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扩大内需
icon
搜索文档
“十五五”将继续整治内卷式竞争,完善民企参与重大项目机制
南方都市报· 2025-10-24 14:06
郑栅洁介绍,我国扩大内需既有空间,又有潜力。《建议》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 于人紧密结合,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服务消费,推动商品消费扩容升级;保持投资合理增 长,高质量推进"两重"项目建设,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 等举措,这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向上向好。 在投资方面,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规模已达到50万亿元,但惠民生、补短板、育动能等任务还很重, 必须把"钱"特别是政府资金更好地用在发展紧要处,花在群众生活上。对此,《建议》提出优化政府投 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统筹用好各类政府投资,加强政府投资全过程管理等举措,将更好 地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不断增进投资的综合效益。 "有了统一大市场,才能畅通大循环。"郑栅洁坦言,"我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已从过去的328项减到 目前的106项,4200多件阻碍要素流动的政策举措得到清理,但还有不少堵点和卡点。"对此,《建议》 提出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规范地方政府经济促进行为,统一市场监管执 法,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等举措,将更加有力有效地破除各种市场障 ...
新增10万亿市场空间,发改委详解
第一财经· 2025-10-24 14:03
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 《建议》),明确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 10月24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四中全会精神。 根据全会公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排在"十五五"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首位。 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经济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建 议》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部署了4方面重点 任务,可以从"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这4个方面来把握。 固本升级,就是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当前我国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 比80%左右。 《建议》提出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化工、机械、造船等行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 争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举措。郑栅洁表示,这将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 长,初步估计未来5年会新增1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动能和民生红利。 创新育新,就是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 18 ...
南财快评|“十五五”坚持高质量发展,科技与内需双轮驱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13:47
“十四五”规划总结 - 主要宏观指标如GDP、就业、通胀、能源安全和生态治理等均实现或接近完成预期目标[2] - 科技创新体系初步成型,关键领域突破加快,新能源、数字经济、高端制造成为新增长点[2] - 民生改善、脱贫成果巩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主要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2] “十五五”规划总体方向 - 高质量发展将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扩大内需将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2] - 规划蓝图延续高质量发展方向,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3] - 发展重心将全面转向科技驱动和创新引领,面对全球科技竞争加剧和外部技术封锁的现实[4] 科技创新与自立自强 - 科技自立自强放在突出地位,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站稳脚跟,提升产业链安全性和竞争力[3] - 强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在人工智能、芯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实现原始创新突破[4] - 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形成持续创新能力[4] 扩大内需与国内大循环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4][5] - 强调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将需求置于前列以促进消费和投资[5] - 增强国内大循环有助于提升经济增长稳定性和持续性,减少外部扰动影响[5] 高水平对外开放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例如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培育外贸新动能[6] - 强调合作共赢,预计将继续深化多双边和区域合作,如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地落实[6] - “十四五”期间贸易伙伴结构多元化,新兴市场占中国内地出口份额持续攀升,出口商品结构优化[6] 房地产行业转型 - 房地产行业面临由短期企稳向长期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强调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7] - 未来政策或更加满足居民对于住房质量升级的需求,“高质量”代表“好房子”成为行业长期供给新趋势[7] - 与“十四五”规划相比,“十五五”规划更多强调发展,将地产因素放置于民生大板块[7] 宏观政策支持 - 宏观政策将持续发力、适时加力,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有望进一步加强[8] - 财政持续扩张、货币保持宽松是实现经济总量提升和优化结构的保障[8] - 政策旨在带动经济回升、产业结构优化、内需回暖,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及居民收入增加[8]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精神学习: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
东海证券· 2025-10-24 13:10
十五五规划定位与宏观环境 - 十五五时期定位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阶段,承载完成三中全会部署的300多项改革任务(2029年)[2] - 外部环境判断偏谨慎,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但内部优势突出,经济基础稳、韧性强、长期向好趋势不变[2] - 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2020年翻一番),2026-2035年GDP年均增速不应低于4.4%,隐含十五五期间增速要求约4.7%[2] 主要目标与战略重点 - 主要目标表述精简,高质量发展需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和国家安全屏障首次单列为主要目标,重要性提升[2]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任务排序提升至首位,制造业比重被强调,产业目标新增航天强国、交通强国[2] - 科技创新突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结合[3] 政策与市场方向 - 扩大内需强调供需双向互动,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3] - 对外开放在重点任务中排序从十四五第九位大幅提升至第五位,内涵升级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3] - 房地产发展落在民生栏目,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旧改、保障房及好房子或是重点方向[3] - 短期政策强调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宏观政策将持续发力,年内仍有降准降息空间[3]
券商看全会丨四中全会公报释放哪些信号?八大券商解读
南方都市报· 2025-10-24 12:48
10月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闭幕,本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 称"公报")。 宏观经济和政策走势如何?对各类资产有何影响?A股市场又将发生哪些变化?多家券商首席分析师从 多个角度深入解读政策对于经济与市场的影响。 中信建投黄文涛 : "新质生产力"首次纳入全会的规划框架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指出, "新质生产力"首次纳入全会的规划框架。《公报》提出"加快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几次五年规划中,科技创新地位始终突出。十九届五 中将"科技自立自强"上升为战略支撑。二十届四中在此基础上升级"新质生产力"表述,并强化"教育科 技人才一体推进"。 中国目前在全球制造业版图中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在若干新兴制造领域优势显著。与此同时,短 板在于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仍不匹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 任务仍然艰巨,围绕关键核心技术与原始创新的攻关仍需加力。因此,"十五五"规划有望继续加码高技 术与产业自立自强。 华泰证券史进峰: 重申2 ...
