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
搜索文档
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坚定做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
搜狐财经· 2025-08-16 13:05
民营经济的历史性贡献 - 民营经济集中了全国92%以上的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60%的A股上市公司 [3] - 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进出口额,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 [3] - 12.7万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产业投入超1100亿元,惠及1800万贫困人口;23.51万家企业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投资额1.2万亿元,捐赠564亿元,覆盖16.19万个村 [3] - 2025年上半年15.1万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83.8万个 [3] 民营企业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胸怀报国志、一心谋发展、守法善经营、先富促共富"20字寄语,与2016年"四个典范"、2020年"五点希望"一脉相承 [4][6] - 民营企业需坚守主业、加强自主创新,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领域实现突破 [10] - 需加快智改数转,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10] - 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对小微企业新增授信23.6万亿元 [12] 民营企业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路径 - 福建、浙江等地民营企业通过长期专注主业、品牌升级实现国际领先 [10] - 需加大研发投入攻克"卡脖子"技术,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 [10] - 工商联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0] 企业治理与社会责任 - 需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合规经营与风险管控 [13][14] - 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参与公益慈善,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 [15][16] - "万企兴万村"、"民营企业进边疆"等行动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 [16]
上海GDP重返全国前十,温州、徐州冲刺万亿之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22:53
长三角经济总量与增速 - 2025年上半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总量达163916.95亿元,稳居"15万亿台阶"之上 [2] - 江苏GDP总量最大(66967.8亿元),浙江增速最快(5.8%),江苏(5.7%)、安徽(5.6%)增速均高于全国(5.3%)[2][6] - 上海GDP达26222.15亿元,同比增速5.1%,排名从全国第11升至第9位 [5][6] 万亿GDP城市表现 - 长三角9座万亿之城上半年GDP均突破5000亿元,上海(26222.15亿元)、苏州(13002.35亿元)、杭州(11303亿元)领跑 [3][10][11] - 温州(4831.9亿元)、徐州(4509.3亿元)接近5000亿元大关,均将2025年定为冲刺"万亿GDP城市"关键年 [10][11] - 合肥增速达6%,南通赶超合肥升至长三角第7位 [11] 第三产业主导与区域差异 - 上海第三产业占比达79.09%创历史新高,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14.6%(3637.29亿元),贡献GDP增长1.7个百分点 [6][7] - 江苏、浙江、安徽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55.0%、59.82%、56.33%,安徽第二产业增速6.4%领先长三角 [8] - 浙江过半地级市增速超6%,舟山(6.9%)、绍兴(6.8%)、台州(6.6%)表现突出,民营经济活跃为重要驱动 [14][15] 新兴城市与增长亮点 - 绍兴GDP首次突破4000亿元(4158亿元),滁州(2124.6亿元)、湖州(2080.4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 [13] - 17座城市增速≥6%,盐城反超扬州(3791.5亿元 vs 3782.2亿元),滁州排名上升1位 [13][15] - 南京上半年GDP首次突破9000亿元(9179.18亿元),常州首次突破5000亿元(5079.13亿元) [11]
长三角半年瞰①:上海GDP重返全国前十,浙皖多地增速破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18:59
