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

搜索文档
可控核聚变行业点评之一:产业及资金端催化不断,聚变进程持续加速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6-26 13:1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可控核聚变全产业链投资机会 [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随着技术突破、政策落地和国内招投标加速,核聚变技术工程化与商业化进程有望加快,长期看核聚变是未来能源必然选择,中期2025 - 2030年全球进入实验堆建设高峰期且我国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突破显著,短期行业政策信号明确、国内招投标不断落地,推荐两条主线挖掘相关标的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产业及资金端催化事件 - 产业层面,高温超导材料领军企业上海超导IPO获受理,拟募资12亿元建设工厂,达产后预计每年新增6000公里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下游应用领域需求扩张,2024年公司营收2.4亿元(yoy + 187.40%),归母净利润0.73亿元(yoy + 1965.76%)实现扭亏为盈,2022 - 2024年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单位成本由262元/米降至92.91元/米,产能由256.67千米提升至1333.67千米 [3] - 资金层面,中油资本拟出资6.55亿元,与中国石油集团和中石油股份按原有持股比例共向参股公司昆仑资本增资用于投资可控核聚变项目 [3] 投资建议 - 从核聚变总体项目挖掘相关核心配套标的,产业链环节关注高壁垒及高价值量环节 [3] 重点关注标的 - 超导磁体系统:西部超导、永鼎股份(东部超导)、精达股份(上海超导)、联创光电 [3] - 包层系统:国光电气、合锻智能、安泰科技、应流股份 [3] - 电源系统:旭光电子、四创电子、国力股份、爱科赛博等 [3] 重点标的估值 |股票代码|公司简称|总市值(亿元)|2024A归母净利润(亿元)|2025E归母净利润(亿元)|2026E归母净利润(亿元)|2027E归母净利润(亿元)|2024APE|2025EPE|2026EPE|2027EP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88122|西部超导|325.2|8.01|10.15|11.73|14.09|41|32|28|23| |600105|永鼎股份|115.5|0.61|3.63|1.50|1.84|188|32|77|63| |600577|精达股份|158.0|5.62|7.20|8.66|10.17|28|22|18|16| |600363|联创光电|264.9|2.41|6.07|7.82|10.08|110|44|34|26| |688776|国光电气|107.4|0.47|1.32|1.94|2.71|228|81|55|40| |603011|合锻智能|76.5|-0.89|0.37|1.34|2.58|-86|207|57|30| |000969|安泰科技|135.1|3.72|3.44|3.96|4.56|36|39|34|30| |603308|应流股份|152.1|2.86|4.17|5.67|7.72|53|36|27|20| |600353|旭光电子|103.7|1.02|1.65|2.11|2.71|101|63|49|38| |600990|四创电子|68.8|-2.46|-0.93|0.78|1.54|-28|-74|88|45| |688103|国力股份|57.1|0.30|1.19|2.00|2.82|189|48|29|20| |688719|爱科赛博|47.8|0.73|1.16|1.73|2.33|65|41|28|21| [4]
比尔·盖茨搞核聚变,获投47亿
虎嗅· 2025-06-26 11:16
