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NewCo模式
icon
搜索文档
恒瑞医药再次“NewCo”出海,总交易额达10.88亿美元
第一财经· 2025-09-05 10:35
核心交易内容 - 恒瑞医药将自主研发的临床三期心肌肌球蛋白小分子抑制剂HRS-1893的海外权益授权给美国Braveheart Bio公司 采用NewCo模式 获得6500万美元首付款(含3250万美元现金和等值3250万美元股权)及1000万美元技术转移里程碑款 总前期金额达7500万美元 [1] - 交易潜在总金额达10.88亿美元 包含最高10.13亿美元临床开发和销售里程碑付款及销售提成 授权范围涵盖除中国外的全球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 [1] 交易对手方背景 - Braveheart Bio为2024年新成立的美国公司 主要投资方包括欧洲生命科学风投机构Forbion资本和全球医疗健康投资机构OrbiMed 两家机构均具有成功推动疗法获批的经验 [2] 药物研发进展 - HRS-1893是特异性抑制心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的高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 可改善心肌收缩性能并减少左心室肥厚 其一期临床试验数据已于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大会公布 [2] - 该药物针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已在中国进入三期临床阶段 此次授权时处于临床三期 不同于通常NewCo模式偏好的早期研发阶段项目 [2] 公司战略定位 - 恒瑞医药坚持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并重 通过与国际制药企业、创新型初创公司及投资基金的多元合作推进研发成果转化 加速融入全球药物创新网络 [2] - 对外授权合作已成为重要业绩增长来源 累计达成16笔对外授权交易 2024年上半年此类交易贡献近20亿元收入 [3]
从海外授权到NewCo,美元基金变相杀回中国创新药
第一财经· 2025-08-27 21:02
美元基金投资策略转变 - 美元基金从直接投资中国企业转向通过NewCo模式布局中国创新药资产 将合规风险最小化并提升资本效率 [1][5][6] - 美元基金通过设立并控制NewCo与中国药企合作 将管线注入新公司规避对中资主体的直接投资风险 [5][6] - 美元基金从投企业转向买产品 擅长将早期管线打包直接卖给全球大药企如GSK辉瑞诺华等 [7] NewCo模式特点与优势 - NewCo模式由国内药企和美元基金共同成立新公司 将管线海外权益装入NewCo负责海外临床和商业化 [4] - 与BD模式区别在于中国药企可继续持有NewCo股权 获得股权+预付款+里程碑+分成等多重回报 [4] - NewCo模式帮助国内药企绕过估值博弈直接对接全球市场 更利于大药企盘活管线 [7] - 2024年创新药造富神话多与NewCo相关 例如Candid Therapeutics融资3.7亿美元创行业纪录 [7] BD合作动态与影响 - 2024年欧美大药企疯狂扫货中国管线 超过10亿美元的海外授权订单常态化 [1][3] - BD合作引爆港股二级市场行情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达90.66%远超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的9.07% [3] - 典型案例包括恒瑞医药与GSK达成125亿美元潜在金额的海外授权合作 推动股价飙升 [4] - 百济神州复宏汉霖和黄医药信达生物等通过BD模式获得数千万到数亿美元总回报 [4] 中国创新药研发进展 - 2024年中国公司研发的在研创新药数量达3575种超过美国成为全球领先者 [3] - 中国首次获得新药上市批准的创新药数量从2015年11种显著增加至2024年93种 [3] - 中国在临床前早期临床和生产阶段具有效率优势 研发成本低推进快样本大 [3][6] 出海战略与估值逻辑 - 全球化出海成为美元基金和中国药企的首要考量标准 未来中国创新药出海将加速 [8] - 对生物医药公司估值主要评估BD潜力而非DCF 因大多数公司无利润且难以预测利润产生时间 [8] - 中国缺乏成熟并购市场 生物医药企业更多依赖卖给美国大药企实现价值 [9] 重点布局领域 - 肿瘤和自免疾病治疗领域是NewCo最主力的布局方向 [2] - 代谢类尤其减肥药成为显著趋势 受诺和诺德等跨国药企GLP-1产品成功推动 [9] - GLP-1领域中国企业跟进快速 国际大药企正探索双靶点多机制小核酸等新一代减肥药 [10]
600亿BD大单,美元LP突然想给GP投钱了
