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跨界造车
icon
搜索文档
又有小米投资?“ 追觅官宣造车 ”上热搜,网友:太癫了...
36氪· 2025-08-29 11:49
公司战略与产品规划 - 追觅科技宣布进军高端电动汽车领域 目标打造全球最快车型 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1] - 首款产品定位高端市场 计划于2027年正式亮相[12] - 造车计划并非临时起意 公司自2013年已开始酝酿 推迟12年后正式公开[12] - 通过创始人控股80%的星空计划公司推进造车项目 首款车型为高端新能源SUV 计划2027年量产并优先海外销售[21][23] 企业背景与资金实力 - 公司2023年估值达200亿元人民币 位列2024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14] - 获得多轮融资支持 C轮融资达36亿元人民币 投资方包括CPE源峰 华兴新经济基金 小米集团等[18] - 与小米存在深度合作关系 作为小米生态链企业起步 曾为小米代工智能清洁产品[17] - 目前组建近千人造车团队并持续扩张[20] 行业竞争环境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淘汰赛阶段 头部车企采取降价及出海策略 中小玩家面临退出压力[25][26] - 造车行业具有长周期 重投入和慢回报特性 单项目资金需求常达数百亿元[29] - 追觅在智能扫地机器人领域全球市场份额为8% 排名第五 落后于石头科技(16%) iRobot(13.7%)和科沃斯(13.5%)[30] 历史先例与风险参考 - 家电企业戴森曾投入20亿英镑(约182亿元人民币)开发电动车 最终因无法实现盈利放弃项目[23] - 跨界造车需面对行业门槛高 迭代速度快等挑战 当前入局时机面临较大风险[26][29] 市场舆论反应 - 网友观点呈现分化:部分质疑其可行性并调侃 部分支持跨界创新 部分持中立态度[6][7][9][11] - 支持者认为公司制造经验和品控能力可迁移至汽车领域[10] - 中立观点指出车圈竞争激烈 需警惕"翻车"风险[15]
又见跨界造车!首款车型对标布加迪威龙
证券时报网· 2025-08-28 15:05
公司战略与定位 - 追觅科技正式官宣进军汽车制造领域 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 计划2027年亮相[1] - 依托高速马达技术打造全球最快电动车 以超级马达技术为用户提供极致动力体验[1] - 公司估值达200亿元人民币 入选《2024·胡润全球独角兽榜》[3] - 已组建近千人造车团队并持续扩张 将长期投入汽车领域[3] 技术优势与产品特性 - 首款车型以"感知-理解-进化"为核心构建智能生态体系 搭载具备记忆功能的AI赋能陪伴系统[5] - AI系统可持续学习用户驾驶习惯 场景偏好及情绪特征 实现动态优化响应逻辑[5] - 语音交互系统能精准复现用户声线特质 实现具情感温度的人车交互[5] - 跨生态互联能力实现车辆与智能家居 移动终端无缝协同 构建智能生活闭环[6] 市场竞争策略 - 瞄准超豪华电动车细分市场 避免陷入中低端价格战 专注性能与技术立身[7] - 全球超豪华汽车市场仍由布加迪 宾利等传统品牌主导 但电动化与智能化推进缓慢[4] - 特斯拉定位科技大众化 难以满足高端用户对极致豪华与专属体验的需求[4] - 中国车企出海聚焦性价比与中端市场 尚未突破超豪华领域[4] 行业发展趋势 - 汽车产业正从内燃机向智能化转型 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显著丰富用户体验[6] - 追觅科技认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缺乏真正智能化的超豪华品牌[4] - 公司试图重新定义超豪华汽车 打造极致性能与智能科技融合的驾乘体验[4]
追觅官宣造车:跨界的“速度梦想”能否落地?
