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6G通信
icon
搜索文档
受益低空经济与人形机器人市场爆发,南京聚隆亮眼年报后获机构投资者聚焦
证券时报网· 2025-05-07 18:07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3.87亿元,同比增长30.53%,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 [2] - 2024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433.97万元,同比增长16.25%,扣除股份支付影响后净利润9987.63万元,同比增长44.85% [2]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5.95亿元,同比增长32.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52.77万元,同比增长33.56% [2] 分行业销售表现 - 2024年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领域销售额同比增长31.24%,通信及电子电气领域增长36.17%,环保建筑工程领域增长30.45% [3] - 航空航天及低空经济领域销售额增长263.80%,碳纤维复材结构件及零部件制造与整机装配业务快速发展 [3] 研发投入与方向 - 2024年研发投入9563.56万元,同比增长33.30%,2025年一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8.64% [3] - 研发方向包括高性能改性塑料、热塑性弹性体、碳纤维复材应用、生物基塑木型材等技术升级,以及人形机器人、6G通信等前沿技术探索 [3] 低空经济布局 - 控股子公司南京聚隆复合材料技术有限公司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263.80%,实现盈利,已建立民用无人机结构件、零部件及整机装配生产体系 [5] - 2024年上半年成立战略拓展事业部,专注于航空航天及通信行业前瞻性需求,已研发并批量供应轻量化、低成本、高效率的新材料和元器件 [5] 人形机器人领域进展 - 已成立机器人用材料项目团队,专注于开发适合机器人领域的高分子材料,正与多家相关单位开展合作洽谈 [6] - 在高性能工程塑料、碳纤维复材应用等方面具有技术优势,未来将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更轻量化、高强度、高耐久性的材料 [6] 公司战略定位 - 聚焦"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新能源、轻量化""新材料前沿开发及应用技术""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主题,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的新材料公司 [4]
南京聚隆(300644) - 2025年4月2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4-29 19:28
公司基本信息 - 证券代码 300644,证券简称南京聚隆 [1] - 2025 年 4 月 29 日,多家机构对公司进行特定对象调研,地点在南京江北新区聚龙路 8 号 [2] 业绩情况 2024 年业绩 - 实现营业收入 23.87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30.5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8433.97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6.25%;扣除股份支付影响,净利润达 9987.63 万元,较上年同期扣除股份支付影响后的净利润增长 44.85% [3] 2025 年第一季度业绩 - 实现营业收入 5.95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32.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3052.77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33.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 2897.81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6.35% [3] 上市以来营收和盈利情况 - 2018 年上市,当年收入 10.18 亿元,净利润 2302.56 万元;2018 - 2024 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约为 15.26%,净利润复合增长率约为 24.16%;业务与下游终端产品淡旺季特征趋同,通常第四季度为销售旺季 [5] 市场拓展成果 各领域销售额增长 - 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领域销售额达 17.82 亿元,同比增长 31.24%,进入多家车企供应链 [3] - 通讯及电子电气领域销售额增长 36.17%,达 2.29 亿元 [3] - 环保建筑工程领域销售额增长 30.45%,达 1.57 亿元,塑木型材产品出口至 40 多个国家 [3][4] - 航空航天及低空经济领域销售额增长 263.80%,达 0.30 亿元 [3][4] 海外市场与新业务布局 - 墨西哥工厂投产,扩充产能和业务 [4] - 