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

搜索文档
惠城环保(300779) - 2025年5月12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12 18:34
项目进展 - 20 万吨/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已建成中交,正进行开工准备工作,进展顺利,暂未投料和产出产品,具体进展关注公司公告 [2][3][7][15][16][17][18][19][20][21][22] - 1 万吨绿电储能新材料项目(一期项目)第一阶段已完成建设,第二阶段按计划建设中,未遇困难 [21][22] 产能规划 - 20 万吨/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投产后,公司将根据战略发展规划、废塑料回收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扩建产能 [5][7][16][17][20][21] 定增事项 - 公司本次定增 8.5 亿元因项目履行能源批复等程序申请中止审核,待取得批复后恢复审核 [6] 股东人数 - 可查询公司发布的定期报告获取股东人数,如需最新人数,致电公司证券事务部 0532 - 58657701,确认股东身份后告知 [4][8] 技术与专利 - 公司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包括废催化剂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多项技术,具体查询公司披露公告 [5] 其他问题 - 混合废塑料深度催化裂解项目中试收率为 85% - 90%左右,最终收率受废塑料进料种类、成分等因素影响 [18] - 公司废塑料裂解项目原料已储备 15 余万吨,正加快废塑料回收业务推广 [20] - 公司高度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保密工作,建立完善技术管理体系,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 [20] - 公司高度重视项目区域落地条件,需系统性评估政策支持力度、基础设施配套及长期经济性等因素 [21] - 上市公司密切关注股价走势,履行责任义务,维护投资者利益,提醒投资者理性看待股价波动 [22] - 公司董监高减持股票需提前 15 个交易日发减持计划公告,截至目前未发布减持计划公告 [22]
石化行业如何向“新”向“绿”
搜狐财经· 2025-05-12 13:13
行业地位与现状 - 石化行业在国民经济中保持支柱地位 2024年营收达16 28万亿元 连续3年稳定在16万亿元规模 占全国规模工业营收12% [1] - 行业规模居世界前列 主要化学原料产能全球首位 重大装备实现自主可控 专用化学品产能快速增长 [1] - 面临国际市场低迷和国内需求不足 2023年全行业利润下降20 79% 2024年再降8 8% 产品价格持续下行 [2] 发展挑战 - 三大核心压力:行业稳定增长难度上升 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 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增加 [2] - 能源结构问题突出 原料偏重/能源偏煤 2023年全行业能耗8 05亿吨标煤 碳排放14 8亿吨 占工业碳排放1/5 [3] - 结构性矛盾凸显 供过于求导致效益下滑 需破解大而不强瓶颈 淘汰落后产能 [2][3] 转型方向 - 聚焦新能源 新材料 绿色化工 生命科学 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 推动差异化高端化发展 [4] - 推进数智化转型 建设智能工厂 融合AI 5G 大数据 数字孪生技术提升经营管理效能 [4] - 发展循环经济 推广绿色技术 建立碳排放标准体系 实现能源资源梯级利用 [4] 创新机制 - 通过"揭榜挂帅""赛马"机制推动企业协同创新 加快国产材料装备研发 [4] - 完善技术对接平台 强化诊断服务 促进上下游联合创新 [4] - 遏制产能无序扩张 引导大中石化产品有序发展 走出价格内卷困境 [3]
完善“碳普惠”释放绿色动力
经济日报· 2025-05-12 05:59