经济观察报· 2025-08-28 13:17
公司战略与产品规划 - 追觅科技宣布跨界造车 计划制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 首款车型可能为增程式SUV 预计2027年面向海外市场推出[2] - 公司自2013年萌生造车计划 强调"无畏""独特""坚定"的企业精神 但未披露资金投入、合作伙伴及研发团队规模等关键信息[2] - 产品定义对标速度最快 借鉴小米汽车跨界模式 寻求差异化竞争策略[2][3] 行业竞争环境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淘汰赛阶段 头部车企加速扩产、降价和出海 中小玩家持续退出市场[2][3] - 行业门槛和风险显著高于数年前 新进入者面临数百亿元资本需求[3] - 海外市场成为新进入者的目标领域 但需要应对激烈竞争和差异化产品挑战[3] 资源与能力对比 - 小米汽车凭借雷军个人IP、十余年供应链投资布局及上市公司融资渠道 获得较高毛利率和市场订单[3] - 追觅科技尚未上市 融资能力有限 缺乏类似投资生态体系 轻资产模式支撑量产存在不确定性[3] - 公司期待通过造车寻找新增长曲线 但需接受技术、资金与市场的三重检验[3]
27亿元甩卖美国工厂,这家巨头为何屡屡冲刺造车却铩羽而归?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07 10:54
鸿海集团美国造车项目折戟 - 鸿海集团以3.75亿美元出售美国俄亥俄州汽车工厂 较两年前2.3亿美元收购价亏损1.45亿美元 [2] - 工厂占地55.7万平方米 原属通用汽车 后由Lordstown Motors获得 鸿海2022年收购时视为进军电动汽车制造关键落子 [3] - 出售协议包含售后回租条款 鸿海保留使用权生产"符合战略重点的产品" 从所有者转变为租户 [3] 合作方连续破产事件 - 与Lordstown Motors合作生产Endurance电动皮卡 因质量控制纠纷对簿公堂 后者2023年6月破产并指控鸿海"断资毁约" [3][5] - 原计划在该厂生产电动SUV的IndiEV于2023年10月破产 银行存款不足300万美元 [5] - 合作意向方Fisker Inc于2024年6月资金链断裂破产清算 [5] 工厂运营与产能状况 - 具备年产能60万辆电动汽车的超级工厂 在鸿海手中仅维系三年即易主 [4] - 被当地媒体称为"电动车坟场" 实际产能与宏伟梦想背道而驰 [6] - 将厂房土地与生产设备分别卖给注册仅12天的神秘公司 [4] 战略失误与行业认知偏差 - 试图将手机代工模式复制到汽车领域 忽略汽车产业对品控毫秒级精度要求 [8] - 汽车供应链涉及电池/电机/电控等复杂体系 技术门槛和标准要求远高于手机 [8] - 在"自有品牌"与"纯代工"战略间摇摆不定 缺乏明确战略定位 [9] - 依赖外部技术支持 缺乏核心整车研发能力 与合作伙伴形成"弱弱相加"局面 [9] 美国市场环境挑战 - 面临特斯拉行业巨头和传统车企电动化转型的双重竞争压力 [6] - 美国各州环保标准与补贴政策差异导致合规成本高昂 [6] - 对美国市场生态和政策法规存在严重误判 [6] 战略转型方向调整 - 出售工厂表面理由为重心转向AI和数据领域 [2] - 通过轻资产操作缓解重资本投入压力 为后续转型预留空间 [3] - 特别强调"保持美国汽车客户服务能力"以履行法律义务 [3]
王传福现身小米,和雷军聊啥?
搜狐财经· 2025-07-18 16:57
公司动态 - 比亚迪CEO王传福参观小米汽车工厂 雷军陪同并详细介绍生产车间 双方高层互动密切[1] - 顺为资本合伙人胡峥楠参与陪同 其曾主导比亚迪F3设计开发工作 与比亚迪有历史渊源[1] - 王传福工作强度极高 每周工作112小时 28年未休年假 体现其高度投入的工作风格[3] 合作历史 - 小米SU7标准版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 双方合作从意向进入实质阶段[5] - 雷军公开表示比亚迪是小米手机最重要合作伙伴 合作关系已持续十余年[8] - 王传福澄清媒体误读 表示比亚迪支持小米造车 双方正在洽谈汽车项目[7] 市场表现 - 小米SU7创下惊人订单数据 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 1小时达28.9万台 18小时锁单24万台[8] - 小米汽车面临严重产能瓶颈 标准版交付周期57周 Max版最快33周 远超行业正常水平[8] 行业观察 - 产能提升成为小米汽车发展关键 将直接影响其未来市场表现[10] - 行业关注双方潜在深度合作可能 但小米自有工厂提速仍是主要解决方案[10]
苹果向下,小米向上
36氪· 2025-07-10 09:59
核心观点 - 苹果和小米在跨界造车领域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战略路径和结果,苹果的"泰坦计划"因目标过于激进和脱离产业规律而失败,小米则通过务实整合和生态协同成功突围 [1][3] - 苹果十年投入100亿美元未能量产,小米首期100亿元人民币便实现交付,资源投入精准度差异显著 [8] - 中国成熟的电动汽车产业生态为小米提供了供应链、政策和市场优势,而苹果面临美国本土供应链不完整和政策阻力 [9][11][12] 长期与短期的视野 - 苹果"泰坦计划"目标反复摇摆,从纯电动车型到L5级完全自动驾驶再到无方向盘设计,十年更换五任负责人,最终因技术瓶颈和量产难题失败 [4] - 苹果试图跳过产业自然演进阶段,直接以终极形态切入市场,违背汽车产业发展规律 [6] - 