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升级
icon
搜索文档
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谈民营经济促进法:有利于更好稳定民营企业家发展预期
中国经济网· 2025-07-01 14:53
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的意义 - 民营经济促进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1] - 法律从公平竞争、科技创新、投融资支持等六大方面完善制度,直击民营经济发展痛点[1] - 法律为民营企业提供系统性法律制度支撑,增强企业家法治信心和安全感[1][2] 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 - 民营经济贡献全国90%以上企业数量和80%以上城镇就业[1] - 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的主力军[1] -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民营经济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不可替代作用[1] 法律对民营企业的具体支持 - 法律设专章强化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增强制度刚性和权威性[2] - 支持民营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投资创业[2][3] - 鼓励民营企业开展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2][3] - 支持民营企业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在海外合规开展投资经营活动[2][3] 传化集团的实践案例 - 传化集团正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3] - 巩固化学化工、智能物流等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积极发展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3] - 从"市场出海"向"战略出海"升级,推动全球一体化布局[3]
枢纽经济走弱,“京九第一镇”如何打赢经济翻身仗
南方都市报· 2025-07-01 12:26
常平经济地位变化 - 1995年常平以"京九第一镇"登顶东莞镇街经济榜首,现退居全市第七 [1] - 从上世纪70年代全市经济实力倒数第三跃至90年代第一,现又跌至第七 [1] - 随着周边高速公路网完善和物流渠道多元化,铁路运输功能减弱导致常平专业市场影响力下降 [4] - 周边镇街如厚街、虎门、长安等已形成家具、服装、电子等产业集群 [4] 铁路交通现状与挑战 - 常平是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大型火车客运站(东莞东站、常平站)的镇 [2] - 2019年春运常平站发送旅客37.1万人次,东莞东站85.2万人次;2023年分别降至12.4万和34.8万人次 [7] - 京九玩具城从高峰期上千家商铺到现在仅剩不到30家仍在营业 [5] - 火车站周边餐饮店节假日营业额从三四千元降至一千多元 [7] 高铁始发站改造计划 - 常平镇党委书记提出谋划常平站、东莞东站作为高铁(动车)始发站的建议 [2] - 常平站设施老化,功能定位不明确,配套设施不完善,亟待综合改造 [3] - 改造面临推进难度大的问题,建议由市级层面研究可行性 [3] - 专家认为从"过境站"转为"始发站"可提升节点地位,吸引高端人才和产业 [13] "香港城"TOD项目 - 常平站TOD"香港城"项目规划总面积783亩,是2022年东莞市政府重点工程 [9] - 项目先导工程木棆城中村改造回迁安置项目北地块今年3月才正式动工 [9] - 专家建议需明确与香港的协同机制,梳理常平近三十年发展路径 [10] - 常平提出将提速"香港城"回迁安置北地块项目建设,加快南地块土地招拍挂 [11] 专家建议与发展方向 - 常平早期依赖传统制造业与商贸物流,未能及时抓住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产业升级机遇 [12] - 建议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延伸与拓展,加强与深圳、广州等周边城市连接 [13] - 应深化莞深产业合作,承接深圳产业外溢,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 [13] - 利用中欧班列优势发展跨境电商,但需政策加持和人才等资源要素赋能 [14]
出口角度看产业升级
东北证券· 2025-07-01 12:15
产业升级现状 - 高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整体,但2025年Q1高技术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降至2021年以来新低且低于整体[13] - 实际利率处于历史高分位,工业贷款增速近几年明显强于整体,贸易条件2021年后持续走弱但贸易差额占比上升[14] 产业分组情况 - 按2012 - 2021年出口结构变化,将制造业分为高增长组(计算机、医药等)、低增长组(服装、纺织等)和中增长组[27] 产业表现差异 - 2018 - 2021年高增长组投资、生产和出口增速快于低增长组,2021年后高增长组出口增速弱于低增长组,2023 - 2024年更明显[31] 产业升级质量 - 出口交货值占营业收入比例的周期项与全要素生产率相关性好,可衡量产业升级质量[38] - 该指标宏观总量下降快、微观行业上升快对应产业升级快,2021年前下降,2021年后降幅放缓[39][41] 产业变化原因 - 2021年前产业升级为主旋律,利润推动高端产业扩张,居民收入提升淘汰传统产业[8] - 2021年后总需求不足,压制高技术产业利润扩张,传统产业因居民收入增速受拖累未被有效挤出[8] 产业升级指数 - 用高增长组与低增长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差值和出口交货值占营业收入比例周期项回归全要素生产率,构建月频产业升级指数[70] - 产业升级指数越大,高技术产业估值溢价越高,资本市场科技方向表现更好[70]
PMI连续回升彰显经济韧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1 06:10
