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期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每经热评|利欧股份拟携不超30亿元资金入市 上市公司投资需坚守三个原则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1 20:37
公司证券投资计划 - 利欧股份及子公司计划使用不超过30亿元人民币自有资金开展证券投资 [1] 市场信心与影响 - 上市公司大额资金投入证券市场体现市场吸引力增强和投资者信心回升 [1] - 上市公司合理参与证券投资可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并吸引更多资金入场 [1] - 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可能形成推动资本市场繁荣发展的良性循环 [1] 投资基本原则 - 必须坚守主业优先原则 资金资源优先保障主营业务需求 [1] - 主营业务是上市公司立身之本 需筑牢主业根基支撑长远发展 [1] - 不能因证券市场短期向好偏离经营初心或缩减研发投入等关键领域资金支持 [1] 专业能力建设 - 需构建专业投资团队应对复杂多变的证券市场 [2] - 专业团队能精准判断市场趋势 筛选优质标的并制定科学组合策略 [2] - 若自身专业能力不足可聘请专业投资机构管理以降低投资风险 [2] 合规管理要求 - 决策操作过程中需严守法律底线 杜绝试探政策边界行为 [2] - 需严密防范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等违规行为 [2] - 违规行为可能导致监管惩处并损害股东权益与公司声誉 [2] 风险控制措施 - 需构建科学的风险收益评估体系 明确各类资产收益区间与风险点 [2] - 应控制高风险股票投资额度 严格限制杠杆使用 [2] - 需搭配低风险债券或现金类资产分散风险 [2] - 建立动态风险监控机制跟踪标的价格波动与政策变化 [2] 投资理念践行 - 应以身作则践行长期投资与价值投资理念 [3] - 聚焦具有长期成长潜力的优质标的 通过研究基本面挖掘内在价值 [3] - 摒弃盲目跟风投机心态 杜绝追涨杀跌短视操作 [3] - 防止自身投资行为引发市场不必要的波动 [3] 历史投资行为特征 - A股市场曾出现上市公司在牛市扩大投资 熊市收缩投资的周期性现象 [2] - 上市公司投资资金规模通常较大 对市场和自身经营均会产生影响 [2]
深度起底 “股神” 巴菲特的传奇人生:表面亏50%,实则大赚60%!
搜狐财经· 2025-08-11 15:36
沃伦·巴菲特投资分析 核心观点 - 巴菲特通过精妙的交易条款设计,在卡夫亨氏投资中实现近60%的实际盈利,尽管账面价值缩水38亿美元至84亿美元[4][5] - 伯克希尔·哈撒韦2025年二季度现金储备达344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净利润123.7亿美元同比下滑59%[21] - 前三大重仓股苹果、美国运通、可口可乐合计持仓占比超50%,前十大重仓股集中度89.02%[19] 伯克希尔·哈撒韦运营动态 - **持仓调整**:2025年一季度增持酒业公司星座品牌113.52%至1201万股,清仓花旗集团和金融公司Nu[20] - **投资理念**:坚守能力圈原则,对AI领域保持观望,强调技术需增强核心竞争力而非追逐概念[20] - **市场观点**:认为标普500市盈率超30倍隐含过高增长预期,警告美股估值处于近20年高位[16] 经典投资案例解析 - **可口可乐**:1988年投资时海外销售额占比62%,持有35年获利超300亿美元[27][30] - **苹果公司**:2016年建仓后长期持有,截至2024年回报率近800%,iPhone用户留存率95%[19][29] - **高盛集团**:2008年金融危机中以50亿美元优先股投资锁定10%股息,附加认股权证保障收益[26] 财务数据摘要 | 指标 | 数值 | 变动 | 来源 | |------|------|------|------| | 卡夫亨氏投资账面价值 | 84亿美元 | 较2017年缩水50% | [4] | | 伯克希尔股票持仓总值 | 2564.59亿美元 | 环比增400亿美元 | [17] | | 苹果持仓市值 | 653.7亿美元 | 占投资组合25% | [19] | 行业趋势观察 - **保险领域**:伯克希尔旗下安达保险持仓27.03万股未调整,保险业务持续贡献稳定现金流[19] - **能源板块**:雪佛龙持仓118.61亿股不变,西方石油增持0.29%至264.94亿股[18][19] - **消费行业**:可口可乐400亿股持仓维持不变,凸显对必需消费品防御性的偏好[18][30] 注:所有数据均来自原文披露,未包含风险提示及评级信息
巨头官宣大手笔自购:2.3亿元
36氪· 2025-08-11 08:25
基金公司自购行为 - 南方基金宣布运用固有资金不少于2.3亿元投资旗下权益基金,包括南方中证A500ETF联接A、南方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ETF联接A、现金流ETF南方,并承诺持有至少1年 [1][2] - 工银瑞信基金及其高管、拟任基金经理共同认购工银瑞信臻选回报混合型基金不低于1000万元,承诺持有1年 [13] - 大成基金及其高管、拟任基金经理共同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大成洞察优势混合基金,此前6月曾自购2000万元认购大成至臻回报混合基金 [7] - 方正富邦基金运用固有资金超2500万元投资旗下权益类基金,4月曾自购500万元方正富邦中证全指自由现金流ETF [9] - 华商基金7月1日运用固有资金2000万元认购华商致远回报混合基金A类份额 [5] - 泰康基金8月5日运用固有资金155万元申购泰康港股通中证香港银行投资指数型发起式基金C类 [11] 自购规模与趋势 - 截至8月10日,今年以来公募机构自购权益基金(股票型和混合型)净申购金额达24.64亿元 [15] - 权益类基金成为近期自购重点,自购行为传递出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决心 [15] 市场观点与基本面 - 南方基金认为中国经济的强大活力与韧性是资本市场长期向好的基石,上半年GDP实现5.3%增长,宏观经济稳中有进 [16] - 中国股市估值优势突出,沪深300指数市盈率13.93倍,恒生指数11.83倍,低于标普500指数(26.89倍)和日经225指数(18.88倍) [16] - 中央政策持续呵护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机制完善、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市场稳定性增强 [16] - 有基金公司对2025年下半年及中长期A股保持谨慎乐观,预计市场将经历政策托底、科技驱动、全球化定价三阶段上升周期,看好科技(AI+)、提振内需等方向 [17]
