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础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任正非这么老了,思维还这么高远前沿,厉害!
搜狐财经· 2025-06-14 18:37
公司战略与研发投入 - 公司每年研发投入达1800亿人民币 其中600亿专门用于基础研究且不设考核指标 [2] - 坚持"数学补物理 非摩尔补摩尔"的芯片技术突破路径 强调基础研究是科技竞争力的根基 [2] - 采用"聚焦主航道"战略 28年专注核心技术创新 不盲目追逐短期风口 [3] 技术布局与创新理念 - 判断人工智能可能成为"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 布局AI领域具有战略前瞻性 [2] - 推行"洋葱式开源"策略 鸿蒙系统既保护核心技术又扩大生态同盟 [2] - 设立"黄大年茶思屋"向全球科学家开放 倡导开放合作而非闭门创新 [2] 全球化竞争与行业洞察 - 提出"中国制造业未来不在美国"的论断 对全球产业格局有独到见解 [2] - 对比中美高铁系统差异 强调国家战略对基础设施和科研的引领作用 [4] - 认为中国需通过开放促进进步 尤其在能源网络和人工智能领域具备优势 [4] 管理哲学与企业文化 - 反对泡沫经济和浮躁心态 批评炒股炒房等投机行为对科技创新的侵蚀 [4] - 践行"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长期主义 注重理论突破而非弯道超车 [2][4] - 保持清醒自我认知 避免民族情绪煽动 强调持续学习才是竞争力源泉 [3]
任正非为何提到这三人?(创新谈)
人民日报· 2025-06-13 06:02
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 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决定国家科技创新的底蕴和后劲 [1] - 基础研究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需要长期主义精神,如陈景润花费10多年证明"1+2",屠呦呦经历190多次失败提取青蒿素 [1] - 华为公司1/3的经费投入基础研究且不考核,体现对基础研究的战略耐心 [2] 中国基础研究的发展 - 中国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499亿元增长至2024年2497亿元,占研发经费比重从4 8%提升至6 91% [2] - 中国在凝聚态物理、分子科学、纳米材料等领域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产出铁基高温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等重大原创成果 [2] - 自然指数2025科研领导者榜单显示中国科研产出保持世界第一并扩大领先优势 [2] 基础研究人才的作用 - 高水平人才是基础研究的顶梁柱,如"两弹一星"科学家理论先行,华为上万人15年将数学论文转化为5G技术 [3] - 中国深化人才机制改革,建立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企业"黄大年茶思屋"等平台 [3] - 赋予科研人才更大自主权,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评价体系 [3] 基础研究的未来展望 - 中国科技创新成果源自科技工作者长期坚守,如华为持续投入基础研究 [4] - 坚持做困难而正确的事,中国基础研究将创造更多世界级成果 [4]
任正非欣赏的两个人,有怎样的故事
搜狐财经· 2025-06-11 21:18
华为研发战略与基础研究投入 - 华为年度研发费用达1800亿元,其中约600亿元用于基础理论研究且不设考核指标 [7] - 公司建立"黄大年茶思屋"非盈利网络平台,免费开放全球科技信息查阅功能 [7][16] - 基础研究采用长期主义策略,与院校合作建立开放创新机制,不设成果时间表 [7][16] 科学家案例与技术创新启示 - 罗登义团队上世纪40年代发现刺梨营养价值,现发展为贵州百元级维生素饮料产业,带动农民脱贫 [3][4][6] - 黄大年团队自主研发航空重力梯度仪,填补我国深地探测技术空白,产品具有军民两用特性 [10][11][13] - 黄大年曾用个人经费建立"茶思屋"创新空间,华为以此命名科研平台延续其精神 [13][14] 产业转型与科技应用前景 - 刺梨从抗战时期的营养补充品发展为现代高端饮料产业,验证基础研究的长期价值 [3][6] - 中国制造业人工智能应用速度领先,预计将催生大量本土技术模型 [17] - 统一大市场形成将助力突破技术封锁,推动产业复兴 [17]
埃里克·马斯金:特朗普与马斯克犯了同一个错误
搜狐财经· 2025-06-11 16:24
特朗普关税政策分析 - 特朗普政府对华征收高达145%的关税导致中国商品几乎无法被美国消费者购买 实际关税收入几乎为零 政策目标与执行手段自相矛盾 [2] - 单边贸易政策破坏多边贸易体系稳定性 相比欧盟等成功案例 双边谈判效率更低且更具不确定性 [4] - 忽视WTO机制安排并撕毁既有协议 加剧国际贸易关系紧张 损害协议可持续性 [4] 政府科研投入与经济增长 - 美国政府每年投入约700亿美元基础科研经费 主要依托大学开展 近期部分资金遭冻结或取消 [5] - 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源头 计算机和半导体产业依赖量子力学等基础科学突破 [5] - 私营企业因收益外溢性不愿充分投资基础研究 政府需承担公共品供给角色以确保长期经济增长 [6] 中央银行机制设计原则 - 央行独立性是核心原则 需避免政治干预 尤其防止选举周期中过度宽松政策引发未来通胀 [9] - 美联储双重使命为稳定物价和实现充分就业 专业任命制与14年超长任期保障政策长远视角 [9][10] 地方政府财政激励差异 - 美国地方政府主要依赖财产税 对轻资产企业(如软件公司)税收激励空间有限 [12][13] - 中国地方政府通过所得税和企业利润税调节 可提供动态税收优惠吸引企业入驻 政策灵活性更高 [12]
“被误解”的任正非:芯片“断章取义”报道何时休?