省级GDP表现 - 长三角三省一市2025年上半年GDP总量达163916.95亿元 稳居15万亿台阶以上 [1] - 江苏GDP总量66967.8亿元 居全国第二 浙江GDP总量45004亿元 居全国第四 安徽GDP总量25723亿元 居全国第11 上海GDP总量26222.15亿元 从全国第11升至第9 [1] - 浙江GDP增速5.8% 领先长三角 江苏增速5.7% 安徽增速5.6% 上海增速5.1% 三省增速均高于全国5.3%水平 [2] 第三产业主导地位 - 上海第三产业占比达79.09% 创历史新高 其中信息服务业增加值3637.29亿元 同比增长14.6% 拉动GDP增长1.7个百分点 [2] - 江苏 浙江 安徽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55.0% 59.82% 56.33% 均超过50% [4] - 上海服务业贡献显著 金融业受中概股回归提振 物流业保持优势 但制造业贡献较小 [3] 第二产业增速差异 - 安徽第二产业增加值9938亿元 增长6.4% 领先长三角 江苏第二产业增加值28391.1亿元 增长5.5% 浙江第二产业增加值16952亿元 增长5.6% 上海第二产业增加值5445.91亿元 增长3.9% [4] -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9.1% 有望提升制造业占比 [4] 万亿GDP城市表现 - 长三角9座万亿之城上半年GDP均突破5000亿元 上海26222.15亿元 苏州13002.35亿元 杭州11303亿元 南京9179.18亿元 宁波8861亿元 无锡7735.15亿元 南通6581.2亿元 合肥6514.7亿元 常州5079.13亿元 [4][5][6] - 合肥增速6% 领先万亿GDP城市 南通增速5.8% 超越合肥升至长三角第7位 [4][6] - 温州GDP4831.9亿元 增速6% 徐州GDP4509.3亿元 增速6.2% 接近5000亿元大关 均冲刺万亿GDP城市 [4][6] 其他城市经济亮点 - 绍兴GDP首次突破4000亿元 达4158亿元 滁州和湖州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 [1][7] - 17座城市GDP增速达到或超过6% 舟山以6.9%领跑 绍兴和淮安以6.8%并列第二 台州 丽水 黄山以6.6%并列第三 [8][9] - 盐城以3791.5亿元超越扬州3782.2亿元 上升至长三角第13位 滁州上升至第24位 [9]
浙江安吉发布首个县域生态文明标准化白皮书
中国新闻网· 2025-08-14 00:42
生态文明标准化白皮书发布 - 全国首部县域生态文明标准化白皮书《安吉县生态文明标准化白皮书(2005-2025)》正式发布 [1] - 白皮书由安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研制 浙江省质量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参与 [1] - 白皮书系统梳理安吉在竹林碳汇交易 美丽乡村建设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领域的制度创新经验 [1] 白皮书内容框架 - 提炼"生态修复+产业振兴""全域旅游+标准引领"等典型模式 [1] - 围绕"村村优美 家家创业 处处和谐 人人幸福"四项基准目标 [1] - 编制"村庄建设 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 社会事业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 组织建设与长效管理"六大标准体系 [1] - 体系涉及法律法规 标准及规范近400项 全面涵盖美丽乡村建设 管理 经营等内容 [1] 标准化建设成效 - 推动"标准制定——试点示范——全域推广"的标准化路径制度化 [2] - 有效推动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 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 [2] - 2024年安吉县年接待游客超3402万人次 旅游收入突破475.6亿元 [2] -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8万元 较2005年增长约6倍 [2] - 竹林碳汇交易 水土保持资源经营权拍卖等创新模式累计实现生态产品交易额超2亿元 惠及5万余农户 [2] 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 累计建成各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87个 实现行政村"美丽乡村"全覆盖 [2] - 城乡环境和人居条件显著改善 [2] - 形成"生态修复——产业升级——共同富裕"的良性循环 [2] 未来发展目标 - 推动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3] - 促进城乡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 绿色消费等领域的标准协同 [3] - 推动生态红利普惠共享 为全国探索生态优先 绿色共富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实践参考 [3]
淳安县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暨区县协作第一协作组联席会议召开
杭州日报· 2025-08-13 11:27
核心观点 - 推进淳安县高质量发展 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示范样板区 成为杭州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特色亮点 [1][2][3] 发展策略 - 全面落实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的工作部署 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各方面全过程 [2] - 坚持保护第一 把保护好千岛湖放在突出位置 [2] - 加快旅游业转型发展 打响千岛湖区域品牌 [2] - 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2] 重点工作 - 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 [2] - 做大水产业 统筹提升县城和中心镇综合承载能力 [2] - 推动土特产富全链条发展 推进大下姜等乡村片区组团发展 [2] - 