刚刚!巨头官宣大手笔自购:2.3亿元!
中国基金报· 2025-08-10 23:24
基金公司自购行为 - 南方基金宣布自购旗下权益基金不少于2.3亿元,并承诺至少持有1年以上 [2][4][5] - 工银瑞信、方正富邦、大成等基金公司近期也出手自购,后续或有更多公司加入 [3][10][12][15] - 今年以来公募机构自购权益基金的净申购金额达24.64亿元 [17] 自购基金类型 - 近期自购的基金类型以权益类基金(股票型和混合型)为重点 [17] - 南方基金自购的基金包括南方中证A500ETF联接A、南方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ETF联接A、现金流ETF南方 [5] 市场信心与估值 - 中国上半年GDP实现5.3%的稳健增长,宏观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19] - 沪深300指数市盈率为13.93倍,恒生指数市盈率为11.83倍,低于标普500指数(26.89倍)和日经225指数(18.88倍) [19] - 中国股市处于全球市场的"估值洼地",为长期投资者提供了布局良机 [19] 中长期市场展望 - 对2025年下半年及中长期A股市场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20] - A股正处于政策托底→科技驱动→全球化定价的三阶段上升周期中 [21] - 看好科技(AI+)、提振内需、"反内卷"、金融改革创新等方向 [21]
上交所围绕普惠型ETF开展“三个走进”普及性活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8-09 05:49
上交所ETF市场发展 - 7月开展143场"以投资者为本,重回报促发展"沪市ETF主题活动,覆盖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51座城市、逾410万人次 [1] - 截至7月底上交所上市ETF数量达719只,规模超3.3万亿元,其中红利ETF规模超1400亿元,债券ETF规模超3700亿元 [1] - 今年以来沪市ETF资金净流入已超4000亿元 [1] 普惠金融推广策略 - 强化红利、低波、债券等普惠型ETF产品推广,培育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 [2] - 开展36场走进地县级市活动,覆盖鄂尔多斯、遂宁等ETF潜力地区,普及ETF资产配置功能 [2] - 通过金融夏令营走进高校,面向未来资本市场参与者提供ETF知识与文化建设方法论 [2] - 下沉开展9场走进社区活动,拓宽市场服务深度与广度 [2]
今年以来沪市ETF资金净流入已超4000亿元
第一财经· 2025-08-08 18:41
上交所ETF市场发展 - 上交所强化红利、低波、债券等普惠型ETF产品推广,推动产品和服务惠及更广泛投资者群体[1][1] - 7月以"普惠众享"为主题开展143场"以投资者为本,重回报促发展"沪市ETF主题活动[1] - 持续培育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1][1] ETF市场规模与资金流向 - 截至7月底上交所上市ETF数量达719只,总规模超3.3万亿元[1] - 红利ETF规模超1400亿元,债券ETF规模超3700亿元[1] - 今年以来沪市ETF资金净流入已超4000亿元[1]
“耐心资本”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27
保险资金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4年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33.26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15.08% [1] - 资金运用余额增速超越2023年的11.1%,并连续两年维持在两位数高位 [1] 长期投资改革试点进展 - 金融监管总局推进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鸿鹄基金首期500亿元已全部投资落地 [2] - 2025年3月新增第三批试点规模达600亿元,人保寿险、太平人寿、平安人寿等5家头部险企加入 [2] - 截至目前累计8家保险公司获批试点,总金额达1620亿元 [2] 支持民营经济与民生工程 - 中国人寿集团保险资金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存量投资规模超2400亿元,覆盖超1200家民营企业 [3] - 中国太平投资民营企业发行的股票136亿元、债券17亿元,并设立规模约20亿元的科创基金直接投资5家专精特新企业 [3] - 中国人保成功注册广明高速项目,注册规模25.3亿元,为保险资金参与重大民生工程提供范例 [3] 政策与市场发展方向 - 政策层面需优化险企偿付能力计量标准和权益投资余额分类监管,引导保险资金合理配置资产 [4] - 政策层面应丰富商业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模式,并督促国有保险公司优化长周期考核机制 [4] - 保险公司层面应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借助金融科技优化风险管理,并通过股权投资等工具分散风险 [4]