投中网· 2025-08-17 15:03
中国创新药行业投资趋势 - 中国创新药实力获全球认可 恒生医疗ETF年初至今上涨90%以上 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上涨130% [3] - 投资模式从依赖IPO转向BD交易 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总额突破600亿美元 [6] - 国际LP主动寻求与国内GP合作 通过注资共同挖掘新药研发项目 [3] 管线BD交易成为主流 - 大额BD交易频现 三生制药与辉瑞合作潜在总额超60亿美元 首付款12.5亿美元 [6] - 先为达生物授权降糖药交易达24.7亿美元 [6] - BD交易成为药企获取新现金流的重要方式 [6] 美元LP目标GP类型 - 投资美国生物医药公司 国内GP跟投并推动中国新药项目合作分成 [7] - 投资国外新成立或获得中国药物授权的公司 通过跟投或特殊方式入股 [7] - 主导投资国内NewCo 专门负责中国新药海外销售 包括管线权益出售、AI制药或收益证券化 [7] NewCo模式提升话语权 - 通过成立NewCo 国内GP可自主决定海外收益分成和管理团队选择 增强话语权 [11] - NewCo估值低 便于以低成本撬动并向国内LP交代 [11] - 具体条款设计如分成比例和时间节点决定最终效果 [11] 国际合作能力挑战 - 国内GP缺乏国际BD经验和资源 话语权微弱 股权易被稀释 [9][10] - 企业招聘商务拓展负责人 反映投资机构国际资源和人脉能力不足 [10] - 国内药企研发项目与美国市场需求存在错配 需从立项阶段介入引导 [14] 管线价值与供应链能力 - 创新药项目需符合国际大药厂需求 如填补产品线空白或竞争优势 [13][14] - 国际LP看重国内GP三方面能力:寻找中国好项目、美国好团队、理解MNC发展需求 [14] - AI技术用于匹配中国新药项目与国外买家需求 提高合作成功率 [14][15] 国际LP其他投资方向 - 投资AI制药公司及拆分的独立团队或业务 [15] - 投资以核心公司为中心孵化多项目的平台及旗下企业 [15] - 投资平台型公司和拆分的新药项目 [15]
自免领域迈入双抗时代,康诺亚成下一代自免药王的领路人?
智通财经· 2025-08-02 10:40
创新药市场交易概况 - 2025H1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总金额接近660亿美元 已超过2024全年BD交易总额 [1] - 肿瘤管线出海授权交易占比从2023年72%下降至2024年61% 代谢和自免领域占比从12%提升至25% [1] - 三生制药(01530)和荣昌生物(09995)年内股价涨幅超3倍 康方生物(09926)涨幅接近1.5倍 而康诺亚-B(02162)涨幅仅90% [1] 自身免疫疾病市场潜力 - 全球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市场规模预计2027年达1193.5亿美元 [2] - 艾伯维TNFα抑制剂修美乐累计20年收入超2000亿美元 单年峰值销售额接近350亿美元 [2] - 后续TNFα抑制剂如Cimzia和Simponi销售额均未超过35亿美元 [4] 双抗药物发展趋势 - 双抗药物可同时靶向两个抗原或表位 如TL1A/THFα和TSLP/IL-13 阻断多个致病通路 [7][8] - 罗氏CD3/CD20双抗莫妥珠单抗在难治性SLE患者中清除B细胞效果持续200天以上 显著优于单抗 [8] - IgG样双抗半衰期达5-10天 远高于无Fc双抗的2小时 [9] COPD治疗领域竞争格局 - 康诺亚CM512进度最快 已进入Ⅱ期临床 在动物模型中显著抑制Th2型炎症反应 [10] - 全球有7款双抗药物处于Ⅰ/Ⅱ期临床阶段 靶点包括TSLP/IL-13和IL-4Rα/IL-5等 [11] - 恒瑞医药HRS-9821授权给GSK 总交易对价达125亿美元 显示COPD领域潜力 [12] 康诺亚核心产品分析 - CM310是国产首家获批的IL-4Rα抗体药物 2024年销售收入仅4300万元 [13] - CM310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和季节性过敏性鼻炎适应症上是国内唯一获批生物制剂 [13][17] - CM310直接竞争对手度普利尤单抗医保后月自费仅900元 CM310未进医保前单价1659元 [15][16] 康诺亚肿瘤管线进展 - CMG901是全球进展最快的CLDN18.2靶向ADC药物 已进入III期临床 [19] - 国内信达生物IBI343和恒瑞SHR-A1904等处于III期 海外竞争格局良好 [19][21] - 2024年公司对外授权收入达3.92亿元 占总营收91.6% 采用NewCo模式分散风险 [21][22]
自免领域迈入双抗时代,康诺亚(02162)成下一代自免药王的领路人?