绿色消费与碳普惠发展现状 - 绿色消费成为消博会焦点 展现我国推动绿色消费和循环经济的积极行动 [1] - 碳普惠通过市场化机制激励个人、家庭、社区及中小微企业绿色减碳 将分散行为转化为"绿色权益" [1] - 我国在碳普惠制度设计、平台建设、方法学开发等方面取得进展 各地出台特色方法学 [1] - 数十个地方数字碳普惠平台上线 如北京"绿色生活季"、上海"随申行"、武汉"武碳江湖" [1] - 平台实现个人碳减排量计量与可视化 支持兑换礼品礼券、捐赠公益项目、参与碳中和众筹 [1] 碳普惠体系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 碳普惠体系处于探索阶段 制度体系不健全 技术规范和应用场景不成熟 [2] - 缺乏系统价值量化机制和市场转化路径 需打通"减排—资产—融资"链条 [2] - 推动碳减排价值资产化 探索与碳市场、绿色金融协同 [2] - 需出台国家层面方法学指南 制定统一核算规则、标准和认证机制 [2] - 探索地方碳市场+碳普惠双轨机制 开发碳资产证券化产品 [2] 数字化碳普惠平台的应用拓展 - 需完善平台系统架构、方法学、核算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 [3] - 运用物联网、区块链、AI技术提升全场景低碳行为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力 [3] - 探索碳积分与绿色信贷、消费券、供应链招标联动 增强激励成效 [3] - 拓展减排量在企业碳抵消认购、大型活动碳中和、生态修复等场景应用 [3] 碳普惠与公共治理融合 - 探索碳积分应用于场馆预约、医院挂号、金融服务、公益捐赠等领域 [4] - 引导商超、酒店、餐饮、金融网点参与 激励居民绿色消费 [4] - 推动平台与社区数字治理系统互联 将减碳表现纳入基层评优体系 [4] - 建立"低碳社区"激励机制 依据减排绩效与参与率评星评级 [4]
科思创:谁在这个动荡的时代犹豫不决,谁就输了!
DT新材料· 2025-05-12 00:10
全球经济形势对化工行业的影响 - 全球经济动荡导致化工行业普遍面临滞涨、下跌甚至亏损的局面[1][2] - 美国关税大战加剧了行业不确定性,"黑天鹅"事件频发[1] - 欧洲化工行业面临灭绝风险,主要因能源价格高涨、碳成本高企及产能过剩[4] 头部化工企业2025Q1财务表现 - **巴斯夫**:销售额174亿欧元(同比减少1.51亿欧元)[3] - **陶氏**:净销售额104亿美元(同比降3%),EBIT 2.3亿美元(同比降4.44亿美元)[3] - **科思创**:销售额34.8亿欧元(同比降0.9%),净亏损1.6亿欧元(去年同期-3500万欧元)[3] - **沙特基础工业**:净亏损12亿里亚尔[3] - **塞拉尼斯**:收入23.89亿美元(同比降8.5%),净亏损1700万美元(去年同期净利1.24亿美元)[3] - **中国石化**:营收7353.56亿元(同比降6.9%),净利润132.64亿元(同比降27.6%)[3] - **万华化学**:营收430.68亿元(同比降6.7%),净利润30.82亿元(同比降25.87%)[3] 行业战略调整动态 - **关停/剥离**:西格里碳素关闭葡萄牙基地、帝人芳纶关闭荷兰基地并裁员15%、英力士关闭英国乙醇工厂、阿克苏诺贝尔全球裁员2000人、陶氏关停3家欧洲工厂[4] - **转型方向**: - 科思创聚焦循环经济,新增环保生产线、建设弹性体回收工厂[6] - 巴斯夫坚持本地化生产,欧洲/北美90%销售额来自本地,亚太/南美达80%[6] - 日本企业(三菱/三井/住友)转向半导体/电子材料等高端市场[7] - **中国动向**: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以大产业投资为主抢占市场份额[8] 生物基材料行业活动 - **2025生物基产业峰会**:5月25-27日上海举行,涵盖生物基材料技术论坛、可持续应用专场(汽车/包装/纤维等)、投资路演等[24][25] - **重点议题**: - HMF电催化氧化还原技术[27] - 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29] - 秸秆糖生物合成柔性生产平台[33] - PHA新材料产业化[45] - **企业参与**:万华化学展示鞋用弹性体方案、恒碳科技发布1,3-丙二醇应用、微构工场推广PHA技术[33][45]
电子垃圾变废为宝 这个小镇靠拆垃圾实现循环经济
央视新闻· 2025-05-10 14:12
贵屿循环经济转型 - 贵屿从分散式电子垃圾拆解转向集中处理 通过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和国家级试点产业园实现规范化管理 杜绝非法焚烧现象并修复生态 [1] - 园区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 每车废旧家电均登记来源地、车牌号、品类及流向企业车间 实现全流程数据管控 [1][3] - 废旧家电贴条形码追踪 包含客商信息、质检数据及品质状况 拆解时扫码出库并同步上传国家系统 确保全程可追溯 [5][7] 重金属回收技术突破 -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在贵屿设立全国首个手机安全回收示范项目 采用1300℃熔炼炉富氧顶吹技术分离铜、金、银等高价值金属 有害物质去除率超98% [8][12] - 废电路板含铜25%、金30克/吨 经处理后产出铜锭含铜90%、金100克/吨、银1000克/吨 1吨电路板可提炼300公斤铜 [10][14] - 基地年处理废电路板1.2万吨 三级处理体系实现金属综合回收率超98% 形成"变废为宝"闭环 [12] 国家政策与行业扩容 -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作为首家资源循环国有骨干企业 近期新增9家子公司覆盖动力电池、新能源等领域 联合中汽中心等8家机构签署战略协议 [16] - 集团计划联合天津港保税区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预计2023年10月投产 未来聚焦细分领域培育领军企业 [16] -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目标2023年资源循环产业产值达5万亿元 基本建成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20][22]
