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

搜索文档
对不同医药细分业务本质的一些思考
青侨阳光投资交流· 2024-08-16 10:02
行业核心观点 - 医药行业三大核心业务类别为药品、医疗器械和医疗机构,其中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资本回报率显著高于医疗机构 [1][5] - 标准化程度和医生依赖度的差异是导致"药VS械VS院"业务特性不同的关键因素,药品标准化最高且医生依赖度最低,医疗器械次之,医疗机构最弱 [3][7][8] - 中国制药行业历史盈利水平大幅落后于美国,主要受"以药养医"政策包袱和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青黄不接的影响 [14][16][18] - 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盈利能力远超美国,主要受益于CXO全球产业链转移和专科医院优势,但未来可能面临DRG支付改革的压力 [13][17] - 医改政策重构行业生态,推动药品市场从消费属性转向科技属性,并加速医疗器械行业创新迭代 [19][22][23] 药品业务特性 - 药品标准化程度最高且医生依赖度最低,放量速度显著快于医疗器械和医疗机构,上市5年可达潜在峰值的1/3至1/2 [8] - 药品商业价值分配更有利,临床数据优势决定市场地位,性能优异的创新药不易被埋没 [8] - 创新药存在"前赌+后崩"风险,需具备代际差临床价值且无替代品才能斩获巨大商业回报 [8][9] - 中国化学制药净利率中位值仅10.1%,显著低于生物制品(19.2%)和医疗器械(16.3%) [15] 医疗器械业务特性 - 医疗器械标准化程度低于药品但高于医疗机构,规模化复制能力较强 [7] - 高值耗材等产品临床价值实现高度依赖医生认可,与医生形成共生关系,需让渡更多价值分配权 [7] - 医疗器械无法一致性评价,先发厂商优势稳固,行业成熟后天然向龙头集中 [8] - 中国医疗器械净利率中位值达16.3%,与美国水平相当 [13][15] 医疗机构业务特性 - 综合性医院高度非标且依赖医生,复制扩张困难且利益分配向医生倾斜 [4] - 专科医院因业务更标准化曾实现高盈利,但未来可能受医生流动性增加和DRG推广冲击 [4] - 公立医院受"公益本质"政策约束,民营医院面临公立医院价格竞争,盈利空间受限 [6] - 中国医疗服务净利率中位值达13.5%,远超美国水平 [13][15] 行业政策影响 - 医改推动药品市场从消费属性转向科技属性,"中国神药"萎缩而救命普药价格反弹 [19][23] -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集采导致价值预期骤降,创新药加速审评和医保谈判推动价值上升 [23] - 医疗器械监管改革加速新产品上市放量,同时通过集采打压成熟产品远端盈利预期 [22][24] - CXO行业受益全球产业链转移,但未来可能因人力成本上升和转移放缓而优势削弱 [17] 配套产业特性 - 原料药、CRO、医药分销等配套产业多为To B供应链业务,经营效率是竞争核心 [27] - 原料药等供给刚性强的业务呈现强周期性,需求波动易导致价格大涨大跌 [27] - CRO和CDMO在需求高增长时景气度强,但需求放缓后可能因价格下降快速回落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