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制药
icon
搜索文档
德州|德州打造千亿元级 “北方生物谷”
大众日报· 2025-10-27 09:15
"一核三极多园"集群效应凸显 德州打造千亿元级 "北方生物谷" "我们正开发母乳寡糖、乳果糖、低甜糖醇等新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低糖、低热量选择。"日 前,2025德州生物产业路演招商大会举行,山东百龙创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窦光朋在企业 路演中表示,"急需深化与科研机构合作,打通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让实验室技术更快变成货架产 品。"活动中,来自全国的重点生物企业、高校以及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华大基因作了新产品、 新技术路演,12个重点合作项目集中签约。 生物产业贯通传统与未来,这一产业在德州有良好基础,热度持续攀升。德州市聚焦生物制造、生 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医学工程、生物质能等五大领域,以清晰布局、强劲创新和务实举措,推动产 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国际化迈进。今年7月,生物产业被列为德州市11条先进制造业标志性产业链之 一,确立了"链长统筹、牵头部门主抓、领建园区主战、关联园区协同"的工作格局。德州市将系统构 建"一核引领、三极支撑、多园协同"的生物产业空间布局,即以禹城市为核心,齐河、乐陵、平原为三 极,天衢新区、陵城区、临邑县等多园协同。目前,全市生物产业链规上企业达153家,2024 ...
中新健康丨医药企业热议四中全会公报:我们正经历“质的飞跃”
中国新闻网· 2025-10-24 22:17
国家战略部署与行业反响 - 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12项战略任务中的第二项,为行业指明方向 [1] - 多位医药企业负责人表示深受鼓舞,认为部署明确了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坚定了企业攻坚“卡脖子”技术的战略定力 [1][2] - 全会部署被视作从国家顶层设计上为需要长期投入的硬科技领域(如高端医疗装备)指明了方向,其积极影响是根本性的 [2] 行业创新进展与国际地位提升 - 中国创新药企通过不懈努力,其创新疗法在国际舞台上不断赢得认可,海外授权交易快速攀升 [1] -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从“并跑”向部分领域的“领跑”转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定义”转变,开始有能力参与乃至主导全球技术规则的制定 [3] - 经过十多年扎实创新,一部分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已在全球舞台崭露头角,开发的一系列创新药物受到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认可 [4] 中国独特的创新生态与生产力优势 - 中国拥有数据平台优势、算法突破以及世界级的科技基础设施,使企业能在创业第一天就站在高点 [3] - 中国的生产力和全产业链优势让AI制药创新有实力竞速全球赛道,例如能以美国1/10的成本获得同等品质的数据集,且数据处理速度远超美国(国内当天完成 vs 美国可能需6周) [3] - 企业正充分发掘工程师红利,探索创新深水区,从工程技术创新到生物学机理创新,并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进行转化医学创新 [2] 企业案例与能力建设 - 康方生物创始人认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是企业主体掌握乃至引领全球前沿科技的发展 [1] - 大医集团作为案例,截至2025年9月申请专利已超1300件,体现了中国企业攻克“超大复杂跨学科系统”的工程能力 [3] - 剂泰科技作为AI制药企业,深刻感受到中国的生产力优势,使其能够高效、低成本地进行研发 [3] 未来挑战与发展建议 - 产业总体创新水平仍有巨大提升空间,企业个体力量尚难以比肩跨国制药公司,全球临床开发和全球商业化能力有待提升 [4] - 需要培育一批在新药研究、临床开发、商业化全链条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并期待更多支持高水平科技创新的政策举措落地 [4] - 建议构建“政府引导、产业主导”的双轮驱动格局,政府需加大财政扶持、优化审评审批、搭建转化平台,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卡脖子”环节 [5]
诺泰生物:前三季度业绩稳中有升 技术平台优势稳固
