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集群
icon
搜索文档
深汕产业投资促进大会签约15个项目
南方都市报· 2025-07-08 23:11
产业投资促进大会 -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举行"车驰天下·材赋未来"产业投资促进大会,现场签约15个项目 [1] - 签约项目涵盖新能源整车热管理系统集成设备生产基地、汽车特种涂料及高端化工材料研发基地、半导体高端精密设备生产基地等领域 [2] 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 深汕特别合作区已形成以比亚迪为龙头的千亿级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2] - 比亚迪工业园一期至四期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吸引近30家上下游企业入驻,包括京西智行、佛吉亚、东风李尔、延锋国际等 [3] - 京西智行深汕生产基地18个月内完成建设,投产全国首条汽车磁流变减振器生产线 [3] - 近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5.5%,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5.4%,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9%,工业投资年均增长71% [2] 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 - 深汕落地深圳首个、华南唯一的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目标打造百亿级高性能材料产业集群 [3] - 产业园已引进瑞华泰、华特鹏、博纯材料、德方纳米、高发气体等项目 [3] - 高发气体新材料项目建成后锚定3亿元产值目标,力争快速投产达产 [3] 营商环境与政策支持 - 深汕特别合作区获《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支持,明确由深圳市按经济功能区标准管理 [4] - 中办、国办文件提出"完善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和配套政策",管理体制第二次写入中央文件 [4] - 区内构建"同城同质同效"营商环境,提供平方公里级产业空间、百万平方米级优质厂房 [4] - 交通体系包括深汕高铁、广汕高铁、厦深高铁及小漠国际物流港9条外贸滚装航线,形成"深圳半小时""广州40分钟"生活圈 [4] 企业评价与投资意向 - 企业代表认为深汕凭借产业集群优势、创新创业生态及完善配套,成为发展优选之地 [5] - 企业计划深化投资布局,加速成长以实现与深汕共赢 [5]
呼和浩特生物医药产业强势崛起
环球时报· 2025-07-08 11:31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 呼和浩特生物医药产业迎来蓬勃发展黄金期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 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1] - 该市积极培育六大产业集群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强化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1] - 2024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202.5亿元 占全市工业比重约7.9% [3] 技术创新突破 - 全球首个mRNA疫苗及核酸药物智能化制造项目成功落地 年产800万头份宠物疫苗智能制造生产线通过GMP静态验收 [1] - 金宇生物攻克细胞大规模悬浮培养技术和千倍纯化浓缩工艺 牵头制定国家口蹄疫疫苗质量检测标准 [1] - 科拓生物开发高活性深冷颗粒发酵剂包装技术 全程在-40℃超低温环境下完成高效连续封装 [2] - 华希生物自主研发布鲁氏菌基因缺失活疫苗通过检验 投入规模化生产 [2] 产业链布局 - 上游:培育动物血清培养基生产企业 发展疫苗佐剂填料等关键原辅料配套产业 [2] - 中游:聚焦非洲猪瘟 mRNA 基因工程等前沿疫苗技术攻关 引入AI技术赋能生产线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2] - 下游:优化疫苗流通与存储环节 创新招商引资模式 吸引优质企业落户 [3] 产业生态建设 - 呼和浩特集聚生物医药企业60余家 拥有创新平台载体143个 研发机构117个 [3] - 持有各类药品注册批件602个 有效发明专利1123件 [3] - 创建内蒙古自治区动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口蹄疫疫苗智能制造基地 [4] - 金宇生物与院士团队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合作 在疫苗靶点开发 mRNA及AI赋能生物医药等领域联合攻关 [4] - 科拓生物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共建全球最大乳酸菌种质资源库 筛选5株高价值功能性乳酸菌 实现2000万元技术转化 [4] 政策支持 - 出台《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等专项政策 [5] - 累计发放1400万元创新平台配套及疫苗落地奖励资金 [5] 战略目标 - 锚定建设"中国北方绿色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 [6] - 持续发挥产业优势 加速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 [6]