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路径 持续提升乡村风貌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 - 加快建设秀水富民发展轴 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 保障机制 - 淳安县委把缩小三大差距当做中心工作 履行主体责任 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 [3] - 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 因地制宜制定2025-2027年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实施方案 [3] - 深化山海协作 市级部门全力支持 各协作单位落实帮扶责任 [3] - 加强飞地招商引资 建立联动招商工作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 [3] - 健全覆盖主体责任帮扶责任的考核评价体系 [3]
周世锋:统筹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
经济日报· 2025-08-13 08:20
改革创新举措 - 2019年率先开展两山合作社试点改革 实现市级县级两山合作社全覆盖[1] - 村集体通过改革累计增收1.47亿元[1] - 2024年3月完成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1] 新业态发展 - 培育村咖+休闲 村咖+音乐 露营+文旅等新模式[1] - 安吉深蓝计划创下单店单日咖啡出杯8818杯全国纪录[1] - 生态产业从农家乐向咖啡经济 直播电商 数字游民等新业态升级[1] 利益分配机制 - 村民可分得竹林保底收益和竹林培育增值的60%[2] - 村集体获得效益增值的40%用于二次分配或民生工程[2] - 通过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促进资源资产流转[2] 生态资源整合 - 分散低效生态资源资产通过两山合作社实现盘活[1] - 山塘水库产权改革激活沉睡资源资产[1] - 生态资源被打造成创意时尚场景[1]
“生态美”如何促进“共同富”——来自浙江省湖州市的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8-13 06:22
生态治理机制创新 - 国网湖州供电公司联合地方政府推出"碳达人"低碳生活数字化平台 将市民骑行共享单车 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转化为碳积分 累计后可兑换实物或电子券 [2] - 安装屋顶光伏发电的上网电量通过官方核证碳减排量后形成碳汇指标 村民可在平台以每吨66元左右价格出售给需要碳排放配额的企业 [2] - 安吉县累计完成0.12万吨碳减排量交易 产生7.4万元"阳光收益"落入村民口袋 [2] - 湖州颁布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性地方性法规《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 后迭代为《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 [3] - 创设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鼎"机制 发布全国首个"生态警务"地方标准 成为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3] 绿色金融与碳交易实践 - 湖州首创"碳效码"平台探索金融支持工业碳效改革 累计发放碳效贷款564亿元 [4] - 成功落地全国首批收储竹林碳汇交易 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 首单平原河网地区水利风景区生态产品价值交易 [4] - 开发上线"铅蛋"废铅蓄电池回收平台 率先制定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绿色生产标准 [4] 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 铅蓄电池企业通过两轮淘汰兼并重组 数量从225家减至16家 产值增加14倍 税收增加6倍 培育天能 超威两家新能源电池头部企业 [6] - 2005-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从239.9亿元升至1336.3亿元 高新技术企业从30家增至2048家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 [7] - 拒绝760余个环保不达标项目 涉及投资额超千亿元 [6] - 形成八大系列3000余种竹产品品类格局 以全国1.8%的竹产量创造全国20%的竹产值 [8] - 爱康企业集团通过创建绿色工厂实现128台机器仅需10多名操作工 效率提升40% 能耗降低 [7] 生态旅游与共同富裕 - 培育德清"洋家乐" 长兴"上海村" 安吉"亲子游"等新业态 发展民宿3300余家 2024年接待游客1.2亿人次 [10] - 德清县上杨村天际森谷山野乐园项目投资1.2亿元 采取"集体资产参股 村民投股 与经营主体合股经营"模式 每股2万元每年可获得10%收益 [9] - 村集体通过土地出租等途径每年增收250万元 入股村民年底分红不少于10% [9] - 长兴县顾渚村去年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超12亿元 村域面积不足19平方公里却拥有近500家乡村民宿 90%村民从事乡村旅游产业 [11] - 鲁家村整村托管运营采取"两入股三收益"模式 运营方前两年每年支付240万元托底收益 第三年起村集体可获得240万元加上运营利润10%的分红 [10] 美丽乡村建设成效 - 所有区县均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 所有城市规划区外行政村均建成市级美丽乡村 建设组团式未来乡村49个覆盖225个行政村 [12] - 88个村入选省级未来乡村创建名单 拥有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 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两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12] - 吴兴区八里店镇潞村村建设总长度2900米地下污水管网 河道水质达Ⅲ类水标准 [13]