中国太保: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 当好长期耐心资本
新华社· 2025-08-08 15:26
公司战略与投资方向 - 中国太保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策略 [1] - 公司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 定位为市场耐心资本 [1] - 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力度 [1] 宏观经济与市场展望 - 公司坚信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1] - 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 [1] 社会责任与产业支持 - 通过投资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1] - 为维护市场稳定运行贡献力量 [1]
国有险企长周期考核机制落地 更好发挥险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作用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24
政策核心调整 - 财政部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考核方式由"3年周期指标+当年度指标"调整为"当年度指标+3年周期指标+5年周期指标"组合 权重分别为30% 50% 20% [1][2] -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考核同步调整为相同多周期模式 权重分配与净资产收益率一致 [2] - 新规要求保险公司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注重期限结构 成本收益及现金流匹配 [1][8] 行业影响与机构反馈 - 考核机制优化有望缓解险资"长钱短投"问题 引导资金发挥长期资本"压舱石"作用 [1][3][4] - 中国人保认为新规可提升对投资收益短期波动的包容性 促进基于中长期视角筛选优质个股 [3] - 中国人寿指出调整契合寿险经营属性 降低短期波动对绩效评价影响 [3] - 中国太平强调新规有助于淡化短期考核 聚焦大类资产配置能力 [4] - 中国再保认为此举完善"长钱长投"制度环境 提升资本市场稳定性 [4] 资金入市潜力与政策支持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4.93万亿元 人身险与财产险公司股票投资占比仅8.43%和7.56% 远低于25%政策上限 [6] - 若保险资金增配1%股票资产 预计为市场带来约3500亿元增量资金 [7] - 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将用于投资A股 大型国有险企年保费超万亿元 可带来3000亿元以上增量资金 [7] - 金融监管总局2023年10月调降沪深300成分股风险因子至0.3 科创板股票至0.4 2024年5月宣布进一步调降股票风险因子10% [6] 投资策略与资产布局方向 - 国有险企将加大长期战略性权益资产配置 重点布局收益稳健 风险可控且具升值潜力的优质标的 [8][9] - 通过基础设施REITs 绿色债券 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拓展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等科技创新领域投资 [8] - 中国人保构建以资负匹配为基点 绝对收益为指引的投资管理体系 中国人寿发挥头雁引领作用 中国太平优化长期价值投资考核体系 [9]
深度绑定投资者利益 公募新品已在路上
上海证券报· 2025-08-08 15:19
行业政策导向 - 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坚持"以投资者为本"核心价值观 引导基金管理人回归"受人之托 代客理财"本源 [1][2] - 方案围绕基金运营模式 行业考核评价制度 权益类产品发展等关键环节 着力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2] - 鼓励权益类产品创新 完善利益绑定机制 从收费模式和考核体系引导行业强化投资者本位 [2] 产品创新与利益绑定 - 新一批浮动管理费基金即将上报 采用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三档浮动管理费收取模式 [3] - 管理费费率与业绩表现直接挂钩:显著超越基准适用升档费率(如1.2%以上) 符合基准适用基准档费率(1.2%) 明显低于基准适用低档费率(如0.6%) [3] - 2023年20只浮动管理费基金集中试点发行 包含挂钩业绩 挂钩规模与挂钩持有期三类产品 [4] 市场现状与数据 - 截至2024年底全市场浮动管理费产品共75只 合计管理规模783.29亿元 [4] - 其中与业绩挂钩产品63只 规模768.02亿元 数量和规模占比分别为84%和98% [4] - 2021年至2024年不同浮动机制产品管理费率分化较大 2021年多数产品获得业绩报酬 但2022-2024年市场回落使许多基金难以收取业绩报酬 [4] 行业影响 - 2019-2021年重量轻质的扩张方式拖累主动权益基金业绩 影响投资者获得感 [2] - 新机制使基金公司与投资者利益深度绑定 风险共担 对产品管理和投资者回报有利 [5] - 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将重新成为投资核心 纠正各方利益不完全一致导致的偏差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