经济整体表现 - 上半年中国经济展现韧性 制造业PMI与综合PMI连续两个月回升 非制造业保持稳健扩张态势 [1] - 6月制造业PMI为49.7% 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 景气水平连续两个月回升 [1] - 生产端采购量指数显著上升2.6个百分点至50.2% 原材料库存回升0.6个百分点至48% 为今年以来最高水平 [1] - 需求端新订单指数回升0.4个百分点至50.2% 重回荣枯线以上 市场需求整体改善 [1] 重点行业表现 - 装备制造业PMI为51.4% 高技术制造业PMI为50.9% 消费品行业PMI为50.4% 均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 [2] - 装备制造业产需两端活跃 带动上下游相关行业协同发展 [2] - 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 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2] - 消费品行业稳健扩张 反映消费者信心改善和市场需求恢复 [2] 建筑业与服务业 - 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8% 环比上升1.8个百分点 景气度明显提升 [2] - 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1% 仍保持扩张水平 [3] - 电信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及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稳居6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 [3] 政策支持 - 财政政策方面 新增专项债发行速度加快 超长期特别国债迎来发行高峰期 重点聚焦"两重"领域 [4] - 货币政策方面 年内第一轮降息降准政策已全部落地 缓解银行体系资金压力 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4] - 提振消费方面 央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 聚焦消费重点领域加大金融支持 [4] 房地产领域 - 国常会明确要求"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对全国房地产已供土地和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摸底 [5] - 下半年预计更多专项债资金将用于棚户区改造、土地储备、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 [5]
【发展论衡】全球产业链的新趋势与中国对策
证券时报· 2025-07-01 02:20
全球产业链变革趋势 - 全球供应链从"一体化"转向"多元化"和"区域化" 1991-2008年全球贸易占GDP比重从30%升至52% 中间品贸易占比从9%升至29% 但2008年后因非关税壁垒增加 该比重震荡下滑至45% [2][3] - 美国关税战加速供应链重构 2017-2024年中国占美进口份额下降8 2个百分点 墨西哥 越南 欧洲和中国台湾地区份额分别提升2 1 2 2 1 9 1 7个百分点 墨西哥取代中国成为美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3] - 关键产业本土化趋势加强 医药 半导体 关键矿物和能源领域本土生产受重视 美国推动"近岸外包" 墨西哥依赖度提升 [3][4] 中国产业链升级特征 - 加工贸易占比显著下降 从加入WTO初期主导地位降至2024年的18 2% 一般贸易占比提升至64 1% 反映制造能力从低端代工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 [5] - 出口结构高端化转型 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下降 纺织品占比从15%降至10% 高附加值产品如车船飞机占比从4 7%升至8 2% 化工产品占比从7 9%升至10 4% [5] - "新三样"成为出口新引擎 2024年中国生产全球80%太阳能电池板 76%锂离子电池和70%新能源汽车 2020-2022年相关出口增速超70% [6] 中国产业短板与发展方向 - 核心技术领域对外依存度高 半导体设备 高端芯片 航空发动机 汽车精加工设备等自给率低 基础产业全球占比从2015年10 9%降至2020年6 2% 不足发达国家三分之一 [7][8] - 资本市场将受四大影响:新兴市场产业链构建吸引资金流入 厂房设备资本开支催生投资机会 供应链数字化与AI技术需求提升 区域化布局利好基建仓储行业 [8]
湖北做大科创潜力股 政策活水灌溉上市后备企业
证券时报网· 2025-07-01 00:22
湖北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 - 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众多,累计储备"金银种子"企业1355家,计划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全周期成长 [1] - 湖北上市企业集群壮大,新兴产业动能强劲,国产数据库、智能汽车AI芯片、电竞游戏、交互式AI等四个新兴领域的"全国第一股"诞生于湖北 [1] - 湖北已建成"价值发现—规范培育—融资对接—上市护航"全链条服务机制,2021-2023年连续三年新增上市和过审企业达20家/年 [1] - 2024年湖北新增A股上市公司排名全国第6,境外上市家数为历年最多,境内新增上市公司排名全国第5 [1] 企业上市培育政策与服务 - 湖北省出台《新形势下重塑企业挂牌上市服务体系实施方案》,构建"数据+产业"精准遴选机制,动态管理后备企业名单 [2] - 针对科技型、成长型、"专精特新"企业制定差异化准入标准,每年动态更新名单实现"优进劣汰" [2] - 提供"阶梯式培育+定制化指导"组合服务,包括建设区域性股权市场、实施"千企股改"行动、资本课堂等 [2] - 湖北省企业上市发展促进会2025年会员代表大会召开,过去一年通过专题培训、投融资路演等活动推动企业上市 [2]
上半年A股定增规模同比增长逾6倍
证券日报· 2025-07-01 00:07
定增市场整体表现 - 截至6月30日年内70家上市公司实施定增合计募资6959.19亿元同比增长611.62% [1] - 19家央企和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定增募资合计5886.8亿元占总量84.59% [1] - 定增项目超九成浮盈赚钱效应提升形成"盈利—资金流入"正向循环 [2] 行业分布特征 - 银行业为定增主力军建设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4家合计募资5200亿元 [2] - 非银金融、公用事业、国防军工行业定增募资分别达454.92亿元、246.28亿元和205.0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2] - 资金高度聚集国资主导的能源电力等重资产行业及半导体AI等硬科技领域 [3] 参与主体变化 - 财政部参与四大行定增认购金额合计5000亿元 [2] - 全国社保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中国核电、国投电力定增 [2] - 公募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获准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锁价定增 [4] 定增预案动态 - 年内175家上市公司披露定增预案同比增长103.49%涉及项目236单同比增长143.30% [4] - 72单定增项目用于融资收购其他资产并购重组活跃带动市场回暖 [5] 政策与市场预期 - 《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放宽战略投资者认定标准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4] - 预计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增量资金将流向转型国企和高端制造行业定增折价空间可能被压缩 [5]