核能产业成为新风口 - 硅谷巨头英伟达旗下NVentures投资比尔·盖茨的核技术公司泰拉能源(TerraPower),融资6.5亿美元(约47亿元人民币),用于建设首座反应堆 [1] - 中国石油集团增资昆仑资本32.75亿元,投资可控核聚变国家队中国聚变能源公司 [2] - 全球核聚变企业数量快速增长,美国占25家,中国已有9家产业链公司获得投资 [2][10] 泰拉能源的技术与资本进展 - 泰拉能源专注于钠冷快堆Natrium技术,获美国能源局20亿美元拨款,计划2030年在怀俄明州实现商业发电 [3][5][6] - 公司累计融资超10亿美元,投资者包括比尔·盖茨家族办公室、英伟达、韩国现代重工等 [6] - 技术采用液态钠冷却和熔盐储能系统,可与可再生能源互补 [4] 硅谷核能投资热潮 - 比尔·盖茨突破能源基金投资三家核聚变公司,包括Pacific Fusion、Type One Energy和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单轮融资18亿美元) [7] - 谷歌、亚马逊、贝索斯等硅谷资本押注TAE Technologies(融资13.5亿美元)、X-energy等公司 [9] - 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投资Helion Energy,与微软签订2028年供电协议,目标电价1美分/度 [9] 中国核聚变产业加速 - 中核集团主导的中国聚变能源公司获中石油、上海国资等投资,中核持股57% [13][14] - 民营公司如能量奇点、星环聚能等获中科创星、红杉中国等投资,部分企业计划2027-2035年实现商业化 [14] - 配套企业曦融兆波(射频加热装备)、翌曦科技(高温超导材料)完成天使轮融资 [15] 核能需求驱动因素 - AI能耗激增:GPT-4训练14周耗电42.4吉瓦时,相当于2.85万户欧美家庭日均用电量 [12] - 美国电力需求预计2030年增长25%,2050年增长78%,核能成为稳定能源解决方案 [12] - 气候危机与能源转型推动清洁能源投资,核能发电规模远超其他清洁能源 [8][11] 中美核能竞争格局 - 美国私营部门主导,中国形成国家队与民企协同发展模式 [16] - 中核集团"中国环流三号"实现等离子体电流100万安培、离子温度1亿度,工程化能力领先 [14] - 美国聚变行业协会警告:若美国不主导核聚变,中国将抢占先机 [16]
申万宏源证券晨会报告-20250625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6-25 09:29
市场指数表现 - 上证指数收盘3421点,单日涨1.15%,5日涨2.16%,1月涨0.98% [1] - 深证综指收盘2023点,单日涨1.79%,5日涨2.54%,1月涨0.64% [1] - 小盘指数表现最优,单日涨1.78%,1月涨3.11%,6个月涨0.54%;中盘指数6个月跌幅最大达4.65% [1] 行业涨跌排名 - 电机Ⅱ行业涨幅领先,单日涨5.35%,6个月累计涨13.18% [1] - 摩托车及其他行业6个月涨幅达20.5%,家电零部件Ⅱ同期涨11.43% [1] - 油服工程单日跌幅最大达6.81%,但1个月仍涨12.03%;贵金属6个月涨幅最高达30.55% [1] 可控核聚变行业 - 上海超导IPO获受理,拟募资12亿元扩产高温超导带材,2024年营收同比增187.4%至2.4亿元,单位成本3年下降64.5%至92.91元/米 [11] - 中油资本拟增资6.55亿元投向可控核聚变项目,技术突破推动工程化加速 [11] - 重点关注超导磁体系统(西部超导等)、包层系统(国光电气等)、电源系统(旭光电子等)三类标的 [2][11] 新东方业绩分析 - 预计4QFY25总收入11.86亿美元(yoy+4.4%),教育业务收入10.34亿美元(yoy+13.3%),Non-GAAP净利润同比增39.2%至0.51亿美元 [12] - 留学业务增速触底(4Q同比+5%),新业务(K9素养+学习机)同比增34%至3.11亿美元,教学网点增至1251个(yoy+22%) [12] - 上调FY25-FY27净利润预测至4.67亿/5.75亿/7.1亿美元,DCF目标价76.3美元对应25财年PE17.1倍 [13]