智通财经网· 2025-08-02 10:36
创新药市场交易动态 - 2025H1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总金额接近660亿美元 已超过2024全年BD交易总额 [1] - 肿瘤管线出海授权交易占比从2023年72%下降至2024年61% 代谢和自免领域占比从12%提升至25% [1] - 三生制药(01530) 荣昌生物(09995)年内涨幅超3倍 康方生物(09926)涨幅接近1.5倍 康诺亚-B(02162)涨幅仅90% [1] 自身免疫疾病市场潜力 - 全球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市场规模预计2027年达1193.5亿美元 [2] - 艾伯维TNFα抑制剂修美乐累计20年收入超2000亿美元 峰值单年销售额接近350亿美元 [2] - 修美乐后新靶点涌现(白介素类 JAK/Tyk2抑制剂等) 单款专利药适应症数量难超8种 市场竞争白热化 [5] 双抗药物技术突破 - 双抗可同时靶向TL1A/THFα TSLP/IL-13 IL-17A/IL-17F等靶点 产生叠加或抑制效应 [8] - 罗氏CD3/CD20双抗莫妥珠单抗在SLE患者中清除外周血B细胞效果达200天以上 显著优于单抗 [8] - IgG样双抗半衰期达5-10天(如Glofitamab) 显著长于无Fc双抗(如Blinatumomab约2小时) [9] COPD治疗领域进展 - 康诺亚CM512(TSLP/IL-13双抗)进度最快 已进入Ⅱ期临床 动物模型显示显著抑制Th2型炎症 [10] - 全球COPD领域双抗药物研发管线中 华奥泰HB0056(IL-11/TSLP)等6款处于Ⅰ期临床 [11] - 恒瑞医药HRS-9821授权GSK 总交易价达125亿美元(5亿首付+120亿里程碑) [12] 康诺亚核心产品分析 - CM310为国产首家获批IL-4Rα抗体 2024年销售收入仅4300万元 医保前定价1659元/支(竞品医保后自费450元/支) [13][15] - CM310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和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为国内唯一获批生物制剂 与赛诺菲达必妥形成差异化 [13][17] - 招商证券预测CM310中国销售峰值可达50亿元 公司维持2025年5亿元收入指引 [18] 肿瘤管线布局 - CMG901(CLDN18.2 ADC)全球进度领先 已进入III期临床 适应症覆盖胃癌/胰腺癌等 [19][21] - 国内信达生物IBI343 恒瑞SHR-A1904 石药SYSA1801等处于III期临床 海外竞争格局良好 [19][21] 商业模式创新 - 2024年公司营收4.28亿元中 91.6%来自NewCo模式对外授权收入(3.92亿元) [21][22] - NewCo模式投后估值1-1.5亿美元 2-3年后退出期望值达10-15亿美元 临床II期管线并购价约10亿美元 [22]
中国创新药出海新范式:闪电审批,硬核疗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20:38
创新药审批加速 - 2025年上半年我国共批准创新药43个,同比增长59%,接近2024年全年48个的总量,其中40个由中国企业研发制造 [1] - 抗肿瘤药物占比约40%(18款),内分泌代谢领域信达玛仕度肽成为全球首个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减重药物,恒瑞医药硫酸艾玛昔替尼片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JAK1抑制剂 [5] - 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审批均速达8.8个月,接近FDA的7.9个月,5月29日单日批准11款国产创新药创纪录 [6] - 国家药监局计划将临床试验审评时限从60日缩短至30日,正在修订附条件批准程序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7][8] 治疗领域突破 - 麻醉、心血管、感染性疾病及罕见病领域取得进展:江西科睿药业玛舒拉沙韦片获批治疗流感,上海信致医药波哌达可基注射液成为首个血友病B基因治疗药物 [5] - 北海康成注射用维拉苷酶β完全替代进口产品,惠及约3000名戈谢病患者,从NDA到获批仅用6个月 [5][6] - 多联疫苗、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研发获政策鼓励,实验数据保护管理规定已完成起草 [7][8] 国际化进程 - 中国拥有1775种FIC药物占全球19%,2025年ASCO会议中国LBA研究达11个占比20% [10] - 中国企业开展临床试验数量占全球肿瘤试验总数39%,远超2009年的2% [10] - 2025年上半年License-out总金额达660亿美元,超过2024年全年,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12.5亿美元首付款创纪录 [11] - 百济神州建立2000人全球临床团队,恒瑞医药在瑞士设研发中心实现24小时全球研发接力 [12] 本土生态建设 - 国家医保局首次设立商业保险创新药品目录,为高价值创新药支付开辟新渠道 [16] - 证监会扩大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更多前沿科技企业上市 [16] - 行业需解决研发资金不足、临床转化动力不足、医保支付机制完善等问题 [15][16]
NewCo 模式或重构创新药行业:机遇在哪?