4000吨 “巨臂”!中联重科重新定义全地面起重机的行业标杆
中国能源网· 2025-06-30 17:08
产品技术突破 - 全球最大吨位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ZAT40000H7下线,具备190米高空吊装200吨风机叶轮能力,10桥底盘设计融合公路行驶合规性与超强越野能力 [1] - 采用"凹凸互嵌车架+混合悬架+整机集成设计"实现4000吨起重能力跨越,组装场地需求减少40%,尺寸严格控制在22.5米×3米公路极限范围内 [7] - 首创"连续等刚度设计"臂架系统,配合可调式超起装置,实现毫米级吊装精度,解决传统臂架长变形、大振动痛点 [13][14] 核心技术优势 - 底盘采用"回转区段单轴独立-多轴非独立"混合悬架构型,臂架安装面下移400毫米,结合主动抗侧倾控制技术将重载侧倾角度控制在安全阈值内 [9] - 独立液压驱动减速机单元+双桥驱动动力链突破传统液驱局限,提升山地转场爬坡能力,无需辅助设备实现全地形机动 [11] - 全域防碰撞系统实现200ms内场景三维重建(误差≤10cm),臂架变形检测误差≤20cm,25%坡度制动距离缩短14.4%至1.3米 [15] 行业发展历程 - 1989年引进德国LTM1050技术起步,2004年QY300汽车起重机攻克多节臂伸缩技术,2012年QAY2000以2000吨刷新世界纪录 [17] - 2020年ZAT18000H成为全球首台覆盖140米风机吊装量产机型,2022年ZAT24000H提升至2400吨并攻克混合动力技术 [17] - 2024年4000吨级产品实现平均每两年刷新世界纪录的研发速度,带动超200家配套企业技术升级 [17] 行业影响 - 推动风电(180米以上高度)和石化领域千吨级吊装需求的技术革命,带动高端零部件自主化与产业链智能化转型 [3] - 全地面起重机相比普通轮式起重机需同时满足公路法规与重载转场要求,设计制造难度呈指数级差异 [5] - 通过国家级科研平台实现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全链条贯通,定义全球全地面起重机技术标准 [17][20]
国家发改委:2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
仪器信息网· 2025-06-30 16:35
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安排 -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对设备更新的支持力度为2000亿元,第一批约1730亿元资金已安排到16个领域约7500个项目 [1][2] - 第二批资金正在同步开展项目审核和筛选 [1][2] - 财政部明确2025年将续发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其中20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企业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 [3] 政策背景与战略部署 - 政策全面贯彻《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战略部署 [3] - 通过财政补贴直指产业升级痛点,标志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深度攻坚阶段 [4] -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明确超长期特别国债2000亿元支持设备更新,覆盖范围扩至电子信息等新领域 [5] 配套措施与后续推进 - 第一批设备更新资金已落地项目,第二批审核筛选中 [5] - 将推出贷款贴息等配套政策,持续深化设备更新工作 [5] - 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与设备更新政策协同推进 [5]
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三力齐发”激活发展新动能
中国化工报· 2025-06-30 14:28
经济表现 - 1至5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6亿元同比增长8 4% [1] - 工业增加值完成16 9亿元同比增长15 7% [1] - 工业总产值完成85 5亿元同比增长15 8% [1] - 营业收入预计完成132 5亿元同比增长1 8% [1] 精准调度措施 - 建立工作台账实时掌握企业用工用能订单排产营收支出等变化 [2] - 推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预报制动态跟踪经济运行情况 [2] - 指导河南隆腾高新材料平顶山创杰新材料等企业纳入规上名录库 [2] - 推动5个项目纳入投资项目库包括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己内酰胺二期绿色化改造 [2] 项目建设进展 - 计划实施项目35个总投资225 37亿元其中省重点项目6个市重点项目17个 [3] - 上半年预计建成尼龙科技年产10万吨艾斯胺项目一期等9个项目投产后年新增产值60亿元 [3] - 全年计划新开工项目13个总投资106 97亿元已开工4个项目总投资约27 2亿元 [3] 招商引资成果 - 线上开展云招商活动46次线下拜访行业领军企业23家覆盖4省10市 [4] - 参加郑州塑料产业博览会深圳国际橡塑展会见21家重点企业及3家行业协会 [4] - 对接科研院所争取生物基二元醇光子芯片晶圆材料等项目落地 [4] - 累计对接项目18个总投资约82 65亿元其中5个已具备签约条件总投资24 35亿元 [5] 未来发展方向 - 聚焦尼龙聚氨酯和精细化工三大板块开展精准招商 [5] - 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功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5] - 目标进入河南省开发区高质量考核第一方阵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