业发展的0-1和1-100阶段,这部分投资约占基金总规模的30% [5] - 当前政策导向是鼓励资金从低风险领域转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4][5] 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与重要性 - 生产性服务业包含10个大类、35个中类、171个小类,共计216个细分类型 [6] - 十大类别包括:硬核技术研发、物流配送、供应链金融、检验监测认证、绿色低碳服务、数字化服务、采购贸易、知识产权、专业咨询、职业教育等 [6] -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动力,能提高利润、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生态土壤 [7] - 该行业主要依靠创新、人才和新要素投入,其产生的GDP体现了全要素生产率中的新质生产力 [7] 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地位与增长 -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经济中GDP的最大板块和增长极,美国该行业占GDP比重从1950年的10%升至去年的48%,欧盟占比为40% [7] -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从1980年的10%提升至目前的约30%,是过去40年增速最高的板块 [8] - 2021年至2023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长率达12.1%,显著高于同期约5%的GDP增速以及制造业、农业约4%的增速 [8] - 抓好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地方GDP增长和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关键举措 [9] 生产性服务业与独角兽企业及高附加值 - 全球独角兽企业中最重要的是由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的企业,美国独角兽企业市值占股市总市值的30%,约20万亿美元 [9] - 美国七大科技企业(微软、苹果、亚马逊、高通、英伟达、特斯拉、谷歌)总市值达15万亿美元,其中六家本质上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链头企业 [9][10] - 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嵌入硬件产品中构成高附加值的基础,例如一部6000元的手机,其嵌入的生产性服务价值可能高达3000元 [11] - 投资硬科技必须与投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相结合,否则可能事倍功半 [10] 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投资方向 - 第一类是专精特新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小企业,当前约五六千万中小企业中约有1%(即50-60万个)属于此类,是“投小投早投长期”的重要目标 [11] - 第二类是专业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型企业,例如普洛斯(在华资产管理规模约790亿美元)和法国的施奈德(年服务费收入上百亿欧元) [12] - 第三类是“文武兼修”的企业,如海尔,既从事硬件制造,也深度参与产业链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研发 [12] - 第四类是产业互联网平台,它整合了制造环节与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形成“1+10”的数字化平台,是物联网发展的蓝海 [12][13] - 第五类是像苹果、微软、华为这样的产业链链头企业,它们掌控核心生产性服务业并委托制造,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关键 [13]
黄奇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发展,有利于GDP增长|资本市场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9-29 19:36
资本市场成熟度评估 - 判断资本市场成熟度的核心硬指标是总市值与GDP的比例,理想区间为1:1至1:1.2 [6] - 美国GDP为29万亿美元,股票市场市值超过70万亿美元,占比达200%以上,显示市场热度过高并存在泡沫 [6] - 中国资本市场总市值年初为70多万亿人民币,现已达到100万亿,而今年GDP预计为140万亿,市值占GDP比例仅为70%,表明市场仍有巨大成长空间 [6] - 到2040年,中国GDP按不变价核算将达280万亿,按可变价核算约350万亿,若证券化率达到100%-120%,股市总市值有望达到400万亿,较当前水平翻两番 [6] 风险投资与硬科技投资导向 - 以风投、创投为主的各类产业基金总规模接近30万亿,但其中40%投资于货币资金和固定收益债券,存在投资方向扭曲 [7] - 中央及证监会近期倡导“投早、投小、投长、投硬科技”,以调整投资方向,另有约30%资金用于企业上市前或上市后的跟投 [7] - 真正符合“投早、投小、投长”理念的投资应覆盖从“0-1”的初创阶段到“1-100”的转化阶段,乃至“100-100万”的产业成型阶段,此类优质投资目前约占基金总规模的30% [8] - 硬科技投资的关键方向是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联的企业,而非单一的制造业高新企业 [8] 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地位与分类 - 生产性服务业包含10个大类、35个中类、171个小类,共计216个类型,是制造业创新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生态土壤 [9] - 十大类别包括:硬核技术研发、产业链物流配送、供应链金融、市场准入检验监测、绿色低碳服务、数字化服务、采购贸易与售后服务、知识产权保护、专业咨询服务、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 [9] - 生产性服务业不依赖传统资源、劳动力或资本投入,主要依靠创新和人才,其创造的GDP体现了全要素生产率中的新质生产力 [10] 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贡献与增长动力 -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经济中GDP的最大板块和增长极,美国该领域占比从1950年的10%提升至去年的48%,40年间规模增长300倍 [10] -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从1980年的10%提升至去年的约30%(以18万亿美元GDP计),是过去40年增速最高的板块 [10] - 2021年至2023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长率达12.1%,显著高于同期约5%的GDP增速及其他板块约4%的增速 [10] - 全球独角兽企业市值中,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占据重要地位,美国股市约30%(20万亿美元)的市值为独角兽企业,其中包含500多家企业贡献的5万多亿美元市值,以及七大科技公司(微软、苹果等)贡献的15万亿美元市值 [12] 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投资标的分类 - 第一类为专精特新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小企业,当前约五六千万中小企业中约有1%(即50-60万家)属于此类,是“投早投小”的重要目标 [14] - 第二类为专业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型企业,例如普洛斯在华资产管理规模约790亿美元,法国施奈德转型后年服务费收入达上百亿欧元 [15] - 第三类为“文武兼修”的制造与服务融合型企业,如海尔,兼具硬件制造与产业链服务研发能力 [15] - 第四类为产业互联网平台,其整合了制造环节与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制造+服务”的数字化微笑曲线,是物联网平台发展的蓝海 [16] - 第五类为产业链链头企业,如苹果、微软、华为,它们掌握核心硬科技与生产性服务,将制造环节委托代工,自身把控产业灵魂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