美联新材(300586) - 2025年05月0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
2025-05-09 17:46
公司项目进展 - 控股企业辉虹科技EX产品百吨级新建项目完成试生产,达预期设计产能 [2][3] - 子公司四川美联推进的美联新能源及高分子材料产业化一期项目,预计投资30亿元,规划建设年产30万吨全流程色母粒、60万吨硫酸亚铁、10万吨水处理剂以及80万吨硫酸(含5万吨试剂硫酸)的成套生产装置,预计2026年6月建成 [3] - 已完成钠离子电池普鲁士蓝正极材料项目1000吨级的年产能建设,预计年底建成5500吨年产能 [5] 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措施 - 加强与供应商沟通交流,了解价格波动趋势,制定采购策略 [2] - 建立和完善供应商管理体系 [2] - 加强内部管理,做好各环节降本增效 [2] 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长 - 2023年全球三聚氯氰市场容量42.22亿元,预测2029年达74.7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9.90% [6] - 2023年全球色母粒市场规模946.86亿元,预测2029年以5.2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至1298.34亿元 [6] - 2023年全球钠离子电池行业市场规模约5亿美元,2024年达6.1亿美元,未来五年复合增速21.42%;2023年中国钠离子电池行业市场规模约0.7GWh,2024年出货规模达3GWh,未来五年复合增速67.88%,预计2025年我国市场规模增至28.2GWh [6] 公司竞争优势 新能源板块 - 锂电池隔膜领域:有成熟管理和技术团队,有成本优势(引进先进生产线提升产能、降低单位成本和能耗),有区域优势(生产地点贴近需求市场) [7] - 钠离子电池领域:凭借区位优势及全产业链投资布局,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7] 高分子材料板块 - 色母粒产品在全球同行业有优势,多款实现进口替代,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与高新技术产品,持续加大研发力度 [7] - 服务全球超4000家客户,覆盖40多个国家及国内20多个省市 [7] - 通过优化技术、工艺和结构,满足下游“三高一超”要求,提升稳定性与专业性 [7] - 在色母粒领域依托广东产业集群与四川项目资源优势,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8] 精细化工板块 - 控股子公司营创三征掌握世界前沿三聚氯氰工艺技术,有多项专利,年产能9万吨,是行业龙头 [8] - 控股孙公司辉虹科技在工艺和成本上优势明显,在国际有独特竞争优势 [8] 公司产能情况 - 色母粒产能约13万吨,三聚氯氰产能9万吨,电池湿法隔膜产能3亿㎡,高性能颜染料产能265吨 [8] 产品应用及规划 - EX电子材料主要应用于高频覆铜板的电绝缘层,终端应用于大数据运算中心等领域,未来计划将单体聚合成树脂,开发更多下游客户 [3] - 公司致力于打造全球白色母粒一体化生产基地和新能源材料基地,通过孙公司辉虹科技实施年产18万吨电池级普鲁士蓝(白)项目建设 [3]
华宏科技(002645) - 002645华宏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09
2025-05-09 17:42
公司基本信息 - 证券代码为 002645,证券简称为华宏科技 [1] - 2024 年度业绩说明会于 2025 年 5 月 9 日 15:30 - 16:30 采用网络远程方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互动易平台”进行 [2] - 公司接待人员包括主持人、董事长胡品贤、董事及总裁兼董事会秘书朱大勇、独立董事刘斌、财务负责人曹吾娟 [2] 循环经济产业链 - 公司实现从再生资源装备制造商向再生资源运营商转型,初步形成以报废机动车拆解为主线,下游废钢、废旧磁材、稀土回收料等资源回收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2] 业务毛利率 - 