证券时报网· 2025-10-23 09:46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27亿元,同比增长21.95% [1]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4.45亿元,同比增长26.92% [1] - 业绩增长源于贯彻"时间领先、技术领先"的经营理念及主营业务有序开展 [1] 核心增长驱动力 - 多肽药物尤其是GLP-1靶点药物终端需求及研发需求的持续提升是公司营收利润增长的核心驱动 [1] - 公司凭借在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等GLP-1靶点原料药领域的深厚积累成为市场趋势受益者 [1] - 随着司美格鲁肽自2026年起专利集中到期,仿制药渗透有望进一步带动多肽原料药需求 [1] 行业市场前景 - 全球多肽药物市场规模自2007年以来逐年递增,至2020年已达430亿美元,增长率接近16% [1] - 2024年全球GLP-1(R)类药物销售额已超500亿美元,其中司美格鲁肽贡献超一半销售额 [1] 未来战略布局与技术平台 - 公司布局以多肽、寡核苷酸为基础的XDC技术平台,包括RDC、PDC、POC、AOC等偶联平台 [3] - 公司持续打造高素质国际化BD团队,探寻业务发展新方向 [3] - 公司在寡核苷酸领域的前瞻布局有望贡献增量,其吨级商业化生产车间预计2025年完成建设 [2] 产能扩张与外延合作 - 寡核苷酸商业化生产车间将形成年产寡核苷酸1000公斤、PMO100公斤、PEG偶联环肽200公斤的产能 [2] - 2024年6月公司与诺唯赞达成战略合作,共同设立专注于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合资公司 [2] - 公司与深势科技在AI制药领域合作,聚焦AI技术赋能生物医药产业变革 [2]
AI辅助口服小分子新药研发,「知维拓」获数千万元种子轮融资|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10-22 08:15
公司概况与融资信息 - 北京知维拓医药科技有限公司(Riltide Medicines)已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种子轮融资 [3] - 本轮融资由纽尔利资本领投,青檀投资跟投 [3] - 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推进公司核心管线的临床前研发以及AI交互分子设计平台的建设与完善 [3] 公司战略与核心业务 - 公司成立于2024年,聚焦于AI制药赛道,主要从事创新口服小分子药物研发 [3] - 核心布局系统性红斑狼疮、炎症性肠病等自身免疫疾病领域 [3] - 公司自主研发的EnCore人工智能交互设计平台,聚焦于加速先导化合物发现,并融合自有湿试验平台加速分子优化效率 [4] - 在自免领域,口服小分子药物因服用便利、安全性高、生产成本低等优势,被视为未来新药研发的重要方向 [4] - 公司重点攻克在过去被视为“难成药”的靶点,并将AI技术和药物化学相结合 [5] - 公司已启动多条临床前管线开发 [5] 团队与行业背景 -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龙伟在医药行业拥有近20年药物研发和管理经验 [3] - 近两年来,AI驱动药物研发正逐步从概念验证走向产业落地,AI生成分子开始进入具备商业价值的项目体系 [3]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进步使得AI能够适应更多制药应用场景,广泛的应用需求进一步推动了技术优化,形成良性循环 [4] 投资人观点 - 投资人看好公司在自身免疫领域开发口服小分子药物的战略方向和创新能力 [6] - 公司团队具备资深行业经验和“端到端”的全链条成功案例 [6] - 投资人相信公司能充分发挥AI在新药设计中的赋能作用,探索具有全球竞争潜力的产品项目 [6] - 口服自身免疫疾病药物被视为具备巨大需求潜力的领域 [6]
AI辅助口服小分子新药研发,「知维拓」获数千万元种子轮融资|36氪首发
36氪· 2025-10-20 08:00
公司融资与资金用途 - 北京知维拓医药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种子轮融资,由纽尔利资本领投,青檀投资跟投 [1] - 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推进核心管线的临床前研发以及AI交互分子设计平台的建设与完善 [1] 公司业务与战略布局 - 公司聚焦于AI制药赛道,主要从事创新口服小分子药物研发 [1] - 核心布局领域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炎症性肠病等自身免疫疾病 [1] - 公司自主研发EnCore人工智能交互设计平台,旨在加速先导化合物发现并融合自有湿试验平台优化分子效率 [2] - 公司战略重点在于将AI技术与药物化学结合,攻克“难成药”靶点,并已启动多条临床前管线开发 [2] 团队背景与行业经验 -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龙伟拥有近20年药物研发和管理经验 [1] - 团队具备资深行业经验和“端到端”的全链条成功案例 [3] 行业趋势与技术发展 - AI驱动药物研发正从概念验证走向产业落地,AI生成分子开始进入具备商业价值的项目体系 [1]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进步使AI能适应更多制药应用场景,应用需求推动技术优化,形成良性循环加速行业渗透 [2] - 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口服小分子药物因服用便利、安全性高、生产成本低等优势,正成为新药研发重要方向 [2] 投资人观点 - 投资人看好公司在自身免疫领域开发口服小分子药物的战略方向和创新能力 [3] - 投资人认为口服自身免疫疾病药物是具备巨大需求潜力的领域,相信公司能走出一条AI驱动药物研发的独特路径 [3]