“筑巢引凤” 聚企成“链”——重庆奉节眼镜产业“从无到有”成长记
新华社· 2025-07-07 22:01
眼镜产业集群发展 - 重庆市奉节县生态工业园区已形成眼镜全链条产业集群 2024年综合产值达30 2亿元 [1] - 眼镜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 低能耗 低污染特点 符合当地绿色发展需求 [1] - 产业转移契机:东部沿海地区因劳动力 土地成本上升 眼镜产业逐渐向西部转移 [1] 产业配套建设 - 园区投用标准厂房84 9万平方米 职工周转房1026套 安置房536套 [2] - 建成眼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展示中心 仓储物流中心 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 [2] - 企业从入驻到投产仅需半年 实现"拎包入住"式服务 [2] 产业链协同效应 - 招商时注重补链 延链 强链 打造设计 制造 展销 文化 检测全产业链 [2] - 园区内企业加速集聚 产生更多订单机会 形成上下游协同 [4] - 2023年新签约10家眼镜企业 投资额3 98亿元 [4] 产业规模与就业 - 目前投产眼镜企业76家 其中规上企业21家 [4] - 年产能达眼镜2亿副 镜片3亿副 [4] - 带动就业人数超3500人 [4] 产业转型背景 - 奉节县曾为全国产煤百强县 2016年关闭年产9万吨以下煤矿 [1] - 产业空虚期通过眼镜产业实现绿色转型 解决劳动力闲置问题 [1]
解码长沙产业发展从单点支撑到生态共生的链群崛起之路
长沙晚报· 2025-07-07 09:58
长沙产业发展战略 - 长沙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深化产业链群耦合,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汇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澎湃动能 [1] - 产业发展从"单株植树"到"链式造林"实现战略觉醒,构建完整产业链和协同共生的产业集群才能激活区域经济生命力 [3][17] - 长沙于2017年首倡"链长制",由政府主导打通企业上下游供应链条,推动各企业协同发展 [9] 产业链布局与成效 - 长沙形成工程机械、先进储能材料等17条产业链,崛起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六大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 [10] - 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在碳酸锂价格下跌90%的情况下,2024年总产值仍稳固在千亿元层级,得益于完整产业链布局 [11] - 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规模企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15] - 长沙是全国唯一实现核心芯片全类型设计国产自主的城市,"六机七芯"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 [16] 产业集群发展 - 长沙工程机械和电子信息两大产业集群跻身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正以"三年之约"向世界级发起攻势 [16] - 联合衡阳、株洲和湘潭打造国家级特高压装备产业集群 [16] - 浏阳市高端化学原料药产业集群、长沙数控机床(磨床)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16] 产业生态构建 - 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要素整合推动企业间创新协同、资源共享,形成枝干相依、互利共荣的产业生态 [19] - 构建"4433"现代化产业体系:4大支柱产业、4大新兴产业、3大传统产业、3大未来产业 [21] - 支柱产业包括工程机械、先进储能、新能源汽车、现代金融;未来产业涵盖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技术 [21] 技术创新与布局 - "长沙钠离子电池创新联合体"提前抢占钠离子电池赛道,成员单位开发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13] - 针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市工信系统多次赴"北上广深合"等城市取经学习 [22] - 政府与企业共同攻关"卡脖子"环节和空白领域,构筑产业生态 [20]
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复兴工业,美国需要借鉴中国经验
观察者网· 2025-07-03 16:48