稀土资源综合利用业务和磁材业务毛利率受稀土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大,价格相对稳定时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 [3] - 公司将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拓展新兴应用领域,通过内部降本、工艺优化、质量管控等措施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3] 产能情况 - 当前磁材产能是 1.5 万吨/年 [3] - 再生稀土氧化物产能规模已达 1.2 万吨/年,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4] - 山东烁成二期扩产、包头华宏高性能磁材项目按预定计划建设 [4] 业务重点与行业发展 - 稀土资源综合利用业务和稀土永磁材料业务销售比重占公司销售总额 60%以上,是业绩主要贡献来源 [3] -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发展,下游对稀土产品需求增加,将给公司业务带来积极影响 [3] 业绩盈亏情况 - 2024 年对收购江苏威尔曼形成的商誉计提减值准备 3.34 亿元,导致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至 3.56 亿元,剔除影响后较 2023 年大幅减亏 [3] - 2025 年一季度国内稀土价格止跌回升,稀土氧化物产能利用率提升,高性能磁材产品产销量增长,实现扭亏为盈 [3] 产品应用与客户合作 - 高性能磁材产品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机、工业机器人电机、3C 电子等领域,并与相关企业建立业务合作 [4] 出口管制影响 - 公司不涉及稀土技术出口,稀土氧化物产品全部国内销售,永磁材料产品出口销售比重较低,相关出口管制政策对业务影响较小 [4] - 公司将跟踪产业政策变化,遵守出口管控规定确保业务合法合规开展 [4]
君正集团: 君正集团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会议资料
证券之星· 2025-05-09 16:45
公司经营业绩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52.11亿元,同比增长31.83% [7]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04亿元,同比增长2.96% [7]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4.51亿元,同比增长146.77% [7] - 资产总额428.23亿元,较年初增长6.59% [7] 业务发展 - 绿色低碳环保可降解塑料循环产业链项目已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 [7] - 450MW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7] - 投资建造部分液体化工品船舶以优化船队结构 [7] - 化工物流业务市场份额亚洲第一、全球第三 [18] 核心竞争力 - 拥有"煤-电-氯碱化工"和"煤-电-特色冶金"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 [14] - 行业内首创"煤焦化工"和"乙炔化工"的深度绿色耦合设计 [14] - 生产装置采用"集约化"、"紧凑化"、"联通化"布局,物料流转设计科学 [15] - 拥有2个自治区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和1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 [20] 技术创新 - 乙炔原料装置采用先进的81000KVA电石炉及生产工艺 [17] - BDO装置引进KTS技术,单套产能30万吨/年为全球单线产能最大 [17] - 行业内首创在电石成品后处理车间采用全球首套电石转运自动化控制系统 [16] - 能源化工板块积极推进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 [21] 2025年重点工作 - 持续提升公司规范运作和治理水平 [23] - 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 [23] - 充分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23] - 预计2025年度担保总额度不超过167亿元 [41] 财务数据变动 - 固定资产增加84.49亿元,主要因新项目转固 [33] - 在建工程减少55.05亿元,主要因新项目转固 [33] - 长期借款增加36.39亿元,主要因新增项目借款 [33] - 应收票据增加1.10亿元,主要因销售商品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增加 [33]