统筹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
经济日报· 2025-08-13 06:15
改革创新 - 湖州通过两山合作社试点改革盘活分散低效的生态资源资产 截至今年6月底实现市级、县级两山合作社全覆盖 村集体累计增收1.47亿元 [1] - 湖州率先探索山塘水库产权改革 2024年3月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落地黄浦江源石门坑 [1] 业态创新 - 湖州将生态资源资产打造为时尚场景 培育出村咖+休闲、村咖+音乐、露营+文旅等新模式新业态 [1] - 安吉深蓝计划创下单店单日咖啡出杯8818杯的全国纪录 [1] - 绿水青山吸引青年入乡 推动乡村生态产业从农家乐、乡村旅游向咖啡经济、直播电商、数字游民等新业态升级 [1] 利益联结机制 - 安吉通过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 促进村合作社将竹林碳汇流转金入股县强村富民集团 投资稳定性收益的经营性项目 [2] - 村民可分得竹林保底收益和竹林培育营增值的60% 实现拿租金、分股金、挣薪金 [2] - 村集体可分得效益增值的40% 用于全体村民和困难群体二次分配或投入民生工程 [2]
浙商银行发行“共同富裕”主题小微专项金融债券
新华网· 2025-08-12 14:17
债券发行概况 - 浙商银行于10月18日发行总规模100亿元小微金融债 品种一规模50亿元 期限3年 票面利率2.47% 全场倍数4.06倍 品种二规模50亿元 期限5年 票面利率2.85% 全场倍数4.08倍 [1] - 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发放小型微型企业贷款 支持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1] - 债券发行获得超过130家投资者认购 涵盖国有大型银行 股份制银行 城商行 农商行 基金 券商 信托等机构类型 [1] 承销机构组成 - 牵头主承销商为中信证券(簿记管理人)及中金公司 [1] - 联席主承销商包括交通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兴业银行 中国民生银行 中国光大银行 招商银行 渤海银行 北京银行 中信建投证券 广发证券和华泰证券 [1] - 承销团成员为中国工商银行 [1] 银行区域业务表现 - 2022年上半年支持浙江省内融资总量达8635亿元 新增贷款超1200亿元 其中省内新增近600亿元 占比50% [2] - 省内债券承销同比增长82.8% 高于省内银行同业平均增速近80个百分点 [2] - 省内供应链金融余额161亿元 较年初增幅达91.7% [2] 小微企业支持措施 - 本期债券发行大幅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1] - 2022年1-6月累计向小微客户纾困60亿元 通过落实减费让利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2] - 通过金融债募集资金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为小微企业注入金融活水 [1][2]
信银理财三周年:三时而励 温度与财富同行
新华网· 2025-08-12 14:15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作为首家落户上海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于2020年7月,背靠中信金控全金融牌照资源 [1] - 截至2023年一季度,公司产品管理规模达1.6万亿元,综合理财能力排名稳居全国性理财机构第二 [3] - 市场地位稳居银行理财第一方阵,市场知名度与品牌含金量显著提升 [3] 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 - 坚持市场化、数字化、平台化发展定位,聚焦多元化投资需求 [1] - 启动"灯塔计划",围绕十大重点业务方向开展课题研究,包括共同富裕、养老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 [6] - 制定可量化、可跟踪的战略目标与业务计划,确保战略实施方向不偏、力度不减 [6] 业务成果与资产配置 - 截至2022年12月,投资债券、非标、非上市公司股权等各类资产近8000亿元 [7] - 科创金融与专精特新投融资总额近300亿元,投资瞪羚企业75户 [7] - 累计发行ESG及绿色低碳主题产品12支,乡村振兴主题产品2支 [7] 产品体系与服务创新 - 建立货币、货币+、固收、固收+、混合、权益六大产品赛道,布局项目及股权两条新赛道,形成"6+2"产品体系 [8] - 创新发行慈善理财系列产品,累计募集资金超11亿元,公益捐赠155万元 [7] - 培育"中信理财健康投资者百场万里行"投教品牌,在全国30多座城市举办60场金融知识宣教活动 [8] 公司治理与文化建设 - 将党的领导有机融入公司治理,探索党建与公司治理"六个融合"新模式 [4] - 坚持"离您很近,陪您很久"服务理念,培养投资经理及理财顾问专家队伍 [10] - 践行"合规、客尊、诚信、勤勉、感恩"核心价值观,重塑客户需求响应系统 [10] 未来发展规划 - 2023年是落实三年发展规划的关键年,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做稳健理财、做长期主义者"三大原则 [9][10][11] - 加强标准化产品图谱建设,推出新品种新方案,满足客户风险收益流动性个性化需求 [10] - 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服务能力,全面开启银行理财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