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和 6G 通信领域研发 [4] 研发投入与方向 - 2024 年研发投入 9563.56 万元,同比增长 33.30% [5] - 投入方向包括核心产品技术升级优化以及前沿技术探索 [5] 人形机器人计划 - 成立机器人用材料项目团队,与多家单位开展合作洽谈 [6][7] - 未来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更优材料 [7] 科研成果 - 截至 2024 年末,获授权专利 149 项,其中发明专利 76 项 [7] - 2024 年新增发明专利 11 项 [7] - 2024 年承担项目列入江苏省制造强省资金协同攻关项目 [7] 低空经济业务 - 控股子公司聚隆复材布局该领域,2024 年营收 0.30 亿元,同比增长 263.80%,实现盈利 [8] - 建立生产体系,具备多种零部件及整机装配制造能力 [8] 产品与市场成果 产品系列拓展 - 优势产品群增长,新材料开拓初见成效,发泡材料产量达千吨,PMMA 产品实现突破 [9] - 塑木产品线拓宽,低空经济领域业务发展迅速 [9] 客户合作与市场应用 - 新增多家行业龙头客户,在多家主机厂取得进展 [9] - 产品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赢得市场认可 [9][10] 航空航天及通讯行业布局 战略布局与技术成果 - 成立战略拓展事业部,攻克技术难题,研发并供应新材料和新工艺元器件 [10][11] - 专注新一代塑料金属化电讯器件研发,实现批量精密制件生产 [11] 未来发展方向 - 构建精密电子材料及零部件新主线,深化研发 [11] 公司发展战略 总体战略 - 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高性能功能化高分子新材料及其复合材料为核心,推动多领域应用 [12] “4 + 2”战略布局 - “4”指四大核心业务板块,加强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 [14] - “2”围绕精密加工和特种材料合成,延伸产业链布局 [14] 未来目标 - 未来三到五年,力争成为国内改性材料头部企业之一等 [14]
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重构及其应对
半导体芯闻· 2025-04-27 18:46
全球半导体产业现状与重构趋势 - 半导体产业是现代工业金字塔尖的"明珠",支撑人工智能、6G通信、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全球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2] - 半导体产业链涵盖上游材料设备、中游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下游终端应用,呈现高技术、高资本密集型特征 [2] - 传统全球分工格局为:美国主导芯片设计,日本荷兰专注材料设备,东亚主导制造封测 [2] - 当前产业链正因技术迭代(AI/量子计算)、地缘政治等因素重塑,主要经济体加速本土化布局 [2][3] 半导体产业重构三大驱动因素 - 地缘政治促使各国加强供应链安全战略,美欧通过芯片法案推动本土化,同时构建盟友合作网络(如美日韩联盟) [2] - AI技术催生高性能芯片需求,推动半导体创新:生成式AI降低设计成本30%,提升制造效率20%,创造新应用场景 [2] - 竞争与合作并存:中国半导体技术/市场快速增长,但面临高端芯片出口管制;跨国分工仍是产业共识 [3] 中国半导体发展策略 技术创新突破 - 聚焦光刻机、刻蚀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AI芯片、先进封装等前沿领域 [3] - 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培育自主IP核生态 [3] - 分阶段实现技术突破,加强基础研究投入(竞争性与稳定性支持结合) [3] 产业链优化 - 在长三角/珠三角构建产业集群,形成"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完整生态链 [3] - 实施"链长制"培育领军企业,推进"东数西算"与半导体产业协同 [3] - 建设智算中心提升算力调度能力,支撑AI芯片研发 [3] 国际合作与风险防控 - 通过展会/FTA加强技术强国合作,参与6G标准制定,吸引跨国企业设立研发中心 [3] - 建立供应链安全评估平台,监测关键设备库存,制定应急预案 [3] - 推动与欧盟/东盟建立芯片供应链互助机制,应对单边主义冲击 [3]
浓眉大眼的也暴雷了
猫笔刀· 2025-04-20 22:18
明天又要开盘,说回行情,先从周五的尾盘开始讲。 国家队又一次在收盘前出手护盘,比较明显的标的还是华夏沪深300etf(代码510330),分时线很明显的看到最后10分钟买了将近40亿,本来靠着这笔资 金可以把上证指数从-0.3%抬到红盘,但这次遇到了一些小意外,最后3分钟突然汹涌而出大量卖盘,把大盘又砸回去了一些,导致最终收盘的时候上证指 数绿了,下跌0.11%。 再细节一点,就是关注510330的交易量,突然来了连续的大额买单,就跟着一起买,快收盘了赶紧抛。这么干的人多了,波动就会放大,包括最后三分钟 的回落幅度也比以前大,因为这种搞偷鸡的资金不愿意持仓过夜去承担额外的风险。 总之上证指数的8连涨在一片混乱中被终止,那跌了有什么不良后果吗?其实也没有,就是宣传上不好说贸易战之后中国股市每天都涨了,这种不必要的 包袱早点卸下了也好。 你们看周五的成交量,都缩到9100亿,没眼看了,这种僵尸行情真就是浪费时间,表面上每天尾盘拉升mini涨,其实市场并不认可指数的有效性,纷纷离 场观望。总不能贸易战一天没打完,大盘就一直立正罚站吧。 反正我是无所谓的,现在年化贴水率挺高,哪怕一直僵硬到年底也不白给,就这么耗着好了 ...