耐心资本构筑创新生态圈!2025上海生物医药投融资峰会成功举办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6 17:37
峰会概况 - 峰会主题为“多元资本聚力 生态赋能强链”,旨在协同探索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聚力赋能源头创新与产业集聚 [1] - 峰会通过主题演讲、圆桌对话等形式,解读产业投融资、探讨多元赋能创新生态路径,并发布全新产业研究成果 [3] - 现场吸引了来自学界、产业界、投资界、金融界等超200名专业观众参与 [3] 上海国投公司的投资布局与策略 - 公司通过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上海国资母基金,合计投决生物医药子基金约66亿元,其中市场化遴选及投资22个子基金,放大倍数约5.5倍 [5] - 基金矩阵直投重点投向创新药械、产业链自主可控以及脑机接口、细胞及基因疗法、合成生物学等重点培育赛道 [5] - 公司协同探索生态圈赋能,联动申康临转院加速早期孵化和临床成果转化,助力瑛泰医疗通过并购完善产品管线 [5] 脑机接口技术进展 - 博睿康公司由洪波教授团队历时十年孵化,已落地上海浦东新区,并与华山医院、宣武医院合作 [7] - 公司在2025年6月启动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全国12家医院参加,32例截瘫患者8月全部手术顺利成功开机,截至10月14日所有患者已度过2个月关键节点 [7] - 团队计划今年提交临床试验报告,申报首个植入脑机接口三类医疗器械,并发现了脑机接口促进神经修复的科学证据 [7] 生物医药行业趋势与企业战略 - 行业正逐步回归理性,创新药企站在估值驱动转向价值驱动的十字路口,需以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目标 [9] - 企业应通过深耕源头创新,构建从研发、临床到商业化的全球化能力,以及打造可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技术平台来实现破局 [9] - 中国资本市场呈现强劲复苏,医药BD在交易数量、首付款占比、总交易金额等方面延续了中国的创新叙事 [11] 产业资本的投资视角与赋能 - 生物医药投资应以临床价值为导向,重点关注获益人群、数据和研发进度领先性,并看重早期项目的科学创新性与靶点证据充分性 [13] - CVC具备独特的产业赋能体系,在临床、注册、生产、市场等方面形成整体优势,正积极推动供应链协同并支持被投企业开展BD合作 [13] - 国内药企以及医药并购基金在基于资产长期战略价值的并购事件中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 [11] 生态协同与研究成果发布 - 圆桌对话围绕“多元化资本全链条赋能产业创新发展”,从管线创新、监管支持、产业投资、企业发展、资本市场等维度探讨了生态赋能的多元化路径 [15] - 峰会发布了产业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干细胞产业发展蓝皮书》和《AI制药产业发展蓝皮书》,系统梳理相关领域的技术演变路径、发展现状趋势及产业生态图谱 [15] - 上海市已形成大力鼓励创新的监管环境和良好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期待多元化资本与创新企业良性互动,支持企业开展高质量创新 [16]
20cm速递丨科创创新药ETF国泰(589720)领涨超2.8%,跟踪指数去年“924行情”以来跑赢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6 11:26
行业积极催化因素 - 创新药板块表现活跃,受国内外多重积极因素共振催化 [1] - 三生制药眼科产品601A(贝伐珠单抗眼内注射溶液)上市申请获受理,标志着公司在眼科赛道取得关键进展 [1] - BMS宣布与AI药企Insitro扩大合作,潜在总额超20亿美元,用于开发ALS新药,凸显跨国药企对AI制药技术的认可 [1] - 辉瑞公司首席执行官表示美国制药业需要与中国制药业合作 [1] - 默沙东围绕从科伦博泰授权的TROP2 ADC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SKB264)启动第15项全球III期临床,印证中国ADC平台的全球竞争力 [1] 创新药ETF产品表现 - 科创创新药ETF国泰(589720)聚焦科创板创新药企业,跟踪上证科创板创新药指数,该指数汇聚30家代表性优质公司,以高成长biotech为主 [2] - 产品具有20%涨跌幅限制,更贴合板块波动特性 [2] - 2024年9月24日至2025年9月30日市场反弹期间,科创新药指数涨幅为117.04%,跑赢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109.62%涨幅 [2] - 科创新药指数在市场风险偏好回升时有助于更好地分享科创板的弹性 [2]
硅谷AI圈最“硬核”的华人女CEO,凭什么让制药巨头排队合作?