中国制造业成功的关键要素 - 中国在电气化、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产业集群、供应链整合等方面成就显著,美国需借鉴中国经验制定特色产业政策 [1] - 中国模式的核心在于长期电气化进程,包括高铁网络、电动汽车及配套电力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 [2] - 中国通过垂直整合企业实现快速技术迭代,太阳能板成本比美欧低65%,2024年磷酸铁锂电池价格下降30% [4] 电气化与技术创新 - 中国政府和国有企业协调创新与监管,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从概念到商业化仅用十年 [6] - 2024年中国新增太阳能装机容量280吉瓦,超过美国总量,总装机突破1太瓦,发电能力超美欧总和 [6] - 电气化优势助力AI发展,中国在AI数据中心所需的电力基础设施部署上领先 [6] 产业集群与供应链整合 - 珠江三角洲通过经济特区政策吸引高价值制造商,苹果和大疆等企业供应链集中于此 [7] - 安徽合肥形成汽车产业集群,大众汽车2024年投资27亿美元建设生产和创新中心 [9] - 区域产业集群降低交易成本,缩短商业化周期,推动企业快速扩张 [7]
与国同行四十载 偕业奋进新征程
消费日报网· 2025-07-02 10:35
行业发展历程 - 中国自行车协会成立于1985年6月29日,肩负"统筹、规划、协调、服务"发展自行车工业的重任,被视为行业发展的里程碑 [3] - 协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20世纪80-90年代)、开拓期(90年代-新世纪初)、腾飞期(2001-2015)、创新期(2016至今) [3] - 1993年自行车彻底告别"产品券时代",经过质量提升、结构调整等阶段形成完整产业链 [5] 产业规模与地位 - 2024年全行业总产量达9953.7万辆(峰值1.2亿辆),较四十年前增长近4倍,年均增幅4.1% [5] - 中国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年产量占全球70%和95%以上,累计出口超15亿辆居世界第一,出口额增长57倍 [5] - 三大产业板块(长三角/珠三角/津冀鲁)产量占全国90%以上,产值占行业96%以上 [12] 技术创新成果 - 2024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2.01%,较2017年增长50.7% [8] - 全行业累计建立150余个技术研发中心,其中国家级34个、省级86个 [7] - 专利申请总量超6万件并以每年10%速度递增,6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及行业奖项 [8][9] - 碳纤维/铝合金等新材料广泛应用,智能制造技术提升效率,智能电动自行车问世 [9] 标准体系建设 - 现行国家标准33项、行业标准60项、团体标准27项,覆盖全流程环节 [10] - 参与18项ISO自行车标准制修订,21名专家52人次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 [11] - 现有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4家,标准化管理机制持续完善 [10] 产业集群发展 - 培育8个整车和零部件特色区域,半数为国家级,覆盖七大主产区的五个省市 [12] - 特色区域内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占三成以上,自建技术中心企业超七成 [12] 绿色可持续发展 - 龙头骨干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年均降5%,二氧化硫排放年均降3%以上 [13] - 8家企业获"碳足迹"证书,2家入选工信部绿色工厂,2园区获绿色工业园称号 [13] - 全国骑行爱好者超2000万,连续三年发布《两轮绿色出行指数研究报告》 [14] 国际化发展 - 1998年起保持全球自行车出口第一大国地位 [15] - 组建亚洲自行车产业联盟("九国十方"),建立东盟"1+10"对话平台 [16] - 与数十家国际行业组织建立合作,通过"云会议"等新模式促进产业交流 [16] 企业品牌与竞争力 - 2024年规模以上企业831家,国家级"小巨人"13个、"中国驰名商标"28个 [18] - 6家企业营收超50亿元,十强企业营收占行业48.8%(自行车)/58.3%(电动自行车) [18] - 利润集中度更高:十强企业利润占比73%(自行车)/87.2%(电动自行车) [18] 新业态与人才建设 - 电子商务交易额连年增长,部分十强企业线上销售同比增两位数 [19] - 共享单车/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结合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 [19] - 举办行业技能大赛带动练兵20万人,39人获国家级荣誉 [19]
全国十强县江苏占一半,苏南多县坐拥知名大学
第一财经· 2025-06-30 19:07