新浪基金· 2025-07-28 15:48
NewCo模式概述 - NewCo模式指将核心产品海外权利授权给海外新成立公司,同时引入海外基金和国际化管理团队,以海外上市或被并购实现退出 [3]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医药企业完成13起NewCo交易,累计金额超100亿美元 [1] - 相较于传统BD模式,NewCo在合作结构、所有权分配、财务灵活性及市场进入等方面更具优势 [3] NewCo与传统BD模式对比 - **主体差异**:BD模式为药企与MNC直接对接,NewCo模式引入第三方投资人和独立运营主体 [3] - **资本来源**:BD依赖MNC资金,NewCo整合风投基金、授权方和新公司融资 [3] - **收益结构**:BD模式通过首付款+里程碑付款+销售分成获利,NewCo模式通过股权增值实现收益 [3] - **风险分担**:BD模式授权方风险较低,NewCo模式与投资人共担风险 [3] NewCo模式对创新药企的影响 - **优化资产与资金匹配**:分拆早期管线海外权益,利用美国VC资金解决融资难题,同时保留国内上市可能性 [4] - **加速研发国际化**:集中资源推进临床试验和国际注册,独立运营提升海外市场竞争力 [5] - **增强管控与收益多元化**:药企保留股权获得长期溢价,同时获取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特许权使用费 [5] 行业机遇与趋势 - NewCo模式正成为中国药企国际化的重要路径,结合人口红利、供应链优势及创新能力提升 [8] - 2025年下半年机构看好创新药行业在出海、整合及边际变化中的增量机会 [8]
一款国产抗癌药,“少卖”570亿元
长沙晚报· 2025-07-18 00:31
核心观点 - 中国创新药企在全球化交易中存在"阶段性弱势",导致资产被"中间商赚差价"现象频发,但行业正通过新型合作模式提升议价能力[1][2][3] - 中国创新药BD交易经历了从被动求生到主动输出的演变,2020年后License-out交易量首次超过License-in,2024年交易额占全球30%[4][5][7][8] - NewCo等创新交易模式崛起,通过股权绑定和联合开发实现价值最大化,代表行业从"产品输出"向"产品+资本复合输出"转型[13][14][15] 交易案例 - 普米斯生物双抗药物BNT327:2023年11月以5500万美元首付款+10亿美元里程碑款授权给BNT,2024年被BNT以8亿美元现金+1.5亿里程碑款全资收购,后BNT与BMS达成90亿美元合作[1] - 恒瑞医药哮喘药SHR-1905:2023年8月以2500万美元首付+10.25亿里程碑款授权给Aiolos Bio,半年后GSK以10亿首付+4亿里程碑款收购Aiolos[2] - 康方生物PD-1/VEGF双抗:2022年底以5亿首付+50亿总对价授权给Summit,后者市值仅1.58亿美元但由资本猎手操盘[14] 行业演变 - 发展阶段:2007年微芯生物2800万美元授权开创先河,2015年"722事件"推动研发规范化,2018年港股18A和2019年科创板打开资本通道[4][5] - License-in泡沫:2018-2019年再鼎医药引进14款药物市值破千亿,但同质化导致2021年海和药物等被拒[6] - 转折点:2020年License-out交易量超此前5年总和,2023年首付款总额首次超过IPO募资额[7][8] 交易模式创新 - 传统模式:权益分割(保留大中华区)+里程碑付款,如复宏汉霖2018年全权益授权生物类似药[9][10] - 共同开发:传奇生物与强生CAR-T疗法采用7:3/5:5分成模式,百济神州与安进27亿美元股权合作[10][11] - 平台输出:科伦博泰ADC平台与默沙东三次合作总金额达118亿美元[11] - NewCo模式:恒瑞医药GLP-1组合授权Hercules获19.9%股权,荣昌生物泰它西普交易含认股权证+销售分成[13][15] 行业痛点 - 估值困境:临床数据质量与国际标准差距+靶点同质化+海外经验不足导致议价权弱[3] - 资本压力:2022年生物医药私募融资额减半,企业被迫提前折现核心资产[7] - 能力短板:国际临床费用高(单项目需2-3亿美元),缺乏专业团队支撑海外申报[10]
创新药审批“超高速时代”,如何告别“割青苗式”投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0 17:36