新浪财经· 2025-10-16 03:24
公司核心战略 - 采用“All-in-Human”核心理念,彻底跳过动物实验环节,直接利用真实人类患者数据驱动药物研发 [4][5][6] - 核心技术引擎为CONVERGE®平台,该平台从人类脑部和脊髓组织样本中提取多维度生物数据,供AI学习以识别疾病相关基因靶点并预测有效药物 [6][7] - 构建从AI靶点发现到内部药物化学及早期临床开发的内部闭环,实现研发经验的快速迭代和知识内化,减少外部合作摩擦 [17] 研发管线进展 - 针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领头羊候选药物VRG50635,从靶点发现到进入人体临床试验仅用4年,相比传统制药行业平均超过12年的周期缩短三分之二 [11] - 第二个候选药物VRG201针对肥胖症与代谢疾病,已进入临床前最后阶段,证明其AI技术平台具备从神经科学领域向其他疾病领域延展的能力 [12] 行业合作与背书 - 2021年与全球制药巨头礼来达成合作,共同开发ALS新疗法,合作涉及前期资金及后续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总额高达数亿美元 [12] - 与另一顶级药企阿斯利康(通过子公司Alexion)合作,利用其AI平台寻找针对罕见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肌肉疾病的新靶点 [13] 行业竞争定位 - 相较于美国本土AI制药公司(如Insitro)依赖实验室体外生成数据,Verge Genomics的差异化优势在于直接使用真实人类患者组织样本,从源头更接近临床真实 [15][16] - 坚持内部闭环研发模式,与部分倾向于将靶点授权给大型药企进行后续开发的平台型公司形成对比,此举旨在实现极速迭代和知识内化 [17]
毕马威:中国生物科技发展步入“快车道”
上海证券报· 2025-10-15 21:23
行业宏观趋势 - 中国政策红利推动国内创新药步入黄金发展期 [1] - 全球医药产业链重构等因素推动中国生物创新药全球化成为必选项 [1] - 中国生物科技领域正迎来以全链条协同创新、资本生态重构等为核心的系统性政策支持 [2] 技术驱动变革 - 人工智能已渗透到药物研发各个环节,驱动CDMO从成本竞争向价值创造战略转型 [1] - 在精准医疗领域,AI通过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将基因编辑准确率从传统方法的85%提升至98%以上 [1] - AI、5G、大数据等技术与生物信息学、纳米技术深度融合,催生了AI制药等新兴领域 [2] 企业战略与市场拓展 - 自2020年起,中国药企的License-out交易数量增速明显加快 [1] - NewCo模式正逐渐成为新药出海的重要标准化路径之一 [1] - 创新药企出海地域不断拓展,除欧美市场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新的重要市场 [1] - 外资医药企业加速重构对华投资,中国企业正探索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创新的多元化出海模式 [2] 新兴领域发展 - AI制药、医药外包组织及中药科创等新兴领域崭露头角 [2]
AI制药赛道竞逐加剧英矽智能三闯港交所打响“突围战”
新浪财经· 2025-10-15 04:30
上市进程与财务表现 - 公司近期第三次向港交所递表申请上市 此前两次申请分别于2023年6月和2024年3月因期满失效 [1] - 公司2022年至2024年营收呈现快速增长 分别为3014.7万美元、5118.0万美元、8583.4万美元 [2] - 公司同期净亏损分别为2.2亿美元、2.1亿美元、1710万美元 三年累计亏损约4.5亿美元 [2] - 公司于2024年6月完成1.23亿美元的E轮融资 [7] 业务模式与客户构成 - 公司核心业务为AI驱动的新药开发 药物发现及管线开发业务在营收中占比长期超过90% [2] - 公司拥有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研发平台Pharma.AI [2] - 公司存在大客户依赖 2022年至2024年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90.6%、94.1%、94.4% [2] 研发管线与核心产品 - 公司核心候选药物为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Rentosertib(ISM001-055) 其作用靶点TNIK由AI辅助发现 [3] - 公司已建立超过30条自主研发管线 布局横跨纤维化、炎症性肠病、肿瘤、代谢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领域 [3][4] - 公司两种早期候选药物已对外订立三项授权协议 相关安排的合约总值超过20亿美元 [3] - 公司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提名一种用于疼痛管理的临床前候选药物 [4] - 公司于2024年9月宣布切入ADC药物赛道 与迈威生物和皓元医药达成战略合作 [4] 研发投入与团队构成 - 公司2022年至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7818万美元、9734万美元、9190万美元 [5] - 研发开支中第三方订约成本占比长期超过60% 而研发人员工资支出占比长期低于30% [5] - 公司共有308名员工 其中研发人员为241名 [4]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AI制药平台的核心优势在于缩短药物研发时间 解决传统研发效率低、周期长等痛点 [2] - AI制药赛道竞争加剧 参与者包括百图生科、腾讯云深智药、中国电信等巨头 [6] - 公司与药明康德关系密切 药明康德创始人曾领投其战略融资 公司总部迁往香港与此相关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