未来产业:可控核聚变发展加速,助力能源转型(附36页PPT)
材料汇· 2025-06-24 23:16
为什么现在关注核聚变 - 国内外核聚变项目近期进展加速,包括项目开工、招标和技术突破 [2] - 技术创新持续推动行业超预期发展,如创新的磁场结构和高温超导材料应用 [7][11] - 核聚变成为全球能源竞赛重要一环,具有高能量密度、零碳排等优势 [18][21] 国内外核聚变项目进展 国内进展 - BEST工程总装启动,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计划2027年完成建设 [4] - "星火一号"项目招标启动,联创光电中标超导线圈研制与测试服务 [4] - "中国环流三号"聚变三乘积创新高达到10^20量级,"玄龙-50U"实现1.2T磁场强度 [4] 国际进展 - 美国TAE Technologies完成1.5亿美元融资,累计融资达13.5亿美元 [6] - 日本追加100亿日元投资三大核聚变科研机构,目标2030年代商业化 [6] - 英国计划五年内投资25亿英镑推进STEP原型电厂计划 [6] 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发展 - 球形托卡马克等创新磁场结构可提高约束性能,实现更小体积内更高功率输出 [8][9] - 高温超导材料性能远超传统超导,可产生更强磁场并提高聚变功率 [12][14] - AI/超级计算机可模拟等离子体行为、优化反应堆设计和加速材料研发 [16] 行业竞争格局 国内主要参与者 - 科研院所: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 [30] - 商业化公司:聚变新能、先觉聚能、江西聚变新能、能量奇点等 [32][35][38] 国际代表公司 - 美国CFS计划2027年实现Q>1,2030年代为电网提供400MW电力 [46] - 美国Helion预计2028年为微软提供50MW电力 [46] - 英国Tokamak Energy目标2030年代实现200MW商业化发电 [46] 行业未来展望 - 最乐观预测2025-2030年实现首个核聚变发电并网,中性预测为2031-2035年 [48][49] - 第一个具备商业价值的聚变堆可能在2031-2035年间出现 [51] - 应用场景包括发电、工业加热和聚变动力航天器等,预计2030年前后是关键节点 [53][54] 投资机会 - 关键零部件包括高温超导带材、低温系统、燃料循环系统等 [56][58] - 相关标的涵盖超导材料、磁体、偏滤器、真空系统等环节上市公司 [59]
中东战火未冷,全球资本抢滩“人造太阳”
财富FORTUNE· 2025-06-24 20:42
可控核聚变行业概述 - 全球地缘政治动荡加速资本转向"反脆弱"资产可控核聚变 技术正从科幻加速落地现实 [1] - 中国能源安全形势严峻 主要能源进口依赖度达20% 石油战略储备仅支撑24天 风光新能源受储能技术制约 核电面临厂址稀缺问题 [1] - 核聚变优势突出 一克氘氚燃料能量等同8吨石油 一升海水提取氘可替代三百升汽油 发电成本低于0.005元/千瓦时 反应过程安全无污染 被中信证券定义为"能源完全自主可控唯一解决方案" [1] 中国核聚变产业布局 - 反应堆建设主体包括中国核工业集团体系 中科院体系 商业公司 高校系四大方向 单个实验堆投资规模达几十亿至上百亿元 [1] - 国家层面将核聚变纳入"未来产业十大工程" 2030年前规划超3000亿元投资 上海 合肥 成都三大基地获专项债支持 [1] - 中油资本联合中石油等向昆仑资本增资32.75亿元 重点投向可控核聚变 昆仑资本已布局聚变新能 星环聚能等项目 [2] - 聚变新能采用"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央企民企"模式融资 注册资本达145亿元 股东包括合肥产投 昆仑资本 皖能股份 蔚来等 [2] 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展 - 中科院等离子体所CRAFT项目实现低杂波电流驱动系统全面国产化 [3] - "中国环流三号"装置创下等离子体电流100万安培 离子温度1亿摄氏度 高约束模式运行纪录 聚变三乘积达10^20量级 [3] - 上海超导科创板IPO获受理 