搜狐财经· 2025-06-11 10:11
《人民日报》采访原文中,任正非原话的确是"芯片问题其实没必要担心,用叠加和集群等方法,计算结果上与最先进水平是相当的。"不过,这一个回 答, 实际续接的是"您对人工智能的未来背景怎么看"。也就是说,任正非的本意并没有那么"高调",而是说中国在AI领域有芯片可用,正因为在单芯片 性能上落后美国芯片不少,所以昇腾才要剑走偏锋,通过堆叠(istack)和集群(Cluster)去力求达到英伟达那种性能。 其实只需要把原来的标题改成"AI芯片的问题没必要担心",仅仅一词之差,整体的语义就回归了。实际原文中任正非整体态度很谦虚,但看到这样的报 道,或许有些人就会认为任正非很"狂"。此类的断章取义其实还有很多…… "被误解"的任正非 实际上,如果经常关注国外报道,也许你会看到这样的字眼——华为创始人认为中国无需担心美国芯片制裁。 但如果细细品味一下《人民日报》的原文报道,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完全是境外媒体的捏造和臆测。任正非这一篇采访非常振奋人心,不仅提振了国内芯 片行业的士气,也非常谦逊,接受批评,正视不足,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报道。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 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 (2025 ...
任正非最新对话人民日报:芯片无忧,人工智能未来可期!
搜狐财经· 2025-06-11 02:30
芯片研发 - 公司在单芯片技术上落后美国一代,但通过数学和非摩尔定律方法以及群计算技术,实际应用能达到相当水平 [1] - 中国在中低端芯片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化合物半导体领域 [3] - 公司推出鲲鹏处理器、昇腾处理器等硬件产品,构建通用计算和AI计算产业生态 [6] 人工智能发展 - 通过叠加和集群方法,公司在AI计算结果上能达到最先进水平 [3] - 预计未来将有大量开源软件满足社会需求 [3] - 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中国在人才储备、电力和通信网络方面具备优势 [6] 基础研究 - 公司每年投入1800亿元用于研发,其中600亿元专门用于基础理论研究,不设考核目标 [3] - 强调基础研究是突破技术封锁的关键,呼吁社会各界支持 [3] 操作系统与根技术 - 公司发布原生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 NEXT,实现全栈自研,确保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 [5] - 推出欧拉开源操作系统,与产业界共建计算生态 [6] 产品与市场进展 - Mate60系列手机搭载"中国芯"并成功上市 [5] - 中国未来或出现数百至数千种操作系统,支持工业、农业和医疗等领域 [3] 行业前景 - 中国具备突破技术封锁的条件,开放政策和统一大市场将推动复兴 [6]
任正非:干就完了!
国芯网· 2025-06-10 18:42
芯片发展 - 中国在中低端芯片领域具备发展机会,化合物半导体领域潜力更大 [3] - 单芯片性能仍落后美国一代,但通过数学补物理、群计算补单芯片等方法可达到实用水平 [3] - 软件领域不受限制,未来将出现数百种操作系统支持各行业进步 [3] - 昇腾芯片被夸大实际水平,需持续努力才能达到外界评价 [3] 基础研究投入 - 基础理论研究周期需10-20年,是技术突破的核心根基 [4] - 公司年研发投入1800亿元,其中600亿元用于不考核的基础理论研究 [4] - 缺乏基础研究将导致技术无根,需通过自主投入替代国外高价产品 [4] - 已推进"根技术"和操作系统创新,构建鲲鹏、昇腾等计算产业生态 [4][5] 人工智能前景 - 人工智能是可能持续数百年的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 [6] - 中国优势包括数亿青少年人才、发达电力与通信网络、东数西算战略 [6] - 充足电力和信息网络是技术发展关键,国内基础设施全球领先 [6] 技术自主化进展 - 2023年Mate60系列搭载自研芯片,2024年发布全栈自研鸿蒙操作系统 [5] - 推出鲲鹏/昇腾处理器、欧拉系统、高斯数据库等软硬件产品 [5] - 原生鸿蒙系统实现操作系统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5]
任正非:干就完了!