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 江苏"千亿县"数量增至22座 占全国比重达35.5% 相当于全国每3个千亿县中就有1个来自江苏 [1] - 全国GDP十强县中江苏占据5席 Top5强中江苏占4席 包括昆山 江阴 张家港 常熟 其中昆山和江阴GDP均超5000亿元 [1] - 徐州新沂市2024年GDP达1026.64亿元 同比增长8.3% 首次进入"千亿县"行列 [1] 头部县域经济表现 - 昆山2024年GDP达5380.17亿元 同比增长6.1% 形成7000亿元级电子信息和3000亿元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规上工业总产值12395亿元 增长7.6% [2] - 江阴2024年GDP达5126.13亿元 增速5.6% 拥有2万多家制造企业 覆盖30个制造业门类 形成4个千亿产业集群 规上工业产值7500亿元 [2] 县域基础设施与人才吸引力 - 江苏县域拥有全国10大县域体育场中的4座 昆山奥体中心可容纳4.5万人 为县域最大 常熟体育中心与义乌梅湖体育场并列第二 各容纳3.5万人 江阴体育中心设31888个座位 [2][3] - 昆山2024年户籍人口净迁入3.3万人 迁入人口平均年龄26.4岁 人才资源总量达56.5万人 [3] - 苏南县域集聚10多所知名高校 包括昆山杜克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 江南大学江阴校区等 常熟理工学院2025年将更名为苏州工学院 规划全日制在校生2万人 [3] 县域经济发展驱动因素 - 苏南县域经济实力雄厚 GDP总量超过中西部多地级市 能为高校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4] - 县域产业集群密集 人口集聚 产业发展需要大量人才 高校落户有利于培养本地人才并促进产业升级 [4] - 高校与县域经济形成良性互动 既助力高校做大做强 又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4]
赋能民营经济,共绘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南方都市报· 2025-06-27 07:12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扮演重要角色 推动国家发展 促进就业 激发市场活力 [2] - 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2025年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3] - 深圳建行紧跟国家政策导向 2025年3月25日发布《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推出降低融资成本 提供长期限资金支持等务实举措 [3] 金融服务创新 - 深圳建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近6000亿元(截至2025年5月末) 较年初显著增长 平均利率下降近20BPS [4] - 提供基础结算便利化服务 包括账户管理 收付款服务 资金流动性管理解决方案 以研祥集团为例展示服务成效 [5] - 推动支付线上化 通过银企直联系统实现账户查询 批量支付 资金归集等自动化处理 提升财务操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 [6] 供应链金融支持 - 针对产业链上下游需求痛点 量身定制供应链管理产品 赋能产业链发展与延伸 [6] - 为研祥集团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7] - 通过延链 强链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增加产业附加值 实现产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7] 精准融资服务 - 根据企业发展阶段提供差异化融资方案 初创期提供小额贷款 成长期提供中长期贷款和项目融资 [8] - 对高科技和创新型企业给予利率优惠支持 降低融资成本 研祥集团将节省资金投入新产品研发 [9] - 针对制造业研发周期长特点 提供3年期流动资金贷款 期限与研发至生产销售周期相匹配 [9] 深度协同合作 - 与民营企业开展共同研发 技术交流 市场拓展等深度合作 以研祥集团为例推动工业互联网行业发展 [10] - 通过固定资产贷款支持研发中心建设 吸引培育科技创新企业 形成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圈 [10] -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空间 推动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10]
“芯”火“辽”原已成势丨证券时报、辽宁日报联合调研报道
证券时报· 2025-06-25 07:50
核心观点 - 辽宁沈阳从传统工业基地转型为半导体设备产业高地,形成覆盖薄膜沉积、涂胶显影、真空机械手等全产业链的"半导体设备森林",成为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的"第三极"[1][12][19] - 半导体设备产业集群已孵化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芯源微、神工股份、拓荆科技、富创精密、连城数控),2025年辽宁省84家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过半[12][16] - 成功要素包括:工业基础(40/41工业门类)、科研基因(114所高校+中科院系资源)、政策金融支持(国家科技专项+大基金6400亿+科创板)的三重驱动[16][17][21][22][26] - 