计划募资12亿元 其高温超导带材为核聚变装置核心材料 国内市占率80% 2024年营收增长187% [4] - 上海超导为全球唯二实现千公里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量产企业 客户覆盖南方电网 中科院 美国CFS公司 Tesla Energy等 [4] 全球产业发展动态 - 2024年全球核聚变行业融资超71亿美元 同比增9亿美元 多数企业预计2031-2035年实现商业发电 [5] - 美国CFS公司启动SPARC原型机建设 目标30年代初商业发电 Helion Energy承诺2028年交付50兆瓦聚变电力 [5] - 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 2030年全球可控核聚变市场规模达4965亿美元 2050年或突破万亿美元 [6] - 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段旭如预计商业化需20-30年 但高温超导 AI等技术突破可能加速进程 [6] 能源战略转型背景 - 中国2024年原油进口量同比下降1.9%至5.53亿吨 为二十年来正常年份首次下降 预计2025年进一步降至5.2亿吨 [6] - 核聚变被视为数据中心和AI发展的关键能源支撑 OpenAI创始人奥特曼称其为AI未来发展方向 [5]
冰轮环境(000811) - 000811冰轮环境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23
2025-06-24 08:42
分组1: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在能源和动力领域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服务,产品有压缩机和换热装置,覆盖 -271℃ - 200℃温度区间,包括螺杆式、离心式等多种压缩机及工业热泵等 [2] - 公司有成熟的磁悬浮压缩机产品,应用于北京冬奥场馆 [2] - 客户行业涉及商业制冷、工业冷冻、商用舒适空调、工业特种空调、余能利用等多个领域 [2] 分组2:可控核聚变产品 - 氦气压缩机是超导磁体冷却系统关键设备,公司 2016 年研发成功极低温用氦气压缩机,供货中科院国家实验室,后陆续为多家科研院所供应,应用于国家重大前沿科技研究项目 [2] 分组3:数据中心应用 - 顿汉布什公司和冰轮换热技术公司为数据中心提供冷却装备 [2] - 顿汉布什公司“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集成自然冷却功能的风冷螺杆冷水机组”入选工信部目录,国内服务多个项目,海外与集成商合作,海外制造基地扩产 [2][3] - 冰轮换热技术公司提供多种热交换设备,“低碳节能闭式冷却技术”获评国家示范技术,“液冷系统热交换器”入选山东省名单 [3] 分组4:核电行业产品 - 公司聚焦核岛冷却、核能供热等场景,研发创新技术,为核电站运行和清洁能源利用提供支撑 [3] - 换热技术公司供货全球首座商用四代技术高温气冷堆;顿汉布什公司是全球核岛制冷机服务商,参与标准起草;华源泰盟公司研发相关技术,应用于国家电投项目 [4] 分组5:CCUS 压缩机 - 公司是碳捕集装备领先者,获“中国二氧化碳应用推进奖”,供应关键装备,运营碳捕集项目 [4] 分组6:工业热管理业务 - 公司升级推出“工业全域热控综合解决方案”,构建能源梯级利用体系,实现余能高效回收与集约利用 [6] - 重点子公司北京华源泰盟节能设备有限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四大核心技术群,截至 2024 年末,授权专利 96 项,软著 33 项,多项产品和技术获国家级荣誉 [6] 分组7:深海科技布局 - 公司为深海捕捞及水产品加工业提供全场景智慧解决方案,产品用于渔业捕捞船和加工船只 [6] - 公司布局船海绿色能源系统智慧解决方案,产品包括智能能效管理系统等,为“梦想”号提供冷库设备及工程,相关技术获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6][7]
30亿大动作!中石油,引爆资本市场!