新增10万亿市场空间!发改委详解→
第一财经· 2025-10-24 12:29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被列为"十五五"期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首位[5] - 传统产业是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其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约80%[5] - 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未来5年预计新增10万亿元左右市场空间[5] 产业升级四大方向 - 固本升级: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巩固提升化工、机械、造船等行业全球地位和竞争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5] - 创新育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18%,将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催生数个万亿级市场[6] - 扩容提质: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水平[6] - 强基增效: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7] 新兴产业发展机遇 - 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6] - 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未来产业[6] - 未来产业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6] 扩大内需战略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把握"拓展增量、提升效益、畅通循环"三个关键[7] -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规模已达50万亿元,将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投资比重[8] - 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服务消费,推动商品消费扩容升级,保持投资合理增长[7] 统一大市场建设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已从328项减至106项,清理4200多件阻碍要素流动的政策举措[8] - 提出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规范地方政府经济促进行为[8] - 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红利[8]
新增投资超5万亿!“十五五”时期预计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70万公里
新浪财经· 2025-10-24 12:21
政策导向与核心目标 -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实施城市更新 [1]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促进消费和投资良性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 [1] -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 [1] 基础设施投资机遇 - “十五五”时期预计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过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过5万亿元 [1] - 在服务于民生的公共投资领域,如地下管网、城市道路等仍有很大补短板空间 [2] - 短期内走出需求不足循环需要公共部门投资和信贷发挥引领作用 [2] 城市更新与住房领域 - 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重点实施老化管线更新、加装电梯、节能改造及环境整治 [3] -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配套,配建养老、托育、停车充电及便民商业等服务设施 [3] - 住房政策未来将聚焦存量提质与民生服务补短板 [3] 教育及其他民生服务 - 随迁子女教育权利保障持续强化,教育数字化成为关键支撑 [2] - 高教基建领域的宿舍、教学楼等硬件建设及智慧校园信息化系统需求将释放 [2] - 需要在文化、体育、生活服务等方面进行改善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
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新京报· 2025-10-24 12:15
此外,在畅通循环方面,郑栅洁表示,有了统一大市场,才能畅通大循环。我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 已从过去的328项减到目前的106项,4200多件阻碍要素流动的政策举措得到清理,但还有不少堵点和卡 点。对此,《建议》提出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规范地方政府经济促进行 为,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等举措,将更加有力有效地破除各种市场障碍,充分释 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红利。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表示,大国经济都是内需为主导,市场是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 源,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部署三方面重点任务,要把握好"拓 展增量、提升效益、畅通循环"这三个关键。 在拓展增量和提升效益方面,《建议》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深入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服务消费,推动商品消费扩容升级等。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政 府投资比重,必须把"钱"特别是政府资金更好地用在发展紧要处,花在群众生活上。 新京报讯(记者姜慧梓)10月24日,中共 ...
新增10万亿市场空间!发改委详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财经· 2025-10-24 12:07
根据全会公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排在"十五五"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首位。 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经济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建议》明确 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部署了4方面重点任务,可以从"固本 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这4个方面来把握。 固本升级,就是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当前我国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80%左 右。 《建议》提出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化工、机械、造船等行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发 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举措。郑栅洁表示,这将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初步估计未来5年 会新增1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动能和民生红利。 "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 扩容提质,就是要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我国服务业仍有巨大的扩容和提质空间。《建议》提出实施服务业 扩能提质行动,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等举措。"这将加快促进经济生态重塑优 化、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这又是一个巨大的新 ...
郑栅洁:中国经济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
南方都市报· 2025-10-24 12:03
南都讯 记者潘珊菊 发自北京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 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二是提升效益。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规模已达到50万亿元,但惠民生、补短板、育动能等任务还很 重,必须把"钱"特别是政府资金更好地用在发展紧要处,花在群众生活上。对此,《建议》提出优化政 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统筹用好各类政府投资,加强政府投资全过程管理等举措,将 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不断增进投资的综合效益。 三是畅通循环。有了统一大市场,才能畅通大循环。我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已从过去的328项减到 目前的106项,4200多件阻碍要素流动的政策举措得到清理,但还有不少堵点和卡点。对此,《建议》 提出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规范地方政府经济促进行为,统一市场监管执 法,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等举措,将更加有力有效地破除各种市场障碍,充分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 红利。 强基增效,就是要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我国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 邮政快递、电力、宽带等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