中欣氟材(002915) - 002915中欣氟材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08
2025-05-09 14:20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 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0.5%,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 15.2% [2] 净利润下滑原因 - 毛利率方面,生产氟化氢采购的萤石粉价格高位运行,成本攀升、毛利承压;农药行业供过于求,农药中间体产品价格走低、毛利承压 [2] - 开工率方面,部分产品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下游需求不足,产能集中释放致供需失衡,产品价格下跌,制约装置产能释放;第四代制冷剂受专利保护期限限制,延缓产能释放 [2][3] 新能源材料业务规划 - 一手抓技术创新,一手抓循环经济,交付高质量产品,构建成本优势 [3] - 推动新型电解液电解质产品研发,与新能源客户进行产品认证及配套研发 [3] 毛利率下降原因及提升计划 - 原因同净利润下滑原因,即萤石粉价格高、农药行业供过于求、产能释放问题及制冷剂专利限制 [2][3] - 推进重大项目实施,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细化车间管理、产线排产等多方面管理;采取稳存量、拓增量等多重措施 [3][4] 应对竞争策略 - 具备完整氟化工产业链,构建国内领先氟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形成“一个总部管控中心 + 四个生产基地”格局 [4] - 加强精益化成本控制,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上下游产业链产品均衡发展;加大技术研发,推动生产线智能化转型 [4] 业务拓展计划 - 加强与上下游战略合作,提升原料采购和新材料销售竞争力 [5] - 深耕氟精细化学品、新材料及制冷剂业务领域,延伸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5] 费用管控措施 - 研发费用方面,精准投入资源,聚焦核心研发项目 [5] - 财务费用方面,开展多元化融资渠道、优化债务结构、强化预算管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 未来盈利增长驱动因素 - 推进浙江基地“高性能聚合物项目”等、福建基地“六氟磷酸钠项目”、江西基地“1234 - yf 项目”等,促进新材料和制冷剂业务发展 [5] - 传统氟精细化学品领域,专注医药市场需求,参与新药研发,巩固并发展中间体业务 [6]
【高端访谈】“甜蜜产业”背后的中国制造——对话克林轻工董事长刘长战
新华财经· 2025-05-09 13:07
公司概况 - 昆明克林轻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制糖装备领域的龙头企业,能提供整厂设备,产品出口越南、缅甸、泰国等二十多个国家 [1] - 公司已实现甘蔗输送、破碎、压榨、提汁、煮炼、分蜜及干燥和包装等工艺过程的全套设备生产和系统解决方案 [1] - 公司技术完全自主,从设备制造、安装、调试到自动化控制均无"卡脖子"环节 [1] 技术创新与资源利用 - 公司研发高效压榨机采用多级压榨技术,显著提升糖厂原料利用率 [2] - 甘蔗渣高值化利用途径包括造纸生产、生物酶解制成可降解环保餐盒、锅炉尾气余热干燥后减少燃烧蔗渣使用量 [2] - 糖厂过滤产生的滤泥经生物发酵技术处理可转化为优质有机肥,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 [2] 绿色环保发展 - 制糖产业碳排放具有天然平衡特性,甘蔗生长吸收二氧化碳与加工环节碳排放基本实现动态平衡 [3] - 公司推进绿色低碳措施包括建立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研发电动智能化收割设备替代传统燃油机械、持续改进制糖装备能效水平 [3] 糖市供需与价格趋势 - 我国食糖年消费量维持在1540万吨左右,国内年产量约1100万吨,其余需进口补充 [4] - 2025/26年制糖期预计国内食糖产量稳步增长,消费增长有限,供给保障能力增强 [4] - 国际糖价受产糖国出口限制政策影响曾阶段性上涨,预计未来将进入高位震荡、温和回调的平稳期 [4] 业务增长点 - 公司今年重点聚焦自动煮糖技术、连续煮糖罐应用和甘蔗除杂系统,市场需求呈现强劲增长 [5] - 公司采用"工艺先行"研发模式,由工艺工程师深入研究制糖环节,通过工艺创新带动装备升级 [5] - 针对糖厂生产效率提升和劳动力短缺问题,重点研发自动化生产设备和甘蔗机械化收割系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