DT新材料· 2025-06-23 22:33
中油资本等公司增资可控核聚变项目 - 中油资本、中国石油集团、中石油股份共同等比例增资昆仑资本32.75亿元,用于投资可控核聚变项目,其中中油资本出资6.55亿元,中国石油集团出资16.705亿元,中油股份出资9.495亿元 [1] 可控核聚变融资事件爆发 - 2023年1月,翌曦科技获近亿元天使轮投资 [2] - 2023年6月,昆仑资本出资29亿元取得聚变新能20%股份,聚变新能股东包括合肥科学岛控股等安徽国资背景公司(合计持股75%)及蔚来控股子公司蔚聚科技(持股5%) [2] - 2023年7月,瀚海聚能获5000万元天使轮投资 [3] - 2023年11月,星能玄光获1亿元天使轮投资 [3] - 2023年12月,曦融兆波获数千万元天使轮投资 [3] 可控核聚变的优势 - 提供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能量密度高:1t氘氚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相当于5.7t裂变燃料或700万t原油燃烧释放的能量 [4] - 环境友好:主要产生惰性氦,无核废物、有毒气体 [4] - 经济性明显:能量效率远高于核裂变 [4] - 原料充足易得:氘可从海水中提取,氚可通过中子与锂反应生成 [4] 国家政策与战略 - 1983年我国提出"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核能战略 [4] - 2023年底明确"可控核聚变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关键方向" [4] 可控核聚变技术条件 - 温度需维持在1亿℃以上(太阳核心温度的近10倍) [9] - 等离子体约束区需一定密度 [9] - 需足够长的能量约束时间 [9] 技术路径与材料 - 主流技术路径:磁约束(托卡马克装置)、惯性约束(NIF装置)、磁惯性约束(直线型装置),其中磁约束商业化前景最显著 [6] - 磁体超导材料:分为低温超导(需液氦冷却)和高温超导(液氮冷却,成本更低),参与企业包括永鼎股份、上海超导、精达股份、西部超导等 [10] - 第一壁和包层屏蔽块:使用钨铜合金材料,参与企业包括安泰科技、斯瑞新材、合锻智能、国光电器、海陆重工等 [10] - 偏滤器:铜及铜合金应用最多,主要企业有安泰科技、斯瑞新材等 [10] 国内可控核聚变项目进展 - EAST装置:2024年1月实现1亿℃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1066秒 [8] - BEST装置:2024年5月启动总装,预计2027年建成,2030年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8] - 中国环流三号(HL-3):2024年5月实现百万安倍亿度的H模,此前实现离子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亿度"突破 [11] 民营与国家队进展 - 新奥集团:2024年1月"玄龙-50U"装置实现首次等离子体放电,4月实现高温高密度百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计划投资60亿建造下一代装置"和龙-2" [13] - 星环聚能:SUNIST-2装置环向磁场指标2023年达到球形托卡马克领域世界领先水平 [13] - 能量奇点:2024年建成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70",刷新通流实验磁场强度世界纪录 [13] - 国家队:2024年底中核集团牵头成立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筹)揭牌 [13] 上下游产业链参与企业 - 超导带材加工:西部超导(为ITER提供NbTi材料)、联创光电(布局高温超导磁体) [15] - 偏滤器、第一壁:国光电气(供应ITER偏滤器模块)、合锻智能(制造聚变堆真空室构件) [15] - 真空室及其他:上海电气(覆盖超导磁体、真空室等全产业链)、融发核电(参与ITER关键部件制造) [15] - 冷却系统:航天晨光(开发核聚变低温制冷设备)、高澜股份(参与EAST项目液冷系统) [15] - 耐高温材料:应流股份(供应耐高温特种合金)、海陆重工(参与中核集团关键部件研发) [15] - 电源系统:王子新材(超级电容技术突出)、弘讯电子(为ITER提供磁体电源控制系统) [15] - 电力系统:保变电气(提供主变压器)、东方电气(承担ITER高压变电站建设) [15] - 其他设备:雪人股份(研发氦气螺杆压缩机)、久感电气(提供高温高辐射环境电缆) [15]
【电新公用环保】持续看好风电整机、固态电池板块,关注光伏“防内卷”后续政策——电新公用环保行业周报20250622(殷中枢)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6-23 17:01