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创新药审批进入"超高速时代",2025年上半年审批数量逼近2023年全年,审批均速8.8个月,接近FDA的7.9个月 [1] - 中国企业拥有FIC管线的赛道占比达22%,仅次于美国(38%),成为全球创新药管线重要策源地 [1] - 2024年中国药企license-out交易达94笔(+6%),总金额519亿美元(+26%),首付款41亿美元(+16%),2025年Q1交易33笔(+32%) [2][3] 行业转型与BD质变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和地方产业并购基金落地为一级市场退出注入活力,2025年上半年中国生物科技板块涨幅78% [4] - 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市值仅为美国同行的14%-15%,但全球创新贡献比重接近33% [4] - NewCo模式成为出海主流,2025年Q1完成13起交易累计超100亿美元,典型案例:恒瑞医药GLP-1授权获1.1亿美元首付款+19.9%股权,整体交易规模60亿美元 [6][7] 资本市场与融资挑战 - 港股18A企业60家股价破发,平均破发71%,13家破发超90% [8] - 2024年中国新药融资案例811件(-38%),金额73亿美元(-33%),单项目金额从0.31亿美元降至0.09亿美元(-71%) [8] - 2024年生物医药IPO数量下滑,内地上市企业从21家降至6家,港股上市11家融资80.91亿元(剔除京东健康后实际金额上升) [9] 研发成本与"卖青苗"现象 - 新药研发成本差异大:顺利项目需2.64亿美元,考虑风险后达17.78亿美元,I期到上市成功率仅10.4% [12] - 临床前License-out交易占比从2020年28%升至2024年61%,中国同类靶点成交价较欧美高40-70%(欧美1.5-2亿 vs 中国2.5-3.4亿美元) [13] - 中国创新药企仅分得全球价值链5-8%,MNC首付款占潜在价值3%-5% [13] 未来发展方向 - 政策端需构建"风险共担"体系,设立国家级早期研发基金和"中国权益保护标准" [14] - 企业端应转型"平台生态",百济神州、药明生物转向共同开发模式 [15] - 资本端需告别"割青苗式"投资,共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15]
42亿美元BD竟成股价毒药?荣昌生物出海豪赌暗藏三重隐忧
新浪证券· 2025-07-03 13:21
交易概况 - 荣昌生物与美国Vor Bio公司达成价值42 3亿美元的泰它西普海外授权协议[1] - 交易首付款仅4500万美元 与国内创新药企出海标杆案例12 5亿美元首付款形成巨大差距[2] - 里程碑付款总额达41 05亿美元 但生物制药领域里程碑付款兑现率仅22%左右[2] 交易对手风险 - Vor Bio公司一季度末账面现金仅5005万美元 仅比应付首付款多505万美元[3] - Vor Bio已暂停所有研发生产 裁员95%至仅剩8名员工[3] - 首付款支出将吞噬Vor Bio 76%的净资产(6607万美元)[3] 交易结构分析 - 荣昌生物子公司获得价值8000万美元的Vor Bio认股权证 行权后持股23%[4] - 采用"产品出海+资本出海"的NewCo模式 但引发核心资产控制权让渡担忧[4] 公司经营状况 - 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累计亏损超42亿元 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5] - 资产负债率从17%飙升至67% 速动比率从3 07倍骤降至0 65倍[5] - 员工数从3615人缩减至不足3000人[5] 市场反应 - 公告后A股单日暴跌超18% 港股重挫超11%[1] - 资本市场对首付款缩水 合作伙伴危机 交易结构风险三重因素用脚投票[5] 后续发展 - Vor Bio同步宣布完成1 75亿美元私募融资并任命新CEO[5] - 荣昌生物所持23%股权价值取决于新CEO能否成功复制并购案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