小米定位为汽车产业赋能者,不追求颠覆式创新,而是整合豪华品牌设计思路和行业领军企业技术方案,快速实现量产 [6] 产业生态与资源整合 - 小米利用中国成熟的电动汽车产业链,直接整合宁德时代电池、禾赛科技激光雷达等资源,从立项到量产仅用3年 [9][11] - 中国政策红利为小米提供购置补贴、牌照优惠等支持,而苹果面临美国严苛环保法规和传统车企游说阻力 [11][12] - 小米通过顺为资本投资100余家供应商,实现供应链深度绑定,苹果缺乏类似布局 [14] 人才与用户基础 - 小米从传统车企挖角技术骨干,快速补齐汽车工程短板,苹果团队以软件工程师为主,缺乏汽车行业经验 [14] - 小米3.8亿MIUI用户构成汽车业务种子用户,与电动汽车目标群体高度契合 [16] 产品与生态协同 - 小米SU7和YU7斩获近30万辆订单,实现手机、智能家居与汽车无缝互联,击中年轻消费者痛点 [1][6][8] - 苹果生态封闭性导致用户体验割裂,小米生态协同优势显著 [6][8] 挑战与隐忧 - SU7被指抄袭保时捷设计,自动驾驶事故引发信任危机,产能不足带来交付压力 [16]
从平台到“定制造车” 货拉拉将构建货运闭环生态
中国经营报· 2025-07-05 04:52
货拉拉跨界造车战略 - 货拉拉首款定制车型"多拉八方"由长安跨越代工生产,配备多功能方向盘、60W快充接口、双手机支架及25处储物空间,定位"为司机而生"[1] - 新车主打五大核心优势:7.8立方米大货厢、超大门洞设计、贯通式真三座、18分钟快充能力、1475公斤大承载[2] - 车型已完成工信部产品目录申报,预计8月正式发布,标志公司造车项目进入量产阶段[1][3] 战略布局与投资 - 2022年7月货拉拉投资105亿元在重庆建设整车研究院、智能网联中心及供应链协同制造体系[3] - 2022年5月成立重庆多拉新能源汽车科技公司,2023年4月新增新能源汽车销售业务,并在IPO招股书中明确电动商用车研发计划[3] - 2024年在全国多地设立分公司搭建销售服务网络,官方账号"货拉拉多拉汽车"已上线运营[3] 商业模式与数据驱动 - 基于平台积累的运输场景数据、司机反馈与物流需求大数据开发定制化产品[2] - 采取"会员费+订单佣金"模式,2022-2024年该部分收入占比60%,国内货运服务毛利率从74.3%提升至81.9%[5] - 通过"车辆-平台-司机"绑定构建生态闭环,购车司机可获派单优先权等权益[6] 国际化与市场表现 - 业务覆盖全球135个城市,注册用户超2000万,在东南亚市场以Lalamove品牌运营并引入摩托车运力等本地化服务[5] - 2014年进入内地市场,从广州深圳起步实现全国扩张[5] 行业专家观点 - 跨界造车是平台变现空间收窄背景下的战略选择,但面临重资产投入和新能源商用车赛道激烈竞争[6] - 需解决司机群体信任问题,建立销量基数和服务网络以实现"车辆+金融+数据+后市场"盈利闭环[6]
从车商大佬到储能巨头!如今又要跨界造车?这家成立4年的新企业,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电动车公社· 2025-07-04 23:59
核心观点 - 楚能新能源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计划推出增程SUV并布局纯电车型,其背后依托创始人代德明在家电、汽车销售及资本运作领域的成功经验[3][5][10][11] - 代德明通过精准把握家电、汽车销售及化工投资风口完成资本积累,其投资湖北宜化实现账面浮盈近30亿元,展现出色的产业洞察力[35][37][41] - 楚能新能源以储能电池为切入点,通过价格战和快速产能扩张策略迅速崛起,2025年储能订单超40GWh,动力电池装车量增速达50%位列行业第14名[58][59][60][74] 企业背景 - 楚能新能源成立于2021年8月,主营储能电池、动力电池及能源管理系统,已建成武汉江夏等四大生产基地总产能超110GWh[3][53][60] - 公司首创"浸默"电池安全系统获SNEC储能技术卓越奖,280Ah储能锂电池定价不超过0.5元/Wh推动行业降本40%[54][55][59] - 2025年4月动力电池装车量达0.33GWh环比增长50%,与长安等车企合作并签署230亿元上游供应合同[73][74] 创始人轨迹 - 代德明1964年生于湖北宜昌,从家电销售起步,1997年参与格力武汉销售公司创立,2000年转型汽车经销创立恒信德龙[13][14][16][20] - 恒信汽车集团现为国内第四大经销商,覆盖60余城300余家4S店,2023年营收785.12亿元,代理奔驰、奥迪等豪华品牌[22][23][26] - 作为"牛散"在股市表现突出:2018年重仓湖北宜化获利近30亿,2022年投资洛阳钼业次年涨幅达119%[35][37][41][43] 战略布局 - 汽车业务部门规模超百人,招聘涵盖三电、智能驾驶等整车制造全链条岗位,首款车型或对标问界M5增程SUV[5][6][10] - 依托恒信全国4S店网络和售后体系,形成"动力电池+整车制造+销售渠道"的垂直整合潜力[74][75] - 采用零跑式全栈自研模式,65%核心零部件自产,通过供应链控制力打造性价比路线[82] 行业数据 - 2025年4月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5中,宁德时代21.2GWh居首,楚能以0.33GWh增速50%位列第14名[74] - 国内汽车经销商排名显示恒信汽车2023年营收785.12亿元位列第四,仅次于广汇汽车(1661.73亿元)[24][26] - 楚能储能电池已获国内外电力集团订单,覆盖日本、美国等市场,2025年新增订单超40GWh[63][64]
“车圈老赖”100亿收购威马!凭啥逆天改命?