风电 - 136号文重塑新能源装机逻辑 风电因出力曲线较优 电站销售有望回暖 风机制造利润有望修复 [4] - 优先关注风电整机商 2季度业绩或承压 持续关注3-4季度盈利改善程度及电站销售业务进展 [4] 固态电池 - 赢合科技 先导智能 星云股份等锂电设备公司完成固态电池核心设备交付 对板块形成显著催化 [4] - 固态电池设备投资额4-5亿/GWh 显著高于传统液态锂电设备投资额 设备要求全面提升 [4] - 固态电池叠加AI PCB概念 锂电铜箔公司龙头大涨 [4] - 电池厂商积极推进半固态产线及全固态实验 中试线 资本开支提升 叠加政策支持 材料端将迎来催化 [4] 光伏 - 经历24Q4行业反内卷政策及25Q1抢装后 光伏板块25Q1偿债能力未持续恶化 [4] - 25年5月开始 光伏板块排产和价格下滑 偿债及盈利能力进一步恶化 [4] - 预计下一阶段行业供给或需求端的兜底政策有望进一步强化 [4] 储能 - 德业股份股价调整较多 主要系欧洲库存因素导致市场下调其业绩预期 但估值已进入合理区间 仍具配置价值 [5] - 需持续关注7-8月份户储月度数据 [5] - 25年欧洲大储 工商业储能景气度较高 核心关注点在Q2-Q3业绩或订单持续释放 [5] - 市场持续关注国内136号文对独立储能盈利能力变化的影响 [5] 可控核聚变 - 本周调整较多 主要因市场风格变化和催化因素较少 [6] - 后续重点关注国内实验堆招标及中美技术进展形成的共振 [6] - 作为重要主题投资机会 市场或反复炒作 [6]
可控核聚变概念股震荡走高,融发核电涨停
快讯· 2025-06-23 14:16
可控核聚变概念股表现 - 融发核电(002366)涨停 [1] - 哈焊华通(301137)涨幅超过8% [1] - 中洲特材(300963)、中核科技(000777)、炬光科技跟涨 [1]
中石油30亿入局,可控核聚变迎来爆发期?
36氪· 2025-06-23 11:38
中石油集团及关联公司增资昆仑资本布局可控核聚变 - 中油资本公告拟与中石油集团及中国石油等比例增资参股公司昆仑资本32.75亿元,其中中石油集团16.705亿元、中国石油9.495亿元、中油资本6.55亿元,持股比例分别为51%、29%、20% [1] - 增资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挖掘能源与化工产业转型机遇,优化业务布局并提升昆仑资本行业竞争优势和潜在盈利能力 [1] - 昆仑资本2024年已布局可控核聚变领域,拟出资29亿元取得聚变新能20%股份,认缴出资日期为2025年6月30日 [1] 聚变新能技术路径与股东结构 - 聚变新能采取"BEST-CFEDR-商业聚变堆"三步走战略,布局全链条发展路径 [2] - 公司股东包括四大安徽国资背景公司合计持股75%,蔚来控股旗下蔚聚科技持股5%,昆仑资本持股20% [2] - 可控核聚变具备能源丰富、零排放、安全性高等优势,1g氘氚聚变释放能量相当于11.2吨标准煤 [2] 中国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展 - "中国环流三号"2025年实现离子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亿度"突破,聚变三乘积达10的20次方量级 [3][5] -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EAST装置2025年1月实现1066秒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BEST装置2025年5月启动总装 [5] - 能量奇点公司"经天磁体"产生21.7特斯拉磁场反超美国CFS公司,星环聚能SUNIST-2装置环向磁场达世界领先水平 [6][7] 国内外商业化进程与投资动态 - 预计2026-2027年美国SPARC和中国BEST装置将实现从燃烧试验到反应堆工程试验的突破,2040-2050年实现商业化 [3] - 2024年美国私募市场核聚变融资超120亿美元占全球62%,Helion Energy单笔融资17亿美元创行业纪录 [3] - 中核集团与中石油联合注资145亿元成立聚变新能,星火一号项目总投资200亿元计划2029年商业化发电 [5] 中国核聚变产业格局 - "国家队"以中核集团、中科院为主导,BEST装置单个实验堆投资达几十亿到上百亿元 [4][5] - 商业化公司采取小型模块化聚变反应堆模式,能量奇点建成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70" [6][7] - 预计2030-2035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达2.26万亿元,中国进入资本开支扩张周期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