营商环境质变体现为政府"店小二"式服务(如拓荆科技项目落地问题协调)和全周期上市护航机制(2024年解决企业难题超10项)[28][29] 产业转型路径 历史积淀 - 沈阳铁西区曾为新中国工业核心区,现浑南区形成半导体产业带,2010年获批国家集成电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14][17] - 工业门类齐全(40/41大类),精密制造基础支撑半导体设备零部件生产[16] 技术突破 - 拓荆科技: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达国际先进水平[16] - 芯源微:国内唯一中高端涂胶显影设备供应商,与光刻机联机运行[16] - 富创精密:全球少数能量产7纳米工艺精密零部件制造商[16] - 中科仪:国内唯一批量应用集成电路的干式真空泵企业[17] 产业集群 - 形成"6+N"体系(6家龙头+57家配套企业),2024年浑南"北方芯谷"推进"一主两翼"空间布局[16][17] - 中科院沈阳分院孵化多家企业:新松半导体(机器人系)、富创精密(沈阳先进制造)、芯源微(自动化所背景)[18] 资本助力机制 政策支持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完成"0到1"技术突破(如拓荆科技等承担专项研发)[21][26] - 国家大基金三期累计注资6400亿元,和研科技B+轮获大基金二期投资[22] 科创板效应 - 2019-2022年芯源微、拓荆科技、富创精密相继上市,芯源微上市后利润增长8倍[22][26] - 股权激励成效显著(芯源微工程师激励收入达年薪2倍)[26] 地方金融配套 - 沈阳建立"上市快速响应机制",2025年储备470家后备企业(350家为科技型)[29] - 2024年"创投辽宁"平台发布融资需求300亿元,促成20余家企业获投5.7亿元[32] 发展挑战 创投生态 - 本土创投力量薄弱,存在"地域认知差"风险,2025年拟通过发展大会引入深圳等外部资本[32][33] 产业链短板 - 需补强集成电路设计、芯片产线等环节,推进EDA底座研发、天科合达基地等项目[33] 区域拓展 - 计划复制半导体成功经验至其他产业,目标打造更多全国"新一极"[34]
100页PPT详解2024新材料产业投资机遇与趋势
材料汇· 2025-06-23 21:19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 全球新材料产业规模达4万亿美元,各国产业分工差异明显,欧美日韩占据主导地位 [6] - 中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从2010年不足1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6.8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2% [14][15] - 产业呈现"小、散、低、弱、高"特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18][19] - 主流产品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阶段,部分领域如石墨烯、液态金属已实现技术突破 [22][23] - 关键材料进口依赖度高,如半导体材料、光学膜等品类进口率超过80% [25] 新材料产业分类与政策 - 按应用领域分为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三大类 [5] - 《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细化分类为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等6大门类 [7] - 重点产品目录持续扩容,2024版关键战略材料数量较2019年增长39%,半导体材料增长53% [32][34] 股权投资与退出情况 - 2023年新材料领域投资案例954起,金额1035.84亿元,十年CAGR达21.3%/22.2% [49] - VC/PE支持率不足5%,7.5万家企业中仅覆盖3000家,长三角地区投资活跃度最高 [49][57] - 半导体材料和电池材料最受关注,2023年分别获投147起/273亿元 [62][96] - IPO为主要退出方式,2023年占比59%,新材料企业上市后营收增长率中位数达10.7% [71][82] 热门投资领域分析 半导体材料 - 2022年中国市场规模130亿美元,占全球17.8%,但高端硅片、光刻胶CR5超90% [92][102] - 第三代半导体SiC/GaN成熟度较高,第四代Ga2O3/diamond处于早期布局阶段 [98][99] - 典型案例:中环领先(12英寸硅片)、徐州博康(光刻胶)获超50亿元融资 [100][105] 电池材料 - 锂电正极材料市场饱和,隔膜核心技术及钠/氢电池成为新投资焦点 [107][111] - 2023年电池材料投资273亿元,占新材料领域总投资26.4% [62] 显示材料 - OLED逐步替代LCD主导市场,国产化率不足但部分专用材料已突破 [114] - 光学膜、光刻胶等通用材料国产替代空间大,机构重点布局OLED发光材料 [116] 典型投资机构 - 中建材新材料基金聚焦无机非金属材料,依托央企产业资源构建专业投资能力 [119][122] - 深创投、中金资本等机构2022-2023年投资案例数超50起,金额超40亿元 [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