创业家· 2025-06-10 18:02
企业家精神与公司发展 - 面对外部封锁打压,公司采取"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的务实态度,强调一步步前进[3] - 公司认为赞扬声过多反而带来压力,更重视真实批评以保持清醒,核心是做好产品与服务[6] - 公司倡导长期主义发展观,认为理论科学家是国家未来希望,需要战略耐心与理解支持[7][8] 芯片与技术创新 - 昇腾芯片被美方警告风险,公司回应单芯片仍落后美国一代,但通过数学补物理、集群计算等方法达到实用水平[4] - 中国在中低端芯片领域存在机会,特别是化合物半导体,硅基芯片通过非摩尔定律创新满足需求[5] - 软件领域不存在卡脖子问题,核心挑战在于教育培养与人才梯队建设[5] - 公司年研发投入1800亿,其中600亿用于不考核的基础理论研究,1200亿投入需考核的产品研发[12] 基础研究战略 - 基础研究周期需10-20年以上,是国家科技根基,中国必须自主投入而非仅购买国外成果[9] - 公司建立"黄大年茶思屋"非盈利平台,开放基础研究合作,对科学家不设产出要求[13] - 列举刺梨维生素研究案例,说明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百年后才显现商业价值[10] - 理论科学家如屠呦呦、黄大年的贡献需要社会宽容与国家支持[11] 经济体制与基础设施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可建设高铁/电网等不盈利但支撑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14][15] - 国有企业承担社会价值,竞争性领域通过市场化实现商业价值,形成互补发展模式[15] 人工智能发展 - 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最后一次技术革命,中国具备电力/网络/青少年人口等优势[16][17] - 芯片问题可通过叠加集群解决,软件将呈现千百种开源生态[18] - 中国制造业快速融合AI,各行业专家掌握的算法将催生本土模型[19] 开放与未来发展 - 法治化市场化环境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企业需专注价值创造与依法纳税[20] - 国家持续开放将促进进步,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助于突破外部封锁[22] - 国际观察者认为中国制造业优势在于高质量、低成本与AI融合能力[19]
任正非最新发声:干就完了
天天基金网· 2025-06-10 13:02
芯片技术 - 中国在中低端芯片领域存在发展机会,化合物半导体领域机会更大 [3] - 单芯片技术仍落后美国一代,但通过数学补物理、群计算补单芯片等方法可达到实用水平 [3] - 软件领域不受限制,未来将出现数百至数千种操作系统支持各行业发展 [3] - 昇腾芯片被警告的影响被美国夸大,公司实际技术实力尚未达到外界评价高度 [3] 基础研究 - 基础理论研究需10-20年甚至更长时间投入,是技术突破的核心根基 [5] - 公司年研发投入1800亿元,其中600亿元用于非考核性质的基础理论研究 [5] - 通过鲲鹏处理器、昇腾处理器、欧拉操作系统等构建全栈自研技术生态 [6] - 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 NEXT实现全栈自研,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5] 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发展周期将达数十年至数百年 [8] - 中国在电力供应(发电量占全球30%)、通信网络(5G基站超300万座)等领域具备发展AI的基建优势 [8] - 东数西算工程为AI算力需求提供战略支撑 [8] 行业生态 - 通过开源操作系统、数据库及AI框架(如高斯数据库、昇思框架)推动产业协同创新 [6] - 化合物半导体技术路线被明确为差异化突破方向 [3] - 操作系统领域未来将呈现高度多元化格局,支持工业/农业/医疗等垂直场景 [3]
任正非发声!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0 08:56
本文原载于6月1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原标题为《国家越开放,会促使我们更加进步—— 对话任正非》 图/新华网 近日,在深圳华为总部,围绕大众关心的一些热点话题,人民日报记者一行与华为首席执行 官任正非面对面交流。 从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一个企业家"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的自信。 "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 问:面对外部封锁打压,遇到很多困难,心里怎么想? 答:没有想过,想也没有用。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 问:昇腾芯片被"警告"使用风险,对华为有什么影响吗? 答:中国做芯片的公司很多,许多都做得不错,华为是其中一家。美国是夸大了华为的成 绩,华为还没有这么厉害。要努力做才能达到他们的评价。我们单芯片还是落后美国一代, 我们用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用群计算补单芯片,在结果上也能达到实用状况。 问:如果说有困难,主要困难是什么? 答:困难就困难嘛,什么时候没有困难?刀耕火种的时候不困难吗?石器时代不困难吗?人 类用石器的时候,哪能想到有高铁。中国在中低端芯片上是可以有机会的,中国数十、上百 家芯片公司都很努力。特别是化合物半导体机会更大。硅基芯片,我们用数学补物理、非摩 尔补摩尔 ...