百万年薪抢人,vivo为何押宝家庭机器人?
36氪· 2025-03-26 11:27
vivo进军家庭机器人赛道 - 公司已成立机器人Lab部门,隶属于中央研究院,负责机器人产品孵化与预研工作,并高薪招聘机器人领域人才,如技术规划专家最高年薪超120万元[1] - 公司定位清晰,计划将服务数亿终端用户的能力移植到机器人,聚焦孵化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依托AI大模型与影像技术积累,目标让机器人实现场景理解与需求响应[3] - 产品规划采取"渐进突围"策略,预计3-5年推出原型机,理想中的家庭机器人正式上市需10年以上,期间可能针对特定场景推出功能型产品[3] 技术优势与布局 - AI能力:公司自研蓝心大模型矩阵(语言/语音/图像/多模态)已应用于终端,AI Agent训练将成为机器人核心,其视觉理解技术(如vivo看见功能)可迁移至机器人视觉识别[8] - 空间感知:影像技术积累(TOF 3D技术、微云台防抖、VCS仿生光谱)为机器人空间定位与导航避障奠定基础,2024年发布的X100 Ultra支持3D影像,是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关键[9] - 混合现实协同:MR头显产品vivo Vision积累的空间感知与交互能力将复用至机器人,MR技术被视为机器人必备能力[10][12] - 专利储备:2024年公开机器人控制方法、基于MR的交互方法等专利,并提前布局6G通信以解决机器人云端算力依赖问题[13]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市场潜力:家庭服务机器人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领域,老龄化趋势推动家务/陪伴/教育监护需求,行业企业数量达45.17万家(截至2024年底),融资活跃[3][16] - 手机厂商竞逐:苹果组建数百人团队开发家用机器人,预计2028年量产,技术储备包括空间感知系统ARMOR;三星推出Bot Handy服务机器人与伴侣机器人Ballie[15] - 产业逻辑:机器人被视为联接物理与数字世界的桥梁,手机厂商凭借技术复用(影像/AI)、供应链话语权、用户数据与场景理解能力,可平滑切入赛道[18] 战略逻辑与产业趋势 - 技术复用路径:手机技术(5G/AI/影像/芯片)积累可迁移至机器人,形成"硬件-数据-场景"闭环,公司专注"大脑"与"眼睛"研发,其余交由供应链[18] - 行业分工趋势:机器人产业未来将高度分工,类似手机产业链模式,头部手机厂商因技术积累与用户规模占据主动权[19] - 长期主义布局:公司以"埋头种因"文化持续投入,影像技术十年研发经验将复制至机器人领域,为下一代产业浪潮做准备[19]
高盛观点 | 全球卫星市场或将增长七倍
高盛GoldmanSachs· 2025-03-20 18:25
卫星市场规模预测 - 未来五年内全球将发射多达70,000颗低轨道卫星,其中约53,000颗可能来自中国 [1] - 到2035年卫星市场规模将从目前的150亿美元增长至1080亿美元,最乐观情况下可能达到4570亿美元 [1] - 中国卫星公司非常活跃,至少有三家运营商已提交超过10,000颗卫星的巨型星群网络申请 [9] 卫星发射成本与技术挑战 - 每公斤卫星有效载荷成本或将高达12,000美元,但未来可能降至100-200美元 [4][5] - 需要约46万颗卫星才能覆盖世界一半人口,因每颗卫星带宽为每秒960吉比特但传输速度仅每秒100兆比特 [4] - 卫星寿命较短会产生大量太空碎片,需积极管理 [4] 卫星技术演进与优势 - 火箭推进器重复使用及不锈钢材料替代降低发射成本 [5] - 每颗卫星带宽升级减少组网所需卫星数量,地面站密度增加可降低延迟 [5] - 卫星可辅助海底电缆支持高速跨国网络,无需与本土电信运营商交换数据 [9] 卫星应用场景与市场潜力 - 为缺乏传统基础设施的地区(如飞机、船舶、灾区)提供互联网覆盖 [9] - 全球25亿人无法访问互联网,卫星可提供关键数据服务 [9] - 最终主流用例将是6G通信,并可能纳入移动网络与电信运营商合作 [9][5] 行业竞争与资源分配 - 更多参与者进入市场争夺频率资源,2025年卫星发射数量将加速增长 [6] - 理想高度的最佳轨道资源有限,促使公司加快国际电信联盟申请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