电动车公社· 2025-06-26 00:59
宝能汽车与威马汽车现状 - 宝能汽车母公司宝能投资集团被执行金额高达480亿元,宝能汽车集团被执行金额接近120亿元 [3] - 宝能汽车推出新品牌悠宝利,新车已在深圳工厂下线并面向二三线城市招募经销商 [4] - 宝能汽车展示中心出现威马汽车,工作人员确认宝能已收购威马,正在交接生产资质等核心资产 [6] 威马汽车失败原因 - 威马累计融资超410亿元,但资金耗尽导致门店大规模关闭 [10][11][12] - 研发投入不足,2019-2021年总研发投入不足30亿元,亏损达174亿元 [26] - 电芯供应商管理不善导致车辆自燃,引发大规模召回 [21][22] - 内部管理混乱,CTO等高管离职,创始人沈晖出走海外 [27][29] - 威马目前仅剩两大工厂、生产资质和有限品牌价值 [29] 宝能汽车发展历程与困境 - 2017年宝能以81.9亿元收购观致汽车63%股权,进军汽车行业 [31] - 观致销量90%依赖内部消化(联动云租车),实际市场表现不佳 [35] - 宝能多次宣布建厂计划(西安、广州等),但工厂建设滞后 [35][36] - 2020年以32.6亿元收购长安标致雪铁龙,成立11家子公司打造全产业链 [38] - 宝能汽车至今未能实现量产,悠宝利A3多次推迟量产 [45][46] 宝能收购威马的战略意图 - 深圳翔飞(宝能关联公司)作为唯一战略投资人,计划投入100亿元重整威马 [51][53][58] - 威马重整计划目标:2026-2027年销量60万辆,2028-2029年销量100万辆,营收1100亿元 [63] - 宝能计划利用威马的生产资质和海外渠道优势开拓市场 [67][68][69] - 悠宝利品牌招商显示宝能汽车总产能已达百万级 [64]
买车送机票! 吉祥航空造车,唯一亮点?|次世代车研所
新浪科技· 2025-06-05 08:37
吉祥航空跨界造车事件 核心观点 - 吉祥航空旗下吉祥汽车首款车型吉祥AIR正式上市,成为国内首家跨界造车的航空公司[2] - 新车在产品力、技术积累和销售渠道方面明显落后于比亚迪、零跑等竞争对手[2][6][7] - 公司通过"买车送机票"营销策略试图打造生态协同,但实际联动有限[2][6][7] - 行业分析师普遍认为公司面临技术、渠道、资金等多重挑战,突破"跨界魔咒"难度大[8][9][11] 产品与市场表现 - 吉祥AIR推出两款车型:B款14.78万元(续航435km)、D款15.98万元(续航530km),均采用单电机后驱系统(最大功率147kW/150kW)[6] - 电池配置为51kWh/64kWh磷酸铁锂电池,仅具备L2级辅助驾驶且无激光雷达,显著落后同价位竞品[6] - 前身云度汽车2023年上半年销量仅311台,当前销售渠道仅限上海地区[3][6][7] 跨界战略与资源匹配 - 母公司均瑶集团2022年4月接盘云度汽车,2023年推出首款车型云兔[3] - 2025Q1吉祥航空营收57.22亿元(同比+0.05%),净利润3.45亿元(同比-7.87%),2024年研发费用6042万元(同比-22.49%)[9] - 对比头部车企:小米计划投入100亿美元造车,蔚来称"造车门槛是几百亿"[9] 行业竞争格局 - 跨界失败案例频现:极石01累计销量10163台(月均<500台),Vala房车2025Q1仅交付99台[8] - 竞争对手比亚迪、小鹏、零跑已在15万级市场建立产品+渠道+服务全体系优势[6][7][9] - 分析师指出新能源车行业需颠覆式创新,当前"买车送机票"仅为营销噱头,未形成真正生态协同[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